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專題概要中國的對外交往古代近代清政府統治時期,簽訂不平等條約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失敗現代新中國成立第一年: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交20世紀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20世紀70年代: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建交;中日建交20世紀90年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21世紀:推行全方位外交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通唐朝: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宋元:驛站交通發達,元代海上貿易達到鼎盛明朝: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清朝:鄭成功收復臺灣、閉關鎖國政策屈辱、不平等的外交獨立、自主、 開放由開放到封閉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秦朝時期①征服越族地區,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設桂林、南海、象等數郡);②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漢朝時期張騫通西域開辟路上絲綢之路 目的 為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經過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至中亞、西亞,再到更遠的歐洲)影響 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海上絲綢之路 漢武帝還大力開辟海上交通,漢朝先后開辟了多條海上航線。東南沿海→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和錫蘭→歐洲地區重點詳解事件-張騫出使西域精神-不畏艱險,勇于開拓,不辱使命史實:陸上絲綢之路路線:(地點-起點終點)影響:東西大動脈“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史料分析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唐朝時期: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中外交流 主要事件內容影響日本遣唐使來華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文化推動了日本社會的變革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往天竺取經、譯經,翻譯《老子》、口述《大唐西域記》重點詳解日本:遣唐使;鑒真東渡新羅天竺:玄奘西行雙向交流;兼收并蓄交往國家多水陸并舉,全面繁榮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日本唐提招寺鑒真東渡(1)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發展對外友好往來。(2)水陸交通發達,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3)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周邊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外交流繁榮的原因中外交往特點史料分析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宋元時期:對外貿易活躍(1)宋代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2)宋代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著名商港有廣州、泉州,泉州在南宋時期成為全國第一大港,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蕃坊”和外商子弟學校“蕃學”(3)南宋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宋元時期:對外貿易活躍表現 陸路海路影響 ①中外交通要道:絲綢之路;②宋代發展:驛站;③元代發展:陸路交通范圍更廣①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很大發展,指南針普遍使用于航海;②宋代:形成多條航線;③元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P63)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明清時期:由開放到封閉鄭 和 下 西 洋 目的 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海外的奇珍。條件 ①明朝前期,社會安定,國力雄厚;②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先進;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鄭和吃苦耐勞,有大無畏的精神概況 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評價 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明清時期:由開放到封閉時間 1561~1565年(明朝走向衰落)背景 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懈。由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的海盜武裝集團(“倭寇”),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問題日益嚴重概況 1561年,戚繼光率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此后,與福建、廣東地區的明軍將領俞大猷配合,消滅了當地倭寇;至1565年,東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性質 反侵略的民族自衛戰爭意義 捍衛了我國主權和民族利益,鞏固了東南海防,保障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評價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明清時期:由開放到封閉鄭成功收復臺灣 1.原因:明末,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勢衰敗之機,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2.概況:1661年鄭成功率400艘戰艦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島南部,包圍赤嵌城和臺灣城,1662年荷蘭殖民者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3.評價: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明成祖時期,七下西洋,劉家港出發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海域范圍:西太平洋與印度洋重點詳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考點1明清時期:由開放到封閉閉關鎖國政策 原因 (1)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自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根本原因)(2)清政府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3)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表現 (1)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2)強迫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允許出海;(3)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對來船的數量、通商口岸地點等有嚴格的規定;(4)只開放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只準“廣州十三行”經營對外貿易影響 (1)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2)消極:清政府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重點詳解1.特點(1)由開放走向封閉: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總體上以開放為主,特別是明清以前。但是到明清時期,逐步走向封閉。(2)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漢朝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以海路為主。(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漢朝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天竺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4)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為主:漢朝絲綢之路、唐朝對外關系的發展、宋代海外貿易和明代鄭和下西洋等都是以和平交往的方式進行的。2.啟示:(1)對外開放則國運昌盛;閉關鎖國則國運衰弱。(2)對外開放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國家的強盛;閉關鎖國阻礙經濟文化的發展,會導致國家落后。(3)對待國外的東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立足國情,不斷開拓創新。知識拓展: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特點及給我們當今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鏈接中考1.(2024 日照)新羅仿唐制設國學,教授《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成為新羅學生必讀書,后又仿唐朝置算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分別講授《九章算術》《本草經》等。這說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進 B.中華文明歷史悠久C.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D.中朝民間交往密切2.(2024 臨沂)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742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后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754年到達日本。下列相關論述,正確的是( )A.鑒真東渡日本時玄奘正在西行 B.鑒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請和尊敬C.鑒真東渡時風平浪靜順利成功 D.鑒真東渡期間發生了安史之亂AB鏈接中考3.(2023 常州)“一帶一路”倡議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源自漢朝時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范圍大為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主要是在( )A.東漢 B.宋代 C.元代 D.明代4.(2024 淮安)2023年是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倡議是現實的投射,也是歷史的回響。追溯“一帶一路”,發生在我國古代版圖最大王朝的史實是( )A.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B.玄奘西行天竺,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C.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中外交流進一步發展D.鄭和下西洋,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CC鏈接中考5.(2024 遼寧)鄭和下西洋,使得中華文明與東南亞、南亞、非洲的沿岸國家形成一個關聯網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材料表述的是鄭和下西洋的( )A.目的 B.條件 C.經過 D.影響6.(2024 煙臺)蓬萊戚繼光紀念館現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圖等文物50多件,珍貴文獻影印圖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戰車、狼筅等各類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載的反侵略戰爭( )A.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B.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C.從荷蘭殖民者的手中收復臺灣D.促使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DB重點詳解中國近代的對外交往考點2晚清政府時期1840年-1842年鴉片戰爭1856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年-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重點詳解中國近代的對外交往考點2北洋政府時期1919年巴黎和會,列強無視中國主權,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阻撓了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的簽字。1922年美國主導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簽署《九國公約》針對中國問題而簽署的條約實質是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重點詳解中國近代的對外交往考點2南京政府時期主要表現 影響(評價)(1)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國代表簽署《______________》,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2)1943年,中、美、英三國的首腦發表《開羅宣言》,宣言規定:日本所竊據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 (3)雅爾塔會議期間,美國背著中國政府同意了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租用中國旅順港為軍事基地等)。 (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2)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3)雅爾塔會議使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侵犯聯合國家宣言鏈接中考1.(2023·重慶)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A.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B.1860年,英法聯軍放火燒毀圓明園C.1895年,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2.(2023·湖南岳陽)“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這一條款應出自(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AA鏈接中考3.(2023·山東濱州)在“強國追夢”演講活動中,有同學說“西方列強一巴掌把大清帝國打落谷底,從此國門洞開,風雨交加。”材料所說的“西方列強一巴掌”指的是( )A.沙俄入侵東北 B.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2023·四川眉山)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提出:“準英人隨意往內地各處并海濱各城邑”,自由貿易,“往來無礙”,“ 俱不得在內地津關,重行征稅”“ 內地完全開放”等。這些要求旨在( )A.方便外國人來華旅游 B.進口更多的中國茶葉C.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D.向中國出口更多糧食BC重點詳解中國現代的對外交往考點320世紀50年代政策 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紀50年代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出 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意義 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求同存異”方針 時間 1955年4月地點 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提出 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作用 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獨立自主求同存異重點詳解中國現代的對外交往考點3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概況 1971年10月,第26屆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意義 (1)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2)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美建交 原因 (1)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高;中蘇關系惡化。(2)美國: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要求過程 (1)1972年,美國總統 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_________》,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影響 結束了長期的對峙,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新階段,有利于兩國的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為中國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 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聯合國大會尼克松聯合公報田中角榮重點詳解中國現代的對外交往考點3改革開放以來時間 史實 概況20世紀90年代 香港、澳門回歸 方針:“一國兩制”。依據: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1987年簽署的中葡聯合聲明。回歸: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意義: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 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1世紀 全方位外交 表現:①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②多次成功舉辦大型國際會議(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重點詳解知識拓展:中國對外政策的變化鏈接中考1.(2024 通遼)1941年,周恩來明確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為了團結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異”,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強調:“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周恩來在不同時期提出的“求同存異”之間的關系是( )A.賡續經驗,一脈相承 B.時代不同,理念迥異C.號召團結,共御外敵 D.爭取多數,共建國家2.(2024 貴州)2022年2月2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闡述中方對烏克蘭問題的基本立場:中方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立場一貫的,也是明確的,在烏克蘭問題上同樣適用。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源于( )A.亞非萬隆會議主張 B.“一國兩制”的方針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求同存異”的方針AC鏈接中考3.(2024 淮安)某班級舉行“我心目中的周恩來”演講比賽,小明同學想以“周恩來‘求同存異’的外交智慧”為主題參賽。以下可作為他演講素材的是( )A.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B.領導南昌起義C.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D.參加萬隆會議4.(2024 聊城)一個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這主要是因為,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 )A.互相尊重主權原則 B.求同存異方針C.互不干涉內政原則 D.平等互利原則DB鏈接中考5.(2024 達州)當今世界并不太平,巴以沖突加劇了中東局勢的緊張,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中共十八大以來,為促進世界和平,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我國提供的方案是( )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D.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6.(2024 自貢)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等一系列熱點問題。這些活動反映了中國致力于( )A.推動國際經濟發展 B.保護全球生態環境C.促進世界文明發展 D.維護世界和平穩定A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