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11課元朝的建立與統一遼宋夏金元時期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蒙古” 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上的民族”。生活方式:善騎射,游牧生活一 、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興起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有草皮的地翻轉著,全部百姓反了,不臥自己被兒里,互相攻打。——《蒙古秘史》背景:12世紀時,蒙古草原頻繁發生戰爭;人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2.蒙古的統一建立 政權時間人物尊稱意義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像“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頌揚他和海洋一樣偉大。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一 、元朝的建立①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面,②為后來元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1206年蒙古統一(1)1218年,滅西遼(3)1234年,滅金蒙古南宋蒙古金南宋一 、元朝的建立3.蒙古族的擴張:1227年蒙古軍隊滅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2)1227年,滅西夏(4)1246—吐蕃依附蒙古(5)1253-蒙古滅大理對外:蒙古帝國旋風般橫掃歐亞大陸,向西一直打到中亞和多瑙河,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在25年里,以總數不到20萬的軍隊,先后滅了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過千萬人,征服各民族人口數6億。一個地跨歐亞的蒙古大汗國形成。對內:4.元朝的建立:措施①“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②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取自儒家經典《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意,表現了元統治者欲一統天下的志向。忽必烈像一 、元朝的建立建立時間建立者國號都城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布局規整,中軸對稱,宮城位于中心位置,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中書省、樞密院體現元朝學習中原王朝的中央行政體制;孔廟、太廟等建筑的修建體現元朝祭祀祖宗孔子,重視漢文化。元大都的平面圖在布局和功能分區上體現了哪些特點?都城建設上依照中原制度和文化二 、元朝的統一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南宋滅亡。元朝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1279年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開展抗元斗爭。5.元朝統一全國過程:問題探究有人認為,既然元朝統一全國是進步的,為什么還要贊揚文天祥的抗元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說一說你的看法。從國家統一的角度:是歷史的進步。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正義、愛國的角度:在元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蒙古是通過軍隊征服來完成全國統一的,而文天祥抗元是反對民族壓迫,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正義的愛國行為。所以,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是否定元統一的進步性,只是二者看待歷史的角度不同。【合作探究】對比秦、漢、唐、宋、元各朝建立者信息,概括元朝有何特殊性?朝代 建立者姓名 統治民族秦 嬴政 漢族漢 劉邦 漢族唐 李淵 漢族宋 趙匡胤 漢族元 忽必烈 蒙古族朝代 國土面積秦 340萬平方公里漢 609萬平方公里唐 1237萬平方公里宋 280萬平方公里元 1372萬平方公里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元朝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西邊到達流沙(今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面可抵遼東(今遼寧東部)南面越過海表(今西沙群島)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二 、元朝的統一6.元朝疆域:皇帝(行 政)中書省樞密院(軍政)御史臺(監察)①中央機構宣政院(西藏、宗教)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 、元朝的統治1.中央:皇帝(行 政)中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山東、山西、河北(直轄腹里)行省(軍政)10個行省樞密院(軍政)御史臺(監察)①中央機構②地方機構宣政院(西藏、宗教)行省制度三 、元朝的統治2.地方:實行行省制度①“犬牙交錯”局面。②行省事無大小,須向中央報告才能實行。③官吏任命由中央決定。特點:觀看視頻結合課本說出行省制度的實施有何特點?產生什么影響【合作探究】比較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說說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化反映出什么趨勢?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度確立朝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共同點 趨勢 都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都是為鞏固了統治;都在一定時期產生過積極作用中央權力不斷( ),地方權力不斷( )相對較弱增強進一步增強秦朝西周元削弱加強元朝形勢圖(1330 年①東南: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三 、元朝的統治3.邊疆地區:三國隋朝元朝孫權派衛溫到達夷州隋煬帝三次派人到達琉球有史可查關于臺灣的最早記載加強大陸與臺灣的聯系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汪大淵《島夷志略》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正式建立行政機構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三國鼎立形勢圖回顧元朝及以前大陸與臺灣交往的史實?元朝形勢圖(1330 年①東南: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②西北: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三 、元朝的統治3.邊疆地區:西漢唐朝元朝北庭都元帥府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西域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中央王朝對西域統治加強的反映唐朝疆域圖(669年)回顧元朝及以前漢族與西域(新疆)交往的史實?元朝形勢圖(1330 年①東南: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②西北: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③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三 、元朝的統治3.邊疆地區:涼州會談,確立蒙古與西藏建立宗藩關系窩闊臺次子闊端派兵進駐吐蕃1239年1247年設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西藏行政事務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1264年元朝建立后總制院更名為宣政院,直接統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1288年吐蕃歸附蒙古管轄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回顧元朝及以前中央政權與吐蕃(西藏)交往的史實?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要堅持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涼州行[元] 戴良……年年此地成邊土,竟與胡人相間處。胡人有婦能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兩則材料反映了元時期哪一民族現象?民族交融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寺內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式佛塔,是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歷史見證。四 、元朝的民族交融2.表現::①邊疆各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族雜居。②契丹、女真等族漢化③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畏兀兒人回 回3.意義:(民族交融最典型事例)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1.背景:各族以中原文化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加強四 、元朝的民族交融(1)政治格局:結束分裂,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奠定基礎。(2)制度創新:創立行省制度。(4)民族交融:促進了民族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3)邊疆管理:設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首次對西藏和臺灣的管轄。小組討論元朝在中國歷史上有怎樣的貢獻?元朝忽必烈建立元朝 ,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 ,傳統的“中國觀”以此為契機出現重大變化。“中國”一詞的地域意義突破九州而演變為十行省 ,人民意義突破漢人而演變為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 ,其文化意義突破農耕文化而演變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變化 ,乃是“中國”主權行使者 ,可以是漢族政權 ,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和漢人的聯合政權。這樣的“中國觀”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國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5)對外交流:促進中國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本課小結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206年年1272年統一蒙古1227年蒙古滅1234年蒙古滅1260年繼承汗位忽必烈定國號為元朝定都1276年元滅年元統一全國結束 ;版圖地方中央集權制度(行政)(軍政)(監察)宣政院(宗教、西藏)行省制度臺灣:邊疆新疆:西藏:,由 統轄民族交融表現:形成新民族—意義:大規模人口流動促進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中央鐵木真(成吉思汗)西夏金忽必烈大元大都南宋12711279多政權并立最大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澎湖巡檢司北庭都元帥府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宣政院回回1、(2024:山東臨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反映了文天祥( )A.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B.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將領D.掌握著南宋末年朝廷大權A2、(2024·山東青島)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趨同性逐漸加強。元朝建立之后,進入中原的契丹人,金人都被稱為漢人,正體現了這種趨同性。材料說明這一時期( )A.各族間實現長久和平B.社會經濟繁榮C.民族交融的趨勢加強D.中外交流頻繁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