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一組數據:1760-1830年,英國煤產量增長10倍,生鐵產量增長20倍。1800-1850年,英國城市化率從20%飆升至50%。這組數字背后反映了什么?工業化如何推動人口、資源、經濟的連鎖反應?從數字感受變革的“速度”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課程標準 素養考向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1.從“時空觀念”角度掌握兩次工業革命前后世界的變化史實,運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2.了解工業革命的成就,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作用3.運用“唯物史觀”客觀地分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積極和消極影響4.從“史料實證”角度搜集工業革命后人類社會生活變化的史實,體會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一、工業革命的背景(羊、棉和工業革命的聯動)材料一 由于價格革命的推動,羊毛的價格上漲,一部分有遠見的貴族不斷購買和兼并土地,采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將部分土地出租或直接雇傭工人從事生產,另外富農和鄉紳通過早期原始積累,購入大量土地。據統計,在1485—1550年之間,貴族和鄉紳圈地占圈地總面積的79.6%。到宗教改革時期,立法也開始傾向領主的利益,從1760年開始,圈地總面積飛速增長。……失地農民大多留在當地從事副業。這些行業逐漸組建在一定區域集中,并隨著行業集聚形成一些較大的城市。幾乎所有農業技術的進步都是在已圈占或正在圈占的土地上取得的。——摘編自禹繼杰《英國圈地運動中的三種轉變對工業革命的影響》部分貴族和鄉紳轉變為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為工業革命奠定階級基礎。推動技術革新,為工業革命技術飛躍作了鋪墊。。材料二 18世紀60年代被大部分歷史學者認為是英國工業連續變化和發展的年代。棉紡織產業作為工業革命的“龍頭”行業,率先以創新驅動發展,走上機器化生產的高效模式,由此引領并推動其他工業領域的持續變革,成為英國早期工業化的核心產業。有學者指出,“(英國)工業革命的過程就是棉紡織業發展的過程”,其產生的巨大力量“將工業化這個滑翔機拉著飛上天空”。因此,“無論是誰,談論工業革命,其實就是在談論棉紡織業”。——摘編自馬瑞映等《工業革命時斯英國棉紡織產業的體系化創新》一、工業革命的背景(羊、棉和工業革命的聯動)材料三 歐內斯特·曼德爾估計,從1500年到1800年,歐洲殖民掠奪的總值為10億英鎊金幣……這批資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說是英國新工業革命的全部資本,至少也促進了英國對新工業革命的投資,尤其在蒸汽機和紡織技術方面的投資。——【加拿大】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轉變對工業革命的影響》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大量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材料四:16至19世紀,英國出現了培根、牛頓、波義爾、胡克等近代科學的先驅,他們重視觀察和實驗,把利用新發明和新發現來改善人類生活作為科學的崇高目標。英國還于1660年成立了皇家學會,1754 年成立了“工藝制造業和商業促進會”等學術團體,這些團體在促進學術交流和技術進步方面起了積極作用。——王章輝《英國和法國工業革命的比較》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科學技術中心之一,許多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政治: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政局穩定,政府鼓勵、法律保障原料資本勞動力技術:生產技術的進步,科學理論的突破市場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圈地運動殖民擴張……紡織棉紗棉布棉花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1769年阿克萊特水力紡紗機1779年騾機* 市場需求推動技術革新* 手工勞動→機器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開始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工廠——亟需新的動力——打破自然限制思考:傍河而造?這會給工廠的生產帶來什么問題?德比郡 Cromford紡紗廠水力紡紗廠會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曼切斯特 Quarry Bank紡紗廠英國獨具特色的 工人“高工資”和 煤炭“低價格”17世紀的倫敦是全世界工資水平最高的城市,英國轉向資本驅動型生產經營模式,通過新的技術發明來節約人力成本。1624年,英國頒布《專利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思考:(1)圖片左邊的人是誰?英國人為何將他與瓦特放在一起?(2)結合紙幣上的文字與《壟斷法》,說說馬修·博爾頓為何會資助瓦特?(3)萬能蒸汽機為什么能夠出現并推廣?18世紀的英國,數以千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制造、維護和改進了蒸汽機。斯密頓調整了橫梁,增加了頂部冷水箱的高度;奧克斯利加入了一個齒輪部件;斯圖爾特安裝了齒輪;沃茲布拉夫和皮卡德做出了循環利用熱量的加熱器。在這些技術進步之后,就是詹姆斯 瓦特的革命。 ——羅杰 奧斯本《鋼鐵、蒸汽與資本:工業革命的起源》從紐科門到瓦特實現了圓周運動,“萬能”成為可能。聯動式蒸汽機經過11年的不斷努力,1776年瓦特和博爾頓開始銷售萬能蒸汽機,它取名為“Power”,自此工業化的大門真正開啟。棉花何處來?思考6:英國會選擇哪里作為主要的棉源地?為什么?18世紀中期英國在北美、非洲、印度的殖民地思考:當英國市場飽和時,它可以進入歐美市場嗎?英國棉布能打入傳統棉紡織強國印度嗎?棉布何處去?P63【問題探究】1840年英國棉布出口歐美2億碼,印度1.45億碼,其他地區3.8億多碼。棉何處來?棉布何處去?1875年法國確立共和政體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1871年德意志統一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歐美主要大國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政局相對穩定(德)西門子——發電機(美)愛迪生——鎢絲燈泡(美)貝爾——電話機(意)馬可尼——無線電報第二次工業革命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話電報業(德)卡爾·本茨——汽車(美)哈特和帕爾——汽油拖拉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美)萊特兄弟——飛機新興行業汽車工業飛機制造業石油分餾的產品新興行業化學工業塑料絕緣材料人造纖維化肥農藥推動農業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料夾】①英國《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中明確提出:“在1870年到1914年期間,歐洲和美國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②1865年,美國石油產量約為250萬桶,1880年石油產量約為2600萬桶,1900年石油產量約為6360萬桶。③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了自激式直流發電機。④在1874年到1882年間,美國煉制的鋼的產量由約19萬噸躍至約170萬噸;1899年,美國鋼產量約占全世界鋼的總產量的43%。⑤1876年,美國科學家亞歷山大·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話機,電話網從此開始建立起來了。⑥1882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在紐約市珍珠街建成了第一座商業火力發電站,該發電站裝置了6臺直流發電機,這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座較正規的大電廠。⑦1888年,美國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發明了應用交流電的感應發電機,能開動機器,1889年又發明了感應電動機和取得多項電動機的專利。⑧1886年,德國實用科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西門子創辦國立物理技術研究院。——摘編自龔淑林《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影響》等二、兩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特點三、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的影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階級中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大,還要多。——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社會生產力與經濟的極大發展1851年的萬國博覽會(想象圖)2、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的變革大工廠制(機器生產)手工工場 →3、工業化與城市化重塑社會4、鞏固資本主義制度,世界市場形成5、環境污染、疾病與犯罪、貧富分化加劇...到18世紀,工業革命中心曼徹斯特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方圓幾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萬人口的倫敦,就有小偷1萬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則明火執仗地劫。——董正華《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如果將成年人的工資分成八份,8歲的男童工拿八分之一,11歲的拿八分之二,13歲的拿八分之三,15歲的拿八分之四。1煤礦有時招收了年僅四歲或五六歲的童工,六歲到七歲的也不少,經常是七至八歲,而最普遍的是八至九歲。這場機器導致的力量革命,使得男人相對于女人的力量優勢變得無足輕重,女性與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機器面前,由此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 ——《歷史的細節:馬鐙、輪子和機器如何重構中國與世界》女性獲得更多機會人口增加、生活方式變化更嚴格的時間觀念交通革命 ……工業革命至少具有雙重意義。它是普通意義上的革命,包括肉眼可見的一系列短時段變革。它也是一個漸進的不露聲色的往往難以辨認的長時段過程。——布羅代爾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我們已經一再看到,我們能使用的能源其實無窮無盡。講的更精確,唯一的限制只在于我們的無知。——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背景政治前提:“光榮革命”后,政局穩定經濟條件:勞動力、資本、市場、技術、資源工業革命的進程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直接原因:手工生產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本課小結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社會領域世界面貌1.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英國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工分工細致。如表為英國毛紡織行業不同生產制度下勞工分工情況,據表可推知( )生產制度 分工情況家庭手工生產制度 妻子和女兒管紡車,兒子刷羊毛,而丈夫則使用織機織布外包制度 擁有長期簽訂合同的手工業者,同時也與獨立手工業者合作手工工場制度 將各工序分配給固定工人,分工職業化;生產專業化,強調工場之間的協作A.機器生產取代了人工勞作 B.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發展C.家庭作坊降低了商品成本 D.科學分工促進了行業進步D[解析] 由“妻子和女兒管紡車,兒子刷羊毛,而丈夫則使用織機織布”“擁有長期簽訂合同的手工業者”“分工職業化”“生產專業化”“強調工場之間的協作”可知,英國毛紡織行業從家庭手工生產制度到外包制度,再到手工工場制度,在人員和分工上都出現了專業化傾向,使毛紡織業生產制度更加科學化、職業化,推動了毛紡織行業的發展,由此說明科學分工促進了行業進步,D項正確;材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的背景,而非影響,排除A項;“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說明工業革命還未開始,排除B項;家庭作坊更多為人工勞作,相對機器生產來說,會增加商品成本,排除C項。2.在18、19世紀的英國議會圈地中,田地由混雜交錯的條田和開放的荒地轉變為相對規則的圍田;住房由集中于村莊中心轉變為分散到圈地之后的分配地上;道路體系也相應進行了調整,道路更寬更直;耕地中的排水系統得到了改造。由此可見,英國的圈地運動( )A.導致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B.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開展C.一定程度重塑了鄉村景觀D.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C[解析] 根據材料“轉變為相對規則的圍田”“道路體系也相應進行了調整”等可知,在18、19世紀的英國議會圈地中,農村田地逐漸規范工整,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因此,圈地運動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鄉村景觀,C項正確;材料表明英國的圈地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鄉村景觀,沒有涉及財富分化問題,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圈地運動對鄉村治理的影響,沒有體現其為工業革命提供勞動力、市場等要素,排除B項;材料表明英國的圈地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鄉村景觀,沒有提及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等內容,排除D項。3.1685年法國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成千上萬的法國新教徒為避難移居英國,他們中包括許多技術工匠,這些工匠帶去的商業、工業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勵專利發明的英國實現了本土化并被廣泛推廣。這反映了在當時的英國( )A.工匠精神決定經濟發展的面貌 B.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已經成熟C.多種因素共同為經濟轉型奠基 D.宗教改革助推社會經濟的發展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新教徒為避難移居英國,為英國帶去商業、工業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在英國本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動了英國經濟發展,反映了多種因素共同為英國經濟轉型奠基,C項正確;工匠精神確實影響經濟發展,但“決定”一說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多種因素共同為英國經濟轉型奠基,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宗教改革有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強調多種因素共同為英國經濟轉型奠基,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