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專題概要中國的民族關系古代和親戰爭秦漢:北擊匈奴唐朝:反擊突厥宋朝:與遼、西夏、金的和與戰清朝:平定叛亂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冊封清朝:冊封達賴班禪管轄對新疆:漢朝設置西域都護清朝設置伊犁將軍對西藏:元朝設置宣政院清朝設置駐藏大臣現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共同繁榮發展。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考點1秦朝時期①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萬里長城”,注意與明長城的比較,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②秦始皇派兵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開發當地經濟,促進中原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漢朝時期①漢武帝時,大敗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匈奴遭到沉重打擊。)②張騫通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③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管理。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考點1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時間民族影響北人南遷 時間原因影響東漢、魏、晉時期。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鮮卑、羌、氐、匈奴、羯西晉末年起,“八王之亂”,形成我國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永嘉南渡)北方戰亂多,南方相對安定。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少數民族遷往中原(內遷)中原人口遷往江南(南遷)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魏晉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方民族交融的趨勢下,鮮卑拓跋部仍保持鮮卑習俗,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統治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目的措施遷都為了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把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漢化(1)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2)以漢服代替鮮卑服;(3)改鮮卑姓為漢姓;(4)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性質一次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進程。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隋唐時期民族政策 民族交流方式 冊封軍事和親機構 設置民族交流成果 民族 關系 開明唐穆宗時,立唐蕃會盟碑。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唐太宗被譽為“天可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唐太宗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和睦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的管理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宋元時期政權名稱 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與宋的關系遼西夏金南宋 議和影響 契丹族10世紀初耶律阿保機上京興慶黨項族11世紀前期元昊會寧女真族11世紀末完顏阿骨打臨安漢族1127年趙構遼、北宋“澶淵之盟”遼、北宋宋夏和議岳飛抗金(南)宋金和議1.積極:使雙方邊境相對和平穩定,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與交融。(補充)2.消極:宋給遼、西夏交納歲幣,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補充)重點詳解這一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但戰是短暫的,和平交往是民族關系的主流,頻繁的民族戰爭雖然給各族人民帶來災難,但也打破了民族間的隔絕、隔閡,客觀上促進了各族人民的接觸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知識拓展:如何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之間的和戰關系?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宋元時期元朝對邊疆的管轄 新的民族 元朝時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措施 (1)東南地區:在澎湖島設置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2)西北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3)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 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澎湖巡檢司宣政院重點詳解金滅遼金滅北宋蒙古滅西夏遼北宋西夏金西夏北宋南宋金西夏元南宋蒙古南宋元蒙古滅金元朝建立元滅南宋大一統政權蒙古金南宋知識拓展:一張圖看懂宋元時期民族政權的發展?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明清時期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冊封機構設置制度法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康熙乾隆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管轄雍正—設置駐藏大臣乾隆—設立噶廈政府,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乾隆—金瓶掣簽制度乾隆—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設置哨所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返回新疆重點詳解知識拓展:歷代王朝對臺灣的管轄臺灣三國時期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隋朝時期隋煬帝派人三赴流球元朝時期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明朝末期荷蘭侵占臺灣,實行殖民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1683年1684年1885年清軍進攻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一個行省意義: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重點詳解知識拓展:歷代王朝對新疆的管轄新疆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了西域都護東漢時,派班超經營西域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分別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新疆事務平定噶爾丹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駐扎軍隊,設置哨所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首領渥巴錫)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1.元朝疆域在中國歷史上最大;清朝疆域奠定了我國現代疆域的基礎。2.對“回部”一詞的理解。清朝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維吾爾族。回部是清朝時期對維吾爾族的稱呼。西漢時期東漢時期唐朝時期元朝時期康熙時期乾隆時期重點詳解知識拓展:歷代王朝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期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唐穆宗時期立“唐蕃會盟碑”元朝設宣政院1653年順治帝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1713年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51年1793年乾隆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意義: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加強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促進了西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乾隆設立噶廈鏈接中考1.(2024 赤峰)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此時北方,胡漢合舞已成為普遍的風氣。這反映,魏晉時期北方地區( )A.民族間經濟交往密切 B.民族的大交融C.社會政局的動蕩不安 D.生活豐富多彩2.(2024 重慶)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 )A.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水平 B.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C.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 D.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BD鏈接中考3.(2024 揚州)《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 )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4.(2023 廣州)劇作家田漢曾寫過一部劇本,里面講述了一位美麗端莊、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帶著其父“利樂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為嫁妝,克服了思親念家之情,踏過迢迢萬里險途,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故事。劇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為(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則天 D.金城公主DB鏈接中考5.(2024 深圳)北宋時期,政府樂于見到人們的鑒賞喜好從貴金屬轉向陶瓷,這一轉變有利于金屬貨幣的流通,并向少數民族政權換取和平。可見政府支持這一轉變的主要意圖是( )A.引導貴族生活方式的轉變B.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C.提倡節儉以保持士人清廉D.促進經濟發展和支付歲幣6.(2024 江西)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蜀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斥在中國之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 )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 D.民族隔閣完全消失DA鏈接中考7.(2024 西藏)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如圖展示的是這一時期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①處應是( )A.駐藏大臣 B.伊犁將軍 C.北庭都護府 D.澎湖巡檢司8.(2024 重慶)1762年,清朝以伊犁為“新疆都會”,籌劃當地駐兵屯田,決定1764年至1766年,將涼州和莊浪滿洲、蒙古兵悉數攜眷遷往伊犁永久駐防。這一決定旨在( )A.使清朝實現對全國的統治 B.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C.加強清朝對西北地區管轄 D.幫助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AC重點詳解中國現代的民族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考點2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前提:實行地區:國家統一領導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內容建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地位自治獨立≠重點詳解中國現代的民族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考點2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西藏自治區1965年9月9日(最晚的)①②③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10月1日④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目前我國設立了三級民族區域自治機構: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三級民族自治機關重點詳解中國現代的民族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考點2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材料研讀①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②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③實現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重點詳解戰略——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行動;脫貧攻堅戰考點2.2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線路圖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吉祥的天路”重點詳解VS2020年5月25日,美國非裔男子,喬治 弗洛伊德遭警方暴力執法,被跪壓致死。弗洛伊德之死引起了美國國內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風雨同舟、和衷共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新冠疫情,展現出團結奉獻、共克時艱的中國力量。民族對立阻礙國家發展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發展作為一名中學生,你能為我國的民族團結做出哪些努力呢?1.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則,尊重班級里少數民族的同學,尊重他們不同的生活習俗;2.向身邊的人們宣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對比中美兩國不同的民族政策所導致的后果,你能得出怎樣結論?鏈接中考1.(2024 青島)原產于古安息國的石榴,漢代時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因其“多子(籽)多福”的寓意廣受歡迎。如今,粒粒晶瑩又抱作一團的石榴籽,成為我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象征。下列為我國這種民族關系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的方針 D.“一國兩制”的構想2.(2022 聊城)西部12省(區、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國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僅為東部地區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國家全面實施了( )A.科教興國戰略 B.人才強國戰略C.西部大開發戰略 D.“三步走”發展戰略AC鏈接中考3.(2023 蘇州)民族區域自治實行以來,特別是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總量由1984年的680.9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63.5億元增加到8436億元,這兩項指標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A.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B.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C.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D.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4.(2022 德州)正在建設的川藏鐵路是“天路”即“進藏路線”的五條鐵路之一(另外四條是青藏鐵路、滇藏鐵路、新藏鐵路、甘藏鐵路),列入國家《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預計2026年通車。這五條鐵路中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是( )A.青藏鐵路 B.新藏鐵路 C.滇藏鐵路 D.甘藏鐵路D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