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生物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 試卷總分:100分一、單選題(每小題 2分,共 24分)1. 某科研小組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某森林中杜鵑的種群數量時,探測到第一次標記、 放生后,有 4 只杜鵑的標記環脫落。 一段時間后,進行第二次捕捉,兩次捕捉的數量 及標記情況如表所示,利用該方法對杜鵑進行較長時間的數量統計,獲得其種群數量 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下圖曲線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項目 捕獲鳥總數 杜鵑數第一次捕獲 310 45(標記后放生)第二次捕獲 190 35(其中 5 只被標記)A. 據表可估算該區域中杜鵑大約有 287 只B. 調查杜鵑的種群密度時,要在杜鵑經常出沒的地方捕捉C. a-b 段中,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發生變化,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D. 若第二次捕獲過程中,發現有因被捕食而脫落的標記物,這種情況下,估算的種群 密度值會偏小2. 20世紀末,野生大熊貓分布在秦嶺、岷山和小相嶺等 6大山系。在秦嶺,棲息地已 被分割成 5個主要活動區域;在岷山,大熊貓被分割成 10 多個小種群;小相嶺山系大 熊貓棲息地最為破碎,各隔離種群大熊貓數量極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是導致野生大熊貓數量驟減的重要原因B. 棲息地碎片能維持的大熊貓數量與碎片的面積大小呈正相關C. 不同棲息地間建立生態走廊利于打破不同大熊貓種群間的生殖隔離 D. 增加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是對大熊貓進行保護的有效措施3.蟻類和嚙齒類食物資源有明顯的重疊,都取食植物種子,為了搞清這兩類動物之間 的關系,科研人員建立 4種類型、直徑36米的樣方共8個,樣方內生有同類沙漠灌叢。其中 2個樣方清除鼠類并阻止鼠類重新進入:另 2個樣方反復使用殺蟲劑消滅蟻類; 第三類的 2個樣方中鼠類和蟻類全部被消除;最后兩個樣方保持自然狀態。對以上研 究過程和表中數據的說法,錯誤的是( )數量相對值 清除嚙齒目 清除蟻類 清除嚙齒目和蟻類 自然狀態組蟻群數量 543 0 0 318嚙齒目數量 0 144 0 122種子數量 1 1 5.5 1A. 該實驗方法的設計時利用了減法原理 B. 樣方的數據來自于兩個樣方的平均值 C. 嚙齒類和蟻類通過種間競爭相互抑制 D. 生態系統中嚙齒類和蟻類的生態位相同4. Connell 和 Sl atyer 提出了 3類群落演替的模型,即促進模型(a)、抑制模型(b) 和忍耐模型(c)。根據這三種模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由促進模型(a)可知,物種取代有順序性、可預測性B. 根據抑制模型(b)可推測物種的取代是有一定順序的C. 在忍耐模型(c)中,任何物種都可以開始演替,能忍受有限資源的物種將會取代其 他物種D. 不管是哪種群落演替模型,人類活動均可能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圖 1表示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簡 圖,A、B、C、D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 分。圖 2代表其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種 群數量變化的關系,圖 2 中“ → ”表示 種群之間數量變化的關系,如甲數量增加導致乙數量增加。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圖 1 中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 級間傳遞效率約為 10%B.若人為操縱圖 1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 構,可提高能量傳遞效率C.圖 2能量流動方向可能是甲→ 乙→ 丙,也可能是丙→ 乙→ 甲D.圖 1 中 D所處的營養級,可能與圖 2 中乙所處的營養級相同6.為衡量甲、乙兩種植物的競爭能力,在同一地點 將甲、乙兩種植物種子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種植,計 算收獲時的種子數比值,結果如圖所示。若只考慮 M 與 N的關系所反映的兩者之間的競爭能力,下列說法 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種植物混合播種時生態位完全重疊B.為保證收獲到甲的種子,播種比例不應小于a C.M=b,乙植物將逐漸被甲植物淘汰D.M=c 時,甲乙兩種植物收獲的種子數相等7.許多生態現象可以用下圖模型表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為某高山不同海拔的群落,Ⅲ為闊葉林,則Ⅱ 可為針葉林 B.若為能量金字塔,則Ⅲ流向Ⅱ 的能量大于Ⅱ流向 Ⅰ 的能量C.若為某難降解化合物在生物體內的富集程度,則Ⅲ為最高營 養級D.若為種群增長型年齡結構,則 Ⅰ 為幼年個體數,Ⅲ為老年個 體數8. 兩位同學在觀看有關恐龍的影片,甲同學提出:“ 我體內的能量中可能有遠古恐龍 體內的能量 ” ,乙同學也提出:“ 我體內的物質中也可能有遠古恐龍體內的物質 ” ,你怎 樣 認為這兩位同學的說法? ( )A. 兩同學的說法都有道理 B. 兩同學的說法都錯誤C. 只有甲同學的說法有道理 D. 只有乙同學的說法有道理9.生態工程的建設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某生態工程以沼氣工程為中心,各類植物的秸稈枝葉用來生產飼料喂養畜、禽、魚, 人、畜、禽糞便作為原料生產沼氣,沼渣返還農田菜園、果園、苗圃、 魚塘,這主要 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B. 礦區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工程的關鍵在于植被恢復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具體實 施的措施有人工制造表土、土壤侵蝕控制、植被恢復工程等C. 生態系統把魚塘、農田、果園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提高了系統生產力,遵循了生 態工程的自生原理D. 在應用植物修復技術治理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時,需選擇符合要求的植物,遵循了 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10.隨著全球生態足跡總量和生態承載力總量的差額進一步增大,生態赤字愈發嚴重。 下列相關描述錯誤的是( )A.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一部分,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B.海水和其中的綠色植物均會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積屬于碳足跡C.在維持同一人口單位生存情況下,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大小也不同 D.科技與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能不斷提高生態承載力,有利于減少生態赤字11.某野生型細菌能通過圖 Ⅰ 途徑合成色氨酸,其突變株則不能。將突變株 TrpB、TrpC、 TrpE(僅圖 1 中的某一步受阻)分別接種在圖 2培養基的 Ⅰ 、 Ⅱ 、Ⅲ區域,短時間培 養三個區域均有少量細菌生長增殖,繼續培養后 Ⅰ 區域的兩端和Ⅱ 區域的一端的菌株 繼續生長增殖,而Ⅲ區域菌株不再生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配制圖 2培養基時加入了瓊脂和少量色氨酸,pH通常呈酸性B.使用接種環接種 3種突變菌株,涂布前需對接接種環進行灼燒滅菌C.TrpC菌株繼續生長增殖的一端為靠近Ⅲ區域的一端D.TrpE菌株不再生長可能是由于缺乏催化吲哚合成色氨酸的酶12. 自生固氮菌是土壤中能獨立進行固氮的細菌。科研人員進行了土壤中自生固氮 菌的分離和固氮能力測定的研究,部分實驗流程如圖。已知步驟④獲得的三個平 板的菌落數分別為 90、95、 100,對照組平板為 0。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步驟②振蕩 20 mi n 的目的是擴大菌種數量,屬于選擇培養B. 步驟④使用接種環劃線接種,使用前需要灼燒滅菌 C. 1g 土壤中平均自生固氮菌數約為 9. 5×104 個D. ④所用培養基應加入碳源、無機鹽、水和瓊脂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 4小題,每小題 4分,共 1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 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正確,全部選對的得 4分,選對但不全的得 2分,有選 錯的得 0分)13.非理想條件下,種群的剩余空間資源 y=(K-N)/K,該公 式中K表示環境容納量,N表示某時刻種群的數量。如圖為某湖泊中鯽魚的 y 隨 N變化的曲線,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S1-S5 中,S1 時種群受密度制約因素影響最小B.S3 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C .自然環境下,鯽魚的種群數量不會超過 K值D.N值不同時,種群的增長速率也不同 14. 右圖表示夏季北溫帶常見湖泊不同 水深含氧量、溫度的變化。下列相關敘述 合理的有 ( )A. 決定群落垂直分層現象的非生物因素 主要是溫度和含氧量B. 自養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層,分解 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層C. 群落分層越明顯層次越多,生物多樣 性越豐富,生態系統穩定性越強D. 湖泊經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和灌木階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15. 交配迷向技術是指人為在茶園中放置性信息素味源,使得茶小卷葉蛾在求偶通訊中獲得錯誤信號,進而延遲、減少或者阻止其順利找到異性完成交配,從而減少下 一 代害蟲數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茶園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不只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B. 性信息素屬于化學信息,交配迷向技術屬于生物防治技術C. 交配迷向技術通過破壞茶小卷葉蛾種群的性別比例達到防治的目的D. 性信息素影響茶小卷葉蛾的交配,說明生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信息的傳遞16.利用纖維素酶降解秸稈生產燃料乙醇,對緩解全球能源危機有重大意義。科研人 員開展選育高產纖維素酶菌株的相關研究,過程如圖 1。鑒定高產纖維素酶菌株是否產 生,可使用剛果紅平板法。其原理是纖維素被分解,剛果紅無法與纖維素的分解產物結合,培養基中的菌落周圍會形成透明圈,如圖 2。下列敘述 錯誤的是 ( )A. 采集的黑土壤需經過高壓蒸汽滅菌再進行富集培養B. 人工篩選可以使產纖維素菌株發生定向進化,誘變處理使每 個細菌的產纖維素酶能力提高C. 配制CMC平板培養基需加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D. 圖 2 中兩個透明圈內的微生物均能將分解纖維素的酶分泌到細胞外 三、非選擇題(5小題,共 60分)17.( 10分,除特殊標記外,1 分一空) 曾經有報道稱,小型飲水機中的水易受到病 原微生物的污染。為驗證這一報道的真實性,某校科研小組隨機選取正在使用的小型 飲水機展開研究。(1)水樣采集:先用 75%的酒精對飲水機的冷熱出水口及采樣人員手部進行擦拭處理, 這一做法稱為______。處理后將出水口打開各流出約 50mL水后,用經______處理的錐形 瓶分別從出水口取樣 100mL。(2)水樣稀釋:科研小組認為所取水樣可直接培養,無需進行梯度稀釋,原因是____ 。(2分)(3)制作平板:用移液槍吸取 0.1mL水樣,滴加到培養基表面。用涂布器將水樣均勻 涂抹在培養基表面,每個水樣制作 3個平板。將上述各組平板及 1個空白平板倒置放 于恒溫箱中進行培養,放置空白平板的目的是 。待 后, 對涂抹水樣的平板中的菌落計數,取三個平板菌落數的平均值。(4)該科研小組分別從水樣溫度、飲水機水位、飲水機位置三個條件開展了對比研究,下表為他們的實驗結果。水樣溫度 菌落數 飲水機水位 菌落數 飲水機位置 菌落數開水98℃ 0 100%水位 65 靠窗陽臺處飲水機 8熱水 60℃ 35 50%水位 165 室內中間飲水機 32溫水 25℃ 189 10%水位 328 門口角落飲水機 289①在實驗設計時,控制無關變量非常關鍵。在研究某一條件對水樣污染情況影響時, 飲水機的其他條件應該 。(2分)②請據該科研小組的實驗結果,對學校飲水機的使用及飲水習慣提出兩條合理建議(2 分):18.( 14分,除特殊標記外,2分一空)圖 1 為加拿大北部山區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 構成的食物網。圖 2為兩個營養級能量的來源和去路的簡圖。輸入第一營養級的能量 (W1),即生產者的同化量,其中一部分在生產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則用于生產者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請據圖回答:(1)假如北極狐的食物 1/2來自雷鳥,1/8來自植物,且該系統能量從生產者到消費 者的傳遞效率為 10%,從消費者到消費者的能量傳遞效率為 20%,如果北極狐種群增 加的能量為80kJ ,若不考慮其他變化的影響,則對植物增加消耗的能量是 kJ。(2)同化量為每一營養級從環境中獲取并轉化成自身有機物的能量。圖 2 中第二營養 級的同化量為 (填字母),圖中 B1 表示 。(3)在該體系中,桑林也會遭受有害動物的破壞,對有害動物進行 防控的技術有多種。利用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從 而降低了害蟲種群密度,這種防治方法利用了生態系統的 功能。(4)2015年全球多數國家氣溫監測顯示:年平均氣溫較往年持續 升高。如圖 3是與溫室氣體有關的循環示意圖:①圖 3 中 B代表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 ( 1分);其作(用為。②溫室效應是由于以(1分)為主的溫室氣體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物質平衡,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圖中(用箭頭和圖中大寫字母表示)的途徑,也可開發太陽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減少人類對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賴。19.(12分,除特殊標記外,2分一空)“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辛棄疾經過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詞句,描繪了稻田中的繁榮景象,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落類型是 。(3)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應對環境變化的策略有:①脅迫忍耐策略(低干擾,高脅 迫) ;②競爭策略(低干擾,低脅迫) ;③雜草策略(高干擾,低脅迫)。在植物群落演 替早期階段,植物選擇的策略為 (填標號)。(4)為加快開采后的重金屬礦山生態恢復,可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2 點即 可)。21.(14 分,除特殊標記外,2分一空)微生物馴化是指在微生物培養過程中,逐步加 入某種物質,讓其逐漸適應,從而得到對此物質高耐受或能降解該物質的微生物。科 研人員現采用微生物馴化結合傳統接種的方法篩選能高效降解有機磷農藥——敵敵 畏的微生物,并設計了如下實驗流程。請據此回答以下問題:征。下圖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統內的部分結構,回答下列問題:((1)已知馴化培養基成分為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鈉、磷酸二氫鉀、水等,馴化時逐步加入的物質X是( 1分)。依照物理性質劃分,馴化培養基屬于(1分)培養基,其中蛋白胨可提供(至少答兩點)。(2)用于篩選的樣品應來自( 1分)的土壤。將馴化后的微生物接種于培養基B的方法為(1分)。(3)將培養基 B中分離得到的單菌落分別接種于以敵敵畏為唯一碳源的多個相同培養基C,培養 24小時后,通過測定培養基中,可篩選分解敵敵畏能力較強的微生物。為統計培養基 C中的微生物數量,在如圖所示的稀釋度下涂布了 3個平板培養基 D,統計菌落數分別為 250、247、253,測得培養基 C中菌落數為1.25×107個/mL,則涂布的菌液 Y為mL。該統計數據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填“多”或“少”)理由是。)(1)河蟹與稻田昆蟲的種間關系是 。利用河蟹防治水稻害蟲,河 蟹對害蟲而言屬于 (填“ 密度 ”或“ 非密度” )制約因素。在稻田引入河蟹時 需要考慮每畝稻田可容納的河蟹數量,這主要是遵循生態工程的 原理。(2)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大力推行生態農業,把秸稈作為飼料喂牲畜,牲畜糞便進入沼氣 池等,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角度分析,該過程的實踐意義是(3)有的農戶想進一步提高收益,嘗試在稻蟹共作田中養殖青魚,結果并不理想,農業專家通過調查發現河蟹與青魚的生態位在 (答出 2 點)等方面相近,導致它們之間競爭過于激烈,致使經濟效益降低。(4)( 1 分一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具有較高的 價值,該價值主要體現 在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等方面,如固碳供氧、 (答出 1 點)等。20. (10分,除特殊標記外,2分一空)某地區重金屬礦產資源豐富,開采后廢棄的重金 屬礦山最初表現為土壤少,但含有部分繁殖體。經過多年的連續觀測,在無人為干擾條件下長出植物。主要物種相對數量隨 時間變化如圖。回答下列問題:(1)礦山開采后導致生態系統被破壞,抵抗力穩定性 (1分),原因是 。(2)該礦山群落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類型為 ( 1分)。若時間持續延長,條件適宜,此地經演替可能到達的群高二生物答案1. A【解析】標記重捕法中的相關計算:進行調查的某區域內的種群數量=第一次 捕獲的某種生物的數量 × 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數量 ÷ 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 物的標記個體數量,則估算該區域中杜鵬大約有(45-4)×35÷5=287只,A正確; 調查杜鵑的種群密度時,要在調查范圍內隨機捕捉,而不是在杜鵑經常出沒的地 方捕捉,B錯誤;a~b段中,種群密度基本穩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因 而種群數量維持相對穩定,C錯誤;進行調查的某區域內的種群數量=第一次捕 獲的某種生物的數量 × 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數量 ÷ 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 的標記個體數量,若在第二次捕獲過程中,發現有因被捕食而脫落的標記物,計 算時已剔除脫落標記物的影響,不影響估算值,D錯誤。2. C【解析】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導致大熊貓之間的基因交流受到影響,表現為 出生率下降,因此是導致野生大熊貓數量驟減的重要原因, A正確;棲息地碎片 能維持的大熊貓數量與碎片的面積大小呈正相關,即碎片的面積越小,則能維持 的大熊貓數量越少,B正確;不同棲息地間建立生態走廊利于打破不同大熊貓種 群間的地理隔離,有利于大熊貓的保護, C錯誤;增加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 屬于就地保護的手段,而就地保護是對大熊貓進行保護的有效措施,D正確。3. 【答案】 D【詳解】A、該實驗方法的設計時利用了減法原理,即分別除去鼠類和蟻類來分 析二者之間的關系,A正確;B、為了使實驗數據更加具有說服力,該實驗中樣方的數據應該來自于兩個樣方 的平均值,B正確;C、根據實驗數據可推測,嚙齒類和蟻類通過種間競爭相互抑制,因為數據結果 顯示,當除去兩者中任一種時種子數量均未改變,但保留種類的數量均增加,C 正確;D、根據上述數據不能判斷生態系統中嚙齒類和蟻類的生態位相同,因為生態位的調查包括食物、空間以及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多方面,D錯誤。 故選 D。4【答案】B【詳解】A、由促進模型(a)可以看出,物種取代有順序性、可預測性和方向性, A正確;B、由抑制模型(b) ,可推測物種的取代不一定是有序的,如 A可能被 B取代,也 可能被 D取代,演替通常是由個體較小、生長較快、壽命較短的物種發展為個體 較大、生長較慢、壽命較長的物種,B錯誤;C、根據忍耐模型(c) ,可以看出群落演替的過程中,開始演替的物種可以是 A、 B、C、D,說明任何物種都可以開始演替。自然條件下,資源是有限的,而(c)為 忍耐模型,說明模型(c)中能忍受有限資源的物種將會取代其他物種, C正確;D、人類活動可能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確。 故選 B。5 .D【詳解】A、根據圖 1的能量流動關系,可知 A是生產者、D是初級消費者、C 是次級消費者、B是分解者,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是第二營養級, 之間的傳遞效率為 1. 5×106/7. 5×106×100%=20%,A錯誤;B、根據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調整生態系統營養結構有利于調整能量流動方向, 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變能 量傳遞效率,B錯誤;C、分析圖 2可知,甲數量增加導致乙數量增加,而乙數量增加導致丙數量增加、 甲數量下降;乙數量下降導致丙數量下降、甲數量增加,可見甲、乙、丙三者的 能量流動方向是甲→ 乙→ 丙,能量流動方向為單向傳遞,C錯誤;D、由圖 2可知乙捕食甲,若甲是第一營養級時,乙可以作為第二營養級,即圖 1 中 D所代表的的營養級,D正確。故選 D。6.B【詳解】A、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 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群落內物種長時間的種間競爭可能 導致生態位的分化,任何兩個物種的生態位都不會完全重疊,A錯誤;B、從曲線可以看出,當 M大于 a 時,才能收獲到甲的種子,B正確;C、從曲線可以看出,在自然狀態下,若觀測到某年 M值為 b ,M大,則 N也增大,說明甲沒有被乙淘汰,C錯誤;D、當 M=c 時,N=M,即甲、乙達成競爭平衡,代表的是(收獲時甲種子數/收獲 時乙種子數)=(甲播種的種子數/乙播種的種子數),可理解為兩種生物收獲與播種比相等,而收獲的甲種子數未必等于乙種子數,D錯誤。 故選 B。7【答案】D【詳解】A、隨著海拔的升高,溫度下降,從而導致植被的不同,若為某高山不 同海拔的群落,Ⅲ為闊葉林,則Ⅱ 可為針葉林,A正確;B、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因此Ⅲ為第一營養級(能量最多) , Ⅱ 為第二營養級(能量次之) ,Ⅰ 為第三營養級(能量最少) ,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 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 10%~20%,因此Ⅲ流向Ⅱ 的能量大于Ⅱ 流向Ⅰ 的能量,B 正確;C、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 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營養級越高難降解的化合物含量越高, 因此Ⅲ是最高營養級,C正確;D、增長型年齡結構中,幼年占比多,老年占比少,因此Ⅲ為幼年個體數, Ⅰ 為 老年個體數,D錯誤。故選 D。8【答案】D9.C【詳解】A、以沼氣工程為中心,將植物秸稈枝葉、人畜糞便等進行循環利用, 實現了物質的無廢棄化,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A正確;B、礦區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工程中,植被恢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建是關鍵,人 工制造表土、控制土壤侵蝕、植被恢復工程等都是有效的措施,B正確;C、該生態系統把魚塘、農田、果園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優化了系統結構,實 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遵循整體原理,C錯誤;D、在應用植物修復技術治理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時,需選擇符合要求的植物,這 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D正確。故選 C。10【答案】B【詳解】A、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 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 地及水域面積,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一部分,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 氧化碳,A正確;B、海水和其中的綠色植物均會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積屬于生態足跡, B 錯誤;C、在維持同一人口單位生存情況下,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資源不同,生態足 跡大小也不同,C正確;D、科技與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能不斷提高生態承載力,改變生活方式,有利于減少生態赤字,D正確。 故選 B。11.A【詳解】A、微生物培養基中加入瓊脂可制成固體培養基,適合微生物的接種和 培養,該培養基是固體培養基,所以加入了瓊脂,從接種后短時間三個區域均有 少量細菌生長增殖可知,培養基中加入了少量色氨酸,能讓突變株短時間生長, 細菌生長的培養基 pH通常呈中性或微堿性,而不是酸性,A錯誤;B、在微生物接種操作中,使用接種針或接種環接種前需對涂布器進行灼燒滅菌, 以殺死接種針或接種環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防止雜菌污染,該操作符合無菌操 作要求,B正確;C、Ⅲ區域菌株不再生長,說明不能利用其他兩種突變體合成的物質,應是最后 一環節受阻;Ⅰ 區域的兩端菌株繼續生長增殖,說明可以利用其他兩種突變體合成的物質,應是第一環節受阻;從色氨酸合成途徑來看,TrpC 突變株是鄰氨基 苯甲酸合成吲哚這一步受阻。Ⅰ 區域的兩端和 Ⅱ 區域的一端的菌株繼續生長 增殖,說明Ⅲ區域能為 TrpC 突變株提供吲哚,所以 TrpC 菌株繼續生長增殖的 一端為靠近 Ⅲ 區域的一端(因為 Ⅲ 區域能產生吲哚,擴散到 Ⅱ 區域靠近Ⅲ 區域的一端,使 TrpC突變株能繼續生長),C正確;D、TrpE突變株不能生長,根據色氨酸合成途徑,可能是由于缺乏催化吲哚合成 色氨酸的酶,導致無法合成色氨酸,在培養基中少量色氨酸消耗完后就不能再生 長,D正確。故選 A。12. D【解析】由題圖可知,步驟②振蕩20 mi n的目的是讓樣品中的微生物充分 釋放到無菌水中并均勻分布,A錯誤;由題圖可知,步驟④獲得的菌落分散在平 板上,利用的是稀釋涂布平板法,使用的接種工具是涂布器,使用前需要灼燒滅 菌,B錯誤; 1g土壤中平均自生固氮菌數約為(90+95+100)÷3÷0. 1×10 =9. 5 ×10 個,C錯誤;該實驗的目的是分離土壤中自生固氮菌和固氮能力的測定, 自生固氮菌能夠利用空氣中的氮作為氮源,故④培養基中不需要加入氮源,D正 確。13.AB【詳解】A、S1~S5 中,S1 時 y值最大,說明此時該種群的種群數量小,受密度制 約因素的影響最小,A正確;B、S 時 y值為0. 5,說明該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為 K/2 ,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B正確;C、K值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自然條件下,種群數量 也可能超過 K值,然后經負反饋調節,致使種群數量再下降,C錯誤;D、非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一般呈“ S”形增長,種群數量的 N值不同時,種群 增長速率也可能相同,D錯誤。故選 AB。14. 【答案】 BC【詳解】A、植物的分層主要受光照強度的影響,因此水生生物群落分層現象主 要取決于光的穿透性(光照強度)、溫度、氧氣,A錯誤;B、自養型生物需要利用光合成有機物,因此自養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層,分 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動植物遺體的殘骸,水生生物的遺體殘骸會遺落在水體底部, 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層,B正確;C、群落分層越明顯、層次越多,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 統穩定性越強,C正確;D、湖泊發生的初生演替過程會經歷水生植物階段、濕生植物階段、和陸生植物階段,D錯誤。 故選 BC。15【答案】AB【詳解】A、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可發生在生物與生物個體之間,也可發生在 生物與環境之間,A正確;B、性信息素屬于化學信息,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有害動物屬于生物防治,交配 迷向技術屬于生物防治技術,B正確;C、交配迷向技術通過破壞茶小卷葉蛾種群的正常交配達到防治的目的,該過程 中其性別比例不變,C錯誤;D、性信息素影響茶小卷葉蛾的交配,說明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D錯 誤。故選 AB。16. AB17. (1) 消毒 滅菌(2)純凈水的微生物數目應該是非常少的,如果進行梯度稀釋,最后培養出來的 菌落數可能不在計數需求范圍內,從而導致結果誤差大(3) 進行對照 平板上的菌落穩定(4) 相同且適宜 將飲水機放置于室內陽光充足的位置; 盡量使用小容量包 裝水; 盡量飲用燒開過的水。18. (1) 3600(2) D1或(A2+B2+C2+D2) 生產者未被利用的能量(3)信息傳遞(4) 分解者 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成無機物 CO2C→ A19. (除標記外,每空 2分,共 12分)(1)捕食、種間競爭 密度 協調(2)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科學地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 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3)棲息地、食物、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4)間接(1分)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答一點, 1分)20【答案】(1) 下降(或降低) 物種豐富度下降,營養結構變得簡單(2) 次生演替 森林生物群落 (3)①(4)人工制造表土、多層覆蓋、特殊隔離、土壤侵蝕控制、植被恢復工程以 及植被恢復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21【答案】(1) 敵敵畏 液體 氮源、碳源、維生素(2) 常年施用敵敵畏 平板劃線法(3) 敵敵畏的剩余量 0. 2 少 兩個或多個細菌形成一個菌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第一中學、橫峰中學、鉛山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考生物答案(含部分解析).docx 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第一中學、橫峰中學、鉛山縣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考生物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