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測 七年級科學試卷1.(2024七上·上虞期末)科學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探索,以下科學家與其貢獻相對應的是A.魏爾肖——地心說 B.托勒密——大陸漂移學說C.魏格納——細胞學說 D.屠呦呦——青蒿素【答案】D【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科學史人物與成就魏爾肖:德國病理學家,他的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這一觀點,強調了細胞的連續性,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推動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托勒密:古希臘著名學者,在天文學上,他的地心說體系在當時被廣泛接受,統治了西方天文學界長達千年之久,雖然如今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知水平。魏格納: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他通過對世界地圖的觀察和對不同地區地質、生物等特征的研究,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打破了當時人們對大陸固定不變的傳統認知,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屠呦呦:中國藥學家,她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歷經多次實驗,發現青蒿素,為瘧疾防治提供了有效藥物,拯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生命,是中醫藥創新的重大成果,也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等諸多榮譽。【解答】A 、地心說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完善。魏爾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完善了細胞學說,該選項錯誤。B 、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他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托勒密是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主要貢獻在天文學領域,完善了地心說,該選項錯誤。C 、細胞學說最初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 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指出細胞是動植物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魏格納的主要貢獻是大陸漂移學說,該選項錯誤。D 、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該藥物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全球抗瘧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2.(2024七上·上虞期末)下列數值中,單位應該是厘米的是A.課桌的高度約為0.8 B.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C.一張試卷的厚度為70 D.中學生小明身高約為1.68【答案】B【知識點】物理量的單位【解析】【分析】對生活中常見物體長度的估測,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長度單位及其進率的認識,找出符合題意的答案。【解答】A 、課桌高度約為0.8m,0.8cm高度太矮不符合實際,所以該選項單位不是厘米,錯誤。B 、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厘米,符合生活中常見鉛筆的長度,該選項正確。C、一張試卷的厚度比較薄,70厘米太厚,不符合實際,其厚度通常為70微米(μm),該選項單位不是厘米,錯誤。D 、中學生小明身高約為1.68m,1.68厘米太矮不符合實際,該選項單位不是厘米,錯誤 。故答案為:B。3.(2024七上·上虞期末)2024年10月,科研人員在臥龍保護區內發現一種蘭科植物新物種——巴朗山盆距蘭,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于海拔2100—23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內樹木的樹干上,花期4—5月、果期8—9月??蒲腥藛T應將巴朗山盆距蘭錄入到《植物志》中的A.“苔蘚植物”篇 B.“蕨類植物”篇C.“裸子植物”篇 D.“被子植物”篇【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苔蘚植物:植株一般矮小,具有莖和葉,但沒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定作用。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通過孢子進行繁殖,屬于孢子植物。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且根、莖、葉中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所以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同樣依靠孢子繁殖,在葉的背面有孢子囊,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裸子植物: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多為木本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適合生活在干旱、貧瘠的陸地上。主要依靠種子繁殖,種子產生在球果或孢子葉球中,花粉可借助風力傳播。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實,這是與裸子植物最主要的區別。通過種子繁殖后代,在繁殖過程中,經過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形成果實和種子。【解答】A 、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分化,主要以孢子進行繁殖,沒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而巴朗山盆距蘭有根、莖、葉,還會開花結果,所以不屬于苔蘚植物,不應錄入 “苔蘚植物” 篇。B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但也是通過孢子繁殖,沒有花和果實,巴朗山盆距蘭的繁殖方式和器官特征與蕨類植物不同,不應錄入 “蕨類植物” 篇。C 、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實包被,通常依靠球果或孢子葉球進行繁殖,而巴朗山盆距蘭作為蘭科植物,有花和果實,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不屬于裸子植物,不應錄入 “裸子植物” 篇。D 、被子植物是具有真正的花、果實和種子的植物類群,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蘭科植物屬于被子植物,巴朗山盆距蘭具有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所以科研人員應將其錄入到《植物志》的 “被子植物” 篇。故答案為:D。4.(2024七上·上虞期末)截至12月12日,2024年太陽已經發生50余次X級大耀斑,這預示著太陽活動又一次進入高峰期。下列關于太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耀斑一般發生在光球層B.太陽耀斑增強時地球上的短波通信會受到影響C.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D.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答案】A【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解析】【分析】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活動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陽風,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層,耀斑分布在色球層,太陽風分布在日冕層。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太陽活動的平均周期約是11年。太陽活動時,黑子和耀斑發射的電磁波會擾亂地球大氣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當高能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地區的高空大氣層時,會產生極光現象;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解答】A 、耀斑一般發生在色球層,而不是光球層,該選項說法錯誤。B 、太陽耀斑增強時,會釋放出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和電磁輻射,這些會使電離層擾動,讓短波無線電信號被部分或全部吸收,導致信號出現衰落或中斷,從而影響地球上的短波通信,該選項說法正確。C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因溫度較低形成的暗區,其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黑子相對數的變化是太陽活動強弱的重要指示,該選項說法正確。D 、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該選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5.(2024七上·上虞期末)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跟物體的運動一樣,能量也有多種形式。下列能量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B.人的食物中儲存有化學能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能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答案】C【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解析】【分析】根據不同的能量形式進行分析和判斷。【解答】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故A正確;B、人的食物具有化學能,故B正確;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磁能,故C錯誤;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故D正確。故答案為:C。6.(2024七上·上虞期末)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A.山脈的形成 B.火山的噴發C.洪水的爆發 D.大西洋的形成【答案】C【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在軟流層上 “漂浮”,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解答】A、山脈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地殼隆起抬升形成的,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B 、火山的噴發與板塊運動有關。在板塊交界處,尤其是消亡邊界,板塊俯沖使得巖石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噴出地表就形成火山,比如環太平洋火山帶,處于多個板塊交界處,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C、洪水的爆發主要是由氣候因素(如暴雨、長時間降雨等)、地形因素(如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河流因素(如河道彎曲、河床淤積等)以及人類活動(如圍湖造田、破壞植被等)導致的,與板塊構造無關,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D 、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板塊張裂。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不斷張裂,使得地殼下陷,形成了大西洋,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答案為:C。7.(2024七上·上虞期末)規范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和安全的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A.點燃酒精燈 B.測量液體溫度C.測量長度 D.量筒讀數【答案】C【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A、根據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溫度計的使用分析。C、根據刻度尺的使用分析。D、根據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圖中所示操作錯誤。B、測量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沒在液體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圖中溫度計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會使測量結果不準確,該操作錯誤。C、測量長度時,刻度尺要與被測物體對齊,且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一端對齊(若零刻度線磨損可選擇其他清晰刻度線作為起點),此操作正確。D、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所示操作錯誤。故答案為:C。8.(2024七上·上虞期末)自然界里許多動物的名稱中帶“魚”字,有些卻不是魚類。下列名字含“魚”的生物中,有一種與其他三種親緣關系最遠的是A.鱸魚 B.鯨魚C.草魚 D.鯊魚【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與規律【解析】【分析】生物分類從大到小的等級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小,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越高,親緣關系越近;分類單位越大,相似程度越低,親緣關系越遠。鱸魚、草魚和鯊魚都屬于魚綱,而鯨魚屬于哺乳綱,所以鯨魚與其他三種魚在分類上差異較大,親緣關系最遠。【解答】A 、鱸魚屬于硬骨魚綱鱸形目,是典型的魚類,用鰓呼吸,通過鰭在水中游泳,體表有鱗片 。B 、鯨魚雖然名字帶 “魚”,但它屬于哺乳綱。鯨魚是胎生,幼鯨靠母體乳汁哺育長大,并且用肺呼吸,與魚類的生理特征差異很大。C 、草魚屬于硬骨魚綱鯉形目,也是常見的魚類,具備魚類的基本特征,如用鰓呼吸、有鰭、生活在水中等。D 、鯊魚屬于軟骨魚綱,是魚類的一種,用鰓呼吸,以鰓裂與外界相通進行氣體交換,有鰭,適應水生生活。故答案為:B。9.(2024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同學學習了科學測量后,想對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進行測量。下述選項的尺子中不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長和寬的是A.刻度不均勻的尺 B.比被測長度短的尺C.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 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答案】A【知識點】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刻度尺的使用:放正確:將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長度平行,不能歪斜。若測量圓柱體的直徑,應使刻度尺通過圓柱體的圓心,保證測量的是直徑而不是弦長。看正確: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刻度線垂直,不能斜視。斜視會導致讀數偏大或偏小,產生誤差。讀正確:要讀出準確值和估計值。準確值是從刻度尺上直接讀出的整數刻度值,估計值是在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進行估讀。例如,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時,若物體長度在 12mm 到 13mm 之間,可估讀為 12.3mm、12.4mm 等,其中 12mm 是準確值,0.3mm 或 0.4mm 是估計值。記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時,要寫出數字和單位。如測量結果是 15.6cm,不能只寫 15.6 而忘記單位。若以不同單位記錄,數值會不同,如 15.6cm 也可寫成 0.156m,但意義是相同的。【解答】A 、刻度不均勻的尺子,其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實際長度不固定。用這樣的尺子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會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不能用來測量,該選項符合題意。B 、比被測長度短的尺,可以通過分段測量,然后將各段測量值相加的方法來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能進行測量,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 、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測量精度較高,能夠較準確地測量出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能用來測量,該選項不符合題意。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可以選擇未磨損的刻度線作為測量起點,用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刻度值來得到測量結果,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 ,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2024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是一幅經緯網地圖,請據圖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①位于②的西北方向B.②位于西半球、北半球C.本圖中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D.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答案】D【知識點】經緯網【解析】【分析】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依據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南北緯度。在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是以0°緯線即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解答】A 、在經緯網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①點的緯度是北緯10 ,②點的緯度是南緯10 ,所以①在②的北方;①點的經度是180 ,②點的經度是170 E,180 經線在170 E經線的東方,因此①位于②的東北方向,該選項錯誤。B 、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 W和160 E組成的經線圈,20 W以東、160 E以西為東半球,20 W以西、160 E以東為西半球;赤道(0 緯線)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②點的經緯度是(170 E,10 S),所以②位于西半球、南半球,該選項錯誤。C、在既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的地圖上,采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來判斷方向;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判斷方向,本圖是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也可以采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輔助判斷,該選項正確。D 、緯線的長度特點是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到南北極點縮為一點。①點所在緯線是北緯10 ,②點所在緯線是南緯10 ,雖然度數相同,但它們距離赤道的距離相等,不過方向不同,且緯線是圓圈,所以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的說法不準確,應該是長度數值相等,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11.(2024七上·上虞期末) 如圖所示,小虞靜止站在商場的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保潔員站在地面上擦電梯扶手,將抹布放在扶手的A端,手和抹布都保持不動,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B.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C.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是靜止的D.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是運動的【答案】B【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分析】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運動情況也不同,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是靜止,改變是運動。【解答】A 、小虞靜止站在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小虞與電動扶梯之間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根據參照物的判斷方法,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是靜止的,該選項錯誤。B 、小虞隨電動扶梯勻速上升,而保潔員站在地面上不動,小虞與保潔員之間的相對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該選項正確。C 、抹布放在扶手的 A 端,隨扶手運動,小虞隨電動扶梯上升,抹布和小虞的運動速度和方向不一定相同,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會發生變化。因此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是運動的,該選項錯誤。D 、保潔員站在地面上擦電梯扶手,保潔員相對于地面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是靜止的,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12.(2024七上·上虞期末)“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與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春分這天上虞晝夜等長B.夏至之后的節氣是芒種C.上虞秋分正午桿影長度比冬至要長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間隔為一年【答案】A【知識點】晝夜交替;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13.(2024七上·上虞期末)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如圖是小虞同學進行“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分析甲﹑乙兩圖,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A.甲圖更換物鏡頭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來實現B.甲圖顯微鏡鏡頭由M轉換成N后再次觀察,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C.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D.乙圖中結構1和2的功能相同,都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答案】A【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物鏡轉換器可用來更換物鏡;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用細準焦螺旋調焦 。2、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細胞壁起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解答】 A、甲圖更換物鏡頭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來實現在使用顯微鏡時,物鏡是安裝在物鏡轉換器上的,要更換物鏡鏡頭,直接轉動物鏡轉換器即可,該選項正確。B、甲圖顯微鏡鏡頭由 M 轉換成 N 后再次觀察,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甲圖中 M 鏡頭較短,是低倍物鏡;N 鏡頭較長,是高倍物鏡。從低倍物鏡轉換到高倍物鏡后,視野會變得模糊,此時只需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不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因為粗準焦螺旋升降鏡筒幅度大,容易壓壞玻片標本,該選項錯誤。C、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結構圖,而細胞模型是用實物等制作的立體結構,該選項錯誤。D、乙圖中結構 1 和 2 的功能相同,都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乙圖中 1 是細胞壁,主要起支持和保護細胞的作用;2 是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二者功能不同,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14.(2024七上·上虞期末)在科學研究中,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利用替代物進行實驗,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叫模擬實驗。下列課本中的實驗不屬于模擬實驗的是A.如圖甲,對表面貼有小圓紙片的氣球充氣,研究星系的運動B.如圖乙,將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C.如圖丙,將激光筆照射到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中,研究光的傳播路徑D.如圖丁,將小球從A向B移動,研究月食的成因【答案】C【知識點】銀河系和宇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模擬實驗的概念: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進行實驗,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核心在于使用替代物或模擬條件來間接研究對象 。常見模擬實驗實例:用氣球模擬宇宙、手電筒模擬太陽、小球模擬月球等進行相關現象的研究。模擬實驗與直接實驗區別:直接實驗是對研究對象本身直接操作和觀察,模擬實驗借助替代物或模擬環境 。【解答】A、在該實驗中,用氣球模擬宇宙,小圓紙片模擬星系,通過對氣球充氣,觀察小圓紙片之間距離的變化來模擬星系的運動,是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B、此實驗中,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半球圓蓋模擬地球表面,通過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來模擬太陽的位置變化,進而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是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該實驗是直接利用激光筆和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來研究光在這種介質中的傳播路徑,是對實際現象進行的觀察和研究,沒有使用替代物,也沒有模仿實驗條件,不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符合題意。D、在這個實驗中,用小球模擬月球,通過小球的移動來模擬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位置變化,從而研究月食的成因,是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5.(2024七上·上虞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利用可樂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圖甲),并進行飛行高度測試實驗。將水火箭豎立于地面,用打氣筒向瓶內打氣,當瓶內氣壓足夠大時,瓶塞脫落,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就豎直地向上飛。某次發射中水火箭的飛行速度與飛行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關于水火箭飛行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第5秒時速度達到最大 B.第8秒時高度達到最高C.0~5秒時速度不斷增大 D.5~8秒時高度不斷降低【答案】D【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水火箭模型16.(2024七上·上虞期末)A-E是實驗室常見的各種儀器,請按要求完成填空。(1)寫出C儀器的名稱 ??;(2)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的是 ?。ㄟx填字母,下同);實驗室中常作為熱源的是 。【答案】(1)膠頭滴管(或滴管)(2)E;A【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圖中 A 是酒精燈,常用于加熱實驗;B 是燒杯,可用于溶解、反應等多種實驗操作;C 是膠頭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D 是試管,是進行少量試劑反應的常用容器 ;E 是藥匙,用來取用粉末狀或小顆粒狀固體藥品。【解答】(1)C儀器的名稱膠頭滴管(或滴管)。(2)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通常用藥匙,圖中 E 是藥匙,所以此處填E。在實驗室里,酒精燈常被用作熱源,圖中 A 是酒精燈,所以此處填A 。17.(2024七上·上虞期末)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溫度計所示的溫度為 。(2)按圖乙a→b→c方式操作,測得蠟塊的體積為 ??;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則測得蠟塊的體積將 ?。ㄟx填“偏大”“偏小”或“不變”)。【答案】(1)-23℃(2)20cm3;偏大【知識點】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溫度計讀數知識點溫度計原理:常用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讀數步驟確定量程和分度值:觀察溫度計的測量范圍和最小刻度值,本題溫度計分度值為 1℃。判斷零上或零下:根據液柱位置判斷,液柱在 0℃刻度以上為零上,以下為零下,本題為零下溫度。準確讀數:讀取液柱液面所對應的刻度值。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知識點原理: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物體自身的體積。測量步驟先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此時水的體積V1,“適量” 指能浸沒物體且物體浸沒后液面不超過量筒量程。再將物體浸沒在水中,讀出此時量筒示數V2。物體體積V=V2 V1。【解答】(1)溫度計的刻度值,越往上數值越小,說明是零下溫度。溫度計的分度值為 1℃,液柱液面在 - 20℃以下第 3 個小格處,所以溫度為 -23℃。(2)正常測量蠟塊體積:丙圖中量筒的示數為V1 =30mL,戊圖中量筒的示數為V2=50mL 。根據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原理,蠟塊的體積V=V2 V1 =50mL 30mL=20mL,因為1mL=1cm3,所以蠟塊體積為20cm3。操作順序對調后的誤差分析:若操作 b 與 c 順序對調,即先將蠟塊和重物一起浸沒在水中讀出示數,再將重物浸沒在水中讀出示數。由于蠟塊從水中取出時會沾有水,導致再次測量時,所測總體積會偏大,從而使得測得蠟塊的體積偏大 。18.(2024七上·上虞期末)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關系。根據示意圖回答問題:(1)如圖表示的食物網中,蜘蛛與蝗蟲的種間關系是 。(2)寫出圖中的一條最長的食物鏈 。(3)從生態因素的角度看,圖中還缺少的空氣、水分、陽光等成分屬于 ?。ㄟx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答案】(1)捕食(2)草本植物→ 蝗蟲→ 蜘蛛→ 雜食性鳥(3)非生物因素【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解析】【分析】(1)種間關系知識點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比如圖中蜘蛛與蝗蟲,蜘蛛捕食蝗蟲,能影響兩者的種群數量和分布。其他常見種間關系:還有競爭(如不同植物競爭陽光、水分等資源)、寄生(如蛔蟲寄生在人體內)、互利共生(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 。(2)食物鏈知識點概念: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由于食物關系形成的一種聯系,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級消費者結束。組成: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生產者一般是綠色植物,如本題中的草本植物和喬木;消費者是各種動物。營養級:食物鏈中的每一個環節稱為一個營養級,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是第二營養級,以此類推。食物鏈越長,包含的營養級越多。特點:能量在食物鏈中單向流動且逐級遞減,所以食物鏈一般不會太長。(3)生態因素知識點分類: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等,對生物的生存、生長、發育和分布等有重要影響,是生物生存的基礎環境條件。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結構和群落的穩定性 。【解答】(1)在食物網中,蜘蛛以蝗蟲為食,獲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所以蜘蛛與蝗蟲的種間關系是捕食關系。(2)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其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在該食物網中,草本植物是生產者,雜食性鳥是最高級消費者之一。最長的食物鏈包含的營養級最多,“草本植物→ 蝗蟲→ 蜘蛛→ 雜食性鳥” 這條食物鏈有 4 個營養級,是圖中最長的食物鏈。(3)生態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響生物生長、形態、發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動;非生物因素是指生態系統中除生物之外的,如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等環境要素。圖中空氣、水分、陽光等成分沒有生命,屬于非生物因素 。19.(2024七上·上虞期末)“數九”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計算寒天的方法,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民間有描畫九九消寒的習俗,每過一天,就用墨筆暈染一瓣梅花,如圖甲是九九消寒圖,圖中每朵梅花各有九瓣花瓣。圖乙是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1)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陽光直射在 。(選填“北半球”或“南半球”)(2)當九九消寒圖暈染最后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點位置在 之間。(填圖乙中的字母)【答案】(1)南半球(2)ab【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析】【分析】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由于地球公轉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且傾斜方向保持不變,所以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往返運動。春分日(3 月 21 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此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夏至日(6 月 22 日左右)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日后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秋分日(9 月 23 日左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秋分日后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冬至日(12 月 22 日左右)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冬至日后太陽直射點又向北移動,如此循環。【解答】(1)“數九” 從冬至日算起,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位于南半球。所以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即 “數九” 開始)時,陽光直射在南半球。(2)“數九” 每九天算 “一九”,一共 “九九” 八十一天。冬至日是 12 月 22 日左右,往后推 81 天,大約在 3 月 12 日左右。從圖乙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來看,a 點是春分日(3 月 21 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b 點是夏至日(6 月 22 日左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3 月 12 日左右太陽直射點在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即 ab 之間。20.(2024七上·上虞期末)地震時,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會在地球內部傳播。地震波有兩種:波A和波B,它們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傳播速度如圖乙。(1)圖甲是世界地震分布圖,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 。(2)分析圖乙,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與深度關系為 。(3)若你手機收到圖丙所示預警信息后,應立即采取避險的措施有 。(寫出1條)【答案】(1)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馬上跑到室外空曠處(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合理即可)【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解析】【分析】(1)兩大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沿太平洋邊緣分布,涉及多個板塊的俯沖和碰撞,如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美洲板塊等相互作用,地殼活動極為活躍,是全球地震最頻繁、強度最大的地區。地中海 - 喜馬拉雅地震帶:橫貫歐亞大陸南部,由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擠壓形成,地震活動也較為強烈。(2)地震帶成因: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被分為若干板塊,板塊在不斷運動,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容易引發地震。【解答】(1)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兩大區域。一是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因為這里處于多個板塊的交界處,板塊活動頻繁;另一個就是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一帶,該區域同樣是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地帶,地殼不穩定,所以容易發生地震。(2)從圖乙中可以看出,隨著深度數值的增大,波 A 和波 B 對應的速度曲線都是上升趨勢。這表明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時,它們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當地震預警信息提示震中距較近且有強烈震感時,為了保障生命安全,需要迅速采取避險措施。如果在室外,馬上跑到室外空曠處,這樣可以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等砸傷;如果在室內來不及跑到室外,就近選擇墻角蹲下,利用墻角相對堅固的結構來保護自己,并用雙手護住頭部等重要部位,減少受傷的風險。21.(2024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在爸爸的帶領下,來到風景秀麗的長塘鎮,在康家湖畔體驗了“捕湖鮮”、“鑒植物”、“挖冬筍”等娛樂活動。(1)在“捕湖鮮”的活動中,他們捕獲了很多“珍寶”,有鯽魚、螃蟹、黃鱔,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2)在“鑒植物”的活動中,小虞將葫蘆蘚、蕨、柿子、銀杏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制成了檢索表。其中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 ?。ㄌ钭帜福┪恢?。(3)在“挖冬筍”的活動中,小虞想知道挖得冬筍的直徑,于是他用刻度尺進行如右圖測量。則該冬筍的直徑為 cm。【答案】(1)鯽魚、黃鱔(2)A(3)15.5cm(左右)【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常見的脊椎動物22.(2024七上·上虞期末)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一個充滿挑戰和不斷進步的過程。從最初的肉眼觀測到現代的高科技探測器,人類的探索工具和技術不斷發展,對宇宙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請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曾被認為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天體,是宇宙的中心。下列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 。(填序號)①日食 ②登高望遠 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16世紀,圖1為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在該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 。(填圖中字母)(3)后來,人們認識到宇宙由銀河系等星系組成,而銀河系由幾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組成。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 狀。(4)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準確地描述宇宙從誕生到當前狀態的模型。宇宙起源于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開始瞬間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時間內,宇宙都是膨脹的。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 膨脹。(選填“減速”“勻速”或“加速”)【答案】(1)②③(2)A(3)扁圓盤(4)加速【知識點】銀河系和宇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1、太陽系行星特征在哥白尼 “日心說” 模型中,帶有壯觀光環的行星是土星。土星的光環主要由冰粒子、巖石碎片和塵埃組成,是太陽系中最壯觀的行星環系統。2、銀河系的結構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呈現扁圓盤狀。中間是核球,包含大量恒星、氣體和塵埃,較為厚重;邊緣則較薄,恒星分布相對稀疏。3、宇宙大爆炸理論與宇宙膨脹宇宙起源于約 137 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之后宇宙一直處于演化狀態。通過宇宙半徑 R 和宇宙年齡 t 的關系圖判斷宇宙膨脹狀態:直線表示勻速膨脹;曲線向上彎曲,意味著在相同時間間隔內,宇宙半徑增加量越來越大,即宇宙處于加速膨脹狀態。【解答】(1)①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不能說明地球是球體。②登高望遠,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圍越大,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③麥哲倫環球航行,船隊一直向西航行最終回到出發地,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答案是②③。(2) 在太陽系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是土星,在哥白尼 “日心說” 模型示意圖中,離太陽由近及遠,土星位置對應的是 A 。(3)銀河系從側面看呈扁圓盤狀,中間厚,邊緣薄 。(4) 在宇宙半徑 R 和宇宙年齡 t 的關系圖中,AB 為直線,表示宇宙勻速膨脹;BC 為向上彎曲的曲線,隨著時間 t 增加,宇宙半徑 R 增長得越來越快,說明宇宙在加速膨脹。23.(2024七上·上虞期末)正午太陽高度會隨季節而變化,為了取得良好的吸熱效果,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要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如圖甲所示。(1)當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 現象。(2)圖乙為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 (填光學現象)。(3)圖丙為上虞某地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情況,為了取得最好的吸熱效果,冬至日之后應將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 ?。ㄟx填“調大”、“調小”或“不變”)。【答案】(1)極晝(2)光的直線傳播(3)調小【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析】【分析】1、正午太陽高度與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對于北半球地區,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該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情況與之相反。2、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太陽高度測量儀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通過觀察太陽光能否沿直線穿過木條縫隙在屏幕上形成亮斑,來確定太陽高度。當光線能順利通過縫隙在屏幕成像時,表明此時的角度符合太陽高度的情況。3、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角度與太陽高度的關系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要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才能達到良好的吸熱效果。以北半球為例,冬至日過后,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當地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為保證吸熱面與陽光垂直,就需要調小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解答】(1) 上虞位于北半球,當北半球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2) 因為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所以當太陽光通過木條的縫隙,只有在太陽高度合適,光線沿直線傳播能正好通過縫隙時,屏幕上才會出現亮斑,以此可確定太陽高度,依據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3)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之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上虞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大。為了使太陽能集熱板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以取得最好的吸熱效果,應將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調小。24.(2024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某動物園平面圖,讀圖并完成下列問題。(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 。(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但明顯缺了一個指向標,請在圖丙中畫上指向標?!? 【答案】(1)甲(2)【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地圖的比例尺【解析】【分析】1、 比例尺的比較概念: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公式為 “比例尺 = 圖上距離 ÷ 實地距離”。比較方法:當表示的實地范圍相同時,圖幅越大,圖上距離越大,比例尺就越大;反之,圖幅越小,圖上距離越小,比例尺越小 。例如本題中圖甲和圖乙表示同一動物園,實地范圍一樣,圖甲圖幅大,其比例尺更大。2、指向標判讀作用:指向標是地圖上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應用: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指向標來確定方向,進而判斷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關系等信息。 雖然本題未完整給出圖丙指向標繪制的答案,但在實際繪制和使用中,明確指向標方向對準確讀圖至關重要。【解答】(1) 比例尺 = 圖上距離 / 實地距離。在實地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圖上距離越大,比例尺越大。圖甲和圖乙表示的是同一區域,即實地距離相同,圖甲的圖幅大于圖乙,也就是圖甲的圖上距離更大,所以比例尺較大的是圖甲。(2) 指向標如圖:25.(2024七上·上虞期末)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金設計了以下實驗,請你幫助他完成探究。探究問題: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嗎?實驗步驟:①如圖所示準備一個盒子,以盒子中線為界用隔板分隔開,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鋪上一層 ? ;②在A和B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蓋上盒蓋;③實驗過程中,盒子兩側蚯蚓所需的其他條件均相同;④一段時間后觀察發現: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請回答:(1)請將實驗步驟①中的 ? 補充完整: 。(2)根據以上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 。(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去除隔板,A、B側均放入等量濕土,在兩側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 。(寫出簡要的實驗思路)【答案】(1)等量干土(2)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蚯蚓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26.(2024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小虞同學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桌上擺放有以下三瓶試劑:a.清水;b.0.9%生理鹽水;c.碘液。圖甲步驟①中,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 。(填字母)(2)圖甲步驟④應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緩緩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 。(3)小虞按照正確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圖乙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b(2)防止產生氣泡(3)④①③②(4)裝片未涂均勻(染色問題、鏡頭臟污或損壞、光源亮度不合適等)【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要點滴液: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加 0.9%生理鹽水,這是因為其濃度與人的細胞內液濃度相近,能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結構,若用清水,細胞會因吸水而漲破。蓋蓋玻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其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下,目的是避免產生氣泡。氣泡會在顯微鏡下呈現黑色圓圈,干擾對細胞的觀察。2、顯微鏡使用步驟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選合適光圈對準通光孔,轉動反光鏡(或調節光源),直到看到明亮圓形視野。放片: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固定,使標本正對通光孔中心。調焦觀察: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眼睛注視物鏡防止壓碎玻片;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注視目鏡找物像,必要時用細準焦螺旋微調使物像清晰。3、顯微鏡觀察效果影響因素裝片制作:細胞涂抹不均勻會造成細胞重疊,難以清晰分辨單個細胞結構;染色不當,如染色過深或過淺,會影響細胞各部分結構的對比度,導致觀察不清。顯微鏡部件:鏡頭臟污會使成像模糊,鏡頭損壞則可能導致視野異常;光源亮度不合適,太亮或太暗都會影響對細胞結構的觀察。【解答】(1) 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加 0.9%生理鹽水(b),是因為人體細胞內液的濃度與 0.9%生理鹽水的濃度相近,這樣可以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防止細胞吸水漲破或失水皺縮。(2) 蓋蓋玻片時,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緩緩放下,是為了讓液體在蓋玻片與載玻片之間均勻分布,避免在蓋玻片下形成氣泡,氣泡會干擾對細胞結構的觀察。(3) 使用顯微鏡的操作順序依次為:④對光,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①放片,把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③注視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②注視目鏡,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4) 細胞結構不清楚可能有多種原因。裝片未涂均勻會導致細胞重疊,難以看清單個細胞結構;染色不合適,如染色過深或過淺,會影響細胞結構的清晰度;鏡頭臟污或損壞會影響成像質量;光源亮度不合適,太亮或太暗都會使細胞結構不易分辨 。27.(2024七上·上虞期末)圖甲為小虞自制的“針孔照相機”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用一個不透明的紙盒在A端開一小孔,作為鏡頭;在B端蒙一張半透明紙,作為光屏。小孔的大小和形狀都能改變,半透明紙到小孔的距離也能改變。(1)將鏡頭對著點燃的蠟燭,小虞在光屏上會看到一個 ?。ㄟx填“倒立”或“正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的大小會 ?。ㄟx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固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依次插入小孔、中孔、大孔的鏡頭,在表中記錄蠟燭呈現在半透明紙上像的特征。鏡頭孔徑 小孔 中孔 大孔清晰度 清晰 較模糊 模糊明亮度 逐漸變亮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進一步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時,小虞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種形狀的小孔進行實驗。小虞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 。【答案】(1)倒立;變大(2)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原理與特點原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通過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大小變化規律:當物距(物體到小孔的距離)一定時,像距(光屏到小孔的距離)越大,像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2、小孔孔徑對成像的影響在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形狀相同的情況下,小孔孔徑越大,通過的光線越多,像的明亮度越高,但同時由于通過小孔的光線范圍變大,像會變得更加模糊;小孔孔徑越小,通過的光線越少,像的明亮度越低,但成像越清晰。3、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在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這類實驗中,需要運用控制變量法。即除了要研究的變量(小孔形狀)外,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小孔大小、物距、像距等)都應保持相同,這樣才能準確得出該變量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若未控制好變量,實驗結果將不可靠。【解答】(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物體上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光屏下部,物體下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光屏上部,所以成的是倒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光屏慢慢遠離小孔,根據小孔成像規律,像距變大,像也會變大。(2)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當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隨著小孔孔徑從小孔變為中孔再到大孔,像的清晰度逐漸降低,明亮度逐漸變亮,所以得出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的結論。(3) 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根據控制變量法,應只改變小孔的形狀,其他因素如小孔的大小、小孔到物體的距離、小孔到光屏的距離等都要保持相同。圖乙中三種小孔形狀不同且大小也不同,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這是實驗存在的問題。28.(2024七上·上虞期末)小虞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溫性能好壞,用這兩種材料分別包著裝有熱水的密閉燒瓶,讓它們自然冷卻,利用溫度計和計時器定時測量兩燒瓶中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時間/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泡沫塑料組水溫/℃ 80 64 55 50 47 … 21 20棉絮組水溫/℃ 80 56 43 ? 28 … 20 20(1)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實驗前除等量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不僅要保持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還需要控制水的 和初始溫度相同。按照計劃操作,小虞把實驗測得的時間和溫度數據記錄在上表中。(2)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發現水在降溫時是有規律的,根據水在降溫時的規律,時間為30min時,棉絮組的水溫可能是下列選項中的哪一個?____。A.46℃ B.39℃ C.34℃ D.26℃(3)小虞是采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的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你還可以采用 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4)分析兩組水溫的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在這兩種材料中,保溫效果比較好的是 。【答案】(1)質量(2)C(3)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4)泡沫塑料【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1)控制變量法知識點: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2)物體降溫規律知識點:一般情況下,物體與周圍環境的溫差越大,降溫速度越快;隨著溫度不斷降低,與周圍環境溫差逐漸減小,降溫速度也會逐漸變慢。(3)相同時間比較溫度變化: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比較被保溫物體的溫度下降情況,溫度下降越少,說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如本實驗中小虞采用的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 的方法。相同溫度變化比較時間:讓被保溫物體下降相同的溫度,比較所需的時間,所需時間越長,表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 。【解答】(1) 在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保溫性能的實驗中,要保證單一變量原則,除了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泡沫塑料和棉絮等量外,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也會影響水溫下降的情況,所以需要控制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這樣才能準確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2) 從棉絮組已有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水溫下降速度逐漸變慢。10 - 20min 水溫下降了56 - 43 = 13℃,那么在 20 - 30min 水溫下降的度數應小于 13℃ 且大于 0℃ 。A 、46℃ 相比 20min 時只下降了43 - 46 = -3℃,不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B 、 39℃ 下降了43 - 39 = 4℃,下降幅度太小,結合前面的下降趨勢不太合理;D、26℃ 下降了43 - 26 = 17℃,大于 13℃ ,不符合下降速度逐漸變慢的規律;C 、 34℃ 下降了43 - 34 = 9℃,比較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故答案為:C。(3) 比較兩種材料保溫性能,除了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還可以采用 “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 的方法。如果下降相同水溫,某種材料包裹的水所用時間越長,說明該材料保溫性能越好。(4)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時間內,泡沫塑料組水溫下降的幅度比棉絮組小。例如 30min 時,泡沫塑料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50℃ ,下降了80 - 50 = 30℃;棉絮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34℃ (第 2 問得出),下降了80 - 34 = 46℃ 。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溫效果比較好。29.(2024七上·上虞期末)某班級工程實踐小組的同學制作日地月三球運動演示模型。(1)確定標準。下列因素中,確定標準時不需要考慮的有____。A.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 B.天體間距離的比例C.模型材料的顏色 D.模型的大小(2)設計方案。圖甲是常見的摩擦型帶傳動方式,若在傳動輪定位軸上安裝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陽、地球及月球,模擬日地月的相對運動。①大輪和小輪的周長之比應為 。②圖甲大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太陽,小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地球。(3)實施方案。檢驗作品。①演示繞日公轉:如圖乙所示,轉動手柄,自上往下觀察時,使球B繞球A以 ?。ㄟx填“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②演示日食:小球C運動至 (選填“a”“b”“c”或“d”)位置來模擬日食。改進完善。發布成果。【答案】(1)C(2)12:1(3)逆時針;b【知識點】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析】【分析】(1)模型制作的標準確定知識點科學因素:制作科學模型時,需考慮與研究對象相關的科學要素,如在日地月三球運動模型中,天體運動周期比例決定模型中各天體運動快慢關系,天體間距離比例影響相對位置關系,這些對準確模擬天體運動至關重要;模型大小也會影響演示效果和操作可行性。非關鍵因素:一些與模擬對象本質運動或關系無關的因素,如模型材料顏色,對模型所模擬的天體運動沒有實質作用,無需考慮。(2)日地月運動及天文現象模擬知識點地球繞日公轉方向:從北極上空看,地球繞太陽公轉方向為逆時針。在模型演示中,自上往下觀察相當于從北極上空觀察,應讓模擬地球的球繞模擬太陽的球逆時針轉動。日食成因與模擬:日食是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共線時,月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模型中模擬月球的小球處于太陽和地球中間位置(即 b 位置)時,可模擬日食現象。【解答】(1)確定標準的考量因素制作日地月三球運動演示模型,關鍵是要能準確模擬天體的運動情況。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會影響模型中各天體運動的快慢關系,天體間距離的比例決定了模型中各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模型的大小也會影響演示的效果和可操作性。而模型材料的顏色對模擬天體的運動并無實質影響,所以不需要考慮。故答案為:C。(2)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約為 1 個月,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約為 12 個月。在摩擦型帶傳動中,兩輪邊緣的線速度相等,根據v=ωr以及C=2πr,當線速度v相等時,周長C與周期T成正比。為了模擬日地月的相對運動,大輪(模擬太陽)和小輪(模擬地球)的周長之比應等于地球公轉周期與月球公轉周期之比,即 12:1。(3)演示繞日公轉:在太陽系中,從北極上空看,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是逆時針方向。所以在圖乙中,自上往下觀察(相當于從北極上空觀察)時,應使球 B(模擬地球)繞球 A(模擬太陽)以逆時針方向轉動。演示日食:日食是由于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所以小球 C(模擬月球)運動至 b 位置時,能模擬日食現象。30.(2024七上·上虞期末)殲20飛機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下表所示: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最大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17噸 2.8馬赫(952米/秒) 2200千米 18500米(1)計算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500米/秒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最大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至少需要多少時間(忽略起飛、降落及轉向所需的時間)?(3)激光雷達系統可以測定飛機的距離、速度和方位等。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時,在監視屏上會分別出現一個尖形波(屏上相鄰度刻線間時間間隔相同)。某激光雷達跟蹤一個勻速飛行的飛機時,某時刻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甲所示,幾秒后同一目標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乙所示。根據圖形可知目標飛機的運動情況是 ?。ㄟx填“靠近雷達”、“遠離雷達”或“距離不變”)。【答案】(1)s=vt=952m/s×300s=285600m(2)t=s/v=2.2×106m×2/500m/s=8800s=2.4h(3)靠近雷達【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解析】【分析】(1)根據速度公式變形s=vt分析。(2)根據速度公式變形t=s/v分析。(3)當激光往返時間變短時,說明目標與雷達之間的距離變小,目標靠近雷達;當激光往返時間變長時,目標與雷達之間的距離變大,目標遠離雷達;當激光往返時間不變時,目標與雷達之間的距離不變。【解答】(3)激光雷達測距原理是通過發射和接收激光束的時間差來計算距離,公式為s=vt。監視屏上相鄰刻度線間時間間隔相同,對比圖甲和圖乙,圖乙中發射波和接收波的時間間隔比圖甲小。因為時間間隔變小,在激光速度v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公式可知飛機到雷達的距離s變小,所以目標飛機是靠近雷達的。故答案為靠近雷達 。1 / 1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測 七年級科學試卷1.(2024七上·上虞期末)科學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探索,以下科學家與其貢獻相對應的是A.魏爾肖——地心說 B.托勒密——大陸漂移學說C.魏格納——細胞學說 D.屠呦呦——青蒿素2.(2024七上·上虞期末)下列數值中,單位應該是厘米的是A.課桌的高度約為0.8 B.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C.一張試卷的厚度為70 D.中學生小明身高約為1.683.(2024七上·上虞期末)2024年10月,科研人員在臥龍保護區內發現一種蘭科植物新物種——巴朗山盆距蘭,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于海拔2100—23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內樹木的樹干上,花期4—5月、果期8—9月。科研人員應將巴朗山盆距蘭錄入到《植物志》中的A.“苔蘚植物”篇 B.“蕨類植物”篇C.“裸子植物”篇 D.“被子植物”篇4.(2024七上·上虞期末)截至12月12日,2024年太陽已經發生50余次X級大耀斑,這預示著太陽活動又一次進入高峰期。下列關于太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耀斑一般發生在光球層B.太陽耀斑增強時地球上的短波通信會受到影響C.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D.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5.(2024七上·上虞期末)物體的運動有多種多樣的形式,跟物體的運動一樣,能量也有多種形式。下列能量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B.人的食物中儲存有化學能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能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6.(2024七上·上虞期末)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A.山脈的形成 B.火山的噴發C.洪水的爆發 D.大西洋的形成7.(2024七上·上虞期末)規范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和安全的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A.點燃酒精燈 B.測量液體溫度C.測量長度 D.量筒讀數8.(2024七上·上虞期末)自然界里許多動物的名稱中帶“魚”字,有些卻不是魚類。下列名字含“魚”的生物中,有一種與其他三種親緣關系最遠的是A.鱸魚 B.鯨魚C.草魚 D.鯊魚9.(2024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同學學習了科學測量后,想對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進行測量。下述選項的尺子中不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長和寬的是A.刻度不均勻的尺 B.比被測長度短的尺C.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 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10.(2024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是一幅經緯網地圖,請據圖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①位于②的西北方向B.②位于西半球、北半球C.本圖中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D.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11.(2024七上·上虞期末) 如圖所示,小虞靜止站在商場的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保潔員站在地面上擦電梯扶手,將抹布放在扶手的A端,手和抹布都保持不動,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B.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C.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是靜止的D.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是運動的12.(2024七上·上虞期末)“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與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春分這天上虞晝夜等長B.夏至之后的節氣是芒種C.上虞秋分正午桿影長度比冬至要長D.從冬至到夏至的時間間隔為一年13.(2024七上·上虞期末)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如圖是小虞同學進行“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分析甲﹑乙兩圖,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A.甲圖更換物鏡頭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來實現B.甲圖顯微鏡鏡頭由M轉換成N后再次觀察,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C.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D.乙圖中結構1和2的功能相同,都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14.(2024七上·上虞期末)在科學研究中,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利用替代物進行實驗,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叫模擬實驗。下列課本中的實驗不屬于模擬實驗的是A.如圖甲,對表面貼有小圓紙片的氣球充氣,研究星系的運動B.如圖乙,將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C.如圖丙,將激光筆照射到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中,研究光的傳播路徑D.如圖丁,將小球從A向B移動,研究月食的成因15.(2024七上·上虞期末)某項目化學習小組利用可樂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圖甲),并進行飛行高度測試實驗。將水火箭豎立于地面,用打氣筒向瓶內打氣,當瓶內氣壓足夠大時,瓶塞脫落,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就豎直地向上飛。某次發射中水火箭的飛行速度與飛行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下列關于水火箭飛行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第5秒時速度達到最大 B.第8秒時高度達到最高C.0~5秒時速度不斷增大 D.5~8秒時高度不斷降低16.(2024七上·上虞期末)A-E是實驗室常見的各種儀器,請按要求完成填空。(1)寫出C儀器的名稱 ;(2)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的是 ?。ㄟx填字母,下同);實驗室中常作為熱源的是 。17.(2024七上·上虞期末)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溫度計所示的溫度為 。(2)按圖乙a→b→c方式操作,測得蠟塊的體積為 ;若操作b與c順序對調,則測得蠟塊的體積將 ?。ㄟx填“偏大”“偏小”或“不變”)。18.(2024七上·上虞期末)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關系。根據示意圖回答問題:(1)如圖表示的食物網中,蜘蛛與蝗蟲的種間關系是 。(2)寫出圖中的一條最長的食物鏈 。(3)從生態因素的角度看,圖中還缺少的空氣、水分、陽光等成分屬于 ?。ㄟx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19.(2024七上·上虞期末)“數九”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計算寒天的方法,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民間有描畫九九消寒的習俗,每過一天,就用墨筆暈染一瓣梅花,如圖甲是九九消寒圖,圖中每朵梅花各有九瓣花瓣。圖乙是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1)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時,陽光直射在 。(選填“北半球”或“南半球”)(2)當九九消寒圖暈染最后一瓣梅花時,太陽直射點位置在 之間。(填圖乙中的字母)20.(2024七上·上虞期末)地震時,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會在地球內部傳播。地震波有兩種:波A和波B,它們在地殼不同深度的傳播速度如圖乙。(1)圖甲是世界地震分布圖,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 。(2)分析圖乙,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與深度關系為 。(3)若你手機收到圖丙所示預警信息后,應立即采取避險的措施有 。(寫出1條)21.(2024七上·上虞期末)小虞在爸爸的帶領下,來到風景秀麗的長塘鎮,在康家湖畔體驗了“捕湖鮮”、“鑒植物”、“挖冬筍”等娛樂活動。(1)在“捕湖鮮”的活動中,他們捕獲了很多“珍寶”,有鯽魚、螃蟹、黃鱔,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2)在“鑒植物”的活動中,小虞將葫蘆蘚、蕨、柿子、銀杏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制成了檢索表。其中柿子應置于檢索表中 ?。ㄌ钭帜福┪恢谩?br/>(3)在“挖冬筍”的活動中,小虞想知道挖得冬筍的直徑,于是他用刻度尺進行如右圖測量。則該冬筍的直徑為 cm。22.(2024七上·上虞期末)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一個充滿挑戰和不斷進步的過程。從最初的肉眼觀測到現代的高科技探測器,人類的探索工具和技術不斷發展,對宇宙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請完成下列問題:(1)地球曾被認為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天體,是宇宙的中心。下列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有 。(填序號)①日食 ②登高望遠 ③麥哲倫環球航行(2)16世紀,圖1為哥白尼“日心說”模型示意圖。在該示意圖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為 。(填圖中字母)(3)后來,人們認識到宇宙由銀河系等星系組成,而銀河系由幾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恒星組成。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銀河系呈 狀。(4)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準確地描述宇宙從誕生到當前狀態的模型。宇宙起源于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開始瞬間外,在演化至今的大部分時間內,宇宙都是膨脹的。若標志宇宙大小的宇宙半徑R和宇宙年齡t的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B為直線,BC為向上彎曲的曲線。BC說明宇宙在 膨脹。(選填“減速”“勻速”或“加速”)23.(2024七上·上虞期末)正午太陽高度會隨季節而變化,為了取得良好的吸熱效果,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要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如圖甲所示。(1)當上虞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 現象。(2)圖乙為小虞同學制作的太陽高度測量儀,通過觀察屏幕是否出現亮斑就能確定太陽高度,他的依據是 ?。ㄌ罟鈱W現象)。(3)圖丙為上虞某地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情況,為了取得最好的吸熱效果,冬至日之后應將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 ?。ㄟx填“調大”、“調小”或“不變”)。24.(2024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某動物園平面圖,讀圖并完成下列問題。(1)圖甲與圖乙比較,比例尺較大的是圖 。(2)圖丙是用圖甲復制的,但明顯缺了一個指向標,請在圖丙中畫上指向標。 25.(2024七上·上虞期末)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金設計了以下實驗,請你幫助他完成探究。探究問題: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嗎?實驗步驟:①如圖所示準備一個盒子,以盒子中線為界用隔板分隔開,A側底部鋪上一層濕土,B側底部鋪上一層 ? ;②在A和B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蓋上盒蓋;③實驗過程中,盒子兩側蚯蚓所需的其他條件均相同;④一段時間后觀察發現:A側的蚯蚓呼吸、運動均正常,B側的蚯蚓呼吸減弱,幾乎不運動。請回答:(1)請將實驗步驟①中的 ? 補充完整: 。(2)根據以上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 。(3)若要探究光照對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可將上述盒子去除隔板,A、B側均放入等量濕土,在兩側的中央各放入10條大小相似、品種相同的正常的蚯蚓, 。(寫出簡要的實驗思路)26.(2024七上·上虞期末)圖甲是小虞同學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桌上擺放有以下三瓶試劑:a.清水;b.0.9%生理鹽水;c.碘液。圖甲步驟①中,小虞需要用到的試劑是 。(填字母)(2)圖甲步驟④應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緩緩放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 。(3)小虞按照正確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圖乙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4)小虞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怎么調節顯微鏡,都發現細胞結構不清楚,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27.(2024七上·上虞期末)圖甲為小虞自制的“針孔照相機”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用一個不透明的紙盒在A端開一小孔,作為鏡頭;在B端蒙一張半透明紙,作為光屏。小孔的大小和形狀都能改變,半透明紙到小孔的距離也能改變。(1)將鏡頭對著點燃的蠟燭,小虞在光屏上會看到一個 ?。ㄟx填“倒立”或“正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慢慢遠離小孔,在此過程中光屏上蠟燭像的大小會 ?。ㄟx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固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依次插入小孔、中孔、大孔的鏡頭,在表中記錄蠟燭呈現在半透明紙上像的特征。鏡頭孔徑 小孔 中孔 大孔清晰度 清晰 較模糊 模糊明亮度 逐漸變亮根據表格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進一步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時,小虞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種形狀的小孔進行實驗。小虞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 。28.(2024七上·上虞期末)小虞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溫性能好壞,用這兩種材料分別包著裝有熱水的密閉燒瓶,讓它們自然冷卻,利用溫度計和計時器定時測量兩燒瓶中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時間/min 0 10 20 30 40 … 150 180泡沫塑料組水溫/℃ 80 64 55 50 47 … 21 20棉絮組水溫/℃ 80 56 43 ? 28 … 20 20(1)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實驗前除等量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不僅要保持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還需要控制水的 和初始溫度相同。按照計劃操作,小虞把實驗測得的時間和溫度數據記錄在上表中。(2)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發現水在降溫時是有規律的,根據水在降溫時的規律,時間為30min時,棉絮組的水溫可能是下列選項中的哪一個?____。A.46℃ B.39℃ C.34℃ D.26℃(3)小虞是采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的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你還可以采用 方法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4)分析兩組水溫的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在這兩種材料中,保溫效果比較好的是 。29.(2024七上·上虞期末)某班級工程實踐小組的同學制作日地月三球運動演示模型。(1)確定標準。下列因素中,確定標準時不需要考慮的有____。A.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 B.天體間距離的比例C.模型材料的顏色 D.模型的大小(2)設計方案。圖甲是常見的摩擦型帶傳動方式,若在傳動輪定位軸上安裝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陽、地球及月球,模擬日地月的相對運動。①大輪和小輪的周長之比應為 。②圖甲大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太陽,小輪定位軸上安裝的球模擬地球。(3)實施方案。檢驗作品。①演示繞日公轉:如圖乙所示,轉動手柄,自上往下觀察時,使球B繞球A以 ?。ㄟx填“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轉動。②演示日食:小球C運動至 ?。ㄟx填“a”“b”“c”或“d”)位置來模擬日食。改進完善。發布成果。30.(2024七上·上虞期末)殲20飛機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下表所示: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最大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17噸 2.8馬赫(952米/秒) 2200千米 18500米(1)計算殲20以最大飛行速度飛行5分鐘運動的路程。(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500米/秒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最大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至少需要多少時間(忽略起飛、降落及轉向所需的時間)?(3)激光雷達系統可以測定飛機的距離、速度和方位等。激光雷達在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束時,在監視屏上會分別出現一個尖形波(屏上相鄰度刻線間時間間隔相同)。某激光雷達跟蹤一個勻速飛行的飛機時,某時刻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甲所示,幾秒后同一目標在監視屏上顯示的雷達波形如圖乙所示。根據圖形可知目標飛機的運動情況是 ?。ㄟx填“靠近雷達”、“遠離雷達”或“距離不變”)。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科學史人物與成就魏爾肖:德國病理學家,他的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這一觀點,強調了細胞的連續性,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推動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托勒密:古希臘著名學者,在天文學上,他的地心說體系在當時被廣泛接受,統治了西方天文學界長達千年之久,雖然如今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在科學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知水平。魏格納: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他通過對世界地圖的觀察和對不同地區地質、生物等特征的研究,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打破了當時人們對大陸固定不變的傳統認知,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屠呦呦:中國藥學家,她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歷經多次實驗,發現青蒿素,為瘧疾防治提供了有效藥物,拯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生命,是中醫藥創新的重大成果,也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等諸多榮譽。【解答】A 、地心說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后經亞里士多德、托勒密進一步發展完善。魏爾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完善了細胞學說,該選項錯誤。B 、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他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托勒密是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主要貢獻在天文學領域,完善了地心說,該選項錯誤。C 、細胞學說最初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 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指出細胞是動植物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魏格納的主要貢獻是大陸漂移學說,該選項錯誤。D 、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該藥物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全球抗瘧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該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2.【答案】B【知識點】物理量的單位【解析】【分析】對生活中常見物體長度的估測,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長度單位及其進率的認識,找出符合題意的答案。【解答】A 、課桌高度約為0.8m,0.8cm高度太矮不符合實際,所以該選項單位不是厘米,錯誤。B 、一支鉛筆的長度約為18厘米,符合生活中常見鉛筆的長度,該選項正確。C、一張試卷的厚度比較薄,70厘米太厚,不符合實際,其厚度通常為70微米(μm),該選項單位不是厘米,錯誤。D 、中學生小明身高約為1.68m,1.68厘米太矮不符合實際,該選項單位不是厘米,錯誤 。故答案為:B。3.【答案】D【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解析】【分析】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苔蘚植物:植株一般矮小,具有莖和葉,但沒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定作用。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通過孢子進行繁殖,屬于孢子植物。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且根、莖、葉中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所以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同樣依靠孢子繁殖,在葉的背面有孢子囊,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裸子植物: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多為木本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適合生活在干旱、貧瘠的陸地上。主要依靠種子繁殖,種子產生在球果或孢子葉球中,花粉可借助風力傳播。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實,這是與裸子植物最主要的區別。通過種子繁殖后代,在繁殖過程中,經過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形成果實和種子。【解答】A 、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分化,主要以孢子進行繁殖,沒有花、果實和種子等器官,而巴朗山盆距蘭有根、莖、葉,還會開花結果,所以不屬于苔蘚植物,不應錄入 “苔蘚植物” 篇。B 、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但也是通過孢子繁殖,沒有花和果實,巴朗山盆距蘭的繁殖方式和器官特征與蕨類植物不同,不應錄入 “蕨類植物” 篇。C 、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實包被,通常依靠球果或孢子葉球進行繁殖,而巴朗山盆距蘭作為蘭科植物,有花和果實,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不屬于裸子植物,不應錄入 “裸子植物” 篇。D 、被子植物是具有真正的花、果實和種子的植物類群,種子被包裹在果實中。蘭科植物屬于被子植物,巴朗山盆距蘭具有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所以科研人員應將其錄入到《植物志》的 “被子植物” 篇。故答案為:D。4.【答案】A【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解析】【分析】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活動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陽風,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層,耀斑分布在色球層,太陽風分布在日冕層。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太陽活動的平均周期約是11年。太陽活動時,黑子和耀斑發射的電磁波會擾亂地球大氣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當高能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地區的高空大氣層時,會產生極光現象;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解答】A 、耀斑一般發生在色球層,而不是光球層,該選項說法錯誤。B 、太陽耀斑增強時,會釋放出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和電磁輻射,這些會使電離層擾動,讓短波無線電信號被部分或全部吸收,導致信號出現衰落或中斷,從而影響地球上的短波通信,該選項說法正確。C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因溫度較低形成的暗區,其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黑子相對數的變化是太陽活動強弱的重要指示,該選項說法正確。D 、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該選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5.【答案】C【知識點】能的多種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解析】【分析】根據不同的能量形式進行分析和判斷。【解答】A、奔跑的獵豹具有機械能,故A正確;B、人的食物具有化學能,故B正確;C、雷達天線發射的信號具有電磁能,故C錯誤;D、雷電爆發時具有電能、聲能、電磁能等,故D正確。故答案為:C。6.【答案】C【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在軟流層上 “漂浮”,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解答】A、山脈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板塊碰撞擠壓。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地殼隆起抬升形成的,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B 、火山的噴發與板塊運動有關。在板塊交界處,尤其是消亡邊界,板塊俯沖使得巖石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噴出地表就形成火山,比如環太平洋火山帶,處于多個板塊交界處,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C、洪水的爆發主要是由氣候因素(如暴雨、長時間降雨等)、地形因素(如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等)、河流因素(如河道彎曲、河床淤積等)以及人類活動(如圍湖造田、破壞植被等)導致的,與板塊構造無關,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D 、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板塊張裂。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不斷張裂,使得地殼下陷,形成了大西洋,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答案為:C。7.【答案】C【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A、根據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溫度計的使用分析。C、根據刻度尺的使用分析。D、根據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圖中所示操作錯誤。B、測量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沒在液體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圖中溫度計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會使測量結果不準確,該操作錯誤。C、測量長度時,刻度尺要與被測物體對齊,且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一端對齊(若零刻度線磨損可選擇其他清晰刻度線作為起點),此操作正確。D、量筒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所示操作錯誤。故答案為:C。8.【答案】B【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與規律【解析】【分析】生物分類從大到小的等級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小,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越高,親緣關系越近;分類單位越大,相似程度越低,親緣關系越遠。鱸魚、草魚和鯊魚都屬于魚綱,而鯨魚屬于哺乳綱,所以鯨魚與其他三種魚在分類上差異較大,親緣關系最遠。【解答】A 、鱸魚屬于硬骨魚綱鱸形目,是典型的魚類,用鰓呼吸,通過鰭在水中游泳,體表有鱗片 。B 、鯨魚雖然名字帶 “魚”,但它屬于哺乳綱。鯨魚是胎生,幼鯨靠母體乳汁哺育長大,并且用肺呼吸,與魚類的生理特征差異很大。C 、草魚屬于硬骨魚綱鯉形目,也是常見的魚類,具備魚類的基本特征,如用鰓呼吸、有鰭、生活在水中等。D 、鯊魚屬于軟骨魚綱,是魚類的一種,用鰓呼吸,以鰓裂與外界相通進行氣體交換,有鰭,適應水生生活。故答案為:B。9.【答案】A【知識點】長度的測量【解析】【分析】刻度尺的使用:放正確:將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長度平行,不能歪斜。若測量圓柱體的直徑,應使刻度尺通過圓柱體的圓心,保證測量的是直徑而不是弦長。看正確: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刻度線垂直,不能斜視。斜視會導致讀數偏大或偏小,產生誤差。讀正確:要讀出準確值和估計值。準確值是從刻度尺上直接讀出的整數刻度值,估計值是在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進行估讀。例如,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時,若物體長度在 12mm 到 13mm 之間,可估讀為 12.3mm、12.4mm 等,其中 12mm 是準確值,0.3mm 或 0.4mm 是估計值。記正確:記錄測量結果時,要寫出數字和單位。如測量結果是 15.6cm,不能只寫 15.6 而忘記單位。若以不同單位記錄,數值會不同,如 15.6cm 也可寫成 0.156m,但意義是相同的。【解答】A 、刻度不均勻的尺子,其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實際長度不固定。用這樣的尺子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會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不能用來測量,該選項符合題意。B 、比被測長度短的尺,可以通過分段測量,然后將各段測量值相加的方法來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能進行測量,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 、最小分度為毫米的尺,測量精度較高,能夠較準確地測量出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能用來測量,該選項不符合題意。D、零刻線一端已磨損的尺,可以選擇未磨損的刻度線作為測量起點,用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刻度值來得到測量結果,能用來測量科學教科書的長和寬 ,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0.【答案】D【知識點】經緯網【解析】【分析】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依據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南北緯度。在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是以0°緯線即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解答】A 、在經緯網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①點的緯度是北緯10 ,②點的緯度是南緯10 ,所以①在②的北方;①點的經度是180 ,②點的經度是170 E,180 經線在170 E經線的東方,因此①位于②的東北方向,該選項錯誤。B 、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 W和160 E組成的經線圈,20 W以東、160 E以西為東半球,20 W以西、160 E以東為西半球;赤道(0 緯線)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②點的經緯度是(170 E,10 S),所以②位于西半球、南半球,該選項錯誤。C、在既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的地圖上,采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來判斷方向;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判斷方向,本圖是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也可以采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輔助判斷,該選項正確。D 、緯線的長度特點是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到南北極點縮為一點。①點所在緯線是北緯10 ,②點所在緯線是南緯10 ,雖然度數相同,但它們距離赤道的距離相等,不過方向不同,且緯線是圓圈,所以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的說法不準確,應該是長度數值相等,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D。11.【答案】B【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解析】【分析】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運動情況也不同,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是靜止,改變是運動。【解答】A 、小虞靜止站在電動扶梯上,隨電動扶梯一起勻速上升,小虞與電動扶梯之間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根據參照物的判斷方法,以電動扶梯為參照物,小虞是靜止的,該選項錯誤。B 、小虞隨電動扶梯勻速上升,而保潔員站在地面上不動,小虞與保潔員之間的相對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以保潔員為參照物,小虞是運動的,該選項正確。C 、抹布放在扶手的 A 端,隨扶手運動,小虞隨電動扶梯上升,抹布和小虞的運動速度和方向不一定相同,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會發生變化。因此以小虞為參照物,抹布是運動的,該選項錯誤。D 、保潔員站在地面上擦電梯扶手,保潔員相對于地面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以地面為參照物,保潔員是靜止的,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12.【答案】A【知識點】晝夜交替;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13.【答案】A【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物鏡轉換器可用來更換物鏡;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后,用細準焦螺旋調焦 。2、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細胞壁起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解答】 A、甲圖更換物鏡頭通過轉動物鏡轉換器來實現在使用顯微鏡時,物鏡是安裝在物鏡轉換器上的,要更換物鏡鏡頭,直接轉動物鏡轉換器即可,該選項正確。B、甲圖顯微鏡鏡頭由 M 轉換成 N 后再次觀察,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甲圖中 M 鏡頭較短,是低倍物鏡;N 鏡頭較長,是高倍物鏡。從低倍物鏡轉換到高倍物鏡后,視野會變得模糊,此時只需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不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因為粗準焦螺旋升降鏡筒幅度大,容易壓壞玻片標本,該選項錯誤。C、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模型乙圖是小虞同學觀察并繪制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結構圖,而細胞模型是用實物等制作的立體結構,該選項錯誤。D、乙圖中結構 1 和 2 的功能相同,都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乙圖中 1 是細胞壁,主要起支持和保護細胞的作用;2 是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二者功能不同,該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14.【答案】C【知識點】銀河系和宇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模擬實驗的概念: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進行實驗,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核心在于使用替代物或模擬條件來間接研究對象 。常見模擬實驗實例:用氣球模擬宇宙、手電筒模擬太陽、小球模擬月球等進行相關現象的研究。模擬實驗與直接實驗區別:直接實驗是對研究對象本身直接操作和觀察,模擬實驗借助替代物或模擬環境 。【解答】A、在該實驗中,用氣球模擬宇宙,小圓紙片模擬星系,通過對氣球充氣,觀察小圓紙片之間距離的變化來模擬星系的運動,是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替代物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B、此實驗中,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半球圓蓋模擬地球表面,通過手電筒在半球圓蓋上移動,來模擬太陽的位置變化,進而研究一天內竿影的變化,是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該實驗是直接利用激光筆和裝有濃糖水的玻璃容器來研究光在這種介質中的傳播路徑,是對實際現象進行的觀察和研究,沒有使用替代物,也沒有模仿實驗條件,不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符合題意。D、在這個實驗中,用小球模擬月球,通過小球的移動來模擬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位置變化,從而研究月食的成因,是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屬于模擬實驗,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5.【答案】D【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水火箭模型16.【答案】(1)膠頭滴管(或滴管)(2)E;A【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解析】【分析】圖中 A 是酒精燈,常用于加熱實驗;B 是燒杯,可用于溶解、反應等多種實驗操作;C 是膠頭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D 是試管,是進行少量試劑反應的常用容器 ;E 是藥匙,用來取用粉末狀或小顆粒狀固體藥品。【解答】(1)C儀器的名稱膠頭滴管(或滴管)。(2)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通常用藥匙,圖中 E 是藥匙,所以此處填E。在實驗室里,酒精燈常被用作熱源,圖中 A 是酒精燈,所以此處填A 。17.【答案】(1)-23℃(2)20cm3;偏大【知識點】體積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解析】【分析】溫度計讀數知識點溫度計原理:常用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讀數步驟確定量程和分度值:觀察溫度計的測量范圍和最小刻度值,本題溫度計分度值為 1℃。判斷零上或零下:根據液柱位置判斷,液柱在 0℃刻度以上為零上,以下為零下,本題為零下溫度。準確讀數:讀取液柱液面所對應的刻度值。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知識點原理: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物體自身的體積。測量步驟先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此時水的體積V1,“適量” 指能浸沒物體且物體浸沒后液面不超過量筒量程。再將物體浸沒在水中,讀出此時量筒示數V2。物體體積V=V2 V1。【解答】(1)溫度計的刻度值,越往上數值越小,說明是零下溫度。溫度計的分度值為 1℃,液柱液面在 - 20℃以下第 3 個小格處,所以溫度為 -23℃。(2)正常測量蠟塊體積:丙圖中量筒的示數為V1 =30mL,戊圖中量筒的示數為V2=50mL 。根據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原理,蠟塊的體積V=V2 V1 =50mL 30mL=20mL,因為1mL=1cm3,所以蠟塊體積為20cm3。操作順序對調后的誤差分析:若操作 b 與 c 順序對調,即先將蠟塊和重物一起浸沒在水中讀出示數,再將重物浸沒在水中讀出示數。由于蠟塊從水中取出時會沾有水,導致再次測量時,所測總體積會偏大,從而使得測得蠟塊的體積偏大 。18.【答案】(1)捕食(2)草本植物→ 蝗蟲→ 蜘蛛→ 雜食性鳥(3)非生物因素【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解析】【分析】(1)種間關系知識點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比如圖中蜘蛛與蝗蟲,蜘蛛捕食蝗蟲,能影響兩者的種群數量和分布。其他常見種間關系:還有競爭(如不同植物競爭陽光、水分等資源)、寄生(如蛔蟲寄生在人體內)、互利共生(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 。(2)食物鏈知識點概念: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由于食物關系形成的一種聯系,從生產者開始,到最高級消費者結束。組成: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生產者一般是綠色植物,如本題中的草本植物和喬木;消費者是各種動物。營養級:食物鏈中的每一個環節稱為一個營養級,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是第二營養級,以此類推。食物鏈越長,包含的營養級越多。特點:能量在食物鏈中單向流動且逐級遞減,所以食物鏈一般不會太長。(3)生態因素知識點分類: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等,對生物的生存、生長、發育和分布等有重要影響,是生物生存的基礎環境條件。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生物的種群結構和群落的穩定性 。【解答】(1)在食物網中,蜘蛛以蝗蟲為食,獲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所以蜘蛛與蝗蟲的種間關系是捕食關系。(2)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其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在該食物網中,草本植物是生產者,雜食性鳥是最高級消費者之一。最長的食物鏈包含的營養級最多,“草本植物→ 蝗蟲→ 蜘蛛→ 雜食性鳥” 這條食物鏈有 4 個營養級,是圖中最長的食物鏈。(3)生態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響生物生長、形態、發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動;非生物因素是指生態系統中除生物之外的,如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等環境要素。圖中空氣、水分、陽光等成分沒有生命,屬于非生物因素 。19.【答案】(1)南半球(2)ab【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析】【分析】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由于地球公轉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且傾斜方向保持不變,所以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往返運動。春分日(3 月 21 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此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夏至日(6 月 22 日左右)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日后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秋分日(9 月 23 日左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秋分日后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冬至日(12 月 22 日左右)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冬至日后太陽直射點又向北移動,如此循環。【解答】(1)“數九” 從冬至日算起,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位于南半球。所以當九九消寒圖暈染第一瓣梅花(即 “數九” 開始)時,陽光直射在南半球。(2)“數九” 每九天算 “一九”,一共 “九九” 八十一天。冬至日是 12 月 22 日左右,往后推 81 天,大約在 3 月 12 日左右。從圖乙太陽直射點移動路線圖來看,a 點是春分日(3 月 21 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b 點是夏至日(6 月 22 日左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3 月 12 日左右太陽直射點在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即 ab 之間。20.【答案】(1)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2)波A和波B的傳播速度隨深度增大而增大(3)馬上跑到室外空曠處(就近選擇墻角蹲下等合理即可)【知識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解析】【分析】(1)兩大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沿太平洋邊緣分布,涉及多個板塊的俯沖和碰撞,如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美洲板塊等相互作用,地殼活動極為活躍,是全球地震最頻繁、強度最大的地區。地中海 - 喜馬拉雅地震帶:橫貫歐亞大陸南部,由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擠壓形成,地震活動也較為強烈。(2)地震帶成因: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被分為若干板塊,板塊在不斷運動,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容易引發地震。【解答】(1)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兩大區域。一是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因為這里處于多個板塊的交界處,板塊活動頻繁;另一個就是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一帶,該區域同樣是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地帶,地殼不穩定,所以容易發生地震。(2)從圖乙中可以看出,隨著深度數值的增大,波 A 和波 B 對應的速度曲線都是上升趨勢。這表明兩種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時,它們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當地震預警信息提示震中距較近且有強烈震感時,為了保障生命安全,需要迅速采取避險措施。如果在室外,馬上跑到室外空曠處,這樣可以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等砸傷;如果在室內來不及跑到室外,就近選擇墻角蹲下,利用墻角相對堅固的結構來保護自己,并用雙手護住頭部等重要部位,減少受傷的風險。21.【答案】(1)鯽魚、黃鱔(2)A(3)15.5cm(左右)【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常見的脊椎動物22.【答案】(1)②③(2)A(3)扁圓盤(4)加速【知識點】銀河系和宇宙;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解析】【分析】1、太陽系行星特征在哥白尼 “日心說” 模型中,帶有壯觀光環的行星是土星。土星的光環主要由冰粒子、巖石碎片和塵埃組成,是太陽系中最壯觀的行星環系統。2、銀河系的結構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從側面看呈現扁圓盤狀。中間是核球,包含大量恒星、氣體和塵埃,較為厚重;邊緣則較薄,恒星分布相對稀疏。3、宇宙大爆炸理論與宇宙膨脹宇宙起源于約 137 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之后宇宙一直處于演化狀態。通過宇宙半徑 R 和宇宙年齡 t 的關系圖判斷宇宙膨脹狀態:直線表示勻速膨脹;曲線向上彎曲,意味著在相同時間間隔內,宇宙半徑增加量越來越大,即宇宙處于加速膨脹狀態。【解答】(1)①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不能說明地球是球體。②登高望遠,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圍越大,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③麥哲倫環球航行,船隊一直向西航行最終回到出發地,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答案是②③。(2) 在太陽系中,有著壯觀光環的行星是土星,在哥白尼 “日心說” 模型示意圖中,離太陽由近及遠,土星位置對應的是 A 。(3)銀河系從側面看呈扁圓盤狀,中間厚,邊緣薄 。(4) 在宇宙半徑 R 和宇宙年齡 t 的關系圖中,AB 為直線,表示宇宙勻速膨脹;BC 為向上彎曲的曲線,隨著時間 t 增加,宇宙半徑 R 增長得越來越快,說明宇宙在加速膨脹。23.【答案】(1)極晝(2)光的直線傳播(3)調小【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解析】【分析】1、正午太陽高度與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對于北半球地區,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該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情況與之相反。2、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太陽高度測量儀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通過觀察太陽光能否沿直線穿過木條縫隙在屏幕上形成亮斑,來確定太陽高度。當光線能順利通過縫隙在屏幕成像時,表明此時的角度符合太陽高度的情況。3、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角度與太陽高度的關系太陽能熱水器吸熱面要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才能達到良好的吸熱效果。以北半球為例,冬至日過后,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當地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為保證吸熱面與陽光垂直,就需要調小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解答】(1) 上虞位于北半球,當北半球所在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時,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及以北地區會出現極晝現象。(2) 因為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所以當太陽光通過木條的縫隙,只有在太陽高度合適,光線沿直線傳播能正好通過縫隙時,屏幕上才會出現亮斑,以此可確定太陽高度,依據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3)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之后,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上虞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大。為了使太陽能集熱板始終與正午太陽光保持垂直以取得最好的吸熱效果,應將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調小。24.【答案】(1)甲(2)【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地圖的比例尺【解析】【分析】1、 比例尺的比較概念: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公式為 “比例尺 = 圖上距離 ÷ 實地距離”。比較方法:當表示的實地范圍相同時,圖幅越大,圖上距離越大,比例尺就越大;反之,圖幅越小,圖上距離越小,比例尺越小 。例如本題中圖甲和圖乙表示同一動物園,實地范圍一樣,圖甲圖幅大,其比例尺更大。2、指向標判讀作用:指向標是地圖上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應用: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指向標來確定方向,進而判斷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關系等信息。 雖然本題未完整給出圖丙指向標繪制的答案,但在實際繪制和使用中,明確指向標方向對準確讀圖至關重要。【解答】(1) 比例尺 = 圖上距離 / 實地距離。在實地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圖上距離越大,比例尺越大。圖甲和圖乙表示的是同一區域,即實地距離相同,圖甲的圖幅大于圖乙,也就是圖甲的圖上距離更大,所以比例尺較大的是圖甲。(2) 指向標如圖:25.【答案】(1)等量干土(2)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或蚯蚓更喜歡生活在濕潤的土壤環境中)(3)A側用燈光照射,B側用紙板遮住燈光,30分鐘后撥開土壤看兩側蚯蚓的數量,根據蚯蚓的數量得出結論【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26.【答案】(1)b(2)防止產生氣泡(3)④①③②(4)裝片未涂均勻(染色問題、鏡頭臟污或損壞、光源亮度不合適等)【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觀察細胞【解析】【分析】1、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要點滴液: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加 0.9%生理鹽水,這是因為其濃度與人的細胞內液濃度相近,能維持細胞正常的形態結構,若用清水,細胞會因吸水而漲破。蓋蓋玻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其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下,目的是避免產生氣泡。氣泡會在顯微鏡下呈現黑色圓圈,干擾對細胞的觀察。2、顯微鏡使用步驟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選合適光圈對準通光孔,轉動反光鏡(或調節光源),直到看到明亮圓形視野。放片: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固定,使標本正對通光孔中心。調焦觀察: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眼睛注視物鏡防止壓碎玻片;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注視目鏡找物像,必要時用細準焦螺旋微調使物像清晰。3、顯微鏡觀察效果影響因素裝片制作:細胞涂抹不均勻會造成細胞重疊,難以清晰分辨單個細胞結構;染色不當,如染色過深或過淺,會影響細胞各部分結構的對比度,導致觀察不清。顯微鏡部件:鏡頭臟污會使成像模糊,鏡頭損壞則可能導致視野異常;光源亮度不合適,太亮或太暗都會影響對細胞結構的觀察。【解答】(1) 在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中央滴加 0.9%生理鹽水(b),是因為人體細胞內液的濃度與 0.9%生理鹽水的濃度相近,這樣可以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防止細胞吸水漲破或失水皺縮。(2) 蓋蓋玻片時,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體,然后緩緩放下,是為了讓液體在蓋玻片與載玻片之間均勻分布,避免在蓋玻片下形成氣泡,氣泡會干擾對細胞結構的觀察。(3) 使用顯微鏡的操作順序依次為:④對光,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①放片,把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③注視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②注視目鏡,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4) 細胞結構不清楚可能有多種原因。裝片未涂均勻會導致細胞重疊,難以看清單個細胞結構;染色不合適,如染色過深或過淺,會影響細胞結構的清晰度;鏡頭臟污或損壞會影響成像質量;光源亮度不合適,太亮或太暗都會使細胞結構不易分辨 。27.【答案】(1)倒立;變大(2)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3)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原理與特點原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通過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大小變化規律:當物距(物體到小孔的距離)一定時,像距(光屏到小孔的距離)越大,像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2、小孔孔徑對成像的影響在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形狀相同的情況下,小孔孔徑越大,通過的光線越多,像的明亮度越高,但同時由于通過小孔的光線范圍變大,像會變得更加模糊;小孔孔徑越小,通過的光線越少,像的明亮度越低,但成像越清晰。3、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在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這類實驗中,需要運用控制變量法。即除了要研究的變量(小孔形狀)外,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如小孔大小、物距、像距等)都應保持相同,這樣才能準確得出該變量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若未控制好變量,實驗結果將不可靠。【解答】(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物體上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光屏下部,物體下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后射到光屏上部,所以成的是倒立的實像。固定燭焰和紙盒的位置,光屏慢慢遠離小孔,根據小孔成像規律,像距變大,像也會變大。(2)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當小孔到像的距離及小孔的形狀相同時,隨著小孔孔徑從小孔變為中孔再到大孔,像的清晰度逐漸降低,明亮度逐漸變亮,所以得出小孔越大成像越亮,但像變模糊的結論。(3) 要探究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根據控制變量法,應只改變小孔的形狀,其他因素如小孔的大小、小孔到物體的距離、小孔到光屏的距離等都要保持相同。圖乙中三種小孔形狀不同且大小也不同,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這是實驗存在的問題。28.【答案】(1)質量(2)C(3)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4)泡沫塑料【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解析】【分析】(1)控制變量法知識點: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2)物體降溫規律知識點:一般情況下,物體與周圍環境的溫差越大,降溫速度越快;隨著溫度不斷降低,與周圍環境溫差逐漸減小,降溫速度也會逐漸變慢。(3)相同時間比較溫度變化: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比較被保溫物體的溫度下降情況,溫度下降越少,說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如本實驗中小虞采用的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 的方法。相同溫度變化比較時間:讓被保溫物體下降相同的溫度,比較所需的時間,所需時間越長,表明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越好 。【解答】(1) 在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保溫性能的實驗中,要保證單一變量原則,除了燒瓶相同、環境因素相同、泡沫塑料和棉絮等量外,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也會影響水溫下降的情況,所以需要控制水的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這樣才能準確比較兩種材料的保溫性能。(2) 從棉絮組已有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水溫下降速度逐漸變慢。10 - 20min 水溫下降了56 - 43 = 13℃,那么在 20 - 30min 水溫下降的度數應小于 13℃ 且大于 0℃ 。A 、46℃ 相比 20min 時只下降了43 - 46 = -3℃,不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B 、 39℃ 下降了43 - 39 = 4℃,下降幅度太小,結合前面的下降趨勢不太合理;D、26℃ 下降了43 - 26 = 17℃,大于 13℃ ,不符合下降速度逐漸變慢的規律;C 、 34℃ 下降了43 - 34 = 9℃,比較符合水溫下降的規律。故答案為:C。(3) 比較兩種材料保溫性能,除了 “在相同時間內比較水溫下降了多少”,還可以采用 “下降相同水溫比較所用時間” 的方法。如果下降相同水溫,某種材料包裹的水所用時間越長,說明該材料保溫性能越好。(4)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時間內,泡沫塑料組水溫下降的幅度比棉絮組小。例如 30min 時,泡沫塑料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50℃ ,下降了80 - 50 = 30℃;棉絮組水溫從 80℃ 下降到 34℃ (第 2 問得出),下降了80 - 34 = 46℃ 。所以泡沫塑料的保溫效果比較好。29.【答案】(1)C(2)12:1(3)逆時針;b【知識點】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析】【分析】(1)模型制作的標準確定知識點科學因素:制作科學模型時,需考慮與研究對象相關的科學要素,如在日地月三球運動模型中,天體運動周期比例決定模型中各天體運動快慢關系,天體間距離比例影響相對位置關系,這些對準確模擬天體運動至關重要;模型大小也會影響演示效果和操作可行性。非關鍵因素:一些與模擬對象本質運動或關系無關的因素,如模型材料顏色,對模型所模擬的天體運動沒有實質作用,無需考慮。(2)日地月運動及天文現象模擬知識點地球繞日公轉方向:從北極上空看,地球繞太陽公轉方向為逆時針。在模型演示中,自上往下觀察相當于從北極上空觀察,應讓模擬地球的球繞模擬太陽的球逆時針轉動。日食成因與模擬:日食是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共線時,月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模型中模擬月球的小球處于太陽和地球中間位置(即 b 位置)時,可模擬日食現象。【解答】(1)確定標準的考量因素制作日地月三球運動演示模型,關鍵是要能準確模擬天體的運動情況。天體運動周期的比例會影響模型中各天體運動的快慢關系,天體間距離的比例決定了模型中各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模型的大小也會影響演示的效果和可操作性。而模型材料的顏色對模擬天體的運動并無實質影響,所以不需要考慮。故答案為:C。(2)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約為 1 個月,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約為 12 個月。在摩擦型帶傳動中,兩輪邊緣的線速度相等,根據v=ωr以及C=2πr,當線速度v相等時,周長C與周期T成正比。為了模擬日地月的相對運動,大輪(模擬太陽)和小輪(模擬地球)的周長之比應等于地球公轉周期與月球公轉周期之比,即 12:1。(3)演示繞日公轉:在太陽系中,從北極上空看,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是逆時針方向。所以在圖乙中,自上往下觀察(相當于從北極上空觀察)時,應使球 B(模擬地球)繞球 A(模擬太陽)以逆時針方向轉動。演示日食:日食是由于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所以小球 C(模擬月球)運動至 b 位置時,能模擬日食現象。30.【答案】(1)s=vt=952m/s×300s=285600m(2)t=s/v=2.2×106m×2/500m/s=8800s=2.4h(3)靠近雷達【知識點】速度與物體運動;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解析】【分析】(1)根據速度公式變形s=vt分析。(2)根據速度公式變形t=s/v分析。(3)當激光往返時間變短時,說明目標與雷達之間的距離變小,目標靠近雷達;當激光往返時間變長時,目標與雷達之間的距離變大,目標遠離雷達;當激光往返時間不變時,目標與雷達之間的距離不變。【解答】(3)激光雷達測距原理是通過發射和接收激光束的時間差來計算距離,公式為s=vt。監視屏上相鄰刻度線間時間間隔相同,對比圖甲和圖乙,圖乙中發射波和接收波的時間間隔比圖甲小。因為時間間隔變小,在激光速度v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公式可知飛機到雷達的距離s變小,所以目標飛機是靠近雷達的。故答案為靠近雷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測 七年級科學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調測 七年級科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