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講讀設計課標要求: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學目標:1.把握近代以來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概況,理解近代以來世界不同時期的貿易特點及其原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全球貿易發展的原因。(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通過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之間的關系,認識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教學重點:全球貿易網形成與發展的原因;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關系;教學難點:全球商品流動與文化國際交流化。教學方法:講授法、對比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情景創設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相結合。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預習反饋1.梳理本課重點知識知識點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發展階段 時期 背景 表現區域貿易 15世紀以前 各地聯系不緊密 世界貿易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貿易路線不穩定初步形成 15世紀末—18世紀上半期 新航路開辟; 西歐殖民擴張 商品種類與數量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最終形成 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形成 形成明確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貿易額大幅增長。曲折發展 20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初 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和冷戰,影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關貿總協定》推動世界貿易發展。突飛猛進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冷戰;全球化;科技發展 全世界貿易出口總值迅速增加;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二、自學討論思考:P56頁思考點:推動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案】①根本:生產力的發展;②直接: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③經濟: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掠奪;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 司的推動;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建立等。④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動(交通、通訊等)。⑤政治:國際局勢的影響。拓展探究:全球貿易網形成和發展的影響。【答案】(1)積極方面:①促進了世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加強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促進了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③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的發展。(2)消極影響: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僅使亞非拉國家遭受了不等價交換的剝削,而且把它們變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②實質:是發達國家占主導的資本在全球的擴張。三、檢測鞏固1.對下圖解讀正確的是( )圖 明朝中期對外貿易圖A.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形成 B.世界各地的封閉狀態被打破C.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D.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已經具備【答案】A【解析】2.圖4為1575年左右佛羅倫薩根據中國瓷器樣品制作的油—醋瓶;圖5為1690年左右荷蘭生產的裝飾有中國圖案的茶葉瓶。由此可知( )A.歐亞地區生活習俗交融 B.國際貿易促進文化傳播C.茶文化推動了文明交流 D.全球貿易網絡基本形成【答案】B【解析】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一、預習反饋1.梳理本課重點知識知識點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原因(1)經濟:國際貿易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國際貿易把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迥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在一起。(2)文化:國際貿易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2.表現(1)茶文化:中國飲茶風俗的國際化①地位:中國的飲茶風俗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②傳播時間 表現16世紀以前 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 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英國:茶會上用中國茶和中國茶具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茶室”。③創新——各國根據自身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2)服飾文化:各國服飾的變化體現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法國 17世紀末 法國傳教士穿中國服裝參加舞會。18世紀 中國服裝融入法國的服裝設計之中。20世紀 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采用東方女裝寬松式樣,奠定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取名“孔子”的中國大袍式系列)日本 明治維新后,西服流行,“文明開化”。中國 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特點,穿著方便,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3)鐘表文化:鐘表在中國的傳播、發展①鐘表誕生于歐洲, 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已經很多,高官收藏進口鐘表,中下層逐漸流行鐘表,公共場所也有鐘表。③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4)20世紀的文化產業發展①原因: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②表現:除了傳統商品,電影、音樂、電視、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二、自學討論【問題探究一】材料:16世紀是茶文化在英國的一個節點,當時不管是普通民眾還是王室貴族都是以酒和咖啡為主要飲品。茶葉最初出現在英國也是作為藥用的,茶飲之風主要是由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推動的。由于王室的帶頭作用,茶飲逐漸在英國的宮廷中盛行開來。由于最初茶飲只是由王室和貴族消費,此時的茶葉被貼上奢華的標簽,究其根本,這是由于當時從東方進口到英國的茶葉的數量有限,隨著英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航海業的發展使大量茶葉從東方運到英國,此時,茶葉才能進入普通百姓家,成為日常品。——摘自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18世紀后期以來,茶葉在英國流行的原因有哪些?【答案】:①茶作為優良飲品,符合大眾需求;②王室的示范效應;③種茶、制茶技藝的傳播④新航路的開辟和世界市場的發展推動了茶葉的大量流入等;【問題探究二】材料一:全世界各地的人通過李子柒的視頻開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并紛紛夸贊中國人的勤奮、聰慧,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不得不說,李子柒是個奇跡,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跡。——摘編自2019年12月10日央視新聞評論材料二:美國政府要大力推動美國電影走向世界,因為好萊塢的電影走到哪里, 就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和商業利益帶到哪里。——美國前總統里根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文化交流國際化的影響。【答案】積極:①加強各國間文化交流,有利于先進文化的傳播;②有利于各國文化間相互學習,促進文化多元化;③有利于從不同角度審視本國文化,促進思想解放。消極:①外來文化的擴張容易導致忽視本土傳統文化;②西方文化利用資本技術優勢打壓本土文化,對文化多樣性造成威脅。三、檢測鞏固1.(2024·安徽高考·14)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 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 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答案】A【解析】據材料并結合選必三第10課所學文化交流國際化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日益密切,英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融合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根據英國人喜歡牛奶的風俗習慣“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表明全球聯系的加強對社會文化有一定的影響,故選A項;“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不合時空,18世紀末歐美工業革命才起步,亞非拉地區大部分屬于獨立地位,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概念不明,資本原始積累是主要通過暴力直接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不合題意,與材料英式紅茶相悖,排除D項。2.1923年,孫中山親自設計制作出適合國人穿著的中山裝,其內容寓意是:前身四個貼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衣領為翻領封閉式不同于西服,表示嚴謹的治國;后背整塊面料不破縫不做開衩,寓意是“天人合一”“大一統”。中山裝的這種設計( )A.體現中西合璧的特色 B.使中山裝成為當時民眾普遍服飾C.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D.反映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C選項直接對應了題目中描述的中山裝設計元素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寓意。無論是“國之四維”還是“天人合一”“大一統”等觀念,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C項;中山裝在形式上借鑒了一些西方的服飾設計元素(如翻領封閉式),但題目中主要強調的是其設計元素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寓意,而非中西合璧的特色,排除A項;題目中并未提及中山裝在當時的普及程度或成為民眾普遍服飾的情況,因此這個選項無法從題目信息中得出,排除B項;中山裝的設計元素所蘊含的寓意主要集中在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和國家理念上,而并未直接體現民主共和觀念。民主共和觀念更多地是政治體制和政權組織形式的范疇,與中山裝設計元素的直接寓意不符,排除D項。(共34張PPT)1.梳理本課重點知識知識點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發展階段 時期 背景 表現區域貿易 15世紀以前 各地聯系不緊密 世界貿易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貿易路線不穩定初步形成 15世紀末—18世紀上半期 新航路開辟; 西歐殖民擴張 商品種類與數量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最終形成 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形成 形成明確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貿易額大幅增長。曲折發展 20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初 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和冷戰,影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關貿總協定》推動世界貿易發展。 突飛猛進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冷戰;全球化;科技發展 全世界貿易出口總值迅速增加;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預習反饋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了解近代以來世界貿易的發展情況。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學習目標:2.世界市場世界范圍的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世界市場是是由各個貿易參加國或地區的市場,通過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市場綜合所組成。它發端于15世紀末16世紀上半期的地理大發現,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形成的歷史,就是資本主義勢力從歐洲擴張到全世界的歷史,就是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納入到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的歷史。1.世界貿易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稱通商,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所組成。進出口貿易可以調節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財政收入等。概念解讀:第 部分壹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曲折發展突飛猛進【溫故知新】世界市場形成和和商業貿易的變化(提示:選必2第8課)時期 推動因素 主要途徑 影響15世紀末16世紀初 新航路開辟 暴力掠奪、 原始資本 世界市場雛形出現17世紀18世紀中期 殖民擴張 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 傾銷商品、 掠奪原料 世界市場范圍擴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瓜分世界、 資本輸出 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絲綢之路),世界各地仍處于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1、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特點:局部性;間接性;貿易量小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洲與洲之間的貿易2.世界貿易具有全球化的分界點?——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開辟前的世界貿易◎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貿易局部性、小規模全球性、大規模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3、初步形成:15世紀后至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一)原因1.直接原因:2.根本原因: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各洲之間的貿易隨之擴展。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表現①商品種類與數量: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②經營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③世界市場:西歐列強在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商業革命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商業經營方式變化4、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間的世界貿易(一)原因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工業化生產使商品大幅度增加;新型交通工具,如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的發明運用;殖民擴張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①世界貿易額增長;②類型豐富的工業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③形成了西歐、北美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二)表現大蕭條世界貿易下降被原子彈轟炸后的日本美蘇兩極對峙格局5、曲折發展:兩次世界大戰至冷戰結束找出全球貿易的曲折發展的因素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表現①曲折: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②發展: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簽署;全世界貿易出口總值迅速增長(約100倍);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6、突飛猛進:冷戰結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原因:①WTO成立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②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就,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③跨國公司的崛起加快了國際貿易的進程;④冷戰的結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等因素也在促進世界貿易發展。◎新中國改革開放◎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冷戰結束◎ 第三次科技革命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零15世紀之前:局限 閉塞三兩次世界大戰:沖擊 破壞二兩次科技革命:國際分工 貿易格局一近代以來/15世紀后至工業革命前:新航路開辟 殖民擴張 世界市場四二戰后:體系化 制度化五20世紀70年-80年代:多極化六20世紀90年代:加速全球化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P56頁【思考點】推動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洲際貿易的擴大經濟: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掠奪;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組織的成立與協調;跨國公司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動(交通、通訊);政治:國際局勢的發展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僅使亞非拉國家遭受了不等價交換的剝削,而且把它們變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②實質:是發達國家占主導的資本在全球的擴張。①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②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促進了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③摧毀了亞非拉地區傳統的自然經濟,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860年世界各國或各地區占全球國際貿易的比例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全面認識近代全球貿易網的形成——評價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特朗普投下了關稅“核彈”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并對某些貿易伙伴征收更高關稅。(1)談談你對美國挑起關稅戰的認識。認識一:是美國優先、貿易保護主義的產物。認識二:違背經濟全球化潮流,既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美國長遠發展。認識三:堅決反對美國單邊霸凌,堅持開放合作,推動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對下圖解讀正確的是( )【能力提升】AA.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形成 B.世界各地的封閉狀態被打破C.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D.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已經具備【能力提升】2.圖4為1575年左右佛羅倫薩根據中國瓷器樣品制作的油—醋瓶;圖5為1690年左右荷蘭生產的裝飾有中國圖案的茶葉瓶。由此可知( )A.歐亞地區生活習俗交融B.國際貿易促進文化傳播C.茶文化推動了文明交流D.全球貿易網絡基本形成B1.梳理本課重點知識知識點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預習反饋1.原因(1)經濟:國際貿易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傳播。國際貿易把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迥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在一起。(2)文化:國際貿易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2.表現(1)茶文化:中國飲茶風俗的國際化①地位:中國的飲茶風俗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②傳播時間 表現 16世紀以前 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 16世紀以后 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英國:茶會上用中國茶和中國茶具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茶室”。(3)鐘表文化:鐘表在中國的傳播、發展①鐘表誕生于歐洲, 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已經很多,高官收藏進口鐘表,中下層逐漸流行鐘表,公共場所也有鐘表。③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4)20世紀的文化產業發展①原因: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②表現:除了傳統商品,電影、音樂、電視、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法國 17世紀末 法國傳教士穿中國服裝參加舞會。18世紀 中國服裝融入法國的服裝設計之中。20世紀 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采用東方女裝寬松式樣,奠定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取名“孔子”的中國大袍式系列)日本 明治維新后,西服流行,“文明開化”。 中國 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特點,穿著方便,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③創新——各國根據自身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2)服飾文化:各國服飾的變化體現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知識點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預習反饋第 部分貳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食-茶文化文化交流國際化-鐘表服飾文化20世紀以來的文化交流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原因經濟上:買賣雙方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文化上:買賣雙方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馮天瑜先生在《中國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極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溝通,其間既有沖突激蕩,又有吸納融會,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結果。今日所謂“西方文明”是多元復合物,東亞文明的持續發展也是諸文明“對話”的產物。2.表現:茶文化服飾文化鐘表文化文化產業(1)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2.表現(1)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化中國的飲茶風俗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蒙古人喝奶茶藏族人喝酥油茶1)地位回族喝蓋碗茶以西安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以東南沿海為主要樞紐的“海上絲綢之路”以武夷山為起點,通往俄羅斯的“萬里茶路”從中國西南地區出發向印度半島延伸的“茶馬古道”茶2)【圖解歷史】中國古代茶葉貿易通道▲中俄萬里茶道▲《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油畫 [法]雷諾阿▲日本茶道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喝茶的家庭》19世紀英國貴族喝茶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中有中國茶具和茶葉。品茶從此成為英國宮廷的時尚。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和英國的“下午茶”。日本茶道講究“和、敬、清、寂”。這表明,日本茶道與中國佛教文化中的禪宗有某種關聯,帶有一種出世色彩。英國下午茶早晚兩餐間隔時間過長,于是他們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間的時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點心充饑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問題探究一】18世紀后期以來,茶葉在英國流行的原因有哪些?材料:16世紀是茶文化在英國的一個節點,當時不管是普通民眾還是王室貴族都是以酒和咖啡為主要飲品。茶葉最初出現在英國也是作為藥用的,茶飲之風主要是由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推動的。由于王室的帶頭作用,茶飲逐漸在英國的宮廷中盛行開來。由于最初茶飲只是由王室和貴族消費,此時的茶葉被貼上奢華的標簽,究其根本,這是由于當時從東方進口到英國的茶葉的數量有限,隨著英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航海業的發展使大量茶葉從東方運到英國,此時,茶葉才能進入普通百姓家,成為日常品。——摘自張進軍《中英茶文化比較及對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啟示》①茶作為優良飲品,符合大眾需求;②王室的示范效應;③種茶、制茶技藝的傳播④新航路的開辟和世界市場的發展推動了茶葉的大量流入等;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2、服飾文化:服飾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歐洲①中國服裝在法國的影響:A.17世紀末,法國傳教士穿中國服裝參加舞會;B.中國服裝融入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之中。波烈設計的名為“孔子”的服裝(2)亞洲①西服在日本流行:明治維新后,作為“文明開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明治維新時期派出的“巖倉使節團”②民國設計的中山裝和旗袍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各國服飾的變化體現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2、服飾文化:服飾交流國際化門襟五粒紐扣代表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統一大義口袋為倒筆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國衣領為翻領封閉式,寓意是“三省吾身”,嚴謹治國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山裝如何體現時代精神及民族特色的?分析其產生的社會背景服飾的交流與變化——中國服飾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穿著方便,同時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1)“西學東漸”思潮的影響;(2)辛亥革命為中國服飾的變革掃清了障礙,是中國服飾從傳統向近現代變革的重要歷史進程等。【知識擴展】(1)鐘表誕生于歐洲, 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2)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已經很多利瑪竇獻給萬歷皇帝的自鳴鐘(明)上海法租界大自鳴鐘(清)鐘表在中國傳播概況①一些清朝高官將進口的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②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③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④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變化:時間觀念從隨意模糊到逐漸精準化;從與農業生產聯系緊密到逐漸適應工業文明。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3、鐘表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原因: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表現: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也廣銷世界各地4、其他文化交流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問題探究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文化交流國際化的影響。材料一:全世界各地的人通過李子柒的視頻開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并紛紛夸贊中國人的勤奮、聰慧,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不得不說,李子柒是個奇跡,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跡。——摘編自2019年12月10日央視新聞評論積極:①加強各國間文化交流,有利于先進文化的傳播;②有利于各國文化間相互學習,促進文化多元化;③有利于從不同角度審視本國文化,促進思想解放。材料二:美國政府要大力推動美國電影走向世界,因為好萊塢的電影走到哪里, 就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和商業利益帶到哪里。——美國前總統里根消極:①外來文化的擴張容易導致忽視本土傳統文化;②西方文化利用資本技術優勢打壓本土文化,對文化多樣性造成威脅。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2024·安徽高考·14)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 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 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能力提升】A【答案】A【解析】據材料并結合選必三第10課所學文化交流國際化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日益密切,英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融合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根據英國人喜歡牛奶的風俗習慣“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表明全球聯系的加強對社會文化有一定的影響,故選A項;“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不合時空,18世紀末歐美工業革命才起步,亞非拉地區大部分屬于獨立地位,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概念不明,資本原始積累是主要通過暴力直接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不合題意,與材料英式紅茶相悖,排除D項。【能力提升】2.1923年,孫中山親自設計制作出適合國人穿著的中山裝,其內容寓意是:前身四個貼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衣領為翻領封閉式不同于西服,表示嚴謹的治國;后背整塊面料不破縫不做開衩,寓意是“天人合一”“大一統”。中山裝的這種設計( )A.體現中西合璧的特色 B.使中山裝成為當時民眾普遍服飾C.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D.反映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C【答案】C【解析】C選項直接對應了題目中描述的中山裝設計元素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寓意。無論是“國之四維”還是“天人合一”“大一統”等觀念,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C項;中山裝在形式上借鑒了一些西方的服飾設計元素(如翻領封閉式),但題目中主要強調的是其設計元素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寓意,而非中西合璧的特色,排除A項;題目中并未提及中山裝在當時的普及程度或成為民眾普遍服飾的情況,因此這個選項無法從題目信息中得出,排除B項;中山裝的設計元素所蘊含的寓意主要集中在中國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和國家理念上,而并未直接體現民主共和觀念。民主共和觀念更多地是政治體制和政權組織形式的范疇,與中山裝設計元素的直接寓意不符,排除D項。本課小結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5世紀后至工業革命前: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兩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后:世界貿易曲折發展——突飛猛進茶:中國 亞洲 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服飾:中國、日本等服飾元素被法國吸收鐘表: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18世紀數量已經很多其它: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講讀設計.docx 第10課_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