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年 級:七年級 學 科:歷史(統編版)前1046前771前770前476前475前221西 周東 周★春 秋戰 國——人教版《中國歷史》配套《歷史圖冊》七年級上冊第15頁,中國地圖出版社,2024年6月第1版《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司馬遷《史記》動蕩!變化!二、動蕩變化之象三、動蕩變化之果一、動蕩變化之因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斸(zhǔ),試諸壤土。——《國語·齊語》牛耕鐵制農具一、動蕩變化之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宗廟之犧,為畎(quǎn)畝之勤。——《國語·晉語》春秋晚期犧尊農業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手工業發展商業發展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春秋時期的政治變動一、動蕩變化之因——鐵器牛耕,經濟發展《國語 周語》記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國,途經陳國時,就看到那里“野有庾積,場功未畢”的“公田不治”景象。與此相反,一些奴隸主卻盡量驅使奴隸從事荒田的開墾,使西周末期以來不在稅收之列的私田,急劇增加。——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新新新公田荒廢荒田開墾諸侯如何管理新占有的土地?【任務一】結合圖文資料,閱讀課本P28第一段,完成以下流程圖。私田增加不再分封土地,設縣、郡,委派官員直接管理,且職位不再世襲。分封制(填制度)逐步走向瓦解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即“ ”。(一)王室衰微王室衰微二、動蕩變化之象禮崩樂壞1.背景:諸侯庶民天子士卿大夫【任務二】閱讀史料,結合課本P28第二段,歸納王室衰微的表現。史料一:周平王遷都洛邑初,還有約方圓六百里的王畿……最后,僅剩下成周方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史料二:周桓王、周頃王曾先后派人向魯國“求賻(喪葬費)”、“告饑”、“求車”、“求金”。史料三: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親自率領陳、蔡、衛等諸侯國的軍隊討伐鄭國,結果王師慘敗,連桓王也被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從此一蹶不振。——以上史料均來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2.表現:王畿面積縮小,經濟實力變弱,軍事力量衰微,政治控制力下降。周王室逐漸走向衰微,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大國諸侯勢力崛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史記·周本紀》3.影響:二、動蕩變化之象(二)諸侯爭霸——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任務三】觀看視頻,結合課本P29-31,思考以下問題。1. 最先稱霸的是誰?通過哪一事件確立其霸主地位?2.“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3. 爭霸的途徑有哪些?4. 諸侯爭霸帶來什么結果?齊桓公葵丘會盟1. 最先稱霸的是誰?通過哪一事件確立其霸主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勾踐一箭之仇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臥薪嘗膽禮敬周王,抵御戎狄。2.“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3. 爭霸的途徑有哪些?結盟與軍事征伐4. 諸侯爭霸帶來什么結果?2.促進了民族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三、動蕩變化之果1.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導致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促進局部統一——痛苦磨礪,華夏新生三、動蕩變化之果①帶來了巨大災難;②促進了局部統一;③加強了民族交融;④推動了社會轉型。全面、辯證地看待歷史現象經濟發展政治變動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課堂小結】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華夏新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