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課標要求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2.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3.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4.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近三年廣東中考考查情況 年份 題型 考查點 分值2024 年 選擇題 植物的有性生殖 2選擇題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22023 年 選擇題 植物的無性生殖 2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22022 年 選擇題 植物的無性生殖 2非選擇題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命題規律 本章中的植物的無性生殖(嫁接、扦插和組織培養)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是考試的熱點。同時,昆蟲的變態發育和鳥的生殖也是重點考點 1 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1)概念:由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種子繁殖。(2)意義:后代具有雙親遺傳特性,有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點撥】種子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成的,是新植物體的幼體。2.無性生殖。(1)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繁殖后代。(2)意義:后代只具母體的遺傳特性,能保持親本優良性狀。【點撥】進行無性生殖的種子植物一般也能進行有性生殖。3.無性生殖在生產上的應用。(1)嫁接:嫁接常用于改良果樹的品質和培育新品種,如蘋果、梨、桃樹等。①嫁接有枝接和芽接兩種方式,嫁接成敗的關鍵是使接穗與砧木形成層緊密結合。②嫁接后果樹結果的枝條是接穗,結的果實也與接穗的品質相同,因為它們的遺傳物質是相同的。而砧木的作用只是為接穗提供營養物質。(2)扦插:一般利用植物的枝條、根進行扦插。扦插適用于容易產生不定根的植物,如柳樹、榕樹、番薯、葡萄、月季等。(3)植物組織培養。原理:無性生殖。優點:繁殖速度快,可以培養脫毒幼苗。常用植物的莖尖培養脫毒苗。【備考提示】本考點中植物的無性生殖是考試的熱點,常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常考查嫁接、扦插和植物的組織培養,中考備考要注意上述熱點。考點 2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有性生殖。2.發育:變態發育。(1)完全變態。①過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②例子:家蠶(如右圖)。③特點:發育過程中,幼蟲與成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顯著。④代表:家蠶、蝶、蛾、蚊、蠅、蜂。【點撥】家蠶只有幼蟲期吐絲,要增加吐絲量就要延長幼蟲期時間。(2)不完全變態。①過程:經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和完全變態相比沒有蛹期 。②例子:蝗蟲(如下圖)。③特點:發育過程中,幼蟲與成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相似。④代表動物:蝗蟲、蟋蟀、螻蛄、螳螂、蟬。【點撥】a.由于外骨骼的限制,昆蟲的幼蟲在長大過程中都會出現蛻皮現象,如蝗蟲五次蛻皮后發育成成蟲;家蠶四次蛻皮后變成不吃不動的蛹。b. 注意完全變態發育的第二個階段為幼蟲,不完全變態發育的第二個階段為若蟲。【備考提示】本考點近幾年都進行了考查,中考備考時應注意。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是考查的重點,注意比較昆蟲完全變態發育(以家蠶為例)和不完全變態發育(以蝗蟲為例)的區別。考點 3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1.代表動物:青蛙。2.生殖:有性生殖、體外受精(水中受精)。3.發育:變態發育。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的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所以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繁衍,影響它們的種群數量及分布。生長階段 生活環境 外形 運動器官 呼吸器官蝌蚪 水中 像魚,有尾無四肢 尾 鰓成蛙 陸地和水中 有四肢無尾 四肢 肺和皮膚4.蝌蚪與成蛙的比較。【點撥】雌雄抱對時,同時將卵細胞和精子排入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抱對有利于提高受精率。【備考提示】本考點中考備考時要注意理解記憶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蝌蚪和成蛙的比較,并從青蛙的發育了解兩棲動物的特殊之處。考點 4 鳥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有性生殖。2.生殖發育過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3.鳥卵的結構。(1)識別下圖各結構的名稱:①卵殼、②卵殼膜、③卵黃、④胚盤、⑤卵白、⑥氣室、⑦卵黃膜、⑧系帶。(2)注意:一個鳥卵中的卵細胞包括三部分:胚盤、卵黃、卵黃膜。(3)鳥卵的結構和功能。①胚盤:在卵黃中央,內含細胞核,核中有 DNA。受精的胚盤將發育為雛鳥。②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③卵黃膜:保護卵細胞。④卵白含有營養物質,供胚胎發育的需要,也能保護卵細胞。⑤系帶:固定卵細胞。⑥卵殼和卵殼膜:起保護作用。卵殼上有氣孔。⑦氣室:暫時儲存空氣。【點撥】未受精的卵,胚盤色淺而小;已受精的卵,在輸卵管內移動的過程中已經開始發育,所以色濃而略大,已受精鳥卵產出前已發育為多細胞胚胎。【備考提示】本考點是中考的重點之一,要配合圖片理解鳥卵的結構和功能,2016—2018 年廣東中考連續考查了相關知識,中考備考應提高關注,圍繞鳥卵出題可能性較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