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章 章末檢測試卷(二)(課件 練習,共2份)浙科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穩態與調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章 章末檢測試卷(二)(課件 練習,共2份)浙科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穩態與調節

資源簡介

章末檢測試卷(二)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下列關于神經系統組成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腦和脊髓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參與完成的基本反射是在高級中樞的調節下進行的
B.周圍神經系統分為軀體運動神經和內臟神經
C.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屬于傳出神經,兩者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
D.人體的神經系統是由神經元和數目更多的支持細胞構成的
2.(2024·金華一中高二期末)人體大腦中有很多如圖所示的神經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是胞體,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結構
B.突起是胞體的延伸,常包括②和③兩種
C.上一個神經細胞可通過③將信號傳向下一個神經細胞
D.神經元包括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
3.(2022·浙江6月選考,24)聽到上課鈴聲,同學們立刻走進教室,這一行為與神經調節有關。該過程中,其中一個神經元的結構及其在某時刻的電位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該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此刻①處Na+內流,②處K+外流,且兩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處產生的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傳播時,波幅一直穩定不變
C.②處產生的神經沖動,只能沿著神經纖維向右側傳播出去
D.若將電表的兩個電極分別置于③④處,指針會發生偏轉
4.聽毛細胞是內耳中的一種頂端具有纖毛的感覺神經細胞。聲音傳遞到內耳中引起聽毛細胞的纖毛發生偏轉,使位于纖毛膜上的K+通道打開,K+內流而產生興奮。興奮通過聽毛細胞底部傳遞到聽覺神經細胞,最終到達大腦皮層產生聽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靜息狀態時纖毛膜外的K+濃度低于膜內
B.纖毛膜上的K+內流過程不消耗ATP
C.興奮在聽毛細胞上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
D.聽覺的產生過程不屬于反射
(2024·杭州蕭山二中高二期末)閱讀材料,回答5、6題:
馬鈴薯塊莖因淀粉含量高可作主糧,但發芽的塊莖含高濃度龍葵素,它是一種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劑;大型真菌營養豐富,但毒蕈中的毒蕈堿是乙酰膽堿的類似物,鵝膏毒肽是一種RNA聚合酶抑制劑;河鲀味道鮮美但極易中毒,河鲀毒素是一種鈉離子通道抑制劑。龍葵素和毒蕈堿中毒者腺體分泌增強,常見嘔吐、腹瀉等癥狀。河鲀毒素中毒者會出現感覺麻痹,四肢無力等癥狀。鵝膏毒肽能夠被消化道吸收,進入肝細胞后與RNA聚合酶相結合,肝損傷者會出現血清轉氨酶升高和膽紅素升高等癥狀。
5.下列關于動作電位的產生、傳導和傳遞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動作電位包括Na+內流、K+外流兩個過程
B.動作電位以局部電流的方式沿神經纖維傳導
C.河鲀毒素能抑制動作電位的產生但不抑制傳導
D.河鲀毒素能抑制神經元突觸之間傳遞動作電位
6.乙酰膽堿酯酶催化乙酰膽堿的分解,但不能催化分解毒蕈堿。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元通過分泌乙酰膽堿傳遞興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傳出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唾液腺細胞之間有突觸
B.乙酰膽堿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結合后能引起唾液分泌
C.龍葵素中毒者和毒蕈堿中毒者的唾液分泌量都會增加
D.毒蕈堿和龍葵素都會導致突觸間隙的乙酰膽堿含量增加
7.(2023·浙江諸暨中學高二統考)任氏液是一種接近兩棲動物內環境的液體,如圖為在任氏液中培養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產生動作電位的示意圖(內向電流是指正離子由細胞膜外向膜內流動,外向電流則相反),鹽酸胺碘酮作為K+通道阻斷劑被用來治療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點動作電位達到峰值
B.加入鹽酸胺碘酮后,從a到c的時間會變長
C.e點時,此時膜內的電位絕對值比靜息電位絕對值要高
D.降低任氏液中Na+濃度,b點會下移
8.(2023·麗水高二期中)如圖表示用微電表測定的刺激神經纖維ab上某處后,記錄的某一時刻膜電位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神經纖維受刺激興奮時,興奮傳導方向與膜內局部電流方向相同
B.③處電表指針即將左偏,④處電表相反
C.①⑤處均會發生Na+的跨膜轉運
D.③⑤處均有K+外流,但速度不同
9.(2024·浙江仙居中學高二期末)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可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構成突觸。通過微電極測定細胞的膜電位,PSP1和PSP2分別表示突觸a和突觸b的后膜電位,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突觸a、b前膜釋放的遞質,分別使突觸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觸b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PSP2共同影響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
C.PSP1由K+外流或Cl-內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內流形成
D.突觸a、b前膜釋放的遞質增多,分別使PSP1變化幅值增大、PSP2變化幅值減小
10.(2024·浙江效實中學高二期末)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與谷氨酸(腦中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有關。癲癇發病時,患者腦內谷氨酸濃度升高且在發作后長時間內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腦內的代謝過程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突觸前神經元興奮引發突觸小體通過胞吐釋放谷氨酸
B.EAAT功能過強是導致癲癇的重要因素
C.突觸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均可回收谷氨酸
D.谷氨酸與突觸后神經元上受體結合使Na+通過通道蛋白大量內流
11.(2024·寧波中學高二期末)如圖是利用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腓腸肌是效應器的一部分)進行實驗探究興奮的產生和傳導過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M、N為刺激位點,電表兩極連接在神經纖維膜外側。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若刺激M點,電表指針先向左偏轉,再向右偏轉
B.若刺激N點,電表指針先向左偏轉,再向右偏轉
C.若將電表其中一極連接在膜內,不給刺激電表指針會指向該極
D.刺激M點,根據肌肉收縮和電表偏轉可判斷興奮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
12.圖甲表示置于生理鹽水中的離體神經纖維,受刺激前后膜兩側電位變化情況;圖乙表示用電位計測定神經纖維膜外電位差的裝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該神經纖維未受刺激時,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與鉀離子外流有關
B.電極A處膜電位處于復極化狀態時,鈉離子通道打開,鉀離子通道關閉
C.實驗中,測出圖甲a~d間的時間以及圖乙電極A~B間的距離,即可得出興奮傳導的速率
D.在N點給予適宜強度的刺激,電位計指針發生兩次偏轉,說明神經沖動的傳導是雙向的
13.關于人體縮手反射發生過程中興奮沿反射弧傳導(傳遞)的分析,正確的是(  )
A.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和在突觸間傳遞都是單向的
B.突觸前膜處的信號轉變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C.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只能作用于神經細胞
D.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不消耗能量,在突觸間傳遞消耗能量
14.(2021·浙江1月選考,23)當人的一只腳踩到釘子時,會引起同側腿屈曲和對側腿伸展,使人避開損傷性刺激,又不會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圖如圖,“+”表示突觸前膜的信號使突觸后膜興奮,“-”表示突觸前膜的信號使突觸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觸,在上述反射過程中,甲~丁突觸前膜信號對突觸后膜的作用依次為(  )
A.+、-、+、+ B.+、+、+、+
C.-、+、-、+ D.+、-、+、-
15.下列對膝跳反射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
A.效應器肌梭受到叩擊后使感覺神經元的神經末梢產生動作電位
B.含有傳入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舒張
C.動作電位沿運動神經元傳到屈肌后使之收縮從而完成膝跳反射
D.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能接受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
16.(2024·嘉興高二期末)帕金森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主要與黑質損傷、退變和多巴胺合成減少有關。研究發現,患者的腦與脊髓調節關系如圖甲,其腦內的紋狀體與黑質之間存在調節環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調節會導致患者的紋狀體合成乙酰膽堿增加、多巴胺合成及分泌減少。圖乙是患者經某種特效藥治療后的效果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患者出現靜止性震顫可能是b神經元釋放過多乙酰膽堿導致脊髓運動神經元過度興奮
B.特效藥物的作用可能是促進患者的b神經元釋放乙酰膽堿,抑制a神經元釋放多巴胺
C.降低脊髓運動神經元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療帕金森病
D.神經元a釋放多巴胺抑制脊髓運動神經元的過度興奮,說明高級神經中樞對低級神經中樞有一定的調控作用
17.(2023·溫州高二期中)圖甲表示某種神經遞質(GABA)的作用機理,圖乙為完成膝跳反射的相關反射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據圖甲可知GABA受體也是一種通道蛋白
B.當人體內GABA含量缺乏時,大腦神經會處于緊張或興奮狀態
C.在膝跳反射中,興奮還會從脊髓傳導到大腦皮層產生相應的感覺
D.膝跳反射發生時傳入神經元釋放GABA,并作用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
18.圖1為膝跳反射示意圖,圖2為動作電位在神經元上傳導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給予伸肌感受器適宜刺激,可引起伸肌舒張、屈肌收縮,完成膝跳反射
B.在膝跳反射發生過程中,抑制性中間神經元D上沒有動作電位的產生
C.圖2中cd段神經纖維膜電位的形成與鈉離子內流有關
D.圖2中d點細胞膜內側的鈉離子濃度不可能比外側高
19.人體各部位的運動機能在大腦皮層有它的代表區。下列關于人大腦皮層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分辨精細的部位如手,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所占的面積比軀干的小
B.一側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底部受損,會使對側下肢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
C.頭面部肌肉的代表區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大腦皮層通過對低級中樞不斷調整才能使機體的運動更加精準
20.(2024·溫州高二期末)自主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組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交感神經使小腸活動增加,副交感神經使小腸活動減少
B.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互相拮抗
C.身體的絕大部分內臟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經的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經的支配,形成雙重神經支配
D.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是傳出神經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4小題,共40分)
21.(每空1分,共10分)(2023·舟山高二統考)如圖1為相互聯系的兩個神經元的部分結構,a、b、c為其上的兩個點;圖2表示受到刺激后膜電位的變化示意圖。
回答下列問題:
(1)當興奮在圖1突觸結構傳遞時,會發生________次信號轉變,傳遞方向為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興奮的傳導過程中,a點膜電位變化如圖2中甲曲線,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點時膜外電位為__________;c點正在發生____________過程,Na+的跨膜方式為____________。
(3)若藥物A阻止了圖中遞質的分解,該藥物可使突觸后神經元____________;若藥物B通過作用于突觸前膜從而阻止興奮的傳遞,該藥物的作用機理可能是抑制______________過程;若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為圖2中乙曲線,則膜上可能在發生陰離子________(填“內流”或“外流”)。
22.(10分)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多發于老年人群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力衰退、語言功能障礙等。研究發現,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會損壞周邊神經元的細胞膜和線粒體膜。這種損壞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回答下列問題:
(1)(2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經常能理解語言,但是不能說完整的句子表達思想。據此推測患者大腦皮層左半球額葉后部的______________區受損。部分患者的小腦受損,這種損傷最可能直接導致的癥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下降。
(2)(3分)患者的大腦皮層溝、回增寬,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大量減少。患者仍有排尿活動,但不受控制,這說明基本排尿反射的中樞位于________。
(3)(3分)進一步研究發現,患者神經細胞乙酰膽堿的釋放量變少,據題干信息推測,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酰膽堿釋放到突觸間隙后,引起突觸后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探究Aβ沉積形成的斑塊對突觸后膜電位的影響實驗中,實驗組向成年小鼠腦室中注射適量Aβ,一段時間后在一定部位給予適宜刺激,并檢測突觸后膜的電位。對照組的處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0分)(2023·舟山高二期末)運動神經元病(MND)患者由于運動神經細胞受損,肌肉失去神經支配逐漸萎縮,四肢像被凍住一樣,俗稱“漸凍人”。如圖甲是MND患者病變部位的有關生理過程,NMDA為膜上的結構;如圖乙中曲線Ⅰ表示正常人體內該處神經纖維受適宜刺激后,膜內Na+含量變化,曲線Ⅱ表示膜電位變化。回答下列問題:
(1)(2分)據圖甲判斷,谷氨酸是________(填“興奮”或“抑制”)性神經遞質。圖中③過程與膜的________有關。
(2)(1分)據圖甲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MND的發病機理是突觸間隙谷氨酸過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使得C點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變”),神經細胞內滲透壓______,最終水腫破裂。某藥物通過作用于突觸來緩解病癥,其作用機理可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圖乙中,AB段Na+的跨膜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CD段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分)河鲀毒素是一種劇毒的非蛋白神經毒素。為探究河鲀毒素對神經纖維的影響,研究人員設計了實驗:將分離得到的神經纖維分為a、b兩組,a組使用生理鹽水處理,b組使用等量溶于生理鹽水的河鲀毒素溶液處理,然后用微電極分別刺激神經纖維,測得膜兩側的電位差變化情況,結果如圖丙所示。下列敘述合理的有________(填序號)。
①對照組的設置是為了排除生理鹽水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②該實驗中的神經元被微電極刺激后產生興奮是因為Na+內流,此時細胞外Na+濃度小于細胞內Na+濃度
③河鲀毒素可能會作用于Na+通道,抑制Na+內流,從而抑制神經纖維的興奮
④在醫學上,河鲀毒素可作為鎮定劑或麻醉劑,但是需要嚴格控制好使用劑量
24.(10分)神經細胞外的Ca2+對Na+的內流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Ca2+能與Na+競爭載體結合位點),稱為膜屏障作用。為驗證膜屏障作用,請完善以下實驗思路,并進行分析與討論(說明:本實驗提供一根神經纖維。生物信號采集儀能顯示記錄電極處的電位變化,實驗中標本用任氏液浸潤。任氏液中含有Na+、K+、Ca2+、Mg2+、Cl-等,可根據實驗需要,對成分含量進行適當調整)。
(1)(2分)實驗思路:
①實驗1:連接神經纖維與生物信號采集儀等,對神經纖維施加一定刺激,在顯示屏上出現一次電位變化,并記錄。
②實驗2:進行解除競爭性抑制實驗,具體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對實驗結果的處理與分析。
(2)(2分)預測實驗結果:設計一個坐標系,以曲線圖形式表示實驗1和實驗2的電位變化情況。
(3)(6分)分析與討論:
①本實驗采用的對照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為獲得電位變化曲線,生物信號采集儀的兩電極的連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達實驗目的,也可通過測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驗證膜屏障作用。
③根據實驗分析,血液中Ca2+的含量過低,會發生抽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發現,Ca2+還影響著細胞的膜閾值電位。具體表現為:血鈣濃度降低,膜閾值電位絕對值加大,與______________之間的差值縮小,細胞的興奮性增加。
章末檢測試卷(二)
1.B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與腦相連的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若從功能上劃分,周圍神經系統分為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傳出神經又包括軀體運動神經和內臟神經,B錯誤。]
2.A
3.A [根據興奮傳導的方向為③→④,則①處恢復靜息電位,為K+外流,②處Na+內流,A錯誤;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傳導時,其電位變化總是一樣的,不會隨傳導距離的增加而衰減,B正確;反射弧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單向的,由軸突傳導到軸突末梢,即向右側傳播出去,C正確;將電表的兩個電極置于③④處時,由于會存在電位差,指針會發生偏轉,D正確。]
4.A [根據題意可知,聽毛細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纖毛膜上的K+通道打開,K+內流而產生興奮,因此推知靜息狀態時纖毛膜外的K+濃度高于膜內,A錯誤;纖毛膜上K+的內流方式為易化擴散,易化擴散不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ATP,B正確;聽覺的產生過程沒有經過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屬于反射,D正確。]
5.C
6.D [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元通過分泌乙酰膽堿傳遞興奮,乙酰膽堿為神經遞質,可推測傳出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唾液腺細胞之間有突觸,A正確;乙酰膽堿能傳遞興奮,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結合后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B正確;龍葵素是一種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劑,能抑制乙酰膽堿的分解,會使突觸間隙的乙酰膽堿含量增加,毒蕈堿是乙酰膽堿的類似物,可能會導致突觸間隙的乙酰膽堿含量減少,D錯誤。]
7.C [據圖可知,ab段與bc段均是內向電流,此時都是Na+通道開放,在c點時動作電位達到峰值,c點Na+停止內流,開始發生K+外流,A錯誤;外向電流是指正離子由細胞膜內向膜外流動,主要是K+外流,需要K+通道蛋白協助,鹽酸胺碘酮屬于K+通道阻斷劑,因此,使用足量鹽酸胺碘酮處理后,ac段是內向電流,從a到c的時間不變,B錯誤;de段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當恢復靜息電位過程中,K+外流后導致膜內的電位絕對值比靜息電位絕對值要高,再通過Na+—K+泵恢復為靜息電位,C正確;降低任氏液中Na+濃度,Na+內流減少,b點會上移,D錯誤。]
8.B
9.B [據圖可知,突觸a釋放的遞質使突觸后膜上膜電位增大,推測可能是遞質導致突觸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觸后膜上Na+通道開放,Na+大量內流;突觸b釋放的遞質使突觸后膜上膜電位減小,推測可能是遞質導致突觸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觸后膜上Cl-通道開放,Cl-大量內流,A錯誤。圖中PSP1中膜電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內流形成的,PSP2中膜電位減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內流形成的,共同影響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B正確,C錯誤。細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產生動作電位,其幅值就達最大,增加刺激強度,動作電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測突觸a、b前膜釋放的遞質增多,PSP1、PSP2幅值不變,D錯誤。]
10.B [圖中谷氨酸屬于神經遞質,突觸前神經元興奮引發突觸小體通過胞吐釋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觸后膜,A正確;據圖可知,突觸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都可以通過膜上EAAT回收谷氨酸,若EAAT功能過強,則會使谷氨酸回收量增加,進而導致突觸間隙的谷氨酸含量減少,而題干中指出癲癇是由于患者腦內谷氨酸濃度升高且在發作后長時間內保持高水平所致,故EAAT功能過強并不會導致癲癇,B錯誤,C正確;谷氨酸是興奮性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后,可使突觸后膜Na+通道打開,使突觸后神經元Na+通過通道蛋白大量內流,進而發生膜內外電位變化,產生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D正確。]
11.B [M點在神經纖維上,刺激M點興奮先到達電表左側,再到達電表右側,故電表指針先向左偏轉,再向右偏轉,A正確;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的連接點相當于突觸,且興奮只能從神經纖維傳向腓腸肌,故刺激N點,電表指針不偏轉,B錯誤;若將電表其中一極連接在膜內,不給刺激,則連接在膜外側的為正電位,內側為負電位,故電表指針會指向連接在內側的一極,C正確。]
12.A
13.A [人體縮手反射發生過程中,只有該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所以產生的興奮沿神經纖維傳導和在突觸間傳遞都是單向的,A 正確;突觸前膜的信號轉變是電信號→化學信號,B 錯誤;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能夠作用于神經細胞、肌肉細胞或腺細胞等,C 錯誤。]
14.A [當人的一只腳踩到釘子時,會引起同側屈肌收縮、伸肌舒張,故甲突觸前膜信號對突觸后膜的作用是興奮,乙突觸前膜信號對突觸后膜的作用是抑制;對側腿伸肌收縮、屈肌舒張,由于丙和丁來自同一個神經細胞,所以對突觸后膜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興奮。]
15.D [興奮在一個反射弧中是單向傳遞的,不能由效應器傳至感受器,A錯誤;含有傳入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收縮,B錯誤;動作電位沿運動神經元傳到屈肌后使之收縮,不一定是反射活動,因為不能確定反射弧是否完整,C錯誤。]
16.B
17.D [膝跳反射發生時傳入神經元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作用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產生GABA作用于傳出神經元,D錯誤。]
18.D [膝跳反射進行時,伸肌收縮的同時屈肌舒張,A錯誤;在膝跳反射發生過程中,抑制性中間神經元 D上有動作電位的產生,B錯誤;圖2中cd段神經纖維膜電位的形成與鉀離子外流有關,C錯誤;圖2中d點為動作電位峰值,細胞膜外側的鈉離子濃度仍然比細胞膜內側高,D正確。]
19.D [分辨精細的部位如手,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所占的面積比軀干的大,A錯誤;一側大腦皮層中央前回頂部受損,會使對側下肢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B錯誤;頭面部肌肉的代表區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錯誤。]
20.A
21.(1)2 向右 左側突觸小體中含有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右側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 (2)Na+通道關閉而K+外流 正電位 Na+內流 易化擴散 (3)持續興奮 神經遞質的胞吐 內流
解析 (1)興奮在圖1突觸處傳遞時,發生了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變化,共有2次信號轉變,傳遞方向是“向右”,據圖可以看到左側突觸前膜中有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右側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2)EF段正在恢復靜息電位,可知Na+通道已經關閉,Na+內流停止,K+外流,F點時的電位和靜息電位相同,膜外電位是正電位,分析題圖,c點正在發生Na+內流,此時Na+從高濃度流向低濃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載體蛋白。(3)若藥物A阻止了遞質的分解,神經遞質一直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使圖中突觸后神經元持續興奮。若藥物B作用于突觸前膜阻止興奮的傳遞,藥物可能是抑制了神經遞質的胞吐過程。圖中乙曲線靜息電位外正內負的電位差增大,可能發生了陰離子內流。
22.(1)布羅卡 軀體協調與平衡 (2)神經元數目 脊髓 (3)Aβ破壞線粒體膜,導致提供能量減少,同時神經細胞膜受損,影響突觸小泡的形成和移動,從而影響了乙酰膽堿的釋放 去極化 (4)向生理狀況相同的成年小鼠腦室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一段時間后在相同部位給予相同強度刺激,并檢測突觸后膜的電位
23.(1) 興奮 流動性 (2)識別谷氨酸、運輸Na+ (3)上移 升高 抑制突觸前膜釋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抑制突觸后膜Na+內流、促進突觸前膜回收谷氨酸(答出其中1點即可) (4)易化擴散 K+外流 (5)①③④
解析 (1)據圖甲判斷,谷氨酸釋放到突觸間隙能引起Na+內流,所以谷氨酸是興奮性神經遞質。圖中③過程是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與膜的流動性有關。(2)據圖甲分析,NMDA能夠識別谷氨酸并且運輸Na+。(3)MND的發病機理是突觸間隙谷氨酸過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使得C點上移,神經細胞內滲透壓升高,最終水腫破裂。某藥物通過作用于突觸來緩解病癥,其作用機理可能是抑制突觸前膜釋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抑制突觸后膜Na+內流、促進突觸前膜回收谷氨酸。(4)圖乙中,AB段Na+通過Na+通道順濃度梯度運輸,則跨膜運輸方式是易化擴散,CD段是恢復靜息電位的過程,是K+外流引起的。(5)本實驗設置a組對照,是為了排除生理鹽水對實驗結果的影響,①正確;神經元被微電極刺激后產生興奮是因為Na+內流,此時細胞外Na+濃度仍大于細胞內Na+濃度,②錯誤;河鲀毒素抑制了神經興奮的傳導,所以可能會影響Na+內流,從而抑制神經纖維的興奮,③正確;河鲀毒素可抑制興奮產生,因此可作為鎮定劑或麻醉劑,但是需要嚴格控制好使用劑量,④正確。
24.(1)②降低任氏液中Ca2+濃度,其他條件不變,重復實驗
(2)如圖所示
(3)①前后自身對照 一極接膜內,一極接膜外 ②膜內Na+含量的變化 ③Ca2+較少,對Na+內流的抑制作用減弱,動作電位形成加快,神經細胞容易興奮而使肌肉收縮 靜息電位
解析 (1)神經細胞外的Ca2+對Na+的內流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要解除競爭性抑制,需降低任氏液中Ca2+濃度,其他條件不變,重復實驗。(2)實驗1存在Ca2+的競爭性抑制作用,峰值比實驗2的低,實驗2解除了Ca2+的競爭性抑制,曲線圖見答案。(3)為驗證膜屏障作用,解除了Ca2+的競爭性抑制,再觀察動作電位的變化,為自身前后對照;膜電位為膜內電位與膜外電位的差值,因此電極的一極接膜內,一極接膜外;Ca2+較少,對Na+內流的抑制作用減弱,動作電位形成加快,神經細胞容易興奮而使肌肉收縮,因此血液中Ca2+的含量過低,會發生抽搐;膜閾值電位絕對值一般小于靜息電位絕對值,需要打破閾值才能使細胞興奮,若膜閾值電位絕對值與靜息電位絕對值接近,則更容易打破靜息狀態,興奮性增加。(共73張PPT)
章末檢測試卷(二)
第二章 神經調節
<<<
1.下列關于神經系統組成的敘述,錯誤的是
A.腦和脊髓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參與完成的基本反射是在高級中樞
的調節下進行的
B.周圍神經系統分為軀體運動神經和內臟神經
C.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屬于傳出神經,兩者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
D.人體的神經系統是由神經元和數目更多的支持細胞構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與腦相連的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若從功能上劃分,周圍神經系統分為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傳出神經又包括軀體運動神經和內臟神經,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024·金華一中高二期末)人體大腦中有很多如圖所示的神經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①是胞體,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
核等結構
B.突起是胞體的延伸,常包括②和③兩種
C.上一個神經細胞可通過③將信號傳向下一個神經細胞
D.神經元包括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①是胞體的細胞核,具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等結構,A錯誤;
突起是胞體的延伸,常包括②和③兩種,即樹突和軸突,B正確;
神經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神經沖動,軸突是神經元胞體發出的長突起,是神經元傳出信息的結構,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2022·浙江6月選考,24)聽到上課鈴聲,同學們立刻走進教室,這一行為與神經調節有關。該過程中,其中一個神經元的結構及其在某時刻的電位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該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
A.此刻①處Na+內流,②處K+外流,且兩
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處產生的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傳播時,
波幅一直穩定不變
C.②處產生的神經沖動,只能沿著神經纖維向右側傳播出去
D.若將電表的兩個電極分別置于③④處,指針會發生偏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根據興奮傳導的方向為③→④,則①處恢復靜息電位,為K+外流,②處Na+內流,A錯誤;
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傳導時,其電位變化總是
一樣的,不會隨傳導距離的增加而衰減,B正確;
反射弧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單向的,由軸突傳導到軸突末梢,即向右側傳播出去,C正確;
將電表的兩個電極置于③④處時,由于會存在電位差,指針會發生偏轉,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聽毛細胞是內耳中的一種頂端具有纖毛的感覺神經細胞。聲音傳遞到內耳中引起聽毛細胞的纖毛發生偏轉,使位于纖毛膜上的K+通道打開,K+內流而產生興奮。興奮通過聽毛細胞底部傳遞到聽覺神經細胞,最終到達大腦皮層產生聽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靜息狀態時纖毛膜外的K+濃度低于膜內
B.纖毛膜上的K+內流過程不消耗ATP
C.興奮在聽毛細胞上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
D.聽覺的產生過程不屬于反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根據題意可知,聽毛細胞受到刺激后使位于纖毛膜上的K+通道打開,K+內流而產生興奮,因此推知靜息狀態時纖毛膜外的K+濃度高于膜內,A錯誤;
纖毛膜上K+的內流方式為易化擴散,易化擴散不消耗細胞代謝產生的ATP,B正確;
聽覺的產生過程沒有經過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屬于反射,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杭州蕭山二中高二期末)閱讀材料,回答5、6題:
馬鈴薯塊莖因淀粉含量高可作主糧,但發芽的塊莖含高濃度龍葵素,它是一種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劑;大型真菌營養豐富,但毒蕈中的毒蕈堿是乙酰膽堿的類似物,鵝膏毒肽是一種RNA聚合酶抑制劑;河鲀味道鮮美但極易中毒,河鲀毒素是一種鈉離子通道抑制劑。龍葵素和毒蕈堿中毒者腺體分泌增強,常見嘔吐、腹瀉等癥狀。河鲀毒素中毒者會出現感覺麻痹,四肢無力等癥狀。鵝膏毒肽能夠被消化道吸收,進入肝細胞后與RNA聚合酶相結合,肝損傷者會出現血清轉氨酶升高和膽紅素升高等癥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下列關于動作電位的產生、傳導和傳遞的敘述,錯誤的是
A.動作電位包括Na+內流、K+外流兩個過程
B.動作電位以局部電流的方式沿神經纖維傳導
C.河鲀毒素能抑制動作電位的產生但不抑制傳導
D.河鲀毒素能抑制神經元突觸之間傳遞動作電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當細胞受刺激而興奮時,膜對Na+通透性增大,對K+通透性減小,所以動作電位包括Na+內流、K+外流兩個過程,A正確;
形成動作電位的興奮區域與未興奮區域由于電位差會產生局部電流,動作電位以局部電流的形式沿神經纖維傳導,B正確;
河鲀毒素是一種鈉離子通道抑制劑,能抑制動作電位的產生,動作電位不能產生,興奮也不能傳導,C錯誤;
河鲀毒素是一種鈉離子通道抑制劑,能抑制神經元突觸之間傳遞動作電位,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6.乙酰膽堿酯酶催化乙酰膽堿的分解,但不能催化分解毒蕈堿。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元通過分泌乙酰膽堿傳遞興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傳出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唾液腺細胞之間有突觸
B.乙酰膽堿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結合后能引起唾液分泌
C.龍葵素中毒者和毒蕈堿中毒者的唾液分泌量都會增加
D.毒蕈堿和龍葵素都會導致突觸間隙的乙酰膽堿含量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支配唾液腺的傳出神經元通過分泌乙酰膽堿傳遞興奮,乙酰膽堿為神經遞質,可推測傳出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唾液腺細胞之間有突觸,A正確;
乙酰膽堿能傳遞興奮,與突觸后膜上受體結合后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B正確;
龍葵素是一種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劑,能抑制乙酰膽堿的分解,會使突觸間隙的乙酰膽堿含量增加,毒蕈堿是乙酰膽堿的類似物,可能會導致突觸間隙的乙酰膽堿含量減少,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7.(2023·浙江諸暨中學高二統考)任氏液是一種接近兩棲動物內環境的液體,如圖為在任氏液中培養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產生動作電位的示意圖(內向電流是指正離子由細胞膜外向膜內流動,外向電流則相反),鹽酸胺碘酮作為K+通道阻斷劑被用來治療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點動作電位達到峰值
B.加入鹽酸胺碘酮后,從a到c的時間會變長
C.e點時,此時膜內的電位絕對值比靜息電
位絕對值要高
D.降低任氏液中Na+濃度,b點會下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據圖可知,ab段與bc段均是內向電流,此時都是Na+通道開放,在c點時動作電位達到峰值,c點Na+停止內流,開始發生K+外流,A錯誤;
外向電流是指正離子由細胞膜內向膜外流動,主要是K+外流,需要K+通道蛋白協助,鹽酸胺碘酮屬于K+通道阻斷劑,因此,使用足量鹽酸胺碘酮處理后,ac段是內向電流,從a到c的時間不變,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e段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當恢復靜息電位過程中,K+外流后導致膜內的電位絕對值比靜息電位絕對值要高,再通過Na+—K+泵恢復為靜
息電位,C正確;
降低任氏液中Na+濃度,Na+內流減少,b點會上移,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2023·麗水高二期中)如圖表示用微電表測定的刺激神經纖維ab上某處后,記錄的某一時刻膜電位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神經纖維受刺激興奮時,興奮傳導
方向與膜內局部電流方向相同
B.③處電表指針即將左偏,④處電表
相反
C.①⑤處均會發生Na+的跨膜轉運
D.③⑤處均有K+外流,但速度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③處恢復靜息電位,K+外流,膜內外電位將變為外正內負,指針將往右偏,④處為動作電位的形成過程,Na+內流,膜內外電位將變為外負
內正,指針將往左偏,B錯誤;
①和⑤處雖然為靜息電位,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但依然有少量的Na+跨膜轉運,C正確;
⑤為靜息狀態,K+外流,③為恢復靜息電位,K+通道逐漸開放,兩處K+外流的速度不同,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9.(2024·浙江仙居中學高二期末)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可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構成突觸。通過微電極測定細胞的膜電位,PSP1和PSP2分別表示突觸a和突觸b的后膜電位,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突觸a、b前膜釋放的遞質,分別使突觸a后膜通透性
增大、突觸b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PSP2共同影響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
C.PSP1由K+外流或Cl-內流形成,PSP2由Na+或Ca2+
內流形成
D.突觸a、b前膜釋放的遞質增多,分別使PSP1變化幅值增大、PSP2變化幅值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據圖可知,突觸a釋放的遞質使突觸后膜上膜電位增大,推測可能是遞質導致突觸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觸后膜上Na+通道開放,Na+大量內流;突觸b釋放的遞質使突觸后膜上膜電位減小,推測可能是遞
質導致突觸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觸后膜上Cl-通道開放,Cl-大量內流,A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圖中PSP1中膜電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內流形成的,PSP2中膜電位減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內流形成的,共同影響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B正確,C錯誤。
細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產生動作電位,其幅值就達最大,增加刺激強度,動作電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測突觸a、b前膜釋放的遞質增多,PSP1、PSP2幅值不變,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0.(2024·浙江效實中學高二期末)癲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與谷氨酸(腦中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有關。癲癇發病時,患者腦內谷氨酸濃度升高且在發作后長時間內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腦內的代謝過程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突觸前神經元興奮引發突觸小體通過
胞吐釋放谷氨酸
B.EAAT功能過強是導致癲癇的重要因素
C.突觸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均可回收谷氨酸
D.谷氨酸與突觸后神經元上受體結合使Na+通過通道蛋白大量內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圖中谷氨酸屬于神經遞質,突觸前神經元興奮引發突觸小體通過胞吐釋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觸后膜,A正確;
據圖可知,突觸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都可以通過膜上EAAT回收谷氨酸,若EAAT
功能過強,則會使谷氨酸回收量增加,進而導致突觸間隙的谷氨酸含量減少,而題干中指出癲癇是由于患者腦內谷氨酸濃度升高且在發作后長時間內保持高水平所致,故EAAT功能過強并不會導致癲癇,B錯誤,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谷氨酸是興奮性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后,可使突觸后膜Na+通道打開,使突觸后神經元Na+通過通道蛋白大量內流,進而發生膜內外電位變化,產生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2024·寧波中學高二期末)如圖是利用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腓腸肌是效應器的一部分)進行實驗探究興奮的產生和傳導過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M、N為刺激位點,電表兩極連接在神經纖維膜外側。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刺激M點,電表指針先向左偏轉,再向右偏轉
B.若刺激N點,電表指針先向左偏轉,再向右偏轉
C.若將電表其中一極連接在膜內,不給刺激電表指針會指向該極
D.刺激M點,根據肌肉收縮和電表偏轉可判斷興奮在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M點在神經纖維上,刺激M點興奮先到達電表左側,再到達電表右側,故電表指針先向左偏轉,再向右偏轉,A正確;
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的連接點相當于突觸,
且興奮只能從神經纖維傳向腓腸肌,故刺激N點,電表指針不偏轉,B錯誤;
若將電表其中一極連接在膜內,不給刺激,則連接在膜外側的為正電位,內側為負電位,故電表指針會指向連接在內側的一極,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圖甲表示置于生理鹽水中的離體神經纖維,受刺激前后膜兩側電位變化情況;圖乙表示用電位計測定神經纖維膜外電位差的裝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神經纖維未受刺激時,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與鉀離子外流有關
B.電極A處膜電位處于復極化狀態時,
鈉離子通道打開,鉀離子通道關閉
C.實驗中,測出圖甲a~d間的時間以
及圖乙電極A~B間的距離,即可得
出興奮傳導的速率
D.在N點給予適宜強度的刺激,電位計指針發生兩次偏轉,說明神經沖動的傳
導是雙向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該離體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膜主要對鉀離子有通透性,造成鉀離子外流,使膜外陽離子濃度
高于膜內,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A正確;
實驗中,圖甲是一次動作電位形成到結束所需要的時間,即a~d間的時間,不能由此計算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速率,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在N點給予適宜強度的刺激,電位計指針發生兩次偏轉,是因為興奮先傳到B電極,電位計指針
偏轉一次,興奮再傳到A電極時,電位計指針再偏轉一次,不能說明神經沖動的傳導是雙向的,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3.關于人體縮手反射發生過程中興奮沿反射弧傳導(傳遞)的分析,正確的是
A.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和在突觸間傳遞都是單向的
B.突觸前膜處的信號轉變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C.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只能作用于神經細胞
D.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不消耗能量,在突觸間傳遞消耗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人體縮手反射發生過程中,只有該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所以產生的興奮沿神經纖維傳導和在突觸間傳遞都是單向的,A 正確;
突觸前膜的信號轉變是電信號→化學信號,B 錯誤;
突觸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能夠作用于神經細胞、肌肉細胞或腺細胞等,C 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2021·浙江1月選考,23)當人的一只腳踩到釘子時,會引起同側腿屈曲和對側腿伸展,使人避開損傷性刺激,又不會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圖如圖,“+”表示突觸前膜的信號使突觸后膜興奮,“-”表示突觸前膜的信號使突觸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觸,在上述反射過程中,甲~丁突觸前膜信號對突觸后膜的作用依次為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當人的一只腳踩到釘子時,會引起同側屈肌收縮、伸肌舒張,故甲突觸前膜信號對突觸后膜的作用是興奮,乙突觸前膜信號對突觸后膜的作用是抑制;對側腿伸肌收縮、屈
肌舒張,由于丙和丁來自同一個神經細胞,所以對突觸后膜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興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5.下列對膝跳反射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A.效應器肌梭受到叩擊后使感覺神經元的神經末梢產生動作電位
B.含有傳入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舒張
C.動作電位沿運動神經元傳到屈肌后使之收縮從而完成膝跳反射
D.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能接受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興奮在一個反射弧中是單向傳遞的,不能由效應器傳至感受器,A錯誤;
含有傳入神經元和傳出神經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收縮,B錯誤;動作電位沿運動神經元傳到屈肌后使之收縮,不一定是反射活動,因為不能確定反射弧是否完整,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2024·嘉興高二期末)帕金森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主要與黑質損傷、退變和多巴胺合成減少有關。研究發現,患者的腦與脊髓調節關系如圖甲,其腦內的紋狀體與黑質之間存在調節環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調節會導致患者的紋狀體合成乙酰膽堿增加、多巴胺合成及分泌減少。圖乙是患者經某種特效藥治療后的效果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患者出現靜止性震顫可能是b神經元
釋放過多乙酰膽堿導致脊髓運動神
經元過度興奮
B.特效藥物的作用可能是促進患者的
b神經元釋放乙酰膽堿,抑制a神經元釋放多巴胺
C.降低脊髓運動神經元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療帕金森病
D.神經元a釋放多巴胺抑制脊髓運動神經元的過度興奮,說明高級神經中
樞對低級神經中樞有一定的調控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患者出現靜止性震顫是興奮的表現,可能是b神經元釋放過多乙酰膽堿導致脊髓運動神經元過度興奮,A正確;
圖甲中腦內紋狀體通過抑制黑質影響a釋放多巴胺,而黑質也可以通過抑制紋狀體而影響b釋放乙酰膽堿,以上兩種途徑作用于脊髓運動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圖乙表示患者用某種特效藥后的效果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與圖甲比較,圖乙中乙酰膽堿含量減少,多巴胺增多;對比甲、乙兩圖,推測該特效藥的作用機理可能是促進神經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
抑制神經元b合成分泌乙酰膽堿,避免脊髓運動神經元的過度興奮,B錯誤;
帕金森病產生的原因是乙酰膽堿分泌過多而多巴胺分泌過少,故降低脊髓運動神經元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療帕金森病,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7.(2023·溫州高二期中)圖甲表示某種神經遞質(GABA)的作用機理,圖乙為完成膝跳反射的相關反射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據圖甲可知GABA受體也是一種通道蛋白
B.當人體內GABA含量缺乏時,大腦神經會處
于緊張或興奮狀態
C.在膝跳反射中,興奮還會從脊髓傳導到大腦
皮層產生相應的感覺
D.膝跳反射發生時傳入神經元釋放GABA,并
作用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膝跳反射發生時傳入神經元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作用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產生GABA作用于傳出神經元,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8.圖1為膝跳反射示意圖,圖2為動作電位在神經元上傳導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給予伸肌感受器適宜刺激,可引起伸肌
舒張、屈肌收縮,完成膝跳反射
B.在膝跳反射發生過程中,抑制性中間神
經元D上沒有動作電位的產生
C.圖2中cd段神經纖維膜電位的形成與鈉離
子內流有關
D.圖2中d點細胞膜內側的鈉離子濃度不可
能比外側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膝跳反射進行時,伸肌收縮的同時屈肌舒張,A錯誤;
在膝跳反射發生過程中,抑制性中間神經元 D上有動作電位的產生,B錯誤;
圖2中cd段神經纖維膜電位的形成與鉀離子外流有關,C錯誤;
圖2中d點為動作電位峰值,細胞膜外側的鈉離子濃度仍然比細胞膜內側高,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9.人體各部位的運動機能在大腦皮層有它的代表區。下列關于人大腦皮層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分辨精細的部位如手,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所占的面積比軀干的小
B.一側大腦皮層中央前回底部受損,會使對側下肢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
C.頭面部肌肉的代表區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大腦皮層通過對低級中樞不斷調整才能使機體的運動更加精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分辨精細的部位如手,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所占的面積比軀干的大,A錯誤;
一側大腦皮層中央前回頂部受損,會使對側下肢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B錯誤;
頭面部肌肉的代表區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024·溫州高二期末)自主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組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交感神經使小腸活動增加,副交感神經使小腸活動減少
B.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互相拮抗
C.身體的絕大部分內臟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經的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經
的支配,形成雙重神經支配
D.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是傳出神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小腸屬于內臟器官,副交感神經興奮使小腸活動增加,A錯誤;
內臟神經系統功能上的特點是雙重神經支配,大多數內臟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經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經支配,C正確;
支配內臟、血管和腺體的傳出神經,它們的活動不受意識支配,稱為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1.(2023·舟山高二統考)如圖1為相互聯系的兩個神經元的部分結構,a、b、c為其上的兩個點;圖2表示受到刺激后膜電位的變化示意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回答下列問題:
(1)當興奮在圖1突觸結構傳遞時,會發生___次信號轉變,傳遞方向為_____(填“向左”或“向右”),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向右
左側突觸小體中含有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右側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
興奮在圖1突觸處傳遞時,發生了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變化,共有2次信號轉變,傳遞方向是“向右”,據圖可以看到左側突觸前膜中有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作用于右側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在興奮的傳導過程中,a點膜電位變化如圖2中甲曲線,其中EF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F點時膜外電位為______;c點正在發生_________過程,Na+的跨膜方式為_________。
Na+通道關閉而K+外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正電位
Na+內流
易化擴散
EF段正在恢復靜息電位,可知Na+通道已經關閉,Na+內流停止,K+外流,F點時的電位和靜息電位相同,膜外電位是正電位,分析題圖,c點正在發
生Na+內流,此時Na+從高濃度流向低濃度,不消耗能量,需要載體蛋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_______________過程;若突觸后膜的電位變化為圖2中乙曲線,則膜上可能在發生陰離子_____(填“內流”或“外流”)。
(3)若藥物A阻止了圖中遞質的分解,該藥物可使突觸后神經元__________;若藥物B通過作用于突觸前膜從而阻止興奮的傳遞,該藥物的作用機理可能是抑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持續興奮
神經遞質的胞吐
內流
若藥物A阻止了遞質的分解,神經遞質一直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使圖中突觸后神經元持續興奮。若藥物B作用于突觸前膜阻止興奮的
傳遞,藥物可能是抑制了神經遞質的胞吐過程。圖中乙曲線靜息電位外正內負的電位差增大,可能發生了陰離子內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2.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多發于老年人群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力衰退、語言功能障礙等。研究發現,β-淀粉樣蛋白(Aβ)沉積會損壞周邊神經元的細胞膜和線粒體膜。這種損壞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回答下列問題:
(1)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經常能理解語言,但是不能說完整的句子表達思想。據此推測患者大腦皮層左半球額葉后部的_______區受損。部分患者的小腦受損,這種損傷最可能直接導致的癥狀是________________能力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布羅卡
軀體協調與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人大腦左半球額葉后部有一雞蛋大的區域如果受到損傷,則患者可以理解語言,但是不能說完整的句子。現在把這個區稱為表達性失語癥區,或布羅卡區。小腦主要調節軀體運動,控制軀體的協調與平衡。
(2)患者的大腦皮層溝、回增寬,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大量減少。患者仍有排尿活動,但不受控制,這說明基本排尿反射的中樞位于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神經元數目
脊髓
(3)進一步研究發現,患者神經細胞乙酰膽堿的釋放量變少,據題干信息推測,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酰膽堿釋放到突觸間隙后,引起突觸后膜_______。
Aβ破壞線粒體膜,導致提供能量減少,同時神經細胞膜受損,影響突觸小泡的形成和移動,從而影響了乙酰膽堿的釋放
去極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乙酰膽堿是一種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是突觸前膜通過胞吐的方式釋放的,此過程需要消耗能量,患者神經細胞乙酰膽堿的釋放量變少,可能是Aβ破壞線粒體膜,導致提供能量減少,同時神經細胞膜受損,影響突觸小泡的形成和移動,從而影響了乙酰膽堿的釋放。
(4)探究Aβ沉積形成的斑塊對突觸后膜電位的影響實驗中,實驗組向成年小鼠腦室中注射適量Aβ,一段時間后在一定部位給予適宜刺激,并檢測突觸后膜的電位。對照組的處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向生理狀況相同的成年小鼠腦室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一段時間后在相同部位給予相同強度刺激,并檢測突觸后膜的電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Aβ沉積形成的斑塊對突觸后膜電位的影響”,自變量是有無Aβ沉積形成的斑塊,因變量是突觸后膜的電位,所以對照組的處理是向生理狀況相同的成年小鼠腦室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一段時間后在相同部位給予相同強度刺激,并檢測突觸后膜的電位。
23.(2023·舟山高二期末)運動神經元病(MND)患者由于運動神經細胞受損,肌肉失去神經支配逐漸萎縮,四肢像被凍住一樣,俗稱“漸凍人”。如圖甲是MND患者病變部位的有關生理過程,NMDA為膜上的結構;如圖乙中曲線Ⅰ表示正常人體內該處神經纖維受適宜刺激后,膜內Na+含量變化,曲線Ⅱ表示膜電位變化。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據圖甲判斷,谷氨酸是______(填“興奮”或“抑制”)性神經遞質。圖中③過程與膜的_______有關。
興奮
流動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據圖甲判斷,谷氨酸釋放到突觸間隙能引起Na+內流,所以谷氨酸是興奮性神經遞質。圖中③過程是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與膜的流動性有關。
(2)據圖甲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識別谷氨酸、運輸Na+
據圖甲分析,NMDA能夠識別谷氨酸并且運輸Na+。
(3)MND的發病機理是突觸間隙谷氨酸過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使得C點_____(填“上移”“下移”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上移
“不變”),神經細胞內滲透壓______,最終水腫破裂。某藥物通過作用于突觸來緩解病癥,其作用機理可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高
抑制突觸前膜釋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抑制突觸后膜Na+內流、促進突觸前膜回收谷氨酸(答出其中1點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MND的發病機理是突觸間隙谷氨酸過多,持續作用引起Na+過度內流,使得C點上移,神經細胞內滲透壓升
高,最終水腫破裂。某藥物通過作用于突觸來緩解病癥,其作用機理可能是抑制突觸前膜釋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抑制突觸后膜Na+內流、促進突觸前膜回收谷氨酸。
(4)圖乙中,AB段Na+的跨膜運輸方式是_________。CD段形成原因是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易化擴散
K+外流
圖乙中,AB段Na+通過Na+通道順濃度梯度運輸,則跨膜運輸方式是易化擴散,CD段是恢復靜息電位的過程,是K+外流引起的。
(5)河鲀毒素是一種劇毒的非蛋白神經毒素。為探究河鲀毒素對神經纖維的影響,研究人員設計了實驗:將分離得到的神經纖維分為a、b兩組,a組使用生理鹽水處理,b組使用等量溶于生理鹽水的河鲀毒素溶液處理,然后用微電極分別刺激神經纖維,測得膜兩側的電位差變化情況,結果如圖丙所示。下列敘述合理的有______(填序號)。
①對照組的設置是為了排除生理鹽水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②該實驗中的神經元被微電極刺激后產生興奮是因為Na+內流,
此時細胞外Na+濃度小于細胞內Na+濃度
③河鲀毒素可能會作用于Na+通道,抑制Na+內流,從而抑制
神經纖維的興奮
④在醫學上,河鲀毒素可作為鎮定劑或麻醉劑,但是需要嚴格控制好使用劑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本實驗設置a組對照,是為了排除生理鹽水對實驗結果的影響,①正確;
神經元被微電極刺激后產生興奮是因為Na+內流,此時細胞外Na+濃度仍大于細胞內Na+濃度,②錯誤;
河鲀毒素抑制了神經興奮的傳導,所以可能會影響Na+內流,從而抑制神經纖維的興奮,③正確;
河鲀毒素可抑制興奮產生,因此可作為鎮定劑或麻醉劑,但是需要嚴格控制好使用劑量,④正確。
24.神經細胞外的Ca2+對Na+的內流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Ca2+能與Na+競爭載體結合位點),稱為膜屏障作用。為驗證膜屏障作用,請完善以下實驗思路,并進行分析與討論(說明:本實驗提供一根神經纖維。生物信號采集儀能顯示記錄電極處的電位變化,實驗中標本用任氏液浸潤。任氏液中含有Na+、K+、Ca2+、Mg2+、Cl-等,可根據實驗需要,對成分含量進行適當調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實驗思路:
①實驗1:連接神經纖維與生物信號采集儀等,對神經纖維施加一定刺激,在顯示屏上出現一次電位變化,并記錄。
②實驗2:進行解除競爭性抑制實驗,具體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對實驗結果的處理與分析。
降低任氏液中Ca2+濃
度,其他條件不變,重復實驗
神經細胞外的Ca2+對Na+的內流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要解除競爭性抑制,需降低任氏液中Ca2+濃度,其他條件不變,重復實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預測實驗結果:設計一個坐標系,以曲線圖形式表示實驗1和實驗2的電位變化情況。
答案 如圖所示
實驗1存在Ca2+的競爭性抑制作用,峰值比實驗2的低,實驗2解除了Ca2+的競爭性抑制,曲線圖見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分析與討論:
①本實驗采用的對照方式是_____________。為獲得電位變化曲線,生物信號采集儀的兩電極的連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達實驗目的,也可通過測定__________________來驗證膜屏障作用。
③根據實驗分析,血液中Ca2+的含量過低,會發生抽搐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發現,Ca2+還影響著細胞的膜閾值電位。具體表現為:血鈣濃度降低,膜閾值電位絕對值加大,與________之間的差值縮小,細胞的興奮性增加。
前后自身對照
一極接膜內,一極接膜外
膜內Na+含量的變化
Ca2+較少,對Na+內流的抑制作用減弱,動作電位形成加快,神經細胞容易興奮而使肌肉收縮
靜息電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為驗證膜屏障作用,解除了Ca2+的競爭性抑制,再觀察動作電位的變化,為自身前后對照;膜電位為膜內電位與膜外電位的差值,因此電極的一極接膜內,一極接膜外;Ca2+較少,對Na+內流的抑制作用減弱,動作電位形成加快,神經細胞容易興奮而使肌肉收縮,因此血液中Ca2+的含量過低,會發生抽搐;膜閾值電位絕對值一般小于靜息電位絕對值,需要打破閾值才能使細胞興奮,若膜閾值電位絕對值與靜息電位絕對值接近,則更容易打破靜息狀態,興奮性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乌拉特后旗| 和林格尔县| 峡江县| 汝州市| 海阳市| 江阴市| 宿松县| 沧州市| 拉萨市| 儋州市| 罗江县| 泰宁县| 江安县| 栾川县| 白河县| 崇明县| 滨海县| 台州市| 抚远县| 乾安县| 正镶白旗| 平舆县| 罗定市| 民权县| 泰兴市| 葵青区| 县级市| 陆川县| 磐安县| 井陉县| 白银市| 南岸区| 唐山市| 贵溪市| 沙洋县| 平南县| 宜宾市| 湟源县| 灵武市|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