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機器大生產摧殘人性第五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第1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資發社理新航路的開辟、思想解放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第五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生活的深遠影響。工業革命的概念所謂工業革命,是用機器取代手工勞動、以工廠取代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的過程,它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一次飛躍,是技術革命帶動社會革命的一次典型范例。——摘編自王章輝《世界歷史(第5冊):工業化歷程》根據材料分析,工業革命的標志是什么?標志: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大工廠取代手工工場。工業革命為何首先從英國開始?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材料 (光榮革命)確立了議會的統治,王權逐漸虛設,成了立憲君主。“民選”的代表通過議會治理國家,并掌管財政。……一種與資本主義制度之本質相適應的政治形式被創造出來。——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一)背景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開始于英國?①政治前提: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局穩定,政府鼓勵經濟發展(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背景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開始于英國?②經濟:圈地運動和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農產品材料 “原本溫順的綿羊,無欲無求。然而,現在它們卻變得非常貪婪、兇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踏平了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托馬斯·莫爾《烏托邦》(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驅 趕供 給英國制呢業發達,對羊毛需求激增養羊農民資產階級、新貴族圈占公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成私田離開土地,成為雇傭勞動力牧場【概念釋析】農業資本主義生產目的 生產規模 勞動力 地租類型傳統農業 基本自給自足 領主自營地 農民份地 農奴 自由農民 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資本主義農業 以市場為導向, 生產商品 整片開發 大農業 雇工 貨幣地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背景材料 歐內斯特·曼德爾估計,僅在1750年到1800年間,英國就從印度掠奪了1億到1.5億英鎊金幣。這批資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說是英國新工業革命的全部資本,至少也促進了英國對新工業革命的投資。 ——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③對外:通過殖民擴張,促進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背景④技術:手工工場的積累,政府鼓勵發明創造,英國成為歐洲的技術中心材料 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劉宗緒《世界近代史》1624年,英國頒布《壟斷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鼓勵發明創造。材料 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殯時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行;抬棺槨的是兩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背景君主立憲制圈地運動→國內市場殖民擴張→海外市場殖民擴張殖民擴張、圈地運動→資本的原始積累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自然科學的進步圈地運動“就某一方面條件,或某些條件來說,在歐洲大陸也有比英國更好的國家——如荷蘭和法國,但是沒有哪個國家具有英國這樣好的綜合條件。”——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直接因素是哪一個?其他國家不具備這些條件嗎?(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二)工業革命的進程①棉紡織品質優價廉,市場需求量大。②棉紡織業是新興行業,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生產組織形式:機器工廠取代手工工場——生產方式: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1733“飛梭”1760s珍妮紡紗機1768水力紡紗機1779騾機1785水力織布機(細而易斷)(粗而結實)(細而結實)(地理限制)(提速)1.開始:棉紡織業技術革新(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二)工業革命的進程2.動力革新:改良蒸汽機的發明改良蒸汽機的出現產生什么影響?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熱能、為機械提供動力的手段。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②工業:推動了冶金、采煤和機器制造業的發展③交通: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①動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結束了對自然力的依賴,推動了工廠的廣泛建立(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二)工業革命的進程3.交通工具革命: 汽船、火車根據教材、圖片并結合所學分析,蒸汽機車的發明有何影響。影響:①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②加快工業化進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③加快社會流動速度,沖擊舊有社會關系④環境污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二)工業革命的進程4.完成:機器制造機器(19中期)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標志著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英國確立其“世界工廠”地位。蒸汽機的推廣和各個部門的機械化,就更加需要數量多、精度高和規格統一的機器。刨床、鎖床、汽錘、螳床等工作母機先后被發明出來。19世紀30-40年代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制造業誕生了。機器制造業的機械化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從1851年5月到10月,英國舉辦萬國博覽會,在倫敦海德公園里用鋼鐵和玻璃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水晶宮”。維多利亞女王宣稱,“人類能想出的一切發明”都在這里了。(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三)工業革命的擴展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俄國德國這一時期歐美其他國家紛紛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但受制于各種不同因素(如德意志國內四分五裂),這一時期英國工業實力仍舊領先于其他國家。(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50、60年代歐美主要國家民族民主運動的完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二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動下興起的。……層出不窮的技術發明同樣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前提。……工業革命的興起離不開現有的物質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所達到的規模、水平和程度制約看產業的更新升級,這一點可視為新工業革命開展的經濟前提。——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一)背景(1)政治前提:19世紀后半期,更多歐美國家完成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2)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3)技術條件: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直接推動力)(4)勞動力:第一次工業革命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削弱了人身依附,大量人口轉化為自由雇傭工人(美國:1861南北戰爭,廢除黑人奴隸制;俄國:1861,農奴制改革;日本:1868,明治維新,廢除封建等級制)(19c60s—20c初)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1877年愛迪生發明電燈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二)成果(19c60s—20c初)二、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成果2.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美]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德]卡爾本茨發明的汽車◎內燃機(19c60s—20c初)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藥3.新興化學工業的興起,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二)成果思考:化學工業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戰爭、采礦、工業、農業、生活、環境(19c60s—20c初)二、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成果4.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也煥發出新的活力(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時間】:1887年-1889年【高度】:324·79米【重量】:約為10100噸【結構形式】:鋼架鏤空結構 美國發明家 Benjamin Holt 在 1904年 成功研發了首臺商業化的履帶式拖拉機(19c60s—20c初)電話(1876、美國 貝爾)無線電報(1896、意大利 馬可尼)二、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成果5.通訊技術的進步(電報、電話等)(19c60s—20c初)三、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期)動力能源發明者科技含量工業結構生產形式中心范圍電力、石油科學家、工程師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壟斷組織同時開始于幾國有經驗的工匠生產經驗的總結,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工廠制度從英國向外擴散煤炭從棉紡織業開始,以輕工業為主電力、化學等重工業部門占主導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分別總結其特點特點:1、主要是在輕工業領域;2、技術發明多來源于工匠的實踐;3、首先發生在英國,然后擴展到其他歐美國家特點:1、重工業占據主導地位;2、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科技成為真正的生產力;3、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有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如日本、德國4.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人類的物質文化在過去的200年中發生的變化遠甚于前5000年。……這一偉大變革都源自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這兩大革命是西方文明對人類發展的杰出貢獻。回顧歷史,似乎這兩大革命比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更大的意義。——《全球通史》工業革命亞非拉世界政治經濟思想生活教育思考:工業革命的影響?環境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階級中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大,還要多。——[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2.生產關系:先后出現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和壟斷組織,科學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視手工工場(工業革命前)大企業(壟斷組織)(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手工工場時期大工廠(工業革命期間)壟斷組織(1)含義:資本家通過兼并或聯合的方式組成壟斷組織,控制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市場,賺取高額利潤(2)產生原因:①重工業發展,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②股票交易市場的形成和發展③1825年后經濟危機頻繁發生(3)類型:卡特爾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統一價格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統一價格統一銷售多類型企業聯合概念拓展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以家族財閥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團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壟斷財團。如今,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三和、第一勸業銀行等六大壟斷財團掌握著日本的經濟命脈,控制著日本的大量公司。該財團在化工、重型機械、綜合電機、汽車制造、房地產、核發電、半導體、醫療及辦公電子設備等行業擁有優勢。組約時報1922年曾這樣描述三井:西方文明中從來沒有這樣的組織。只從事金融業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和三井財閱比起來就非常一般了。三井是東方世界最富有的財團,控制了礦山、銀行、鐵路、航運、工廠和貿易公司。大財閥不僅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勾結元老、官僚、軍閥,操縱政黨,左右政權。1927年,日本發生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銀行紛紛因擠兌而破產。財政部長高橋是清發出緊急敕令,宣布全國銀行一律停兌三周,并由日本銀行向各大銀行發放22億日元的非常貸款,另由政府補助7億日元,幫助壟斷金融資本渡過了難關。這讓人聯想到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不惜一切拯救包括高盛在內的幾個“大而不倒”的銀行。同樣是政府將納稅人的錢借給大銀行,同樣是放手讓他們的競爭對手破產,難怪巴菲特在危機中毫不猶豫地抄底高盛的股票,有政府站在大財閥一邊,試看天下誰能與敵! ——《貨幣戰爭》材料 恩格斯說:“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那支配著和壟斷著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僅私人生產停止了,而且無計劃性也停止了。”積極:壟斷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減少生產的無計劃性;消極:壟斷組織發展壯大,干預國家政權,積極侵略擴張木牌上寫著:“這是一個為壟斷者所有、為壟斷者服務的參議院。”他們形如錢袋的肚皮上寫著“鋼材、銅業、食糖、石油等壟斷企業”漫畫《參議院的老板們》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壟斷?(4)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5)影響:積極:①減少無計劃性②更有能力組織高科技研究,開發新技術③生產和資本集中,有利于重工業發展消極:①經濟:壟斷價格不利于消費者利益②政治:一定程度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干涉國家政治生活③國際:經濟上要求瓜分世界,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擴張壟斷組織概念拓展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3.經濟結構:促進了第二產業的發展,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英國就業人口比重的變化1841年1877年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城市的這一邊住著奴隸,那一邊住的是老爺。——法國托克維爾在1835年考察曼徹特斯留下的精彩評論4.階級結構: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英國議會改革,通過《1832年改革法案》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①城市化進程加快5.社會生活: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5.社會生活:材料 “……過去以天為單位,現在以分鐘、秒為單位;……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為了現代生活的準則,人們開始隨身帶上一塊表,時間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英國通史》實際工資的增長(1850—1913,1913=100)1850年 1880年 1900年英國 57 81 100法國 59.5 74.5 100③工資增加,生活有所改善——材料均來源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②時間觀念增強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5.社會生活:④休閑娛樂和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逐漸興起;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在19世紀,許多城鎮興建博物館和大型圖書館,為普通民眾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機會。此外,理性休閑運動還倡導人們走出室外,來到鄉村漫步思考和研究自然……以營利為目的的流行書籍和報紙大量增加……——歐陽萍《工業革命對休閑生活方式的影響》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商場內部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5.社會生活:1918年2月15日,英國 Punch 報刊登插畫慶祝英國女性獲得選舉權。1918年2月6日,英國王室簽署了國會通過的《全民代表法案》,使得英國女性獲得選舉權。不過,當時英國女性尚未得到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英國直到1928年才取消對女性的財產限制,并將年齡門檻也降到21歲,從而真正實現了兩性政治權利平等。⑤女性地位有所提高,為她們爭取男女平等奠定了基礎。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6.思想文化:自由經營、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主張用“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市場經濟)“現代經濟學之父”“自由企業的守護神”(1)經濟思想: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發展(亞當斯密《國富論》)(2)社會思潮:馬克思主義誕生,并逐漸與工人運動結合19世紀30年代法國里昂工人運動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7.消極影響: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是一次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據統計,12月份因這場煙霧死亡的人多達4000人,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19世紀初期,美國紡織工廠中童工們1858年英國《笨拙周刊》漫畫:“沉默的強盜”,畫面為象征死亡的骷髏在泰晤士河上游蕩,下面有一行文字是:"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解決: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歐美各國開始通過社會立法來解決這些問題1834年頒布《濟貧法案》;19世紀通過《公共衛生法》;19世紀后期頒布《工人住宅法》應對貧民窟問題;1920年頒布《失業保險法》;1933年頒布《工廠法》,限制兒童工作時間,并為兒童提供教育機會;這是個最壞的時代,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令人絕望的春天,這是個充滿希望的春天……——(英國)狄更斯《雙城記》(1859)如何理解這句話 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材料 1870-1913年,世界貿易增長了3倍,鐵路長度增長了4倍。世界船舶總噸位在1870-1910年間增長了1倍以上。在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獲得極大提高,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國際間的聯系更密切。——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8.世界格局:②世界各地聯系日益緊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①多數亞非拉國家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東方從屬西方的局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工業革命:“革命”?“非革命”?塞繆爾·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認為:“革命,就是對一個社會居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及其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領導體系、政治活動和政策,進行一場急速的、根本性的國內變革。”材料一 對于工業革命,希頓指出:“一場持續了150年而且為了準備它至少另外花了150年的革命,看上去需要一個新的名稱。”——嚴鵬、陳文佳《工業革命:歷史、理論與詮釋》材料二 湯因比在1880——1881年間的一系列講座使“工業革命”一詞流行起來。他要用“革命”來表達英國經濟和社會的質的變化:舊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機和動力織機的強大打擊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種經濟技術的革新“毀滅了舊世紀,創造了一個新世界”。——董正華《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史學界關于工業革命有“革命說”和“非革命說”兩種觀點。結合亨廷頓對革命的定義,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對“革命說”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工業革命符合亨廷頓的革命“根本性”特點,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根本性影響,應該稱為革命。總論點:論證:第一組:生產力第二組:生產組織形式第三組:階級關系第四組:社會生活第五組:世界經濟以歐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美國、德國崛起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亞非拉國家或地區在被卷入世界市場的同時,逐漸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全球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西班牙、葡萄牙崛起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市場逐步擴展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開始交融殖民掠奪武力侵略商品輸出瓜分世界資本輸出拓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