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東歐蘇俄、蘇聯歷史發展進程材料一:1946年,蘇聯通過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四個五年計劃。到1950年,蘇聯共恢復和新建成6200個大企業,工業總產值比1940年增加73%……材料二:農業總產值恢復到1940年的99%……5年中,國家3次降低日用工業品零售價格,在城市和工人區修建住宅1億多平方米,在農村建房270萬所。文教科技事業也有較大發展。——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1)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3)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2)原子彈和氫彈相繼爆炸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發展(一)蘇聯的發展1、成就1961年蘇聯的第一顆氫彈材料一: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有核武器的強國。——丘吉爾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發展(一)蘇聯的發展2、弊端(1)排斥市場經濟(2)重工業畸形發展,輕工業、農業長期落后;(3)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遭到嚴重破壞。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思想:個人崇拜改革勢在必行19531964198519911982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赫魯曉夫把蘇聯搞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搞僵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搞沒了。蘇 聯 的 改 革農業工業政治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蘇共二十大所作的《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赫魯曉夫改革沖擊了“蘇聯模式”,但未從根本上突破。(二)蘇聯的改革(1)背景: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2)措施: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國史》(3)評價積極:①注入某些市場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②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③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消極: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沒有全面評價斯大林。亂了工業政治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優先發展重工業,把科技發展重心傾斜到軍事和國防建設領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蘇聯軍事實力增強;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軍備競賽又加重了經濟負擔。(1)背景:赫氏改革失敗,國家混亂;斯大林體制弊端突出。(2)措施:材料 蘇聯為了在軍事上趕上美國,扭轉在軍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軍費開支。70年代軍費開支都保持在每年超過美國20%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 。 —《世界現代史》(3)評價僵了前期 經濟 內容結果后期 政治 內容結果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成效甚微,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領域。①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②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興起。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加劇,最終,蘇聯解體。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①思想混亂,民族分離;②蘇共喪失領導地位;③蘇聯解體。(1)背景:國家政治、經濟領域積累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社會矛盾叢生,危機四伏。(2)措施:“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3)結果毀了進行根本性改革,背離社會主義(三)蘇聯解體1、 解體過程:(1)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2)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3)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宣布成立獨聯體,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2、解體含義:一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變化,不再是社會主義制度;二是同時伴隨著瓦解,分裂為15個國家。思考:結合閱讀材料并所學知識,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哪些?①直接原因:②歷史原因:③外部原因:④現實原因: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西方“和平演變”戰略材料2 蘇聯解體時,蘇聯社會科學院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共仍然能夠代表工人的只占4%,認為代表全體人民的僅占7%,認為蘇共代表黨的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占85%!……貪污腐敗,特權成為蘇共喪失民心的主要原因。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問題得不到解決,貪污腐敗,失去人民的支持。材料1 有人曾形象地說:戈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以非軍事手段顛覆別國政權。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包括文化入侵、經濟滲透、思想同化等一切非軍事手段。解體的原因(一)東歐的建設和改革的背景“東歐”作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歐洲東南部和中部地區、蘇聯西側的八個國家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政治:二戰勝利前后,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 主國家2、經濟:東歐各國經濟恢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3、弊端:東歐各國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4、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國家 內容 結果 局限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國家政治: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經濟:通過權力下放,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①促進經濟發展②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國家分裂埋下隱患政治: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經濟: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外交:獨立制定外交政策“布拉格之春”蘇聯出兵,扼殺改革(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曾取得顯著成效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最早)(二)東歐的建設和改革的概況(三)東歐劇變1、原因材料一 東歐國家在接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時,不僅吸取了蘇聯30年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正面經驗,而且也重犯了它的錯誤……東歐國家需在改革與蘇聯容忍度內小心行走。一旦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根本制度時,東歐國家的改革無不以夭折告終……遵循蘇聯模式,還是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幾乎貫穿了東歐社會主義整個歷史時期。——王一諾《不同文化體的對視:中東歐與俄羅斯關系及其與中國的鏡像研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外部原因東歐各國長期受制于蘇聯,照搬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東歐的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矛盾激化。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西方的“和平演變”。(三)東歐劇變2、實質:東歐各國社會性質發生改變。3、概況:①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相對平穩;②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沖突;③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④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⑤南斯拉夫經過激烈內戰,最終解體。波蘭變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個月,民主德國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羅馬尼亞僅用了10個小時。——美國《時代》周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教訓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鄧小平《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說明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失敗,并不代表社會主義失??!③重視民生,重視農業發展②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產力水平,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①改革要從自身國情出發,實事求是④國民經濟比例必須協調發展【深化拓展】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認識①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③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從建立到完善,都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要辯證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從中吸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更加健康地發展。②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也是歷史發展規律的一部分蘇聯解體并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從根本上說是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失敗。①國民經濟比例必須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發展;②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產力水平,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③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④改革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堅持共產黨的領導1949.101954確立起點19562018探索轉折新時代19781964195819922017過渡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中國;(2)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3)1956年底:建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4)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兩彈一星”。(一)發展情況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裝載著核彈的導彈成功發射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1號衛星1、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的序幕確立全面建小康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一)發展情況2、改革開放后(1978-今):(1)措施①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偉大決策;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大提出)。⑥召開中共十九大:作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確宣示。③城市經濟體制改革;⑤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成就①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2、改革開放后(1978-今):②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③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總產量達到6579億千克。④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二)發展的意義:1、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2、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3、在人類社會發展史具有重大意義。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富起來”的征程。2017年,中共十九大,進一步吹響中國邁向“強起來”的號角。責任·使命不斷發展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對社會主義的理解變不變為人民謀幸福的如磐初心美國《時代》周刊(2017年11月13日售)的雜志封面,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著“中國贏了”(China Won)。 美國政治學者伊恩·布雷默撰文《中國經濟是如何贏得未來的》,對中國的 " 就業崗位創造與保護 ";建立 " 誠信制度 ";" 人工智能 " 等領域的工作進行了很大肯定。作者在文章開始就強調:此時此刻,中國,而不是美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唯一最具實力的國家。文中提到,雖然目前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中國正在利用國企提升國內外影響力,穩步趕超美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強大的生命力“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比較蘇聯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生產資料所有制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工業化道路 優先發展重工業政治制度 權力高度集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嗎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協調發展初期成就 問題 應對措施 結果蘇聯 取得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 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 改革 蘇聯解體東歐國家 國民經濟比重失調,國民收入下降 改革 制度劇變中國 鞏固政權,社會制度基本確立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曲折探索 改革 開放 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思考:蘇聯改革、東歐改革和中國改革給你怎樣的啟示?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②改革從本國國情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③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④要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蘇聯道路優先重工比例失調改革失敗亡黨亡國東歐道路黨失政權性質改變學習蘇聯照搬照抄社會主義道路的失敗與成功中國道路艱難探索改革開放成就矚目貢獻重大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