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6張PPT)5.3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統編版)思想政治1234567核心素養新課導入問題導引講授新課本課小結課堂練習1核心素養科學精神:正確理解判斷的類型,通過分析判斷的不同類型及其種類,提高思維能力;學會比較分析的方法;對判斷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公共參與:明確運用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注意的問題,正確進行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2新課導入烏龜約仙鶴一起到遠方旅游。烏龜不會飛,它咬住樹枝的中間,讓兩只仙鶴各叼住樹枝的一端。臨行前,仙鶴提醒烏龜到了空中不要說話:“如果你一張嘴,就會掉下去?!碑斔鼈冿w過一個小鎮時,有個小孩兒喊道:“看呀,仙鶴綁架了烏龜!”烏龜想解釋一下,剛說“不……”,就從空中掉了下去……仙鶴的話中使用的判斷與性質判斷、關系判斷有什么區別?問題導引3三、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復合判斷含義構成分類真假意義要求假言判斷選言判斷聯言判斷必要性含義與構成分類講授新課4㈠復合判斷及其種類1.運用復合判斷必要性:認識對象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僅僅依靠簡單判斷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對象的情況。 這就需要運用復合判斷。2.含義及構成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它由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魯迅 既是 文學家,又是 思想家支判斷支判斷聯結詞聯結詞講授新課43.種類: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多個種類。(3)有的是對對象之間的條件聯系加以斷定——假言判斷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1)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聯言判斷魯迅既是文學家,又是思想家。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2)有的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選言判斷講授新課4㈡正確運用聯言判斷(邏輯形式:P并且q)1.含義: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2.構成:(1)聯言支: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聯言支。一個聯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2)聯言判斷的聯結項:“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是常常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叫作聯言判斷的聯結項。(在日常語言表達中,有時可以省略。)魯迅 既是 文學家,又是 思想家聯言支聯言支聯結項聯結項講授新課4聯言判斷常用并列復句、遞進復句、承接復句和轉折復句表示。例如:①從門到窗戶是七步,從窗戶到門也是七步。②他不僅是班長,而且是校學生會主席③他披上大衣,走到院子里。④張強雖然不太聰明,但是很努力。當聯言支的主項或謂項相同時,聯言判斷也可以用單句表示。A主項相同:“魯迅是文學家,魯迅是思想家,魯迅是革命家”?!棒斞甘俏膶W家、思想家、革命家”B謂項相同:“小劉是球迷。小趙是球迷。”——“小劉和小趙是球迷?!?br/>講授新課43.聯言判斷的真假:在聯言判斷中,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合。如果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p q P并且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假真假假p q P并且q1 1 11 0 00 1 00 0 0聯言判斷與聯言支的真值關系的真值表全真才真,一假則假講授新課4判斷下面聯言判斷真或假?1、一名竊賊因盜竊被抓,他向警察狡辯道:“雖然我沒有偷東西,但我還是愿意賠償失主損失!”2、認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它來源于實踐。3、貪污是一種違紀行為,但不是一種違法行為。4、出入校門者,請出示工作證和學生證。假假假真假假假講授新課4小華讀了一篇散文后,評論道:“這篇散文不但文筆生動,而且富有哲理?!?br/>小浩讀后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說它文筆生動我不反對,但說它富有哲理實在談不上?!?br/>小華反駁說:“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觀點,卻又承認它文筆生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思考:小華的評論屬于什么判斷 上述對話中誰的話不合邏輯,為什么 小華的評論屬于聯言判斷。小華的觀點是不合邏輯的,因為聯言判斷中有一個聯言支為假,聯言判斷就是假的。講授新課44.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區分聯言判斷和關系判斷(1)當聯言判斷用單句表達時,在形式上與關系判斷很容易混淆。 例如:①小劉和小趙是球迷。 ②小劉和小趙是同鄉。(2)區別聯言判斷和關系判斷的方法:是將單句變成復句看是否成立,聯言判斷變成復句后,每個分句都成立;關系判斷變成復句后,兩個分句都不成立。①變成“小劉是球迷,小趙也是球迷”,句子成立。②變成“小劉是同鄉,小趙也是同鄉”,句子不成立。講授新課4有一憨漢,出門砍竹竿,清早出城,午夜未歸。家人尋至城外,見其懷抱竹竿哭泣。問其緣何不歸,憨漢泣曰:“我或者豎持竹竿進城,或者橫持竹竿進城,可是,豎持竹竿進城,城門太矮;橫持竹竿進城,城門太窄!”請你從思維方法上說明憨漢不能持竿回家的原因。憨漢的話涉及什么判斷 (1)憨漢之所以不能持竿回家,是因為他沒有找到正確持竿進城的方法,即憨漢忽略了持竿入城的另一種可能性——前后縱向。從選言判斷的角度講,是他遺漏了真實的選言支。(2)憨漢的話涉及的是一個相容的選言判斷,但該選言判斷沒有將對象的可能情況窮盡。講授新課4㈢正確運用選言判斷1.含義:是斷定對象可能情況的判斷。2.構成:(1)選言支: 組成選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選言支。一個選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選言支。(2)選言判斷的聯結項:“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來聯結選言支的詞項,叫作選言判斷的聯結項。在日常語言表達中,選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能省略。或者 你說錯了, 或者 我聽錯了聯結項聯結項選言支選言支講授新課43.分類:(1)選言判斷中選言支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不同的情形:①一種是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相容的選言支;②另一種是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不相容的選言支。(2)依據選言判斷對選言支之間關系的斷定情況,選言判斷分為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3)“或者……或者……”可以用來表達相容選言判斷。“要么……要么……”來表達不相容選言判斷。◆醫生對小明說:“身體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鍛煉,或者是由于營養不良?!?br/>◆教數學的夏老師對教語文的王老師說:“這堂課要么你上,要么我上。”思考:這兩個選言判斷有什么區別 不相容選言判斷相容選言判斷講授新課4判斷以下句子屬于哪類判斷1.醫生對小明說:“身體不好,或者是由于有病,或者是由于缺少鍛煉,或者是由于營養不良。2.販毒分子要么束手就擒,要么瘋狂反抗。3.高考超常發揮或者是因為心態好,或者是因為幸運4.這場籃球比賽,要么甲隊勝,要么乙隊勝。5.夏老師對王老師說:“這堂課要么你上,要么我上”。相容選言判斷不相容選言判斷相容選言判斷不相容選言判斷不相容選言判斷講授新課4p q P或者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真真真假4.選言判斷的真與假(邏輯性質):(1)相容選言判斷:①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②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選言判斷就是假的。p q P或者q1 1 11 0 10 1 10 0 0相容選言判斷與選言支的真值關系的真值表:一真即真,全假才假講授新課4(2)不相容選言判斷:①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個是真的。②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p q 要么P要么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真假真假p q 要么P要么q1 1 01 0 10 1 10 0 0不相容選言判斷與選言支的真值關系的真值表:有且僅有一真為真,其它為假講授新課46.正確運用選言判斷應注意的問題:①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②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了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5.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關于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途徑。注意:選言支窮盡: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選言支窮盡時,選言判斷是真的。選言支不能窮盡時,要注意不要遺漏真實的選言支。如果遺漏了有選擇價值的選言支,選言判斷就是假的。講授新課4彭輕生子說:“過去的事情可以知道,未來的事情不可以知道?!?br/> 墨子說:“假設你的父母親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即將遇到災難,以一日的期限,到達那里他們就活下來了,不到就死了?,F在有堅固的車子和駿馬在這里,同時這里又有駑馬和四方形輪子的車,使你選擇,你將選擇哪一種呢?” 彭輕生子回答說:“乘坐駿馬拉的堅固的車子,可以很快到達?!薄 ?br/> 墨子說:“怎能斷言未來的事不可知呢?”上述論辯中,彭輕生子的雙親并沒有真的遭遇危險,為什么彭輕生子還要選擇良馬固車以求快些趕到?彭輕生子的雙親并沒有遭遇危險,但這一判斷反映的條件性關系是存在的講授新課4(四)正確運用假言判斷1.條件聯系的含義:某一情況的發生會促使另一種情況的發生;某一情況不會發生,會導致另一情況不發生。事物情況之間的這種聯系,就是條件聯系。2.假言判斷的含義: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假言判斷又叫條件判斷。(是有條件的斷定某事物情況的存在)講授新課43.構成: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其中,表示條件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前件,表示依賴這一條件而成立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當且僅當…”等,是常用來聯結前件與后件的詞項,叫作假言判斷的聯結項。講授新課4假言判斷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況之間存在著三種條件關系,相應地,假言判斷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4.假言判斷的種類:(1)充分條件假言判斷:①含義: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的判斷。斷定前件是后件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如果前件存在,后件一定存在;前件不存在,后件不一定存在(后件可存在,也可以不存在),那么前件就是后件的充分條件“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則……”等充分條件假言聯結詞的語言形式②邏輯形式:如果p,那么q。講授新課4p q 如果p,那么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真假 假 真有之必然/有前必有后 、無前未必無后p q 如果p,那么q1 1 11 0 00 1 10 0 1③真假: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假與其前、后件真假之間的關系可用真值表表示:(前真后假為假,其它為真)講授新課4知識拓展原命題為:如果p,那么q;逆命題為:如果q,那么P;否命題為:如果非p,那么非q;逆否命題為:如果非q,那么非p。邏輯學認為:原命題與逆否命題是同真假的。例如:原命題:如果寒流來了,那么氣溫會下降。逆否命題:如果氣溫沒有下降,寒流一定沒來。原命題: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會變濕。逆否命題:如果地面沒變濕,那么一定沒下雨。知識拓展:逆否命題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有前必有后=無后必無前p q=非q 非p講授新課4(2)必要條件假言判斷:①含義:必要條件是產生某種事物情況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之間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②邏輯形式:只有p,才q。(聯結詞形式:只有p...才q.../除非…不…/不……不…)③真假: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假與其前、后件真假之間的關系可用真值表表示:p q 只有p,才q真 真 真真 假 真假 真 假假 假 真無之必不然/無前必無后 ,有前未必有后。p q 只有p,才q1 1 11 0 10 1 00 0 1(前假后真為假,其它為真)講授新課4(3)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①含義: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該種情況。這種條件關系就是充分必要條件關系。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的判斷,是同時斷定充分和必要兩種條件的假言判斷。②邏輯形式:p當且僅當q或者當且僅當p,則q。③真假: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假與其前、后件真假之間的關系可用真值表表示:p q p當且僅當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假假 假 真有前必有后且無前必無后p q p當且僅當q1 1 11 0 00 1 00 0 1有之必然且無之必不然(全真全假為真,一真一假為假 )講授新課45.假言判斷的真假:①假言判斷既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的判斷,它的真假就不取決與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與判斷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能否成立。因此,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況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條件關系,這樣的判斷仍然可以是真的。②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地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6.正確運用判斷的意義:判斷是由概念構成的,又是構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沒有判斷就不能明確概念,沒有概念就不能進行推理。例如:如果人可以長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沒有地方站了。講授新課4正確運用聯言判斷含義 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構成 由聯結項和聯言支兩部分組成判斷真假 全真則真,一假為假正確運用選言判斷含義 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 構成 由聯結項和選言支兩部分組成 分類真假 相容選言判斷 一真即真,全假才假;不相容選言判斷 有且只有一真為真,其它為假講授新課4含義 是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 構成 由前件、后件、聯結項組成 分類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有前 必有后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無前 必無后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有前必有后且無前必無后正確運用假言判斷(條件判斷)講授新課4合作 探究指出下列各句屬于哪一種復合判斷,并指出原因。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②這部作品欠佳,或是因為內容上有問題,或是因為形式上有缺點。③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④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①聯言判斷。這是一個具有四個支判斷的聯言判斷。在這個復合判斷中,聯結項“并且”被省略了。②相容選言判斷。這個判斷斷定了這部作品欠佳的兩種可能原因,一是“形式上有缺點”,二是“內容上有問題”。而這兩種原因,也可以同時存在,至少有一個原因是真的,所以這是一個相容的選言判斷。③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這一復合判斷的典型形式是“只有己莫為,才能人不知”。由此可知是一個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④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前一句表達的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其典型形式是“只有謙虛才能使人進步”;后一語句是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其典型形式是“如果某人驕傲,那么他就會落后”。講授新課4聯言判斷的負判斷叫作負聯言判斷:非p且q。(“p且q”假)聯言判斷中,只要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即或者p假,或者q假,整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所以, 非p且q,等值于“或者非p,或者非q” ?。ā皃且q”假,等值于“或者p假,或者q假)也就是說,聯言判斷的負判斷等值于一個相容的選言判斷。—— 非(p且q)等值于非p或者非q例如:“并非這次事故既是天災又是人禍”,就是說,“這次事故或者不是天災,或者不是人禍”。知識拓展講授新課4知識拓展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與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之間的等值轉換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與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之間存在著兩種有規律的轉換關系。第一,改變了前后件的值就改變了條件關系。其公式是:如果p那么q=只有非p才非q;只有p才q=如果非p那么非q。例如,如果下雨,地上就濕。等值于:只有不下雨,地上才不濕。只有年滿18周歲,才有選舉權。等值于:如果不滿18周歲,就沒有選舉權。第二,調換前后件的位置,就改變了條件關系。其公式是:如果p那么q=只有q才p;只有p才q=如果q那么p。例如,如果下雨,地上就濕。等值于:只有地上濕,才是下雨了。只有年滿18周歲,才有選舉權。等值于:如果有選舉權,那么年滿18周歲。講授新課4(五)判斷的重要性① 判斷是由概念構成的,又是構成推理的基本要素。② 沒有判斷,就不能明確概念,沒有判斷,也不能進行推理。在邏輯思維中,正確運用判斷具有重要意義。5本課小結正確運用復合判斷復合判斷1.含義: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2.結構:聯結詞 + 支判斷3.種類: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聯言判斷1.含義: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2.結構:聯言支、聯言項3.邏輯性質:一假則假,全真才真選言判斷1.含義: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2.結構:選言支、聯結項3.種類相容選言判斷:一真即真,全假則假不相容選言判斷:只有一真為真,其它為假假言判斷1.含義: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不存在)的條件判斷2.結構:2個支判斷(前件、后件)、聯結項3.種類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前真后假為假,其它為真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前假后真為假,其它為真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一真一假為假、全真全假為真6課堂練習課堂練習1.《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強調了食品標簽中食品添加劑的標示方式,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在食品標簽上明顯標注。食品標簽不得標示違背營養科學常識的內容,也不應具有暗示預防、治療疾病作用的內容。從復合判斷的類型看,上述規定屬于( )A.聯言判斷 B.選言判斷C.假言判斷 D.性質判斷A聯言判斷的特點是強調情況“同時存在”;選言判斷的特點是斷定“可能情況”;假言判斷的特點是掌握“條件聯系”6課堂練習2.下列判斷是假言判斷的是( )A.小李要么病了,要么家里有事,所以沒來上課B.沒有種子,就沒有莊稼C.人民大會堂既雄偉又壯麗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6課堂練習3、以下有關判斷“張老師既教數學,又教物理”的分析正確的是( )A.這是一個聯言判斷,判斷結構是p或者qB.這個判斷的聯言支判斷是“張老師教數學”C.當“張老師又教物理”的判斷為假時,聯言判斷為假D.張老師不可能既教數學,又教物理C6課堂練習4、下列判斷屬于相容選言判斷的是( )A.任何一種哲學派別,要么是唯物主義,要么是唯心主義,二者必居其一B.官僚主義者或者遇事不負責任,或者遇事主觀武斷C.教數學的夏老師對教體育的王老師說:“這堂課要么你上,要么我上。”D.如果學習方法不當,就不能提高學習效率B6課堂練習5、周末,小嘉和小賀相約去逛街,中午時分,二人就午餐吃點什么發生爭論。最后,小嘉說:“火鍋、甜品選一個吧!如果小嘉的上達斷定為假,則以下可能是他們最后的選擇的是( )①小嘉說服小賀放棄甜品店,去了火鍋店②小嘉和小賀中午只吃了拉面③小賀不愿意吃火鍋,堅特去甜品店,小嘉妥協了④小嘉和小好去吃完火鍋又去吃了甜品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④ D.③或④C6課堂練習6、下列聯言判斷中,表達思維不正確的是( )A.曹操是軍事家并且是文學家B.紅了櫻桃,綠了芭蕉C.他獲得了奧運會的金牌,并且參加了奧運會D.雖然甲某具有作案時間,但甲某不是作案人C6課堂練習7、假言判斷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況之間存在著三種條件關系,假言判斷相應地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犯罪”是“違法”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B.“認識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充分但不必要條件)C.“健康”是“長壽”的(充分必要條件)D.“吸煙”是“患肺癌”的(充分條件)C6課堂練習8.相傳,清朝曾國藩帶兵鎮壓太平軍時,曾一度連吃敗仗,弄得他茶飯無心,一籌莫展。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從實呈報,向皇上請罪,他在奏本里寫道:“臣屢戰屢敗?!币粋€幕僚看到這句話連連搖頭,說:“不妥”,建議曾國藩換個說法。曾國藩問他,怎么說好?這個幕僚提起筆來,一字不增,一字未減,把它改成“臣屢敗屢戰”。曾國藩看了連聲叫好。報告遞上去以后,果然化兇為吉,而且受到獎勵。為什么這位幕僚把詞序調個位置就能化兇為吉而且受到獎勵呢? 從思維方法角度加以解釋。[提示]“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都是省略了聯結項的轉折關系聯言判斷?!皩覒饘覕 ?,重在“屢敗”,反映了“節節敗退,潰不成軍”的狼狽相?!皩覕覒稹保卦凇皩覒稹?,反映了“忠心耿耿,頑強作戰”的場景。用“屢戰屢敗”來表述將招致處罰,而用“屢敗屢戰”來表達將榮獲嘉獎。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