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世界歷史階段劃分階段 時間 教材相關單元世界上古史 公元5世紀以前 第一單元世界中古史 公元5-15世紀 第二單元世界近代史 16-19世紀 第三、四、五、六單元世界現代史 20世紀至今 第七、八、九單元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4課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重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背景。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時空坐標】單元概覽·明要求目錄壹叁貳戰前“失衡”(背景)—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戰中“失控”(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失和”(結果)—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蘇]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第二卷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敗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瓜分德國的殖民地……法國的目的是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奪取德國的薩爾區……樹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吳于廑、齊世榮 《世界史·現代編(上冊)》從戰爭的定義看:是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從戰爭的起因看:這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從戰爭的進程看:各國為了實現各自目標進行了長期殘酷的爭奪,顯示出戰爭的侵略性。從戰爭的結果看: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分贓會)。思考點:依據地圖和材料分析,為什么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歐陸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形成(1)1879年10月,德、奧秘密締結《德奧同盟條約》;(2)1882年5月,德、奧、意簽訂《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3)1891-1894年,法、俄簽訂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協定;(4)1904年和1907年,英法、英俄分別締結協約。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2)導火線(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主要成員國相繼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3)意識形態上: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4)物質上: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5)軍事上:列強間的矛盾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它們的對峙推動了世界大戰的爆發。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7月28日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8月4日英、法向德國宣戰,8天后對奧匈帝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對俄宣戰8月10日法國對奧匈帝國宣戰日本、美國、中國等33國先后參戰宣戰地區性戰爭歐洲戰爭世界大戰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二、第一次世界大戰2.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程西線:英法聯軍vs德軍南線:奧軍vs俄軍和塞爾維亞軍隊東線:德奧聯軍vs俄軍三個階段三條戰線二、第一次世界大戰階段 時間 主戰線 戰役 評價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1914年西線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雙方傷亡近100多萬,“凡爾登絞肉機”未能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雙方共出動150萬兵力,標志著德國“速決戰”破產馬恩河戰役德奧取得勝利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戰役美國和中國參戰,俄國退出戰爭同盟國投降雙方傷亡近130多萬,“索姆河地獄”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西線東線、南線【自主探究】:閱讀課本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施里芬計劃轉折點北線凡爾登戰役一場戰斗后德軍尸體凡爾登戰役凡爾登戰役中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凡爾登戰役中法軍陣地一角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中的包扎所索姆河戰役中的士兵材料:埋葬尸體一般是不可能的。通常情況下,戰斗中陣亡士兵的尸體用炮架運回來,但尸體越來越多,根本運不過來。我們面對的是成百上千的尸體,不僅有我們的,還有德國人的尸體。太陽照在被毒氣毒死的士兵的尸體上,經常將腫脹的尸體變成藍色,與海藍色差不多。隨著毒氣排出,尸體像木乃伊一樣干癟,保持著死前的姿勢,有坐著的,跪著的,絕大多數趴在或者躺在地上。——《破碎的世界:一戰信件、日記和回憶錄》﹃索姆河地獄﹄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一戰美國征兵宣傳海報材料1:歐洲戰爭剛開始時,美國仍然采取超脫的態度,奧匈皇儲的被刺事件在美國幾乎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美國慶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報紙說:“應該好好感謝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美國總統威爾遜1914年9月呼吁美國人民“從思想到行動都應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材料2: 德國海軍艦隊無法突破英軍封鎖,于是采用“無限制潛艇戰”來破壞英軍的海上補給線。思考:材料反映美國對歐洲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導致前后態度的原因?變化:由“中立”政策到直接參戰。原因:“中立”:發戰爭財;美國國內人民反戰情緒濃厚;參戰: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美國商船遭到重大損失;維護美國利益,爭奪戰后世界霸權。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一戰華工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中國參戰的意圖在于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為一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為最終解決山東問題做了鋪墊。影響歷史縱橫中方參戰原因?迫切需要國際社會認同,重樹國家形象和地位。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②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1918年,蘇俄與同盟國媾和,退出戰爭。簽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和平法令》二月革命二、第一次世界大戰3. 一戰結束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福煦車廂簽約情景(車廂由法國專門運來,當年普法戰爭結束時,兩國在此簽約)從戰爭的進程看帝國主義之戰?非正義性質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一戰后的歐洲與世界結合教材、地圖冊,提取歷史變遷信息二、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一戰前 一戰后歐洲 處于世界中心,支配國際事務 分裂為戰勝國與戰敗國;原有四大帝國解體,出現大批民族國家;相對衰落,并且其世界中心地位受到其余國家、地區的挑戰美國 開始向海外發展,提出“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等口號,但尚且缺乏實力 走出美洲,參與并力圖左右國際事務,成為對歐洲的重要挑戰力量日本 開始崛起,但仍是相對落后的國家 在一戰中勢力壯大,獨占中國東北地區,并想獨霸中國,在亞太地區對歐美力量形成挑戰俄國/ 蘇俄 內部孕育社會主義革命的力量,但尚未成熟,不足以威脅資本主義 蘇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引發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系列革命,成為整個西方世界恐懼并敵視的挑戰力量亞洲 正在覺醒,但其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斗爭尚不能對西方殖民者造成較大打擊 中華民族覺醒,對西方在華殖民利益及整個殖民統治造成威脅1、一戰后的歐洲與世界二、一戰后的國際秩序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非洲、西亞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組成部分 主要內容凡爾賽體系 (重建歐洲) 1.同盟國承擔一切戰爭罪責;2.戰敗國須割地賠款;3.戰敗國須裁撤軍備;4.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華盛頓體系 (平衡亞太) 1.限制海軍軍備;2.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列強同意對華采取“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政策;二、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德國能夠賠付的較為穩妥的極限數值當在20億英鎊,這包括了一切支付手段——直接可轉移的財富、所割讓的資產以及每年的賠償。——凱恩斯《<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后果》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對于戰爭罪責的推卸,引發了其對戰敗國的超經濟剝削。為下一次大戰的發生預埋了復仇的火種。《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懲罰 法律 德國被確認為罪魁禍首領土 失去1/8的人口與1/10的人口,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軍備 廢除義務兵役制、軍事機關,限制軍隊人數與武器賠款 承擔各協約國和參戰國造成的一切損失,賠款數額竟達 1320 億金馬克。日本陷入了“協調外交”的無奈和郁悶之中,引起國內矛盾激化,法西斯主義抬頭并且逐漸蔓延,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歐洲陷入了更加困難的境地,遠東及太平洋地區不再有日本的保駕護航,同時美國奉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避免卷入對抗日本的陣營中,英國被迫推行綏靖政策,這無疑助長了日本、德國等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步伐。——李偉《第三次英日同盟研究》2.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老牌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壓縮后發國家發展空間,不利于國際秩序被普遍接受。二、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列強和殖民地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個矛盾重重而且脆弱的戰后國際秩序。戰勝國先是以消滅蘇俄為目的,并組織對蘇俄的武裝干涉,但是沒有成功;接著又以孤立蘇俄為目標,所以說凡爾賽體系是反蘇反共的工具。防止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擴大影響的根本宗旨,在以后20年變。當30年代法西斯的侵略擴張日益猖獗之時,英法仍然敵視蘇聯,也成為蘇德再次接近的原因之一。——徐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系》4.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意識形態領域的仇視與對抗,為后來的歷史發展留下隱患。巴黎和會,各國都重在本國權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每周評論》(陳獨秀,1919年5月4日)3.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戰勝國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實質上就是帝國主義列強的分贓秩序,并未真正尊重其他殖民地半殖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走回“孤立主義”的外交路線。)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一戰后的國際秩序與歐洲的世界霸權地位逐步衰落而同步發展的,是世界殖民體系的解體過程。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對此深有感觸,他在1926 年寫道:“這場用鮮血覆蓋整個歐洲的戰爭……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里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民族自決”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流行的革命術語和政治口號,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來說,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歐洲的殖民體系在似乎擴大到極限的同時也開始了它的解體進程。與歐洲的逐漸衰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與蘇聯的不斷崛起。美國的崛起是在歐洲衰落的背景中出現的,而蘇聯則正是在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最嚴重的危機時誕生的。美國與蘇俄這兩個幾乎同時崛起但又主張不同制度的力量不斷發展,并將追隨它們的力量集合在各自的旗幟之下,使19 世紀爭雄世界的歐洲列強相形見絀,使以美、蘇為兩大力量中心的兩極格局初露端倪,盡管它在當時還很不清晰。戰后新世界 (基于《20 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由戰勝國構建的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第一個涵蓋全球主要大國的多極體系。英、法代表的西歐還是具有比較決定性的力量,他們是凡爾賽體系的制定者和監督執行者,支配著世界上第一個主權國家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對全球事務具有決定性發言權;美國是華盛頓體系的主要規劃者和潛在保證者,在亞太地區擁有較大影響;日本雖然在華盛頓體系下受到一定限制,但其擴張野心不變,也是國際事務中的一個有影響的力量;蘇俄/蘇聯雖然長期被排除于國際事務之外,但仍然是一個決定性的成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國際力量,并以獨特的方式對該體系的形成和實際運作產生著巨大影響;中國及其他亞非拉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也在發展。戰后新世界 (基于《20 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強權政治是指一種以強權關系維持國際秩序的資產階級國際政治。20世紀初以來盛行于歐美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它認為許多民族或許多獨立國家并存的世界是一個狼群組成的世界,個個都蓄意損害其他以取得好處;除了相互懼怕彼此的武器之外,沒有別的約束,更沒有控制它們的法律,支配國際社會的唯一法則就是弱肉強食;國際社會秩序的真正基礎是在特定時間內存在的強權關系。——鄭建邦,《國際關系辭典》戰后新世界 (基于《20 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課堂小結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三大階段:進攻、僵持、決戰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三條戰線:西線|決定性、東線、南線工業資本引發的帝國主義全球爭奪軍事同盟條約帶來的戰爭爆發危機薩拉熱窩槍聲成為戰爭的最佳借口西線戰場上的華工人類之殤,世界之痛和平的體系埋下了不和平的種子世界格局變遷,新興世界正在孕育古老的中國迎來曙光影響深遠的軍事遺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