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課件

資源簡介

(共21張PPT)
情景導入:冷兵器時代最強的統治者!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學習目標
1.知道元朝建立與統一的過程,了解元朝的疆域,掌握行省制度和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認識元朝的統一對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意義。(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2.了解元朝時期民族交融,認識其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認識民族交融的表現及意義。(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3.體會文天祥抗元斗爭所體現出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精神。認識西藏和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國情懷)


壹、元朝的建立
貳、元朝的統一
叁、元朝的統治
肆、元朝的民族交融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一.元朝的建立
生長鞍馬間,人自習戰,自春至冬,旦旦逐獵,乃其生涯。
——《蒙樞備錄》
依據形勢圖和材料說說蒙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
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
……
有草皮的地翻轉著,眾部百姓反了,
不臥自己被兒里,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蒙古草原上為爭奪人口、草場、水源和牲畜頻繁發生戰爭。
人民渴望統一
成吉思汗——鐵木真
善騎射,逐水草而居,過游牧生活。
統一蒙古
建立者
1206年
鐵木真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蒙古政權建立的概況及其對外擴張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蒙古汗國
俄羅斯
中亞
印度河流域
西夏

成吉思汗
南宋
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34年蒙古滅金
與南宋對峙
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 ——成吉思汗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一.元朝的建立
元世祖.忽必烈
統治措施:
他接受漢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行漢法”“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
1271年 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學習中原文化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二.元朝的統一
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60頁,歸納元朝統一的過程和意義?
1276年,元滅南宋;
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展開抗元斗爭;
1279年,元統一全國。
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
陸秀夫負帝殉海像
陸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與文天祥、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南宋滅亡后,擁立南逃的宋室成員,展開抗元斗爭。崖山海戰后,背負宋末帝趙昺赴海而死。
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抗戰派大臣,南宋滅亡后,繼續抗元,兵敗被俘,堅貞不屈,最后被殺害。 被俘后,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抗元英雄
民族氣節
文天祥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人物掃描
元朝
陰山
流沙
遼左
海表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二.元朝的統一
想一想:與漢唐時期的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特點?
西漢疆域示意圖
唐朝疆域示意圖
元朝疆域示意圖
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三.元朝的統治
面對如此之大的疆域版圖,元世祖如何加強管理呢?
中央上
中書省
樞密院
宣政院
(行政)
(軍政)
御史臺
(監察百官)
吏部
刑部
禮部
戶部
兵部
工部
(宗教、西藏)
材料一 世祖即位.....遂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內外之官。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臺。
——《元史 百官志》
皇帝
中央上
思考:元朝與秦朝和唐朝中央行政機構的比較有何特點?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唐朝中央機構
秦朝中央機構
元朝中央機構
元朝的中央集權體制繼承和創新了前朝的體制。
宣政院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三.元朝的統治
地方上
設置行省制度(行中書?。珖苍O10個行省。
元朝形勢圖(1330年)
嶺北行省
甘肅行省
云南行省
湖廣行省
江西行省
江浙行省
四川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遼陽行省
陜西行省
腹里
腹里:山東、山西、河北
中書省是中央的中樞機構,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務,就派高級官員到地方處理,這些官員帶有“行中書省事”頭銜,簡稱“行省”。到忽必烈在位的后期,這些行省不再帶有中書省的官街,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時期繼續沿用。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三.元朝的統治
地方上
在地方設置行省制度,全國共設10個行省。
元朝形勢圖(1330年)
嶺北行省
甘肅行省
云南行省
湖廣行省
江西行省
江浙行省
四川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遼陽行省
陜西行省
腹里
腹里:山東、山西、河北
中書省
樞密院
宣政院
御史臺
皇帝
腹里
行省制
路—府—州—縣
意義:行省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三.元朝的統治
地方上
元朝對其邊遠地區(西藏、西北、東南)又是如何管理的?

西北:北庭都元帥府
西藏: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臺灣:澎湖巡檢司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設置中央政府正式對西藏行使管轄權。
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設立行政機構。
因地制宜
西藏、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及時傳遞中央政令,加強對地方的管轄,朝廷在全國普遍實行驛傳制度。驛站負責傳遞公文,供應往來使臣的生活所需,并向他們提供交通工具。以大都為中心,全國設有驛站1500多處,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驛站有陸驛和水驛兩種,在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急遞鋪。急遞鋪的鋪卒在接到緊急文書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驛站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知識拓展
驛傳制度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各族以中原文化認同趨勢加強,民族交融不斷加強。
措施:元朝不斷加強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治理。朝廷調集大批軍民遷移到邊疆地區,興修水利,鼓勵農桑,開墾農田,進行屯種。
回回
中亞
西亞
漢族
蒙古
畏兀兒
。。。
人口流動
妙應寺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寺內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實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歷史見證。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涼州行
[明] 戴良
年年此地成邊土,
竟與胡人相間處。
胡人有婦能漢音,
漢女亦解調胡琴。
元朝的統治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
課堂小結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元朝的統治
元朝民族交融
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統一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忽必烈滅南宋,完成統一;文天祥、陸秀夫。
在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
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腹里
在邊疆設澎湖巡檢司管臺灣、北庭都元帥府管西域、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西藏。
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
隨唐練習
1.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是( )
A.滅亡西夏 B.統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2.元朝的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窩闊臺 C.忽必烈 D.阿保機
B
C
3.在抵抗元朝統一過程中的英雄人物是( )
A.文天祥 B.關羽
C.岳飛 D.韓世忠
A
4.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為了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轄而設置的管理機構是(   )
A.北庭都元帥府 B.澎湖巡檢司
C.西域都護 D.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B
5.下圖反映了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圖中空白處應是
A.世襲制 B.科舉制 C.行省制度 D.軍機處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泊头市| 徐汇区| 南充市| 盐津县| 嘉鱼县| 宝应县| 北票市| 静宁县| 宜黄县| 漾濞| 西乌| 阜城县| 娄底市| 芒康县| 尼勒克县| 巴东县| 观塘区| 凯里市| 上思县| 东源县| 廉江市| 田东县| 福州市| 嘉义市| 乌苏市| 纳雍县| 多伦县| 喀喇沁旗| 奉化市| 嘉荫县| 博客| 疏勒县| 南木林县| 襄汾县| 弋阳县| 巴青县| 吉木乃县| 绥阳县| 雷波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