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興起高漲民族民主革命↓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反對封建專制實現政治民主↓對外對內↓↓民族革命民主革命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漲1914 1939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時間: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時間觀念殖民體系的形成與瓦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15--18世紀18世紀60年代—19世紀1914年1945年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二戰后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和新興國家的發展新航路開辟第12課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2、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3、西方列強瓜分非洲4、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拉美獨立運動2、亞洲的覺醒(提拉克,伊朗立憲,辛亥)3、非洲的抗爭(祖國黨、蘇丹馬赫迪、埃塞)1、亞洲民族民主運動(印尼蘇加諾、印度甘地)2、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埃及華夫脫)3、拉美的革命與改革(桑地諾、墨西哥卡德納斯)1、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印巴分治、埃及納賽爾、非洲年、古巴卡斯特羅、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戰:民族意識覺醒二戰:民族獨立意識高漲二戰后:民族國家的振興暗含著“碰撞和交流”的客觀趨向客觀上使“碰撞和交流”得以進一步深入形成文化“交流與碰撞”之果本課知識框架(學習 小組6)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與民族民主運動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指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的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民族民主意識: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思想意識。民族民主運動:民族運動:對外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民主運動:對內反對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政治民主。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上古中世紀近代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新航路開辟20c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現代將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世界現代史的上限美國黑人領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預言: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基爾生《變化世界中美國的困境》一戰結束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五四運動、國民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越南民族解放斗爭(共產黨)胡志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尼赫魯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尼加拉瓜:桑地諾抗美斗爭1922年埃及獨立第一次泛非會議,提出了“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作為對西方殖民地統治與侵略的一種回應,民族民主運動在廣大的亞非拉地區進一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被壓迫民族已經有民族獨立的愿望和行動。然而它們國小力弱,內部紛爭,又為大國所利用,無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運。內部紛爭大國利用民族尚未完全覺醒(主觀)帝國主義勢力強大(客觀)歐洲“火藥桶”——巴爾干半島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1)(1)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和西亞北非各地。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美國黑人領袖杜波伊斯(1918年)一戰中的塞爾維亞哨兵(8歲)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2)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學思之窗:觀察上述兩幅地圖,談一談其變化?一戰前的歐洲一戰后的歐洲【思考】上述變化的原因?①近代以來民族民主思想的傳播;②一戰后對戰敗國的制裁;③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2)材料1:一位法國官員評論道:“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 法國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 轉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王紅生等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3)材料2:“垂老親見……七年之民國與歐羅巴四年亙古未有之血戰,覺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嚴復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3)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民族自決的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民族獨立斗爭的武器。民族自決原則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材料1:民族自決權就是政治上的獨立權,即在政治上同壓迫民族自由分離的權利 ……人類只有經過一切被壓迫民族完全解放 的過渡時期,才能達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列寧:《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材料2:1916年5月,威爾遜提出再造世界和平的三項原則:一、每個民族有權選擇生活其中的國家;二、世界上的小國同樣享有大國 所期望并堅持的其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尊重; 三、世界有權免遭源于侵略和對國家與民族權利的蔑視而導致的任何對和平的破壞。 ——《從威爾遜的演講和作品中看他的政治理念》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5)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4)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鼓舞。(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的增強。(6)一戰削弱了殖民帝國的勢力。材料1:如果某個民族被強制留在別國版圖之內,如果違反這個民族的愿望,不給它以權利,使它能在兼并國軍隊或任何較強民族的軍隊完全撤走的條件下,不受絲毫強制地用自由投票的方式決定這個民族的國家形式問題,那末合并這個民族的行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為。——《和平法令》1917.11.8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6)材料2:戰爭使……德意志帝國被摧毀;奧匈帝國廢墟上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土耳其的所有屬地被剝奪,處在痛苦的呻吟之中;龐大的俄羅斯帝國壽終正寢,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正在占地球陸地1/6 的土地上進行試驗;英國的鮮血已流干;法國躺在手術臺上。——熊偉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遺產》中國法屬 印度支那印度①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②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③中共成立并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①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②尼赫魯更比甘地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胡志明在法國參加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印度支那:亦稱中南半島或中印半島,指東南亞半島,因位于印度——中國之間,而被近代歐洲人方便記憶而稱其為印度支那。非暴力不合作指導思想: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的自治和獨立,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自主歸納:閱讀課本,梳理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7)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 :非洲 埃及 華夫脫運動埃塞俄比亞 抗意戰爭扎格魯爾為首的華夫脫黨,迫使英國有條件的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1922年3月,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1923年頒布第一部憲法。 進行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抗擊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爭,在盟軍的幫助下,恢復了國家獨立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諾抗美斗爭墨西哥 卡德納斯改革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以玻利瓦爾為“精神之父”、“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高舉“自由或死亡”的紅黑雙色戰旗,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①對內推行土地改革,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②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自主歸納:閱讀課本,梳理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8)1.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 :四大帝國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歐洲政治版圖(帝國主義、民族國家、民族自決)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激化殖民地與宗主國矛盾,打破白人優越感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殖民地參加一戰民族民主運動高潮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影響:(1)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2)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第五帝國”開始解體)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9)合作探究:聯系綱要下,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①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他們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受到削弱,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②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③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①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②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美國黑人領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預言: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 ——基爾生《變化世界中美國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習小組10)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影響:結局開端西方殖民帝國勢力被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對殖民國家的影響:對殖民地的影響:“民族自決”原則傳播民族民主運動高潮四大帝國瓦解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殖民地參加一戰世界文化走向對話西方中心↓文化多元+文化平等↑文化自大全盤西化↓東西調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卑文化觀念轉變激化宗主國與殖民地間的矛盾一戰一戰如何轉變文化觀念?(學習小組1)二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學習小組2)【探究】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①帝國主義力量削弱②聯合國的推動③蘇聯為首的支持④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的廣泛傳播,掀起第二次民主革命浪潮;⑤第三世界國家的聯合(泛非會議;亞非會議;不結盟運動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二戰后,英帝國很快解體,法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支那等法屬殖民地獨立。1945年,聯合國憲章第1條第2款規定:要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和自決原則為依據發展國際間友好關系,這是國際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定民族自決的原則。為了把民族解放運動納入世界革命運動,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殖民地的民族獨立斗爭給予了積極支持。由于數百萬殖民地居民在盟國和日本的軍隊和勞改營中的服役,這種世界范圍的殖民地覺醒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隆重舉行,通過《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現代史編下》戰爭歷時參戰國家波及范圍卷入人口參戰人員傷亡人員財產損失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9.2——1945.9.2(6年)戰火遍及歐亞非和大洋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和北冰洋參戰或卷入的國家和地區84個,(占當時世界人口4/5以上)約20億人參戰軍隊1.1億人軍人死亡2700多萬,加上平民死亡共高達7000萬人物質財產損失4萬多億美元(相當于一戰的12倍多)。除戰爭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之外,間接經濟損失就更難以估算二戰的影響①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②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新的國際秩序—雅爾塔體系,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③戰后社會主義力量得到較大發展;④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運動的發展;⑤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⑥推動反戰思潮和反戰運動進一步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背景(學習小組3)(3)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2)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1)二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材料1: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嚴重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原來作為資本主義中心區域的西歐創傷累累,實力大為削弱,在原有基礎上已不可能繼續主導世界體系,也無力繼續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帝國。——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材料2:兩國決不進行擴張……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 ——1941年8月英、美兩國首腦簽訂的《大西洋憲章》材料4:從主觀因素上看,二次大戰作為一場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最廣泛地動員了…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中,極大地增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義意識,這種覺醒了的民族主義在打敗法西斯后自然地轉化為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材料3: 1942年元旦,26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運用自己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反對軸心國及其附庸;保證互相合作。二次大戰作為一場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最廣泛地動員了各殖民地的人民。 ——王斯德《世界通史》【過渡】民族自決原則逐漸成為國際公理的象征。材料1:兩國決不進行擴張……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1941年8月英、美兩國首腦簽訂的《大西洋憲章》材料2:……協助從納粹德國統治下獲得解放的各國人民,以及歐洲的前軸心附庸國人民,用民主方式解決他們迫切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通過的《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材料3: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5年6月《聯合國憲章·序言》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過渡】二、獨立:國際公理與殖民體系的瓦解 (二戰)歐洲國家材料1:兩國決不進行擴張……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1941年8月英、美兩國首腦簽訂的《大西洋憲章》材料2:……協助從納粹德國統治下獲得解放的各國人民,以及歐洲的前軸心附庸國人民,用民主方式解決他們迫切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通過的《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材料3: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5年6月《聯合國憲章·序言》適用范圍:歐洲國家、納粹統治下的地區全世界各國民族自決原則逐漸成為國際公理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最初出現在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中列寧在1916年《論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正式提出的一戰和十月革命后,得到廣泛傳播并獲得一定的承認1945年《聯合國憲章》是第一個正式規定民族自決原則的國際條約。0102030405二戰后,民族自決原則得到廣泛確認。民族自決時間 地區 對世界殖民體系的沖擊40年代末至50年代 亞洲 印度、巴基斯坦和眾多東南亞國家獲得獨立,朝鮮獨立,中國收復臺灣50-60年代末 非洲 埃及成立共和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阿爾及利亞獨立1960年17個非洲國家獨立60-90年代 拉丁美洲 古巴革命,推翻親美政權巴拿馬1999年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19世紀2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已基本獲得獨立。但仍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的艱巨任務。【歸納】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主要表現有哪些?最終瓦解的標志: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960年,“非洲年”。20世紀60年代末,徹底崩潰。學習小組4世界殖民體系的發展過程初步形成資本原始積累(重商主義)時期(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15世紀末—18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基本形成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土崩瓦解二、獨立:國際公理與殖民體系的瓦解 (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與殖民體系的內在關聯加速其他因素加速民族自決意識深入傳播廣泛認可宗主國衰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國際公理轉變民族民主運動鼓舞殖民體系瓦解加速①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②促使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③有利于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秩序;④有利于世界民主與和平進程。思考:結合課本,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國際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瓦解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聯合國由最初的55個創始會員國發展到1980年的154個會員國,其中78%是第三世界國家他們要求聯合國擺脫一兩個超級大國的控制,反映第三世界的愿望和呼聲。二戰前,處于殖民體系下的非洲只有3個獨立國家。戰后,世界政治版圖發生重大變化,以非洲為例,1960—1968年就有32個國家獨立,拉美的情況也類似。伴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歐洲的世界重心地位喪失,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也由直接的政治、軍事控制逐步變成相對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關系。廣大亞非拉國家取得政治獨立以后,深刻地認識到,沒有真正的經濟獨立,政治獨立是不能鞏固的。從20世紀70年代起,他們為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而進行了不懈的斗爭。——摘編自黃若遲《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國際中的地位》沖擊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有利于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探究】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影響有那些?(學習小組5)①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勝利,改了世界政治面貌,標志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的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②亞非拉國家取得獨立,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③為第三世界的形成創造條件,推動國際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展;④第三世界開始作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新興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從而扭轉和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和進程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意義(學習小組6)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與殖民體系的內在關聯加速其他因素加速民族自決意識深入傳播廣泛認可宗主國衰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國際公理轉變民族民主運動鼓舞殖民體系瓦解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據統計,截至1990年,聯合國159個成員國中,有近100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宣布獨立的。——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50年過后,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國家 本土文化 外來文化文明古國 新生 印度 印地語;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樣性;種姓因素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政治體制、英語埃及 伊斯蘭教 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 少數人信仰基督教,英語、法語被廣泛使用東西文化 融匯 新加坡 韓國 儒家傳統: 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 西方文化: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作風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現代埃及文化史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東亞新興的工業國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背景: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材料2:50年過后,亞洲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些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信心,物質的成功帶來了對文化的伸張。一些比較成功的國家領導人,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宣稱自己的發展得益于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即“亞洲價值觀”。——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1:對這些新生國家的前途,西方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悲觀的,他們預測新獨立的國家將無法克服面臨的巨大困難,將長期深陷種族矛盾、階級沖突、社會動亂而不能自拔。一種是樂觀的,他們認為,新獨立國家如同十八九世紀的歐洲國家,只要學習西方,走西方所走過的道路,必定會成為現代化的國家。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國家 文化特征 表現現代化文化呈現多樣化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印地語和英語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印度政治文化官方語言宗教信仰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表現(學習小組7)三、自強:文化融合與民族國家的振興 (二戰后)材料1:印度文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凡是受過教育的印度人,都可以 閱讀英文原著并用英語工作。印度軟件業的崛起,也得益于他們的英語能力。——李云霞:《中印現代化比較》材料2:河流有許許多多,彼此不同,但是它們匯流于同一海洋。同樣,宗教也有許許多多,但是,所有宗教的真正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如果我們關注目的,便會發現各個宗教之間沒有區別。——甘地印度泰姬陵(伊斯蘭教)阿克沙爾達姆神廟(最大的印度教寺廟)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仍影響政治與社會生活(1)文明古國新生(印度、埃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國家 文化特征 表現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和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也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廣泛使用埃及宗教信仰官方語言文化遺產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表現(學習小組8)三、自強:文化融合與民族國家的振興 (二戰后)(1)文明古國新生(印度、埃及)埃及人的婚禮埃及清真寺埃及基督教修道院埃及金字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國家 文化特征 表現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①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新加坡韓國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表現(學習小組9)三、自強:文化融合與民族國家的振興 (二戰后)(2)東西文化交匯(新加坡、韓國)材料:新加坡向西方學習,在經濟和科技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如果因此而認為西方文明是好的,則是錯誤的。東方的人文科學、道德倫理、處世哲學以及東方世界人們的 精神狀態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只要實事求是地結合我們的實際,就能夠化為積極的力量。——王鼎昌:《東方傳統與今后的新加坡》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韓國新加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國家 本土文化 外來文化文明 古國 新生 印度埃及東西 文化 融匯 新加坡 韓國①官方語言有印地語;②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樣性;③種姓因素等①政治體制學習英國;②主要官方語言有英語;③自由主義、民族主義……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③古埃及留下的建筑和藝術①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英語、法語被廣泛運用發揚儒家文化精華: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敬老尊賢等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作風等①吸收借鑒外來文化。②重視民族文化復興。③在傳統與現代碰撞中創新發展。思考:根據表格,概括二戰后新興國家的文化特點。特征現代化文化呈現多樣化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和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文化元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學習小組10)形成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的特點(學習小組1)(1)重視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獨立后的印度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復興民族文化時汲取古埃及優秀文化遺產。(2)同時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新加坡、韓國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現代埃及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3)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流中創新發展。如:印度在吸收借鑒基礎上走上獨特的發展道路;新加坡、韓國努力創造出新的東方文化;埃及在吸收基礎發展出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思考點】(P75)怎樣理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學習小組2)(1)文化復興一定是在國家獨立之后,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的國家無法實現真正的文化復興。(2)新興民族國家主動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復興,這是國家主權的表現。(3)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往往呈現出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特征。材料:民族自決權就是政治上的獨立權,即在政治上同壓迫民族自由分離的權利。這種要求并不等于分離、分散、成立小國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徹底表現。……我們要求民族自決的自由,并不是想實現建立小國的理想,相反,是因為我們想建立大國,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永遠反對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義手段從外部影響民族自決的企圖。——1916年3月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本課小結(學習小組5)1.(2022·天津高考·12)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A. 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 B. 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C. 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 D. 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2.(2021湖北高考-16)1960年,尼日利亞作家阿契貝發表小說《動蕩》。小說主人公奧比在倫敦街頭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語言交流的尼日利亞人時感到高興,為與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亞人只能用宗主國語言英語交流而感到羞恥。作者通過該情節表達了對于( )A. 民族文化認同的憂慮 B. 殖民經濟霸權的批判C. 國家日漸開放的欣慰 D. 大國政治對抗的不滿3.(2023·湖南師大附中模擬·14)1919年3月,印度因抗議“羅拉特法”而舉行總罷工;5月,中國發生五四運動;6月,埃及的開羅、亞歷山大等地發生了反英暴動;7月,土耳其的凱末爾提出民族自決。這些事件的共同意義在于( )A. 終結歐美列強的侵略 B. 標志亞非民族意識的覺醒C. 動搖殖民體系的秩序 D. 導致殖民主義體系的崩潰當堂檢測(學習小組7)DA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