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2 生物與環境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 ①識別生物種群和群落,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②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結構及功能③理解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保護生物多樣性考點2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考點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1.環境影響生物,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包括物質和能量兩個方面,如陽光、水分、溫度等,都影響著生物的生存。2.生物不僅能適應環境,同時也能影響環境。如動物的保護色、擬態和警戒色,蚯蚓能松土等。3.生態因素指影響生物的分布、形態、生理等的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除自身個體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生物因素具體表現為種內互助、種內斗爭、種間互助、種間競爭、食物關系等多種形式。■考點二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出生率與死亡率等。2.群落: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群落具有分層現象。在群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植物。植被指覆蓋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食物鏈:生產者→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食物鏈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知識拓展】1.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的、逐級遞減的。物質流動特點:循環不息的。2.在生態系統中生物數量一般沿著食物鏈的傳遞而減少。3.有毒、有害物質沿食物鏈傳遞有富集作用。■考點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典例1:(2024·余姚模擬)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一只美洲綠鷺把游人扔給它的面包片放入水中,用“守株待兔”的方法捕食前來覓食的魚類。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這種捕食方法屬于美洲綠鷺的本能B.這種捕食方法屬于美洲綠鷺的攻擊行為C.通過條件反射才能實現這種捕食過程D.通過非條件反射即可實現這種捕食過程【答案】C【解析】本能是指一個生物體趨向于某一特定行為的內在傾向。其固定的行為模式非學習得來,也不是繼承而來。固定行為模式的實例可從動物的行為觀察得到。它們進行各種活動(有時非常復雜),不是基于此前的經驗,例如繁殖行為。【解答】A.這種捕食方法屬于美洲綠鷺的后天學習行為,A錯誤;B.這種捕食方法屬于美洲綠鷺的捕食行為,B錯誤;CD.這是后天學習行為,通過條件反射才能實現這種捕食過程,C正確,D錯誤;故答案為:C。◆變式訓練1: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萬物生長靠太陽”說明生物生存離不開環境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C.“北雁南飛”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D.“春風不度玉門關”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答案】B【解析】A、萬物生長靠太陽”,是環境因素光對生物的影響,說明生物生存離不開環境。A正確;B、“南橘北枳”是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B錯誤;C、“北雁南飛”,體現了溫度等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C正確;D、“春風不度玉門關”,反映了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D正確。◆變式訓練2:如圖所示物種a和物種b的相互關系,a和b可能是(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蟲和草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答案】B【解析】A、水稻和稗草是競爭關系,兩種生物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或死亡,A錯誤;B、食草昆蟲和草屬于捕食關系,兩種生物一種增多(減少),另一種也隨著增多(減少),B正確;C、兔和鼠是競爭關系,兩種生物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或死亡,C錯誤;D、衣藻和甲藻是競爭關系,兩種生物一種數量增多,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或死亡,D錯誤。◆變式訓練3:在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境不斷改變影響著生物;生物也不斷進化,適應并影響環境.請分析下列生物與其所處環境的關系,回答問題.(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個詩句體現出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2)在沙漠地區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這個事例體現出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3)海帶在淡水里無法生存,這說明了生物只能適應 的環境.【答案】(1)環境影響生物;(2)生物影響環境;(3)一定.【解析】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能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的影響環境.在各種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都對其生活環境表現出一定的適應.(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個詩句體現出的山寺中的桃花由于受溫度的影響而晚開放的現象,體現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2)在沙漠地區植物造林可以防風固沙,在沙漠栽種植物,植物能夠對于多風沙的地區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屬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3)帶生活在海水中.它們的細胞,為了長期適應海水的鹽度并保持滲透壓,細胞里面的液泡中的細胞液含鹽的濃度與海水都保持一致,所以可以生存在海中.一旦將它們放入淡水中,它們體內的細胞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濃度,淡水會滲透到細胞內(水由濃度低的往濃度高的地方滲透),因而造成細胞漲破、生物體死亡.這表明生物只能適應一定的環境.■考點二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典例1:(2024·路橋模擬)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系統只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部分構成B.非生物因素能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D.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答案】A【解析】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內不同生物種群的生存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解答】A.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組成的,生物因素包括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A錯誤;B. 非生物因素能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B正確;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C正確;D.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D正確;故答案為:A◆變式訓練1:(2024·東陽模擬)生活在熱帶雨林的黑掌樹蛙眼球突、耳鼓大,幾乎終生生活在樹上,會滑翔,體色鮮艷、行為奇特,交配中的樹蛙會選擇水潭上方的樹枝筑起氣泡巢來保存受精卵,以便孵化出的小蟒螞剛好落入水中繼續發育。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黑掌樹蛙眼球突、耳鼓大的性狀是由它的 決定的。(2)小金發現池塘里青蛙的受精卵是漂浮在水面的,由此他推斷氣泡巢可以為受精卵的發育提供 (填氣體名稱)。(3)黑掌樹蛙會滑翔、利用氣泡巢保存受精卵的行為是 行為(選填“先天性”或“后天學習”)。【答案】(1)基因(2)氧氣(3)先天性【解析】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控制生物的性狀。先天性行為,是由動物體內遺傳物質所決定的,是本物種的一種遺傳特性,不需要后天學習,生來就有的一種行為能力,【解答】(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黑掌樹蛙眼球突、耳鼓大的性狀是由細胞核內基因決定的。(2)小寧發現池塘里青蛙的受精卵是漂浮在水面,說明氣泡巢里充滿了氧氣。由此可以推斷出氣泡巢可以為受精卵的發育提供氧氣。(3)黑掌樹蛙會滑翔、利用氣泡巢保存受精卵的行為是不要要后天學習就可以獲得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變式訓練2:(2024·寧波模擬)濕地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物種遷移與演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是集濕地恢復、濕地研究和環境教育于一體的濕地生態旅游區,分為自然濕地和工程濕地兩大部分。(1)濕地中的細菌和真菌屬于生態系統生物成分中的 。(2)杭州灣濕地是鳥類的天堂,有100種以上的鳥類。今年春天,浙江野鳥會的多名會員在濕地中拍攝到了被列為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的震旦鴉雀。生活在濕地中的所有震旦鴉雀構成了一個 。(3)工程濕地于2010年投入使用,經處理的污水進入工程濕地后得到自然凈化,可作為景觀、農業灌溉等用水,有效緩解了慈溪的缺水狀況。濕地能凈化污水是因為其具有 能力。【答案】(1)分解者(2)種群(3)自動調節【解析】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質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解答】(1)濕地中的細菌和真菌能分解動植物的遺體和遺物,故濕地中的細菌和真菌屬于生態系統生物成分中的分解者。(2)種群是指同一時間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故生活在濕地中的所有震旦鴉雀構成了一個種群。(3)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自我)調節能力。故濕地能凈化污水是因為其具有自動(自我)調節能力。◆變式訓練3:(2025九下·浙江模擬)浙江某地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以楊梅栽培為核心,在楊梅林中放養雞、蜜蜂等生物,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種養模式,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雞啄食園內雜草,尋食害蟲,減少了對雞的喂食量。雞糞能培肥楊梅園,喂養蚯蚓、昆蟲等,如此形成食物鏈,達到雞、楊梅、蜂蜜的增收。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楊梅林內所有的楊梅構成一個 。(2)從生態系統的組成看,蚯蚓能將雞糞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給楊梅重新利用,屬于 。(3)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作為高效的生態農業,不但減少了污染,還能達到雞、茶增收,請從生態系統角度來解釋原因 。【答案】(1)種群(2)分解者(3)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通過合理構建食物鏈,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利用。雞啄食雜草、害蟲,減少了飼料投入,同時其糞便為楊梅園提供肥料,促進楊梅生長;雞糞還能喂養蚯蚓、昆蟲等,這些又可作為雞的食物或為生態系統其他生物提供資源,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減少了廢棄物排放,所以能在減少污染的同時實現雞、楊梅等增收 。【解析】(1)種群是在特定空間和時間內,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比如本題中楊梅林內所有的楊梅,它們屬于同種生物,構成了一個種群。理解種群概念有助于研究生物的數量變化、遺傳特征等,在生物資源保護、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有重要應用。(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 分解者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與能量組成。分解者如蚯蚓,能將動植物遺體、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供生產者重新利用。這一過程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3)生態農業與生態系統原理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通過系統設計、綜合管理等方式建立的高效農業生態系統。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利用了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原理。雞、楊梅、蚯蚓等生物相互關聯,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了外部投入和廢棄物排放,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經濟效益,體現了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解答】(1)種群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楊梅林內所有的楊梅是同種生物的集合,所以構成一個種群 。(2)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等所含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蚯蚓能將雞糞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給楊梅重新利用,符合分解者的功能特點,所以屬于分解者 。(3)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通過合理構建食物鏈,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利用。雞啄食雜草、害蟲,減少了飼料投入,同時其糞便為楊梅園提供肥料,促進楊梅生長;雞糞還能喂養蚯蚓、昆蟲等,這些又可作為雞的食物或為生態系統其他生物提供資源,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減少了廢棄物排放,所以能在減少污染的同時實現雞、楊梅等增收 。1.(2023·湖州)在太平洋某小島上發現了新的植物物種,被命名為於茂登草。該植物開紫色小花,沒有葉綠體,不進行光合作用,從真菌處奪取營養,這種獨特機制引人注目。根據信息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於茂登草的獨特機制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生活在該島上所有的於茂登草構成一個種群C.從營養方式看,於茂登草屬于自養型生物D.於茂登草會開花結果,屬于被子植物【答案】C【解析】自養型生物是能將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或碳酸鹽合成復雜的有機物,供生命活動的需要;被子植物是指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且果實和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器官。【解答】A. 於茂登草的獨特機制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B. 種群是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因此生活在該島上所有的於茂登草構成一個種群,B正確C. 於茂登草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無法合成有機物,因此它不是自養型生物,C錯誤D. 於茂登草會開花結果,說明有花和果實兩個器官,故是被子植物,D正確2.(2021·寧波)寧波月湖景區的梧桐樹因被天牛的幼蟲蛀食,生長受到影響。化學防治以噴灑農藥為主,導致抗藥性天牛數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顯。2021年5月初,園林部門通過釋放花絨寄甲成蟲(花絨寄甲是天牛的天敵之一)的方法,以蟲治蟲。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月湖景區內所有的梧桐樹構成一個群落B.天牛的抗藥性只與生物的遺傳有關C.花絨寄甲與天牛構成一條食物鏈:天牛→花絨寄甲D.“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具有環保、無污染等優點【答案】D【解析】種群指同一時間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食物鏈亦稱“營養鏈”。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解答】A、景區內所有的梧桐樹是同一物種,構成了一個種群;故A錯誤;B、天牛的抗藥性與生物的遺傳、環境有關;故B錯誤;C、花絨寄甲與天牛構成一條食物鏈:梧桐樹→天牛→花絨寄甲;故C錯誤;D、以蟲治蟲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學藥劑,沒有污染;故D正確;3.(2023·湖州)如圖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B.圖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一條食物鏈C.不需要無機環境,在生物群落中就能完成碳循環D.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減少的【答案】D【解析】物質循環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是物質循環的動力;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 有機化合物經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解答】A.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A錯誤B.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B錯誤C.碳循環需要將二氧化碳和水分轉換成有機物,因此需要無機環境,C錯誤D.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食物鏈越高,獲得的能量越少,故是逐級減少的,D正確4.(2023·寧波)某生態農場采用廚余垃圾喂養黑水虻(一種腐生昆蟲),黑水虻作為家禽的飼料,其糞便發酵后可給蔬菜施肥,實現了廚余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1)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參與黑水虻糞便發酵的微生物屬于 。(2)黑水虻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終來源于 。(3)該農場科研人員強調:農場持續良性運行的前提之一是喂養黑水虻的廚余垃圾中不能混有塑料制品、廢舊電池、過期藥品等廢棄物。這一事例告訴我們,居民在投放垃圾時要自覺做到: 。【答案】(1)分解者(2)太陽能(3)垃圾分類投放【解析】生態系統的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態系統中所有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能;【解答】(1)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參與黑水虻糞便發酵的微生物屬于分解者;(2)黑水虻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3)農場持續良性運行的前提之一是喂養黑水虻的廚余垃圾中不能混有塑料制品、廢舊電池、過期藥品等廢棄物。這一事例告訴我們,居民在投放垃圾時要自覺做到:5.(2023·衢州)2023年5月11日,央視《秘境之眼》報道衢州仙霞嶺自然保護區生存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1)黑麂被譽為“大熊貓式”的動物,它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如圖是保護區內部分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能量流動方向),選擇正確的選項填入相應的圓圈中。A.樹 B.羊 C.鼠 D.鷹【答案】(1)消費者 (2)①A;②D【解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1、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如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巖石等。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2、生產者是是綠色植物,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不僅供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類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還有一些能利用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 自養微生物也是生產者。3、分解者是異養生物。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異養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釋放在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其作用與生產者相反。4、消費者是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后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解答】(1)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黑麂被譽為“大熊貓式”的動物,它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消費者;(2)①是植物,能夠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所以①是A樹;②是最高級,能夠捕食蛇的動物是鷹;所以②是D鷹;故答案為:(1)消費者(2)①A;②D6.(2023·杭州)近年來,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將其發展成了我國首個國家5A級景區的濕地公園。(1)濕地內所有生物的總和稱為 ,其結構特征包括 、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2)由于各種因素,有些外來植物(如鳳眼蓮等)進入西溪濕地,濕地內所有鳳眼蓮個體的總和稱為 。從生態系統的成分看,外來綠色植物屬于 。為避免因某些外來植物大量繁殖對濕地的物種多樣性造成危害,濕地管理部門采取了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答案】(1)群落;垂直結構(2)種群;生產者【解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2)種群是指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總和,生態系統是由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組成。【解答】(1)所有生物的總和稱為群落;結構特征包括垂直結構(豎直方向上的分層)、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2)有鳳眼蓮個體的總和稱為種群;生態系統中外來植物屬于生產者。7.(2023·紹興)濕地具有污水處理的功能。某公園建園初期水質達不到標準,在園內引建了如圖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后取得了明顯效果。請結合圖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蘆葦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 。(3)若氮、磷含量過高的污水流入該生態系統,會導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沉水植物死亡,之后魚等水生動物死亡。這說明生態系統的 能力是有限的。【答案】(1)生產者(2)浮游植物→魚→白鷺(合理即可)(3)自動調節【解析】生態系統的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被稱為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態系統的種類越多,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就越穩定;【解答】(1)蘆葦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生產者;(2)食物鏈起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所以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可以是:浮游植物→魚→白鷺 ;(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若氮、磷含量過高的污水流入該生態系統,會導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沉水植物死亡,之后魚等水生動物死亡。這說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故答案為:(1)生產者(2)浮游植物→魚→白鷺( (3)自動調節8.(2023·舟山)今年5月22日是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如圖是某地的宣傳海報。(1)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離不開眾多生物的彼此協作。從2006年開始,地球上蜜蜂數量開始急劇減少,影響了植物的 過程 ,使很多植物種群不能正常繁衍而滅絕。(2)植物多樣性受到的關注度并不高,但事實上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因此大多數植物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屬于 。(3)建立種子庫是保護植物多樣性的一種重要的方法。位于云南昆明的“種子庫”被譽為植物的“諾亞方舟”,里面保存了10917種植物種子,要長期保存種子除了需要密封外,還需要具有 的環境條件。【答案】(1)傳粉(2)生產者(3)低溫、干燥【解析】(1)被子植物的結果,需先經歷傳粉和受精;(2)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組成;(3)種子在水分少,溫度低的環境中其呼吸作用會減弱;【解答】(1)蜜蜂可以進行傳粉,故其極劇減少,影響植物的傳粉過程;(2)大多數植物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屬于生產者;(3)長期保存種子除了需要密封外,還需要具有低溫、干燥的環境條件。9.(2023·麗水)2023年4月26日通過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青藏高原有世界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其南部還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蜂。這里有許多珍稀動植物賀源,但是由于海拔高、寒冷、干旱,植物生長緩慢。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很脆弱,一旦遇到破壞,將很難恢復甚至無法恢復。(1)珠穆朗瑪峰的形成主要是板塊 的結果(填"碰撞"或“張裂");(2)青藏高原上所有的藏羚羊是一個 (填字母);A.種群 B.群落 C.生態系統(3)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細菌與生產者植物相比,其細胞結構上的特點是沒有成形的 ;(4)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成分單純、生物種類少,自動調節能力 (5)國家通過立法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有利于 (寫出一點即可)【答案】(1)碰撞 (2)A (3)細胞核(4)弱(5)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解析】(1)板塊間碰撞的結果是形成山脈,張裂的結果是形成海溝或海洋等地形;(2)群落是一定區域內種群的集合體,而生態系統是群落和非生物的集合體;(3)細菌最主要特點是無成形的細胞核;(4)生物種類的多少影響自動凋節能力;(5)圍繞生物數量和種類作答即可。【解答】(1)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了珠穆朗瑪峰;(2)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集合體稱為種群;(3)細菌無成形的細胞核;(4)生態系統的成分單純、生物種類少,自動調節能力弱;(5)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 ,有利于恢復生物生存環境,增加生物數量和種類;故答案為:(1)碰撞;(2)A;(3)細胞核;(4)弱;(5)保護生物多樣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0.(2022·衢州)4月19日8時許,一頭抹香鯨在浙江象山海域擱淺。經救援人員20多個小時的奮力救援,成功回歸大海。(1)鯨屬于海洋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鯨擱淺是因頭部受傷嚴重,導致大腦皮層中的 受損,而不能完成某些正常的反射活動。(3)救援時要持續向鯨潑涼海水,防止鯨體溫上升。海水涼是因為海水的 大,在同樣的太陽輻射條件下,升溫慢。(4)若鯨死在灘涂,細菌會分解其體內的有機物,產生大量氣體,待氣體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引發爆炸,造成危害。細菌細胞是原核細胞,其細胞內沒有 。【答案】(1)消費者(2)神經中樞(3)比熱或比熱容(4)細胞核【解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2.人體控制反射的神經中樞有脊髓和大腦皮層,脊髓是低級的神經中樞,大腦皮層是高級的神經中樞,高級神經中樞能控制低級神經中樞的反射活動。脊髓除了有反射功能還有傳導的功能。3.比熱容是表示物體吸放熱本領大小的一個物理量。4.與真菌相比,細菌細胞內沒有細胞核。【解答】(1)根據生態系統成分分析:鯨屬于海洋生態系統成分中的消費者。(2)鯨擱淺是因頭部受傷嚴重,導致大腦皮層中的神經中樞受損,而不能完成某些正常的反射活動。(3)救援時要持續向鯨潑涼海水,防止鯨體溫上升。海水涼是因為海水的比熱或比熱容大,在同樣的太陽輻射條件下,升溫慢。(4)細菌細胞是原核細胞,其細胞內沒有細胞核。11.(2021·衢州)“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隨著衢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候鳥南下衢州棲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連續3年造訪龍游“天鵝湖”濕地。如圖為該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示意圖(只畫出部分生物)。(1)這片濕地中的秋沙鴨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寫出圖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3)通過生態治理,該濕地的自動調節能力明顯增強,分析其原因是 。【答案】(1)消費者(2)水草→蝦→魚→秋沙鴨(3)生態系統成分變復雜或生物種類增多【解析】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食物鏈亦稱“營養鏈”。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解答】(1)秋沙鴨捕食其他生物,屬于消費者;(2)最長的食物鏈,即包含的物種最多,即 水草→蝦→魚→秋沙鴨;(3)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與物種種類多少有關,物種越豐富,自動調節能力越強;12.(2023·金華)2022年12月,”中國山水工程”人洗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該工程成行了中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強調了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性。研究小組調查了校園勞動實踐基地生態系統,畫出了該生態系統的部分食物網關系圖及某些生物相對數量大致關系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1所示的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2)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看,圖1中A是生態系統中的 ;(3)圖2表示的是圖1中的A、蜘蛛蟾蜍和蝗蟲這四種生物之間的相對數量,那么圖2中表示蝗蟲的是 (選填”甲”“乙”“丙”或丁”);(4)如果此食物網中蝗蟲的數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蟲鳥等一些生物的數量也將隨之增加,一段時間后所有生物的數量又會趨于相對穩定,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答案】(1)4(2)生產者(3)丙(4)自動調節能力或穩定性【解析】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解答】(1)食物鏈始于 生產者,終于消費者,所以圖1所示的食物網中共有4條;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或穩定性;食物鏈中的能量是隨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2)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所以A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3)根據食物鏈中的能量是隨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所以隨著食物鏈,數量會越來越少,所以食物鏈是A→蝗蟲→蜘蛛→蟾蜍,對應的順序是丁→丙→乙→甲;所以那么圖2中表示蝗蟲的是丙;(4)如果此食物網中蝗蟲的數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蟲鳥等一些生物的數量也將隨之增加,一段時間后所有生物的數量又會趨于相對穩定,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或穩定性;13.(2023·臺州)加拿大一枝黃花是我國重點管理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我市目前的植被情況,發現各地均有較多生長。興趣小組收集到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相關資料:①多年生植物,終年常綠,株高通常1米以上,甚至達到3米,能在貧瘠的土壤生長。②每棵植株大約能產生2萬顆細小種子,易隨風擴散;能利用根或莖快速繁殖。③能分泌抑制其它植物生長發育的物質,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并已造成多種野生植物滅絕。(1)臺州市內所有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總和屬于 (選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2)閱讀上述資料,結合相關知識,分析加拿大一枝黃花對本地生態造成巨大威脅的原因。 【答案】(1)種群(2)加拿大一枝黃花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強,在與其他作物競爭中能獲得更多的陽光、養料和空間,能抑制或削弱其他作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動,成為優勢種群,大量繁殖,超過了本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從而破壞本地的生態平衡。【解析】(1)種群是指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集合體;(2)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的原因如:資源數量,對陽光的利用率,破壞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解答】(1)所有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總和屬于種群;(2)對本地生態造成巨大威脅的原因 : 加拿大一枝黃花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強,在與其他作物競爭中能獲得更多的陽光、養料和空間,能抑制或削弱其他作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動,成為優勢種群,大量繁殖,超過了本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從而破壞本地的生態平衡。1.(2024·嘉興模擬)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是公民必備科學素養。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結構與功能: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有利于氣體交換B.生物與環境:仙人掌葉片退化為針狀,有利于適應荒漠中缺水的生活環境C.穩態與調節:人和動物都通過神經系統和激素共同調節,使體溫保持恒定D.物質與能量:生態系統內物質可以實現循環,能量只能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答案】C【解析】根據細胞的結構,生物與環境,體溫調節,物質和能量進行分析解答。【解答】A、結構與功能: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有利于氣體交換,A正確。B、生物與環境:仙人掌葉片退化為針狀,有利于適應荒漠中缺水的生活環境,B正確。C、穩態與調節:不是所有動物都保持體溫恒定的,C錯誤。D、物質與能量:生態系統內物質可以實現循環,能量只能單向流動逐級遞減,D正確。故選C。2.(2024·舟山模擬)圖是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食物網,該食物網中屬于生產者的是 ;如果再該草原上使用高效滅鼠藥,使鼠類在短時間內大量死亡,則該食物網各成分中,受影響最大的首先是 。【答案】草;蛇【解析】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能夠自主合成有機物的植物或光合細菌,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消費者是依靠其他生物作為食物源的生物,它們可以分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 分解者則是將死亡生物體和有機廢料分解為無機物的生物,如細菌和真菌。【解答】 生產者是生態學名詞,指的是能用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包括所有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細菌。 所以屬于生產者的是草; 如果再該草原上使用高效滅鼠藥,使鼠類在短時間內大量死亡,則該食物網各成分中,受影響最大的首先是蛇,因為在該圖中蛇只吃鼠;故答案為:草、蛇3.(2024·舟山模擬)某興趣小組在學習植物的感應性后,進行以下實驗:①將若干濾紙剪成培養皿大小并用水浸濕,填滿培養皿,把4粒浸泡過的玉米種子如圖擺放(胚根都朝向培養皿中心);②蓋上培養皿蓋,用透明膠帶固定,將培養皿側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處;③觀察并記錄每粒玉米種子根和芽的生長方向。請你根據學過的知識回答:(1)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 。(2)A、B、C、D四粒玉米中,作為對照組的是 。(3)實驗中的變量是 。【答案】(1)根的向地性(2)A(3)胚根的朝向【解析】感應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動或狀態的變化對外界的影響作出反應,以維持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能力。【解答】(1)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根的向地性 ;(2)A、B、C、D四粒玉米中,作為對照組的是 A ,因為種子種的胚根就是向下的,排除了重力的影響;(3)實驗中的變量是胚根的朝向;故答案為:(1)根的向地性(2)A(3)胚根的朝向4.(2024九上·杭州模擬)如圖所示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回答問題:(1)該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蝗蟲和雜食性鳥的關系是 。(2)若雜食性鳥數量減少,短時間內蜘蛛的數量將 (選填“增多”或“減少”);若該生態系統被有毒物質污染,則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答案】(1)4;捕食和競爭(2)增多;雜食性鳥【解析】(1)食物鏈的概念: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稱為食物鏈。食物鏈通常從生產者開始,到頂級消費者結束,其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本題中草是生產者,處于食物鏈的起點,狼和雜食性鳥等是消費者。食物網的概念: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形成的復雜營養結構就是食物網。食物網形象地反映了生態系統內各生物有機體之間的營養位置和相互關系,通過食物網可以直觀地看出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2)生物富集:在生態系統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叫生物富集。因為這些有害物質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在生物體內難以排出等特點,所以會隨著食物鏈的營養級逐漸升高而濃度逐漸增大。【解答】(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即喬木→雜食性鳥、草本植物→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蝗蟲和雜食性鳥都以喬木為食,雜食性鳥也以蝗蟲為食,可見,蝗蟲和雜食性鳥的關系是捕食和競爭。(2)若雜食性鳥數量減少,短時間內蜘蛛的數量將增多;生態系統中的有毒物質會隨著食物鏈和食物網不斷積累,生物的營養級越高,體內有毒物質越多,若該生態系統被有毒物質污染,則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生物是雜食性鳥。(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即喬木→雜食性鳥、草本植物→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雜食性鳥、草本植物→蝗蟲→蜘蛛→雜食性鳥。蝗蟲和雜食性鳥都以喬木為食,雜食性鳥也以蝗蟲為食,可見,蝗蟲和雜食性鳥的關系是捕食和競爭。(2)若雜食性鳥數量減少,短時間內蜘蛛的數量將增多;生態系統中的有毒物質會隨著食物鏈和食物網不斷積累,生物的營養級越高,體內有毒物質越多,若該生態系統被有毒物質污染,則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生物是雜食性鳥。5.(2023·金東模擬)變暖的氣候極容易引起南極微藻爆發,導致冰雪變色而加快熔化。南極微藻由有綠藻、硅藻等 組成,以衣藻最為常見,面積較大的微藻群落大多離企鵝的棲息地不遠,以企鵝的排泄物為養 分。微藻爆發后,以它為食的南極磷蝦的數量會隨之猛增,海鳥、海豹等接踵而至,南大洋很 快就變得生機勃勃。當雪藻休眠時,這些動物也隨之減少。(1)衣藻等微藻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屬于 ;(2)根據以上信息,寫出其中一條食物鏈 ;(3)微藻爆發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增加陽光的吸收而加快冰雪融化,但也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進而減緩 效應;(4)南極生物數量會隨著微藻的變化而呈周期性變化,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答案】(1)生產者(2)衣藻→磷蝦→企鵝(或海鳥、海豹)(3)溫室(4)自動調節【解析】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就越穩定;【解答】(1)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所以衣藻等微藻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屬于生產者;(2)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所以寫出其中一條食物鏈:衣藻→磷蝦→企鵝(或海鳥、海豹);(3)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所以微藻爆發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增加陽光的吸收而加快冰雪融化,但也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進而減緩溫室效應;(4)南極生物數量會隨著微藻的變化而呈周期性變化,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故答案為:(1)生產者(2)衣藻→磷蝦→企鵝(或海鳥、海豹)(3)溫室(4)自動調節6.(2024·寧波模擬)浙江濕地資源較為豐富,如:杭州灣濕地公園,西溪濕地公園等,濕地資源有許多豐富的物種,比如赤麻鴨就是杭州灣濕地公園的保護動物之一,請回答:(1)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豐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2)“小魚、赤麻鴨、浮游動物、浮游藻類”構成一條食物鏈,請寫出這條食物鏈 。(3)夏日,濕地中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蓮葉制造有機物所需的無機鹽和水通過 (填“導管”或“篩管”)輸送上來。【答案】(1)建立自然保護區(2)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小魚→赤麻鴨(3)導管【解析】莖中的篩管負責運輸有機物;導管負責運輸水和無機鹽;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綠色植物),終于消費者;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解答】(1)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豐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2)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綠色植物),終于消費者,所以寫出一條食物鏈為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小魚→赤麻鴨;(3)莖中的篩管負責運輸有機物;導管負責運輸水和無機鹽,所以 夏日,濕地中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蓮葉制造有機物所需的無機鹽和水通過導管輸送上來。故答案為:(1)建立自然保護區(2)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小魚→赤麻鴨(3)導管7.蜜蜂是一種社會性昆蟲。一個蜂群中生活著一只蜂王、少數雄蜂和眾多工蜂。蜂王的主要職責是產卵,雄蜂與蜂王交尾,工蜂負責采集花粉、釀造花蜜、建造蜂房、防御敵人等。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受精卵是發育為蜂王還是發育為工蜂,主要決定于幼蟲食用蜂王漿時間的長短。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雄蜂。請回答:(1)一個蜂群內的蜂王、雄蜂和全部工蜂在生物學上稱為________ 。(2)同樣是受精卵,有的發育為蜂王,有的發育為工蜂,這一事實說明:生物的性別除受遺傳物質控制外,同時還受________的影響。(3)蜂王、雄蜂和工蜂的作用雖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生活在一起,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 ________。(4)許多將要孵出的幼蜂中,通常有多只將發育成蜂王(即“王儲”),但最先孵化出的那只蜂王出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那些即將孵化出來的“王儲”殺死在“襁褓”中,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________ 。【答案】(1)種群(2)環境因素(3)種內互助(4)種內斗爭【解析】1、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2、種內互助是指同種生物的個體或種群在生活過程中互相協作,以維護生存的現象。3、種內斗爭是指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棲息地或其它生活條件而發生的斗爭。【解答】(1)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因此,一個蜂群內的蜂王、雄蜂和全部工蜂在生物學上稱為種群。(2)同樣是受精卵,有的發育為蜂王,有的發育為工蜂,這一事實說明:生物的性別除遺傳物質控制外,同時還受環境的影響。(3)蜂王、雄蜂和供奉的作用雖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生活在一起,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為種內互助。(4)許多要孵出的幼蜂中,通常多只將發育成蜂王(即“王儲”),但是最先孵化出的那只蜂王出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那些即將孵出的“王儲”殺死在“襁褓”之中,這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種內斗爭。8. 讀農田生態系統的部分物質循環模式圖,其中甲、乙、丙分別為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是丙中三種生物。回答下列問題。(1)既是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又含有最多能量的生物是 。(2)若“玉米→田鼠→蛇→貓頭鷹”是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則玉米是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 ,丙中的[ ](填字母)代表蛇。(3)圖中C和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和 關系。從理論上分析,若大量捕殺A,一定時間內B的數量先 ,后趨于穩定。【答案】(1)甲(或生產者)(2)甲(或生產者);B(3)競爭;下降【解析】【解答】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是逐級遞減的。 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 食物鏈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種動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由于攝食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因為這種聯系就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所以被稱為食物鏈。(1)既是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又含有最多能量的生物是甲(或生產者),生態系統的能量是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能量沿著食物鏈逐級遞減;(2)若“玉米→田鼠→蛇→貓頭鷹”是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則玉米是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甲,丙中的[B](填字母)代表蛇。(3)圖中C和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從理論上分析,若大量捕殺A,B以A為食,所以一定時間內B的數量先下降,后趨于穩定。故答案為:(1)甲(生產者)(2)甲(或生產者)、B(3)競爭、下降9.(2023·蕭山模擬)如圖甲所示為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示意圖,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被基質、微生物和植物等凈化后流入上行池,上行池中可以養殖魚、蝦,從而獲取經濟效益。如圖乙所示為該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簡圖,其中A、B、C和D表示生物成分。回答問題:(1)如圖甲所示,根據污水中成分含量的變化,從進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別種植不同的濕地植物,這體現了群落的 (填“垂直”或“水平”)結構。(2)如圖乙所示,寫出該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 (用字母和箭頭表示),其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3)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雖可凈化污水,但對污水排放量還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答案】(1)水平(2)A→D→C;單向流動,逐級減少(3)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解析】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植物垂直方向上表現出的分層性)和水平結構(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線明暗、地形起伏、濕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上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種群);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能量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一旦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很難恢復;【解答】(1)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植物垂直方向上表現出的分層性)和水平結構(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線明暗、地形起伏、濕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上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種群), 如圖甲所示,根據污水中成分含量的變化,從進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別種植不同的濕地植物,這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2)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所以寫出該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A→D→C ;能量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一旦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很難恢復,所以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雖可凈化污水,但對污水排放量還是要加以控制;10.(2024九下·杭州模擬)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多種生物,其中有以植物為食的羊、鼠和昆蟲,有吃羊的狼,有吃昆蟲的鳥,有以鼠為食的蛇,還有以鼠、蛇和鳥為食的鷹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若乙圖中的甲、乙、丙分別表示狼所在食物鏈中各種生物體內有機物總量的相對含量,與甲對應的生物是 。(2)如果甲圖表示草原生態系統,圖中還需要添加的生物成分是 。(3)該生態系統中,某一時間羊的數量增多,則接下來該生態系統中狼的數量將 ,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 。【答案】羊;分解者;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自動調節【解析】(1)在食物鏈中,能量傳遞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漸遞減,所以獲得能量最少的生物處于食物鏈最頂端。(2)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因素: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狼的數量因食物豐富變多后又會減少,最后趨于穩定。【解答】(1)食物鏈中,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是單向傳遞,逐級遞減。所以圖乙的食物鏈為乙→甲→丙。圖甲中,狼所在食物鏈植物→羊→狼中,植物的能量最多,羊次之,狼的能量最少,乙圖中甲的有機物相對含量排第二位,故與甲對應的是羊。(2)生態系統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中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故還需添加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3)某一時間羊的數量增多,狼以羊為食,狼的數量會增加,一段時間后,羊被捕食數量變少,狼的數量也會隨之減少,最后趨于穩定,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11.(2024·舟山模擬)茶園養雞是從改善茶園生態系統的結構入手,建立的一種高效的生態農業。雞在茶園內活動,可以增進茶樹植株間通風,雞啄食園內雜草,尋食害蟲,不僅有效減輕了病蟲害及雜草的發生,也減少了對雞的喂食量。雞糞能培肥茶園,喂養蚯蚓、昆蟲等,如此形成食物鏈,達到雞、茶增收。請據此回答:(1)茶園內全部生物的總和稱為一個 。(選填“群落”或“生態系統”)(2)寫出蚯蚓在茶園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3)圖乙是某生物興趣小組所做的探究“不同薄膜覆蓋對冬季茶樹扦插生根率的影響”的實驗結果。由圖乙可知,黃色薄膜覆蓋最有利于茶樹插條生根。冬季薄膜覆蓋能提高扦插生根率的主要原因 。(4)眾多昆蟲中,果蠅因具有多對容易區分的相對性狀,是遺傳學研究的良好材料;果蠅的黑身與灰身是一對相對性狀,是由 決定的。【答案】(1)群落(2)分解枯枝落葉(3)提高溫度,有利于扦插枝條生根(4)基因【解析】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能夠自主合成有機物的植物或光合細菌,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消費者是依靠其他生物作為食物源的生物,它們可以分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 分解者則是將死亡生物體和有機廢料分解為無機物的生物,如細菌和真菌。【解答】(1)群落是指一個環境下所有生物的總和,所以茶園內全部生物的總和稱為一個群落;(2)寫出蚯蚓在茶園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分解者;(3)冬季薄膜覆蓋能提高扦插生根率的主要原因:提高溫度,有利于扦插枝條生根;(4)眾多昆蟲中,果蠅因具有多對容易區分的相對性狀,是遺傳學研究的良好材料;果蠅的黑身與灰身是一對相對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故答案為:(1)群落(2)分解枯枝落葉(3)提高溫度,有利于扦插枝條生根(4)基因12.(2024·嘉興模擬)近年來,小龍蝦已成為國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現在正是一年中小龍蝦大量上市的季節。(1)小龍蝦是一種淡水生物(如圖甲),身體分頭胸部和腹部,有堅硬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分節,通過羽毛狀的腮呼吸。下列生物與小龍蝦的親緣關系最近的是____。A.蝗蟲 B.蜥蜴 C.青蛙 D.魚(2)目前浙江多地推行“水稻-小龍蝦-中華鱉”的綜合養殖模式,成為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小龍蝦屬于稻田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3)小龍蝦屬于外來物種,當它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其種群的數量通常會呈現如圖乙所示的變化,請對這一變化的原因做出解釋: 。【答案】(1)A(2)消費者(3)小龍蝦為外來物種,食物充分、天敵少,繁殖后數量增加迅速。隨著食物減少、人類對其捕食,小龍蝦數量快速減少,并維持在一定范圍。【解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 ; 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巖石等。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解答】(1)小龍蝦是一種淡水生物(如圖甲),身體分頭胸部和腹部,有堅硬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分節,通過羽毛狀的腮呼吸。 說明小龍蝦屬于無脊椎動物里的節肢動物中的昆蟲綱,A昆蟲也屬于節肢動物,BCD都是有脊椎動物;所以親緣關系最近的是蝗蟲;(2)目前浙江多地推行“水稻-小龍蝦-中華鱉”的綜合養殖模式,成為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小龍蝦屬于稻田生態系統成分中的消費者,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所以小龍蝦和中華鰲都是消費者;(3)做出的解釋如下:小龍蝦為外來物種,食物充分、天敵少,繁殖后數量增加迅速。隨著食物減少、人類對其捕食,小龍蝦數量快速減少,并維持在一定范圍。故答案為:(1)A (2)消費者(3)小龍蝦為外來物種,食物充分、天敵少,繁殖后數量增加迅速。隨著食物減少、人類對其捕食,小龍蝦數量快速減少,并維持在一定范圍。13.(2024·金東二模)生長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可以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加快植物細胞生長速率。生長素含量可以用瓊脂塊進行收集和檢測,科研小組做了均勻光照和單側光照兩組實驗,如右圖所示。(圖中□代表瓊脂塊)(1)圖中單側光照組放在轉盤上向右勻速轉動,一段時間后檢測結果:瓊脂塊A與瓊脂塊B中生長素含量相等,瓊脂塊C中生長素含量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瓊脂塊D;(2)單側光能使植物莖尖生長素發生橫向運輸,即生長素可以從受光一側移到背光一側,引起植物向光生長。生長素橫向運輸是在尖端完成還是在尖端下面部位完成?科研小組為了研究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用植物莖尖、瓊脂塊、云母片(不透水)做了如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①本實驗研究的變量是 ;②若甲組瓊脂塊E中生長素含量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瓊脂塊F,乙組瓊脂塊G中生長素含量大于瓊脂塊H,則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在尖端;③對于植物向光性的解釋,除了單側光引起生長素從受光一側運輸到背光一側的解釋外,還有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等于(2)云母片所插部位;等于;受光一側的生長素分解速率比背光一側快【解析】1、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調節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抑制植物生長。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為:根、芽、莖。頂端優勢是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原因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近頂端的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從而抑制了該部位側芽的生長。2、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扦插枝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進果實發育。3、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發育中的種子。生長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4、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單側光影響了生長素的分布,使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于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的細胞伸長快于向光一側,結果表現為莖彎向光源生長。5、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解答】(1)由于植物受到單側光照,植物尖端會感受到光照的差異,導致生長素從向光側向背光側橫向運輸。由于轉盤勻速轉動,受光均勻,因此背光側的瓊脂塊C中生長素含量會等于向光側的瓊脂塊D。(2)①實驗通過比較云母片所插入的部位來觀察植物莖尖的生長素橫向運輸情況,來研究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因此本實驗研究的變量是云母片所插部位。②如果覆蓋云母片的甲組瓊脂塊E中生長素含量等于瓊脂塊F,說明尖端是生長素橫向運輸的區域。同樣,如果乙組中覆蓋云母片的瓊脂塊G中生長素含量大于瓊脂塊H,也支持這一結論。③對于植物向光性的解釋,植物向光性不僅因為生長素的橫向運輸,還因為受光一側的生長素分解速率比背光一側快,導致植物向光源彎曲。14.(2024·富陽模擬)研究小組調查校園勞動實踐基地生態系統,畫出了該生態系統的部分食物網關系圖,如圖1,及某些生物相對數量大致關系圖,如圖2,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1所示的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2)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保紛還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3)圖2表示的是圖1中的、蜘蛛、蟾蜍和蝗蟲這四種生物之間的相對數量,那么圖2中表示蝗蟲的是 (選填“甲”“乙”“丙”或“丁”)。(4)如果此食物網中蝗蟲的數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蟲鳥等一些生物的數量也將隨之增加,一段時間后所有生物的數量又會趨于相對穩定,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答案】(1)4(2)分解者(3)丙(4)自動調節【解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質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3)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方向會逐漸減少,而有毒物質的流動則逐漸增多。(4)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說,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自我調節就越小。所以,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它自身的結構特點。(即: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復雜程度)【解答】(1)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該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分別是:A→蝗蟲→蟾蜍;A→蝗蟲→食蟲鳥; A→蝗蟲→蜘蛛→食蟲鳥; A→蝗蟲→蜘蛛→蟾蜍。(2)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1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因此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3)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傳遞的,能量沿食物鏈傳遞的規律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因此越往食物鏈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數量也隨著食物鏈級別的升高減少。因此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相對數量越少,營養級越低,相對數量越多。圖2中數量從多到少依次是丁、丙、乙、甲,因此這四種生物構成的一條食物鏈是丁→丙→乙→甲。圖1中的A、蜘蛛、蟾蜍和蝗蟲這四種生物構成的食物鏈是A→蝗蟲→蜘蛛→蟾蜍,因此圖2中表示蝗蟲的是丙。(4)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反之,就越弱。所以,如果蝗蟲的數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蟲螞等一些生物的數量也將隨之增加,一段時間后所有生物的數量又會趨于相對穩定,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或自我調節)能力。15.(2024九下·浙江模擬)如圖所示,是一種集作物栽培和魚養殖為一體的新型魚菜共生系統,這個系統代表了蔬菜和魚類之間的共生關系。魚的糞便為植物提供肥料,蔬菜為魚凈化水質,相互依存,互利發展,其物種間和諧共生運行良好,有極高的推廣價值。(1)整個魚菜共生系統可以看成是一個 。(2)水培番茄在掛果期,可以適當追加以下哪種肥料____。A.KNO3 B.NH4NO3 C.KCl D.Ca(H2PO4)2(3)細菌是魚菜共生系統當中的重要成分,作為連接魚類廢物和植物肥料的橋梁,起到了關鍵作用。你認為這些有益細菌在系統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答: 。(4)硝化細菌發酵產生植物能利用的亞硝酸鹽或硝酸鹽,假設亞硝酸鹽是NaNO2,則N元素的化合價為 。(5)你認為魚菜共生系統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哪些優勢?答: 。【答案】(1)生態系統(2)D(3)分解者(4)+3(5)能量利用率高、安全、環保、節水、節省土地【解析】(1)根據生態系統的概念進行分析;(2)根據肥料中含有氮磷鉀元素的作用進行分析;(3)根據細菌的作用進行分析;(4)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規律進行分析;(5)根據魚菜共生系統不依賴人工肥料和其他補充劑及從魚塘收集的糞便和其他廢物被用來為農場添加營養角度進行分析。【解答】(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該魚菜共生系統中有農作物、蔬菜、魚、人等生物,以及水分、土壤、陽光、空氣等環境,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2)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繁葉茂;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番茄在開花、掛果期間,需要大量的磷肥,因此,在掛果期可以適當追加磷肥,所以應追加Ca(H2PO4)2;故選:D;(3)細菌能將魚類廢物分解轉化為植物所需的肥料,有益細菌在系統中扮演了分解者的角色;(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亞硝酸鹽是NaNO2中,鈉元素為+1價,氧元素為-2價,則N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5)魚菜共生系統在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優勢是綠色環保,魚菜共生系統不依賴人工肥料和其他補充劑;從魚塘收集的糞便和其他廢物被用來為農場添加營養,這種類型的耕作提高了土地的生產力并確保魚類不受影響。所以具有的優勢是能量利用率高、安全、環保、節水、節省土地。16.(2024·浙江模擬)春天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1)觀賞區內所有的油菜屬于 (選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2)下圖一為油菜的新陳代謝示意圖,其中表示光合作用的是 (選填“A” “B”或“C”)。(3)下圖二和圖三依次為植物葉片一天內葉肉細胞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對值)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強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圖。根據圖二分析,農作物一晝夜積累有機物量最多的是G點,對應圖三中 點。(4)觀賞區內只種植單一的油菜,容易爆發蟲害。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角度解釋原因是 。【答案】(1)種群(2)B(3)f(4)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弱【解析】1、圖一A是蒸騰作用、B是光合作用、C是呼吸作用。2、圖二曲線AB段和HI段表示光合作用停止;BC段和GH段表示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CG段表示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C、G點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3、圖三曲線Ⅰ表示光合作用;曲線Ⅱ表示呼吸作用。【解答】(1)種群是在特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種個體的總和,因此觀賞區內所有的油菜屬于種群。(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有氧氣和有機物,因此圖一中表示光合作用的是B。(3)由圖三可知,曲線Ⅰ表示光合作用,曲線Ⅱ表示呼吸作用,因此曲線bf段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有機物得以積累,因此圖二中的G點對應圖三中f點。(4)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自動(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因此觀賞區內只種植單一的油菜,容易爆發病蟲害。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角度解釋原因是: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動(自我)調節能力弱。17.(2024·瑞安模擬)潛流帶是河流或溪流連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甲),它有效地連接著河流的陸地、地表和地下成分。圖乙為某潛流帶生態系統的組成示意圖 (只畫出部分生物)。(1)該潛流帶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個 。(2)圖乙生態系統中還未標出的組成成分是 。(3)據圖乙,寫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損失最少的一條食物鏈: 。(4)在城市規劃中,很多城市的溪流被截彎取直,河岸得到加固,但這些舉措往往會毀壞潛流帶,導致溪流變得脆弱甚至枯竭。專家提出應修復和重建潛流帶,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對此兩位同學展開了討論:觀點 觀點反駁小安: 引入魚類、無脊椎動物等生物, 使生物種類、數量更多。 小明:外來物種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支持的依據: 支持的依據:請選擇一位同學的觀點,寫出支持該觀點的依據。 。【答案】(1)群落(2)非生物物質和能量(3)藻類→小型甲殼類→魚或者藻類→橈足類→魚(4)支持小明的觀點,外來物種會因環境適宜,缺少天敵,出現了瘋漲的現象,對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解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 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巖石等。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解答】(1)該潛流帶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個群落;(2)圖乙生態系統中還未標出的組成成分是非生物物質和能量;(3)生態系統中的能量隨著食物鏈是逐級遞減的,所以食物鏈越短,損耗的能量越少;據圖乙,寫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損失最少的一條食物鏈: 藻類→小型甲殼類→魚或者藻類→橈足類→魚;(4)支持小明的觀點,外來物種會因環境適宜,缺少天敵,出現了瘋漲的現象,對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故答案為:(1)群落(2)非生物物質和能量(3)藻類→小型甲殼類→魚或者藻類→橈足類→魚(4)支持小明的觀點,外來物種會因環境適宜,缺少天敵,出現了瘋漲的現象,對原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18.(2024·溫嶺模擬)科學小組分配到一個項目化學習任務:制作了如圖所示的一個生態魚缸,魚缸里有砂土、小魚、小蝦、水,同時設計了“生態魚缸”的評價量表,如下表。“生態魚缸”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設計合理,生態系統成分完整且比例適當 設計合理,生態系統成分完整,比例不適當 生態系統成分缺失指標二 生態系統穩定時間長 生態系統穩定,時間一般 生態系統不穩定(1)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來看,小魚屬于 。(2)經過一段時間,小魚和小蝦都死了,從上表中“指標一”和“指標二”來評判,應該被評為 ,原因是這個魚缸生態系統的 能力不夠強。最后,小組同學經過不斷地改進,使生態魚缸評價達到了“優秀”。【答案】(1)消費者(2)待改進;自動調節【解析】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內不同生物種群的生存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生態系統的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解答】(1)從生物上講,消費者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生物群落,異養型生物,包括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稱為消費者。 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來看,小魚屬于消費者;(2)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和生物的多樣性有關,生物的種類越多,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經過一段時間,小魚和小蝦都死了,從上表中“指標一”和“指標二”來評判,應該被評為待改進,原因是這個魚缸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不夠強。最后,小組同學經過不斷地改進,使生態魚缸評價達到了“優秀”。故答案為:(1)消費者(2)待改進;自動調節19.(2024·義烏模擬)學校開展了“方寸之間的大自然——生態瓶微景觀制作”項目化學習活動:項目 方寸之間的大自然——生態瓶微景觀制作目標 設計與制作一個能維持兩周以上的生態瓶材料 水草、黃金砂、貝殼、小魚、吊牌及麻繩產品 生態瓶及配套說明書標準 ①生態瓶內成分齊全、整體美觀;②動植物能在封閉狀態下穩定生存兩周以上;③產品說明書能闡明其穩定運轉的條件及注意事項。(1)大家制作的生態瓶都采用了透明的材料,一方面是為了便于觀察,另一方面是因為生態瓶所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 ;(2)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生態瓶中的水草屬于 ;(3)一段時間內,生態瓶內的動植物的數量和比例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4)請試著補充產品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寫出一點):①生態瓶需要放置在亮處;② 。【答案】(1)太陽(太陽能)(2)生產者(3)自動調節能力(4)放置的環境溫度要適宜、晚上可以打開瓶蓋等【解析】(1)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根據獲得營養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2)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就能更長時間地維持相對的穩定。【解答】(1)為生態瓶所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植物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能量來源;(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屬于生產者;(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越強。(4)放置的環境溫度要適宜、晚上可以打開瓶蓋透氣,這些都可以給生態瓶中生物創造更適宜的環境,使生態瓶能夠維持更長時間。20.(2024九下·鹿城模擬)水體可溶性含氮無機鹽過高容易導致藻類大量繁殖,繼而引起水生動物死亡、水體發臭等現象。在湖泊、河流等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中,沉水植物被認為是治理的有效途徑。資料一:金魚藻是常見的被子植物,其在不同水層的生長情況如圖甲所示。資料二:水中某些含氮無機鹽中的氮能在好氧菌的作用下轉化為氮氣。.科研人員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生態浮床,根據資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釋汛期時用此裝置能實現治理水體污染的原因。【答案】因為有浮筒,浮床處于漂浮,所以汛期水位上漲時,浮床內的金魚藻始終處于水深1米處,使得金魚藻能保持最佳的生長狀態。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有利于好氧菌的繁殖。大量好氧菌將含氮無機鹽轉化為氮氣排出。減少水體中含氮無機鹽量,減少藻類大量繁殖。【解析】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捕獲太陽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作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溶解在水中,供給水下動植物的呼吸作用。【解答】結合題圖和題干信息可知,因為有浮筒,浮床處于漂浮,所以汛期水位上漲時,浮床內的金魚藻始終處于水深1米處,使得金魚藻能保持最佳的生長狀態。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有利于好氧菌的繁殖。大量好氧菌將含氮無機鹽轉化為氮氣排出。減少水體中含氮無機鹽量,減少藻類大量繁殖。21.(2023·柯橋模擬)某項目化小組設計并制作了如圖所示的透明生態球。[簡介]①生態球由透明無色彈性橡皮膜制成,球的體積隨內部氣壓變化而變化。球內有水、沙、無機鹽、水草、藻類、魚、蝦、微生物等。整個球密封后放入大水箱內,處于漂浮狀態。二氧化碳緩沖液能維持球內二氧化碳含量穩定。忽略溫度及外界氣壓對整個裝置的影響。②當生態球內某種氣體含量減少時,生態球會下沉。為使球內生物正常生存,需打開照明燈并調節到一定的亮度。一段時間后,球內該種氣體含量恢復,生態球上浮。[評價](1)請說明該小組設計的生態球打開照明燈后實現上浮的原理。(2)該生態球內的生物能否生存較長時間,并說明理由。【答案】(1)打開照明燈調節到一定亮度,一段時間后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球內氧氣含量增加;球內氣壓增大導致生態球體積變大,浸沒在水中的生態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所受浮力增大,此時浮力大于總重力,實現上浮;(2)【角度一】能;生態系統成分完整,外界可以向內輸入能量(太陽能),在一定時間內能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角度二】不能;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結構簡單,穩定性較差,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而超出自動調節能力范圍;【解析】(1)物體在水中的浮沉主要依靠改變重力和所受浮力的大小關系得以實現的;(2)生態球內的生物生存時間長短與否取決于整個生態系統是否穩定,能否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22.(2023·秀洲模擬)某校九年級開展了“制作生態瓶”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小嘉同學在一玻璃瓶內裝入一定量的水后,放入若干株健壯的水草、10顆健康的活螺螄和5條小金魚及其他一些水生動物,再放入少量砂石以及裝飾物等,進行密封處理后,放在光線良好的地方,進行觀察記錄。(1)該生態瓶構成一個 (選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2)該生態瓶密封后,除陽光、熱能外,任何物質都無法進入,瓶內這些動植物維持生存所必須的物質是怎樣獲得的?(3)需要對制作的“生態瓶”進行評價,請你擬定一條你認為最重要的指標: 。【答案】(1)生態系統(2)評分標準水平 回答高水平回答 要點1:能找出生態瓶中三種生物成分要點2:能結合具體的生物進行分析要點3:能正確分析出三種生物成分具體如何實現物質利用、轉化與循環示例:水草等作為生產者,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金魚、螺螄等利用水草合成有機物和貯撒能量維持自身生命活動,呼圾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瓶內的分解者將代謝廢物分解為較為簡單的無機物供水草再利用。中水平回答 3個要點中答對2個要點示例:草等作為生產者,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金魚、螺螄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機物和貯藏的能量維持自身生命活動,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低水平回答 3個要點只答對1個要點示例:水草為生產者,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錯誤回答或沒有回答 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作用混淆。示例:金魚、螺螄合成有機物。回答與情境無關或其他錯誤或沒有回答(3)金魚、螺螄存活的時間長短【解析】生態系統是指某一區域內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總和;生態系統的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態系統中物種的種類越多,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好,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也越好;【解答】(1)生態瓶中既有生物因素又有非生命因素,所以屬于生態系統;(2)瓶內的這些動植物是通過如下的途徑維持平衡:水草等作為生產者,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金魚、螺螄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機物和貯撒的能量維持自身生命活動,呼圾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瓶內的分解者將代謝廢物分解為較為簡單的無機物供水草再利用。(3)我認為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時間越久,那么該生態瓶就越完善,功能越健全,所以我認為重要的指標是 金魚、螺螄存活的時間長短 ;備考指南知識導圖考點梳理考點突破真題在線專項練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2 生物與環境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考點1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 ①識別生物種群和群落,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②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結構及功能③理解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保護生物多樣性考點2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考點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1.環境影響生物,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包括物質和能量兩個方面,如陽光、水分、溫度等,都影響著生物的生存。2.生物不僅能適應環境,同時也能影響環境。如動物的保護色、擬態和警戒色,蚯蚓能松土等。3.生態因素指影響生物的分布、形態、生理等的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除自身個體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生物因素具體表現為種內互助、種內斗爭、種間互助、種間競爭、食物關系等多種形式。■考點二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出生率與死亡率等。2.群落: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群落具有分層現象。在群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植物。植被指覆蓋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食物鏈:生產者→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食物鏈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知識拓展】1.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的、逐級遞減的。物質流動特點:循環不息的。2.在生態系統中生物數量一般沿著食物鏈的傳遞而減少。3.有毒、有害物質沿食物鏈傳遞有富集作用。■考點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典例1:(2024·余姚模擬)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一只美洲綠鷺把游人扔給它的面包片放入水中,用“守株待兔”的方法捕食前來覓食的魚類。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這種捕食方法屬于美洲綠鷺的本能B.這種捕食方法屬于美洲綠鷺的攻擊行為C.通過條件反射才能實現這種捕食過程D.通過非條件反射即可實現這種捕食過程◆變式訓練1: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萬物生長靠太陽”說明生物生存離不開環境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C.“北雁南飛”體現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D.“春風不度玉門關”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變式訓練2:如圖所示物種a和物種b的相互關系,a和b可能是(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蟲和草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變式訓練3:在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境不斷改變影響著生物;生物也不斷進化,適應并影響環境.請分析下列生物與其所處環境的關系,回答問題.(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個詩句體現出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2)在沙漠地區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這個事例體現出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3)海帶在淡水里無法生存,這說明了生物只能適應 的環境.■考點二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典例1:(2024·路橋模擬)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系統只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部分構成B.非生物因素能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D.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變式訓練1:(2024·東陽模擬)生活在熱帶雨林的黑掌樹蛙眼球突、耳鼓大,幾乎終生生活在樹上,會滑翔,體色鮮艷、行為奇特,交配中的樹蛙會選擇水潭上方的樹枝筑起氣泡巢來保存受精卵,以便孵化出的小蟒螞剛好落入水中繼續發育。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黑掌樹蛙眼球突、耳鼓大的性狀是由它的 決定的。(2)小金發現池塘里青蛙的受精卵是漂浮在水面的,由此他推斷氣泡巢可以為受精卵的發育提供 (填氣體名稱)。(3)黑掌樹蛙會滑翔、利用氣泡巢保存受精卵的行為是 行為(選填“先天性”或“后天學習”)。◆變式訓練2:(2024·寧波模擬)濕地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物種遷移與演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是集濕地恢復、濕地研究和環境教育于一體的濕地生態旅游區,分為自然濕地和工程濕地兩大部分。(1)濕地中的細菌和真菌屬于生態系統生物成分中的 。(2)杭州灣濕地是鳥類的天堂,有100種以上的鳥類。今年春天,浙江野鳥會的多名會員在濕地中拍攝到了被列為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的震旦鴉雀。生活在濕地中的所有震旦鴉雀構成了一個 。(3)工程濕地于2010年投入使用,經處理的污水進入工程濕地后得到自然凈化,可作為景觀、農業灌溉等用水,有效緩解了慈溪的缺水狀況。濕地能凈化污水是因為其具有 能力。◆變式訓練3:(2025九下·浙江模擬)浙江某地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以楊梅栽培為核心,在楊梅林中放養雞、蜜蜂等生物,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種養模式,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雞啄食園內雜草,尋食害蟲,減少了對雞的喂食量。雞糞能培肥楊梅園,喂養蚯蚓、昆蟲等,如此形成食物鏈,達到雞、楊梅、蜂蜜的增收。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楊梅林內所有的楊梅構成一個 。(2)從生態系統的組成看,蚯蚓能將雞糞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給楊梅重新利用,屬于 。(3)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作為高效的生態農業,不但減少了污染,還能達到雞、茶增收,請從生態系統角度來解釋原因 。1.(2023·湖州)在太平洋某小島上發現了新的植物物種,被命名為於茂登草。該植物開紫色小花,沒有葉綠體,不進行光合作用,從真菌處奪取營養,這種獨特機制引人注目。根據信息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於茂登草的獨特機制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生活在該島上所有的於茂登草構成一個種群C.從營養方式看,於茂登草屬于自養型生物D.於茂登草會開花結果,屬于被子植物2.(2021·寧波)寧波月湖景區的梧桐樹因被天牛的幼蟲蛀食,生長受到影響。化學防治以噴灑農藥為主,導致抗藥性天牛數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顯。2021年5月初,園林部門通過釋放花絨寄甲成蟲(花絨寄甲是天牛的天敵之一)的方法,以蟲治蟲。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月湖景區內所有的梧桐樹構成一個群落B.天牛的抗藥性只與生物的遺傳有關C.花絨寄甲與天牛構成一條食物鏈:天牛→花絨寄甲D.“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具有環保、無污染等優點3.(2023·湖州)如圖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B.圖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一條食物鏈C.不需要無機環境,在生物群落中就能完成碳循環D.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減少的4.(2023·寧波)某生態農場采用廚余垃圾喂養黑水虻(一種腐生昆蟲),黑水虻作為家禽的飼料,其糞便發酵后可給蔬菜施肥,實現了廚余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1)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參與黑水虻糞便發酵的微生物屬于 。(2)黑水虻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終來源于 。(3)該農場科研人員強調:農場持續良性運行的前提之一是喂養黑水虻的廚余垃圾中不能混有塑料制品、廢舊電池、過期藥品等廢棄物。這一事例告訴我們,居民在投放垃圾時要自覺做到: 。5.(2023·衢州)2023年5月11日,央視《秘境之眼》報道衢州仙霞嶺自然保護區生存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1)黑麂被譽為“大熊貓式”的動物,它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如圖是保護區內部分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能量流動方向),選擇正確的選項填入相應的圓圈中。A.樹 B.羊 C.鼠 D.鷹6.(2023·杭州)近年來,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將其發展成了我國首個國家5A級景區的濕地公園。(1)濕地內所有生物的總和稱為 ,其結構特征包括 、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2)由于各種因素,有些外來植物(如鳳眼蓮等)進入西溪濕地,濕地內所有鳳眼蓮個體的總和稱為 。從生態系統的成分看,外來綠色植物屬于 。為避免因某些外來植物大量繁殖對濕地的物種多樣性造成危害,濕地管理部門采取了針對性的防治措施。7.(2023·紹興)濕地具有污水處理的功能。某公園建園初期水質達不到標準,在園內引建了如圖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后取得了明顯效果。請結合圖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蘆葦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 。(3)若氮、磷含量過高的污水流入該生態系統,會導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沉水植物死亡,之后魚等水生動物死亡。這說明生態系統的 能力是有限的。8.(2023·舟山)今年5月22日是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如圖是某地的宣傳海報。(1)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離不開眾多生物的彼此協作。從2006年開始,地球上蜜蜂數量開始急劇減少,影響了植物的 過程 ,使很多植物種群不能正常繁衍而滅絕。(2)植物多樣性受到的關注度并不高,但事實上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因此大多數植物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屬于 。(3)建立種子庫是保護植物多樣性的一種重要的方法。位于云南昆明的“種子庫”被譽為植物的“諾亞方舟”,里面保存了10917種植物種子,要長期保存種子除了需要密封外,還需要具有 的環境條件。9.(2023·麗水)2023年4月26日通過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青藏高原有世界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其南部還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蜂。這里有許多珍稀動植物賀源,但是由于海拔高、寒冷、干旱,植物生長緩慢。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很脆弱,一旦遇到破壞,將很難恢復甚至無法恢復。(1)珠穆朗瑪峰的形成主要是板塊 的結果(填"碰撞"或“張裂");(2)青藏高原上所有的藏羚羊是一個 (填字母);A.種群 B.群落 C.生態系統(3)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細菌與生產者植物相比,其細胞結構上的特點是沒有成形的 ;(4)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成分單純、生物種類少,自動調節能力 (5)國家通過立法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有利于 (寫出一點即可)10.(2022·衢州)4月19日8時許,一頭抹香鯨在浙江象山海域擱淺。經救援人員20多個小時的奮力救援,成功回歸大海。(1)鯨屬于海洋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鯨擱淺是因頭部受傷嚴重,導致大腦皮層中的 受損,而不能完成某些正常的反射活動。(3)救援時要持續向鯨潑涼海水,防止鯨體溫上升。海水涼是因為海水的 大,在同樣的太陽輻射條件下,升溫慢。(4)若鯨死在灘涂,細菌會分解其體內的有機物,產生大量氣體,待氣體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引發爆炸,造成危害。細菌細胞是原核細胞,其細胞內沒有 。11.(2021·衢州)“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隨著衢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候鳥南下衢州棲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連續3年造訪龍游“天鵝湖”濕地。如圖為該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示意圖(只畫出部分生物)。(1)這片濕地中的秋沙鴨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2)寫出圖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3)通過生態治理,該濕地的自動調節能力明顯增強,分析其原因是 。12.(2023·金華)2022年12月,”中國山水工程”人洗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該工程成行了中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強調了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性。研究小組調查了校園勞動實踐基地生態系統,畫出了該生態系統的部分食物網關系圖及某些生物相對數量大致關系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1所示的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2)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看,圖1中A是生態系統中的 ;(3)圖2表示的是圖1中的A、蜘蛛蟾蜍和蝗蟲這四種生物之間的相對數量,那么圖2中表示蝗蟲的是 (選填”甲”“乙”“丙”或丁”);(4)如果此食物網中蝗蟲的數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蟲鳥等一些生物的數量也將隨之增加,一段時間后所有生物的數量又會趨于相對穩定,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13.(2023·臺州)加拿大一枝黃花是我國重點管理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我市目前的植被情況,發現各地均有較多生長。興趣小組收集到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相關資料:①多年生植物,終年常綠,株高通常1米以上,甚至達到3米,能在貧瘠的土壤生長。②每棵植株大約能產生2萬顆細小種子,易隨風擴散;能利用根或莖快速繁殖。③能分泌抑制其它植物生長發育的物質,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并已造成多種野生植物滅絕。(1)臺州市內所有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總和屬于 (選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2)閱讀上述資料,結合相關知識,分析加拿大一枝黃花對本地生態造成巨大威脅的原因。 1.(2024·嘉興模擬)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是公民必備科學素養。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結構與功能: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有利于氣體交換B.生物與環境:仙人掌葉片退化為針狀,有利于適應荒漠中缺水的生活環境C.穩態與調節:人和動物都通過神經系統和激素共同調節,使體溫保持恒定D.物質與能量:生態系統內物質可以實現循環,能量只能單向流動逐級遞減2.(2024·舟山模擬)圖是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食物網,該食物網中屬于生產者的是 ;如果再該草原上使用高效滅鼠藥,使鼠類在短時間內大量死亡,則該食物網各成分中,受影響最大的首先是 。3.(2024·舟山模擬)某興趣小組在學習植物的感應性后,進行以下實驗:①將若干濾紙剪成培養皿大小并用水浸濕,填滿培養皿,把4粒浸泡過的玉米種子如圖擺放(胚根都朝向培養皿中心);②蓋上培養皿蓋,用透明膠帶固定,將培養皿側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處;③觀察并記錄每粒玉米種子根和芽的生長方向。請你根據學過的知識回答:(1)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 。(2)A、B、C、D四粒玉米中,作為對照組的是 。(3)實驗中的變量是 。4.(2024九上·杭州模擬)如圖所示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回答問題:(1)該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蝗蟲和雜食性鳥的關系是 。(2)若雜食性鳥數量減少,短時間內蜘蛛的數量將 (選填“增多”或“減少”);若該生態系統被有毒物質污染,則體內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5.(2023·金東模擬)變暖的氣候極容易引起南極微藻爆發,導致冰雪變色而加快熔化。南極微藻由有綠藻、硅藻等 組成,以衣藻最為常見,面積較大的微藻群落大多離企鵝的棲息地不遠,以企鵝的排泄物為養 分。微藻爆發后,以它為食的南極磷蝦的數量會隨之猛增,海鳥、海豹等接踵而至,南大洋很 快就變得生機勃勃。當雪藻休眠時,這些動物也隨之減少。(1)衣藻等微藻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屬于 ;(2)根據以上信息,寫出其中一條食物鏈 ;(3)微藻爆發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增加陽光的吸收而加快冰雪融化,但也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進而減緩 效應;(4)南極生物數量會隨著微藻的變化而呈周期性變化,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6.(2024·寧波模擬)浙江濕地資源較為豐富,如:杭州灣濕地公園,西溪濕地公園等,濕地資源有許多豐富的物種,比如赤麻鴨就是杭州灣濕地公園的保護動物之一,請回答:(1)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豐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2)“小魚、赤麻鴨、浮游動物、浮游藻類”構成一條食物鏈,請寫出這條食物鏈 。(3)夏日,濕地中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蓮葉制造有機物所需的無機鹽和水通過 (填“導管”或“篩管”)輸送上來。7.蜜蜂是一種社會性昆蟲。一個蜂群中生活著一只蜂王、少數雄蜂和眾多工蜂。蜂王的主要職責是產卵,雄蜂與蜂王交尾,工蜂負責采集花粉、釀造花蜜、建造蜂房、防御敵人等。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受精卵是發育為蜂王還是發育為工蜂,主要決定于幼蟲食用蜂王漿時間的長短。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雄蜂。請回答:(1)一個蜂群內的蜂王、雄蜂和全部工蜂在生物學上稱為________ 。(2)同樣是受精卵,有的發育為蜂王,有的發育為工蜂,這一事實說明:生物的性別除受遺傳物質控制外,同時還受________的影響。(3)蜂王、雄蜂和工蜂的作用雖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生活在一起,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 ________。(4)許多將要孵出的幼蜂中,通常有多只將發育成蜂王(即“王儲”),但最先孵化出的那只蜂王出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那些即將孵化出來的“王儲”殺死在“襁褓”中,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稱為________ 。8. 讀農田生態系統的部分物質循環模式圖,其中甲、乙、丙分別為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是丙中三種生物。回答下列問題。(1)既是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又含有最多能量的生物是 。(2)若“玉米→田鼠→蛇→貓頭鷹”是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則玉米是該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 ,丙中的[ ](填字母)代表蛇。(3)圖中C和B之間存在捕食關系和 關系。從理論上分析,若大量捕殺A,一定時間內B的數量先 ,后趨于穩定。9.(2023·蕭山模擬)如圖甲所示為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示意圖,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被基質、微生物和植物等凈化后流入上行池,上行池中可以養殖魚、蝦,從而獲取經濟效益。如圖乙所示為該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簡圖,其中A、B、C和D表示生物成分。回答問題:(1)如圖甲所示,根據污水中成分含量的變化,從進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別種植不同的濕地植物,這體現了群落的 (填“垂直”或“水平”)結構。(2)如圖乙所示,寫出該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 (用字母和箭頭表示),其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3)人工濕地生態系統雖可凈化污水,但對污水排放量還是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10.(2024九下·杭州模擬)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多種生物,其中有以植物為食的羊、鼠和昆蟲,有吃羊的狼,有吃昆蟲的鳥,有以鼠為食的蛇,還有以鼠、蛇和鳥為食的鷹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若乙圖中的甲、乙、丙分別表示狼所在食物鏈中各種生物體內有機物總量的相對含量,與甲對應的生物是 。(2)如果甲圖表示草原生態系統,圖中還需要添加的生物成分是 。(3)該生態系統中,某一時間羊的數量增多,則接下來該生態系統中狼的數量將 ,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 。11.(2024·舟山模擬)茶園養雞是從改善茶園生態系統的結構入手,建立的一種高效的生態農業。雞在茶園內活動,可以增進茶樹植株間通風,雞啄食園內雜草,尋食害蟲,不僅有效減輕了病蟲害及雜草的發生,也減少了對雞的喂食量。雞糞能培肥茶園,喂養蚯蚓、昆蟲等,如此形成食物鏈,達到雞、茶增收。請據此回答:(1)茶園內全部生物的總和稱為一個 。(選填“群落”或“生態系統”)(2)寫出蚯蚓在茶園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3)圖乙是某生物興趣小組所做的探究“不同薄膜覆蓋對冬季茶樹扦插生根率的影響”的實驗結果。由圖乙可知,黃色薄膜覆蓋最有利于茶樹插條生根。冬季薄膜覆蓋能提高扦插生根率的主要原因 。(4)眾多昆蟲中,果蠅因具有多對容易區分的相對性狀,是遺傳學研究的良好材料;果蠅的黑身與灰身是一對相對性狀,是由 決定的。12.(2024·嘉興模擬)近年來,小龍蝦已成為國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現在正是一年中小龍蝦大量上市的季節。(1)小龍蝦是一種淡水生物(如圖甲),身體分頭胸部和腹部,有堅硬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分節,通過羽毛狀的腮呼吸。下列生物與小龍蝦的親緣關系最近的是____。A.蝗蟲 B.蜥蜴 C.青蛙 D.魚(2)目前浙江多地推行“水稻-小龍蝦-中華鱉”的綜合養殖模式,成為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小龍蝦屬于稻田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3)小龍蝦屬于外來物種,當它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其種群的數量通常會呈現如圖乙所示的變化,請對這一變化的原因做出解釋: 。13.(2024·金東二模)生長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可以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加快植物細胞生長速率。生長素含量可以用瓊脂塊進行收集和檢測,科研小組做了均勻光照和單側光照兩組實驗,如右圖所示。(圖中□代表瓊脂塊)(1)圖中單側光照組放在轉盤上向右勻速轉動,一段時間后檢測結果:瓊脂塊A與瓊脂塊B中生長素含量相等,瓊脂塊C中生長素含量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瓊脂塊D;(2)單側光能使植物莖尖生長素發生橫向運輸,即生長素可以從受光一側移到背光一側,引起植物向光生長。生長素橫向運輸是在尖端完成還是在尖端下面部位完成?科研小組為了研究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用植物莖尖、瓊脂塊、云母片(不透水)做了如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①本實驗研究的變量是 ;②若甲組瓊脂塊E中生長素含量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瓊脂塊F,乙組瓊脂塊G中生長素含量大于瓊脂塊H,則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在尖端;③對于植物向光性的解釋,除了單側光引起生長素從受光一側運輸到背光一側的解釋外,還有可能的原因是 。14.(2024·富陽模擬)研究小組調查校園勞動實踐基地生態系統,畫出了該生態系統的部分食物網關系圖,如圖1,及某些生物相對數量大致關系圖,如圖2,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1所示的食物網中共有 條食物鏈。(2)若要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保紛還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3)圖2表示的是圖1中的、蜘蛛、蟾蜍和蝗蟲這四種生物之間的相對數量,那么圖2中表示蝗蟲的是 (選填“甲”“乙”“丙”或“丁”)。(4)如果此食物網中蝗蟲的數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蟲鳥等一些生物的數量也將隨之增加,一段時間后所有生物的數量又會趨于相對穩定,這體現了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15.(2024九下·浙江模擬)如圖所示,是一種集作物栽培和魚養殖為一體的新型魚菜共生系統,這個系統代表了蔬菜和魚類之間的共生關系。魚的糞便為植物提供肥料,蔬菜為魚凈化水質,相互依存,互利發展,其物種間和諧共生運行良好,有極高的推廣價值。(1)整個魚菜共生系統可以看成是一個 。(2)水培番茄在掛果期,可以適當追加以下哪種肥料____。A.KNO3 B.NH4NO3 C.KCl D.Ca(H2PO4)2(3)細菌是魚菜共生系統當中的重要成分,作為連接魚類廢物和植物肥料的橋梁,起到了關鍵作用。你認為這些有益細菌在系統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答: 。(4)硝化細菌發酵產生植物能利用的亞硝酸鹽或硝酸鹽,假設亞硝酸鹽是NaNO2,則N元素的化合價為 。(5)你認為魚菜共生系統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哪些優勢?答: 。16.(2024·浙江模擬)春天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1)觀賞區內所有的油菜屬于 (選填“種群” “群落”或“生態系統”)(2)下圖一為油菜的新陳代謝示意圖,其中表示光合作用的是 (選填“A” “B”或“C”)。(3)下圖二和圖三依次為植物葉片一天內葉肉細胞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對值)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強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圖。根據圖二分析,農作物一晝夜積累有機物量最多的是G點,對應圖三中 點。(4)觀賞區內只種植單一的油菜,容易爆發蟲害。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角度解釋原因是 。17.(2024·瑞安模擬)潛流帶是河流或溪流連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甲),它有效地連接著河流的陸地、地表和地下成分。圖乙為某潛流帶生態系統的組成示意圖 (只畫出部分生物)。(1)該潛流帶中所有的生物可看成一個 。(2)圖乙生態系統中還未標出的組成成分是 。(3)據圖乙,寫出該生態系統中能量損失最少的一條食物鏈: 。(4)在城市規劃中,很多城市的溪流被截彎取直,河岸得到加固,但這些舉措往往會毀壞潛流帶,導致溪流變得脆弱甚至枯竭。專家提出應修復和重建潛流帶,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對此兩位同學展開了討論:觀點 觀點反駁小安: 引入魚類、無脊椎動物等生物, 使生物種類、數量更多。 小明:外來物種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支持的依據: 支持的依據:請選擇一位同學的觀點,寫出支持該觀點的依據。 。18.(2024·溫嶺模擬)科學小組分配到一個項目化學習任務:制作了如圖所示的一個生態魚缸,魚缸里有砂土、小魚、小蝦、水,同時設計了“生態魚缸”的評價量表,如下表。“生態魚缸”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設計合理,生態系統成分完整且比例適當 設計合理,生態系統成分完整,比例不適當 生態系統成分缺失指標二 生態系統穩定時間長 生態系統穩定,時間一般 生態系統不穩定(1)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來看,小魚屬于 。(2)經過一段時間,小魚和小蝦都死了,從上表中“指標一”和“指標二”來評判,應該被評為 ,原因是這個魚缸生態系統的 能力不夠強。最后,小組同學經過不斷地改進,使生態魚缸評價達到了“優秀”。19.(2024·義烏模擬)學校開展了“方寸之間的大自然——生態瓶微景觀制作”項目化學習活動:項目 方寸之間的大自然——生態瓶微景觀制作目標 設計與制作一個能維持兩周以上的生態瓶材料 水草、黃金砂、貝殼、小魚、吊牌及麻繩產品 生態瓶及配套說明書標準 ①生態瓶內成分齊全、整體美觀;②動植物能在封閉狀態下穩定生存兩周以上;③產品說明書能闡明其穩定運轉的條件及注意事項。(1)大家制作的生態瓶都采用了透明的材料,一方面是為了便于觀察,另一方面是因為生態瓶所需能量的最終來源是 ;(2)從生態系統的成分分析,生態瓶中的水草屬于 ;(3)一段時間內,生態瓶內的動植物的數量和比例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4)請試著補充產品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寫出一點):①生態瓶需要放置在亮處;② 。20.(2024九下·鹿城模擬)水體可溶性含氮無機鹽過高容易導致藻類大量繁殖,繼而引起水生動物死亡、水體發臭等現象。在湖泊、河流等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工作中,沉水植物被認為是治理的有效途徑。資料一:金魚藻是常見的被子植物,其在不同水層的生長情況如圖甲所示。資料二:水中某些含氮無機鹽中的氮能在好氧菌的作用下轉化為氮氣。.科研人員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生態浮床,根據資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釋汛期時用此裝置能實現治理水體污染的原因。21.(2023·柯橋模擬)某項目化小組設計并制作了如圖所示的透明生態球。[簡介]①生態球由透明無色彈性橡皮膜制成,球的體積隨內部氣壓變化而變化。球內有水、沙、無機鹽、水草、藻類、魚、蝦、微生物等。整個球密封后放入大水箱內,處于漂浮狀態。二氧化碳緩沖液能維持球內二氧化碳含量穩定。忽略溫度及外界氣壓對整個裝置的影響。②當生態球內某種氣體含量減少時,生態球會下沉。為使球內生物正常生存,需打開照明燈并調節到一定的亮度。一段時間后,球內該種氣體含量恢復,生態球上浮。[評價](1)請說明該小組設計的生態球打開照明燈后實現上浮的原理。(2)該生態球內的生物能否生存較長時間,并說明理由。22.(2023·秀洲模擬)某校九年級開展了“制作生態瓶”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小嘉同學在一玻璃瓶內裝入一定量的水后,放入若干株健壯的水草、10顆健康的活螺螄和5條小金魚及其他一些水生動物,再放入少量砂石以及裝飾物等,進行密封處理后,放在光線良好的地方,進行觀察記錄。(1)該生態瓶構成一個 (選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2)該生態瓶密封后,除陽光、熱能外,任何物質都無法進入,瓶內這些動植物維持生存所必須的物質是怎樣獲得的?(3)需要對制作的“生態瓶”進行評價,請你擬定一條你認為最重要的指標: 。備考指南知識導圖考點梳理考點突破真題在線專項練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中考科學一輪復習 專題2 生物與環境(學生版).doc 2025中考科學一輪復習 專題2 生物與環境(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