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2輪破題專突中國近代史八年級早期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國近代史(1840-1949)是中華民族覺醒與世界文明交融的關鍵階段,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科技、制度與思想逐步接軌世界)與中共領導民族解放的雙重主線(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是根本性轉折):這段歷史對中國,中共以馬克思主義本土化實踐開創社會重構道路;對世界,其反帝反封建斗爭為殖民地解放提供范例,長征精神與抗戰貢獻更成為全球反法西斯東方支柱。這段歷史既是傳統中國向現代轉型的縮影,也是中共以革命實踐改寫國家命運、重塑國際秩序的關鍵進程。早期近代化的探索01史實融通02綜合精研03能力躍升04題型實操提示:此內容雖復習一輪,但依然未有世界史熟悉,且比較重要,所以一方面要細致復習,另一方面要有綜合性。1.近代化:所謂近代化,就是指資本主義化。經濟:工業化、商品化、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理性化、科學化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2.近代化相對于傳統而言,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度的多元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的過程。01史實融通--1時間 事件 中考視角1.了解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2.了解戊戌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戊戌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3.通過了解孫中山等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4.知道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的統治。5.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19C60-90S189819111915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早年的革命活動袁世凱獨裁統治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混戰191119121915-191601史實融通--2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變法1898年19C60-19C90S地主階級洋務派----洋務運動技術政治制度資產階級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或清朝統治,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B、抗爭史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鴉片戰爭1840-1842義和團運動1900年前后維護清朝統治思想文化A、近代屈辱史實C、近代化探索史實變法圖強,救亡圖存,君主立憲制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張謇等知識分子實業救國1911年1915年⑾1895后⑤1931-1945日本侵華戰爭⑿01史實融通--3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中學西用)洋務運動2.時間:19世紀60—90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后)5.代表人物:4.根本目的:地方—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外交困。1.背景:維護清王朝統治自強運動6.內容①前期:口號 ,發展近代 ,④后期:口號 ,開辦 ,求富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近代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技術軍事工業自強②建立 (北洋、南洋、福建)③創辦 、 .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機器生產經濟工業化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新式陸海軍7.結果:3.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主張:標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師夷長技(中學西用)02綜合精研事件一失敗8.失敗的根本原因: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 ,它沒有使中國 。11.洋務運動的作用:②引進 ,中國近代 、 、 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 。③對 。④推動了 。①洋務運動是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走上富強的道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外國勢力的擠壓交通運輸業中國近代化進程12.洋務運動的局限性:西方先進技術9.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中學西用)02綜合精研事件一10.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近代化的開端是?鴉片戰爭 、洋務運動(因有了民族工業或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加深。5.興起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2.派別3.目的組織學會創辦報刊梁啟超--上海--- 。嚴復—天津--- 。南方北方戊戌變法(1898)百日維新開辦學堂最早的學會是1895年在北京成立的 。強學會“通上下之情”,變中外之故。—嚴復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啟超嚴復把達爾文的西方進化論介紹到中國,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①②③1898年6月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7.高潮開始標志 :《國聞報》維新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救亡圖存、變法圖強4.代表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起“ ”,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影響: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6.發展傳播維新思想,號召變法圖強《時務報》與頑固派論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公車上書02綜合精研事件二8.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影響:項目 內 容 影 響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增強軍事實力;但由于皇帝沒有軍權,措施空洞①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促進了 。1.有利于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2.觸犯 .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性質:頑固派的利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②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9.意義: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變革政治制度戊戌變法是中國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10.性質:既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又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失敗.9.21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派人士,廢除變法詔令。11.結局12.敗因:13.結論: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①資產階級維新派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根本原因)②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③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發動人民群眾;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1.1. 時間:地點:宗旨:地位2.3. 時間地點綱領性質機關報意義4. 時間1894年11月美國的檀香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95年,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但是計劃被泄露,結果失敗。1905年日本東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民報》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1905年成立興中會領導廣州起義創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02綜合精研事件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推翻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民主義的意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推翻清朝統治,反對民族壓迫解決土地問題和貧富不均問題沒有明確反帝①②③④⑤⑥民生主義民權主義民族主義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內 涵(前提)(★核心)(補充與發展)三民主義的內容:民族、民權、民生二、武昌起義時間地點主力過程影響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湖北武昌湖北新軍(清末張之洞于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①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革命黨人首先起義(武昌首義)④革命在武漢三鎮(武昌、漢陽、漢口)取得勝利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③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⑤11日成立 ,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湖北軍政府孫中山沒有直接參與武昌起義熊秉坤領導②奪取(楚望臺)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成立標志臨時總統 副總統:紀年方式性質意義三、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成果其一)孫中山年1月1日 在 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南京1912孫中山黎元洪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1911公元換算成立臨時參議院資產階級共和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共和成,帝制滅)。辛亥革命成果其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即《臨時約法》 內容 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選舉等自由和權利;參議員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駛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性質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④社會生活:促進了 的變化,體現自由平等的新風尚。③經濟:促進了 。① 政治:推翻了 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 的終 結(最大功績), 建立了 或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 》;②思想:它開創了 ,極大推動了 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匣門或使 。(最深遠)結論:局限性: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或封建帝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中華民族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救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社會生活習俗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結果四、袁世凱獨裁統治,復辟帝制①破壞責任內閣制;②刺殺宋教仁,制作“宋案”,鎮壓國民黨;③鎮壓二次革命(因國民黨力量渙散,孫和黃興領導二次革命失敗);④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⑤下令解散國民黨;⑥1914年初解散國會;⑦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⑧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⑨修改總統選舉法,總統可無限任期,可指定繼承人;⑩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為實現皇帝夢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⑾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⑿以孫為首的護國戰爭開始后,袁糾集重兵圍剿護國軍,但復辟行徑不得人心,不少省份宣布脫離袁政府,1916年袁被迫取消帝制后在絕望中死去。五、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派系 軍閥頭目 控制區域直系 馮國璋、曹錕 控制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皖系 段祺瑞 掌握著北京政府,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 張作霖 控制東北地區滇系 唐繼堯 控制著云南、貴州桂系 陸榮廷 控制著廣東、廣西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地派系之爭凸顯出來,很快分類為三大派系,分別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1.背景: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 ,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 的毒害,進行一場 的革新運動。2.標志:3. 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4.口號:1915年 在上海創辦 ,發表《敬告青年》。第二卷改名為《新青年》李大釗、 陳獨秀、 胡適、 魯迅、蔡元培5.代表人物: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陳獨秀胡適(1)1915年創辦 ,首先提 ,正式吹響了 的號角。(2)1917年發表 ,主張推倒 ,建設 ,推動了文學革命。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 》,主張以 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寫文章,要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呤。白話文文學改良芻議也說明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文學革命突出這次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封建舊文化思想文化領域陳獨秀《青年雜志》《新青年》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論》舊文學新文學02綜合精研事件四6.內容 前期 后期7.地位 8.作用 9.局限 ①提倡______,反對專制②提倡______,反對愚昧③提倡 ,反對舊道德④提倡 ,反對舊文化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或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肯定化的偏向封建儒家思想男女平等,個性解放①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②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儒家思想地位的變遷--1產生春秋自由發展,不受統治者的重視秦朝受打擊焚書坑儒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批判繼承明清文化專制政策全盤否定新文化運動抨擊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變遷特點:認識:儒家思想不斷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儒家思想地位的變遷伴隨著當時社會的發展變化;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長期處于思想主導地位。03能力躍升高 度 中國 西方時 期19C60—90S19C90—20C初20C初器物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戊戌變法14C—18C17C—18C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器物技術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文藝復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探究中西方近代化歷程的異同--218C—19C末03能力躍升項目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層面時間主張政治派別人物性質歷程特點 規律 相同之處 認識 技術(器物)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思想文化19世紀60—90年代189819111915自強求富變法圖強三民主義民主、科學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資產階級激進派奕、李曾張左康梁孫中山李陳胡魯、蔡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改革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文化運動由向西方學習技術(器物)到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再到向西方學習思想文化,歷經了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過程。師夷長技都向西方學習,都在受西方侵略背景之下開展,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都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等不同社會力量都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他們都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但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03能力躍升四大運動異同--3①中國近代化探索艱難,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④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⑤要勇于創新4.從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中,你得出哪些結論啟示?都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先學西方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思想文化。從地主階級到資產階級;(只有一次是地主階級,后三次為資產階級)伴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不斷深入;都救亡圖存,民族崛起而學習。①從學習內容看:②從學習主體看:③從學習背景看:④從學習目的看:⑤從產生作用看:⑥從具有共性看:都是向西方學習,都在受西方侵略背景下開展,都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都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3.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認識?03能力躍升5.近代化之總結四—各領域近(現)代化探索:經濟工業化 時間 事件 影響19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1911年后1914-1918一戰后1931-19491953-19561953-19571958-19601984洋務運動經濟近代化開端;民族工業產生張謇創辦實業帶動中國人民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辛亥革命頒布獎勵實業發展的法令,掀起發展實業熱潮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放松侵略,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民族工業遭受重創三大改造完成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一五計劃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大躍進使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增加企業活力,經濟發展出現新局面5.近代化之總結五—各領域近(現)代化探索時間 事件 影響1898191119121926-19271931-19451945-19461949.41949.91949.10.119541984維新變法政治近代化的開端辛亥革命開創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憲法政治民主化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抗日戰爭為徹底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戰爭勝利奠定基礎重慶談判為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初步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人民當家做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憲法》;確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法》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5.近代化之總結六—各領域近(現)代化探索19世紀末1898年1911-19121915年1919年1945年1978年5月1978年12月1992年1997年2002年2012年2017年思想近代化嚴復《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思想界產生重大影響維新變法主張變法圖強,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作用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運動開始提倡民主與科學,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運動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偉大思想解放,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六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為指導思想中考材料題題型訓練題型實操訓練六、說明類說明類中考歷史說明類材料題解題方法一、審題:明確問題核心,判斷題型:直接說明:直接概括材料內容(如特點、表現)。因果說明:分析材料現象的原因 或 影響。比較說明:對比材料中的歷史現象異同。評價說明:結合材料與所學,辯證評價事件/人物。二、閱讀材料:分層提取信息按標點(句號、分號)或邏輯詞劃分材料層次,用 //分隔。三、鏈接知識點:結合教材與材料1. 定位考點:根據材料主題,回憶教材對應章節的核心知識。2. 材料+課本雙印證:材料直接體現的答案優先寫(如材料提到"設立市舶司"→政策支持)。補充教材相關背景(如宋代經濟重心南移促進海外貿易)。3. 避免脫離材料:僅寫課本知識不結合材料者,不能得高分!四、答題規范:分點清晰,邏輯嚴密在拓展閱讀中,這位同學摘錄了以下兩則材料:歐洲列強占領非洲領土比例(1914年)根據時間軸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所示情形出現的原因第一步:審設問①問什么--②答案來源--出現材料一情形的原因來自材料(時間軸)和所學第二步:聯系所學提取材料信息+加工信息①情形:1914年前(一戰前)歐洲列強將非洲瓜分殆盡②找時間軸上與情形有關的事件第三步:整合規范作答:說明原因類,就是論述,即史實+影響原因:①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列強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②西方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迅速強大起來,加緊對外殖民擴張,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 (任答一點即可,2分)例1材料三:制糖在英國是一項重要的產業,隨著現代技術的興起,這個產業在19世紀發生了變化,大大加速了廉價砂糖的加工過程。倫敦是英國煉糖廠的發源地,隨著該行業的快速擴張,煉糖廠漸漸擴散到利物浦、布里斯托爾等重要港口。 ---摘編自【英】詹姆斯·沃爾韋恩《糖的故事》(3)從材料二、三中任選一則,指出其與材料一的聯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6分)1.第1步審題,明白要干什么。先指出材料二或材料三與材料一之間的聯系,再說明;例2:材料一在13世紀,蔗糖價格昂貴,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到了19世紀,至少在西方世界的大多數社會群體中和社交場合下,人們已然不再認為以糖宴客標志著社會等級的提升。曾經作為貴族和富人玩物的心形冰糖及糖雞、糖兔等,現在成了不少孩子的玩具。蔗糖為普通商品材料二甘蔗最晚在公元前300年被印度人馴化為作物。在葡萄牙人發現的圣多美島(位于非洲)上,非洲人淪為奴隸,被帶到甘蔗園工作。歐洲在16世紀的遽然致富,創造了更大一群享受得起這種甜味的人。此后,葡萄牙人決定將甘蔗和黑人引進巴西,擴大生產。美洲成為第四個被拉入世界蔗糖市場的大陸。甘蔗成為不折不扣的國際性作物,結合了亞洲植物、歐洲資本、非洲勞力、美洲土壤。殖民掠奪、三角貿易、建立種植園工業革命2.第2步確定三則材料的核心內容3.第3步選材料。建議選自己最熟悉的,能說明白的我選材料三---工業革命【示例二】選擇:材料二。聯系:三角貿易、種植園經濟推動了糖的普及。說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將非洲黑奴運往美洲種植園,參與糖的種植與生產,提高了糖的產量;歐洲人在殖民地購進蔗糖,帶回歐洲,為糖的普及提供了條件。(6 分)【示例三】選擇:材料三。聯系:工業革命推動了糖的普及。說明:工業革命中機械化生產加速了糖的制作過程,降低了制糖的成本,推動了糖的普及。(6 分【示例一】選擇:材料二。聯系:殖民掠奪推動糖成為普通商品。說明:歐洲人在非洲和美洲建立甘蔗園,利用黑人奴隸進行生產,獲取大量利潤,這提高了歐洲人對糖的購買力,使糖成為普通商品。(6 分)提示:如果你說材料二是材料一的原因,一般只能得1分 《麥哲倫船隊通過麥哲倫海峽》 經過38天的艱苦航行,麥哲倫船隊終于在1520年11月28日穿過了麥哲倫海峽。從這一天起,人類終于知道世界大洋都是相連的,陸地也不能分割它們。——摘編自施鶴群《大航海:改變人類歷史的發現之旅》 《威廉和瑪麗加冕》 1688年英國議會廢黜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國。威廉夫婦接受了《權利法案》和議會的要求,共同加冕為英格蘭國王。——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繪畫 簡介 《寶座上的圣母》 喬托·迪·邦多納作,第一個把圣母瑪利亞畫得端坐在寶座之上,而且看起來更像是羅馬的家庭主婦而不是耶穌的母親。——蘇珊·伍德福德《劍橋藝術史》例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4—17世紀的部分繪畫(1)根據材料,提煉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征,并結合繪畫反映的史實加以說明。(6分)特征:資本主義產生并不斷發展/走向近代/近代社會轉型、歐洲向近代社會過渡(2分)文藝復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新航路開辟①審設問②14-17C總體特征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提倡人文主義,推動了人們思想解放,為資本主義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英國的發展。(任答兩點即可,4分)史實+影響(2)選擇一幅上述材料之外世界近代史上的繪畫作品,并說明其如何反映了“時代的起承轉合”。(4分)《蒙娜麗莎》達.芬奇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形象神態自若,富有生命的活力,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2分)①審設問②聯系所學的作品方法引導:作品:《蒙娜麗莎》。(2分)說明:人物畫說明類方法=先解讀畫作內容(主題+人的外在特征+實質(事件及核心內容)A.必須確定是繪畫B.眾所周知的,具有時代代表性的C.知道創作背景和要表達的精神內涵的D.建議列舉同時期的學過的《最后的晚餐》主體工程名稱 將六 概況成以上的江水瀉入外江。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都江堰示意圖魚嘴 它把岷江水流分為內、外兩江;枯水期使六成江水分入內江;豐水期則利用彎道動力學的自然規律,將六成以上的江水瀉入外江。 飛沙堰 它是內江外側的一道低矮壩堰,其高度經過精心測量;枯水期,內江水位低于飛沙堰,江水經寶瓶口流向成都平原;豐水期,內江水位超過飛沙堰,多余的江水由飛沙堰溢入外江,并利用江水的旋流沖力分沙,泥沙經飛沙堰排走。 寶瓶口 它像一道閘門,嚴格控制進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寶瓶口 冰父子主持修筑的都江堰示意圖例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體工程寶瓶口 冰父子主持修筑的都江堰示意圖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都江堰的修建對當地的重大影響;任選一項主體工程,說明它所發揮的作用。(6分)影響: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為千里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 分)選擇:魚嘴。(1分)作用:魚嘴的修建把岷江水流分為內江和外江,發揮調節內江和外江流量的功能,枯水期可以保證成都平原的航運和灌溉,豐水期可以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澇之災(防洪)。(共4 分)兩個方面2分有記憶成分抄材料史實(原理)1分所學1.審題,問什么?--選一主體工程,說明作用2.答案來源?--沒特別要求的,看第1問答案的來源即可(材料+所學)所學例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英國的現代化歷史堪稱全球現代化的經典模式。以1500年為開端,在外部世界的影響和內部因素的作用下,海外殖民、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一波又一波的歷史浪潮終于把英國推上了世界現代化的最前沿,造就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模型——摘編自周穗明等《現代化:歷史、理論與反思》材料二 19世紀,美國完成了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領土的擴張、西部的開發、科技和制度的創新、經濟能量的空前增長、國內市場的拓展,推動美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轉型。進入20世紀以后,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完成,美國逐漸成為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摘編自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北美卷》(1)根據材料一、二,結合具體史實,說明英、美兩國現代化進程的相同之處。(4分)①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實現政治民主化,為工業化發展掃清障礙;②通過殖民擴張,掠奪資金和原料,占據海外市場;③兩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新發明應用于工業生產,創造了巨大生產力,實現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市場化;④隨著工商業發展,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任答兩點即可,4分)②來源于材料①審設問政治,經濟(工業化、商品化)市場化,思想文化,社會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