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密★啟用前基礎卷(01):2024-2025 學年六年級科學下冊期中素養測評(人教鄂教版)考試分數:100 分;考試時間:60 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請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選擇題、判斷題必須使用 2B 鉛筆填涂答案,非選擇、判斷題必須使用黑色墨跡簽字筆或鋼筆答題,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3.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24 分)1.下列哪種生態系統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最重要的場所( )。A.海洋生態系統 B.森林生態系統 C.濕地生態系統2.2024 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主題理念的是( )。A.退耕還林、還原生物棲息地B.禁止對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C.拒絕瀕危動植物及其產品貿易3.秋季“樹葉變黃”“大雁南飛”,從生物與環境的角度分析,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環境影響生物 B.生物影響環境 C.環境適應生物4.生物和非生物沒有關系。這句話( )。A.正確 B.不正確 C.不確定5.能夠調節氣候、凈化水質的生態系統是( )。A.濕地生態系統 B.森林生態系統 C.海洋生態系統6.我們發現,蚯蚓適宜生活在( )的土壤中。A.陰暗、潮濕 B.陰暗、干燥 C.明亮、潮濕7.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溫度最高的是( )。A.地殼 B.地幔 C.地核試卷第 1 頁,共 4 頁8.下列自然條件中,土地最不容易被侵蝕的是( )。A.無植被覆蓋的陡坡 B.無植被覆蓋的小山丘 C.有植被覆蓋的小山丘9.通過查閱“河流對地形帶來的改變”相關資料發現,地表的河流下游通常會形成三角洲,這種屬于( )現象。A.風化 B.沉積 C.侵蝕10.廣東省的植被覆蓋率為 53%,是我國最“綠”省份之一。這些植被能減少廣東省的水土流失。為了證明植被對水土流失的作用,科科應選擇和______兩個實驗進行對比。(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11.明年科科一家打算到雅魯藏布大峽谷游玩。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河流峽谷。科科嘗試用實驗模擬大峽谷的形成原因。在模擬實驗前,科科上網查閱了許多資料。原來雅魯藏布大峽谷位于兩個地殼板塊交界處。大峽谷內河流蜿蜒,水流湍急。同時,峽谷地區降雨充足。因此,科科認為雅魯藏布大峽谷是( )。A.地球內部力量形成的B.地球外部力量形成的C.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12.下列關于地球內部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地球內部的溫度很高。B.地球內部如同一個煮熟的雞蛋。C.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層是地幔。二、填空題(每空 1 分,共 20 分)13.能為生物的生存、生長發育與繁殖提供基本條件的環境,叫做生物的 。14.保護 的生物與環境對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 具有重要意義。15.生活在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它們的 、 與其 相適應。16.不同種類生物共棲一地,與它們生活的環境形成統一的 ,構成了一個 。17.河流上游的地表形態主要是 ,中游的地表形態主要是 。18.地殼的運動變化對巖層產生了非常大的 ,當巖層受到巨大的 時會發生彎試卷第 2 頁,共 4 頁曲變形,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斷裂。19.影響地球表面形態變化的力量既包括地殼運動產生的 、 ,也包括地表 、溫度、風等外部力量。20.地幔介于 和 之間,包括上地幔和 兩部分。 地幔的頂部為堅硬的巖石,與地殼的巖石合稱為 。三、判斷題(每題 2 分,共 12 分)21.黃河第一灣——乾坤灣是因為河流帶來泥沙堆積而形成的。( )22.除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外部力量比如溫度、風、水等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 )23.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厚度基本相同。 ( )24.草原上的狼少了,牛羊和牧草會生存得更好。( )25.2024 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將聚焦“土地恢復、荒漠化和抗旱能力”。( )26.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同種生物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四、連線題(共 8 分)27.連線題。將下列地形地貌與其主要成因用線連接起來。彎曲的巖層 風蝕性地貌長白山的天池 巖層在地殼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波狀彎曲黃河入海口沙洲 休眠火山口,經過漫長年代積水成湖敦煌的雅丹地貌 水流、波浪堆積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五、簡答題(28-29 每題 5 分,30-32 每題 6 分,共 28 分)28.請列舉棲息地能為生物的生活提供哪些基本條件?29.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些?(最少說三條)30.是什么原因導致火山噴發?31.地震發生時,怎樣進行緊急避險?寫出你的做法。(至少說四條)32.流水對地表物質的作用有哪些?(最少說三條)六、實驗題(每題 2 分,共 8 分)33.某實驗小組在研究“雨水侵蝕土地” 實驗。在實驗中,他們先找來了噴水壺,在塑料盆試卷第 3 頁,共 4 頁底左側挖了一個洞再裝入土壤,做成了 4 種土壤樣本(如下圖),完成下列問題。(1)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程度的影響, 應該選擇 、 兩組進行實驗。(2)選擇甲和乙裝置進行實驗研究,研究的是 對侵蝕程度的影響。(3)模擬實驗時用噴水壺往土上灑水,“ 噴水壺灑水”模擬的是自然界中的 現象。(4)用噴水壺灑水時,我們應保持噴水壺的 相同(寫一個條件就可以)。試卷第 4 頁,共 4 頁1.A【詳解】生態系統的種類多種多樣,主要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海洋生態系統生存著 17萬余種動物和 2.5 萬余種植物,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最重要的場所。故選 A。2.B【詳解】A.退耕還林、還原生物棲息地,正確;B.禁止對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錯誤;應該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C.拒絕瀕危動植物及其產品貿易,正確。3.A【詳解】環境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秋季“樹葉變黃”“大雁南飛”,從生物與環境的角度分析,體現了環境影響生物。故選:A4.B【詳解】生態系統中各生物之間、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整體。所以生物和非生物是有很大的關系的,比如非生物可以為生物提供生存的必要物質,比如空氣、水、陽光等。5.A【詳解】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濕地生態系統:棲息著豐富的陸生和水 生動植物,能夠調節氣候、凈化水質。森林生態系統: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的家園,能夠涵養水源、凈化空氣。海洋生態系統:生存著 17 萬余種動物和 2.5 萬余種植物,是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 產生氧氣最重要的場所。故選:A。6.A【詳解】蚯蚓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花壇、草地、菜園和墻角的陰暗潮濕的環境,都會有蚯蚓。7.C【詳解】A.地殼:是地球的最外層,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最為接近。它相對較薄,主要由巖石構成,溫度相對較低。答案第 1 頁,共 7 頁B.地幔:位于地殼之下,由更熱的巖石和礦物組成。隨著深度的增加,地幔的溫度也逐漸升高。C.地核:是地球的最內層,分為外核和內核。外核主要由液態的鐵和鎳組成,而內核則是固態的(盡管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地核的溫度是地球內部各層中最高的。故選 C。8.C【詳解】土地最不容易被侵蝕的是有植被覆蓋的小山丘。植被能夠固定土壤,減少水土流失,尤其是在降雨時,植物能夠減緩雨滴對土壤的沖擊力,減少徑流對土壤的沖刷作用。相比之下,無植被覆蓋的陡坡和小山丘由于缺乏植被的保護,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蝕。陡坡因為坡度大,重力作用導致土壤更容易下滑;而無植被覆蓋的小山丘雖然坡度可能較小,但仍然沒有植物根系固定土壤,因此也容易發生侵蝕。故選 C。9.B【詳解】三角洲是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流入湖泊或海洋時,由于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的三角形狀的地貌。這是沉積作用的一個典型例子。風化是指巖石因受到大氣、水、溫度變化等因素的作用而發生的物理或化學變化,而侵蝕是指水流、風力等外力作用使地表物質被移走的過程。故選 B。10.B【詳解】甲:斜坡上有密集植被覆蓋。乙:斜坡上有植被覆蓋。丙:斜坡上有植被,但是降水高度比甲和乙要高。為了驗證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我們需要比較在相同水量相同高度,一個植被密集一個植被稀疏覆蓋的情況下,水土流失的差異。甲和乙是最適合的對比組合,直接觀察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故選 B。11.C【詳解】A.大峽谷位于兩個地殼板塊的交界處,板塊的運動和地殼的抬升是內部力量的表現。這些地質活動會導致地殼的斷裂和抬升,從而形成山脈和峽谷的基本形態。選項不符合題意;B.河流的水流侵蝕作用是外部力量的體現。雅魯藏布江的水流湍急,長期侵蝕峽谷的巖石,使得峽谷不斷加深和加寬。此外,該地區降雨充足,水流量的增加也會加速侵蝕過程。選項不符合題意;答案第 2 頁,共 7 頁C.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形成是由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選項符合題意;故選 C。12.C【詳解】A.地球內部的溫度很高,表述正確。B.地球內部如同一個煮熟的雞蛋,表述正確。C.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層是地幔,表述錯誤,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層是地殼。13.棲息地【詳解】棲息地是生物能夠長期生活的穩定環境,它為生物提供生存、生長發育與繁殖所需要的陽光、空氣、水、食物和庇護所等基本條件。14. 多種多樣 平衡【詳解】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 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保護多種多樣的生物與環境對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15. 身體特點 生活習性 生活的環境【詳解】各種生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生物對環境有不同的要求。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夠生存。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都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應。16. 整體 生態系統【詳解】生態系統:生物及其周圍環境在一定范圍內相互依存所組成的系統。 不同種類的生物共棲一地,與它們生活的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構成了生態系統。17. 山地 丘陵【詳解】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形態多樣。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是常見的地表形態。根據水流在河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流速由快到慢的特點(與地勢落差有關),判定河流上游的地表形態主要是山地,中游的地表形態主要是丘陵。18. 擠壓力 擠壓力【詳解】地殼的運動變化對巖層產生了非常大的擠壓力。 巖層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會發生彎曲變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時,巖層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斷裂。巖層斷裂所產生的地震傳到地表就會引起地表的震動,這就是地震,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內。19. 地震 火山噴發 流水【詳解】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受內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內力主要指地殼運動,如地震、火山活動等;外力包括流水、溫度變化、風等自然因素。答案第 3 頁,共 7 頁20. 地殼 地核 下地幔 上 巖石圈【詳解】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地幔中有一軟流層,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被稱為巖石圈。21.×【詳解】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黃河第一灣處于我國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肅省的交界地區,在此黃河受山脈的影響,流向由西北向東南,轉為由東南向西北,形成一個“U”型灣,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22.√【詳解】地球的地表形態是由多種內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力量主要包括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地震等,它們能夠引起大規模的地表變化,如山脈的形成、地殼的抬升或沉降等。而外部力量,如溫度、風、水等,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的形態。溫度的變化可以導致巖石的熱脹冷縮,進而引發巖石的破裂和侵蝕。風通過攜帶沙石等顆粒對地表進行磨蝕和堆積,形成各種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如沙漠、沙丘等。水則是最強大的地表塑造者之一,它通過河流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可以形成河谷、沖積扇、三角洲等各種地貌形態。此外,冰川、海浪等也是重要的外部力量,它們對地表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同樣顯著。23.×【詳解】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厚度并不相同。地球內部圈層由外向里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是最薄的一層,平均厚度約 17 公里;地核是最厚的一層,厚度約 3400 公里。該題的說法是錯誤的。24.×【詳解】狼群通過捕食控制了草食動物(如牛羊)的數量,防止它們過度放牧。如果狼的數量減少,草食動物的數量可能會無節制地增長,導致過度放牧,進而破壞草原生態平衡。25.√【詳解】2024 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聚焦“土地恢復、荒漠化和抗旱能力”。這一主題的選擇旨在強調土地退化、荒漠化以及干旱問題對全球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嚴重影響,并推動國際社會采取行動來應對這些挑戰。26.√【詳解】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態因素的影響,因此,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植物和動物所具有的形態結構,使它們與生活環境相適應。所以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生物會答案第 4 頁,共 7 頁有很大的差異。題干說法正確。27.【詳解】彎曲的巖石是巖層在地殼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波狀彎曲;長白山天池是休眠火山口經過漫長年代積水成湖形成的。火山噴發時,溫度極高的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熾熱的熔巖流。在火山噴發頻繁的地區,往往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從而成為旅游勝地,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國的五大蓮池、長白山天池等;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風的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指風蝕壟槽,它是典型的風成地貌,主要由干旱地區的風力侵蝕而形成;黃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是水流、波浪堆積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28.答:棲息地能為生物提供陽光,空氣,水,食物和庇護所等基本條件。【詳解】一種生物愿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境里,是因為這個環境為它提供了生存、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護所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為生物的棲息地。棲息地能為生物提供陽光,空氣,水,食物和庇護所等基本條件。29.答:建立動物救助站,建立基因庫,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國家公園。【分析】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礎。生物為人類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產原料。它們在維持氣候,保護水源、土壤和維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每種生物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生物的多樣性。【詳解】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就等于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就是保護人類自身。我們要自覺行動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物質財富,使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利用與加快經濟發展有機結合,使地球成為人類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瀕危物種、建立植物種子庫和花粉庫、建立動物精子庫、頒布相關法律法規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30.巖圈的下面積聚有大量炙熱的巖漿和氣體,隨著巖漿受到的壓力不斷變大,或者地殼某處變薄,巖漿會沖破地殼的薄弱處噴涌而出,形成火山噴發。【詳解】地殼內部存在高溫高壓的巖漿,當地殼運動或其他因素導致地殼薄弱處出現裂縫時,巖漿會沿著裂縫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噴發。巖漿的上升是由于其內部的氣體和壓力推動所答案第 5 頁,共 7 頁致。31.答:1、日常生活中,樓道避免放置雜物。2、平時要準備應急救援包。3、地震時就地避險,選擇比較安全的地方躲避。4、地震間隙,應快速撤離到開闊地帶。5、切勿靠近易倒塌建筑物。6、互相幫助、協助受傷的人。【分析】地殼的運動變化對巖層產生了非常大的擠壓力,巖層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會發生彎曲變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時,巖層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斷裂。巖層斷裂所產生的地震傳到地表就會引起地表的震動,這就是地震。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內,是由于巖層斷裂造成的。【詳解】大地震發生時,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間坍塌是引起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當地震突然來臨時,采取正確的避險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如果在樓上有時間逃生,那么需要走樓梯,不可以乘坐電梯;如果來不及逃生,應迅速就近躲到室內結實的物體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待地震過后,再有序地撤離到戶外空曠的地方,避開高大建筑物。32.答:流水對地表有侵蝕、搬運、堆積的作用。【分析】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黏土和細沙帶走,侵蝕土地,從而改變地形地貌。雨水對土地侵蝕是從雨點降落到地面開始的。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詳解】侵蝕在不斷地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也會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流水的力量很大,對地表有侵蝕、搬運、堆積的作用。流水的這些作用不斷改變著地表,形成了千變萬化的地形景觀。33.(1) 乙 丁(2)坡度大小(3)降水(4)高度【分析】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沒有植被覆蓋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蝕。【詳解】(1)如果要研究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侵蝕程度的影響,應該選擇乙和丁兩組進行實驗。因為乙和丁兩組實驗中,唯一不同的變量是土壤上方是否有植物覆蓋,這樣可以控制其他條件相同,從而研究植物覆蓋對侵蝕程度的影響。(2)選擇甲和乙裝置進行實驗研究,研究的是坡度大小對侵蝕程度的影響。因為甲和乙兩答案第 6 頁,共 7 頁組實驗中,唯一不同的變量是土壤的坡度,這樣可以控制其他條件相同,研究坡度對侵蝕程度的影響。(3)模擬實驗時用噴水壺往土上灑水,“噴水壺灑水”模擬的是自然界中的降水現象。在自然環境中,雨水是侵蝕土地的主要動力之一,因此用噴水壺灑水來模擬降水。(4)用噴水壺灑水時,我們應保持噴水壺的高度相同。這樣可以確保每次實驗中水流的力度和速度一致,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如果噴水壺的高度不同,那么水流對土壤的侵蝕力也會不同,這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答案第 7 頁,共 7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