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課件】(56頁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課件】(56頁PPT)

資源簡介

(共56張PPT)
看視頻,思考:視頻中哪朝版圖最大?元朝是怎樣建立和統一的?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閱讀教材,繪制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形勢圖,構建遼、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元七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及滅亡時間等完整的知識體系,歸納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
2.閱讀教材,概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運用唯物史觀對其影響作出客觀的評價。
3.閱讀教材和繪制時間軸,構建出遼宋夏金元時期由民族政權并立到全國統一的完整的知識結構;通過對比知識點,概述元朝統一全國的意義,體會元朝統一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的重要意義。
學習目標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成吉思汗與蒙古的統一
在宋、 吐蕃、夏、金等政權并立的時代,北邊是蒙古草原上的眾多部落,此時的蒙古部只是其中之一。后來,蒙古演變成這些部落共同的名稱。
一、元朝的建立
(1)蒙古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動在大興安嶺北段,后來向西遷徙,進入草原地區。蒙古族善于騎射,逐水草而居,過著游牧的生活。
“蒙古” 其意為“永恒之火” ,別稱:“馬背上的民族”。
生長鞍馬間,人自習戰,自春至冬,旦旦逐獵,乃其生涯。
——《蒙樞備錄》
(2)12世紀時,蒙古草原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互間為爭奪人口、草場、水源和牲畜頻繁發生戰爭。人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
有星的天,旋轉著。
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
有草皮的地,翻轉著。
全部百姓反了,不臥自己被兒里,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這一局面后來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1162年,孛兒只斤·鐵木真降生
蒙古汗國建立前諸部分布圖
孛兒只斤 鐵木真
(1162---1227)
(3)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幼年喪父
9歲時,父親被仇敵毒死,孤兒寡母被部落親朋拋棄,依靠掘草根、拾果子、打土撥鼠來度日……
少年流浪
他16歲。羊馬被偷走,在沒有食物果腹的困境中,為躲避仇家的圍捕,連續在密林中呆了9天,被戴枷游行,后躲在羊毛中才得以脫身……
青年失妻
28歲,經歷了一生中60余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妻子在部落紛爭中被擄。
中年輝煌
45歲,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意義: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為蒙古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頌揚他和海洋一樣偉大。
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正式登上大汗寶座,建立大蒙古國。






討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原因是什么?
①部落混戰,女真壓迫,人民渴望和平安寧。
②強大的騎兵。
③成吉思汗個人擁有堅強的意志、機敏勇敢。
那么,統一蒙古后,“上帝之鞭”又指向何方呢?
指上帝揮舞著鞭子鞭打人類,即“上帝對世界降下災難”。歐洲人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無法抵抗的強大的東西。
上帝之鞭
蒙古汗國
俄羅斯
中亞
印度河流域
蒙古帝國旋風般橫掃歐亞大陸,向西一直打到中亞和多瑙河,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在25年里,以總數不到20萬的軍隊,先后滅了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過千萬人,征服各民族人口數6億。一個地跨歐亞的蒙古大汗國形成。
隨著蒙古的強大,成吉思汗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幾十年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除向東、向南對金、西夏和南宋作戰外,還向西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
2.蒙古的擴張
1206年,蒙古統一
1218年,滅西遼
1227年,滅西夏
自1205年至1227年,成吉思汗曾經六次親率大軍,與西夏軍隊作戰百次之多,1227年成吉思汗再次率領蒙古軍隊首先進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惡,所以金朝皇帝拒絕支援西夏。夏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滅亡,歷時22年的蒙滅西夏之戰宣告結束。西夏都城中興府亦慘遭屠城,大部分西夏建筑皆被破壞、毀滅。
六盤山
1227年8月25日在西夏將滅之際,一代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臨終時留下滅西夏之計,聯宋滅金的策略和秘不發喪的遺囑。
1206年,蒙古統一
1218年,滅西遼
1227年,滅西夏
1234年,滅金
吐蕃依附蒙古
(1246)
滅大理國
(1253)
1234年,金朝政權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終告滅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亦在亂軍中被殺死,金國滅亡。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100余年的對峙。
金滅亡后,蒙古和南宋形成了長達40多年的對峙局面。
釣魚城之戰——上帝折鞭
釣魚城位于重慶合川釣魚山上,三面環江,自古就是“巴蜀要沖”。
1243至1279年,南宋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張玨的率領下,歷經戰斗兩百余次,抵御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蒙、元精銳之師。1259年,蒙哥汗在御駕親征釣魚城之戰中陣亡,阻止了蒙古掃蕩整個歐洲的擴張浪潮,由此釣魚城以改寫世界中古歷史的英雄之城馳名中外。
——節選自合川釣魚城博物館前言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
成吉思汗陵內供奉的馬鞍和馬鐙
蒙古國成吉思汗雕像
蒙古國成吉思汗廣場銅坐像
俄羅斯卡爾梅克蒙古共和國成吉思汗紀念碑
新疆北屯市得仁山成吉思汗青銅雕像
中國青海茶卡成吉思汗鹽雕
中國吉林省松原市成吉思汗雕像
中國內蒙古烏蘭五臺成吉思汗雕像
中國內蒙古烏蘭浩特市成吉思汗廟
(1)他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蒙古政權。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他統一蒙古,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創制蒙古文字,促進了蒙古族的發展壯大,為后來元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蒙古統一后,他發動了一系列具有侵略性質的擴張戰爭,但也加強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并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
如何評價成吉思汗?
1259年7月,蒙哥大汗,在進攻南宋的合州的釣魚城之戰時戰死。而汗位歸屬尚未明確。1260年三月初和4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后在各自的支持者的支持下繼承汗位。蒙古帝國同時出現兩位大汗,于是長達四年的汗位戰爭開始……
孛兒只斤·阿里不哥
孛兒只斤·忽必烈
PK
在政治和軍事上占優勢,但墨守成規,奉行“蒙古中心”政策,肆意屠殺軍民,失去民心。
在經濟上占據優勢,政治上銳意革新,推行漢化,得到民心。
汗位之爭
3.元朝的建立
1260年
忽必烈繼承汗位
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鐵木真之孫,政治家、軍事家。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找一找:忽必烈實施了哪些治國措施?有何特點?
舉措 具體表現
取諫漢儒
施行“治國安民”方略
實施漢制
“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
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
①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②建立國號。③定都大都。
特點:吸收先進的漢族各種制度和文化。
一方面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認可支持,有利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為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影響:
改國號為元
1271年
定都大都
1272年
元朝國號出自《易經》“大哉乾元”,是對浩大宇宙的贊嘆,表現了元統治者欲一統天下的志向。
元大都平面圖
設計建造者為漢人劉秉忠,設計理念源于《周禮·考工記》,建筑體現了中國古代陰陽觀念。
元大都平面辟十一門,南、東、西三面各三門,北面二門,被附會為哪吒“三頭六臂兩足”,各城門的命名都與《周易》卦象相關。
皇城外,功能分區,城垣每面各開三門(北垣例外),均符合《周禮》中“九經九軌”“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相關記載。
4.元朝的統一
元朝建立
1271年
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
1276年
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崖山之戰),元實現全國的統一。
1279年
意義:
(1)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
(2)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崖山之戰
1279年,崖山海戰宋失敗,大臣陸秀夫背著8歲的宋末帝趙昺跳海殉國。
堅貞不屈的崇高節氣和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
思考:有人認為,既然元朝統一全國是進步的,為什么還要贊揚文天祥的抗元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說一說你的看法。
從國家統一的角度分析元統一的歷史意義:是歷史的進步。元朝統一后,疆域廣大,社會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從正義、愛國的角度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在元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蒙古是通過軍隊征服來完成全國統一的,大肆屠殺和掠奪激起各族的反抗,而文天祥反抗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與人民群眾的愿望相一致,是正義的愛國行為,值得敬仰。
所以,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是否定元統一的進步性,只是二者看待歷史的角度不同。
思考:元朝是歷史上第幾次結束長期分裂,完成統一?
秦統一六國
西晉短暫統一
隋滅南陳
元滅南宋
5.元朝的疆域
“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元朝
北逾陰山
西極流沙
東盡遼左
南越海表
北邊超過陰山(現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西邊到達流沙(今塔克拉瑪干沙漠),
東面可抵遼東(今遼寧省東部),
南面越過海表(今西沙群島)。
【思考】與漢唐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元朝疆域超越漢朝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結合《元朝形勢圖(1330年)》,談談如何理解材料所述的元朝“幅員之廣”。

元朝的統治
地盤這么大,
民族這么多,
我該怎么辦?
草原傳統
華夏傳統
觀看視頻,說說元朝為了鞏固統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在中央,元世祖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二、元朝的統治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秦代中央行政機構圖
皇帝
門下省
尚書省
中書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禮部
戶部
吏部
唐代中央行政機構圖
皇帝
財政
行政
軍事
中樞門下
(政事堂)
監察
度支
鹽支
戶部
樞密院
三衙
臺鑒
宋代中央行政機構圖
元朝中央行政機構圖
皇帝
樞密院
(軍事)
御史臺
(監察)
中書省
(行政)
工部
刑部
兵部
禮部
戶部
吏部

1.中央集權制度
(1)確立: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2)在中央:設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政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
中書省:中央最高決策和執行機構(相當于今天的國務院)



元朝政體與秦、唐、宋相比的特點: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自秦朝首創,各朝代在此基礎上繼承發展創新。
2.地方機構:行省制度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
(2)內容:
①中央直轄:元朝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省。
②行省管理: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
③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行政區域劃分與管理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
嶺北行省
甘肅行省
四川行省
云南行省
湖廣行省
江西行省
遼陽行省
河南行省
江浙行省
陜西行省
(3)特點:
特點:“犬牙交錯”局面;行省事無大小,須向中央報告,才能實行;官吏任命由中央決定。
觀看視頻:指出行省制有何特點?
西漢漢中
元朝漢中
(4)影響:
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邊遠地區設立行省,大大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不僅有利于國家的政治統一,同時也便利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行省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
元朝政治管理制度
皇帝
中央
中書省
樞密院
御史臺
地方
行中書省
路、府、州、縣和宣慰司
中書省直轄(腹里)
山東、山西、河北












行政事務
軍事事務
監察事務
通過比較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異同,說說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化反映出什么趨勢?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度
確立朝代
與中央的關系
共同點 趨勢 都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而實行;都在一定時期產生過積極作用
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諸侯的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秦朝
西周

3.邊疆地區
找一找:那些地方沒有設置行省?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
1.目的: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
2.方式: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3.史實:
東南地區——臺灣
西北地區——西域
西南地區——西藏
(1)對東南地區的管理:
元朝在澎湖設置了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
元朝及以前大陸與臺灣交往的史實
三國
隋朝
元朝
設澎湖巡檢司
管轄澎湖和琉球
230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州
隋煬帝三次
派人到達流求
有史可查關于
臺灣的最早記載
加強大陸與
臺灣的聯系
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
——汪大淵《島夷志略》
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
臺灣島與祖國大陸交往歷史悠久、關系密切。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2)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中央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
西域正式歸
中央政權統治
中央王朝對西域
統治加強的反映
西漢
唐朝
元朝
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
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
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
設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對西藏地區的管理:
元朝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元朝及以前大陸與西藏交往的史實
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
金城公主嫁與尺帶珠丹,和同為一家
設置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唐蕃會盟碑
涼州會晤
唐中宗
元朝
唐太宗
唐穆宗
1247年
藏傳佛教薩迦第五代首領,西藏薩迦政權的創始者,第一任薩迦法王。忽必烈繼位后,被尊稱為國師,統領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1264年),領總制院事,兼統吐蕃地區軍政事務。
(4)對西南地區的管理:
土司制度是在承認當地民族首領的地位和權力的基礎上,授予他們官方的職位和封號,使其成為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土司制度的實施,有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以土官治土人)
元朝管轄邊疆地區的措施 地區 機構 職責 意義
東南 (臺灣) 負責管轄臺灣
西北 (新疆) 管理西域軍政事務
西南 (西藏) 掌管西藏地區軍政事務
據表歸納元朝治理邊疆的特點。
設置巡檢司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
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
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驛傳制度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及時傳遞中央政令,加強對地方的管轄,朝廷在全國普遍實行驛傳制度。驛站負責傳遞公文,供應往來使臣的生活所需,并向他們提供交通工具。以大都為中心,全國設有驛站1500多處,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驛站有陸驛和水驛兩種,在驛
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急遞鋪。急遞鋪的鋪卒在接到緊急文書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驛站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元朝的民族交融
三、元朝的民族交融
這首詩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情況?
少數民族同漢族長期雜居相處,促進了民族交融。
年年此地成邊土,竟與胡人相間處。胡人有婦能漢音,漢女亦能解胡琴。
——節選自元·戴良《涼州行》
1.民族交融的表現
白塔寺,是妙應寺的俗稱,始建于元朝,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內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傳佛塔。
(1)元朝的統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各族以中原文化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加強。元朝還不斷加強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治理。朝廷調集大批軍民遷移到邊疆地區,興修水利,鼓勵農桑,開墾農田,進行屯種。
(2)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人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人沒有什么區別。
(3)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國回族的前身。
2.民族交融的影響
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
四等人制
元朝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的措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其中,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黨項人、畏兀兒人和回回人等;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人,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大體是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后來,民族間的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日益嚴重,引發社會動蕩,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劃圖
對比兩幅地圖,想一想:今天中國的省,從建制到名稱上與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關系?
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結束分裂局面,重新實現統一,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的疆域大大擴展,奠定了明清乃至現代中國的版圖。
創立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形成了回族,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民族交融
邊疆管理
設立澎湖巡檢司、北庭都元帥府、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加強對臺灣、新疆、西藏的管轄。
政治格局
制度創新
思考:元朝在中國歷史上有怎樣的貢獻?
(元朝開鑿了兩段新運河,開辟了海運航線,便利了南糧北運。)
新疆、西藏、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反對任何形式分裂國土的行為。
禍港四人幫
藏獨分子:達賴
2009年新疆七.五事件
臺獨分子
國際反華勢力
堅決反對“臺獨” “藏獨”,中國的領土主權不需要別國仲裁,堅決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國土的行為!
1.鐵木真被毛澤東稱為“一代天驕”,他的歷史功績是(  )
A.創制契丹文字 B.統一蒙古草原 C.建立女真政權 D.設立行省制度
2.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這主要反映了文天祥 (  )
A.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B.為南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將領 D.掌握著南宋末年朝廷大權
3.表格梳理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下表梳理了忽必烈的主要事跡,其中①處應為( )
A.簽訂澶淵之盟
B.建立蒙古政權
C.改國號為大元
D.收復失地臺灣
4.元朝建立后,在吐蕃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行使行政管理權,由中央機構直接統轄。這一“中央機構”是(  )
A.中書省 B.宣政院 C.樞密院 D.御史臺
B
A
隨堂練習
C
B
5.下列歷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①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權。②蒙古軍進軍西夏,西夏滅亡。③蒙古滅金,形成與南宋直接對峙的局面。
A.標志著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B.奠定了元朝建立和統一的基礎
C.有利于宋朝政權的穩固與管理 D.對元朝的疆域進行了有效管轄
6.歷代政權的分立與統一、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是從區域到整體,從碰撞到交融的過程。歷史上結束分裂局面,實現統一的封建王朝是( )
A.秦、西晉、隋、元 B.西漢、東晉、明、清
C.隋、唐、宋、元 D.東漢、三國、元、明
7.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禮,承載著中原傳統文化對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禮儀。這說明( )
A.元朝以郊祀來彰顯正統 B.蒙漢文化已深度交融
C.統治者屈服于中原文化 D.蒙古部落文明較落后
8.元朝管轄今臺灣地區的行政機構是( )
A.澎湖巡檢司 B.樞密院 C.江浙行省 D.中書省
B
A
B
A
9.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回顧歷史,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
A.巡檢司 B.北庭都元帥府 C.宣政院 D.臺灣府
10.岳飛詞云:“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詩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中可知他們( )
A.熱愛文學、才華橫溢 B.精忠報國、大義凜然
C.運籌帷幄、戰功顯赫 D.嫉惡如仇、鐵面無私
11.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趨同性逐漸加強。元朝建立之后,進入中原的契丹人、金人都被稱為漢人,正體現了這種趨同性。材料說明了這一時期( )
A.各族間實現長久和平 B.社會經濟繁榮 C.民族交融的趨勢加強 D.中外交流頻繁
12.“這是一個結束分裂割據實行統一的封建王朝;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形成回族的朝代;為了便于南糧北運,它開辟了規模空前的航運……”材料所指朝代的建立者是誰( )
A.成吉思汗 B.隋文帝 C.忽必烈 D.隋煬帝
13.“五十六個民族就像五十六顆星星”。其中,形成于元朝的那顆“星”是( )
A.女真族 B.契丹族 C.回族 D.黨項族
A
B
C
C
C
14.元泰定帝在位期間,開通了會通河,此后漕船年運糧量常達三、四百萬石。沿河城鎮和碼頭興起,出現了“舟楫萬里,振古所無”的繁榮景象。據材料可知運河的開通( )
A.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B.強化了社會治理
C.展現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動了中外經濟交流
15.元朝在建立行省制度的基礎之上,在全國設立驛站1600余處,達到了“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的效果。元代驛站的設置( )
A.解決了民族矛盾 B.適應了廣大疆域的統治需要
C.驅動了科技進步 D.促進了中外各國的貿易往來
16.我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元朝廣大疆域內出現了民族交往、流、交融的盛況,并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別是( )
A.蒙古族;朝鮮族 B.蒙古族;回族 C.維吾爾族;藏族 D.蒙古族;黨項族
17.元朝統一全國后,南方的書籍成船成車地運到北方。北方士人到南方訪友問學,南方士人則終于有機會游歷中原諸多的名山大川或孔孟故里等人文勝地。這( )
A.推動了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B.擴大了元朝疆域
C.消除了民族隔閡 D.加強了邊疆管轄
A
B
B
A
18.元代推行“四等人制”,導致大量漢族學者入仕無門,以至于散曲等文學作品中缺乏對國家發展的關心,充斥著遠離塵世、流連山水的隱逸思想。這表明元代文學作品( )
A.推動了元曲走向成熟 B.受國家政策變動的影響
C.造成了民族發展差異 D.反映了主流思想的變化
19.1271年,他發布《建國號詔》,正式定國號為大元,取自于《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下列關于該王朝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定國號的是成吉思汗 B.山東山西同屬一個行省
C.實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 D.臺灣由宣政院直接統轄
20.忽必烈登上汗位后,先是將首都從哈拉和林(今屬蒙古國,位于烏蘭巴托以西365公里)南遷至上都(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后又進一步南遷至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區)。忽必烈屢屢遷都意在( )
A.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 B.加強對農耕地區的控制
C.使首都居于疆域中心 D.維持蒙古游牧傳統習俗
21.我國歷朝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對邊疆的管轄。屬于元朝時期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 )
A.安西都護府 B.澎湖巡檢司 C.北庭都元帥府 D.宣政院
B
C
B
D
22.《中國通史》載:中統元年(1260)八思巴被忽必烈尊為國師,獲賜玉印……至元元年(1264)又領總制院(后改稱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區軍政事務。據此可知,元朝有效管轄的地區指( )
A.西藏 B.西域 C.嶺北 D.琉球
23.《元史·地理志》記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
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都)不逮(及)元。”為管理西藏地區,
元朝設置了( )
A.西域都護 B.北庭都元帥府 C.澎湖巡檢司 D.宣政院
24.能夠為“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依據的史實為( )
A.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的設立 B.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設立
C.澎湖巡檢司的設置 D.四等人制的實施
25.黃巖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據史料記載,1279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對國家領土進行測繪,后世稱為“四海測驗”,黃巖島就是其中的一個測繪點。郭守敬應該是受哪個政權的委派進行此次活動( )
A.金朝 B.西夏 C.南宋 D.元朝
A
D
C
D
25.【唐宋元時期的民族交融】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是中國境內許多民族乘勢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封建社會后半期的主要少數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在強盛國力的影響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紇、吐蕃、南詔、契丹、靺鞨等少數民族與隋唐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聯系緊密。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唐太宗獲得了北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代疆域較以前更加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穩固,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材料二 澶淵之盟簽訂后,遼宋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北宋與夏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金入主中原后,女真貴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
材料三 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系在這一時期空前加強。元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占有重要地位。 ——摘編自《簡明中國史讀本》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交往與交融的表現有那些?根據材料二,說說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的知識,回答元朝各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了哪一個新民族?
(2)閱讀以上材料,圍繞“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這一話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
(1)唐朝民族交融的表現: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藏,被尊稱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合同為一家”);唐玄宗時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朝關系密切,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唐朝時期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
影響: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使北宋與遼、西夏之間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對社會經濟而言,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對民眾的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新民族:回族。
(2)示例:觀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進國家、民族的進步
論述:唐朝時期,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為“天可汗”,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兩宋時期,宋與少數民族政權時戰時和,但長期以和主,和平友好是民族交往的主流,尤其是各族與兩宋時期的邊界貿易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了解與交融。元朝時,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通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等,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么區別。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國經商,與漢、蒙、維兀兒等族長期雜居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交融,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可見,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進步,國家發展。
好書推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周宁县| 宜都市| 保山市| 忻州市| 中卫市| 望都县| 太保市| 镇巴县| 谷城县| 义马市| 新巴尔虎右旗| 晋江市| 大宁县| 道真| 濉溪县| 米泉市| 邵武市| 囊谦县| 铁岭县| 上蔡县| 化州市| 博罗县| 增城市| 哈密市| 云龙县| 张家川| 米泉市| 贺兰县| 洛阳市| 张家口市| 盐山县| 准格尔旗| 商都县| 宜兰县| 吉安县| 锦屏县| 阜南县| 松潘县| 彭阳县|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