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柏林墻的三重鏡像·一名前蘇聯士兵(右),擁抱一名來自美第八十二空降師的攝影師。德國格萊堡1945年5月柏林墻上張貼著蘇聯和東德領導人的照片,并警告人們不要靠近。德國柏林20世紀60年代年輕人把拆除的柏林墻的墻磚賣給外國旅游者。德國柏林1990年春季從擁抱到隔離再到倒塌,為何半個世紀內的同一個國家呈現如此不同的景象?誤判克制離心多極冷戰是指 20 世紀 4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14.通過對冷戰中典型事件的學習,了解到大國之間互動、對抗對整個國際秩序的影響,了解核戰爭年代的自我控制機制,認識到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3.通過解讀材料,提取信息,能夠說明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關系,認識西歐、日本、中國與第三世界的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2.引導學生認識冷戰環境下,兩極格局外其他政治力量對國際政治格局的沖擊,大國政治之間的妥協,蘇聯解體對國際格局產生的影響。1.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自主分析史料,把握冷戰的基本進程、理解冷戰的特征、了解世界格局的變化。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LENG ZHANTAN YUAN誤判中的沖突二戰的結果表明,蘇維埃社會制度比非蘇維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比它更穩固;蘇維埃社會制度是比任何一個非蘇維埃制度都要優越的社會組織形式。我們必須使我國工業每年能生產生鐵達5000萬噸,鋼達6000萬噸,煤達5億噸,石油達6000萬噸。只有這樣才可以認為,我們祖國有了足以應付各種意外事件的保障。斯大林1946年選民大會演說:核心內容主要針對國內樹立對社會主義制度自信規劃蘇聯未來發展道路二戰的結果表明,蘇維埃社會制度比非蘇維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比它更穩固;蘇維埃社會制度是比任何一個非蘇維埃制度都要優越的社會組織形式。我們必須使我國工業每年能生產生鐵達5000萬噸,鋼達6000萬噸,煤達5億噸,石油達6000萬噸。只有這樣才可以認為,我們祖國有了足以應付各種意外事件的保障。斯大林1946年選民大會演說:宣示與西方資本主義為敵;蘇聯將維持龐大軍備,建立起強大的戰爭潛力,是“對全世界的一種警告”。西方解讀“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道格拉斯)對斯大林演講意圖的嚴重誤判1946年斯大林選民大會演說1946年2月凱南“長電報”1946年3月鐵幕演說1946年9月諾維科夫“長報告”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爆發誤判回擊升級蘇聯“與資本主義不可能保持永久的和平共處”;美國“必須有勇氣去面對”美蘇關系出現的危機,而且“越早越有利”。一道鐵幕橫跨歐洲大陸,鐵幕后面的中歐、東歐和巴爾干國家都受到蘇聯的影響和控制,“到處尋求極權主義的控制”。在鐵幕的另一邊,“共產黨或第五縱隊對基督教文明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和危險”。美國外交政策反映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傾向,其目標是建立世界霸權。世界已分為兩個敵對的營壘,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美國要承擔“自由世界”守護神的使命,充當世界憲兵的角色。凱南“長電報”鐵幕演說諾維科夫“長報告”杜魯門主義1946年斯大林選民大會演說1946年2月凱南“長電報”1946年3月鐵幕演說誤判回擊升級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是冷戰爆發的標志,從此,美蘇關系便被冷戰支配,隨著冷戰的不斷升級,兩國的沖突也迅速演變為世界范圍內的兩大集團的尖銳對立,兩極格局逐漸定型。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爆發1946年9月諾維科夫“長報告”HarryS.Truman思考冷戰由哪一方率先發動?為何在二戰中團結的美蘇兩國在戰爭結束后對彼此充滿猜忌與疑慮?0102戰后初期美國當局一直認為,共產主義“成為世界上一切邪惡的根源。在任何地方發生的每一變動中,我們總能看到有‘莫斯科共產主義’在插手。”——摘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現代史》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會有的。蘇聯人民必須對戰爭有所準備。——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的演說戰時, 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雅爾塔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美蘇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二戰后蘇聯與波蘭的領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斯大林為何執著于蘇聯邊境向西擴展?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講話》,[蘇]薩納柯耶夫等編,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德語專業1971屆工農兵學員譯《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會議文件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領土變遷示意圖戰后的蘇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恢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蘇聯極其關心自己的安全,特別是西部邊界的安全。蘇聯的邊界向西擴張,同時波蘭的邊界隨之西擴。美蘇冷戰的發生具有必然性國家大戰略針鋒相對由孤立主義政策轉向希望稱霸世界,進行對外擴張。美國蘇聯極其關心自己的安全,特別是西部邊界的安全,執著于對東歐衛星國的控制。蘇聯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即為冷戰。對抗中的克制LENG ZHANTEDIAN閱讀課本110頁正文并進行總結歸納將1945—1955年之間的美蘇冷戰的表現整理成表格政 治經 濟軍 事地緣政治1947年 杜魯門主義1947年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 馬歇爾計劃1949年 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 北約1955年 華約1949年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1949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1947年9月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統一各國共產黨立場,加強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1947年 杜魯門主義:遏制共產主義。政治上1949年 經濟互助委員會:旨在建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1947年 馬歇爾計劃:采用經濟手段扶持、控制西歐,遏制共產主義。經濟上1955年 華沙締結《友好互助條約》:應對美國的擴張與威脅。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從軍事上遏制蘇聯。軍事上應用標志著兩級格局最終形成。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示意圖1948年6月,柏林西占區單獨實行幣制改革,引發蘇聯不滿。蘇聯切斷了西占區與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停止蘇占區對西柏林的煤、電、牛奶、蔬菜和其他食品供應,形成了戰后轟動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機。在柏林被封鎖的近1年的時間里,以美國為主的空運部隊總計飛行19.5萬余架次,滿足了西柏林200多萬居民的需要。蘇聯的封鎖始終只限于水、陸交通,一直開放著空中通道;美國也沒有采取武力手段強迫蘇聯解除封鎖。雙方經過秘密會談后,1949年5月12日,蘇聯取消了封鎖,第一次柏林危機結束。柏林危機結束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于1949年相繼成立,德國分裂。第一次柏林危機第二次柏林危機時美蘇坦克對峙的場景1958年11月,蘇聯要求美、英、法三國在6個月內從西柏林撤軍,遭到堅決反對,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1961年8月12—13日,東德在西柏林周圍拉起一道全長約154千米的路障和鐵絲網,后來改建成水泥墻。這就是“柏林墻”。美國對此提出強烈抗議,并派裝甲部隊來到柏林墻下,與蘇聯坦克對峙,但雙方避免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第二次柏林危機1962年10月,美國指責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蘇聯否認,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出動包括8艘航空母艦在內的183艘軍艦和包括攜帶核武器的B-52轟炸機在內的大批飛機,將古巴“隔離”。美蘇軍隊都進入戰備狀態,并擺出一副不惜動用核武器的姿態。但是,美蘇對危機的處理十分謹慎,雙方領導人多次通信,通過秘密談判,結束了危機。這幅漫畫勾勒了美蘇領導人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危機中相互進行核訛詐的場景。古巴導彈危機特點一既有沖突對抗,也有自我控制。二戰后以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1950年,美軍登陸朝鮮半島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蘇聯為北越提供的導彈二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規模局部戰爭朝鮮戰爭 (1950-1953)越南戰爭 (1961—1973)特點二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即使在冷戰最高潮的年代里,兩極格局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195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蘇聯的3倍,北約聯盟加上日本的財富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財富的4—5倍。蘇聯雖然只在軍事能力上與美國基本相當,但是在整個冷戰期間卻有能力摧毀美國的西歐盟國。——《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研究》“北約”與“華約”對峙示意圖兩個集團內部是“鐵板一塊”嗎?兩個集團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對世界格局的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特點三兩極格局“不完全”。特點四美蘇兩國實力不對稱。合作中的離心LENG ZHANFAZHAN法 國西 歐日 本西歐各國隨著經濟上的迅速復蘇和政治自信心不斷增強,越來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走向聯合,成立歐洲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機構合并為“歐洲共同體”歐共體提出:“用一個聲音說話”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采取共同政策歐盟建立1967年1993年1973年1958年1952年法 國西 歐日 本西歐各國隨著經濟上的迅速復蘇和政治自信心不斷增強,越來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戴高樂主義戴高樂:北約在防務方面存在諸多不合時宜之處......美國不可能再依靠壟斷核武器來干預甚至掌控西歐國家的防務決策,法國不愿在北約中僅僅分擔風險而不享有決策權。中法兩國政府同時發表建交公報,中法正式建交。1958年9月17日1964年1月27日Charles AndréJosephMariede Gaulle法 國西 歐日 本西歐各國隨著經濟上的迅速復蘇和政治自信心不斷增強,越來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運。經濟“起飛”、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美國的另一個盟友日本,由于經濟的“起飛”而導致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加劇,同時要求建立日美對等關系的呼聲高漲。1960年,美日簽訂《新日美安全條約》,恢復了日本的部分主權。此后,日本繼續在政治上追求大國地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與大國關系互動研究》冷戰發生后,蘇聯將自己的建設模式移植到波蘭,造成波蘭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民主等現象,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1956年6月,波茲南的工人要求減稅和增加工資,進行游行示威,與警察發生沖突,政府出動保安部隊和坦克,才平息了騷亂。1956年6月 · 波茲南事件1956年10月,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發生聲勢浩大的游行,大學生和知識分子組成的“裴多菲俱樂部”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要求主張言論集會出版自由、撤走蘇軍等,最終演變為武裝暴動,后來蘇軍出動坦克平息了暴亂。1956年10月 · 匈牙利事件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派提出推行政治經濟體制全面改革,得到人民支持,形成了一場突破蘇聯模式、爭取獨立發展的大規模改革運動,被稱為“布拉格之春”。蘇共領導人要求捷領導人改變政策,但后者不屈服。蘇聯便決定實行武裝干涉。入侵蘇軍將改革派杜布切克等捷共主要領導人挾持到莫斯科,迫使其屈服。事件最后以中止“布拉格之春”的許多改革措施,改革派遭到清洗而結束。1968年·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20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兩黨論戰的深入,兩國關系急劇惡化。60年代末期蘇聯不斷增加中蘇、中蒙邊界的軍事力量,同時,蘇軍又不斷在邊界挑釁,在中蘇、中蒙邊界陳兵百萬。1966年1月蘇聯與蒙古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蘇聯獲得了在蒙古駐軍的權利。1969年3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爆發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大國主義愈演愈烈,社會主義陣營“離心”。兩極下的多極FAZHANQUSHI20世紀70年代,歐共體成為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實體,到1986年,歐共體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40%;同時歐共體在政治一體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爭取在外交政策上用一個聲音說話進一步增強其歐洲特性。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繼續追求政治大國地位。歐洲:日本:美、歐、日三足鼎立冷戰發生后,一些國家希望保持中立,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國倡導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這次會議提出不結盟和非集團化原則,是不結盟運動興起的標志。它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共處和非集團的宗旨與原則,有力沖擊了兩極格局。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多級化趨勢的繼續發展多級化趨勢的繼續發展概念辨析蘇聯、美國兩個超級大國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美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構成第三世界;處于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中國是屬于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國家。冷戰期間既不隸屬于社會主義陣營,也不屬于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1952年法國學者對“第三世界”的定義①1974年毛澤東對世界戰略格局的重要論斷②——編者摘譯自《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1971年7月6日)從經濟角度看,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從經濟狀況和經濟潛力看,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蘇聯、西歐、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國將決定經濟的未來,由于經濟力量對其他力量的關鍵作用,這些國家也將決定本世紀最后1/3 時間的前途。這意味著,與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面臨著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挑戰。在即將到來的世界中,美國將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自20世紀6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出現的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對內改革進退失據,最終導致蘇共解散與蘇聯結解體。承認全人類的價值高于一切。對外民主性和公開性,要將蘇聯建成“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對內1985年到1991年,美蘇總統進行了5次會晤,建立起廣泛的多層次的對話機制。美蘇關系《中導條約》與《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軍備競賽蘇聯不再干涉東歐事務。蘇東關系戈爾巴喬夫于1989年5月正式訪問中國,中蘇關系實現了正常化。中蘇關系1989年2月蘇軍全部撤出阿富汗,減少了對第三世界的干涉。第三世界關系問題① 政治上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美蘇雙方都注意發展經濟,進行內部的改革和調整,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②經濟上第三世界崛起,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③世界格局課堂小結:如何評價冷戰?課堂小結:如何評價冷戰?①世界分裂:世界被分裂為兩部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②核威脅: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爭的威脅之下。③破壞世界和平:美蘇兩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肆意踐踏國際法,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④不利于國際經濟秩序改進: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⑤強權政治:帶有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的利益,擅劃國界、分裂國家,造成朝鮮分裂、德國分裂。談談冷戰帶給人類的啟示有哪些?冷戰雙方對處理危機的自我控制機制,應該成為人類處理危機的重要選擇;克服只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和思維與冷戰思維;堅持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和平競爭與合作共贏,減少對抗思維給人們心靈帶來的毒害和創傷;課堂練習1、一般認為,1952年法國學者在分析當時世界格局時,提出“第三世界”一詞。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 不屬于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B. 兩個超級大國及其他發達國家之外的國家C. 既不屬于“北約”也不屬于“華約”的國家D. 尚未獲得獨立的亞非拉地區國家課堂練習2、 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政府公開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為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穩定的自立經濟的民主國家”。其目的是( )A. 遏制共產主義在亞太地區的擴張B. 確立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C. 實現美國戰略重心的轉移D. 適應世界多極化發展的需要課堂練習3、 右圖是20世紀50年代朝鮮半島形勢圖。該圖可以反映出( )A. 冷戰格局的擴展B. 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 美蘇的直接對抗D. 聯合國勢力的擴張課堂練習4、 在科索沃危機期間,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歐盟的主導下解決問題。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歐盟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表明( )A. 歐洲已實現政治一體化B. 歐盟在多極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C. 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D. 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課堂練習5、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西德和東德的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后一次“2+4”會談,簽署條約,規定:四大國停止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統一后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這體現的歷史背景是( )A. 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依然存在B. 兩極格局的瓦解C. 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完成合并D. 全球化進程加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