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單元教學設計】人教鄂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動力小車》單元教學規劃+《設計與制作》課時教案+課時練習(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動力小車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動力小車》為主題,旨在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小車動力來源、設計與制作動力裝置,以及測試與改進小車性能的過程。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體驗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融合。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本單元聚焦《標準(2022年版)》中的“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這一核心概念,特別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學習內容: 1. 知道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2. 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來設計一個產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務。 3. 對自己或他人設計的想法、草圖、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并說明理由。 4. 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 學業要求: 學生能夠利用橡皮筋產生的彈力、氣球反沖產生的力等,給小車裝上動力裝置,并圍繞任務進行思考、設計,選擇恰當的材料與工具進行制作。同時,學生應能夠對自己或他人的設計提出改進建議,并在制作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人教鄂教版三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屬于技術工程領域。教材通過展示幾個沒有動力裝置的小車,引出了本課的研究任務:給沒有動力裝置的小車裝上動力。教材設計了兩個主要活動:一是設計與制作動力小車,二是測試與改進動力小車。這兩個活動緊密圍繞課標要求,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科學充滿好奇,喜歡動手實踐。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實驗和推理能力,但對于力與運動的關系、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等概念還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建構這些概念。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學生能夠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知道不同動力裝置(如橡皮筋、氣球等)可以產生不同的動力效果。 科學思維: 學生能夠運用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分析動力小車的設計方案,提出改進建議,并說明理由。 科學探究: 學生能夠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學會使用簡單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動力小車,并進行測試與調整。 科學態度: 學生能夠保持對科學探究的熱情和好奇心,樂于與他人合作,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嘗試解決問題。單元結構化活動 1. 導入新課:教師展示動力小車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講授動力小車原理:教師講解動力小車的基本原理,包括動力來源、傳動裝置等。 3. 分組設計與制作動力小車:學生分組進行動力小車的設計與制作活動,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4. 測試與調整動力小車:學生將制作好的動力小車進行測試,觀察并記錄小車的運行情況,根據測試結果進行調整和改進。 5. 分享與交流:各組學生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動力小車,分享制作過程中的心得和經驗,互相學習。 6. 總結與反思:教師對本次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好地運用動力小車原理。達成評價 1. 過程評價:觀察學生在設計與制作動力小車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2. 作品評價:評價學生制作的動力小車的性能,如速度、穩定性等,以及作品的創意和實用性。 3. 測試評價:根據學生對動力小車的測試結果和調整方案,評價學生對力與運動關系的理解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交流評價:觀察學生在分享與交流環節中的表現,如表達能力、傾聽能力等,評價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第18課《設計與制作》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1. 學生能夠理解設計和制作的基本流程,認識到設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制作是將設計轉化為實物或模型的過程。2. 學生能夠識別并理解設計和制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各種因素,如功能、材料、成本、美觀等。科學思維1.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多種設計方案,并能夠從多個角度評估和優化設計方案。2. 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分析設計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科學探究1. 學生能夠經歷從問題識別到方案設計、制作模型、測試評估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2. 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通過實際操作來驗證和改進設計方案。科學態度1. 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嘗試的科學態度。2.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學會協作與交流。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 理解和掌握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流程。2. 能夠識別并考慮設計和制作過程中的各種因素。3. 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難點1. 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創新且可行的設計方案。2. 如何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老師首先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小發明——一個自制的小風車。隨著微風的吹拂,小風車緩緩轉動,引起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老師趁機引導學生們思考:“大家想不想也動手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小發明呢?”學生們紛紛點頭,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通過這次《設計與制作》的學習活動,不僅讓學生們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原理和制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在活動中,學生們將分組進行,從設計草圖、選擇材料到動手制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他們親自參與和完成。(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問題識別與需求分析 1.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書包太重、課桌高度不合適等。 2. 學生分組討論,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作為設計主題。 3. 小組內成員共同分析問題的原因和影響,明確設計目標。 探究活動二:方案設計 1. 教師介紹方案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繪制草圖、列出所需材料、制定制作計劃等。 2. 學生分組進行方案設計,繪制草圖并列出所需材料和制作步驟。 3. 小組內成員相互討論,對設計方案進行評估和優化。 探究活動三:模型制作 1. 教師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如紙張、剪刀、膠水等。 2. 學生根據設計方案開始制作模型,教師巡回指導,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 3. 小組內成員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模型制作。 探究活動四:測試評估 1. 教師引導學生制定測試方案,明確測試標準和測試方法。 2. 學生對制作的模型進行測試,記錄測試數據和觀察結果。 3. 小組內成員共同分析測試數據,評估模型的性能和效果。 探究活動五:優化設計 1.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測試評估的結果,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 2.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改進方案,并繪制新的草圖。 3. 小組內成員對改進方案進行評估和優化,確定最終設計方案。 探究活動六:展示與交流 1.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每個小組派代表介紹自己的設計方案、制作過程和測試評估結果。 2. 其他小組對展示的成果進行提問和評價,提出改進意見。 3. 教師對展示的成果進行總結和點評,鼓勵學生繼續探究和創新。 通過問題識別與需求分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的設計活動奠定基礎。 通過方案設計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規劃能力,使學生能夠提出多種設計方案,并學會從多個角度評估和優化設計方案。 通過模型制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能夠將設計方案轉化為實物或模型,為后續的測試評估提供基礎。 通過測試評估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數據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識別設計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為后續的優化設計提供依據。 通過優化設計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不斷完善設計方案,提高設計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通過展示與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使學生能夠分享自己的設計成果和經驗,同時從他人的設計中汲取靈感和啟示,促進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三)生活應用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所學的設計與制作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如設計一款實用的學習用品、制作一個環保小發明等。學生分組討論,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嘗試制作模型或原型。 通過生活應用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設計與制作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四)知識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流程、需要考慮的因素、科學探究過程等。學生分組討論,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通過知識總結活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設計與制作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總結和反思能力。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問題識別、方案設計、模型制作、測試評估2.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功能、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材料、成本、美觀3. 設計與制作活動可以培養我們的______思維和______能力。答案:創新、實踐在測試評估階段,我們需要制定______和______。答案:測試方案、測試標準(二)、判斷題1. 設計與制作只需要考慮功能因素,不需要考慮美觀和成本。( )答案:×2.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隨意更改設計方案,不需要進行優化。( )答案:×3. 測試評估是設計與制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有助于我們發現設計中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 )答案:√(三)、選擇題1. 下列哪一項不屬于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流程?( )A. 問題識別 B. 方案設計 C. 制作計劃 D. 測試評估答案:C2.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做什么?( )A. 繪制草圖 B. 列出所需材料 C. 識別問題 D. 制定制作計劃答案:C3. 下列哪一項不是設計與制作活動可以培養的能力?( )A. 創新思維 B. 批判性思維 C. 溝通能力 D. 計算能力答案:D(三)、簡答題1. 請簡要描述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流程。答案: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問題識別、方案設計、模型制作和測試評估。首先,我們需要識別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求;其次,根據問題或需求提出設計方案,并繪制草圖、列出所需材料等;然后,根據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最后,對模型或原型進行測試評估,評估其性能和效果。在設計與制作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答案:在設計與制作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功能、材料、成本和美觀等因素。功能是指產品或模型需要滿足的需求或解決的問題;材料是指制作產品或模型所需的原材料;成本是指制作產品或模型所需的費用;美觀是指產品或模型的外觀設計和視覺效果。3. 請舉一個例子說明設計與制作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答案:設計與制作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一款實用的學習用品——多功能筆筒。這款筆筒可以設計成具有多個隔層,可以分類放置不同的文具;同時,還可以在筆筒上設計一個小型書架,方便放置書籍或筆記本。通過設計與制作這款多功能筆筒,我們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習和辦公的需求,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五、板書設計《設計與制作》 一、問題識別與需求分析:遇到的問題 設計主題 明確設計目標 二、方案設計:介紹方案設計 進行方案設計 評估和優化。 三、模型制作:材料和工具 制作模型 四、測試評估:制定測試方案 進行測試 分析測試數據 五、優化設計:提出改進方案 六、展示與交流:成果展示 提出改進意見 總結和點評六、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情境導入、探究活動、生活應用和知識總結等環節,引導學生經歷了從問題識別到方案設計、模型制作、測試評估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多種設計方案,并學會從多個角度評估和優化設計方案。同時,我也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學生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學會協作與交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