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二節 光合作用2、玉米種子的胚乳中含有 ,遇碘會變 色。3、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有_________和 ;光合作用是將 能轉化成 能。淀粉藍溫故而知新葉綠體線粒體光化學如何驗證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自習課本29——30總結實驗步驟暗處理遮光對照 照光摘葉水浴脫色漂洗染色漂洗觀察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在暗處放一晝夜?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或者轉運葉片中原有的淀粉形成對照原理:葉綠素溶于酒精(有機溶液)中而不易溶于水注意:酒精易燃,小心發生危險!作用:脫色,排除葉綠素干擾,更好的觀察顏色變化水浴加熱為什么要水浴(隔水)加熱呢?酒精的沸點較低,直接加熱會導致 過快造成浪費,也可能會因為過熱引燃酒精發生危險。水浴加熱酒精脫色前酒精脫色后葉片中的葉綠素進入酒精中葉片由綠色變為黃白色實驗結果:遮光處理部分不變藍黃白色未遮光部分變藍實驗結論: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2、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捕獲太陽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光合作用葉綠體既是生產有機物的“車間”,也是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能量轉換器”。5.以下關于天竺葵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順序正確的是_________71632524物質可以憑空產生嗎?那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的原料是什么?只有淀粉這一個產物嗎?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柳樹增加的物質主要是?光合作用 有機物推測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五年時間每天只澆水2.5kg----80kg土壤減少不到100g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普利斯特利實驗(閱讀教材122頁圖3-33)請你根據上述實驗,嘗試設計一組實驗,檢驗一下: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嗎?氫氧化鈉溶液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提示: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須的原料暗處理24h分別放入裝有清水的燒杯中,兩個燒杯再放入不同溶液培養皿中再用玻璃罩罩住清水清水氫氧化鈉溶液清水提示:氫氧化鈉溶液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酒精脫色清水氫氧化鈉溶液光照清水清水氫氧化鈉溶液清水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須的原料清水漂洗清水氫氧化鈉溶液清水組氫氧化鈉溶液碘液染色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須的原料實驗現象:清水組葉片滴碘液后變藍,氫氧化鈉組葉片滴碘液后不變藍。實驗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清水組氫氧化鈉溶液組實驗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須的原料光合作用的原料水二氧化碳據數據統計:氧氣只占空氣體積的21%,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燒,需要消耗大量氧氣的同時,每秒釋放近14噸的二氧化碳,可是為什么我們并沒有感覺到缺氧呢?觀察思考:金魚藻在光下釋放氧氣氧氣具有助燃的作用氧氣也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合作用反應式:實質: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三、光合作用的實質1.物質轉變2.能量轉化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經篩管運到植物體各處。構成植物的細胞、組織、器官,直至整個植物體。四、有機物的運輸及其作用2.供植物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為動物和人提供了食物來源。能量最終來源:太陽能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生的應用合理密植合理密植間作套種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實質: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課堂小結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能葉綠體有機物+氧氣(儲存著能量)光合作用與農業生產1、小明將一株綠色植物在黑暗放置24小時后,選擇其中的一片綠葉進行研究,先剪斷葉片的主葉脈,再將該植物放在陽光下照射2-4小時,最后檢測發現B沒有產生淀粉,原因是該區域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 )A.二氧化碳 B.水 C.葉綠素 D.光2.某生物小組想從下圖①-④中選擇實驗裝置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以“倒置的裝滿水的試管中有無氣泡產生”作為觀察指標。最佳的實驗裝置組合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BB1.如果把綠葉比喻為“綠色工廠",這個工廠的產品( )A.光和葉綠素 B.二氧化碳和水C.淀粉和氧氣 D.二氧化碳和糖類2.光合作用的實質是 ( )A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 B分解有機物,貯存能量C合成有機物,釋放能量 D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3.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要吸收大氣中的哪種氣體為原料? ( )A.二氧化碳 B.氧氣C.一氧化碳 D.氮氣4.養金魚的水缸里放些金魚藻,主要目的是A.清潔缸里的水 B.作為餌料C.增添生氣 D.增添水中的含氧量( )5.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種植農作物應( )A.盡量稀疏,留出空地,有利于農作物接受陽光B.盡量密植,提高單位面積的種植量,提高產量C.合理密植,讓陽光盡量多地照在農作物上,植物間相互遮光D.合理密植,讓陽光盡量多地照在農作物上,植物間又不相互遭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