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1節土壤的成分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1節土壤的成分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1節土壤的成分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2023八下·仙居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br/>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
【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動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有空氣、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
【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 說明土壤含有有有機物,D正確;
故答案為:D
2.(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br/>A.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A、地球剛開始地表都是巖石,所以剛開始沒有土壤;故A正確;
B、化肥的大量使用,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錯誤;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動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礦物質、空氣、水、有機物;故CD正確;
故答案為:B。
3.(2023八下·嘉興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  )
A.保證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機質流失
C.使有機物能快速燃燒 D.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br/>【解答】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故答案為:D.
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夠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實驗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根據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分析。
【解答】A、 土壤中倒入水會產生氣泡,可證明含有空氣,不符合題意;
B、加熱土壤試管壁有水,證明含有水分,不符合題意;
C、 干燥的土壤放在石棉網上燃燒,如果數量減少、有焦味 ,可證明含有有機物,符合題意;
D、蒸發土壤浸入液得到固體,只能證明含有固體成分,不符合題意;
故選C。
5.(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解答】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
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
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正確。
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
故選C
6.(2024八下·蒼南期末)“不同顏色的土壤往往性狀也有所不同”——小明為了證明這一觀點,進行了如圖實驗.由此推測,小明想比較的是紅土和黑土中的(  )
A.有機物含量 B.無機鹽含量
C.土壤生物數量 D.空氣體積分數
【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測量土壤 空氣體積分數實驗步驟: 1、在燒杯中放入一塊土壤(土壤的體積為V),緩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沒為止。記錄在燒杯中所加的水的體積。記做V1.
2、用與土壤體積相等的鐵塊替代土壤,重復上述實驗。記錄所加水的體積。記做V2。
3、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約為(V1-V2)/V
【解答】有機物和無機鹽的測試需要土壤浸出液,這個沒有;測生物數量的時候,需要昆蟲收集器,盛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個收集昆蟲的容器,這個也沒有, 測量無機鹽含量需要加熱裝置,這個也沒有 ,所以用排除法,ABC錯誤。
故答案為:D。
7.(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圖所示為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r/>A.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利于氣體排出
B.圖甲實驗試管內壁出現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圖乙實驗應取一定質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擾
D.圖乙實驗通過土壤顏色和質量的變化,說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
【答案】A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中試管口向下傾斜的目的判斷;
BCD.根據土壤的組成的知識判斷。
【解答】 A.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試管炸裂,故A錯誤符合題意;
B.試管壁上的小水珠來自土壤,加熱過程中土壤中的水分變成水蒸氣,從土壤中揮發出來,當水蒸氣遇到較冷的試管壁時便液化為小水珠。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壁出現小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在進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實驗時,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確保實驗結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響,從而更準確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有機物能夠燃燒,加熱干燥土壤時,土壤質量減小,能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8.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氣候、生物、地形、母質和時間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巖石變成土壤,需要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作用等, D 錯誤。
故選: D .
9.形成土壤的正確過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著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土壤形成過程包括巖石風化過程:形成疏松母質,釋放礦物養分,低等植物著生過程:形成原始土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高等植物作用過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機質更加豐富,并經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質。其中,生物對母質有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導作用;人類活動參與成土過程:合理耕作經營,可使土壤不斷改良,反之,則會引起土壤退化。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沒有土壤,土壤的形成從巖石風化開始的,然后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 A 、 C 、 D 均錯誤, B 正確。
故選: B
10.下列關于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壤資源非常豐富,人類可以隨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資源并不豐富
C.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進行毀林開荒
D.陸地面積僅占地球總面積的29%,所以土壤資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A、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我們必須保護好土壤,A錯誤;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地表總面積的29%,土壤資源并不豐富,B正確;
C、毀林開荒會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屬于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C錯誤;
D、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D錯誤。
故選:B。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二、填空題
11.(2024八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答案】(1)腐殖質/有機物
(2)①③⑤
(3)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1)根據地球土壤的組成的知識解答;
(2)根據月球土壤的形成過程分析;
(3)根據氮氣的化學性質判斷。
【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腐殖質(有機物)等成分;
(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則正確順序為②④⑥①③⑤。
(3) 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以保證月壤不會發生改變,故選B。
12.請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從而影響根的   。
【答案】(1)有機物
(2)微生物
(3)空氣;呼吸作用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解答】 (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有機物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
(3)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空氣 ,從而影響根的 呼吸作用 。
故答案為: (1) 有機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氣 ; 呼吸作用 。
13.(2022八下·定海期末)某同學對“紅土壤”和“黑土壤”覺得好奇,“紅土壤”和“黑土壤”除了顏色不同,其他性狀是否還有不同?他作了很多假設,并用實驗一一驗證。如下圖是他做的實驗(鐵塊、紅土、黑土體積相同,加水至剛好浸沒)。
(1)該實驗想驗證的假設是    。
(2)該實驗通過比較加入的    來驗證。
【答案】(1)紅土、黑土中空氣含量不同
(2)水的體積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解答】(1)由圖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與鐵塊對比,可知是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氣體積分數;故該實驗想驗證的假設是紅土、黑土中空氣含量不同。
(2)該實驗通過比較加入的水的體積來驗證。
14.(浙教版科學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裁到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等量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的變量是   ;②③的變量是  ?。虎冖艿淖兞渴恰?  。
(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對照,說明了   ;②③對照,說明了   。
(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得最好?并說明理由:    。
(4)假定你看到一塊有縫隙的巨石,如果在幾百年后,你又能觀察到它,你預計能看到什么現象?請加以解釋。
【答案】(1)土壤中有無空氣;土壤中有無足夠的水;土壤的質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氣,不利于植物生長;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長.
(3)②盆中的植物生長得最好。因為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 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物質
(4)這塊巨石變小或變碎,因為隨著流水或結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會使這一塊 有縫隙的巖石逐漸被風化掉,最終形成土壤。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解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的變量是土壤中有無空氣;②③的變量是土壤中有無足夠的水;②④的變量是土壤的質地。
(2)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①②④生長不好.通過①②說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氣,不利于植物生長;
通過②③比較說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長。
(3)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 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物質。
(4)假定你看到一塊有縫隙的巨石,如果在幾百年后,你又能觀察到它,預計能看到什么現象:
這塊巨石變小或變碎,因為隨著流水或結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會使這一塊 有縫隙的巖石逐漸被風化掉,最終形成土壤。
15.(浙教版科學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學在常溫下用如圖所示實驗來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開始時,試管A和試管B內泥土的唯一區別是   。
(2)48小時后預計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1)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B中泥土未加熱
(2)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A中不變渾濁
(3)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熱,微生物呼吸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石灰水中的Ca(OH)2發生反應,生成CaCO3沉淀,溶液變渾濁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1)本實驗為一對照實驗,由圖中不難看出廣口瓶A和廣口瓶B之間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正常狀態下、未經過實驗處理的廣口瓶B是對照組,經過實驗處理的廣口瓶A為實驗組。
(2)由于廣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會進行呼吸作用而產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廣口瓶B的泥土經過強熱處理將微生物殺死,所以可以發現A瓶中無變化。
(3)該實驗的意圖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就可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解答】(1)實驗開始時,試管A和試管B內泥土的唯一區別是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B中泥土未加熱。
(2)48小時后預計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A中不變渾濁。
(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熱,微生物呼吸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石灰水中的Ca(OH)2發生反應,生成CaCO3沉淀,溶液變渾濁。
16.(浙教版科學八下 4.1土壤的成分)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取長、寬、高分別是10 cm、10 cm、5 cm的鐵塊和土壤,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再向燒杯中注水,為使兩者完全浸沒,需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體積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體積為   。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的體積不同?
(3)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為15%~35%。土壤中的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使其進行呼吸作用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1)根據加的滿量筒的數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
【解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
往裝土壤的燒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會進入其中,所以往裝土壤的燒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裝鐵塊的燒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
三、實驗探究題
17.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土壤中有水的實驗過程中,記錄結果如下表(在加熱過程中假定有機物沒有分解,土壤都取自同一地點,干濕度相同,體積為V±):
實驗序號 土壤顆粒大小 加熱前土壤質量 (克) 加熱時間(分鐘) 加熱后土壤質量 (克)
1 較細 50 5 33
2 較粗 50 5 35
3 粗 50 5 38
4 較細 50 7 32
5 較粗 50 7 33
6 粗 50 7 35
(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公式是   (寫出計算公式)。
(2)從實驗   可得出結論:影響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準確性的因素是加熱時間的長短,即水分蒸發的程度。
(3)你認為影響精確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因素除加熱時間外,還有①  ??;②   。
【答案】(1)
(2)1 、4(或2、5或3、6)
(3)①土壤顆粒的大??;②測量工具的精確度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解答】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為了使實驗有說服力,實驗中一定要設置對照組。在設計對照實驗時,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
【分析】 (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方法是(加熱前土壤質量-加熱后土壤質量)÷加熱前土壤質量×100%,即公式為。
(2)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從實驗1,4或2、5或3、6對照可得出結論:影響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準確性的因素是加熱時間的長短,即水分蒸發的程度。
(3)綜上所述說明,可能影響精確測量土壤中水的體積分數的因素有:土壤顆粒大小、加熱時間的長短、干濕程度是否相同等。
18.李明同學從網上獲知,“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他設計了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⑴土壤采集:①“蟻巢土”: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 cm、深10 cm范圍的土壤;
②螞蟻窩附近的土壤: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⑵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0只)。將處理好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和第二組花盆中。
⑶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狀況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將花盆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用蒸餾水噴灑。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  ?。辉撏翗舆x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   。
(2)上述實驗的實驗結論:“蟻巢土”   。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怎樣做    。
(4)就上述實驗,提出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答案】(1)對照實驗;變量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4)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 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解答】(1) 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對照實驗;該土樣選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變量。
(2)從曲線圖中可以看出 “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可以提高實驗的說服力;
(4)提出的問題是: 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故答案為:(1)對照實驗、變量(2) 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 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4) 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 / 1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1節土壤的成分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2023八下·仙居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
2.(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br/>A.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3.(2023八下·嘉興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  )
A.保證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機質流失
C.使有機物能快速燃燒 D.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4.(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夠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實驗是( ?。?br/>A. B.
C. D.
5.(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br/>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6.(2024八下·蒼南期末)“不同顏色的土壤往往性狀也有所不同”——小明為了證明這一觀點,進行了如圖實驗.由此推測,小明想比較的是紅土和黑土中的( ?。?br/>A.有機物含量 B.無機鹽含量
C.土壤生物數量 D.空氣體積分數
7.(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圖所示為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利于氣體排出
B.圖甲實驗試管內壁出現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圖乙實驗應取一定質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擾
D.圖乙實驗通過土壤顏色和質量的變化,說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
8.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9.形成土壤的正確過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著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③⑤⑥④②①
10.下列關于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壤資源非常豐富,人類可以隨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資源并不豐富
C.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進行毀林開荒
D.陸地面積僅占地球總面積的29%,所以土壤資源的不足可以由海洋代替
二、填空題
11.(2024八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12.請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從而影響根的   。
13.(2022八下·定海期末)某同學對“紅土壤”和“黑土壤”覺得好奇,“紅土壤”和“黑土壤”除了顏色不同,其他性狀是否還有不同?他作了很多假設,并用實驗一一驗證。如下圖是他做的實驗(鐵塊、紅土、黑土體積相同,加水至剛好浸沒)。
(1)該實驗想驗證的假設是    。
(2)該實驗通過比較加入的    來驗證。
14.(浙教版科學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裁到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等量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的變量是  ??;②③的變量是  ??;②④的變量是   。
(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對照,說明了   ;②③對照,說明了   。
(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得最好?并說明理由:    。
(4)假定你看到一塊有縫隙的巨石,如果在幾百年后,你又能觀察到它,你預計能看到什么現象?請加以解釋。
15.(浙教版科學八下 4.1土壤的成分)某同學在常溫下用如圖所示實驗來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開始時,試管A和試管B內泥土的唯一區別是   。
(2)48小時后預計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16.(浙教版科學八下 4.1土壤的成分)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取長、寬、高分別是10 cm、10 cm、5 cm的鐵塊和土壤,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再向燒杯中注水,為使兩者完全浸沒,需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體積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體積為   。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的體積不同?
(3)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所占的體積分數為15%~35%。土壤中的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
三、實驗探究題
17.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土壤中有水的實驗過程中,記錄結果如下表(在加熱過程中假定有機物沒有分解,土壤都取自同一地點,干濕度相同,體積為V±):
實驗序號 土壤顆粒大小 加熱前土壤質量 (克) 加熱時間(分鐘) 加熱后土壤質量 (克)
1 較細 50 5 33
2 較粗 50 5 35
3 粗 50 5 38
4 較細 50 7 32
5 較粗 50 7 33
6 粗 50 7 35
(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公式是   (寫出計算公式)。
(2)從實驗   可得出結論:影響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準確性的因素是加熱時間的長短,即水分蒸發的程度。
(3)你認為影響精確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因素除加熱時間外,還有①  ?。虎凇?  。
18.李明同學從網上獲知,“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他設計了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⑴土壤采集:①“蟻巢土”: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 cm、深10 cm范圍的土壤;
②螞蟻窩附近的土壤: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⑵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0只)。將處理好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和第二組花盆中。
⑶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狀況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將花盆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用蒸餾水噴灑。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  ?。辉撏翗舆x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   。
(2)上述實驗的實驗結論:“蟻巢土”   。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怎樣做    。
(4)就上述實驗,提出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動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有空氣、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
【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 說明土壤含有有有機物,D正確;
故答案為:D
2.【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A、地球剛開始地表都是巖石,所以剛開始沒有土壤;故A正確;
B、化肥的大量使用,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錯誤;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動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礦物質、空氣、水、有機物;故CD正確;
故答案為:B。
3.【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br/>【解答】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故答案為:D.
4.【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根據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分析。
【解答】A、 土壤中倒入水會產生氣泡,可證明含有空氣,不符合題意;
B、加熱土壤試管壁有水,證明含有水分,不符合題意;
C、 干燥的土壤放在石棉網上燃燒,如果數量減少、有焦味 ,可證明含有有機物,符合題意;
D、蒸發土壤浸入液得到固體,只能證明含有固體成分,不符合題意;
故選C。
5.【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解答】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
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
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正確。
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
故選C
6.【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測量土壤 空氣體積分數實驗步驟: 1、在燒杯中放入一塊土壤(土壤的體積為V),緩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沒為止。記錄在燒杯中所加的水的體積。記做V1.
2、用與土壤體積相等的鐵塊替代土壤,重復上述實驗。記錄所加水的體積。記做V2。
3、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約為(V1-V2)/V
【解答】有機物和無機鹽的測試需要土壤浸出液,這個沒有;測生物數量的時候,需要昆蟲收集器,盛土的容器下面要有一個收集昆蟲的容器,這個也沒有, 測量無機鹽含量需要加熱裝置,這個也沒有 ,所以用排除法,ABC錯誤。
故答案為:D。
7.【答案】A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A.根據反應中試管口向下傾斜的目的判斷;
BCD.根據土壤的組成的知識判斷。
【解答】 A.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試管炸裂,故A錯誤符合題意;
B.試管壁上的小水珠來自土壤,加熱過程中土壤中的水分變成水蒸氣,從土壤中揮發出來,當水蒸氣遇到較冷的試管壁時便液化為小水珠。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壁出現小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在進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實驗時,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確保實驗結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響,從而更準確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有機物能夠燃燒,加熱干燥土壤時,土壤質量減小,能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8.【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氣候、生物、地形、母質和時間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巖石變成土壤,需要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作用等, D 錯誤。
故選: D .
9.【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土壤形成過程包括巖石風化過程:形成疏松母質,釋放礦物養分,低等植物著生過程:形成原始土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高等植物作用過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機質更加豐富,并經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質。其中,生物對母質有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導作用;人類活動參與成土過程:合理耕作經營,可使土壤不斷改良,反之,則會引起土壤退化。
【解答】最初的地球上并沒有土壤,土壤的形成從巖石風化開始的,然后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 A 、 C 、 D 均錯誤, B 正確。
故選: B
10.【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A、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我們必須保護好土壤,A錯誤;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地表總面積的29%,土壤資源并不豐富,B正確;
C、毀林開荒會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屬于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C錯誤;
D、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D錯誤。
故選:B。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11.【答案】(1)腐殖質/有機物
(2)①③⑤
(3)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1)根據地球土壤的組成的知識解答;
(2)根據月球土壤的形成過程分析;
(3)根據氮氣的化學性質判斷。
【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腐殖質(有機物)等成分;
(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則正確順序為②④⑥①③⑤。
(3) 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以保證月壤不會發生改變,故選B。
12.【答案】(1)有機物
(2)微生物
(3)空氣;呼吸作用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解答】 (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有機物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
(3)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空氣 ,從而影響根的 呼吸作用 。
故答案為: (1) 有機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氣 ; 呼吸作用 。
13.【答案】(1)紅土、黑土中空氣含量不同
(2)水的體積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解答】(1)由圖可知,向土壤中注入水,與鐵塊對比,可知是為了探究土壤中的空氣體積分數;故該實驗想驗證的假設是紅土、黑土中空氣含量不同。
(2)該實驗通過比較加入的水的體積來驗證。
14.【答案】(1)土壤中有無空氣;土壤中有無足夠的水;土壤的質地
(2)土壤中缺乏空氣,不利于植物生長;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長.
(3)②盆中的植物生長得最好。因為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 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物質
(4)這塊巨石變小或變碎,因為隨著流水或結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會使這一塊 有縫隙的巖石逐漸被風化掉,最終形成土壤。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解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的變量是土壤中有無空氣;②③的變量是土壤中有無足夠的水;②④的變量是土壤的質地。
(2)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①②④生長不好.通過①②說明了土壤中缺乏空氣,不利于植物生長;
通過②③比較說明了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長。
(3)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 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物質。
(4)假定你看到一塊有縫隙的巨石,如果在幾百年后,你又能觀察到它,預計能看到什么現象:
這塊巨石變小或變碎,因為隨著流水或結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會使這一塊 有縫隙的巖石逐漸被風化掉,最終形成土壤。
15.【答案】(1)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B中泥土未加熱
(2)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A中不變渾濁
(3)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熱,微生物呼吸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石灰水中的Ca(OH)2發生反應,生成CaCO3沉淀,溶液變渾濁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1)本實驗為一對照實驗,由圖中不難看出廣口瓶A和廣口瓶B之間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正常狀態下、未經過實驗處理的廣口瓶B是對照組,經過實驗處理的廣口瓶A為實驗組。
(2)由于廣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會進行呼吸作用而產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廣口瓶B的泥土經過強熱處理將微生物殺死,所以可以發現A瓶中無變化。
(3)該實驗的意圖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就可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解答】(1)實驗開始時,試管A和試管B內泥土的唯一區別是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B中泥土未加熱。
(2)48小時后預計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B 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A中不變渾濁。
(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A 中泥土經強熱處理,微生物死亡;B中泥土未加熱,微生物呼吸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石灰水中的Ca(OH)2發生反應,生成CaCO3沉淀,溶液變渾濁。
16.【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使其進行呼吸作用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1)根據加的滿量筒的數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
【解答】(1)往裝鐵塊的燒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
往裝土壤的燒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會進入其中,所以往裝土壤的燒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裝鐵塊的燒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
17.【答案】(1)
(2)1 、4(或2、5或3、6)
(3)①土壤顆粒的大小;②測量工具的精確度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解答】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為了使實驗有說服力,實驗中一定要設置對照組。在設計對照實驗時,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
【分析】 (1)分析上表,求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的方法是(加熱前土壤質量-加熱后土壤質量)÷加熱前土壤質量×100%,即公式為。
(2)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從實驗1,4或2、5或3、6對照可得出結論:影響測定土壤中水分的體積分數準確性的因素是加熱時間的長短,即水分蒸發的程度。
(3)綜上所述說明,可能影響精確測量土壤中水的體積分數的因素有:土壤顆粒大小、加熱時間的長短、干濕程度是否相同等。
18.【答案】(1)對照實驗;變量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4)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 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解答】(1) 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對照實驗;該土樣選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變量。
(2)從曲線圖中可以看出 “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可以提高實驗的說服力;
(4)提出的問題是: 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故答案為:(1)對照實驗、變量(2) 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 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4) 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台东县| 呼伦贝尔市| 兴安盟| 昭觉县| 平利县| 黑山县| 庐江县| 郑州市| 固阳县| 柳州市| 孟村| 松溪县| 千阳县| 泾阳县| 安溪县| 斗六市| 江阴市| 墨竹工卡县| 福安市| 双桥区| 马公市| 施甸县| 通海县| 天水市| 杭州市| 天祝| 松潘县| 岐山县| 石首市| 丰城市| 皋兰县| 汝南县| 宁城县| 资中县| 溧阳市| 郧西县| 光泽县| 吉林市| 永年县| 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