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4月)深圳市中考第二次適應性聯合測試道德與法治說明:全卷共6頁,滿分50分,與歷史合考100分鐘。請在答題卡上作答,在本卷上作答無效。一、單項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1. 幾何不僅是數學工具,更是理解人類社會運行的隱喻框架。對以下幾何圖形解讀正確的有( )①正方形:規則是社會的直角,以方正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②圓形:包容是集體的圓周,用無限寬容杜絕矛盾的發生③三角形:責任是國家的支點,以擔當支撐國家的穩定進步④心形:關愛是家庭的核心,用事事順從回報長輩的關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 2025年春季學期起,深圳推進落實“每天校園體育2小時,每天1節體育課”。這旨在( )A.緩解學習壓力,確保學生能快速提高體育成績B.增強生命韌性,遵循教育規律錘煉學生意志力C.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D.履行政府職責,通過依法執政建設服務型政府3. 對于右側漫畫《因為沒有朋友》的主人公,你認為最合適的忠告是( )A.守護生命,規律作息B.珍惜時光,享受孤獨C.維護秩序,禁止喧嘩D.建立友誼,開放自我4. 某校正開展“安全標識知多少”主題實踐活動,學生小深在學校四個地點擺放了安全標識(如下所示),其中擺放位置恰當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將自己的一生與導彈、衛星、載人航天、空間站綁定在一起,書寫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輝煌篇章。這主要啟示我們( )A.需積極行使維護國家利益的法定權利B.把科技創新作為報效祖國的最佳途徑C.應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D.要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利益結合在一起6. 2024年9月,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該決定從提出到通過,經歷了廣泛的調研和討論,充分考慮了不同群體的訴求。決定的通過( )①彰顯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公民的憲法基本原則②貫徹民主集中制,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③體現了人大代表依法積極行使立法權和決定權④符合國情,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某小區某層02室業主出于安全考慮,計劃在自家入戶門旁安裝一款可視門鈴。該款可視門鈴具有攝像存儲功能,可通過手機遠程操控。結合以下圖文材料,完成7~8題。法律鏈接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第一千零三十六條 處理個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在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7. 根據上圖和相關法律規定,02室業主在安裝可視門鈴前要注意( )①若01室業主打開入戶門,可視門鈴是否會拍攝到01室家中情況②走廊屬于公共空間,拍攝的走廊信息肯定不涉及個人信息的處理③公民享有財產權,房屋和可視門鈴都屬私人財產,不需顧及他人④行使權利有界限,安裝前需要考慮拍攝的角度或征求鄰居的同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 如果01室業主發現02室業主安裝了可視門鈴,直接將其損毀,02室業主可以( )①找居民委員會等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②找到01室業主表達合理訴求并進行和解③在小區微信群曝光01室業主的個人信息 ④向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提起訴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9. 從藍圖到實景,深圳低空經濟蓬勃發展。關于低空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以下推導正確的是( )A.部署“無人機AED”→縮短黃金救援時間→提升應急救援效率→體現生命至上的原則B.開通“空中出租車”→緩解地面交通擁堵→重構立體交通網絡→貫徹開放新發展理念C.發展低空高端制造業→全盤放棄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D.引入無人機外賣配送→提高外賣配送效率→增加外賣小哥收入→提高社會勞動就業率10.以下是深圳某人工智能(AI)大模型根據創作指令生成的五言絕句,該創作指令最可能是( )A.請生成一首五言絕句,主題為改革開放是城市躍遷的動力源流B.請生成一首五言絕句,主題為創新基因是鵬城質變的轉型密碼C.請生成一首五言絕句,主題為黨的領導是深圳蝶變的關鍵密鑰D.請生成一首五言絕句,主題為銳意進取是奇跡誕生的精神基因11.廣播站的同學收集了下列與禁毒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我國完善禁毒法治體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B.我國推進禁毒科學立法,擴大公民政治權利C.我國持續推進公正司法,提升禁毒治理能力D.公民應該增強法治意識,打擊涉毒違法犯罪12.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春節”申遺成功 ( )①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②實現全球對中國價值理念的廣泛認同③彰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深遠貢獻④促進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不斷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 (共2題, 13題16分, 14題10分, 共26分)13.了解人工智能(AI),關注社會發展。(16分)當前人工智能熱潮如火如荼,中國公司以低成本突破驚艷全球。人工智能技術正滲透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上演著“面朝代碼, 萬物生長”的奇觀。對話鵬城弄潮者:探秘AI產業底氣之源關于深圳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小深采訪了以下四位市民:(1)根據以上材料,運用所學,總結深圳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巨輪破浪前行的底氣與魄力源自何處。 (4分)暢想科幻世界:論科技星河與民生裂痕的辯證統一智能浪潮下的雙面鏡20××年,全球首座AI共生城在雨幕中暈開,街道上自動駕駛汽車穿梭如流,醫院里AI醫生忙于基層診療,政務大廳中A1公務員正辦理業務……人們的生活被AI調教得輕松舒適。子涵攥著“金牌客服”工牌,不時聽到或甜美或端莊或明艷或俊朗的AI導播在播報同一條捷報: “我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擴大,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新動能。”他忍不住在心里默默補上一句: “就業也面臨顯著壓力呢。”就在剛剛,AI經理帶著程序化的完美微笑,注銷了他的工號: “感謝您為人力時代作出的貢獻。”當晚,職業培訓中心外排起了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龍,很多人的胸前還戴著工牌,上面印著“金牌客服” “高級技師”等正在消逝的頭銜……一個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這座城市像一面雙面鏡,一面映照著科技的璀璨星河,另一面卻折射出普通人謀生的裂痕。”(2)閱讀以上科幻小說片段,運用所學,請你為“這座城市像一面雙面鏡,一面映照著科技的璀璨星河,另一面卻折射出普通人謀生的裂痕”寫一則評論。 (8分)要求:準確運用學科術語;圍繞主題,觀點明確;語言流暢,表達清晰;150字左右。揚帆智能藍海:未來職業啟航計劃(3)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完成你的未來職業規劃書。 (4分)我的職業規劃書我今后想從事的職業是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這份職業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是以上材料給我的啟示是14.尋蹤山海人文,探尋深圳之美。(10分)深圳,一座用代碼寫詩、以改革破浪的山海劇場。深圳之美,是地鐵口轉身便能撞見碧波與白鷺齊飛,是紅馬甲們點亮城市的溫度,是鋼筋森林中青春與夢想躍動不息,是城中村里煙火百味撫慰人心……【品讀鵬城畫卷,解碼城市美學】深圳某校開展以“探尋深圳之美”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活動,同學們搜集了如下照片:(1)結合材料,運用所學,請你品讀鵬城畫卷中蘊含的美意。 (6分)【定格微光瞬間,拾取城市溫度】晨讀的校園、歸家的街巷、匆忙的地鐵站、熙攘的社區……深圳的美不僅是時代畫卷上的波瀾壯闊,也是隱匿于你我周圍的細碎平凡,于細微處方見大美。(2)根據材料,運用所學,請記錄身邊的深圳之美,并說明理由。 (4分)九年級道德與法治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1 – 5 BCDBD 6 – 10 CBAAC 11 – 12 AD二、非選擇題(共2題,13題16分,14題10分,共26分)13. (1)①政府重視,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②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③人才匯聚,眾多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投身人工智能領域。④良好的產業生態,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促進產業發展。(每點1分,共4分)(2)這座城市的現象體現了科技發展的兩面性。科技進步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如自動駕駛、AI醫生、AI公務員等應用,提升了生活便利性和經濟發展動力,展現了科技的璀璨。但同時,也導致部分重復性、單調性工作崗位被替代,人們面臨就業壓力,反映出普通人謀生的裂痕 。我們應正確看待,既要利用科技進步,又要通過教育、培訓等幫助人們適應變化,促進科技與人的協調發展。(8分)(3)示例: 我的職業規劃書我今后想從事的職業是AI算法工程師。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這份職業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是:對算法創新和優化能力要求更高,需不斷學習新的算法知識和技術;可能會與其他領域如生物學、心理學等交叉融合,拓展工作范疇。以上材料給我的啟示是:要關注科技發展趨勢,選擇有發展潛力的職業;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以適應職業變化;培養創新思維,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4分)14. (1)①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美,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綠色發展。②深圳保障性住房建設體現了政府對民生的關注,保障人民的居住權益,彰顯社會公平正義之美。③深中通道收費標準聽證會體現了民主決策之美,保障公民參與民主生活,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④深圳學生的非遺作品體現了文化傳承之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每點2分,答對3點得6分)(2)微光瞬間:社區里,志愿者為老人免費理發。理由:志愿者的行為傳遞了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正能量,展現了友善、互助的美好品質,體現了深圳的人文關懷和城市溫度。(4分,符合題意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