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蘇教版●X一年級下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找空氣》一課,旨在通過一系列直觀、有趣的實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空氣的存在、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易于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推理等科學能力的良好載體。教材通過簡單的實驗設計,幫助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空氣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物質,為后續學習更復雜的科學概念打下基礎。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但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尤其是對自然界中那些既熟悉又神秘的事物,如空氣,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和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逐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核心素養分析1. 科學精神:通過觀察、實驗,激發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2. 學會學習:通過動手實踐,學會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培養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實踐創新:鼓勵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方法,激發創新思維。 4. 責任擔當:認識到空氣對生命的重要性,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空氣的存在、無處不在及其基本特性。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并能解釋一些簡單的空氣現象。教具準備塑料袋、氣球、水槽、吸管、蠟燭、火柴、扇子、PPT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關于風的動畫視頻,提問:“風是從哪里來的?我們能看見風嗎?那么,風帶來的是什么呢?”引導學生思考空氣的存在。 觀看視頻,討論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通過視頻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探索空氣的存在做鋪墊。二、講授新課 活動一:塑料袋裝空氣 示范如何用塑料袋捕捉空氣,并讓學生嘗試。 2. 活動二:水中的氣泡 將吸管插入水槽底部,吹氣觀察氣泡上升。 3. 活動三:熄滅蠟燭 點燃蠟燭,用扇子從不同方向扇風,觀察蠟燭火焰的變化。 4. 活動四:氣球里的秘密 展示吹脹和未吹脹的氣球,讓學生比較并猜測氣球里有什么。 小組合作,用塑料袋捕捉空氣,觀察并討論捕捉到的“東西”是什么。 模仿操作,觀察并討論氣泡是什么。 分組實驗,記錄觀察結果,討論為什么火焰會熄滅或搖曳。 吹氣球,感受吹氣過程中氣球的變化,討論氣球里裝的是什么。 直觀感受空氣的存在。 進一步證明空氣的存在,理解空氣占據空間。 理解空氣流動對燃燒的影響,間接證明空氣的存在。 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空氣占據空間概念的理解。三、課堂練習 1. 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2. 空氣可以看見也可以摸到。(×) 3. 我們呼吸時需要用到空氣。(√) 4. 用塑料袋可以裝住空氣。(√) 5. 扇動扇子可以讓蠟燭火焰變大。(×) 判斷對錯,并嘗試解釋理由。 鞏固所學知識,檢驗理解程度。四、課堂小結 總結空氣的特性,強調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空氣的相關現象。 回顧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點,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與空氣有關的有趣現象。 鞏固新知,激發學生的持續探索興趣。板書設計《找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 二、實驗活動: 1. 塑料袋裝空氣 2. 水中的氣泡 3. 熄滅蠟燭 4. 氣球里的秘密 三、空氣的重要性:呼吸、燃燒等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實驗活動設計生動有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 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學生對空氣的存在和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不足之處: 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夠細致,影響了實驗效果的觀察和分析。 課堂時間分配上,討論環節略顯緊張,部分學生未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建議: 加強實驗前的操作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正確、安全地進行實驗。 適當調整課堂節奏,預留更多時間給學生討論和交流,促進思維的碰撞和深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