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導入新課2017年11月7日是俄羅斯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羅斯參加活動的很多人仍然認為:“列寧是個偉人,他那個時代的人民個個滿懷理想,與現在人人金錢掛帥很不一樣。”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武裝起義拉開了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在蘇維埃政權長達70年的統治中,克里姆林宮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的很多人不再將那一段動蕩而光輝的歲月看作是人民的勝利,而是給俄羅斯帶來了流血和苦難。十月革命是如何發生的,今天的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十月革命的意義與歷史啟示,還是讓我們走進這一段歷史去尋找答案吧。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課程標準】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課標要求:了解列寧主義形成的時代特點及其理論意義;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認識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啟示核心素養目標:時空概念:從十月革命爆發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俄國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國內國際環境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以文字和圖片等史料幫助學生了解列寧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等歷史概念的基本內容,認識列寧主義形成的時代特點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歷史條件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俄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是列寧主義形成、十月革命爆發的基本原因;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形成既是蘇俄人民的政治選擇,也是當時國際與國內、蘇俄歷史與現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沙俄1547年—1917年蘇俄蘇聯俄羅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俄國歷史沿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背景材料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計算,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英國的1/5,法國的1/4…… 俄國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存在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 ——王斯德主編《世界現代史》材料二: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的1/3)。——王斯德主編的《世界現代史》(1)經濟:資本主義發展。(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2)政治:沙皇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社會矛盾尖銳。(1)經濟:資本主義發展。(俄國是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2)政治:沙皇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社會矛盾尖銳。(3)階級: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材料三:1900年,俄國企業數量25327家,總產值約32億盧布,工人近205萬人,到1913年分別發展到29415家、74億盧布和311萬人。材料四:《火星報》是第一張全俄馬克思主義秘密報紙,刊頭旁印有“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烈焰”的名言,這是十二月黨人賦詩致亞·謝·普希金的詩句。同時,還印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著名口號。列寧為創刊號寫了社論《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指出必須鞏固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季正矩《列寧傳》(5)思想:1900年,《火星報》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6)主觀:列寧積極進行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1.背景一、列寧主義的形成2.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1.背景組織:新型無產階級政黨思想一、列寧主義的形成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 關系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應該首先在歐洲發達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且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才能成功。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學習聚焦:繼承與發展帝國主義定義對俄國的認識一國勝利理論建立政權方式肯定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揭示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3.內容一、列寧主義的形成一、列寧主義的形成3.內容 4.意義(1)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對俄國的認識: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①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②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獲勝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③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因此,它常常和馬克思主義一起合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1、歷史條件俄國是是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沙皇專制統治,社會矛盾尖銳一戰激化矛盾,加速革命到來直接:主觀:無產階級壯大; 成熟的政黨; 成熟的理論; 可靠的同盟軍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917年3月(俄歷2月)1917年4月1917年7月1917年11月(俄歷10月)推翻沙皇統治,形成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后者的領導人認為無產階級尚無能力管理國家,便將政權交給前者,自己處于次要地位。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公開反對革命。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十月革命爆發并取得勝利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2、革命進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二月革命(1917.3)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結果推翻沙皇專制出現兩個政權工兵代表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性質:3月8日,參加游行示威的人數超過9萬;3月9日,參加游行示威的人數超過20萬;3月10日晚,沙皇下令采取恐怖手段鎮壓;3月11日晚,士兵起義,拒絕向人民開槍;1917年初,俄國人民反對沙皇制度、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斗爭以不可遏止之勢迅速發展。以罷工為例,1916年最后三個月共發生罷工328次,參加人數達26.8萬;1917年1月就有罷工400次,參加人數計27萬。彼得堡、莫斯科都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斗爭。——陳之驊《蘇聯興亡史綱》2、革命進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四月提綱》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拒絕考慮絕大多數俄國人所需要的兩樣東西——和平和土地,同樣,政府也不愿結束戰爭。——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17年)次日(4月17日),列寧在彼得格勒蘇維埃(工會)發表演講一一列寧在演講中呼吁蘇維埃奪取政權,與同盟國取得和解,并提倡對社會財富重新進行分配。并提出將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以和平方式奪取政權2、革命進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拋棄和平幻想;決定武裝奪權;政權并存結束七月流血事件2、革命進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占領冬宮:11月7日(俄歷10月25),臨時政府投降。成立政權: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二大召開。十月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2、革命進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質打擊對象革命力量結 果相同點 兩者聯系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參加,并起到積極作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兩個革命階段緊密相連;無產階級在兩次革命中都起到領導作用歷史背景相同:一戰使俄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與民族矛盾激化。領導者:都有布爾什維克政黨參與。二、十月革命的勝利3、歷史意義十月革命有著巨大的國際意義。它在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開拓了一個社會主義基地,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共處和競爭的世界新格局。這種格局不僅使不同制度的國家共處和斗爭,也提供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相互吸取經驗,促進各自的繁榮。十月革命的勝利也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提供了一個榜樣,可以不通過發達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周尚文 等《蘇聯興亡史》1937年,蘇聯工業產量超過德、英、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僅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過程,開創了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模式,開辟出一條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大國崛起》解說詞結束了剝削階級的統治,開啟了俄國現代化強國進程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格局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飛躍,開辟探索社會主義新紀元打擊帝國主義統治,鼓舞殖民地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人類歷史世界俄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1918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絞殺蘇維埃政權,武裝干涉致內戰。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目的余糧收集制。內容 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1921新經濟政策1918退出一戰;1922內戰結束。脫離戰爭繼續“戰共”,違背經濟規律。①重心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②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實質:尊重經濟規律,按照市場和商業原則在工業和農業間建立聯系。作用: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蘇聯成立1918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03新經濟政策。1922.12“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4.01列寧逝世。斯大林領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蘇聯地圖(1940年)▲斯大林成就 1937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工業部門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短時間內,從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蘇聯模式”4、蘇聯模式*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全球文明史》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認為:個體農民不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新經濟政策時期產生了富農囤積糧食、投機倒把的問題,因此,必須實行農業集體化,改變農村所有制形式。——《世界歷史》農業:農業集體化(集體農莊)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公就越優越。——《世界歷史》經濟體制:單一的公有制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4、蘇聯模式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學習拓展】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7卷§【學習拓展】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思考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有何歷史影響? 蘇聯模式使蘇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取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啟示:發展要遵循客觀規律;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水平;要協調發展經濟,注重保障民生。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蘇聯模式§斯大林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體現著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原則……從理論到實踐都明顯地改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葉書宗《關于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問題》整理◎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道路有何特點,目的是為何?政策 特點 目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特色,共產主義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全面運用戰勝國內外地人;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占主導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利用資本主義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基礎強行推行農業集體化;犧牲農業優先發展重工業;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利用國家政權力量盡快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社會主義政權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小結1917.02二月革命推沙皇。1917.04《四月提綱》指方向。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7.11十月革命現曙光。社會主義革命。1918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03新經濟政策。1924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古巴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一國到多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蘇聯的探索之路,對我們今天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有哪些啟示?歷史的追問課堂練習1、(2022·全國乙卷)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連續發表文章,主張只要臨時政府不直接危及群眾利益,就應給予支持;要求放棄無條件反對戰爭的立場,改行對臨時政府施加壓力以迫其開始和談的策略。這個主張得到了黨內大多數人的支持。這表明當時( )A.臨時政府反對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B.沙皇殘余勢力仍對革命存在嚴重威脅C.布爾什維克黨對革命形勢認識尚不明晰D.國際局勢不利于俄國革命持續深入發展2、(2024·浙江卷)1923年,張聞天的一篇譯文提及,“(蘇維埃共和國)不會做純粹的社會主義,因為這種日子尚未到來;他也不會做純粹的資本主義,因為這種日子已在衰敗了。他是過去與未來的唯一的結合——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底原素(的元素)混合的同時存在。……而現在蘇維埃共和國正在這種界限上。”文中的“混合”指向的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 D.“新經濟體制”課堂練習3、(2023·廣東卷) 1932年1月,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被新建的重工業、森林工業和輕工業人民委員部所取代。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到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有21個工業人民委員部。這種變化( )A.源自衛國戰爭需要 B.導致經濟比例失衡C.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 D.是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