資源簡介 (共51張PPT)第6課5分鐘知識鞏固: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有哪些 哪個是根本原因?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有哪些?3.敘述新航路開辟最初的4條代表性航線:時間、開拓者、航線、支持國4.發現紐芬蘭島的是誰?發現合恩角的是誰?其他航路開辟的意義?5.中國的航海早于西歐國家,但為什么鄭和航海之后再無創舉?(只說一個最根本的)承載著 的船麥哲倫船隊中的“維多利亞號”(繪畫)販賣黑奴的歐洲商船(印刷品)承載著 的船貪欲與信仰商品、罪惡思考:據材料和結合所學,能否為兩艘船填上合適的形容詞?第七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自主閱讀:1.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和族群混合的具體表現?2.新航路開辟后“物種大交換”的具體表現和客觀影響?3.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帶來的影響?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一)人口遷移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20世紀世界人口的遷移有何特點?原因?影響?16—20世紀世界人口遷移示意圖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印第安人口銳減,歐洲白人、非洲黑人大批來到美洲,使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有族群混合現象。(一)人口遷移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一)人口遷移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思考:第一子目的標題為“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根據生物學的定義,“人種”也屬于“物種”,為什么標題要將“人口遷移”分立出來?個人觀點:①人口遷移先于物種交換,對物種交換起到了主要的推動作用;②人口遷移是單向的。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影響了世界歷史,但是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沒有大規模“交換”到其他州,形成影響力。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二)物種交換自主閱讀:結合教材及材料,完成表格。歐亞→美洲 美洲→歐亞植物動物 ——小麥、燕麥、大麥、裸麥、橄欖、葡萄馬、牛、豬、羊、雞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思考:如何客觀評價“物種大交換”這一過程?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利:改變了物種的地理分布;促進了文明的交融;改變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促進人口增長?等弊:帶來疾病傳播,原住民死亡,美洲人口銳減;原有社會解體材料一 隨著西方殖民時代的到來,美洲的農作物,如煙草、玉米、馬鈴薯,甜菊、花生、西紅柿傳到歐洲、亞洲和非洲,增加了人類的食品種類,改變了人的飲食結構,歐洲的家畜,如馬、牛、山羊則影響和改變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煙草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歐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習慣。——出自周一良、吳于座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材料二 從1514年開始的15年間,巴拿馬有大約200萬印第安人死亡;在圣多明各,歐洲人到來之前約有印第安人上百萬,到1548年只剩下不到500人...據估計,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后的100到150年間,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傳染病的打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社會文化和凝聚力。很多幸存下來的印第安人開始認為,他們的守護神拋棄了自己,轉而尋求歐洲人的保護并信奉了基督教。思考:據材料及結合所學,如何客觀評價“物種大交換”這一過程?(二)物種交換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英國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給印第安人,天花病毒讓整個南美州人口減少了75%。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總人口增加及地區人口減少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合作探究:新航路開辟后的300年間(1500-1800年),促成世界總人口增加的因素有哪些?P40歷史縱橫:玉米和番薯的傳入,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歸功于全球糧食作物和動物交換所帶來的飲食營養的改善。——[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歐洲人很快在美洲發現一種治療和預防瘧疾的藥物——奎寧。2.飲食營養的改善3.醫療進步與衛生條件改善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合作探究:新航路開辟后的300年間(1500-1800年),促成世界總人口增加或地區人口減少的因素有哪些?1.美洲糧食作物的引進P40歷史縱橫:玉米和番薯的傳入,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2.飲食營養的改善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歸功于全球糧食作物和動物交換所帶來的飲食營養的改善。——[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3.醫療進步與衛生條件改善歐洲人很快在美洲發現一種治療和預防瘧疾的藥物——奎寧。在經濟繁榮、國土開發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脹迅速。1741年,統計全國人口達1.4億,到1840年已增至4.1億。 ——《中外歷史綱要(上)》P80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合作探究:新航路開辟后的300年間(1500-1800年),促成世界總人口增加或地區人口減少的因素有哪些?1.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壓榨2.天花、麻疹等傳染病的流行3.罪惡的黑奴貿易1.美洲糧食作物的引進2.飲食營養的改善3.醫療進步與衛生條件改善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P39:“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使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了90%—95%。”P42史料閱讀:“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P40:“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1.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壓榨2.天花、麻疹等傳染病的流行3.罪惡的黑奴貿易運到美洲一個奴隸,最少要犧牲10個左右的非洲黑人,奴隸貿易至少使非洲減少了1億人口。合作探究:新航路開辟后的300年間(1500-1800年),促成世界總人口增加或地區人口減少的因素有哪些?材料:從1514年開始的15年間,巴拿馬有大約200萬印第安人死亡;在圣多明各,歐洲人到來之間約有印第安人上百萬,到1548年只剩下不到500人。據估計,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后的100到150年間,80%-95%的美洲印第安人死于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傳染病的打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社會文化和凝聚力。很多幸存下來的印第安人開始認為,他們的守護神拋棄了自己,轉而尋求歐洲人的保護并信奉了基督教。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自主閱讀:1.梳理新航路開辟后的三大貿易區基本內容。2.在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中, 中國所處的地位和帶來的影響?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二)物種交換“哥倫布大交換”海路貿易主導國貿易雙方及主要交換物1.印度洋貿易歐洲各國2.大西洋貿易歐美貿易三角貿易3.太平洋貿易西班牙葡萄牙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自主閱讀: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完成表格。結合教材,對世界、對中國有何影響?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印度洋貿易全球海路的的開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一)印度洋貿易主線和支線印度洋貿易的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二)大西洋貿易材料一 西班牙在16世紀初期,1521-1544年間,平均每年從美洲運回黃金2900公斤,白銀30700公斤。到16世紀中葉,美洲的金銀產量劇增。1545-1560年間,平均每年運回黃金5500公斤,白銀24萬多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上近83%的貴金屬產量為西班牙所控制。——朱寰主編《世界上古中古史》1.歐洲人將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2.罪惡的“三角貿易”(黑奴貿易)??出程:紡織品、槍支、手工制品等中程:黑奴歸程:貴金屬、蔗糖、煙草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個月,做三次買賣,獲得100%-300%。由于三角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非洲的黑人奴隸,所以三角貿易又稱為黑奴貿易。歐洲各國印度果阿澳門(葡占)中 國(明清)葡萄牙絲瓷絲瓷絲瓷白銀日本白銀絲瓷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三)澳門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三)澳門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1)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成為主要貨幣;(2)刺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3)推動了新興工商業市鎮的發展;(4)促進農業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能不能說促進自然經濟解體)... 材料一: 1500—1800年歐洲從美洲收到9.8萬噸白銀,其中3.9萬噸運往中國,5.9萬噸留在歐洲。總體而言,除了日本白銀之外,共識是1/3—1/2的美洲白銀流入了中國,合計大約有4億兩白銀流入中國。——[德]貢德 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思考:在絲銀貿易中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四)太平洋貿易”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絲綢、瓷器、香料等白銀、土豆、紅薯中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四)太平洋貿易”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海路貿易主導國貿易雙方及主要交換物1.印度洋貿易歐洲各國2.大西洋貿易歐美貿易三角貿易3.太平洋貿易歐洲生產的紡織品、手槍和手工制品—非洲黑奴—美洲貴金屬棉花煙草毛皮等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參與中日絲銀貿易:絲瓷——白銀橫跨太平洋貿易:“馬尼拉大帆船”(主要在菲律賓、墨西哥之間進行)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將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銷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西班牙葡萄牙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自主閱讀: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完成表格。結合教材,對世界、對中國有何影響?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三、早期殖民擴張自主閱讀:1.梳理早期殖民擴張的史實。2.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有哪些?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一)殖民霸權的爭奪- 15世紀- 16世紀- 17世紀- 18世紀- 19世紀葡萄牙;西班牙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瓜分世界三、早期殖民擴張荷蘭(海上馬車夫)、英、法英國(日不落帝國)亞洲大洋洲白人傳教士剛到非洲時,他們手里有《圣經》,我們(黑人)手里有土地。傳教士說:“讓我們祈禱吧!”于是我們閉目祈禱。可是到我們睜開眼時,發現情況顛倒過來了:我們手里有了《圣經》,他們手里有了土地。——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哥倫布登上新大陸利瑪竇與徐光啟思考:早期殖民擴張對文明格局有何影響?(二)多元文明格局的打破三、早期殖民擴張1.對美洲和非洲: 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們帶來了巨大災難,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2.對亞洲: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了沖擊。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了沖擊“?請舉例具體闡述。政治經濟文化...中國領土主權受損:荷蘭侵占臺灣;葡萄牙侵占澳門...中國: (1)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成為主要貨幣;(2)刺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也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二)多元文明格局的打破三、早期殖民擴張傳統貿易路線圖新航路路線圖區別?新航路的開辟一、充滿渴望的歐洲社會: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貿易路線?貿易中心?貿易范圍?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海外市場擴大商品種類增加貿易中心轉移商業革命地中海→大西洋沿岸貴金屬涌入西歐金銀價格下降商品價格飛漲封建領主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封建制度瀕于解體價格革命進一步推動股份公司、政權交易所、保險公司等紛紛出現經營方式轉變(三)歐洲社會的嬗變三、早期殖民擴張根源來看,是經濟形態不同導致。歐洲的白銀流入,轉化為資本的原始積累,壯大了新興資產階級實力,他們要求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和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推動了社會變革。但是中國依然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白銀流入沒有轉化為資本,更多是購買土地,沒有形成新興資產階級,沒有推動力實現社會變革。合作探究:同樣都是白銀流入,為什么歐洲產生了“價格革命”,而中國的明清卻沒有實現社會轉型?(三)歐洲社會的嬗變三、早期殖民擴張重點一 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流動史料一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美]艾爾弗雷德《哥倫布大交換》(1)依據史料一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重點一 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流動史料一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①歐洲具有主導性;②范圍具有全球性;……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③內容具有豐富性;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④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⑤時間具有長期性。——[美]艾爾弗雷德《哥倫布大交換》(1)依據史料一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1)特點:積極影響:③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①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②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重點一 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流動史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的貿易活動從早先的地中海地區,進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從未在歐洲出現過的海外產品,如煙草、可可、咖啡和茶葉等,開始進入歐洲市場,并且很快就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暢銷于歐洲國家的東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進口量,由210噸增加到7000噸之多。——楊利川《地理環境與世界歷史》(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商業革命”的內涵。重點一 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流動史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的貿易活動從早先的地中海地區,進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①商品貿易中心的轉移;一些從未在歐洲出現過的海外產品,如煙草、可可、咖啡和茶葉等,開始進入歐洲市場,并且很快就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②商品種類的增多;暢銷于歐洲國家的東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進口量,由210噸增加到7000噸之多。/ ③貿易規模的擴大;——楊利川《地理環境與世界歷史》(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商業革命”的內涵。(2)內涵:材料:所學:⑤各地聯系的加強。④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重點二 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影響材料一 16世紀,歐洲的黃金從55萬千克增加到119萬多千克……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征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史料二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蘭人曾先后進攻澳門、臺灣,遭到明朝官民的堅決抵抗而失敗。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出指示:“我們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162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計劃占領臺灣,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臺灣南部。1642年,其勢力擴張到臺灣北部。/(1)史料一反映的變化對歐洲社會轉型有何影響?(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荷蘭侵占中國臺灣與澎湖的歷史背景和目的。(1)推動了歐洲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2)背景:目的:③明末戰亂之際,中央政府無暇他顧。③與西班牙進行殖民貿易競爭。①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②荷蘭海外貿易快速發展,與東方的貿易利潤巨大;①建立殖民據點;②擴大對中國的貿易,攫取高額利潤;重點二 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影響史料三 非洲到處在流血……耕種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們被捉去當奴隸,或者在捕捉者到來時逃走了。/那些僥幸逃脫的人們……重過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艾周昌《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3)根據史料三,分析奴隸貿易對非洲造成的影響。(3)影響:②社會經濟倒退,更加貧困落后。①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精壯勞動力,家園遭到破壞;( )1.有學者認為,明末以來,美洲的豆類、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國、東南亞的廣大亞洲地區傳播,以其豐厚的產出和充足的營養支撐著眾多的人口,打破了傳統的糧食結構。這一現象被稱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B.工業革命的開展 C.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亞洲人口的膨脹( )2.在中國東南海域,曾經打撈到一艘16世紀中期的歐洲商船,船上載有來自印度等地的銀塊。這艘商船最可能來自A.西班牙 B.葡萄牙 C.法國 D.英國( )3.16—18世紀,美洲大陸出現了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奧爾良、新尼德蘭、新英格蘭的地名,這些地名的出現是因為A.大批美洲獨立國家的紛紛建立 B.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侵略和掠奪C.探險家對美洲的探索范圍不斷擴大 D.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4.17世紀50—60年代,英國政府通過了《航海條例》,規定輸入英國的產品只能由英國船只或北美殖民地的船只運送,從英國出口的商品,也只許英國船只運送。上述規定A.削弱了西班牙在拉美的勢力 B.沖擊了葡萄牙對商路的壟斷C.加劇了英法對北美地區爭奪 D.打擊了荷蘭的商業霸主地位( )5.西班牙在 1565 年開展了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把中國生產的生絲與絲綢運銷于需求特別強大的美洲市場, 獲利驚人。據此推斷西班牙的“大帆船”貿易A.僅局限于歐亞之間貿 B引發西班牙的工業革命C.使其成為世界市場中心 D.導致白銀大量流人中國( )6.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種人成了當地的主要居民。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歐洲的殖民擴張 B.土著居民減少 C.種族之間的通婚 D.大量戰爭移民( )7.1300—1500年左右,歐洲人口只有八千萬,1700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資產階級革命高漲B.生育觀念空前解放C.外來移民大量涌入 D.物種全球大交流( )8.16世紀,“中國的茶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為了控制國內外貿易,英、法、荷等國建立了一批特權貿易公司”。上述現象反映了A.奴隸貿易 B.宗教擴張 C.商業革命 D.價格革命( )9.從全球化的視角看,新航路開辟的進步意義在于A.推動了早期的殖民擴張 B.不利于資本的世界性流動C.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 D.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10.“新航路開辟后,西歐新興的資本主義由海道向全球擴散,突破了亞歐大陸農耕世界自然經濟的閉塞性。從此開始了大航海和人口遷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時代。”由此帶來的影響是A.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 B.古老的農耕經濟在全球不復存在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線消失殆盡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11.新航路開辟,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這表明A.亞非美地區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B.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C.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確立 D.經濟貿易取代了殖民戰爭( )12.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白銀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621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關于白銀的論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處流蕩,直至流到中國。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對這一現象理解正確的是A.中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B.白銀成為世界市場運轉的媒介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D.葡萄牙人壟斷了美洲白銀航線( )13.有人說,新航路的開辟當然不是皆大歡喜的事,而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事。下列國家或地區屬于其中“愁”一類的是A.西班牙 B.荷蘭 C.意大利 D.英國( )14.據統計,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 600噸白銀和200噸黃金,世界金銀總產量的83%為西班牙所占有。但是到159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遺留的債務高達1億金幣,被世人譏諷為“黃金漏斗”。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貿中心的轉移 B.金銀未轉變為原始資本積累C.落后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阻礙了經濟發展 D.日益崛起的荷蘭商業資本的挑戰材料一 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西]卡薩斯著《西印度毀滅述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班牙的殖民侵略對美洲印第安人的影響。答案:(1)影響:①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②中斷了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材料二 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德]馬克思《共產黨宣言》材料三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進了貿易和航運的發展,“壟斷公司”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的手段,殖民地為迅速產生的工場手工業保證了銷售市場以及由市場壟斷所引起的成倍積累。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德]馬克思《資本論》(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新興資產階級和西歐資本主義的影響。材料二 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①為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新的活動場所,開拓了其海外市場;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了資本的原始積累;③歐洲的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德]馬克思《共產黨宣言》材料三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進了貿易和航運的發展,“壟斷公司”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的手段,殖民地為迅速產生的工場手工業保證了銷售市場以及由市場壟斷所引起的成倍積累。/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德]馬克思《資本論》(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新興資產階級和西歐資本主義的影響。(2)影響:對新興資產階級:①③對西歐資本主義:②第7課5分鐘知識鞏固:(全球視野、多方面理解影響)1.簡述新航路開辟下人口遷移和族群混合。(背景、內容、影響)2.簡述新航路開辟下全球物種大交換。(背景、內容、影響:人類歷史發展)3.學習聚焦: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4.新航路開辟后如何重構新的世界貿易網絡?(說出三大貿易區)不同貿易區主要內容是什么?5.簡述商品世界性流通對中國影響。(政治、經濟、思想)6.白銀流入中國產生什么影響?7.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世界文明格局影響?8.重點: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對西歐經濟社會(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和社會結構影響?★本課三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它們所展示的內容是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發的世界范圍內所發生的人種、物種的遷徙與交流,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動與交換,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聯系,也影響到了中國的發展;隨著這些聯系的日益緊密,人類在經濟、社會、地理、環境等方面也發生了全方位變化,從而導致世界文明格局發生演變并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材料一 明清之際 300年,正是新的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之時。明清兩朝推行朝貢貿易政策,朝廷對朝貢有嚴格的規定。明朝規定海外貢使來華的貿易活動必須在政府的控制下進行,不允許私自交易。1757年,清廷將過去對西方商人的多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這種朝貢貿易關系從16世紀起開始不斷受到西方殖民勢力的擠壓,處于衰落之中。明中后期開海貿易后,中國商人出海貿易面臨著與西方殖民商人的競爭。明清政府對出海貿易的中國商民規定種種限制,削弱了中國商人的競爭力和防衛能力。當中國商民在海外遭受迫害和屠殺時,明清政府漠不關心。這嚴重助長了西方殖民者的氣焰,等于是把世界市場的主動權拱手交給西方殖民勢力,導致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地位的衰落。材料二 隨著哥倫布遠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這些遠離歐洲人的水域到16世紀成了歐洲人從事殖民和貿易活動的舞臺。中國和歐洲是新的世界貿易的兩個終端,由這個時代兩條最主要的商業航線連接著。繞好望角而來的葡萄牙人在16世紀初到達中國,西方國家與中國貿易多經好望角跨越印度洋從西而來。經南美跨越太平洋而來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開通了太平洋絲綢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來往于墨西哥與菲律賓馬尼拉之間。西班牙從美洲掠奪到大銀,用來交換中國豐富的商品,絲綢、瓷器、茶葉等源源不斷地流入西方。太平洋絲綢之路的貿易利潤驚人,但卻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自由貿易的世界大潮的沖擊下,以壟斷為特色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3)演變:材料:①中國喪失世界貿易主動權;(1分)所學:②地區性貿易發展為世界性貿易;(2分)③歐洲開始主導世界貿易格局;(2分)④阿拉伯商人喪失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優勢(1分)(1)反應:①繼續推行朝貢貿易;(2分)②限制西方人來華貿易;(1分)③限制中國人出海貿易;(1分)④不保護中國商民的海外商貿活動。(1分)(2)有利條件:材料:①政府支持;②墨西哥和菲律賓都是西班牙殖民地;③在美洲掠奪了大量白銀;所學: ④率先開辟到美洲的新航路;⑤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