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教學課件(共32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教學課件(共32張PPT)

資源簡介

(共32張PPT)
情景導入:
蘇聯史研究專家聞一在他的著作《凱歌悲壯》里,把俄國的現代歷史分為五個時期:凱歌年代、退卻年代、剝奪年代、戰爭年代、戰后年代。
這些時期分別為:俄國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蘇德戰爭抗擊法西斯、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最終解體。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了解蘇聯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解體的。
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課標要求:
1.了解蘇聯模式及改革的利與弊,認識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緣由及本質;
2.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歷史意義,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時空觀念】認識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理解蘇聯模式及改革的利與弊,認識東歐劇變的緣由及本質。
【史料實證】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經濟恢復和發展及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的基本史實。
【歷史解釋】對比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異同,歸納三次改革都以失敗告終的原因和影響。
【家國情懷】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核心素養:
時空坐標及主要內容:
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
教學難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與啟示。
目錄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1
2
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
3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
知識回顧: 二戰前蘇聯的發展歷史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一)發展:
1.成就:
二戰結束后,斯大林繼續執政。取得了巨大成就。
(1)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2)相繼爆炸原子彈和氫彈;
(3)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問題:
材料一 1946年3月,蘇聯通過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四個五年計劃,計劃要求首先恢復、發展重工業和鐵路運輸業,其次大量生產主要消費品,并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不斷取得進步。到1950年,蘇聯共恢復和新建成6200個大企業,工業總產值比1940年增加73%,國防工業獲得重大突破,但輕工業的生產只增加了22%,農業總產值恢復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產量超過戰前。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
材料二 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繼續遭到破壞,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沒有開過黨的代表大會,中央全會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舉行,許多重大問題都是在斯大林別墅的晚宴上決定的。
——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經濟
政治 思想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所有制
管理體制
工業政策
農業政策
單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優先發展重工業
農業集體化
權力高度集中
個人崇拜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二)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表現為:
①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重工業畸形發展,輕工業、農業長期落后,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
③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嚴重。
(2)內容: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材料(蘇聯共產黨)一直關心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因為重工業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切部門、加強我們祖國的國防、增進人民福利的基礎。…黨中央委員會在幾次全體會議上已經揭露了農業領導上的嚴重的缺點和錯誤。
——《赫魯曉夫代表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所作的總結報告》(1956年2月14日)
領域 改革措施 結果
經濟 (重點 農業)
政治
①平反冤假錯案(恢復被迫害人的名譽);
②強調集體領導(反對個人迷信);
③改革干部制度(實行輪換制、任期制)。
①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地方企業自主權)
②加大農業投入、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
種植玉米運動;改革農業計劃制度,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①打破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②但缺少全面科學的功過分析
①推動農業發展;
②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有一定成效。
材料一 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國史》
材料二 應該承認,赫魯曉夫是一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開拓者。他勇于突破舊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但是,他畢竟受到歷史局限性的束縛,對社會主義傳統經濟模式的弊病和社會主義經濟規律還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認識……
——《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史》
問題探究: “掘墓”、“守墓”如何理解?請你評價一下赫魯曉夫的改革。
提示:
(1)理解:
①掘墓:敢于向舊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模式)挑戰;
②守墓: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舊體制(蘇聯模式)。
(2)評價:
積極:
①經濟:注入了某些市場經濟成分;推動農業發展;
②政治: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
局限:
①經濟:但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
②政治: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
教材的史料閱讀:
蘇聯共產黨……一直關心重工業的優先發展,因為重工業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切部門、加強我們祖國的國防、增進人民福利的基礎。
這就是我們黨的總路線,它經過蘇維埃國家發展的一切經驗的考驗,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蘇聯共產黨今后也要十分堅定地貫徹這條總路線。……黨中央委員會在幾次全體會議上已經揭露了農業領導上的嚴重的缺點和錯誤,并且制訂了提高谷物和畜產品產量的大規模的計劃。
為了認真改進對農業的領導,必須使我們的干部注意經濟問題,注意減少生產中所花費的勞動……現有的材料表明,我國生產一公擔牛奶和肉類所花的勞動要比美國多得多。
——摘自赫魯曉夫《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黨的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總結報告》(1956年2月14日)
思考點: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及啟示。
提示:
(1)原因:
①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根本)
②改革沒有結合國情,缺乏事實求是的精神(改革脫離實際),具有盲目性
③赫魯曉夫個人作風粗暴,激化了領導集體內部的矛盾。
④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理論上準備不足。
(2)啟示:
①改革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②改革要循序漸進、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縛。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二)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背景:
①赫魯曉夫改革失敗,國家混亂;
②斯大林體制弊端日益突出。
(2)內容: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領域 內容 結果
工業 (重點)
政治
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發展科技,軍備競賽(20世紀70年代,為了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不僅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且繼續把科技發展重心傾斜到軍事和國防領域。)
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
知識拓展: 新經濟體制
以經濟學家利別爾曼提出的用“利潤”作為核心指標考核企業的政策建議為指導思想,試圖在堅持中央計劃經濟框架的前提下,適度改變對企業管得過死的狀況,通過以“利潤”指標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業在產品的供、銷和人員編制等方面獲得一定的自主權,并促使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減少虧損。為了調動管理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還允許企業用利潤留成設置獎勵基金,強化經濟刺激機制。
前期成效明顯,改革后勁不足。
國民經濟更加畸形。
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
材料一 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蘇聯經濟不斷發展……工農業的發展使蘇聯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了。據蘇聯官方統計,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只及美國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業生產從30%升為80%以上,農業生產從55%升為85%。
——徐天新·《當代世界史》 蘇聯的火箭可以以驚人的準材料二 確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飛上火星,其宇宙飛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車卻缺乏足夠動力,故障頻出并且耗油驚人;雖然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并實現了機械化,但糧食連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匯大量進口糧食;蘇聯的經濟規模號稱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費品卻長期短缺;蘇聯號稱“世界最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有7000萬城市居民住在沒有自來水和廚房的簡陋公寓中……
——摘編自《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抗拒改革的“停滯”盛世》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二)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評價:
積極:
①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
②軍事實力達到與美國相抗衡水平,成為匹敵美國的超級大國,在美蘇爭霸中蘇聯占優勢;
③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局限:
①對傳統體制修修補補,效果有限;
②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經濟發展緩慢;
③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國民經濟更加畸形發展;
④軍備競賽加重了經濟負擔。
材料一 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18年中,從未進行過裁減冗員、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權力像要求各級行政部門一樣對社會下達各種指令和指標,為社會活動的各個環節規定行為的標準。
(勃列日涅夫時期),理論上的教條化和宣傳上的形式化盛行起來。在意識形態宣傳中,“改革”竟成了一個忌諱的詞語。
70年代蘇聯基本上達到了與美國的軍事平衡,甚至在諸如戰略核武器等領域還超過了美國。但是,其代價也是巨大的,過高的軍事投入必然影響其他領域的投資。
——《抑制創新——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體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獨攬黨政軍大權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魯曉夫時期的一幕。黨政主要領導人都年過70歲。
——李振城《蘇聯興亡的沉思》
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原因。
提示:
①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和打破斯大林模式;
②改革重點仍集中于重工業,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日益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②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導致國家政治生活與意識形態僵化,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
③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加劇了經濟比例的失調,拖垮了蘇聯的經濟。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二)改革:
3.戈爾巴喬夫的改革(1985—1991)
(1)背景:
①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蘇聯出現了社會動蕩、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②民族矛盾尖銳;
③蘇聯面對的國際挑戰不斷加劇;
④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與矛盾日益嚴重。
(2)內容:
材料一 1985年,蘇聯人均GDP為3.396美元,不僅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亞洲、拉美一些國家。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從革命前居歐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業品技術非常落后,質量低劣。工業生產中浪費驚人,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不斷下降,農業生產長期落后。
材料二 戈爾巴喬夫等蘇聯新領導人認為這兩次改革(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修修補補的、不徹底的,所以不能解決蘇聯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他們強調……必須對經濟體制進行根本的改革和加速經濟發展。
——陸南泉等主編《蘇聯興亡史論》
材料三 無論是沙皇,還是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的高壓政策。斯大林時期采取鎮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造成很多問題。斯大林之后,高壓政策被懷柔政策所取代,民族問題日益顯露,地方民族主義傾向日益明顯。
領域 改革措施 結果
經濟
政治
思想
①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②實行“加速發展戰略 ”;
③承認企業經營自主權。
①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②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
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
收效甚微,
經濟的繼續惡化。
民族分離主義興起,
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思想混亂。
材料一 戈爾巴喬夫否定政府方案,支持 500 天計劃,( “500 天計劃”主張實行國有資產的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結構。……主張采取“休克性”立即進入的方式、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由市場經濟)實質是否定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向西方經濟制度認同。作為蘇聯總統,持這種改革態度,其政治效應等于公開宣布在蘇聯社會主義已不適用,應該走向資本主義。
——許新等《超級大國的崩潰》
材料二 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戈爾巴喬夫改革。
提示:
(1)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2)經濟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亂,民族主義隨之興起;
(3)否定了黨的領導,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直接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核心素養: 比較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異同。
比較項 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
不同點 時間
側重
結果
敗因
相同點 1953-1964
農業
造成了蘇聯的混亂和僵化
未改變原有體制,對蘇聯模式進行修修補補
1964-1982
重工業
1985-1991
前期經濟,后期政治
進行根本性改革,但背離社會主義方向
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①目的:解決蘇聯模式的弊端;
②內容: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都是針對蘇聯模式進行的改革;
③過程:脫離了蘇聯的實際,都沒有找到適合蘇聯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
④結果:成效都不顯著,可以說是失敗的改革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三)解體:
1.含義:
(1)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變化,不再是社會主義制度;
(2)是同時伴隨著瓦解,分裂為15個主權國家。
2.過程: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國紛紛效仿;
(2)1991年3月,蘇聯進行全民公決把國名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
(3)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
(4)1991年12月,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11個國家的領導人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宣告結成獨立國家聯合體,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蘇聯不復存在。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三)解體:
3.影響:
(1)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兩極格局瓦解;
(2)加速了歐洲以民族為特征的聯邦制國家的分裂;
(3)為歐盟和北約的擴張創造了條件;
(4)社會主義事業遭到重創;
(5)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功改革積累了經驗和教訓。
材料一 蘇聯解體的根本和關鍵原因在執政黨的變質。決定命運的關鍵因素在于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這個黨, 執行的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黨的變質引起思想路線的變化,思想路線的變化引起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導致蘇聯的最終解體。
——吳恩遠·《蘇聯改革與中國改革緣何結果迥異》
材料二戈爾巴喬夫上臺推行改革“新思維”之后,蘇聯民族矛盾迅速公開化,民族沖突事件不斷發生,各種民族主義勢力惡性膨脹。來勢洶洶的蘇聯國內民族危機和經濟、政治、社會及國際環境惡化等因素互為影響,推波助瀾,形成沖天巨浪,最終導致統一的聯盟國家土崩瓦解。
——陳之驊《蘇聯興亡史綱》
問題思考: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
4.解體的原因:
①根本:
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體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長期得不到糾正。
②直接:
戈爾巴喬夫改革推行錯誤路線和政策。
③外部:
西方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合作探究: 蘇聯的探索之路,對我們今天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啟示?
材料一 充分地理解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可以提示未來的意義;向后看——就是向前進。”
——俄國思想家赫爾岑
材料二 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提示:
①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只有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
②注重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比例的協調發展
③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⑤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⑥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防止個人崇拜和個人集權。
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
(一)“東歐”概念:
1.東歐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國、奧地利、意大利以東至歐洲和亞洲分界線的區域。
2.二戰后因冷戰由地理概念變成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戰后在中歐和南歐建立的除蘇聯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在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都曾獲得蘇聯不同程度的幫助。它們加入社會主義陣營,顯著地擴大了社會主義的地理范圍和世界影響。
(二)建設、改革: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
歷史縱橫: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東歐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國、奧地利、意大利以東至歐洲和亞洲分界線的區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東歐國家”則成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戰后在中歐和南歐建立的除蘇聯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在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都曾獲得蘇聯不同程度的幫助。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五國主要利用了蘇軍挺進東歐的有利條件;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國;民主德國(東德)是在柏林危機發生、德國分裂的情況下,在蘇占區成立的。東歐八國的領土面積約 127萬平方千米,人口約9000萬,它們加入社會經比主義陣營,顯著地擴本了社會主義的地理范圍和世界影響。
建設 國家 50-70年代的改革或成效 直接后果
南斯拉夫
捷克斯 洛伐克
波蘭 匈牙利 民主德國 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調動人民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
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獨立制定對外政策(布拉格之春)
國民經濟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
經濟穩步增長,居東歐之首
地方主義、民族問題
國家分裂。
國民年收入遞增,消費水平提升,人民滿意度較高
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人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
成就: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
問題:
①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②一些東歐國家希望通過改革擺脫蘇聯控制,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
(三)東歐劇變:
1.含義:
是指從1989年的下半年開始的,東歐各國共產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也隨之發生變化(經濟、社會意識形態),國家名稱也改變了的一系列事件。
劇:時間短、范圍廣;
變:社會主義變資本主義。
2.表現:
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相對平穩,羅馬尼亞流血沖突,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體。
3.實質:
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由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
材料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各國的劇烈變化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其中,長期以來困擾東歐國家的蘇聯模式體制的弊端和要求沖破舊體制的改革潮流所構成的矛盾、蘇聯用強制手段對東歐實行霸權統治和東歐要求民族獨立自主所構成的矛盾是釀成東歐變局的歷史根源和深層原因,而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是把上述兩對矛盾所蘊含的能量釋放出來的催化劑,同時,西方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東歐劇變的原因,并談談你的認識。
(1)原因:
①東歐各國的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根本)。
②經濟陷入困境,政局動蕩不安。
③東歐執政黨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實行政治多元化;
④蘇聯的干涉及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
(2)認識:
①社會主義建設應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中心;
②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國情出發,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
③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注重執政黨的建設
④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⑤要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
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
(一)探索與發展歷程: 結合《中外歷史綱要》上 有關內容
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
(二)舉世矚目的成績: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主要成績:
①中國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②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③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
④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⑤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
⑥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核心素養: 歷史上的三大社會發展模式。
西方 傳統模式 蘇聯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生產資料 所有制 私有制 單一公有制
工業化道路 先輕后重 優先發展重工業
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體制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農業制度 資本主義大農場 集體化大農莊
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農、輕、重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結合了西方和蘇聯兩種不同模式的優點,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認識,我們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材料 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3卷
教材的“學思之窗”: 結合所學,談談你怎樣理解鄧小平的這段話。
提示: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2)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也是歷史發展的一部分;
(3)要辯證地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從中吸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更加健康發展;
(4)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警惕西方的和平演變。
1.(2022·河北高考) 1956年,蘇聯決定擴大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隨后放松了對科研人員國際交流的限制,開放了許多科研機構,包括宇航基地與核設施等涉及重要機密的科研場所。蘇聯的這一做法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國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應了馬歇爾計劃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
初試牛刀:
【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蘇關系有所緩和,且二戰后,蘇聯常規武器、核武器、航天技術可以同美國抗衡,但半導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相對落后,蘇聯之所以“放松了對科研人員國際交流的限制”,其目的是為了在“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中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故選D項;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蘇聯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B項;1948年,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增強西歐遏制蘇聯的力量,作為回應,蘇聯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排除C項。故選D項。
D
2. (2022·重慶高考)1972年,蘇聯重啟西伯利亞地區的貝阿鐵路建設項目以開發油田和銅礦資源,在全國征集志愿者(海報如圖2),并承諾參與鐵路建設的志愿者將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蘇聯重視
A.優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
C.引進西方技術開發遠東地區
D.調動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工業
初試牛刀:
【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1972年蘇聯為征召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油田和銅礦的志愿者,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的力量,做出“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的承諾,體現了蘇聯對重工業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中關于住房和汽車的分配并非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為了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油田和銅礦,排除A項;材料中“將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是計劃經濟體現,并非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只體現了征召志愿者開發西伯利亞地區,但沒有體現是否采用西方技術,排除C項。故選D項。
D
初試牛刀:
3.(2022·海南卷)如圖中
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排
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體制機制創新
B.生產要素增加
C.產業結構優化
D.信息技術推動
A
【解析】 根據材料“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排名變化”可知,1980年至1989年,美國、日本、蘇聯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大,1990年至1999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針確立,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開始增加,2000年至2009年,中國入世,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經濟增長貢獻異軍突起,2010年以來,中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增長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排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就是中國在不斷的進行體制與機制的創新,A項正確;生產要素的增加,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產業結構優化,在材料中體現的信息不足,排除C項;信息技術的推動,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
初試牛刀:
4.(2021·山東高考)195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強調中國
A.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經驗
B.經濟建設要堅持自力更生
C.應逐步放棄“一邊倒”政策
D.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
【解析】 根據“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澤東強調中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前提之下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D項正確;ABC項從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故選D項。
D
初試牛刀:
5.(2019·全國Ⅱ卷) 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 (單位:噸)
上表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A.經濟發展的問題積重難返
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
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
D.社會生活需求發生變化
A
【解析】 根據干表格中的數據,可知1970年并未完成1961年對1970年的預測或計劃任務,尤其是農副產品的產量與預測或計劃任務相差甚遠,這正是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弊端,故A項正確;B項沒有貼近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題干中農業計劃完成情況說明當時并沒有把改革重點轉向農業,故C項錯誤;在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民眾缺少生活物資,且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民眾的社會需求未發生大的改變,故D項錯誤。故選A項。
課堂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县| 安吉县| 扶绥县| 小金县| 黑山县| 海口市| 西林县| 泰和县| 华安县| 萝北县| 瑞丽市| 横峰县| 左贡县| 都昌县| 桓仁| 克山县| 邵阳市| 独山县| 梁平县| 万山特区| 威宁| 旬邑县| 大方县| 合江县| 大渡口区| 丹凤县| 罗江县| 揭阳市| 尚志市| 久治县| 龙门县| 威宁| 无锡市| 阳朔县| 措勤县| 柞水县| 贵德县| 且末县| 久治县| 商南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