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統編版)七年級下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知道明朝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的史事,認識改革在推動社會發展上的重要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01022、知道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認識到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時空觀念)033、知道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等基本史事。了解明清易代的基本線索。(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新課導入有人戲稱中國古代的某一個朝代是開國一個碗,結局一根繩!探究新知壹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1、背景明武宗之豹房尚武愛玩樂(第10位皇帝)明神宗 不愛上朝(第13位皇帝 萬歷)明熹宗 喜好木工(第15位皇帝)明宣宗 好斗蟋蟀(第5位皇帝)明世宗 好煉丹(第11位皇帝 嘉靖)①皇帝:明代中后期,皇帝大多沉迷享樂,疏于朝政。②當時統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結黨營私,紛爭不已。(1)政治日益腐敗明熹宗愛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給宦官魏忠賢。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謹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四出游玩,甚至公開搶掠民女。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1、背景(2)土地兼并嚴重: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明神宗時期 南京一帶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萬頃明熹宗時期 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時期 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土地兼并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張居正(1525—1582)張居正生平大事年表12歲,考中秀才16歲,考中舉人23歲,考中進士25歲,上《論時政疏》系統闡述改革政治的主張43歲,進入內閣,參與朝政48歲,成為內閣首輔49歲,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54歲,以福建為試點,開始清丈田地56歲,全國陸續開展清丈土地57歲,實行“一條鞭法”58歲,去世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時間 措施 經濟政治軍事結果 萬歷初年(明神宗)清丈田畝,推行“一條鞭法”整頓吏治鞏固邊防張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舉措大多廢止。意義:一條鞭法簡化了稅收手續,減少了地方官吏漁利百姓的行為,政府稅收增加,取得了積極成效。含義:將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并,計入田畝,按銀兩收稅,稱為“一條鞭法”。張居正整頓吏治,賞罰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對他的評價是:“通識時變,勇于任事。”材料1:一是整頓吏治。張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考成法實施以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時大小官員皆不敢玩忽職守,一切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為提高。二是整飭邊防,改善同蒙古的關系,從而西北邊塞安寧,二十余年沒有戰爭。…………四是清丈田地。此法清查出了一部分素強地主隱瞞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稅現象。五是一條鞭法。主要解決“役”的征收問題。經過上述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改善了國家的經濟狀況,財政收入也有所增加,邊防實力增強。——摘編自趙黎君《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異同》材料2: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有明兩稅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銀差……一條鞭法,……是銀力兩差并入于兩稅也。未幾,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復紛然,其后又安之。謂:‘條鞭,兩稅也,雜役,值年之差也。’豈知其為后出之差乎?使銀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雜役耶!故條鞭之利于一時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閱讀材料,思考如何評價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材料3:余用心:一條鞭法的實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一條鞭法實行差役貨幣化以后,就為封建國家打開了一條任所欲為地‘加派’銀兩的道路,稅款不斷增加,因而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材料4:美國歷史學家黃仁宇:一條鞭法的失敗還有技術上的原因。……一條鞭法簡化了稅收征管但是并未簡化稅務結構,雖然納稅人可以按易知由單上總的稅額繳納稅銀,但在地方政府的賬目上,所有稅目卻一一保留、無法化簡,官方文移更為復雜。但根本的原因是國家沒有足夠的能力在與利益集團的斗爭中推行法律。一條鞭法在設計上并不直接針對大戶,改革并沒有將絕大部分差徭轉移到大土地所有者身上,反而是將其擴展到大多數納稅人身上…由于一條鞭法使稅收征管權集中于地方政府,通過加收,州縣官可以得到更多可支配收入,這成為他們破壞稅法的重要原因。評價:有積極意義:一條鞭法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改變了歷代“賦”與“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統一了役法,簡化了賦役制度,標志著賦稅由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征收種類由繁雜向簡單的轉變。 但是,也有消極意義。閱讀材料,思考如何評價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中國古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時間 改革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北朝時期北宋時期明朝時期齊國管仲改革秦國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與王安石變法的相同點北宋和明朝中期以后都面臨積貧積弱的問題。背景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目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觸及了守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結果王安石被排擠,張居正死后毀譽(這說明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具有艱巨性,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改革者的命運萬歷年間,顧憲成等人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顧憲成撰寫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對聯,書院以此為宗旨。他們針砭時弊,提倡“實學以救世”,視“天下為已任”,體現了士人的責任和擔當。一、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貳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1、原因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根本原因)②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直接原因)遼餉+剿餉+練餉材料研讀(明朝后期)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鄭廉《豫變紀略》是時(崇禎),秦地所征曰新餉,曰均輸,曰間架,其目日增,吏因緣為奸,民大困。——清張廷玉等《明史.流賊列傳》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后見門外之人煮人肉以為食……于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且有司……不得不嚴為催科(征稅)。僅存之遺黎(剩下的百姓)止有一逃耳。——《明季北略》李自成(1606年—1645年),陜西米脂人,出身于農民家庭,童年給地主放羊,長大后當過兵。陜西爆發農民起義,他投奔起義軍,英勇善戰,不好酒色,與其下同甘苦,因而被稱為“闖將”,后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他承襲闖王名號,人稱“李闖王”。針對明朝土地集中和賦稅繁重的情況,李自成主張平均土地,免于納賦,反映了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和反對封建壓迫的愿望。“不貪財利,不好酒、色,脫粟粗糲,生活簡樸,與其下共甘苦。很能禮賢下士,納人善言。”——《明史》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2、經過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2、經過原因:(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2)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3)明朝政府腐敗,還不斷征收各種賦稅,民心盡失。態度:歡迎和擁護。廣大民眾對李自成起義軍的態度如何?為什么?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明末歌謠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他第一次把對土地的要求作為一個口號明確提出來,標志著農民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2413陜北起義進軍中原攻克西安攻克北京5推翻明朝提出“ ” 口號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1644年4月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均田免糧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2、經過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2、經過崇禎帝最后在煤山(今景山公園)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只紅鞋。時年33歲。死前將自己兒女全部斬殺!1644年2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山西農民群起響應,各府州縣望風而下,自成遂率軍北上,3月19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于煤山。明朝滅亡(明亡后,其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權)歷代農民起義一覽表起義 領導者 口號 影響 特點秦末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推翻 秦的統治 首創精神東漢黃巾起義 張角 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沉重打擊 東漢統治 利用宗教有組織有準備唐末農民起義 黃巢 沉重打擊 唐朝統治 流動作戰元末農民起義 朱元璋 推翻 元朝統治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均田免糧推翻明朝統治目標明確規模大百姓歡迎明確將土地作為斗爭目標農民起義發展到新的水平對比分析中國古代史上的農民起義有何共同之處?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政治腐敗、徭役繁重等;直接原因是自然災害或戰亂導致農民生存受威脅;爆發快,聲勢般迅速席卷全國各地;多數農民起義軍因為自身局限性,和朝廷嚴酷鎮壓,僅僅曇花一現或剿滅或招安;農民起義打擊的是腐朽統治,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3、結果在明軍和清軍聯合夾擊下,李自成起義最后失敗。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農民起義爆發,王朝被推翻或受到致命打擊當王朝統治腐朽時,階級矛盾尖銳新王朝建立,總結教訓,緩和矛盾,社會向前發展農民起義推動歷史發展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唯物史觀: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農民起義即階級斗爭的體現農民階級有其自身局限之處,盡管明朝政府是被李自成直接推翻,但導致明朝滅亡絕不是農民起義單一之力。叁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三、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1、滿洲興起興起:明朝后期,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不斷發展壯大。建國:1616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率軍與明朝交戰,接連取勝,嚴重威脅明朝東北。發展: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繼續進攻明朝。1635年,皇太極定族稱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沈陽故宮是清入關前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建成于1636年,有300多間房屋。在國內現存的皇宮建筑中,它的規模僅次于北京故宮。努爾哈赤建國,國號金,為區別于完顏氏金朝,稱之為“后金”與明朝并立,是清朝的前身。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三、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2、清軍入關材料1: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吳三桂幾乎成為挽救明朝的“唯一救星”。李自成觸犯了官僚地主階級的切身利益,吳三桂家產被抄,家父被捕,愛妾陳圓圓被俘,“沖冠一怒為紅顏”,與李自成徹底決裂,引清軍入山海關,聯合清軍夾擊李自成。——《崇禎十七年》材料2: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在北京城內實行追贓助餉政策,吳氏一家未能幸免。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這原本就已經給身為明朝忠臣的吳三桂帶來了亡國之恨。而在吳三桂欲投降于大順政權之際,李自成未能從大局出發善待吳氏一家,反而將其同明朝其他官吏一樣追贓助餉,嚴刑相逼,激化了吳三桂對大順的怒火,面對國仇與家恨,吳三桂也就不可能再投降于大順。 ——蔡潔琳《論吳三桂降清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問題探究:滿洲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嗎?談談你的看法。明朝后期的腐朽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都注定其失敗,清政權正處于充滿生機的發展期。吳三桂為了個人利益投降,打開山海關讓清軍入關。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他們沒有統籌全局的觀念,內部矛盾與領導層問題,沒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與政治謀劃……三、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合作探究必然偶然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1644年,清朝統治者(順治帝)進入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都城設立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北京)。四、清朝對全國的統治1、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指導思想:清朝在此后的統治中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政治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思想措施: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作 用: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鞏固了統治。材料研讀滿族統治者進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先師孔子”;接著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襲封衍圣公”;一六四五年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的頭街,多爾袞并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日]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四、清朝對全國的統治2、統治措施談談你對材料的看法。更迭大戲在世界兩地輪番上演,但劇本千差萬別,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軌道上各自奔跑著,總有一天它們會相遇。1644年明朝崇禎帝于煤山上吊自殺1649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中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關注民生;人民要辛勤勞動。這樣統治才能長治久安!英國:民主取代專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五、知識拓展五、知識拓展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屬人員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三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實行“兵民合一”,軍政一體,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大大提高了戰斗力,推動了滿族社會經濟發展。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許多特權。直到清朝后期,旗人還享受官俸,但他們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勇猛善戰,而是養尊處優,腐化無能。后來,人們還把享有特權而又不務正業的人稱作“八旗子弟”。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正紅旗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課堂練習1.(2023·海南·中考真題)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講述明朝的滅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鑒。此文主要是紀念( )A.戚繼光抗倭 B.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C.李自成起義 D.清軍入關2.(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題)日本學者稻葉君山在《清朝全史》中記載“滿族統治者進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先師孔子’;接著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襲封衍圣公’;一六四五年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的頭銜,多爾袞并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推崇儒家學說體現了清朝統治者的( )A.文化認同 B.重文輕武 C.罷黜百家 D.謙恭心態AC課堂總結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政治:日益腐敗經濟:土地兼并嚴重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李自成起義的經過根本原因:政治腐敗、賦稅嚴重直接原因:陜北連年災荒提出“均田口賦”口號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建立大順政權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史稱后金(161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36年)清兵入關李自成起義軍失敗清朝對全國的統治作業布置1、作業本《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2、練習精編《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www.21cnjy.com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