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強瓜分非洲23課標要求:了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殖民擴張、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4秘魯的西班牙殖民者強迫印第安人在礦山勞動,獲取了巨額黃金、白銀,將它們源源不斷地運回歐洲,供西班牙王公貴族揮霍,而印第安人卻在殘暴的奴役下大量死亡。目錄CONTENTS概念解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指被資本主義壓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從15世紀新航路開辟起,世界資本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的擴張,到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成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19世紀晚期,非洲瓜分完畢;20世紀初,亞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狀態。壓迫、奴役資本主義列強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資本主義崛起的過程也是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的過程,充滿了血腥和暴力!!!概念解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指在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經濟聯系而相互形成的統一政治、經濟整體。既包含資本主義征服世界的過程,也包含資產階級按自己意志改造世界的過程。3.殖民體系: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的形成(第12課)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超越了西歐和北美的范圍,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開展起來(英、法、美、德、意、俄、日等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鞏固)1.政治體系: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圍的確立(第9課)2.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第10課)新航路開辟特別是兩次工業革命使亞、非、拉美成為資本主義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資本的輸出場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兩個階段:三個區域:西占美洲大部分地區;葡建巴西殖民地,在亞洲建立商站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軍事征服、經濟侵略、文化侵略、政治控制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個主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兩次工業革命時期西班牙在海地建立圣多明哥殖民地英、荷、法成為殖民侵略活動主角拉美完全處于歐洲列強殖民統治之下英國幾乎控制印度全境、發動侵埃戰爭(1882年)柏林會議(1884年)時 空 定 位18世紀晚期1496年17世紀19世紀中后期16世紀中葉19世紀末20世紀初四種方式: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兩次工業革命時期新課導入圣多明各,意為“神圣的星期日”,拉丁美洲國家多米尼加共和國首都。1496年,哥倫布的弟弟巴塞多繆·哥倫布來到此地,發現這里地理位置顯要,便興建了一座市鎮,因為動工興建城市的那天恰巧是星期日,因此得名。是西方殖民者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之后成為“新大陸”上西班牙殖民地的總督轄區所在地。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印歐語系拉丁語族完全喪失主權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過程(追求財富和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列強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時間 殖民 國家 拉丁美洲的 殖民地范圍 統治方式15世紀 ---- 16世紀中葉 西班牙16世紀 葡萄牙17、18世紀 荷蘭 英國 法國 ——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紀中葉,殖民地包括除巴西以外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拉丁美洲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地區。有英、法、荷屬圭那亞,英屬牙買加等島嶼,法屬海地。建立總督轄區,總督代表國王行使軍事、行政、司法的最高權力。總督制度,總督掌握行政權、征稅權。到18世紀晚期,拉美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2、殖民統治方式西班牙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并將其劃分為4個總督區:新西班牙、秘魯、新格拉那達和拉普拉塔。后來又設立了五個自治都督府,即從總督區劃出的委內瑞拉、智利以及危地馬拉、古巴和波多黎各。葡萄牙的殖民地是占拉丁美洲面積約3/7的巴西。原設13個都督府,后并為一個總督區。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1)政治上:實行專制統治,建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總督代表國王在轄區內行使權力;奴役屠殺印第安人。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2、殖民統治方式(2)經濟上:(3)特點:黑奴貿易美洲的銀礦美洲的種植園①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 ②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③發起罪惡的黑奴貿易;④禁止殖民地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殖民地經濟發展。①直接掠奪金銀體現早期殖民擴張時代特征;②移植宗主國落后政治體制與生產方式。③限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保證宗主國利益。掠奪式、移植式的殖民侵略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3、影響材料2:殖民者從拉丁美洲殖民地掠奪了巨額財富。據統計,16、17世紀時,西班牙在殖民地開采的黃金白銀超過當時世界總產量的2/3。1500——165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000噸。——《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1:歐洲列強海外殖民擴張的過程,也是殖民主義者瘋狂的掠奪、榨取殖民地人民的過程,他們通過掠奪和榨取,加速了歐洲國家的原始積累的過程,肥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從而加速了工業革命的到來。----劉祚昌、王覺非《世界史 近代史編》 對美洲: 對歐洲:①經濟:拉丁美洲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加劇了拉丁美洲的貧困,影響了拉美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政治:淪為殖民地。一方面,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過程,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另一方面,引起“價格革命”,造成社會結構的巨大沖擊。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知 識 拓 展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步履維艱經濟:拉美殖民地單一產品制經濟結構的形成,導致社會經濟畸形發展,形成考迪羅制度。政治:獨立后出現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思想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隨移民大批涌入,傳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語取代印第安語,成為普遍使用的正式語言。人種:今天的加勒比海諸國只有黑人、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種,這一地區的真正主人印第安人已經悉數滅絕。建筑風格:深受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風格影響。殖民者的掠奪對拉美留下的現實影響1、15、16世紀西、葡的早期殖民活動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葡在亞洲的早期殖民擴張新航路的開辟背景 時間 殖民國家 殖民地 殖民擴張的方式15—16世紀中葉 葡萄牙西班牙新航路的開辟建立商站、控制商路菲律賓果阿、馬六甲、中國澳門等幾十個商站直接統治,掠奪財富2、17—20世紀的殖民擴張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從17世紀開始,西方列強加快了對亞洲的殖民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控制印度、緬甸、馬來半島荷蘭占領印尼法國控制印度支那地區多國列強英俄英法俄奧斯曼帝國、伊朗半殖民地化加深中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日本吞并朝鮮美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絕大多數亞洲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俄、日除外)俄國和日本沒有成為殖民地的原因: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使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加強了本國實力。2、殖民統治方式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域 主要殖民國家及范圍 殖民方式南亞東 南 亞西亞 東亞 時間:17世紀初開始,英國人來到印度結果: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①通過東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搶掠、侵占土地、強征巨額土地稅、種植并走私鴉片;②挑動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漁利;③直接進行武力侵略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后來占領了整個印尼19世紀末,英國已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法國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美國從西班牙手里奪得菲律賓①英、法、俄等國紛紛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奧斯曼帝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②俄、英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而且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范圍①列強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組建貿易公司武力侵略簽訂不平等條約劃分勢力范圍知識拓展東印度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及其鴉片倉庫原因: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掠奪殖民地財富;爭奪殖民霸權。屬性:是資本主義早期殖民機構。特點:享有充分自主權;集政治、軍事、商業職能于一體;主要勢力范圍在東南亞;排擠競爭對手;采取集資運作方式(資本運作);贏利豐厚。影響: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消亡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被迫改變閉關鎖國政策,開放五口通商,取消十三行貿易特權。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工業資產階級倡導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主義盛行;東印度公司政府保護、商業壟斷、擁有特權、暴力掠奪等特點不適應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要求被取消。合作探究:以亞洲為例,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方式有何變化?材料1:18世紀中后期,英國加緊了對印度的侵略,蠶食土地,搶掠財富,擴大殖民地......1757年,克萊武指揮英國殖民軍隊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讓部下搶劫,他自己一人就從當地土王的金庫中搶奪了價值23萬英鎊的金銀財寶。……英國議會因克萊武“對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對他予以表彰。據統計,1757—1815年間,英國從印度攫取的財富不下10億英鎊。——《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1頁材料2:……農村村社賴以存在的基礎——農業和手工業——兩大支柱被摧毀,到19世紀中葉農村村社基本上瓦解了,英國價格低廉的工業產品很快占領了印度市場,傳統的手工業部門被沖垮,印度也由棉紡織品的輸出國變為輸入國。——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材料3:1894年估計約有1億多美元,到1914年時已增至9.6億多美元......“庚子賠款”有一部分就轉化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企業投資。——陳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教材》直接掠奪財富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主合作探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與15—17世紀的殖民擴張相比,18世紀以后的殖民擴張有什么特點?15——17世紀是重商主義時期,西方列強的實力有限,沒有能力占領廣闊的殖民地,所以一般都是在交通要道建立殖民據點,控制航線,攫取商業利潤。而18世紀以后,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實力大增,它們對市場和原材料的需求驅使它們進一步擴大殖民地,到19世紀中期以后,殖民的能力與欲望進一步擴大,中國等亞洲封建國家都變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種特點,與西方殖民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談談你對“雙重使命學說”的看法(唯物史觀)材料1:18世紀中后期,英國加緊了對印度的侵略,蠶食土地,搶掠財富,擴大殖民地。1757年,克萊武指揮英國殖民軍隊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讓部下搶劫,他自己一人就從當地土王的金庫中搶奪了價值23萬英鎊的金銀財寶。……英國議會因克萊武“對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對他予以表彰。據統計,1757—1815年間,英國從印度攫取的財富不下10億英鎊。 -----P73歷史縱橫材料2: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德]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素養提升(1)在殖民主義對被統治國家社會發展的影響方面:殖民主義對被統治國家在客觀上具有社會改造作用。一方面,殖民統治把被統治國家變成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在摧毀這些國家現有文明、財富的同時,會瓦解這些國家自然經濟的根基,使舊社會結構瓦解。這是破壞性使命的含義。另一方面,在宗主國工業有相當發展后,殖民剝削也必然要不自覺地起一種建設性作用,為建設使命的含義。(2)在論述“雙重使命”的相互關系方面:“雙重使命”就其社會改造作用而言,是同一方向的兩個步驟,是破和立的關系。1、15至19世紀中葉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奴隸貿易三角貿易17世紀前期非洲早期殖民擴張背景 時間 侵略活動 特點新航路開辟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重要港口和城鎮,進行奴隸貿易集中在沿海、進行奴隸貿易15—19世紀中葉2、18---19世紀中后期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埃及蘇伊士運河利文斯頓非洲探險斯坦利探險剛果漫畫反映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對剛果的血腥殖民統治背景 時間 侵略活動及企圖 特點18世紀——19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后,進行全面的殖民入侵英國使埃及變為其殖民地;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英國對蘇丹進行武力擴張;歐洲探險者深入非洲腹地,為進一步侵略準備地理和人文資料。發動侵略戰爭,向非洲腹地進軍。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擴張;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1884年,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主持召開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漫畫反映了英國在非洲的殖民頭子羅得斯的侵略野心:建立從開羅到開普敦的殖民帝國。歷史階段 時期 地域 概 況電氣時代 殖民加快, “柏林會議”后,瓜分狂潮 19世紀 后期 撒哈拉 沙漠以南非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 非洲大陸列強加快侵略步伐;各自制定了侵略計劃。①英國:二C計劃 ②法國:二S計劃 ③德國:在赤道兩側建立殖民地;④1884年,歐洲列強召開柏林會議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①英國的計劃被稱為“二C 計劃”,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是縱貫非洲的殖民帝國方案。②法國“2S計劃”,由塞內加爾向東部非洲的索馬里擴張,企圖建立橫貫非洲的法屬殖民帝國,因而推行“塞內加爾-索馬里計劃”。③德國的方案是把要連接東非和西南非洲的屬地,建立斜斷非洲大陸的殖民帝國。“有效占領”原則“地圖上作業”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柏林會議背景時間內容影響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沖突加劇。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①任何國家在非洲占領新的土地,必須通知其他國家,占領方為有效,,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領”原則。②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 。①列強之間達成侵略協議;加快瓜分非洲速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幾乎被瓜分完畢。②列強在非洲的勢力范圍得到確認,為日后瓜分非洲提供依據。1884年 英、法、德等國合作探究:非洲國家分界線有什么特點?它反映了什么問題?給非洲帶來什么影響?列強瓜分非洲示意圖據統計,非洲的國界44%都由經線或緯線劃分,30%的國界是用直線或曲線的幾何方法劃分,僅26%的國界是自然邊界。劃分的這種隨意性嚴重損害了非洲的發展,不僅引發了極為復雜的民族問題,還釀成非洲國家間此起彼伏的邊界沖突與戰爭。在研究了尼日利亞東南沿海靠近喀麥隆邊境的克羅斯河流域后,英國學者安尼指出:那里民族眾多,卻“支離破碎”、“相當混亂”,這是“歐洲人的殘暴造成的”,是“分割邊界”的結果。 ——金點強 王守望《非洲:幾何線邊界埋下禍根》特點:分界線幾乎是直線或曲線,沒有考慮當地的地理面貌和土著民族的情況。問題: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無視非洲國家主權,人為劃定疆界。影響:土著部落、民族的分離,破壞了當地傳統政治、經濟及人文結構,給非洲國家間的邊界、種族等沖突埋下隱患。西方國家殖民世界進程圖(1492-1914)1、時間與標志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時間:(2)標志:19世紀末20世紀初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絕大多數地區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絕大部分成為殖民地,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2、原因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資本主義兼具開放性和擴張性,它以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向外擴張,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各地的廉價原料。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它不但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及原料供應地,而且也要求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從而推動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①根本原因:②推動因素:③具體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決定的。兩次工業革命、西方列強殖民擴張、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快速發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必然導致世界各地聯系加強。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越來越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因此,更大規模的瓜分世界。3、過程及特點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階段 主要殖民國家及其殖民活動 殖民方式15—18世紀中期(商業資本主義時期) 新航路開辟后,西歐的西、葡、荷、英、法進行殖民征服,西歐商業資本主義掀起第一次殖民高潮,美洲大部分地區、非洲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邊沿地區被納入新生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推行商業資本的殖民政策,主要是政治上的移植和經濟上的重商主義,目的是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18—19世紀中后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本主義的勝利,西方各國掀起了第二次殖民高潮,這次殖民高潮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進行縱深擴張,更多的亞非拉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 憑借自身生產優勢,以炮艦開路,強制實行不平等貿易,使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自己的廉價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19世紀中后——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帝國主義列強把非洲和亞洲的廣大內陸地區也納入到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當中。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隨著向帝國主義過渡,西方各國通過直接征服和建立勢力范圍等方式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資本輸出成為宗主國掠奪殖民地的最主要形式。工業革命前工業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特點:①具有階段性②拉美→亞、非③列強的殖民地數量不平衡④血腥、殘暴的掠奪為主→輸出商品為主→瓜分世界,輸出資本為主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不同; 列強的社會發展程度不同認識:殖民擴張的殘酷性;不平等性4、階段特征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①資本原始積累時期:②自由資本主義時期:③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早期殖民擴張)15世紀末——18世紀晚期(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末——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殖民擴張的目的掠奪金銀財富,以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為主。擴張方式是暴力方式進行掠奪;后果是開辟和加強了新舊大陸之間、亞歐大陸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后來世界市場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殖民擴張的目的是拓展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以適應本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擴張方式為發動侵略戰爭和輸出廉價的商品;重要影響是亞洲各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國際關系形成。殖民擴張的目的和方式,以資本輸出為主,掀起瓜分狂潮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結果,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實質: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導的國際秩序構建5、影響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材料3: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了日本,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都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陸領土基本上被瓜分完畢,贏得政治獨立的拉丁美洲,在經濟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強。歐美列強利用堅船利炮,把全球卷進了世界市場。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 ——岳麓版歷史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材料2:在這個時期,西歐資本主義勢力入侵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諸國,把這些國家納入資本主義軌道,把他們變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吳于瑾、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材料1:隨著殖民擴張急劇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家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逐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全球化的角度看三次科技革命》(1)對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5、影響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材料1:“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材料2:列強用資本輸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國家的經濟命脈,榨取了大量財富。通過掠奪性貿易,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一步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從而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軌道。——摘編自李其榮《世界通史·近代卷》(2)對資本主義國家:①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為列強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其長期在世界范圍內占統治地位;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其對殖民地的擴張與爭奪加劇,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最終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爆發。5、影響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3)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材料2:馬克思曾經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進行了科學的評價,他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材料1:英國的工業品不僅摧毀了印度的城市手工業,還打擊了農村手工業,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經濟結構,從而使印度自給自足的村莊變成了生產鴉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換取英國貨物的農場。……這種演變過程在其他落后國家相續發生。——摘編自《世界經濟史》①亞非拉地區淪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帶來災難與落后;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②打破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生產方式、科技、思想,推動亞非拉地區的近代化進程。01020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殖民體系最終瓦解。殖民體系的形成徹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閉孤立的狀態,使世界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客觀上有利于世界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殖民體系是建立在列強侵略、奴役亞非拉人民的基礎上的,是一個不平等的體系。這種聯系的加強,體現的是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控制,具有明顯的等級性,必然遭到亞非拉人民的反抗。四、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6、評價知識點總結國家 殖民擴張特點葡萄牙 以侵占軍事據點、建立商站為主,同時利用武力壟斷商路,暴力掠奪和敲詐勒索來獲取財富。西班牙 占領殖民地全境,直接掠奪財富,并在當地建立大種植園以供應歐洲市場。荷蘭 幾乎與英國同一時期發展海上貿易,以政府為后盾,通過發展遠洋貿易進行貿易壟斷,組建大型商業公司。英國 鼓勵海盜式搶劫、發動商業戰爭,開始爭奪海上霸權并且積極進行殖民擴張,18世紀下半葉,確立海上霸主地位,成為“日不落帝國”。直到一戰后,美國獲得與其平等的海上優勢。美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迅速崛起并在工業發展水平上超過英國,與老牌殖民強國開展競爭。德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后起之秀,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對外擴張較晚,與老牌殖民國家發生矛盾,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并且發動世界大戰。課堂小結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崛起習近平強調,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不能把一個或幾個國家制定的規則強加于人,也不能由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給整個世界“帶節奏”。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2021年4月20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發言整理,來自新華網客戶端中國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