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8)科學與探究(綜合測試)-2025屆中考生物學一輪復習考點綜測一、選擇題(本題包括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每題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1.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人們會通過“燕子低飛”“螞蟻搬家”“蛇過道”等現象來預測下雨。前人總結規律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科學方法是( )A.觀察法 B.實驗法 C.文獻法 D.調查法2.小明同學在飼養金魚時,發現金魚不時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發生浮頭現象。他想探究原因。根據已有知識他提出了看法:金魚發生浮頭現象與水中的溶氧量有關,這屬于實驗研究過程中的( )A.發現并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C.制定實驗計劃 D.實施計劃并得出結論3.在微生物研究歷史上,有一位科學家把微生物的研究從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態轉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徑上來,從而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并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被后人稱為“微生物學之父”是( )A.伊萬諾夫斯基 B.林奈 C.巴斯德 D.弗萊明4.科研人員為了研究“秦嶺四寶”之一——朱鹮的生存狀態,在朱鹮經常活動的區域安裝了攝像機。上述科學探究過程中運用的主要方法是( )A.實驗法 B.資料分析法 C.觀察法 D.調查法5.某菜農為了探究提高蔬菜產量的科學方法,選擇蘿卜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他們在A、B、C、D、E五個溫室中分別種植了生長期、長勢大小相同的蘿卜幼苗若干,白天溫室內的光照、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控制情況如下表所示(每個溫室土壤、水分等其他條件均相同且適宜,夜間每個溫室溫度控制一樣)。探究的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溫室 A B C D E光照 適宜光照 適宜光照 適宜光照 弱光照 弱光照溫度 25℃ 25℃ 10℃ 25℃ 10℃二氧化碳濃度 0.03% 0.1% 0.1% 0.1% 0.03%A.B組的蘿卜產量最高B.若選用D和E對照,探究的因素是溫度C.A組為五組中的對照組D.收獲的蘿卜放在低溫、干燥環境中儲存6.探究不同濃度的酒精溶液對水蚤心率影響的數據如圖所示。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的變量是酒精溶液濃度B.水蚤心率會隨著酒精溶液濃度的增大而加快C.當酒精溶液濃度在25%以上時水蚤就有可能死亡D.結論是高濃度的酒精溶液對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7.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探究溫度對家蠶卵孵化的影響”,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結果如下表,下列有這個實驗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組別 A B c蠶卵數 1000 800 1000培養溫度 16℃ 20℃ 30℃培養濕度 75% 75% 75%孵化出蠶蟻所需時間 10 9 8孵化率 90% 98% 68%A.這個實驗的變量是溫度的不同B.這個實驗存在的問題是資命數不一樣C.從實驗結果來看,最適宜蠶卵孵化的溫度是30℃D.在一定范圍內,溫度越高孵化出幼蠶的速度越快8.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做了“探究霉菌生長的環境條件”實驗。數日后觀察饅頭發霉情況,記錄如下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裝置 饅頭 處理方法及培養環境 實驗現象甲 50g 不給饅頭灑水,置于19~25℃的室內 饅頭沒有發霉乙 50g 將饅頭灑水濕潤,置于19~25℃的室內 饅頭上長滿了霉丙 50g 將饅頭灑水濕潤,置于冰箱冷藏室(4℃) 饅頭沒有發霉A.該實驗的變量是水分、溫度B.表中有兩組對照實驗,分別是甲與乙、乙與丙C.該實驗證明饅頭為霉菌的生活提供了有機物D.該實驗的結論是霉菌適宜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長9.科學探究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如圖一為某同學在進行測定呼出氣體的實驗,圖二為某同學用五點取樣法對他家臥室空氣中的塵埃粒子進行了采集和測算的結果(只畫了取樣點上的塵埃粒子),圖三為測量胸圍差的實驗操作。以下說法正確的( )A.通過圖一的實驗現象可知人呼出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B.通過圖二可知,他測得的臥室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數約為20個C.通過圖三可知,在受測者背側,將軟尺固定在兩肩胛骨的上角D.測量胸圍差時,一般要在同一位置測量三次,取最大值即為胸圍差10.下面是生物小組依據“模擬動脈粥樣硬化對血液流動的影響”的實驗結果作出的推測,不合理的是(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時間無油團 2分20秒 2分10秒 2分15秒 2分15秒有油團 10分01秒 9分58秒 9分36秒 9分52秒A.動脈粥樣硬化能減少血流量B.動脈粥樣硬化能減緩血液流速C.動脈粥樣硬化會逐步造成血管栓塞D.動脈粥樣硬化能降低人的壽命11.曉白跟媽媽學做面包時,感覺發酵后的面團變輕了。這是酵母的作用嗎?她設計的對照實驗應該是(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12.小蘇同學進行了“小狗繞道取食”的實踐活動并將實驗數據記錄在下表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嘗試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獲得食物所需的時間/秒 25 15 8A.小狗繞道取食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B.小狗一旦學會繞道取食就不會忘記C.隨著嘗試次數的增加,小狗獲得食物所需的時間變短D.該實踐活動主要運用了調查法13.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0月15日確立為“世界洗手日”。某校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探究洗手能否減少手上細菌數量的實驗。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A.28℃是細菌生長繁殖比較適宜的溫度B.甲同學設計的實驗更合理C.細菌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來自培養基D.培養基在按手印前需要高溫滅菌并冷卻14.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人們會通過“燕子低飛”“螞蟻搬家”“蛇過道”等現象來預測下雨。前人總結規律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科學方法是( )A.觀察法 B.實驗法 C.文獻法 D.調查法15.《秘境之眼》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戶外記錄類節目。該節目以我國上萬個保護地布設的紅外相機和遠程攝像頭拍攝的珍貴的動物視頻為素材。這種研究動物的方法屬于( )A.觀察 B.比較 C.調查 D.實驗16.吸煙有害健康。研究人員為探究“被動吸煙對仔鼠學習記憶力的影響”,訓練仔鼠走迷宮,從第7天開始記錄仔鼠逃出迷宮所需時間,結果如圖。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本實驗的變量是有無接受香煙煙霧的處理B.實驗次數相同時,被動吸煙組仔鼠逃出迷宮用時更短C.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加,兩組仔鼠逃出迷宮用時均縮短D.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出被動吸煙會影響仔鼠的學習記憶力17.今年年初,廣西大學林學院監測人員在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鳥類專項調查。下列選項與開展鳥類專項調查采用的科學方法相同的是( )A.觀察人體的四大基本組織 B.測定玉米種子的發芽率C.探究植物對環境溫度的影響 D.統計初一年級近視總數18.某研究小組為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將等量的黃豆芽置于如圖實驗裝置中,打開氧氣檢測儀,一段時間后,觀察實驗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裝置甲是裝置乙的對照實驗B.裝置乙中的氧氣濃度高于裝置甲C.打開開關后擠壓瓶身,裝置乙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甲不渾濁D.實驗表明新鮮的黃豆芽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釋放二氧化碳19.為探究酒精對動物的危害,某生物興趣小組開展了“探究不同濃度酒精對石斑魚心率的影響”的實驗。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應選取健康且生理狀態相同的石壁魚B.石斑魚心率隨著酒精濃度升高而加快C.記錄石斑魚心率要重復三次,取平均值D.根據圖中數據可推測,過量飲酒有害健康20.研究光照對金魚生活影響的實驗正確的順序是( )①提出問題②設計完成實驗③作出假設④分析現象及數據⑤進行推論及討論⑥得出結論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②④⑥⑤ D.⑥⑤④③②①21.推理是揭示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下列屬于演繹推理的是( )A.狗、兔、雞等動物都是白天活動、夜間休息,它們都屬于晝行性動物B.楊、柳等樹木每到秋冬季節就會落葉,它們都是落葉植物C.大雁、天鵝等有遷徙行為,因此,所有的鳥兒都有遷徙行為D.隨季節不同進行周期性遷徙的鳥類稱為候鳥。有些大雁每年秋季飛向南方,春季又飛回北方,屬于候鳥22.某小組設計甲、乙、丙三套裝置,并實施有關植物生理作用的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甲裝置中覆蓋黑紙的葉片遮光部分和見光部分形成一組對照B.乙裝置收集到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細木條復燃C.將丙裝置放在黑暗環境一晝夜,打開閥門,擠壓透明袋,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丙裝置光照時透明袋內壁出現小水珠,即可證明蒸騰作用的強弱與葉片面積有關23.下列是關于探究螞蟻食性的敘述。其中屬于科學探究過程中提出問題步驟的是( )A.發現一群螞蟻正在往洞里搬運食物,心想螞蟻愛吃哪些食物B.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推測螞蟻喜歡吃甜食C.在一個培養皿的兩端分別放上少許鹽和少許糖,放進螞蟻進行探究D.通過幾次重復實驗,得出螞蟻愛吃甜食的結論24.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食品腐敗的原因,設計了如下實驗:取兩個規格相同的燒瓶,同時灌入等量的肉湯,煮沸降溫后進行持續觀察。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會同時腐敗 B.乙腐敗時甲沒有腐敗C.煮沸的目的是殺死肉湯中的微生物 D.該實驗的變量是玻璃管的形狀25.抽樣檢測是實驗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指從檢測對象中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進行檢測。下列哪個選項的描述不屬于該實驗方法( )A.全民核酸檢測,找到新冠肺炎的患者B.選取100粒小麥種子做實驗,判斷發芽率C.人群中隨機調查1000個人,推算人類白化病的遺傳概率D.調查我國淡水資源的污染情況26.在秦嶺自然保護區,野生亞洲黑熊是紅外相機鏡頭下的“??汀?,安裝紅外相機記錄動物行為的這種研究方法屬于( )A.觀察法 B.實驗法 C.比較法 D.調查法27.在設計探究實驗時,下列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變量的是( )A.溫暖、潮濕 B.有光、無水C.干燥濕潤 D.有空氣無水28.微山湖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淡水湖泊。為了解和統計微山湖地區植物和動物資源的組成及數量,需要采用的科學方法是( )A.調查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推測法29.人們常說:“寒從腳起,病從腳入”,這是真的嗎?小淏根據已有經驗,認為可能是腳部位于下肢最末端,血液供應不足時,最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導致生病。從科學探究的角度,小淏的看法相當于(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制定計劃 D.實驗結論30.探究實踐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標志,下面是某生物學習小組的同學在本學期進行的實驗探究活動,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在“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的實驗中,通過滴加碘液的方法檢驗胚乳中是否含有淀粉B.在“探究果實發育過程中體積的變化”的實驗中,可采用排水法,每天定時測量幼果的體積C.在“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的實驗中,可以用干燥的土壤平鋪在實驗裝置中D.在“制作生態瓶”實踐活動中,需要將生態瓶放在明亮處,確保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3大題,每空2分,共40分)31.(12分)蟑螂,俗稱偷油婆,一般喜歡生活在溫暖、潮濕、食物豐富和多縫隙的地方。為了更好地了解蟑螂的生活習性,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圖裝置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蟑螂分布影響”的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1)蟑螂污染環境,該事例說明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___。(2)該同學設計的上述三個實驗裝置中,裝置____________探究的是光照對蟑螂分布的影響。(3)裝置____________的設計不科學,原因是違背了對照實驗____________原則。(4)該同學將40只生活狀態相同的蟑螂隨機均分為四組,分別放置在裝置1和2兩側中央,靜置2分鐘后,觀察并統計蟑螂數目,統計10次。經重復實驗,結果均顯示裝置1的黑紙板一側和裝置2的細濕土一側的蟑螂多,透明玻璃板一側和細干土一側的蟑螂少,由此得出的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據上述結論,請你為學校廚房預防蟑螂提出合理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10分)某些傳染病可以通過握手進行傳播,而常洗手可以減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數量。為了驗證這一結論,甲、乙兩位同學進行了如圖實驗。實驗前,在滅菌過的培養皿內放入經滅菌處理的酵母菌培養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無菌棉簽蘸取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擦遍自己的手。第一步:甲與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1號培養基上按三下,立即蓋上蓋子。第二步:甲再次與乙握手后,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號培養基上按三下,立即蓋上蓋子。第三步:把兩個培養皿同時放入培養箱中,在28℃條件下培養24小時,并觀察。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本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___。(2)培養24小時后,如果在___________號培養皿內的培養基上酵母菌較多,則結論得以驗證。(3)本實驗用酵母菌代替致病性微生物來驗證這一結論,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4)實驗中不是立刻觀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養基中培養一段時間后再進行觀察,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酵母菌太小,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通過培養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_,可以直接進行觀察。(5)用大拇指在培養皿內的培養基上按手印,相當于細菌一般培養方法中的___________。33.(18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苯鼛啄?,人們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還田的方法處理城鄉公共綠地上大量的枯枝落葉等垃圾。在堆肥的過程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某興趣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展了“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的實驗研究,實驗方案及實驗現象如下表所示:組別 實驗材料及數量 實驗材料處理 控制條件 實驗現象甲組 形狀,大小相似的楊樹落葉10片 ①清洗,滅菌;②置于無菌環境 適宜的溫度、濕度 一周后楊樹葉無變化乙組 形狀,大小相似的楊樹落葉10片 ①清洗,滅菌;②接種細菌;③置于無菌環境 A 一周后楊樹葉出現腐爛。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該興趣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____?(2)補充實驗記錄表:表中A處應填寫的內容是____________,這樣處理的原因是保證實驗法的____________原則。(3)該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____,實驗時取10片楊樹葉,而不是1片,目的是____________。(4)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5)細菌和真菌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細菌細胞內沒有成形的____________。細菌和真菌細胞內沒有____________,多數細菌和真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所以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__(填“分解者”或“生產者”)。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通過這些動物的行為變化形象地反映出了大氣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的總結主要運用了觀察,A符合題意。B.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B不符合題意。C.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的方法。它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獻群中選取適用于課題的資料,并對這些資料做出恰當分析和使用,C不符合題意。D.調查法是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并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題意。故選A。2.答案:B解析: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根據已有知識小明提出了看法:金魚發生浮頭現象與水中的溶氧量有關,這屬于實驗研究過程中的作出假設。故選B。3.答案:C解析:A.伊萬諾夫斯基(D.Iwanowski,1864--1920)在研究煙草花葉病的病因時,推想這種病是由細菌引起的,伊萬諾夫斯基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病毒的人,被后人譽為“病毒學之父”,A不符合題意。B.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學家、冒險家,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命名法,B不符合題意。C.巴斯德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通過實驗證明微生物只能來自微生物,而不能憑空產生。他做的一個最令人信服、然而卻是十分簡單的實驗就是“鵝頸瓶實驗”,還發現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C符合題意。D.亞歷山大·弗萊明(公元1881-1955年),英國細菌學家。是他首先發現青霉素。后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并成功的用于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青霉素的發現,是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藥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D不符合題意。故選C。4.答案:C解析:A.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A不符合題意。B.資料分析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方法,B不符合題意。C.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題干中用攝像機記錄后反復觀看采用的探究方法是觀察法,C符合題意。D.調查法就是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并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題意。故選C。5.答案:B解析:A.上述5個溫室中,B組光照和溫度適宜、二氧化碳濃度充足,光合作用最強,胡蘿卜產量最高,A不符合題意。B.D和E兩組實驗有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兩個變量,變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對照實驗,B符合題意。C.對照組是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們所說的變量)的對象組;A組的光照是“適宜光照”,溫度是25℃,CO 濃度是0.03%(接近自然環境中的CO 濃度),為對照組,C不符合題意。D.收獲的蘿卜放在低溫、干燥環境中儲存;低溫可以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干燥環境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避免腐爛,D不符合題意。故選B。6.答案:B解析:A.該實驗是探究不同濃度的酒精對水蚤心率影響,因此實驗的變量為酒精濃度,A正確。B.結合題圖,實驗結果表明,在一定范圍內,水蚤心率會隨著酒精濃度的增加而減慢,B錯誤。C.當酒精的體積分數達到25%時,水蚤會因為酒精濃度過大,神經系統被完全麻醉而導致心跳停止(心率是0),引起死亡,C正確。D.由曲線圖的數據可知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影響,即水蚤心率會隨著酒精濃度的增加而降低,結論是高濃度的酒精溶液對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D正確。故選B。7.答案:C解析:A.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實驗是為探究溫度對家蠶卵孵化率的影響,因此實驗的唯一變量是溫度其它皆相同,A正確;B.實驗的唯一變量是溫度,其它皆相同且適宜如蠶卵數、培養濕度等。因此這個實驗的方案中蠶卵數應該一樣,B正確;C.表格中溫度是20℃時家蠶卵孵化率最高98%。因此從實驗結果來看,最適宜蠶卵孵化的溫度是20℃,C錯誤;D.在一定范圍內,16℃時孵化的時間為10天,20℃時孵化的時間為9天,30℃時孵化的時間為8天,所以溫度越高孵化出幼蠶的速度越快,D正確。故選C。8.答案:C解析:A.根據表中實驗條件,甲、乙形成以水分為變量的對照;乙、丙有形成對照,變量是溫度,A正確。B.根據表中實驗條件,甲、乙的變量是水分、乙、丙的變量是溫度,B正確。C.實驗沒有設置以有機物為變量的對照,故無法證明饅頭為霉菌的生活提供了有機物,霉菌是異養生物,C錯誤。D.通過甲、乙對照和乙、丙對照可知,該實驗的結論是霉菌適宜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生長,D正確。故選C。9.答案:D解析:A.人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空氣相比,主要的變化是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但呼出的氣體中含量最多的仍然是氮氣,因為氮氣在空氣中的含量就遠高于氧氣和二氧化碳,且人體呼吸過程中不消耗也不產生氮氣,A錯誤。B.通過圖二可知,他測得的臥室內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數應為五個取樣點的總和的平均值,即(5+5+5+4+4) 5=4.6個,B錯誤。C.測量胸圍差時,需要在受測者的背側,將軟尺固定在兩肩胛骨的下角(而非上角),軟尺在前側經過胸部的最高點(即乳頭),圍繞身體一周。這樣測量出的胸圍差才更準確,C錯誤。D.測量胸圍差時,為了減小誤差,一般要在同一位置測量三次,并取三次測量值的最大值作為最終的胸圍差,通過胸圍差可以反映肺活量,D正確。故選D。10.答案:D解析:油團模擬的是動脈血管壁上堆積的脂肪,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油團的情況下血液流動脈用時間較長,說明動脈粥樣硬化能減少血流量,減緩血流速度,另外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癥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所以還會逐步造成血管栓塞,但是該實驗不能說明動脈粥樣硬化能降低人的壽命,因此D不合理。故選D。11.答案:C解析:該實驗是探究酵母菌發酵后的面團變輕了嗎?所以應該以酵母菌為變量設計對照實驗,利用酵母菌發酵制面包,需要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所以不用密封。圖中的丙和丁是一組以酵母菌為變量的對照試驗,符合題意。故選C。12.答案:C解析:A.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小狗繞道取食經過一次次嘗試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屬于學習行為,故A錯誤。B.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這種行為既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并非小狗一旦學會繞道取食就不會忘記,故B錯誤。C.據表可知,隨著嘗試次數的增加,小狗獲得食物所需的時間變短,故C正確。D.調查法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實驗法一般涉及對實驗對象進行一定的控制和干預,以觀察其反應和結果。通過實驗法,可以探究因果關系和驗證假設。該實踐活動主要運用了實驗法,故D錯誤。故選C。13.答案:B解析:A.細菌的生長和繁殖的條件包括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有機物等,甲和乙都在28℃條件下進行培養,說明28℃是細菌生長繁殖比較適宜的溫度,故A正確。B.在進行探究實驗的過程中,要體現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重復性原則等。對照原則就是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過程中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通過對比便于得出正確結論,使實驗結果更具有說服力。由圖可以看出,甲同學沒有設計對照實驗,而乙同學設計了對照實驗,更具有說服力,設計的實驗更合理,故B錯誤。C.細菌細胞中沒有葉綠體,一般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要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現成的有機物進行生活,營養方式一般是異養。在培養基中含有一定的水分、有機物等營養物質,細菌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來自培養基,故C正確。D.在對照實驗中,變量是唯一的,除了變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適宜,這樣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便于得出正確結論。培養細菌用的培養基,在按手印前必須高溫滅菌處理,目的是殺死培養基中的細菌,保持單一變量;細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高溫滅菌并冷卻后才能進行接種,這樣可以避免高溫殺死細菌,故D正確。故選B。14.答案:A解析:A.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通過這些動物的行為變化形象地反映出了大氣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的總結主要運用了觀察,A符合題意。B.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B不符合題意。C.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的方法。它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獻群中選取適用于課題的資料,并對這些資料做出恰當分析和使用,C不符合題意。D.調查法是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并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題意。故選A。15.答案:A解析:A.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這種方法強調在自然、無干擾的環境中進行,以獲取最真實、最原始的數據,A符合題意。B.比較法是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但在這個問題中,并未涉及對不同動物或現象的比較,所以比較法不是這里的研究方法,B不符合題意。C.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座談、問卷、測驗和查閱書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這種方法更側重于收集和分析已有的數據或信息,而不是直接觀察,C不符合題意。D.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這種方法通常需要對實驗條件進行嚴格控制,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但在這個問題中,并未涉及對實驗條件的控制或操作,所以實驗法不是這里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題意。故選A。16.答案:B解析:A.實驗中,兩組仔鼠除了是否香煙煙霧處理外,其余飼養條件應相同,故本實驗的變量是有無接受香煙煙霧的處理,A正確。B.由圖可以看出,實驗次數相同時,被動吸煙組仔鼠逃出迷宮用時更長,B錯誤。C.由圖可以看出,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加,兩組仔鼠逃出迷宮用時均縮短,C正確。D.分析圖中數據,同一天仔鼠成功逃出迷宮所用的時間始終是被動吸煙組大于對照組,即逃出迷宮所需時間更長,這說明了仔鼠的記憶力相對減弱,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被動吸煙會影響仔鼠的學習記憶力,D正確。故選B。17.答案:D解析:A.觀察人體的四大基本組織,側重于對人體組織的形態、結構等特征進行觀察,并非調查,與開展鳥類專項調查方法不同,A錯誤。B.測定玉米種子的發芽率,主要是通過實驗來測定種子發芽的比例,屬于實驗探究,并非調查,與開展鳥類專項調查方法不同,B錯誤。C.探究植物對環境溫度的影響,是通過控制變量等方式進行實驗探究,并非調查,與開展鳥類專項調查方法不同,C錯誤。D.統計初一年級近視總數,是對初一年級近視學生數量進行全面調查統計,與在自然保護區開展鳥類專項調查一樣,都屬于調查法,D正確。故選D。18.答案:B解析:A.裝置甲和裝置乙的區別在于是否煮熟黃豆芽。煮熟的黃豆芽(裝置甲)由于細胞已經死亡,不再進行呼吸作用,因此可以作為新鮮黃豆芽(裝置乙,能進行呼吸作用)的對照實驗,A正確。B.由于裝置乙中的黃豆芽是活的,它們會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并釋放二氧化碳。因此,裝置乙中的氧氣濃度會低于未經呼吸作用消耗的裝置甲(煮熟的黃豆芽不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B錯誤。C.裝置甲中煮熟的豆芽不能進行呼吸作用,不釋放二氧化碳,因此裝置甲中澄清石灰水不會變渾濁;而裝置乙中的新鮮豆芽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并釋放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正確。D.把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入甲和乙兩個裝置,甲裝置中的蠟燭繼續燃燒,而乙裝置中的蠟燭熄滅,說明黃豆芽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由甲乙裝置中兩個燒杯內的澄清石灰水的變化情況,可得出結論,新鮮的豆芽進行呼吸作用,釋放出二氧化碳,D正確。故選B。19.答案:B解析:A.該實驗探究酒精對動物的危害,變量是酒精,除了變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適宜,這樣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便于得出正確結論。因此,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實驗中應選擇健康狀態相同、無明顯生理差異的石斑魚,故A正確。B.分析圖中的數據可知,石斑魚的心率隨著酒精濃度升高而減慢,故B錯誤。C.在探究實驗中要體現重復性原則,這樣可以減小實驗誤差,避免偶然性,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為減小誤差,記錄石壁魚心率要重復三次,取平均值,故C正確。D.根據實驗數據可知,酒精對心率的影響通常與其濃度有關,較高濃度的酒精可能會導致心率減慢,過量飲酒有害健康,故D正確。故選B。20.答案:C解析: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①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③作出假設;②制定計劃既設計完成實驗,控制變量,確定變量和對照實驗;④實施計劃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分析現象及數據;⑥得到結論,在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⑤表達和交流既進行推論及討論,分享實驗中的方法、技巧和問題,交流心得體會,C正確。故選C。21.答案:D解析:A.狗、兔、雞等動物都是白天活動、夜間休息,它們都屬于晝行性動物。這是一個歸納推理過程。它首先觀察了多個特定實例(狗、兔、雞等動物都是白天活動、夜間休息),然后從這些實例中找出了共同點(白天活動、夜間休息),最后總結出了一般性規律(它們都屬于晝行性動物),A不符合題意。B.楊樹、柳樹等樹木每到秋冬季節就會落葉,它們都是落葉植物。這是一個歸納推理過程。它首先觀察了多個特定實例(楊樹、柳樹等樹木在秋冬季節落葉),然后從這些實例中找出了共同點(落葉),最后總結出了一般性規律(這些樹木都是落葉植物),B不符合題意。C.大雁、天鵝等有遷徙行為,因此,所有的鳥兒都有遷徙行為。這一推理是從個別現象(大雁、天鵝的遷徙行為)出發,錯誤地推廣到一個整體(所有的鳥兒),這是一個錯誤的歸納推理,C不符合題意。D.隨季節不同進行周期性遷徙的鳥類稱為候鳥。這些大雁每年秋季飛往飛向南方,春季又飛回北方,因此他們屬于候鳥。這也是一個演繹推理過程。它首先定義了一個類別(候鳥是隨季節遷徙的鳥類),然后基于大雁的遷徙行為(秋季飛往南方,春季飛回北方)來斷定大雁屬于這個類別(大雁是候鳥),D符合題意。故選D。22.答案:D解析:A.甲裝置中覆蓋黑紙的葉片遮光部分和見光部分形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光照,故A正確。B.乙裝置放在光下,金魚藻能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因此通過乙裝置收集到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細木條復燃,故B正確。C.如果將丙裝置放到黑暗處一晝夜,此時的植物能進行呼吸作用,透明袋內產生二氧化碳,用手擠壓透明袋中的氣體能使石灰水變渾濁,故C正確。D.在實驗過程中丙裝置中的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水蒸氣會凝結在透明袋的內壁上,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透明袋內壁上會出現小水珠,植物能進行蒸騰作用,沒有進行對照實驗,不可證明蒸騰作用的強弱與葉片面積有關,故D錯誤。故選D。23.答案:A解析:A.發現一群螞蟻正在往洞里搬食物,心想螞蟻愛吃哪些食物?這是探究過程中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A正確。B.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推測螞蟻喜歡吃甜食是探究過程中的作出假設,B錯誤。C.在一個培養皿的兩端分別放上少許鹽和少許糖,放進螞蟻進行探究,這是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C錯誤。D.通過幾次反復實驗,得出螞蟻愛吃甜的食物這是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D錯誤。故選A。24.答案:C解析:AB.甲是直玻璃管,細菌可以進入,乙是彎玻璃管,細菌無法進入到肉湯里面,所以甲瓶肉湯腐敗,乙瓶的肉湯仍然新鮮,AB錯誤。C.煮沸相當于高溫滅菌,目的是殺死肉湯中的微生物,C正確。D.該實驗的變量是有無細菌,D錯誤。25.答案:A解析:A.全民核酸檢測,找到新冠肺炎的患者,這屬于檢測法,精準找到檢測對象,故A符合題意。BCD.調查法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并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因此,選取100粒小麥種子做實驗,判斷發芽率,人群中隨機調查1000個人,推算人類白化病的遺傳概率,調查我國淡水資源的污染情況均屬于調查法,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26.答案:A解析: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科學的很多重大發現或發明都源于細致的觀察??茖W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茖W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27.答案:C解析:A.溫暖、潮濕,有兩個變量溫度和水分,變量不唯一,不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A錯誤。B.有光、無水,有兩個變量光和水分,變量不唯一,不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B錯誤。C.干燥、濕潤,只有一個變量水分,變量唯一,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C正確。D.有空氣、無水,有兩個變量空氣和水分,變量不唯一,不能作為一組對照實驗,D錯誤。故選C。28.答案:A解析:A.調查法適用于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某方面情況的材料,對于了解和統計微山湖地區植物和動物資源的組成及數量,通過合理設計調查方案,對該地區的生物資源進行實地調查、記錄和分析等,可以準確獲得相關信息,所以調查法是合適的科學方法,A正確。B.觀察法側重于研究者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特征等,難以全面統計該地區生物資源的組成及數量,因為僅靠觀察很難涵蓋整個微山湖地區所有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及數量情況,B錯誤。C.實驗法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進行實驗操作來驗證假設等,對于了解自然狀態下微山湖地區生物資源的組成和數量,不能用實驗法來直接獲取這些自然存在的生物資源信息,C錯誤。D.推測法是基于已知進行的推測,缺乏實際的調查和數據支持,對于要準確了解和統計微山湖地區生物資源的組成及數量,推測法無法提供可靠的信息,D錯誤。故選A。29.答案:B解析: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所以題干中,小淏認為這可能是腳部位于下肢最末端,血液供應不足時,最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導致生病,從科學探究的角度看,小淏的看法相當于作出假設,ACD錯誤,B正確。故選B。30.答案:C解析:A.淀粉有遇碘變藍的特性,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實驗中,檢驗胚乳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是在玉米種子的胚乳部分滴加碘液,如果出現藍色,則說明胚乳中含有淀粉,A不符合題意。B.在“探究果實發育過程中體積的變化”活動中,可采用排水法,每天定時測量幼果的體積。即通過將幼果浸入水中,測量排開的水的體積來間接獲取幼果的體積變化,B不符合題意。C.黃粉蟲適合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故在“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的實驗中,可以用濕度適中的土壤平鋪在實驗裝置中,C符合題意。D.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因此在“制作生態瓶”實踐活動中,需要將生態瓶放在明亮處,確保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D不符合題意。故選C。31.答案:(1)生物影響環境(2)1(3)3;單一變量(4)蟑螂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5)保持廚房清潔,及時清理食物殘渣和垃圾解析:(1)環境能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的影響環境。蟑螂污染環境,該事例說明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生物影響環境。(2)裝置1的一面是黑紙板,一面是玻璃板,盒子里面是細濕土,所以裝置1探究的是光照對蟑螂分布的影響。(3)裝置3設計不合理,不足之處是有光照和水分兩個變量,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4)根據該同學的實驗過程,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光和水分(或濕度)對蟑螂的分布有影響,蟑螂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5)蟑螂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所以要保持廚房清潔,及時清理食物殘渣和垃圾,減少蟑螂滋生。32.答案:(1)甲與乙握手后是否洗手(2)2(3)保護實驗者的健康(4)菌落(5)接種解析:(1)根據第一步和第二步:甲與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1號培養基上按三下;甲再次與乙握手后,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號培養基上按三下??芍緦嶒灥淖兞渴羌着c乙握手后是否洗手。(2)如果要得到“經常洗手可以減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數量”這一結論,那么實驗現象應該是:甲組洗手后再接種,培養24h后,1號培養皿內的培養基上酵母菌菌落數較少;乙組不洗手直接接種,培養24小時后,2號培養皿內的培養基上酵母菌菌落數較多。(3)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對人類有益,用酵母菌代替致病微生物,其目的在于保護實驗者的健康。(4)實驗中不是立刻觀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為酵母菌很小,不易觀察。因此,在培養基中培養一段時間后再進行觀察,這種做法的好處是通過培養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進行觀察。(5)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包括:制作培養基、高溫滅菌冷卻、接種、恒溫培養。因此,洗手前或洗手后往培養基上按手印,相當于接種。1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近幾年,人們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還田的方法處理城鄉公共綠地上大量的枯枝落葉等垃圾。在堆肥的過程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某興趣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展了“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的實驗研究,實驗方案及實驗現象如下表所示:組別 實驗材料及數量 實驗材料處理 控制條件 實驗現象甲組 形狀,大小相似的楊樹落葉10片 ①清洗,滅菌;②置于無菌環境 適宜的溫度、濕度 一周后楊樹葉無變化乙組 形狀,大小相似的楊樹落葉10片 ①清洗,滅菌;②接種細菌;③置于無菌環境 A 一周后楊樹葉出現腐爛。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該興趣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____?(2)補充實驗記錄表:表中A處應填寫的內容是____________,這樣處理的原因是保證實驗法的____________原則。(3)該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____,實驗時取10片楊樹葉,而不是1片,目的是____________。(4)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5)細菌和真菌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細菌細胞內沒有成形的____________。細菌和真菌細胞內沒有____________,多數細菌和真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所以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__(填“分解者”或“生產者”)。(6)垃圾分類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生活中,我們用過的礦泉水瓶和廢紙張應投入____________(填“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或“其他垃圾”)垃圾箱里。33.答案:(1)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嗎(2)適宜的溫度、濕度;單一變量(3)(有無)細菌;避免偶然性(4)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5)細胞核;葉綠體;分解者(6)可回收垃圾解析:(1)該興趣小組同學通過對比實驗,主要探究的是細菌對落葉是否有分解作用,因此他們提出的問題應是: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嗎?(2)在實驗中,為了保證實驗法的單一變量原則,即只探究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乙組在接種細菌后,應與甲組保持相同的控制條件,即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所以表中A處應填寫的內容是“適宜的溫度、濕度”。(3)該實驗的變量是有無細菌,通過對比甲組和乙組的實驗現象,可以探究出細菌對落葉的分解作用。每組只用少量的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做實驗不科學,可能因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響實驗結果。因此,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的數量要多,這樣可以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誤差,排除偶然性,增強實驗的準確性、可靠性。可見,實驗時取10片楊樹葉而不是1片,是為了避免偶然性,使實驗結果更加準確可靠。(4)通過實驗現象可以看出,甲組楊樹葉在無菌環境下無變化,而乙組楊樹葉在接觸細菌后出現了腐爛,說明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因此,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5)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這樣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真菌、動植物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細菌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而真菌細胞內有細胞核。此外,細菌和真菌細胞內都沒有葉綠體,因此它們不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所以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