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朝代 元 明 清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滅亡1368朱元璋皇太極1636應天府(今南京)→北京北京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根據《面》第35頁完成下列填空。社會矛盾不斷加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1351年,黃河下游地區爆發農民起義。1271忽必烈大都盛世?危機?部編版七年級下冊 第七單元「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加強皇權的舉措,初步認識君主專制帶來的社會弊端;通過明末李自成起義,清中葉以來的政治腐敗、故步自封和19世紀的國際局勢(新增),認識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嚴重危機。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元朝政治機構示意圖「任務1」根據材料結合示意圖,概括元朝滅亡的原因?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明太祖實錄》材料二:行省長官“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元史 百官志》明-進一步強化「一觀盛世」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地方藩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布政使司(民政和財政)按察使司(司法)地方都指揮使司(軍務)三司分散了地方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明-進一步強化「一觀盛世」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任務2』根據《面》第35頁,簡述明朝行政機構的變化。①行政: 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②軍事: 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③監察: 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明成祖成立東廠,與錦衣衛合稱“廠衛”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匯編》【例】明初廢丞相、設內閣大學士。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 )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權力加強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B(2024年10)明朝在戶部設置太倉庫,“專備三邊軍餉”,與皇室的內庫有別。明神宗時,皇室的日用、婚喪等花費遠超以往,皇帝“數取太倉銀入內庫”。這導致明朝A. 物價不斷飛漲 B. 與清軍作戰失利C. 官員職權范圍縮小 D. 國家財政體制被破壞D明朝紫禁城布局圖清朝紫禁城布局圖『任務4』根據所學,簡述清朝決策機構的變化,并分析該變化的本質。清-達到頂峰「一觀盛世」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薄w翼明朝紫禁城布局圖清朝紫禁城布局圖清-達到頂峰「一觀盛世」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任務5』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結合所學,分析紫禁城的史料價值。* 紫禁城是研究明清歷史文化的一手史料。* 紫禁城平面呈“凸”字形,對稱展開,均衡布局,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紫禁城凸顯了皇權的至高無上;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優勢與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清-達到頂峰「一觀盛世」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六材料6: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書肆翻閱書籍,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一書生見狀,即高吟曰:“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世宗以為譏諷也,旋下詔殺之。——《清稗類抄·獄訟類八》萬事萬當,不如一默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藏地區東南地區「二觀盛世」明清對邊疆的治理「任務5」根據《面》第37-39頁,歸納明清經略邊疆的措施北部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藏地區東南地區1.明朝:戚繼光抗倭2.清朝:①鄭成功收復臺灣②臺灣建制(1683-1684-1885)1.康熙時期:康熙皇帝親征,打敗噶爾丹2.乾隆時期:①平定了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②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③1762年,設置伊犁將軍;④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①1685-1686雅克薩之戰②1689簽訂《尼布楚條約》①冊封達賴、班禪②1727年派遣駐藏大臣;③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北部地區明朝:修筑長城(民族紐帶,精神象征)(2022福建30)材料:臺灣的居民大都來自閩、粵兩省。隨著移民的大量入臺,清朝前期,臺灣逐步走向與大陸相似的“文治社會”。隨著臺灣各地的開發,書院設置逐漸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間,共新設26所書院。臺灣書院的祭祀、學規、講學內容等都和福建相似。——摘編自陳孔立《臺灣歷史綱要》Q: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時期臺灣書院發展的原因。(6分)①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臺灣府,清政府加強對臺灣的管轄;②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③深受大陸傳統文化的影響;④大陸的大量移民入臺。二、集權強化的盛世:疆域的奠定西北達巴爾喀什池西跨蔥嶺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南到南海諸島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東臨太平洋東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和庫頁島北接西伯利亞「二觀盛世」明清對邊疆的治理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三觀盛世」明清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福州先薯亭材料1 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萬歷年問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于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采錄閩侯合志》材料2 四十年前,民家惟菜圃間偶種一二(玉米),以娛孩稚。今則延山漫谷,西南二百里皆恃此為終歲之糧矣。——《霍山縣志》(乾隆時期)農業高產作物的引進與推廣,使糧食產量大幅增加「三觀盛世」明清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清《姑蘇繁榮圖》材料 隆慶、萬歷年間,在蘇州出現了機工尋求雇傭機會的固定勞動力市場。 每天早晨,在玄妙觀口聚集著沒有雇主的小戶上百人,“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饔飧計。 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下冊「任務6」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其所反映的歷史信息。②棉紡織業極大發展手工業、商業①商品經濟活躍④出現與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③出現工商業市鎮采用雇傭關系蘇州全晉會館(修筑于乾隆十三年)⑤形成大商幫,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三觀盛世」明清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農業、手工業發展科技發展人口增長「四觀盛世」明清文學藝術的發展小 說 時期 作者 代表作品戲劇元末明初明清羅貫中施耐庵《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吳承恩曹雪芹清明清道光明孔尚任湯顯祖昆曲《牡丹亭》《桃花扇》京劇(2023福建9題)下圖是張明同學搜集的研究性學習材料。據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題是( )A. 經濟重心的南移 B. 傳統節日的起源C. 行省制度的創立 D. 文學藝術的發展元代戲曲演出壁畫清代《紅樓夢》插圖京劇角色示意圖D「危機暗生」從七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任務7」根據材料,簡述其反映的史事。并結合所學,分析促成該事件發生的條件。(1)史事:鄭和下西洋(2)條件:①國力強盛: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②對外政策:明朝前期實行積極的對外政策③技術先進:造船技術提高,航海技術先進,指南針的應用④個人:鄭和具有航海經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劉家港馬六甲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時間目的評價影響(1)政治目的:宣揚國威(2)經濟目的: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規模大、時間長、次數多、航行范圍廣)(1)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2)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1405-1433年「危機暗生」從七下西洋到閉關鎖國Q:這一時期的歐洲在經歷什么?探尋新航路早期殖民擴張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國在廣東澳門的居住權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擴展勢力引發統治者的不安“閉關鎖國”「危機暗生」從七下西洋到閉關鎖國統治者的驕傲自負(1)積極: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2)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潮流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危機暗生」從盛世滋生到蠹國殃民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破壞社會壓力增加人口增長貪污受賄,結黨營私統治者好大喜功,花費無度官 僚土地兼并嚴重和珅世界中國164014世紀中葉文藝復興15世紀末1368140514331636164416531713172717621840鄭和下西洋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鴉片戰爭明朝建立探尋新航路1688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明朝清朝前中期【活動】綜合所學,以“明清時期的鼎盛與危機”為主題繪制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