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課件(共29張PPT)--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課件(共29張PPT)--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共29張PPT)
種類 起源 發展
倫巴 十六世紀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間舞蹈 在古巴得到發展
桑巴 歐洲白人音樂與非洲黑人音樂融合的產物 盛行于巴西狂歡節
恰恰 曼波舞(非洲和中南美洲文化的混合產物)美式Lindy舞演變而成 二戰后風靡全美國
牛仔 源于黑人舞蹈和美國西部牛仔跳的一種踢踏舞 20世紀30年代風靡美國
拉丁舞
課堂導入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課標要求:
1.了解歷史上的重大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戰爭帶來的不同文化的交鋒;
2.認識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
三個舊世界創造了一個新世界。
——美國學者
【思考】結合課本內容,分析“舊世界”和“新世界”分別指的是什么?
歐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印第安人
非洲黑奴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表現 特征
獨立戰爭前
獨立戰爭后
①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②英語已發展成為美式英語,成為共同語言;
③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
⑤“美利堅人”成共同名稱;
⑥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
深蒂固;
⑦造成了印第安文化的斷裂。
①多元文化;
②深受英國文化、清教和啟蒙思想影響;
③美利堅民族形成但種族融合少
①1787年憲法,聯邦制共和國,權力制衡原則;
②自由女神像;③種植園奴隸制經濟。
①自由平等;
②人民主權;
③分權與平衡;
④種族歧視。
(一)美國文化
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合作探究一:美國獨立戰爭與文化擴張的關系
“我們”指來自英國的早期殖民者,很大部分是清教徒。
影響:①清教因素中的自治意識、契約精神、法治原則、民主理念、注重個性、追求個人權利、尊嚴和自由等思想,豐富了美國政治文化的內容。
②體現了強烈的使命感,對美國以后的侵略擴張提供了重要動力。
材料一:我們自愿結為一公民自治團體。為使上述目的得以順利進行、維持和發展,亦為將來能隨時制定和實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總體利益的一應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規、條令、憲章與公職,吾等全體保證遵守與服從。 ——《五月花號公約》1620年
【P68歷史縱橫】世俗生活方面看,清教徒主張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提倡節儉、勤奮,厭惡懶惰和邪惡,推崇禁欲主義和發財致富。這種“人為天定”、見證“揀選”的宗教倫理后來則發展成為冒險有為、優勝劣汰、聽天由命的資本主義精神。——《基督教文化》
【思考】材料一中的“我們”指的是什么人?他們何以來到美國?公約中體現了哪些精神內涵?
【思考】清教因素對美國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一)美國文化
精神內涵:自治意識、契約精神、法治原則、民主理念。
為躲避政治和宗教迫害。
材料二: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他們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共同設立政府,政府之正當權力,來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損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權予以變更或廢除,并建立新政府。
——《獨立宣言》1776
《獨立宣言》強調平等、天賦人權、自由、人民主權等,與《五月花號公約》的精神一脈相承。
【思考】材料二中美國的《獨立宣言》與材料一中《五月花號公約》有哪些相似之處?
(一)美國文化
合作探究一:美國獨立戰爭與文化擴張的關系
(二)拉丁美洲文化
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表現
獨立戰爭前
獨立戰爭后
①語言:
②種族:
③宗教:
④舞蹈:
①取得的進步:
②存在問題:
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
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天主教成為拉美的主要宗教;偏遠地區保留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
拉丁舞是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A.追求法治、自由:獨立后的拉美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B.形成獨裁權力:戰爭也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
(二)拉美文化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形勢圖
1821年,墨西哥獨立
海地革命領袖
杜桑·盧維杜爾
圣馬丁是阿根廷"國父"
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
1822獨立;
1889建立共和國
玻利瓦爾是“委內瑞拉國父”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
阿茲特克文明
瑪雅文明
印加文明
印第安人獨立發展出特色鮮明的古代文化
【合作探究】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美文化多樣性的異同
美國文化 拉丁文化
不同點 文化
政治
種族
血緣
宗教
語言
政治文化
相同點 英國文化為主
西、葡文化為主
政治文化呈現出民主、法治特點
“考迪羅”獨裁政治特點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少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多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會
多源,混血社會
多種宗教
①多種宗教;②天主教是主要宗教,印第安人的多神崇拜仍存在
美式英語為主
拉丁語,印第安語
①受歐洲意識形態影響,建立聯邦制、共和國;②實行權力制衡。③自由女神是重要文化符號
①受歐洲意識形態影響,建立聯邦制、共和國
②考迪羅主義盛行。③拉丁舞是重要文化符號
①以歐洲文化為主;②受黑奴貿易影響;③美洲印第安文化被破壞;
④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特點;⑤種族歧視
1.歐洲文化重構的背景:
【思考】拿破侖戰爭前歐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基本情況如何?
材料:拿破侖戰爭前,歐洲大陸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王國、邦國和自由城市。14世紀,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從15世紀后期開始,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的一些君主設法限制封建貴族的勢力,力圖建立強大的王權。但是這種加強了的王權仍然是封建性質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歐洲人的普遍信仰。14-18世紀,西歐相繼發生思想解放運動。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的歐洲格局
①政治:
15C后期王權加強,仍以封建統治為主
②經濟:
14C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莊園與農奴制逐步瓦解
③宗教信仰:
基督教仍是歐洲人普遍的信仰
④思想:
啟蒙思想傳播理性、民主、自由,打擊王權和宗教束縛
(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處于封建統治之下
1.歐洲文化重構的背景
(2)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從大西洋沿岸到波蘭,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
2.歐洲文化重構的方式
【歸納】結合P69,歸納拿破侖戰爭是怎樣改變歐洲政治文化的?
①建立帝國,傳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
②壓迫被征服地區
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不滿,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高漲。
2.歐洲文化重構的方式
第一章 繼承
第二章 生前贈與及遺囑
第三章 契約或合意之債的一般規定
第四章 非因合意而發生的債
... ...
第8條
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第537條
私人得自由處分屬于其所有的財產
第545條
任何人不得被強制出讓其(土地)所有權
第1134條
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
自由、平等原則
保護私有財產
保障土地不受封建復辟勢力的侵犯
保障資本主義自由買賣
【思考】《拿破侖法典》所體現的原則?
3.歐洲文化重構的具體表現(例證)
【思考】請舉例說明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文化重構,以及這些行動的目標?
1.俄國“十二月黨人”(1825年)
2.波蘭民族起義(1830年)
3.德意志1848年革命
——反對封建專制和農奴制
——爭取民族獨立
——爭取統一的獨立國家
①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
“事業”:“十二月黨人”能接觸啟蒙思想,成立秘密革命組織,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度的武裝起義
列寧的觀點是正確的。
“十二月黨人”是貴族,與人民的社會地位懸殊,缺乏群眾基礎,因此起義最終失敗。
“沒有落空”:起義雖然失敗,但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沖擊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對后世農奴制改革和資產階級革命產生深遠影響。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1905年革命是十二月黨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標的繼續。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
3.歐洲文化重構的具體表現(例證)
(1)如何理解“圈子狹小,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遠”?
(2)“事業”指的是什么?
(3)該如何理解“他們的事業沒有落空”?
3.歐洲文化重構的具體表現
②波蘭民族起義(1830年11月)
①原因:
②目的:
③概況:
④影響:
材料:維也納會議在俄羅斯境內、原屬被瓜分前的波蘭的20%的領土上,建立了擁有自己軍隊的“波蘭會議王國”。俄國沙皇即波蘭國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波蘭人頒布《1815年憲法》,規定由兩院構成的議會……。這兩個議院都無實權。1820年,為了懲罰議會對俄國政策的反對,沙皇亞歷山大禁止眾議院開會長達5年之久。……但是在1830年11月,華沙的波蘭軍事學院發動了起義,反抗俄國。 ——約翰·梅麗曼《歐洲現代史》
波蘭
受沙俄的專制統治
爭取民族獨立
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
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
3.歐洲文化重構的具體表現
③德意志1848年革命
【思考】普魯士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不得以各種理由創設新的農奴制關系;
解除原來所有的農奴制關系
法國大革命像霹靂一樣擊中了這個叫做德國的混亂世界。 ——恩格斯
【思考】結合“史料閱讀”分析德國的“混亂”指什么?“霹靂”的比喻有何深意?
混亂(背景):
霹靂(內容及意義):
①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②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③隨著經濟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
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革命失敗,但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p68思考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出現了哪些新因素?
(1)政治制度:
(2)政治觀念:
(3)階級力量:
材料:拿破侖戰爭將法國的資產階級思想傳播到了波蘭、荷蘭和西班牙等附屬國,而且為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此外,《拿破侖法典》不僅明確肯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度,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的私人所有權是絕對的和受到法律保護的,而且法典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契約關系”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充分保障了契約自由和契約的法律效力。拿破侖將此法典帶到了所有的被占領國和地區,這不僅對歐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所有制的鞏固和發展,進而對歐洲各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許丹《論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歷史進程的影響》
4.歐洲文化重構的影響
①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和革命;
②歐洲國家開始不同程度地爭取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的斗爭
①對內: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觀念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
②對外:民族民主意識的空前覺醒,反對專制制度,爭取民族獨立,要求實現國家統一
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力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日益強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文化侵略
1.含義:
材料一: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清代龔自珍《定庵續集》
材料二:日本在大舉侵入中國內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中國的學校實施毀滅性破壞。……在東三省,中小學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稱,每天上課前向日本國旗致敬,遙拜日本國旗,學習日語。日本在大舉侵入中國內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中國的學校實施毀滅性破壞。……殖民奴化教育對中國孩子來說,如同噩夢。在東三省,中小學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稱,每天上課前向日本國旗致敬,遙拜日本國旗,學習日語。
——王向遠的《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與危害》
指一個國家和民族試圖用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去取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從而使其對于外來文化產生一種依賴感,最終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
(一)文化侵略
2.方式:
3.目的: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文化的侵略與征服,要比武力侵略與征服更容易達到目的。
4.結果:
天津望海樓教堂
近代上海圣約翰大學
殖民國家向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和基督教。
改造甚至消滅殖民地文化,淡化殖民地民主意識,達到殖民目的。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
保留傳統文化 接受外來文化
中國
印度
埃及
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①印度教、伊斯蘭教;
②種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
伊斯蘭教;
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
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②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
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
(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
特征:
①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結合,體現了追求獨立、民主和富強的主題。
②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漸進過程。
③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
1.中國:近代西學東漸
(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
【思考】近代中國西學東漸體現怎樣的特征?
①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
②侵略方式具有多樣性:
通過制度、教育、宗教、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
③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④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
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樣明顯,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更大。
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隨著殖民活動進行的,亞、非、拉的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進文化的熏陶,客觀上推動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⑤影響具有兩面性:
西方的文化侵略對被侵略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是一場災難,但同時為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客觀上推動了近代化的發展。
(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
【思考】近代西方文化侵略呈現怎樣的特征?
《北大鐘聲》(《寬容》)
材料:辜鴻銘認為:“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發辮,穿上西服,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當我們都由中國人變成歐式假洋人時,歐美人只能對我們更加蔑視。事實上,只有歐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國人——一種有著與他們截然不同,卻毫不遜色于他們文明的人民時,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尊重。”
——劉中樹等:《辜鴻銘與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
情感升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入侵文化?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
態度:近代文化侵略具有兩重性,我們既要堅決抵制文化侵略,又要在堅持發揚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兼容并蓄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不斷發展自己。
獨立戰爭與美洲文化的新變化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戰前:英國文化主體,多元文化并存
戰后:聯邦共和、權力制衡、自由法治
戰前:西葡文化主體,多元文化融合
戰后:頒布憲法,取消奴隸制等,考迪羅制
殖民戰爭與亞非國家對文化侵略的回應
美國文化
拉美文化
拿破侖戰爭與歐洲文化的重構
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
德意志的改革與革命
拿破侖戰爭(1803—1815)
歐洲文化重建
波蘭反俄民族起義
中國: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
埃及:實行君主立憲制,保留傳統文化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亞非文化回應
印度:學習英國與保留傳統并存
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普遍的政治訴求。
課堂小結
1.(2024.1·浙江高考·11)下圖為19世紀初的漫畫,圖中人物為法國的拿破侖和英國的代表人物約翰·布爾。對該圖寓意解讀最合理的是( )
A.拿破侖帝國征服歐洲盛極一時
B.英國力阻拿破侖的擴張與稱霸
C.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展開對決
D.英法兩國聯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課堂檢測
B
2.(2023·全國高考新課標卷·33)下圖為1808年歐洲的一幅時事漫畫,名為《蛛網里的科西嘉蜘蛛》,圖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國,左上角的“蒼蠅”是指英國。該漫畫反映的是( )
A.維也納體系的建立
B.拿破侖戰爭的局勢
C.拿破侖帝國的覆滅
D.英國推行綏靖政策
B
課堂檢測
3.(2023·江蘇·高考真題)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 )
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殖民色彩日益濃厚
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多種文化同時并存
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
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
D
課堂檢測
4.(2020·全國I卷)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的《格致匯編》設有“互相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興趣、關注點出發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據此可知,當時( )
《格致匯編》“互相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占比例
應用科學、各種技術 自然常識 基礎科學 奇異和其他問題
42.5% 22.8% 17.5% 17.2%
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
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 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
C
課堂檢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西乌| 延庆县| 辛集市| 彭阳县| 湾仔区| 嘉荫县| 左云县| 报价| 常宁市| 宜章县| 潞城市| 吐鲁番市| 雅安市| 东阿县| 连南| 沭阳县| 南雄市| 宁强县| 时尚| 阿城市| 枝江市| 马龙县| 美姑县| 黄龙县| 筠连县| 永川市| 井冈山市| 遂川县| 康保县| 古蔺县| 济阳县| 古丈县| 崇礼县| 上杭县| 博白县| 大渡口区| 内江市| 五大连池市| 洛川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