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保密★啟用前基礎卷(01):2024-2025 學年四年級科學下冊期中素養測評(青島版)考試分數:50 分;考試時間:30 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請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2.選擇題、判斷題必須使用 2B 鉛筆填涂答案,非選擇、判斷題必須使用黑色墨跡簽字筆或鋼筆答題,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3.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知識空格填一填。(每空 1 分,共 10 分)1.物體的運動形式有平動、 、 、滾動和擺動。2.聲音有高、 之分。聲音的高低與振動的 有關。3.農歷下半月,月相由 到 ,亮面在 。4.根據音叉、水、空氣等發聲時都在振動的現象,得出物體發聲時會振動的結論,就是在 。5.和道路旁的樹木相比,公交站牌是 (填“靜止”或“運動”)的,行駛的公共汽車是(填“靜止”或“運動”)的。二、是非曲直辯一辯。(正確的涂“√”,錯誤的涂“×”)(每題 1 分,共 5 分)6.小球擊倒礦泉水瓶,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 )7.用力推動小車后松手,小車逐漸停下來是因為沒有給小車施加力。( )8.抽空玻璃鐘罩內空氣可以聽到鐘罩內鬧鐘的聲音。( )9.雖然月球離地球約 384000 千米,但它仍然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 )10.人們在海邊遠望歸航的船隊,發現總是最先看到船身再看到桅桿。( )三、眾說紛紜選一選。(將正確答案的序號涂黑)(每題 1 分,共 5 分)11.將籃球斜向下扔出,籃球落地后的運動路線是( )。A.直線運動 B.曲線運動1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試卷第 1 頁,共 3 頁A.只要物體振動,就一定能聽到聲音 B.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 C.聲音的傳播方向是朝上的13.下列( )能說明地球是一個球狀天體。①人造地球衛星拍到地球②麥哲倫航行③太陽東升西落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14.關于模擬月球上環形山的形成,以下做法正確的是( )。A.模擬“撞擊說”時,要將大小不同的小球從不同高度擲下B.模擬“撞擊說”時,要將大小不同的小球從相同高度擲下C.模擬“撞擊說”時,要將大小相同的小球從相同高度擲下15.釣魚時,河岸上的嬉笑聲會把魚嚇跑,這說明聲音能夠在( )中傳播。A.固體 B.氣體 C.液體四、實驗探究我能行。(共 30 分)16.實驗題。(1)如甲圖所示,快速抽出紙片,雞蛋會 。(2)如乙圖所示,用尺子快速擊打中間一個棋子,上面的棋子會 。(3)如丙圖所示,假如小車向右運動,當小車碰到右側障礙物時,小車上的木塊會向 。(4) 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17.三年級(1)班的兩個同學為了探究影響聲音強弱變化的因素,做了敲鼓實驗,下面是他們的實驗記錄。請據此完成練習。實驗次數 敲擊力度 小球跳起的高度 聽到的聲音強弱試卷第 2 頁,共 3 頁第一次 輕輕敲 5 厘米 弱第二次 稍用力敲 8 厘米 中第三次 大力敲 12 厘米 強(1)根據實驗我們可以知道,敲擊力度越大,振動幅度會越 (填“大”或“小”),小球跳起的高度會越 (填“高”或“低”),同時我們聽到的聲音會越 (填“強”或“弱”)。(2)最終,我們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影響聲音強弱變化的因素是物體振動的 。18.實驗探究。在推測環形山的成因模擬實驗中。將沙盤平放在桌面上,刮平盤內沙子表面。在離沙盤高度相同的位置向沙盤投放大小不同的石子,觀察沙盤上被石子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在離沙盤高度不同的位置向沙盤投放大小相同的玻璃珠,觀察沙盤被玻璃珠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1)從相同高度向沙盤里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 ,沙坑的長度越 ,深度越 。石子越 ,沙坑的長度越 ,深度越 。(2)從不同高度向沙盤里丟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位置越 ,沙坑的長度越 ,深度越 。位置越 ,沙坑的長度越 ,深度越 。(3)這個實驗的實驗結論是什么?試卷第 3 頁,共 3 頁1. 振動 轉動【詳解】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常見的有平動、振動、轉動、滾動、擺動。2. 低 快慢【詳解】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振動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聲音有高、低之分。音調的高低與發聲體振動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音調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所以聲音有高低之分,聲音的高低與振動的快慢有關。3. 圓 缺 左【詳解】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根據對月相變化規律的認識,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下半月再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4.歸納【詳解】根據音叉、水、空氣等發聲時都在振動的現象,得出物體發聲時會振動的結論,就是在歸納。所謂歸納是指通過對特例的分析來引出普遍結論的一種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結論兩部分構成。前提是若干已知的個別事實,是個別或特殊的判斷、陳述,結論是從前提中通過推理而獲得的猜想,是普遍性的陳述、判斷。5. 靜止 運動【詳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在運動,可以看這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我們把另外一個物體稱為參照物,參照物是事先假定為不動或靜止的物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不相同。物體與參照物的位置發生改變,物體相對參照物就是運動的;物體與參照物的位置不變,物體相當于參照物是靜止的。和道路旁的樹木相比,公交站牌的位置相對于樹木沒有發生位置變化,是靜止的,行駛的公共汽車相對于道路旁的樹木發生了位置變化,它是運動的。6.√【詳解】能量有電能、熱能、光能、聲能等不同的形式。運動的物體也有能量,叫動能。運動的小球具有動能,所以能擊倒礦泉水瓶。7.×【解答】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用力推動小車后松手,小車逐漸停下來的主要原因是車輪與地面產生的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題目的說法是錯誤的。8.×答案第 1 頁,共 3 頁【詳解】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抽空玻璃鐘罩內空氣不可以聽到鐘罩內鬧鐘的聲音。題干錯誤。9.√【詳解】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對月球充滿探索。月球是個球體,距地球約 38.4 萬千米,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月球比地球小的多,體積相當于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它是地球的衛星。10.×【詳解】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橢圓球體。人們根據大量的觀測現象推測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月食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總是圓形的,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11.B【詳解】物體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稱為“曲線運動”。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和它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就是在做曲線運動。將籃球斜向下扔出,籃球落地后會彈出,再次落地后再次彈出,因此籃球落地后的運動路線是曲線運動。故選 B。12.B【詳解】物體振動會產生聲音,但我們聽到的聲音有一定的范圍,聲音太微弱可能就聽不到了,A 錯誤。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B 正確。聲音的傳播方向是四面八方,C 錯誤。13.A【詳解】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不規則的球體,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①人造地球衛星拍到地球,形成的地球衛星照片,真實地反映了地球的形狀;②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第一次用實踐活動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球體;③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的自轉造成的,不能作為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證據。故選:A14.B【詳解】在模擬月球環形山形成的“撞擊說”實驗中,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的是隕石,盤子里的沙子模擬的是月球表面。從相同的高度往沙盤里丟下大小不同的石子,形成的環形山大小不一樣。答案第 2 頁,共 3 頁15.C【詳解】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氣體、液體和固體都可以充當聲音傳播的介質。 釣魚時,河岸上的腳步聲會把魚嚇跑,這說明聲音能夠在液體中傳播。16. 豎直落到水杯里 豎直落到原處 右 力【詳解】物體具有保持它原來狀態的屬性,這種屬性叫慣性。(1)如甲圖所示,快速抽出紙片,雞蛋會豎直落到水杯里。(2)如乙圖所示,用尺子快速擊打中間一個棋子,上面兩個棋子會豎直落到原處。(3)如丙圖所示,假如小車向右運動,當小車碰到右側障礙物時,小車上的木塊會向右傾倒。(4)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力的兩個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改變物體的形狀。17. 大 高 強 幅度【解析】【小題 1】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根據實驗記錄,敲擊力度越大,小球跳起的高度越高,聽到的聲音越強。因此可以得出,敲擊力度越大,振動幅度會越大,小球跳起的高度會越高,聲音越強。【小題 2】通過實驗可以得出,影響聲音強弱變化的因素是物體振動的幅度。18. 大 長 深 小 短 淺 高 長 深 底短 淺 環形山大多數是由宇宙中的隕石、流星體等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環形山的大小、深淺與撞擊物的大小和與月球的距離有關。【詳解】環形山的成因模擬實驗中,我們進行的是模擬實驗,玻璃珠和石塊模擬的是隕石,沙子模擬是月球表面。實驗現象是:(1)從相同高度向沙盤里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的長度越長,深度越深。石子越小,沙坑的長度越短,深度越淺。(2)從不同高度向沙盤里丟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位置越高,沙坑的長度越長,深度越深。位置越底,沙坑的長度越短,深度越淺。(3)實驗結論:環形山大多數是由宇宙中的隕石、流星體等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環形山的大小、深淺與撞擊物的大小和與月球的距離有關。月球表面看上顏色較淺的地方,多是環形山。環形山又稱為“月坑”,環形山是月球上面最顯著的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月球上的環形山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答案第 3 頁,共 3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