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近代戰爭:一是追求民族民主的戰爭,如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拿破侖戰爭的前期,是正義的;二是侵略戰爭,如法國拿破侖戰爭的后期和歐洲殖民者對中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是非正義的。西方文化:指歐洲文化、歐美文化,其內涵是資產階級代議制、工業文明、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啟蒙思想等。思考:有人說美國文化多樣,有人說美國文化單一,美國文化究竟是多樣還是單一呢?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表現獨立 戰爭前獨立 戰爭后P67-P68,歸納獨立戰爭前后美國文化的表現。(學習小組1)(一)北美獨立戰爭與美國文化①種族、血統和宗教上:②語言:③生活:④精神:⑤族群:多源性和多樣性美式英語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P68清教因素)“美利堅人”認同,但存在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①政治:②精神:③經濟:權力制衡(《1787年憲法》)追求自由(自由女神像)發展種植園經濟和奴隸制(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北方)探 究(學習小組2)p68歷史縱橫01020304說明/反映了地區: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多元特征p67學思之窗美式英語蘊含了哪些地區的文化元素?這些單詞說明什么 ?美式英語以英語為主/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導地位。概括美國清教徒帶來的思想精神?對美國文化有何影響?材料: 我們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簽約,自愿結為一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的被認為是對這個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適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五月花號公約,1620年11月清教精神:自治、法治(契約精神)、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創新精神影響:①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和美國文化的組成部分,豐富美國政治文化的內容;②清教精神體現了強烈的使命感,對美國以后的侵略擴張提供了重要動力。探 究(學習小組3)自由的燈火自由光芒照耀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獨立宣言》人人平等人民主權古希臘風格服裝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概括美國主流文化的內涵。結合1787年憲法和自由女神像,談談你對美利堅主流文化的理解。違背主流文化的是?主流文化內涵:民主、平等、自由、法治1787年憲法體現了民主原則:總統和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聯邦制原則:聯邦政府權力大大加強,但各州政府有一定的獨立性。權力制衡原則:聯邦政府按照三權分立原則構建。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征,是自由的象征。獨立后的美國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拉丁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就居民的語言而論,拉丁語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紀中葉,占領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并在殖民地建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后建立了巴西殖民地,設立總督制度到18世紀晚期,大部分土地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據,小部分土地為荷蘭、英國和法國占據。(1)背景①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建立起殖民統治;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主要語言;③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與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2)特征: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和拉美文化拉丁美洲獨立前的文化(學習小組4)①語言: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主要語言;②種族:種族融合,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③宗教: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④藝術:拉丁舞成為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⑤文化結構:文化多元性明顯,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偏遠的內陸地區,保留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3)具體表現:拉美是典型的混血社會,不是移民社會(混血最多)美國是典型的移民社會,不是混血社會(白人最多)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和拉美文化拉丁美洲文化拉丁美洲獨立后的文化(學習小組5)(2)表現政治:①追求法治、自由: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②形成獨裁權力:戰爭也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經濟:取消了奴隸貿易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問題:材料2:獨立后拉丁美洲并沒有像在美國那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拉丁美洲的經濟仍由礦山、種植場和種植園所控制;礦山、種植場和種植園是由過著僅能糊口的生活的印第安人和非洲奴隸提供勞動的。自由貿易的確給沿海地區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活力,但這對內地幾乎沒什么影響。【思考點】你認為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學習小組6)相同點:①背景上:都受到外來移民的影響;深受宗教的影響;②內容上: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的任務,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存在著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和歧視。不同點:來源上:①美國文化是以西方基督教文化為主體,吸收世界各種族各地域文化構成的多元一體文化;②拉丁美洲文化既包括外來文化,又保留了一部分本土文化傳統。特點上:①美國文化體現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人民主權等觀念;②拉丁美洲文化則體現了土著居民爭取民族獨立的要求。影響上:①美國文化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②拉丁美洲的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出現了擁有獨裁權力的考迪羅。比較項 美國 拉丁美洲相同點 背景 特點 問題 不同點 種族語言宗教文化發展政治文化文化符號受殖民侵略、種植園經濟和黑奴貿易影響以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具有多元性;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壞;存在種族壓迫和歧視歐洲文化為主,文化融合為主西、葡文化為主,保留部分原生文化,以血統融合為主(“混血社會”)美式英語為主拉丁語,印第安語自由女神追求民主法治;實行權力制衡拉丁舞考迪羅主義盛行多信新教(清教徒)多信天主教;保留多神信仰、圖騰崇拜多元:白、黑、印第安人融合少多元:白、黑、印第安人融合多拿破侖對歐洲文化的重構材料1: 從1805年到1810年間,法國軍隊在拿破侖的帶領下,東征西討,與歐洲大多數國家開戰,所到之處,鏟除封建主義,宣傳人人平等思想,極大動搖了這些國家的王權專制統治。——徐新《西方文化史》材料3: 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2:拿破侖每征服一個國家,便開始著手革除它們的舊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的財產,對其進行拍賣;剝奪教堂、寺院征收各種捐稅的權利,取消貴族僧侶的特權;廢除徭役、貢賦等封建義務;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資產階級民主原則,甚至在新建的國家制度里按照法國的模式制定憲法、成立政府和議會。——竇國慶《大國突圍歷史上大國突破困境的戰略及其現實借鑒》(一)拿破侖戰爭(1804-1815)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拿破侖戰爭影響(學習小組7)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不滿。①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②在反抗法國征服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歐洲各地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民族意識高漲。)。③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1)革命性(解放者)(2)侵略性(侵略者)戰后文化特征: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戰前文化特征:封建專制統治歐洲文化的重構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拿破侖戰爭(1804-1815)拿破侖戰爭影響3、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3)德意志(1)俄國(2)波蘭受法國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廢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改革與統一反對封建專制受沙皇俄國的專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爭取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統一封建專制統治;四分五裂列寧的觀點是正確的。“十二月黨人”是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他們沒有團結工農群眾,因此最終失敗。但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這些貴族青年軍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實現。P69“學思之窗”,談談你對列寧這個評價的看法。(學習小組8)時間:1825年12月原因:俄國貴族青年軍官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希望改造國家。經過:“十二月黨人”發動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影響:起義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1)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材料4 1815——1818年間,一支俄羅斯占領軍駐扎在法國。許多軍官對他們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較自由的西方社會有著極深的印象。在那里他們吸收了當時法國的自由主義思想和激進思想。當他們于1918年回到俄國時,他們發現沙皇的獨裁是無法容忍的。這種情感說明了所謂的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原因?!涫最I多半是希望廢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使俄國西方化的軍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義不幸的失敗了。——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十二月黨人”起義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反對封建專制學思之窗:談談你對列寧這個評價的看法?(學習小組9)列寧的觀點是正確的。列寧承認“十二月黨人”革命者的身份,他們出身貴族,社會地位與民眾差距懸殊,使得他們不可能真正發動群眾。起義以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為目標,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布爾什維克領導的1905年俄國革命,可視為十二月黨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標的繼續,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十二月革命黨人起義的情景學思之窗列寧曾評價十二月黨人: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狹小的。他們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遠。但是,他們的事業沒有落空。-----[蘇]列寧《紀念赫爾岑》,《列寧選集》第二卷“貴族革命家”、“貴族革命時期”材料5: 維也納會議在俄羅斯境內、原屬被瓜分前的波蘭的20%的領土上,建立了擁有自己軍隊的“波蘭會議王國”。俄國沙皇即波蘭國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波蘭人頒布《1815年憲法》,規定由兩院構成的議會……。這兩個議院都無實權。1820年,為了懲罰議會對俄國政策的反對,沙皇亞歷山大禁止眾議院開會長達5年之久。……但是在1830年11月,華沙的波蘭軍事學院發動了起義,反抗俄國。 ——約翰·梅麗曼《歐洲現代史》依據材料概括波蘭起義的原因和目的(學習小組10)①原因:受沙俄的專制統治②目的:爭取民族獨立③概況: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④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爭取民族解放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2)波蘭起義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德意志1848年革命(學習小組1)1807年頒市《普魯士改單赦令》規定:10.從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擔農奴地位,抑或以契約創設新的農奴制關系。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繼承,或由其自身權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農地的農奴及其妻兒的各種現有農奴制關系和一切相互的權利義務,均應完全停止。爭取民族統一(1)背景:①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②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③隨著經濟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2)概況:①時間:1848年2月和3月②地點: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③目的: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3)影響:革命失敗,但德意志的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歐洲文化重構的表現思考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出現哪些新因素?(學習小組2)1.政治制度: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和革命:歐洲國家開始不同程度地爭取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的斗爭2.政治觀念:(1)對內: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觀念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2)對外:民族民主意識的空前覺醒,反對專制制度,爭取民族獨立,要求實現國家統一3.階級力量: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力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日益強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內容文化侵略是歐洲殖民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3.結果(影響)被侵略的民族不僅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而且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歐洲殖民者文化侵略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方式通過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動強行推行西方語言、宗教: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強行改造被殖民地區的社會政治結構;強行輸入西方價值觀;內容: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目的: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比先滅其文化?!宕徸哉洹抖ㄢ掷m集》影響:一方面,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給被侵略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帶來一場災難;另一方面,為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客觀上推動了當地的近代化。日本在大舉侵入中國內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中國的學校實施毀滅性破壞?!跂|三省,中小學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稱,每天上課前向日本國旗致敬,遙拜日本國旗,學習日語。亞非拉的文化重構的表現保留的傳統文化 外來文化接收中國印度埃及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印度教、伊斯蘭教;種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伊斯蘭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①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②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向西方學習新器物、新制度。③新文化運動后,西方新思想傳入中國。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特點:既保留的傳統文化,又外來文化接收不同文化在互相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9C40y19C70y20C初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文化運動維新思想時 期高 度19C60—90y中體西用19C90y早期維新20C初開眼看世界軍事技術三民主義洋務運動科學技術戊戌變法君 主 立 憲辛亥革命民主共和馬克思主義民主科學器物技術政 治 制 度思想文化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概括近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歷程的特征。(學習小組9)西方文化侵略的特點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侵略渠道具有多樣性。由于文化涵蓋的面極廣,殖民國家通過制度、教育、宗教等多種方式進行。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樣明顯,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更大。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隨著其殖民活動進行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進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動全球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影響具有兩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對被侵略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是一場災難,但同時為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客觀上推動了近代化的發展。天津望海樓教堂近代上海圣約翰大學課堂小結高考真題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1.(2023·江蘇·高考真題)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 )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1.B【詳解】據表格信息可知,現代拉美國家名稱有的源于印第安語,有的源于西班牙語,其含義或是傳統印第安人盛行的物產、神靈,或是殖民國家追求的價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國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見這些現象表明多種文化同時并存,B項正確;(2022·北京·高考真題 )《海國圖志》問世不久即傳入日本,當時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感嘆自己與魏源“所見亦有暗合者”“真可謂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學者感慨道:“使海內盡得觀之,庶乎其為我邊防之一助矣!”這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 )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主張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的侵略產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01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海國圖志》得到一些日本學者的贊同,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侵略的主張,排除B項;魏源寫作的《海國圖志》并不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材料不足以說明中日兩國都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0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