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第5課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學習目標】了解古代亞洲、非洲、美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古代亞洲、非洲、美洲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目標素養解讀歷史 時空第五單元 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1.唯物史觀: 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古代亞洲和美洲不同文明產生的內在關聯性,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 通過歷史地圖對南亞、東亞與美洲的地理方位進行把握,理解不同地區文化發展的空間背景。3.歷史解釋:分析南亞、東亞與美洲文化的特點及形成原因,認識文化發展的背景和世界文化的多源發展。4.史料實證: 通過搜集整理相關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印度、朝鮮、日本、印第安文化的特點,加深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認識。5.家國情懷: 通過認識南亞、東亞與美洲不同文明興衰的曲折歷程,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互鑒性。公元前1500年左右公元前6世紀5世紀4世紀2世紀7世紀12世紀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印度出現在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佛教產生史詩《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大約定型于2-4世紀印度教開始興起古代印度文化已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朝鮮半島居民修建瞻星臺《三國史記》完成12世紀以后日本逐漸形成武士道印第安文化 毀滅時空坐標一、古代印度文化1.地理范圍: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廣大地區從印度的外圍來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脈作天然屏障、南臨印度洋、東接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這種“一面圍山,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導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從印度內部地形結構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點的差異性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個個“蜂窩狀”的文明單元,也會導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并存的局面,這樣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是難以逾越的天。----蔣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一)自然地理條件2.獨特地理條件對文化的影響古代印度文化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哈拉帕文化 約公元前2350~前1750年,為青銅時代文化吠陀時代 公元前1500~前600年,雅利安人入侵,婆羅門教和種族制度形成列國時代 公元前600~前400年,列國分立,逐漸統一,佛教誕生孔雀王朝 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古印度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笈多帝國 公元320~500年,實行中央集權制,印度教逐漸成為主要宗教德里蘇丹國 11世紀,突厥人侵入印度。13世紀初,突厥人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廣大地區。2、發展歷程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并存古代印度文化文化成就種姓制度(1)背景雅利安人南遷雅利安人自稱“出身高貴的人”,是操印歐語的白種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為生。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該地區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成就——種姓制度和宗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印度出現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雅利安人南遷雅利安人自稱“出身高貴的人”,是操印歐語的白種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為生。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該地區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古代印度文化文化成就種姓制度內容:將人分為4個等級,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并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一、古代印度文化文化成就種姓制度內容將人分為4個等級,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并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表明從人類產生之初就出現了種姓制度,強調其神圣不可變動性和論證其存在的合理性思考:為何用創造之神的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種姓?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積極:①有利于維護統治,維持社會安定②對印度社會產生深刻影響消極:①造成社會階層的隔離,限制社會的階層流動(封閉性)②延緩了社會發展的進程③嚴重阻礙了當今印度社會的和諧發展④為日后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機遇(5)影響一、古代印度文化文化成就種姓制度材料1:首陀羅或賤民以任何一部分肢體去打高種姓的人,那么他必須被截去那部分肢體;如果議論婆羅門,則用沸油灌進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羅不應有任何財產,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摩奴法典》材料2:婆羅門教在種姓制度下維護了等級秩序和奴隸主貴族(婆羅門、剎帝利)階層利益,有利于維持統治及社會安定。但也制造種姓隔離,導致了社會矛盾加劇,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為日后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今天種姓制度雖被廢除,但種姓觀念在印度民眾中根深蒂固,嚴重阻礙了當今印度社會的和諧發展。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1)內容古代印度文化文化成就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約形成于公元前7世紀,也是現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2)主要經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達婆吠陀》(3)核心教義:種姓制度(4)三大綱領:①吠陀天啟 ②祭祀萬能 ③婆羅門至上婆羅門教是種姓制度的理論和宗教基礎梵天—創造之神《長阿含經》: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勸發菩提心文》:有生皆苦,有念皆妄。滅盡無余,不受后有。婆羅門至上眾生平等婆羅門階級剎帝利/吠舍維護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特權維護奴隸主特權,麻痹人民婆羅門教佛教VS作用社會等級宗教主體佛教背景:時間:主張:影響: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①政治上:否定種姓制度,倡導眾生平等,具有進步意義;②思想上:主張消除欲望,忍受苦難,有利于社會穩定,但會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識。③藝術上:古代印度的藝術很多都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印度教背景:4世紀時,笈多帝國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笈多帝國統治者信奉婆羅門教,婆羅門教這時也在發生著變化,吸收了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印度教減少了婆羅門教的許多煩瑣儀式,打擊了婆羅門在宗教中的壟斷特權,特別是適當提高了首陀羅的地位,既減少了下層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層的需要,受到印度社會多個階層的歡迎,迅速崛起。時至今日,印度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材料1:大自然的毀滅力量給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滅的印象,在人還無力戰勝自然控制自然之時,這種恐懼情緒自然地表現為宗教性的崇拜,將各種自然現象人格化、神奇化起來,想象他為各種的神,于是出現了各種神話和傳說。——摘編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綱要》材料2:公元前9世紀恒河中游開始得到迅猛發展,取代印度河,成為印度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時間長,樹木參天,經冬不凋,自然界這種濃郁得過剩的生命力,啟發了土著民對生命不死輪回問題的思考。——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知識拓展】古印度文化的成因(1)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濃厚,與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①災害頻繁,使得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神的信仰特別強烈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發了印度先民對生命不死輪回的思考(2)外來民族頻繁入侵,外來文化的影響(3)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動(4)文化創造者文化活動古代印度文化2.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宗教文學藝術數學①婆羅門教:在國家形成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②佛教: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產生了。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③印度教:4世紀時,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定型于2—4世紀,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多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結合課本第一目p26—27的內容及所學知識:了解古代印度的概況;概括古代印度文化成就有哪些具體表現?對東南亞有何影響?【知識拓展】古印度文化的影響(1)東南亞地區(影響最大):①印度的語言、文字、藝術、思想、建筑、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②佛教文化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③南傳佛教的經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書寫,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2)對中國: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文藝等產生深刻影響(3)印度的十個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到了西方材料1: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響很大……中國的佛教就是從印度傳來的,然后又通過朝鮮傳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撾。所有的東南亞,泰國、緬甸不言而喻,受影響的還有印度尼西亞。我說的影響,不僅是指宗教的影響,還包括印度文學、藝術和哲學。 ——張光璘、李錚編《季羨林論印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傳播(或影響):(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2)5世紀時,印度文化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3)佛教文化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4)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柬埔寨吳哥窟燈柱上的巴利文結合課本第一目p26—27的內容及所學知識:了解古代印度的概況;概括古代印度文化成就有哪些具體表現?對東南亞有何影響?知識鏈接:(兩漢)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到了東晉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寺院大量興起,佛教團體日益壯大,對寺院管理便成了問題。此時佛教的發展,……在所有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顯無疑是最突出的一個。法顯帶回翻譯的戒律,對于中國當時的僧伽來說,宛如及時的春雨。《法顯傳》對印度的影響重大,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學者,包括印度學者在內,都視之為瑰寶。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學家曾寫信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佛教傳入中國及影響材料一 孔雀帝國時代,保存了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細的雕刻和優美的繪畫。壁畫雖然大部分已經毀壞,但僅就所殘存的部分來看,其高超的藝術是很令人驚訝的……在《吠陀》和佛經中都保存有不少醫學知識。在《長阿含經》中曾提到沙門、婆羅門用“鍼灸(即針灸)藥石”療治各種疾病。材料二 在很早的時代,在史詩、戲劇、抒情詩和敘事詩方面,印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吠陀時代最久遠,其中最早出現的是《梨俱吠陀》,文學價值也最高,這是一部詩歌總集,有點像中國的《詩經》。吠陀以后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它們不但在印度本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還影響了印度許多鄰國的文藝創作。--摘編自季羨林《古代印度的文化》問題思考: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歸納古代印度文化的特點:合作探究:(1)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2)以詩代史;(3)以宗教為中心;(4)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據吠陀經步典和古代習慣編成的法論文獻,約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其中段條文稱,信眾“如欲獲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脫,不要終生淹留在非僧侶種姓的教師那里,或不識吠陀的婆羅門那里”。該條文旨在( )A.鞏固婆羅門教地位 B.革新教育體制C.打破種姓制度隔閡 D.宣揚法律權威古代印度的一項制度規定: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低等級的人沒有資格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這一制度( )A.鞏固了佛教的社會地位 B.維護了貴族的統治秩序C.催生了燦爛輝煌的文化 D.適應了專制集權的需要一、古代朝鮮文化1、發展歷程二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結合課本第二目p28—29的內容及所學知識:1.指出古代朝鮮文化有何具體成就?其文化交流狀況如何? 2.指出古代日本文化有何具體表現?其特征如何?1.古代朝鮮文化:(1)文化成就:冶煉業 公元前5世紀前后,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天文學 7世紀,朝鮮半島的居民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歷史學 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15世紀《高麗史》仿照中國史書的編寫體例。音樂舞蹈 源遠流長,特色鮮明(2)中朝文化交流:[1].中國對朝鮮的影響:[2].朝鮮文化對中國影響:佛教、道教、儒學從中國傳入朝鮮;朝鮮的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風俗習慣等受中國影響;學習中國漢字,創造本民族文字,如“諺文”;仿照中國的史書體例編寫歷史,如《高麗史》。朝鮮半島的樂舞傳入中國。中國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傳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12世紀末17 世紀孝德天皇孝“大化改新”模仿中國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央集權制開始瓦解,形成莊園,豢養武士;武士集團日益重要鐮倉幕府建立,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德川幕府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制外來影響。10世紀646年6-7世紀秦漢之際二、古代日本文化1、發展歷程二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2.古代日本文化:(1)表現:(2)特征:神道與 武士道文學建筑繪畫①神道興起: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海、河、山、龜、蛇等都有神靈,應該加以崇拜。 神道逐漸發展起來。②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后,為鞏固權力,天皇自稱太陽神后裔。③武士道形成:12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崛起,神道融合佛教等外來文化,形成了武士道。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繪和浮世繪都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屬于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以神性。日本以“天照大神”為太陽神,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萬世一系”。 武士道: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則被稱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倫常觀念,強調武士的責任和義務。★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范以及哲學。★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精神信仰。★武士道作為傳統封建制度的精神規范,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負面作用,成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工具,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結合課本第二目p28—29的內容及所學知識:1.指出古代朝鮮文化有何具體成就?其文化交流狀況如何? 2.指出古代日本文化有何具體表現?其特征如何?材料: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時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稱為“唐風時代”。日本文人以讀唐詩作漢詩為榮,書法和繪畫也多取法唐代。國學中講授的課程以儒家經典為主。……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沒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沒有吸收中國傳統的“易姓革命”的思想。……從10世紀起,日本出現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稱為“國風文化”。——摘編自[美]賴肖爾《當今日本人》等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和所學思考: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時期為什么稱為“唐風時代” 材料反映了當時文化落后的日本對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抱有什么態度 原因:大化改新期間,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范圍更廣,規模更大; 也學習中國先進的生產工具、器物、政治經濟制度乃至價值觀念。態度:日本不是簡單地復制唐朝文化,而是始終遵循一條原則,即維護日本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在此基礎上,對吸收的唐朝文化進行適合自己國情的改造和創新。【知識拓展】古代日本和朝鮮對中華文化吸收借鑒的特點1.由被動到主動、由間接到直接早期中華文化主要通過朝鮮、日本向外傳播,后來日本和朝鮮統治者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主動向中國學習2.具有選擇性、堅持主體性在堅持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改造,取其所長,去其所短,創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3.具有實用主義特征以儒學傳到日本為例。儒學傳入日本之初,只在小范圍內緩慢發展。后來日本統治者利用儒家的部分思想規范統治秩序、加強中央集權,這推動了儒學在日本的發展。幕府時期,長期的戰亂使人們對現實失去信心,人們開始將希望寄托于來世,于是儒學成了佛教在日本傳播的輔助工具核心素養:中國制度和文化對古代周邊國家的影響。材料一 文化的貧瘠落后狀況,使之(日本)能夠幾乎無阻礙、無痛苦地汲取中華文明。——[日]依田熹家《日中兩國現代化比較研究》材料二 我國的漢字、漢文和儒家思想早就傳入朝鮮。朝鮮的印刷術、天文學和醫學,成就顯著。——孔祥民《世界中古史》(1)政治:日本、朝鮮模仿中國的制度,把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指導思想。(2)文化:日本、朝鮮、越南分別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文字。(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家庭和個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為正統思想——貫徹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導,建立孔廟祭祀孔子。(4)宗教:中國佛教、道教等的傳入深刻影響了當地文化的發展。【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此時為日本11世紀,天皇利用法令取締非法莊園,并可將其沒收,結合所學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天皇的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增強自身實力,故選D項;結合所學日本的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因此天皇的打擊對象并不是地方官員貪腐,排除A項;據材料信息天皇打擊莊園領主,易激化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利于穩定兩者的主從關系,排除B項;材料強調律令只是天皇打擊莊園領主的手段,其目的并不是為了維護政令統一,排除C項。【高考鏈接3】(2024·黑吉遼高考·13)1069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規定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這一措施意在( )A.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B.穩定封建主從關系C.維護法律政令統一 D.加強朝廷經濟基礎【高考鏈接4】(2024·江蘇高考·11)據統計,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470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117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 )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 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 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答案】C【解析】據材料“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出現……新派學者”“研究卻以民間為主”等并結合所學可知,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譯了大量西方醫學、天文學書籍,還形成了西學翻譯的新派學者,且西學的輸入及研究以民間為主,這表明日本國內民眾社會觀念出現變化,關注西學,故選C項;1853年,美國炮轟日本(黑船事件),“轟開”日本閉關鎖國的大門,之后日本被迫逐漸摒棄閉關鎖國政策,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材料只能體現日本翻譯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并且還是以民間研究為主,不足以代表日本“全面吸納”整個西方近代文明,排除B項;1868年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美洲印第安文化三結合課本第三目p29—31的內容及所學知識: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概況;指出美洲印第安文化有何成就?又是如何毀滅的?地理條件:新航路開辟前,與其他大陸處于隔絕狀態。文化代表: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文化特色:獨立發展的獨特文化。2.成就:(1)共性文化表現: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瑪雅人崇拜創造之神伊查姆·納(最重要的神),印加人與阿茲特克人崇拜太陽神(占特別重要的地位)②金字塔:用途:塔頂建有祭祀神靈的神廟,舉行宗教儀式;祭司在塔上觀察天象。1.概況:美洲印第安文化三2.成就:(2)各自文化表現:瑪雅文化印加文化阿茲特克文化①文字:創造了獨特的象形文字;②歷法:發明了“瑪雅歷”;③數學: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①建筑:建造長達數千千米的驛道和宏大的太陽廟;②醫學: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③歷法:還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①鍛造: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②文字: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③制作: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3.衰亡: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②疾病、瘟疫等災害; ③缺少與外界的溝通和交往;④內部之間的交往有限。注:印第安人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是農業,他們獨立培育了占世界近半數的農作物品種,如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橡膠、煙草等多種經濟作物。結合所學分析美洲印第安文化衰亡的原因?結合課本第三目p29—31的內容及所學知識:了解美洲印第安文化概況;指出美洲印第安文化有何成就?又是如何毀滅的?人類文化多樣性形成的原因1.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度,也決定了文化發展的形式和范圍。2.古代的文化在各國、各地區產生,面對不同的自然與歷史環境,形成了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狀態。3.人類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民族文化多樣性發展提供了基礎。4.不同地域文化形態自我意識的逐漸增強是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時代動因。1.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發展是多樣性的。2.文明無高下優劣之分,應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3.不卑不亢、謙虛謹慎、善于學習、取長補短。深入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共通性材料1:印第安人認為,整個世界都由各種各樣的神統治,他們必須小心侍奉這些神靈,方能得到神對他們這些弱小生靈的保護,這種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對于自然界的無可奈何。同時,宗教信仰上的極度混亂狀態,從側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間交往的極度缺乏,加上幾乎沒有文字,語言雜亂,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劇了各文明的孤立,生產力也就難以迅速發展。——摘編自程洪《論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點》材料2:熱帶雨林、沙漠、戈壁、平原、山脈、高原等自然屏障,讓整個美洲隔絕于其他大陸,很難受到外來文明的影響,只能獨自默默發展。在缺少高級文明刺激的情況下,時間久了與其他文明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了。風暴、寒潮、龍卷風、火山等極端天氣導致其始終處于對自然的恐懼之中,從而造成非常極端的宗教信仰,動輒以人命察天祭神,愚昧的文化更導致整個文明長期落后。1.文明源遠流長2.地理阻隔,獨立發展3.相對封閉,缺乏交流4.宗教信仰盛行5.生產力水平較低,發展緩慢【知識拓展】古代美洲文明的基本特點【學思之窗】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對印第安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材料1: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會為發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個基礎,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美]伯恩斯、拉爾夫著,羅經國等譯《世界文明史》第3卷(1)積極:①歐洲殖民者帶來了歐洲文化②使歐美文化在交融中發展③打破了美洲的孤立局面(2)消極:①中斷了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②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③給當地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④傳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知識拓展】美洲文明走向衰亡的原因及啟示 材料1:16世紀西班牙人征服時,許多珍貴的瑪雅文字寫本被當作“魔鬼的作品”焚毀,祭司遭受擄殺,僅有部分作品傳之后世。材料2:據估計,在哥倫布到來后的一兩個世紀中,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5%,主要的殺手是舊大陸來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既沒有免疫力,也沒有遺傳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傷寒爭先恐后地要坐殺手的頭把交椅。材料3:關于秘魯和中美洲之間的相互關系,完全可以說,人們已經承認,在從形成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這段漫長的時期內,所有證明這些地區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或接觸的實物或記錄,都是不可靠的。材料:4:……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1)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歐洲傳染病的傳播③孤立發展,缺乏與外界的交往④美洲內部文明交流有限,無法相互借鑒進步(2)啟示①文化交流是促進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②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應該主動開放,學習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和技術,適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南亞文化東亞文化美洲文化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宗教、文學、藝術、數學、文字瑪雅文化古代日本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文化成就古印度文化影響古代朝鮮文化與中華文化交流互鑒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成就:思想、文學、建筑、繪畫藝術成就:科技、史學、音樂舞蹈、文字課堂小結C【詳解】據材料“他的塔、石柱……滲透著因果思想的影響”可知,古代印度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都受到佛教因果思想的影響,即古代印度文化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故選C項;“僅照亮了印度的文學藝術”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主要是靠中國的求法僧法顯等人的記載,而非都是由中國求法僧記載,排除B項;印度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既體現在人種、語言和宗教的接納與發展方面,又體現在貿易交換和文化交流的廣泛性方面,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有學者認為:“古代印度的思維和我們極為不同,他們不記歷史,不重書寫,他是口傳神話和故事的海洋,卻是文字記載歷史的荒漠。整個印度中世紀史主要是靠中國的求法僧法顯等人的記載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滲透著因果思想的影響。”該學者旨在說明( )A.他的記載僅照亮了印度的文學藝術 B.整個印度中世紀史是由中國求法僧記載C.古代印度文化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 D.古代印度文明呈現多樣性和包容性特征(2023·浙江·統考模擬預測)歷法,是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而制訂的計算時間的方法。數千年來,世界各個地區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其中,歷法也是一項重大的文化成就。下列古代文化中,發明了歷法的是( )①瑪雅文化 ②古代印度 ③古代埃及 ④印加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詳解】本題是組合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①古代美洲印第安地區的瑪雅文化用復雜的歷法紀年;②大古代印度在天文、歷法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沒有發明歷法;③古代埃及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④古代美洲印加人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一年為365天,太陰歷一年為354天。①③④組合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共40張PPT)文化交流與傳播地域文化發展交流與傳播的途徑多樣性交互性一、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第1、2課)二、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第3、4、5課)三、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6、7、8課)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10課)五、戰爭與文化交流(第11、12、13課)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文化層面的身份認同,也是人類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符號,是人類文化交流、傳播和融合進程中的一種歷史現象。它體現在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自我意識中,也體現在各個區域文化特征的識別中。人口遷徙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地理流動或者空間流動,這種流動通常會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變化。這種遷移被稱為永久性遷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變化的人口移動。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與區域文化的形成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與人口的跨地域轉移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與多元文化農業社會(區域文明)工業社會(整體世界)信息社會(全球化)空間跨界、多元交互、民族融合、文化認同求生存謀發展人口遷移文化交融文化認同原因和動力第三單元時間軸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古代民族大遷徙史學家吳于廑教授在《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和農耕世界》里指出人類歷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對農耕世界發起沖擊:第一次:公元前2000紀,印歐人的遷徙(第6課 )第二次:3—6世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第6課 )第三次:13世紀蒙古人西征(第11課 )游牧世界農耕世界游牧文明VS農耕文明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古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認識人口遷徙對人類文化和變遷的影響及其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時空坐標】在整個古代歷史上,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之間的相互交往和沖突,都是一個經常存在的現象。按照吳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對農耕世界發起沖擊,分別是:①公元前2千紀,印歐人的遷徙;②3—6世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③13世紀蒙古人西征(11課);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勝利,但最終的結果是農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擴大了農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沖擊。本課主要涉及印歐人的遷徙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游牧世界農耕世界新課導入由于動物必須追逐水草為生,因此以馴化動物來獲取主要生活資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條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牧草的茂盛情況而遷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印歐人沒有掌握農業種植技術,食物匱乏且來源不固定,使得印歐人無法進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遷徙是印歐人的顯著特征。——趙琳《文明融合與文化沖突》因為在公元前三千紀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區中,小亞細亞離亞歐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紀后半期正是公認的印歐語系各民族開始移民的時期。看來吸引他們的東西乃是毗鄰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這種富庶使該地區很容易招致蠻族的劫掠。——湯因比直到公元前第二個千年,整個歐亞大陸的力量對比才開始發生逆轉,各個偉大的古代文明才第一次受到游牧民族的生存威脅。馬的馴養和較遲出現的冶鐵技術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發明,它們使游牧民族獲得了新的作戰能力。——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學習小組A: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印歐人遷徙的原因和條件 食物匱乏不固定。臨近農業文明富庶的吸引。對馬的馴服和冶鐵技術的發明。游牧生活習慣。游牧民族好戰天性;自然環境變遷;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學習小組B:閱讀材料,分析印歐人早期遷徙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由于動物必須追逐水草為生,因此以馴化動物來獲取主要生活資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條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牧草的茂盛情況而遷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趙琳《文明融合與文化沖突》材料2:游牧民族驍勇強悍、性情兇野,長期的簡樸生活使其頑固地保持著傳統的氏族公社制度,遷徙不居的游牧習性則使得這些民族喜好馬背上的營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游牧民族對農耕地區的3次大入侵》材料3:因為在公元前三千紀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區中,小亞細亞離亞歐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紀后半期正是公認的印歐語系各民族開始移民的時期。看來吸引他們的東西乃是毗鄰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這種富庶使該地區很容易招致蠻族的劫掠 ——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①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②游牧民族好戰的天性③相對發達的農耕文明的吸引材料4:如果沒有技術和運輸上的保障,他們也是難以進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體性遷徙的。在擁有了輪式車和馬作為交通工具后,古印歐人大遷徙開始了。材料5:在民族遷徙的諸多原因中,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的變化是民族遷徙一個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緯度地區的寒冷氣候為潛在動力,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遷而形成的幾次大規模的遷徙高潮對應著千年尺度的寒冷期。——管彥波:民族大遷徙的地理環境因素研究④技術和運輸上的保障。⑤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的變化學習小組C: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印歐人的遷徙原因:氣象史 小冰河期河流冰封-草原退化材料一 由于動物必須追逐水草為生,因此以馴化動物來獲取主要生活資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條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牧草的茂盛情況而遷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趙琳材料二 游牧民族驍勇強悍……長期的簡樸生活使其頑固的保持著傳統的氏族公社制度,遷徙不居的游牧習性則使得這些民族喜好馬背上的營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趙琳材料三 在民族遷徙的諸多原因中,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的變化是民族遷徙一個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緯度地區的寒冷氣候為潛在動力,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遷而形成的幾次大規模的遷徙高潮對應著千年尺度的寒冷期。——管彥波:民族大遷徙的地理環境因素研究①經濟因素:游牧民族從事畜牧業,具有流動性的生活特點②游牧民族的性格:驍勇強悍、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材料四 因為在公元前三千紀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區中,小亞細亞離亞歐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紀后半期正是公認的印歐語系各民族開始移民的時期。看來吸引他們的東西乃是毗鄰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這種富庶使該地區很容易招致蠻族的劫掠。 ——湯因比材料五 如果沒有技術和運輸上的保障,他們也是難以進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體性遷徙的。在擁有了輪式車和馬作為交通工具后,古印歐人大遷徙開始了。——麟劍《人類源流史》③自然環境的變遷:氣候惡化④相對發達的農耕文明的吸引⑤技術和運輸上的保障:輪式車和馬作為交通工具(軍事:制造了馬拉戰車)材料六 印歐人沒有掌握農業種植技術,食物匱乏且來源不固定,使得印歐人無法進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遷徙是印歐人的顯著特征。對馬的馴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其遷徙過過程。印歐人人戰車⑥客觀原因:食物匱乏、居無定所;對馬的馴化和利用根本原因:生產力低下,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學習小組D:探究:結合下列 遷 徙 路 線 示 意 圖,介紹 印 歐人遷徙的路線并分析其有何特點?①③②④⑤①前2000年,進入巴爾干半島,演變成后世的希臘人;②前17世紀,進入小亞細亞,發展為赫梯人;③前6世紀,進入伊朗高原,發展為波斯人;④ 進入印度河流域,被稱為雅利安人;⑤占領了西歐北部的廣大地區,被稱為凱爾特人。遷徙特點:印歐人小亞細亞赫梯人伊朗高原波斯人印度恒河雅利安人巴爾干半島希臘人西歐北部凱爾特人①范圍廣;②時間長;③武力征服;④形成多個新民族;⑤對區域文化影響深遠;⑥實質:落后對先進入侵;學習小組E: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印歐人的遷徙2.特點:“四面出擊”①空間:②時間:③方式:④影響: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主要向北、西、南三個方向遷徙。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約BC1500印度恒河雅利安人約BC3000伊朗高原波斯人約BC2300歐洲北部日耳曼人約BC1200西歐北部凱爾特人約BC2200巴爾干半島希臘人約BC1900小亞細亞赫梯人遷徙地域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憑借馬和馬拉戰車等武力上的優勢,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形成多種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歐亞區域文化發展影響深遠材料一 ……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其他地方的帝國都迅速地、接二連三地崛起和崩潰。——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材料二 ……這次全球大遷徙有三大成就:馬拉車的推廣、青銅工藝的推廣、商路的擴大與延伸。——摘編自藍琪《印歐種人的第一次遷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材料三 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視,但由于他們人數眾多,文化又很先進,所以不能被滅絕、趕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來、改營農業時,他們不得不與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這樣和平共處和互通婚姻達數世紀以后,其必然結果是文化融合。——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⑤新文明:整體上推動了新的區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對后世影響深遠。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等。④新文化:促進了不同種族、區域之間交流,推動文化的融合。波斯首次將西亞和北非文明區域統一起來;雅利安人把馬和鐵帶到印度,其種姓制度和佛教對周邊地區產生重大影響。學習小組F:結合材料,印歐人的遷徙對早期區域文化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的動蕩、文化的浩劫,摧毀了舊的文明。如赫梯人滅掉古巴比倫,多次與埃及發生爭霸戰爭;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臘。③新族群:通過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②新技術:促進不同區域技術等傳播與交流。學習小組G: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印歐人的遷徙影響: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為歷史之發展為世界史帶來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影響。首先是兩者之間擴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對方學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在公元前500年,歐亞大陸內大規模的古印歐人部落大遷徙浪潮漸漸平息,而此時的歐亞大草原已經被古印歐人的大遷徙完全改變了面貌。他們將遷徙到的地方帶入了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并且融合當地的文化習俗,建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國度,如希臘、羅馬、波斯、印度文明以及后續西歐諸國的前身。至此整個歐亞大陸真正地走出了蒙昧的時代。 ——吳于廑 《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游牧民憑借馬和鐵質武器,掀起了兩次席卷諸文明中心的大規模的入侵浪潮……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其他地方的帝國都迅速地、接二連三地崛起和崩潰。隨著公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的頻頻入侵,希臘墜入“黑暗時代”。為什么雅利安人能發展起一個與他們西面的親戚如此根本不同的文明。簡單而似乎可能的解釋是,雅利安人印度化了……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到鄙視,但由于他們人數眾多,文化又很先進,所以不能被滅絕、趕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來、改營農業時,他們不得不與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這樣和平共處和胡同婚姻達數世紀以后,其必然結果是文化融合。 ——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①摧毀了舊的古文明,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的動蕩、文化的浩劫;如克里特文明、西亞的巴比倫文明;赫梯人滅掉古巴比倫,多次與埃及發生爭霸戰爭;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臘。②促進了不同種族、區域之間文化、商業、技術的傳播與交流,促進了先進制度的確立與先進技術傳播;為農耕世界進一步的擴大和繁榮創造了條件。如冶鐵技術傳播、馬拉戰車和騎兵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式。波斯首次將西亞和北非文明區域統一起來;雅利安人把馬和鐵帶到印度,其種姓制度和佛教對周邊地區產生重大影響;推廣青銅工藝;擴大、延伸商路等;(新文化)③促進了文明的融合與新的區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對后世影響深遠。如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新文明)④通過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新族群)總之,徹底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影響了這些地區的文化發展總結升華BC2000BC1000公元600公元300印歐人早期遷徙亞歐游牧民族遷徙區域文化的形成古代人類的遷徙早期(奴隸社會)各區域文化的交融和產生古代(封建社會)各區域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存→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知識總結: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時代特征: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并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創造了地域文化。印歐人的早期遷徙形成了古代印度文化、西亞文化和古希臘、羅馬文化。亞歐游牧民族的幾次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版圖,一系列新的國家先后崛起,促進西歐向封建社會轉型,影響了歐洲文化、拜占庭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的發展。學習小組H:討論:游牧民族的遷徙,推動了區域間文化的交流、融合與新文化的形成,但大都伴隨著血與淚、侵略與征服,你如何看待這種文化的交流?遷徙的原因:受地理環境因素、經濟原因、政治壓迫與政治局勢、統治者對外擴張等認識:人口的遷徙必然帶來不同文化的交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鑒,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學習小組I:學習拓展:在古代,農耕民族也會因多種原因進行遷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古代農耕民族遷徙的原因有哪些?對移入地產生哪些影響?【原因】自然: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破壞等。經濟: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銳等。政治:戰亂和社會動蕩;賦役沉重;政府政策等【影響】經濟:促進了遷入地的發展;民族、文化:推動文化交流與民族交融;自然:加劇遷入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學習小組J: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對隋唐繁榮的影響010203帶來民族交融,利于隋唐開明民族觀和文化觀的形成;北民南遷,加速南方開發,為隋唐經濟繁榮奠定基礎;推動制度創新,如均田制等;歷史縱橫海上民族公元前1200年左右,東部地中海區域出現了一股較大的民族遷徙浪潮。埃及文獻稱這些移民為“海上國家的人”,現代學者稱他們為“海上民族”。他們或來自小亞細亞,或來自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成分相當復雜。他們帶著家眷,尋找新的定居地,有時也會受雇于埃及和赫梯,充當雇傭兵。雖然他們并未建立統一國家,也無文字傳世,但他們的行動大大改變了東部地中海區域的民族構成。赫梯帝國因海上民族的沖擊而瓦解。海上民族也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島等地定居下來。特點:①民族成分復雜(是地中海東部成分復雜的移民)②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沒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無文字③對東部地中海區域的民族構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知識拓展印歐人到過中國嗎?“己酉卜賓鬼方昜亡禍五月”“貞王勿乎婦好往伐鬼方”“婦好率軍西出,斬白首兩萬余”。 ——甲骨文“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還有高加索人(白人)的頭骨,但是這些人的頭骨都是在殉葬坑里出土的,頭骨的主人都被殘酷的處決了”。 ——李濟《安陽》在雅利安人生活的故鄉—-阿富汗高原,曾經有一支印歐人曾不可思議地翻越了高聳入云的蔥嶺(今喀喇昆侖山脈)和遍地黃沙的塔里木盆地,來到了今天中國甘肅的祁連山下,歷史上第一次在古印歐文明和中華文明之間建立了聯系,在西方,他們又被稱為吐火羅人;在中國古籍中被稱為“大月氏人”。學習小組A: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遷徙原因材料1 在公元第二個千年中,無論是中東、印度還是遙遠的中國,所有的古代文明紛紛崩潰……銅和青銅既昂貴又稀少,因而不能廣泛地用來制造武器……也使農民得不到金屬工具……這就大大降低了生產率。材料2 歐亞大陸邊緣地區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游牧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豐富的農作物、堆滿谷物的倉糧、城市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奢侈品。材料3 馬的馴養和較遲出現的冶鐵技術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發明,他們使游牧民獲得新的作戰能力……直至西方火器占據優勢之后,諸文明中心才從游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5 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遷而形成的幾次大規模的遷徙高潮對應著千年尺度的寒冷期。---管彥波:《民族大遷徙的地理環境因素研究》材料4 自公元3世紀起,由于羅馬帝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全面危機,加上東方匈奴人的不斷西遷,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擁入羅馬帝國,甚至遠徙到南歐和北非等地。----劉愛蘭:4-6世紀西歐和中國游牧民族的遷徙及融合1、農業世界:農業文明的動蕩與衰落,提供可乘之機2、游牧世界:①農業文明優越的自然資源對游牧民族具有吸引力;②馬的馴養和冶鐵技術的使用提高了游牧民的戰斗力;③游牧民好戰的天性以及憂患意識。④匈奴人的西進推動其他民族的遷徙⑤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的變化使游牧民族生存環境惡劣游牧部落常常利用自身的機動性,以及農耕世界社會矛盾和政治動蕩的時機,向農耕世界發動沖擊,并且入主農耕世界周邊農耕文明的動蕩與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機。除了前邊學過的因素外,(結合書本36頁第2段)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還有其他原因嗎?想想:我們中華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應該怎么做?學習小組B:亞歐游牧民族的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在古代,除游牧民族外,農耕民族也會因多種原因進行遷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古代農耕民族遷徙的原因有哪些?對移入地產生哪些影響?自然: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破壞等。經濟: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銳等。政治:戰亂和社會動蕩;賦役沉重;實邊屯田等原因影響經濟:促進了邊遠地區的開發;文化:推動文化交流與融合;自然:加劇移入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遷徙概況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紀時就已經結束了。在擴大了文明區域之外,在亞歐大陸的北部,仍然有許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們還沒有進入文明狀態。例如在秦漢帝國的西北邊境的匈奴人,在羅馬帝國東北邊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亞草原上的阿蘭人、大月氏等。他們在兩個大帝國之間廣闊的草原上來回游動,哪邊衰弱而有利可圖,他們就往哪邊倒;哪邊強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動。由于秦漢帝國不斷地向西擴張,不斷地主動攻擊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頭逃竄。結果呢,就引起整個亞歐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趙林《文明沖突與文化演進》第一次游牧民族大遷徙:第二次游牧民族大遷徙:BC2000~BC500:印歐人大遷徙1.公元前2-2世紀:匈奴西遷;大月氏(zhī)建國;日耳曼人南遷2.公元3-6世紀:匈奴南遷;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3.公元7-8世紀:阿拉伯人擴張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遷徙概況1.第一輪大遷徙: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中國的漢朝和西方的羅馬都進入強盛時期,亞歐大陸偏北的地區,生活著眾多游牧部落。(1)背景(2)表現①中國:北方,匈奴勢力強大,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達印度北部。②歐洲: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萊茵河以東地區,以畜牧和打獵為生。)東漢貴霜安息羅馬匈奴擴張日耳曼南遷大月氏人西遷匈奴,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秦漢時期對匈奴的打擊(蒙恬、衛青、霍去病、竇憲等),使匈奴一部分內遷融入華夏族,一部分西遷擠壓了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日耳曼人的其中一支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遷徙概況①中國:匈奴人逐步南下內遷,轉向定居生活,316年滅亡西晉(永嘉之亂),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此后,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進入中原的各少數民族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中原文化,在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局面,豐富了中華文化。同時,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衣冠南渡),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為隋唐統一王朝的建立、繁榮奠定了基礎。3—6世紀亞歐游牧部落新一輪大遷徙2.第二輪大遷徙: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遷徙概況②歐洲:在匈奴人西遷的驅趕下,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在自身歷史發展和羅馬因素的雙重影響下,結束了古典時代,創造了西歐封建社會(開啟歐洲中世紀歷史)。3—6世紀亞歐游牧部落新一輪大遷徙2.第二輪大遷徙: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萊茵河以東地區,以畜牧和打獵為生。從2世紀進入軍事民主制時期,3世紀以后,部分日耳曼人開始以雇傭兵的身份移居羅馬帝國。在4——5世紀形成了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等若干部落和部落集團。知識拓展學習小組C:如何看待日耳曼人的遷徙2世紀左右,日耳曼人正處在跨入文明時代的前夜,塔西佗如此描述他那個時代日耳曼人的情況:如果他們的本土長年安靜無事,那么很多高貴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尋那些正在發生戰爭的部落。一則因為他們的天性好動而惡靜;再則因為他們在危難之中容易博得聲譽;三則因為只有在干戈擾攘之中才能維持人數眾多的侍從。……日耳曼人中,沒有一個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內的,就是個別的住宅也不容許彼此毗連。他們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樹林而居······——[古羅馬]塔西佗著,馬雍等譯《日耳曼尼亞志》2、日耳曼人遷徙的動力:1、日耳曼人遷徙前的狀態特點:3、日耳曼人遷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好戰;過著原始、分散的游牧生活;日耳曼人希望通過戰爭取得榮譽和財產,因此有明顯的遷徙和擴張傾向(日耳曼人內部的動力)好戰性格使他們容易征服衰落的帝國如西羅馬帝國;好戰性格也使他們形成多個分裂割據的族群和政權;遷徙中容易接受先進的文化如羅馬文化等,促進自身發展,促進政權鞏固。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遷徙概況西亞: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7—8世紀中期3.第三輪大遷徙: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從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開始征服之旅。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中古時期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哈里發國。學習小組D: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影響一般認為:“只是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長期存在的……相對隔絕狀態才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在沖擊的過程中(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兩者間的聯系增強,彼此都從對方學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那些在沖擊以后在農耕世界定居下來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幾乎都放棄了以游牧為主的經濟,走上了農耕化道路。——《世界通史教程》西羅馬內部新生的封建因素與日耳曼人社會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過民族大遷徙這一時代契機,發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漸結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歐的封建制度。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生成的一個重要特點。——《高中歷史教學參考資料(實驗)》舉例:大月氏西遷建立貴霜帝國,日耳曼人滅掉西羅馬帝國,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南匈奴南下,帶動五胡內遷,建北方十六國,也促使中原北民南遷,東晉建立等。以伊斯蘭教為底色,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歐,融合日耳曼因素、羅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經院哲學、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的歐洲新文化;拜占庭文化保存、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部分文化遺產。并把基督教傳到東歐。游牧世界農耕世界造成一定沖擊的同時,也有利于兩個世界的交流,特別是相對落后的游牧世界學習吸收先進農耕世界的文化。中國和印度基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傳統,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例如:南北朝到隋唐中國文化新氣象。舉例:舉例:①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②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1.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請舉例論證例如大月氏西遷建立貴霜帝國,日耳曼人滅掉西羅馬帝國,建立起一系列國家。例如: 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 拜占庭文化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部分文化遺產,融匯了基督教文化 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到隋唐中國文化新氣象。(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學習小組J: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學思之窗學習小組E: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中的文化沖突與認同問題4世紀中后期,遭到匈奴進攻的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并于410年攻占羅馬城。奧羅修斯記載了西哥特人首領阿圖爾夫說過的一段話。阿圖爾夫這樣說道:最初,我強烈要求消除羅馬這一名字,使羅馬的全部土地成為哥特帝國的領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羅馬的;我阿圖爾夫應成為凱撒奧古斯都。不過,眾多的經驗告訴我:桀驁不馴的哥特人從不遵守法律,而沒有法律的國家將國不成國。因此,我選擇了較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過哥特的力量來恢復、增強羅馬之榮光。在無法改變帝國形式的情況下,我希望能作為復興羅馬的發起者傳諸后世。 ——摘譯自《反異教徒歷史七書》阿圖爾夫最初對羅馬帝國是什么態度 后來為什么會發生轉變 態度:轉變:原因:否定,希望用哥特人的制度文化來取代羅馬的制度和文化。接受羅馬文化,以復興羅馬自居。哥特人缺少法律傳統和意識,不利于阿圖爾夫鞏固統治;羅馬帝國所創立的法律體系、法治傳統、制度文化相對先進,有利于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從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經濟生產方式由游牧轉向農耕;意圖籠絡人心、鞏固統治。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合作探究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是如何相互學習的?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為歷史之發展為世界史帶來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影響。首先是兩者之間擴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對方學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那些在沖擊以后在農耕世界定居下來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幾乎都放棄了以游牧為主的經濟,走上了農耕化道路。 ——吳于廑《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將種姓制度帶入。 游牧的雅利安人與農耕的土著之間的互動持續了數百年,貫穿整個前吠陀時期。后來以雅利安人逐漸轉向定居而完成兩大文明的整合。埃及人從入侵者那里學會使用馬和馬拉戰車,并利用戰車的機動性進行對外擴張。日耳曼人入主西羅馬帝國后,接受基督教,并且以基督教主教為顧問和官員,也學習羅馬法。日耳曼人進入西羅馬帝國以后,帶來了親兵制度和村社,有助于西歐封建社會的興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農耕民族向游牧民族學習的重要例證。同時,北朝時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氐等在建立政權之前,無不學習漢文化,并且在統治中學習中原制度,任用漢人為輔臣,最終基本漢化,顯示了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學習的一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族與西域之間的文化交融。游牧世界曾三次對農耕世界發起沖擊,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勝利,但最終的結果是農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擴大了農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沖擊。當然游牧民族身上也有農耕民族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其實征服(學習)是相互的!知識拓展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遷徙外,農耕民族也會因多種原因遷徙。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人廣泛移民于地中海周邊地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向那里移民;羅馬共和國時期,眾多羅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區和行省。中國古代,大批漢人陸續從北方遷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廣東和臺灣等地的客家人。學習小組F: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古代農耕民族遷徙的原因有哪些?對移入地產生哪些影響?認識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遷徙的異同原因:①氣候,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破壞等;②人地矛盾尖銳,迫于經濟生活壓力等;③躲避戰亂、迫害;④統治者的擴張:實邊屯田;政治戰略需要;對外殖民;控制疆域等。影響:①保衛邊疆,維護國家統一,穩定邊疆治理;②帶來相對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經濟開發;③推動文化交流與融合;也改變著移入地區的民族結構,加速民族融合;④加劇移入地生態環境的破壞異:同: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游牧民族一般以生存性移民為主,農耕民族以擴張性移民為主。知識拓展學習小組G:東西方的文化認同有何差異一方面是狄奧多里克(東哥特國王)雖然對羅馬化的發展持積極態度,但是在生活中又刻意保持東哥特傳統的因素 。 另一方面,濃厚的羅馬化社會氛圍導致當地民眾常常誤以為自己仍舊生活在羅馬帝國中,其觀念仍舊是對帝國理念的認可,只是把東哥特國王看成是皇帝的代理人。羅馬人和哥特人看待彼此的眼光中包含著輕視和尊敬的復雜感情。自認為“文明人”的羅馬人在心理上蔑視東哥特統治者 。狄奧多里克去世之后 ,東哥特貴族集團中傳統派對狄奧多里克的女兒阿瑪拉松塔傾向羅馬化的行為十分不滿,深感他們的族群屈從于外族的牢籠羈絆是一種深深的恥辱,最后竟把其殺害。 ——摘編自馬鋒《東哥特王國的羅馬化》,《世界歷史》 2020年第2期。五胡主動漢化,并非忘記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擁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設超大規模政治體的雄心。西晉十六國時期內遷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認為是夏朝的后裔,鮮卑族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羌族自認為是虞舜的后裔。(在這次游牧民族沖擊之下),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的文明,或是免遭侵略(如印度南方和中國南方),或是擊退了入侵者(如拜占廷和波斯),或是遭受侵略,但卻幸存下來(如中國北方和印度北方)。唯獨在西方,古典文明被砸得粉碎,無法復原。恰恰是這一獨特性,使西方掃清了道路,毫無束縛地朝新的方向奮進,在中世紀發展起新的技術、新的制度、新的觀念,簡言之,新的文明。這種新的文明,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示例1:人口遷移過程中民族認同程度不同。闡釋:中國古代北方在五胡內遷后,經過孝文帝改革國家統一等,鮮卑族等少數民族融入漢族,華夏族認同感強,促使后來隋唐統一;西方日耳曼人入侵、滅亡西羅馬帝國后,日耳曼人與當地融合程度差,民族認同感低,導致西歐日耳曼人小國林立。示例2:政治傳統等對移民的不同影響。闡釋:中國有“大一統”儒家思想傳統,五胡內遷后,鮮卑族統一北方,加上小農經濟下人民渴望統一和,穩定,促使后來隋朝完成國家統一。西方中世紀是封君封臣制度,國家和民族意識淡薄,導致西歐日耳曼人小國林立。總結提升學習小組H:對古代人類遷徙的認識前2千紀 前7世紀 前2世紀 6世紀 9世紀印歐人為主的游牧部落向周邊遷徙主體方式亞歐游牧民族向周邊遷徙動力原因生存文化交融認同人口結構印歐人與遷徙地原住民融合為新民族在中國、五湖內遷至中原;在歐洲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并建國西亞、古代印度、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等區域文化形成各區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發展變化多元文化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碰撞交流,融合創新多元共存,和而不同原因:受地理環境因素、經濟原因、政治壓迫與政治局勢、統治者對外擴張等因素的影響,人類在不斷遷徙中謀生存,求發展。影響:古代游牧民族的幾次大遷徙對亞歐大陸各主要文化區域的形成和轉型產生了重大影響。認識:人口的遷徙必然帶來不同文化的交匯與接觸,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學習,取長補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1.產生原因:(1)區域文化的產生首先是因為地理環境,一種地理文化離不開特定的自然環境,否則難以長期生存,或者不得不做相應的改變。(2)區域文化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躍的載體,有些文化可以用書、圖畫傳播,有些文化如方言就必須靠人來傳播,所以移民對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移民的來源往往決定了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的形態,或者極大地改變著土著文化。(3)區域文化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由政權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過政治權力而加強。(4)區域文化產生的第四個原因是受民族、宗教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深化講解:區域文化的產生原因和價值2.區域文化的價值:區域文化的價值在于它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不同地域的文化,體現了文化的生命力。同時區域文化也更加適合各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以及改善生活,它包含了先民的智慧。人口遷徙 早期區域文化產生 區域文化的交流 多元文化的共存 人類文明的進程學習小組I:課堂小結課堂練習印歐人不斷地遷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碰撞、交流,有的消失了,有的同化了,但卻產生了更多更高級的文明。這說明( A )A.不斷的交流與融合推進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B.各地社會發展落后使其無法抵抗印歐人的沖擊C.民族交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D.印歐人的沖擊是產生更高級的文明的根本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pptx 2025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