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古馬里清真寺遺跡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新科技革命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Tom是戰后嬰兒潮出生的人。那時候,他家的環境挺好的。哦,不光他家,其實人人家里的環境都挺好,每個人都非常自信,因為那時他們處在“黃金時期”。當Tom長大后,由于他對航空事業的熱愛,他成為波音工廠的一名技術人員。但這時候,他的生活越來越糟糕,即使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也回不到原來美好的日子了……不過,這時候Tom遇到了他的愛人,Tom結婚了!一、經濟運行機制之變:國家宏觀調控由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所提出,是政府運用政策、法規、計劃等手段對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系進行調節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國家干預經濟1.背景:②歷史教訓:1929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弊病③成功案例:羅斯福新政④借鑒吸收:蘇聯的成功經驗⑤現實需要:經濟遭二戰破壞①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⑥新的機遇: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經濟運行機制之變:國家宏觀調控2.措施(國內):1945年英國工黨執政,政府掀起了國有化浪潮,把銀行、電力、電訊、鋼鐵、煤礦、鐵路以及城市公有事業等收歸國有,實行國家經營。1947-1953年,法國政府實施第一個中長期計劃——莫內計劃。在戴高樂任總統期間,法國制定一系列計劃。美國政府提供巨額科研經費,組織大規模的科研活動,將其成果無償地提供給全國使用。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到1970年共計達175億美元。國家為私人壟斷組織擴大國外市場,從50年代中期起,為加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政府對一些出口產品進行補貼。——王斯德主編《世界當代史》①加大政府公共開支,增加就業、刺激消費②制定經濟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③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特點: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結果:基本確立了市場調節與國家干預相結合的經濟機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一、經濟運行機制之變:國家宏觀調控2.措施(國內):① 作用: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增長,進入“黃金時期”(20/50初—70初)② 后續結果:73年后,出現“滯脹”現象撒切爾政府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讓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朱漢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③政策再調整: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出現“混合經濟”(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調整的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一、經濟運行機制之變:國家宏觀調控2.措施(國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1945年華盛頓宗旨:穩定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對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成員國提供短期貸款(救急組織)世界銀行建立:1945年華盛頓宗旨:初期致力于戰后歐洲的經濟恢復,后來轉向解決貧困和發展問題,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救貧組織)關貿總協定建立:1947年日內瓦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世界貿易組織建立:1995年日內瓦宗旨:市場開放、非歧視性、公平貿易原則,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特點:一個中心兩個體系三大支柱評價:① 確立戰后美國在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②大國協商,市場干預,協調利益,維護經濟秩序③世界經濟向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果:加強了國際協調,維護了國際經濟秩序有學者認為,“二戰后美國長期保持世界科技領先地位,最關鍵的因素是戰后美國發展了世界上最有效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美國總是能通過聯邦政府的政策調整、立法改革為本國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他意在強調( )A.政策和制度決定了科技發展水平B.新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美國經濟發展C.科技助力戰后美國國際競爭優勢D.國家宏觀調控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希拉克政府執政法國期間(1986年1月至1988年3月),推行國營企業私有化,雖然只有短短14個月,卻有29家企業實施私有化,總資產約1200億法郎,轉入私人企業員工約500萬人。這反映了該時期法國( )A.“滯脹”危機得到了緩解 B.適時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C.國家干預的弊端開始顯露 D.順應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鞏固練習DB二戰后初期,西歐國家的任務是:盡快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在最新技術的基礎上加速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改造原有企業,建設新企業。這些都需要大量投資,而當時西歐私人壟斷資本的實力相對較弱。為此,西歐國家( )A.實行國有計劃化的發展模式 B.奉行自由主義加速發展經濟C.政治經濟領域依賴美國扶持 D.加快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61—1964年,紐約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將近20萬套,此后保障性住房年均增長量可達3.5萬套左右:70年代后,新建公共住房數量逐漸下降,公共住房政策逐漸停止。這一轉變( )A.反映了美國經濟進入戰后黃金時代B.有利于保持社會總體穩定C.體現了政府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D.延緩了經濟危機爆發周期鞏固練習DC下圖是二戰后成立的四個國際組織的徽標。據此判斷,這些國際組織的建立( )A.反映出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B.說明了美蘇主導世界經濟發展C.折射出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D.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鞏固練習A1953年,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他一方面主張堅決壓縮公共開支、縮小聯邦政府的活動規模;一方面又認可甚至擴大羅斯福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所實行的某些社會經濟政策。據此可知,艾森豪威爾主張( )A.政黨之間和平競爭 B.學習“蘇聯模式”C.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 D.踐行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政策1970年,作為英國政府教育與科學大臣的撒切爾夫人,決定取消向全國學校提供免費牛奶的政策。因而收獲一個綽號“牛奶掠奪者”,下圖是以這一事件為背景創作的諷刺漫畫。這一事件折射出英國( )A.政府行政職能有所削弱 B.企圖減少國家干預C.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建立 D.基層治理的市場化鞏固練習CB下表為1946—1970年部分國家獲得國際組織貸款的主要用途及金額(單位:億美元)。國際組織的貸款( )A.加劇了受援國之間的經濟差距B.促進了受援國全面的工業化進程C.推動了受援國產業結構的優化D.有利于受援國擺脫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鞏固練習C國家 基礎設施建設 工業發展 農業扶持 教育醫療 貸款總額巴西 32.5 18.3 10.2 5.6 66.6印度 28.7 15.4 12.1 4.8 61墨西哥 25.3 16.2 8.9 3.4 53.8埃及 22.1 14.3 9.8 3.2 49.4二、科技之變: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原子能開發利用空間技術海洋技術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背景:①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②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①原子能的開發利用②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③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④各種新材料的出現⑤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影響:①人類進入信息時代②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20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計算機頂級人工圍棋程序“阿爾法狗”(AlphaGo)擊敗了世界圍棋頂尖棋手。2021年12月,浙產超導量子芯片“天目1號”“莫干1號”首發,它們可應用于經典計算機可能解決不了的前沿問題。由此可知A.人類的智力水平已不如電子計算機B.計算機程序發展已對人類構成威脅C.電子計算機推進了人類信息文明發展D.計算機系統可以代替人類各種智力活動1960年美國每萬人中女性就業人數是2324.0人;1970年美國每萬人中女性就業人數是3154.3人;1980年美國每萬人中女性就業人數是4423.5人;1985年美國每萬人中女性就業人數是5105.0人。美國女性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社會結構的新變化 B.科學技術的新發展C.戰后女權運動興起 D.女性勞動技能提升鞏固練習CB“互聯網+”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傳統行業進行全面融合,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這說明“互聯網+”A.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B.促進勞動方式發生根本轉變C.使人工智能成為新科技領域標桿D.運用新技術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電子商務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它的興起使得全球范圍內的商品交易更加便捷,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購買全球范圍內的商品,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材料表明( )A.傳統的商品貿易受到沖擊 B.信息技術推動經濟全球化C.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度劇增 D.區域經濟集團化不斷發展鞏固練習AB有學者在論述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時指出:“美、英、法、日的農業人口僅占人口總數的3%。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上升,美、英、法、日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大致在60%~70%。從第三產業中分化出來的信息產業,發展十分迅速,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都在45%~65%。”上述變化( )A.是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產物 B.是人民長期堅持斗爭的結果C.是社會階級結構變化的體現 D.克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1955—1975年,美國科研及發展經費增加6.6倍,其中由政府提供的科研經費占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英國、法國、日本、西德等國用于科研和發展的支出也都迅速增加。西方國家此舉( )A.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 B.著眼于緩和社會矛盾C.鞏固了資本主義陣營 D.放松了對經濟的干預鞏固練習AA1956年,美國政府的科研撥款為48.6億,1957年以后每年以14%的速度遞增,至1965年為130多億,占全國公私科研經費的65%。同時,國家又對私人企業實行研究和發展支出的納稅優惠以及新投資的納稅優惠,并由國家直接出面主持龐大的科研項目。1955-1980年間,美國科研機構中的科技人員由24.83萬人增加到65.9萬人,工程師和工人的比例,1930年為1比230,1970年為1比50,在新型工業部門,科技人員的比重更大。這些現象表明( )A.科研投入因其回報周期長,私人企業基本拒絕科研投入B.龐大的科研經費支出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加劇財政赤字C.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根本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與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干預與調節鞏固練習D三、社會之變:①社會結構的新變化Tom的婚后生活很平淡……但有時生活會起些波瀾,他因工廠衰退而失業了……他的夢想是找一份工作。經過一番周折,他找到了一份保險行業銷售人員的工作。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的興起階級結構:“中間階層”增加第三次科技革命生產力發展經濟部門 年份 美國 聯邦德國 日本農業 1950年 12.2% 23.2% 50.7%1990年 2.8% 5.1% 7.2%工業 1950年 34.7% 42.2% 22.2%1990年 25.8% 40.5% 33.6%服務業 1950年 48.9% 32.4% 26.6%1990年 71.4% 54.4% 59.2%二戰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使經濟發生質的飛躍介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處于中間狀態的群體,以管理人員和公職人員為主成為推動現代化社會發展、引導社會消費、穩定社會形勢、定型社會規范及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社會結構的主體力量三、社會之變:②建設“福利國家”Tom的保險工作干得不是很順利,因缺乏經驗和個人口才欠佳,銷售工作對他來說如同雞肋,后終因犯了個小錯誤再度失業了……不過,政府會對他的生活負責任的……Tom在失業的頭一年內靠領取由政府舉辦的、向雇主征收的失業保險金,為原工資的50%。后來仍沒有就業,就只能領取由政府財政撥款的每月300美元社會救濟,同時,他還可領取政府的食品券補貼。 大兒子上公立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可免費學習、免費就餐,剛生嬰兒可免費得到嬰兒食品等等,可以說一家基本上就是靠政府養活。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就不能保全少數的富人。——美國總統肯尼迪直接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根本目的: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實質: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再分配積極作用: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保持社會穩定,保障低收入家庭。弊端:加重國家財政負擔;挫傷工作積極性啟示:社會福利要根據國情量力而行,不斷調整。高福利未必完全等于社會和諧,尋求公平與效率的平衡是關鍵。月收入 50 80 200兒童津貼 13.0 13.0 13.0其他津貼 50.1 30.1 0納稅 0 -7.9 -43.8國民保險 -4.5 -7.2 -18.0實際收入 108.6 108.0 151.2(懲勤助懶)三、社會之變:③社會運動興起到1976年,占美國人口1%的美國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產總和占國家總財富的20%,但到了90年代中期,這1%的最有錢人已占有了49%的國家總財富。——《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學生反對侵略越南戰爭社會不公平在加大三、社會之變:③社會運動興起黑人民權運動 婦女運動 反越戰運動背景斗爭 目標結果作用黑人民權運動 婦女運動 反越戰運動背景 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后通過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緩解社會矛盾,但沒能觸動造成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各種類型的社會運動此起彼伏。美國在內戰時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 ⑴資本主義國家對婦女的歧視長期存在 ⑵二戰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婦女運動興起 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和戰爭升級斗爭 目標 爭取黑人的平等權利 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 反對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結果 最終迫使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 在婦女運動的推動下,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 1973年,巴黎停戰協定簽署,美國停止侵越戰爭作用 二戰后的社會運動形成了人民民主斗爭的高潮,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改善公民的民主權利二戰后,在發達國家中,“白領工人”不斷擴大,“藍領工人”的比重下降。如1956 年美國的白領工人開始超過藍領工人;1980年兩者的比例為50:32。白領工人的職業一般比較安定舒適,生活條件比較優厚,傾向于信奉社會改良主義,這就使發達國家的階級矛盾趨向緩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二戰后( )A.產業結構出現新變化 B.“中間階層”的擴大C.國家干預的不斷強化 D.“福利國家”的建成20世紀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陸續為“普通民眾提供一塊可以安生的基石”。1951——1986年間,英國有32年出現赤字,累計上千億英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應是( )A.廢除社會保障制度 B.在效率和公平間尋找平衡C.加大政府財政支出 D.擴大“中間階層”的人數鞏固練習BB如圖是“美國勞動力就業比例”柱狀圖。該圖能說明美國在二戰后( )A.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 B.國內貧富分化日趨嚴重C.種族歧視未徹底消除 D.經濟出現“滯脹”現象鞏固練習A二戰后,發達國家社會結構發生的新變化是A.農業人口比重持續上升B.工業人口比重迅速下降C.服務業人口比重不斷增長D.“中間階層"逐漸消失“藍領”“白領”“灰領”“敞領”這些稱謂代表當代西方工人階級的不同分層。這種多元化、復雜化的分層傾向( )A.加劇了西方社會的階級對立與社會動蕩B.是二戰后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C.本質上反映了西方服裝產業多樣化趨勢D.是二戰后“福利國家”建立的產物鞏固練習CB美國民意測驗機構蓋洛普曾針對“越南戰爭是否是個錯誤”,對美國普通民眾進行調查,調查統計結果如圖。據此可知( )A.美國民眾漠視越南戰爭 B.冷戰形勢逐漸趨于緩和C.民眾反思戰爭日益加深 D.越南戰爭符合美國利益鞏固練習C下表反映了戰后資本主義國家A.科學技術獲得新發展 B.社會結構發生新變化C.福利國家建立和發展 D.國家干預在不斷減少1945年,英國工黨以國民保健、住宅和全面社會保險等內容作為戰后施政綱領,最終在全國大選中戰勝了以丘吉爾為黨魁的保守黨。這說明英國( )A.社會結構發生新的變化 B.建立福利國家符合民眾意愿C.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D.自由主義經濟原則最終廢止鞏固練習CB勞動就業政策 通過政府調節,實現充分就業,保證公民基本生活社會保障體系 包括社會保險、社會補貼和社會救濟三個方面社會服務 在保證基本生活的基礎上,提高生活質量下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生在反越戰運動中與軍隊在美國國防部前對峙”的照片。對圖中事件解讀正確的是( )A.其背景是蘇聯戰略收縮、美蘇關系緩和B.其訴求是克服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C.其結果是迫使美國隨即簽署了停戰協定D.反映了民眾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呼聲由于“3K黨”及其私刑,黑人冤獄、迫害乃至屠殺事件經常出現,百年來美國黑人維權斗爭不斷,形成有特殊含義的“民權運動”,到20世紀60年代達到新的高潮。美國民權運動高漲的原因是( )A.黑人奴隸制度的長期存在 B.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C.馬丁·路德·金的鼓動領導 D.民眾民權意識的萌發鞏固練習DB小結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經濟之變國家宏觀調控(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協調(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科技之變生產力發展社會之變產業結構變化(第三產業興起)階級結構變化(中間階層增加)福利國家建設社會運動興起經濟秩序規范化科學技術信息化社會結構層次化社會保障擴大化社會運動多樣化使資本主義煥發出新的活力實質: 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變化的是統治手段、方法認識:資本主義在自我調節機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發展空間。但調節不是萬能的,調整的只是統治手段和方法,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剝削本質。不變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基本矛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