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10課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教學目標1.用地圖、時間軸等方式梳理構建全球貿易網絡形成及變遷的史實,理解近代以來商業貿易路線的擴展,知道文化交流從區域擴展到全球空間的史實;2.通過史料,了解近代以來世界貿易中商品流動的史實,知道商品所承載的文化特色;3.認識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辯證分析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4.通過中國茶文化的傳播,領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PART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世界貿易】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也稱之為進出口貿易。【世界市場】世界范圍的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是通過商品交換把各國市場緊密聯系起來的總體。(一)初步形成:15世紀——18世紀的世界貿易14世紀前后歐亞之間的商路15世紀以前的世紀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世界各地的孤立狀態)特點:局部性;間接性;貿易量小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一)初步形成:15世紀——18世紀的世界貿易發展原因:表現:影響: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各洲之間的貿易隨之擴展。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貿易的擴大促進了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商業革命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商業經營方式變化西歐列強在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一)初步形成:15世紀——18世紀的世界貿易材料: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了商業性的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馬克思《資本論》15世紀末至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有何特點?1.對外貿易和軍事征服相結合,帶有明顯的掠奪性質;2.對外貿易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資本原始積累。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二)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之間(18世紀中期——20世紀初)材料:到1900年左右,世界終于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經濟的增長及生產力的上升達到史無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業生產增長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間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12倍。——摘編自《世界經濟史》《世界史·近代史編》等原因:1.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2.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3.殖民擴張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二)最終形成:兩次工業革命之間(18世紀中期——20世紀初)材料:1900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為:英國19%,美國12%,德國13%,法國9%。此外,這一時期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均呈現出均衡發展的趨勢。從1870至1913年,這兩類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這就說明工業發達國家和初級產品生產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以及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都加強了。——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表現:1.形成了西歐、北美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2.類型豐富的工業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3.世界貿易額增長。特點:殖民性——資本主義體系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全球貿易網最終形成。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三)曲折發展:兩次世界大戰至冷戰結束1951—1981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以1950年為基數)阻礙因素:1.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2.因冷戰的發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受到影響;3.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政治因素經濟因素促進因素:1.戰后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2.第三次科技革命;3.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四)突飛猛進:冷戰結束20世紀90年代以來材料:專家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發生在這個時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市場化的變革。前者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后者為全球化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 ——摘編自陳寶森《經濟全球化進程剛剛開始》表現:原因:1.全世界貿易出口總值迅速增加;2.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些產品往往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1.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2.冷戰的結束;3.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4.交通、信息技術等的進步;5.跨國公司的發展。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四)突飛猛進:冷戰結束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思之窗】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經營情況體現了跨國公司的什么特征?1.具有相當的經營規模;2.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3.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勢頭迅猛;4.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五)推動全球貿易網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其他原因:生產力的發展;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國際經濟組織的成立與協調;3.跨國公司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4.工業革命的影響、科技革命的推動(交通、通訊);5.國際局勢的發展。洲際貿易的擴大;15世紀 16世紀 17世紀 18世紀 19世紀 20世紀 20世紀90年代世界市場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兩次工業革命最終形成中國改革開放冷戰結束世貿組織成立跨國公司市場經濟體制全球貿易網初步形成最終形成曲折與發展(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PART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馮天瑜先生在《中國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極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溝通,其間既有沖突激蕩,又有吸納融會,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結果。今日所謂“西方文明”是多元復合物,東亞文明的持續發展也是諸文明“對話”的產物。(一)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原因材料:16世紀初,葡萄牙人帶到歐洲的第一批中國瓷器花瓶引起了歐洲人的濃厚興趣,各國的君主和達官顯貴紛紛用黃金購買,并收藏起來。17世紀上半葉,荷蘭一家公司進口了近300萬件瓷器,這些瓷器對歐洲的制瓷業產生了巨大影響。1.經濟上:買賣雙方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2.文化上:買賣雙方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油–醋瓶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國際化 外傳過程表現 俄國英國荷蘭日本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萬里茶道”用中國茶和中國的茶具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形成了“下午茶”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日本茶道”最初,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飲茶風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伴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東西方交流增多,茶葉溝通東西方的貿易,更聯系東西方文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服飾文化: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法國日本中華民國早期17世紀末,法國傳教士穿中國服裝參加舞會20世紀初,法國服裝師設計的女裝(取名為“孔子”的中國大袍式系列)大膽采用了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中國服裝融入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之中明治維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穿著方便,同時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路易十四身穿中國服飾,坐著四人大轎出行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孔子服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材料: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店。……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編自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結合材料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并簡析中外服飾交流的意義。1.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2.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3.人民態度兩極分化;4.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1.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2.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3.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特點:意義: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雅克德羅過梁鳴鳥提鐘藏于故宮博物院,1770年瑞士制造,鐘的材質為鍍金黃銅琺瑯。該鐘鳥籠內有一對鳴鳥,中間為一個噴泉,它能夠在指定時間或自動在整點鳴唱四支曲調。1785年由廣東海關官員進貢給乾隆皇帝,深受乾隆皇帝喜愛。利瑪竇獻給萬歷皇帝的自鳴鐘鐘表文化傳入中國傳入:16世紀,經澳門傳入內地;18世紀,進口數量增多,成為高官收藏品普及: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公共場所也安裝鐘表材料:自鳴鐘、時辰表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晷刻指十二時,皆絕技也……西洋遠在十萬里之外,乃其法更勝,可知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之圣人,固不僅羲、軒、巢、燧已也。 ——趙翼《檐曝雜記》卷2以下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文化觀念 認為西洋文化與中華文化同樣源遠流長;承認西洋文化中有比較中華文化優秀的地方;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具有比較開放的文化觀念。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除了傳統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也廣銷世界各地。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三)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文化交流的影響材料:國際貿易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傳播。買賣雙方的接觸、洽談、協商、協議,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迥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也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積極性:消極性:1.促進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如文化產品貿易,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世界文化傳播到中國)2.促進文化交融,促進文化發展;(如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博采眾長,可以更好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3.促進經貿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1.外來文化的擴張,容易導致忽視本土傳統文化;2.西方文化利用資本技術優勢打壓本土文化,對文化多樣性造成威脅。課堂小結分析世界貿易、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和啟示關系:1.世界貿易下的商品流動促進各國文化交流;2.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鑒推動各國商品流動。啟示:1.提倡世界貿易的公平性,尊重文化的多樣性;2.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