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下)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課件(共41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下)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課件(共41張PPT)

資源簡介

(共41張PPT)
概 念 解 析
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資產階級提出的綱領、口號下進行戰斗的。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道路,政權由地主階級掌握轉移到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和地主聯合掌權;其實質就是以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取代封建剝削制度。資產階級革命不負擔也不解決勞動人民的解放問題。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社會制度,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建立起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并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的利益集團,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擴展。
資產階級
壯大
啟蒙運動
資產階級
革命
確立
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資本主義
擴展
思想武器
勾畫藍圖
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是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與擴展的根本原因
脈 絡
梳 理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
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完善
1
美國獨立戰爭與
民主共和制度的確立
法國大革命與
民主共和制度的確立
2
3
目錄
CONTENTS
課標要求:
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資本主義制度
的確立和擴展
4
馬斯頓荒原戰役
在1644年7月發生的馬斯頓荒原戰役中,代表英國議會的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擊潰了王黨軍隊,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奠定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基礎。這幅圖反映了這場著名的戰役。
一、英國
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背景
材料2: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16世紀末17世紀初,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壯大,不再甘心忍受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種種限制。
材料3:1625年,(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后,在財政問題上與議會產生矛盾。1628年,國王召開議會,企圖解決財政困難……次年,國王解散議會,實行獨裁,大量出售專利權,征收新稅……激起社會不滿。
材料4:……若不經“合法裁決和本國法律的審批,(國王)不得將任何人逮捕監禁,不得剝奪其財產,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護,不得處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命我等群起而攻之和肆行討伐。” ——1215年《大憲章》
材料1:地處大西洋沿岸的英國抓住了新航路開辟所帶來的歷史機遇,海外貿易迅速擴大,國內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英國貴族掀起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他們采用資本主義的方式經營農業,因而被稱為新貴族,其經濟實力迅速增強。
——崔連仲 等主編《世界通史》
①16-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④1215年簽署的大憲章,確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議會”的歷史傳統。
③英國王權專制,激化了社會矛盾,
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
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
⑤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早期啟蒙思想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根本原因:
英國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過程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4馬斯頓荒原戰役,奠定革命勝利的基礎
1649年 共和國建立;查理一世被處死
1653年
護國公軍事獨裁
1660年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
光榮革命
1689年
《權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繼承法》
否定君權神授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保留行政權)奠定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國王的權力來源于議會,為君主立憲制提供條件
進一步約束王權,鞏固革命成果
英國經歷內戰、共和國、軍事獨裁、王朝復辟時期等反復斗爭,過程曲折。“光榮革命”后,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
漸進、溫和、妥協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意義
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決
權利法案
①推翻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②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為工業革命創造條件
③揭開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序幕,標志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到了。
④推動啟蒙運動思想的發展。
⑤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歷史條件
1215簽署,限制王權,國王不得隨意征稅
《大憲章》紀念亭
君主立憲制:是相對于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又稱“有限君主制”,以世襲君主( 國王、皇帝等) 為國家元首,,但其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①經濟基礎:
②階級基礎:
③政治基礎:
④歷史傳統:
⑤思想基礎:
17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
有較大發展。
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出現。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從中世紀開始,英國貴族就有通過
議會與專制王權作斗爭的傳統。
英國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
請在此輸入標題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權利法案》的頒布
①時間:
②意義:
1689年
《權利法案》明確規定了限制王權的條款: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招募或維持常備軍;
議會必須定期召開;
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
立法權
征稅權
軍事權
集會權
選舉權
司法權
立法權由國王
轉移到議會
但是
國王依然
保留行政權
《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權力,確立了議會主權,實現了議會和國王的集體的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模式。
請在此輸入標題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完善:責任內閣制的確立
責任內閣制:又稱"議會內閣制"。是指內閣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的政權組織形式。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據《王位繼承法》,德國漢諾威選帝侯登上英國王位,即喬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語,對英國事務也不感興趣,甚至不出席內閣會議而讓大臣們去料理國事。18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多數黨領袖羅伯特 沃波爾成為第一任內閣首相,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19世紀中期,兩黨制形成。
Cabinet,國王的“小密室”,商討政事---內閣制的萌芽
“光榮革命”后,國王權力受限;喬治一世不懂英語,后不出席內閣。
沃波爾成為第一任首相。18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形成。
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責任內閣制特點
①內閣成員集體負責
②與首相共進退原則
③內閣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
④議會通過政府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⑤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特點
政府集體辭職
不信任案
重新大選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以代議制為基礎,責任內閣制為核心;
國王:虛君,統而不治,禮儀性的國家元首;
議會:國家的權力中心,掌握立法權;
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成員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掌握國家行政大權和立法創議權。內閣實際上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英國制度創新的特點:
選民選舉
君主
議會
內閣首相
上院(貴族院)
下院(平民院)
多數
組閣
負責
形式任命
任命
提請國王
解散議會
監督
國家元首
行政權
基爾·斯塔默
查爾斯三世
世襲
連續性、漸進性、創新性
托利黨
1832年
輝格黨
保守黨
自由黨
保守黨
工黨
土地貴族
國教僧侶
新貴族
城市商人
金融家
20世紀初
貴族
其他階層
工商業
資產階級
1924年至今,英國一直保持著由
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的局面。
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頒布《權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18世紀中期,形成責任內閣制。19世紀中期,形成兩黨制,英國是世界上最先確立和實行兩黨制的國家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3、英國的政黨政治---兩黨制
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也讓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
二、美國
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英軍向華盛頓投降
二、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1、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背景
材料1:對法戰爭結束后,英國奪取了法屬加拿大,因之它在北美的領土大大擴張,為了保衛遼闊的帝國疆域,也需要巨額費用。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統治當局卻決定把稅的負擔轉嫁到殖民地居民身上。1765年頒布的“印花稅法案”和1767年頒布的“唐恩森德法案”......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抗議。 ——吳于廑主編《世界近代史 上編》
材料3:到18世紀中葉,在北美英屬殖民地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興的民族——美利堅民族。隨著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民族自決也日益增長。
——吳于廑主編《世界近代史 上編》
材料2:在獨立前的100多年中,他們也不斷地從歐洲先進思想中汲取滋養。......在英、法啟蒙思想的熏陶下,在北門殖民地上也產生了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們宣稱自由和平等是天賦予人的權利,高呼“不自由,毋寧死!“
——吳于廑主編《世界近代史 上編》
北美13塊殖民地示意圖
①英國對北美13塊殖民地的種種限制和剝削,
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
②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北美人民要求獨立。
③美利堅民族形成,民族自決呼聲日益高漲。
④美國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⑤導火線:波士頓傾茶事件
請在此輸入標題
二、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1、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過程
性質:
意義:
1775年4月
萊克星頓的槍聲美國獨立戰爭
由此開始。
1781年9月
約克鎮大捷
美國獨立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
1783年
英美兩國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776年7月
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國誕生。
既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贏得了獨立,走上資本主義獨立發展道路。為殖民地人民反侵略斗爭樹立典范。影響并推動法國大革命和拉美獨立運動。
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每州兩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根據各州人口比例選出,任期兩年。
二、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2、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內容
民主共和制:又稱“共和政體”,區別于“君主政體”。泛指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的任期,立法權歸議會,行政權歸政府,司法權獨立,三者分權且互相制衡的政權組織形式,可分為總統制共和制、議會制共和制。
①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②聯邦制原則:美國為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
③人民主權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
國會(立法權)
聯邦法院
(司法權)
總統(行政權)
最高法院可宣布總統違憲
大法官的任命必須經參議院批準
最高法院可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
總統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
國會可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被總統否決的法案
總統任命聯邦大法官
原則:分權制衡理論:孟德斯鳩
二、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2、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評價
1787年憲法第一條第二款:
眾議員人數及直接稅稅額,應按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數目比例分配,此項人口數目的計算法,應在全體自由人民——包括訂有契約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課稅的印第安人,數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19條修正案:給予婦女選舉權。
第22條修正案:總統連任不得超過兩次。
第23-24條修正案:保障黑人選舉權。
性質:
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①進步性:加強中央集權、確立共和政體、確保美國統一,維護民主、避免集權、協調矛盾,保證了美國的長治久安,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②局限性: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違背人人平等原則,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美國民主化的特點?
1、先設計,在執行中完善。
2、充滿了理性精神的妥協:
大、小州之間:參眾兩院議員產生方式。
中央和各州之間:聯邦制。
北、南方各州之間:黑人按五分之三計算。
民主與精英之間:大法官終身任職。
3、不具普世性。
國情:無專制歷史、極好的發展空間、人文傳統。
二、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3、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發展---兩黨制的形成
形成
萌芽于聯邦之際,終成于19世紀
基礎
驢——民主黨(南方種植園主)
象——共和黨(北方工業集團)
特點
分權制衡的
重要組成部分
民主黨
Democratic
1854年
共和黨
Republican
1828年
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
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
經濟發展,南北矛盾重重,斗爭激烈。
《獨立宣言》發表時
1878年(20顆星)
建國時(13顆星)
1960年至今(50顆星)
從美國國旗演變看美國的領土擴張
二、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4、美國民主共和制的鞏固——南北戰爭(1861—1865年)
(1)背景:
①領土擴張——西進運動
②南北矛盾: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
維護
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
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
關稅
西部領土建州
奴隸制
提高
自由州
降低
蓄奴州
廢除
根本原因:
北方工商業資本主義與南方奴隸主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
二、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4、美國民主共和制的鞏固——南北戰爭(1861—1865年)
(2)過程:
(3)意義:
(5)局限性:
(4)實質:
滿足了民眾對土地的要求,贏得民眾支持,遏制了奴隸制種植園向西擴展,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
1861年內戰爆發
1862.5《宅地法》
1862年9月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5年結束
贏得廣大黑人支持,擴大聯邦政府影響力
①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國家的統一;②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隨后又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③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基了基礎。④進一步強調聯邦憲法至上原則。
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黑人仍備受歧視。
※提示:《宅地法》將西部領土無償分配給廣大移民促進西部開發和人口西移,確立小農土地所有制。
三、法國
大革命與
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三、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1、法國大革命(1789年)——背景
材料2:17、18世紀,法國君主專制下全國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僧侶;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一和第二個等級都享有免稅權);第三等級主要是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負擔著沉重的捐稅。
材料4:從美國回來的法國人圣西門說:我認為美國革命(獨立戰爭)是代表一個新政治時代的開始,它使人們看到,法國的啟蒙思想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東西。
——《美國的誕生》
材料3:路易十六在獄中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嘆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
——《法國革命論》
材料1:1715—1786 年,法國稅收總額從8600萬鋰提高到5.4億鋰,其中以間接稅提高幅度最大。同時,由于法國國內關卡林立,在各大城市還征收商品入市稅,......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嚴重障礙。
——吳于廑主編《世界近代史 上編》
“太陽王”路易十四
“朕即國家”
①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②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
③啟蒙思想也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
④外因: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三、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1、法國大革命(1789年)——過程
開始:1789
1791
1799
1789頒布《人權宣言》
1804-1815 拿破侖帝國,頒布《民法典》,對外戰爭。
攻占巴士底獄
制憲議會頒布憲法
拿破侖獨裁
沖擊了專制制度
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確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的成果,但他實行帝制,率領法軍入侵一些歐洲國家;
在歐洲各國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
1793路易十六上斷頭臺
三、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1、法國大革命(1789年)——意義
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推毀人。 ——恩格斯 《德國狀況》
《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體現了摧毀封建君主專制的要求,成為資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的思想武器。將啟蒙思想發揚光大,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推動了世界資產階級民主化的進程。
《法國民法典》
1804年,拿破侖政府頒布。《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成為許多國家編纂民法典的藍本。
①法國大革命不僅摧毀法國君主統治,也沉重打
擊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動搖整個歐洲大陸
封建秩序。②法國革命原則也隨著拿破侖的軍隊
傳播到歐洲各地。③傳播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革
命思想,具有世界意義。
三、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2、法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標志:1875年憲法
19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終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制度。
(立法權)
(行政權)
議會選舉產生
對議會負責
議會
總統
內閣
任命(眾議院同意)
參議院
眾議院
副署
參議院同意可以解散眾議院
(行政權)
法國民主共和制結構示意圖
“一票共和”
艱難性
曲折性
復雜性
四、資本主義的擴展
19世紀,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
加富爾
19世紀,隨著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奴制日益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與此同時,長期在農奴制壓迫下生活的廣大人民為了擺脫被奴役的地位,掀起了大規模反對農奴制的革命斗爭。1853-1856年,落后的俄國與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之間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俄國遭到慘敗,充分暴露了政府的無能和農奴制度的腐朽,也使俄國統治者猛然驚醒,他們意識到只有廢除農奴制,盡快發展本主義工業,才能使俄國走上強大的道路。 ——人民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結合材料,分析俄國沙皇政府面臨著怎樣的“空前危機”?
1856年3月30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召見莫斯科貴族時已說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承認“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四、資本主義的擴展
1、俄國農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阻礙俄國社會進步、激化社會矛盾。
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
主觀原因: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只有變革才能自救。
(1)原因:
(2)性質:
①廢除農奴制,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通過贖買得到土地。
②其他改革:如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
實行義務兵役制,還采取措施刺激工業發展
(3)內容:
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特點:
(5)評價:
(背景內容、
目的作用看)
①是在戰爭失敗和西方文明沖擊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②改革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同時也帶有不徹底性。
③改革以鞏固沙皇專制統治,實現富國強兵為目的。
進步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俄國近代化。
局限性:①不徹底性: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農奴制殘余,影響俄國進一步發展。②掠奪性:高額贖金是對農奴厚顏無恥的掠奪。③欺騙性:改革后的農民仍然遭受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四、資本主義的擴展
2、意大利統一:1870年
(1)背景:
(2)過程:
(3)政體:
(4)進步性:
19世紀中期,意大利分裂狀態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①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
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
②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
君主立憲制。
促進了意大利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材料一: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個大大小小的邦國……1814年,由38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但各邦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
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現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一個德國商人從柏林到瑞士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值。”
——《大國崛起》
四、資本主義的擴展
3、德國統一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背景:
①德國的分裂狀態,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材料二:通過19 世紀初的改革, 容克地主牢牢的控制了國家政權,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的社會特征已經發生變化。他們之中大部分人在經濟上已經資產階級化, 甚至許多人還進入工業領域, 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弄潮兒……他們在制鐵等工業中占據了“支配地位”。 經濟利益的資產階級化使普魯士容克地主和德國資產階級一樣, 把統一德國當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9 世紀德國統一運動的再思考》邢順華
材料三:普魯士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其現役軍人在人口總數中的比例占歐洲第一,……普魯士有發達的工業和農業,這成為強大軍事力量的源泉。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近代史》
②容克地主階級實力強大,希望統一并得到資產階級支持。
③普魯士強大的軍事力量
“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決議所能解決的…… 而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鐵”指武器,“血”指戰爭)
——1862.9.30俾斯麥在議會上的演講
④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強化專制、擴充軍力、外交謀略)
(2)過程:
(3)確立:
通過三次王朝戰爭,于1864年—1871年,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
(方式:自上而下,武力統一)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宣告成立;4月,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德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和聯邦制。
合作探究:思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第十一條 聯邦的主席職位屬于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國王享有德意志帝國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系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的名義宣戰與媾和,同外國締結同盟及其他條約,委派并接受使節。
第十二條 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
第十七條 建議并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于皇帝。
第十八條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們宣誓效忠帝國,并在必要情況下,命令他們退職。
——《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
“德意志帝國實質上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并以警察保衛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 —馬克思
德皇威廉一世
①運用法律手段鞏固成果:頒布了《德意志帝國憲法》
②有一定的民主性:君主立憲制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
③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規定德意志皇帝擁有任命官吏、統率軍隊、創制法律、決定對外政策、主宰議會等大權,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德意志帝國是容克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立憲國家,但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容克貴族占主導地位,資產階級則次之。
四、資本主義的擴展
4、日本明治維新
材料1:幕府擁有約占全國領土1/4的直轄領地,其余土地則分封給260余個大名作領地。……在幕藩統治下,日本實行一套森嚴的等級制度。居民被劃分為士、農、工、商4個等級。……自18世紀后半期起,日本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材料2:從1633年起,德川幕府曾5次發布“鎖國令”,使日本成為閉關自守的國家。1853年美國“黑船來航”事件,迫使日本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后又同英、法、俄、荷等國簽訂類似不平等條約,被迫打開了國門,被給予列強諸多權力。
材料3:在德川幕府統治的兩個半世紀內總共發生農民起義2600余次,而1854-1867年間就占319次。 ——以上材料均選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1)背景:
內憂外患
黑船事件
倒幕運動
①國內:幕府的腐敗封建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國內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②國外:19 世紀中期日本面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2)目的:
(3)性質:
學習西方,擺脫外來壓迫,富國強兵,實現民族振興,
發展資本主義;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建立近代化獨立國家。
由天皇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
(4)內容:
①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②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③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成為天皇權力的代行機構
(5)影響:
①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
②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
四、資本主義的擴展
4、日本明治維新
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并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
取消舊軍制,建立新軍制。模仿西方,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備軍
明治政府在19C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
合作探究: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
P53在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過程中,哪些方面初步實現了啟蒙運動的政治理念?
1.英美法等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推翻并處死國王體現了
反對君主專制,“主權在民”的啟蒙思想;
2.美國頒布《獨立宣言》,法國頒布《人權宣言》等,以法律
的形式將啟蒙思想自由、平等、人權等固定下來;
3.英國、美國等建立的資產階級政權,將啟蒙運動中“開明君
主制”、“民主共和國”等從理論變成現實;
4.各國紛紛制定法律文件,是對啟蒙運動中“法治”、“法律
至上”等理念的實踐,以法律來維護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
5.英美法各國政權的建立體現了社會契約、分權制衡的理念
材料1:“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
會。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材料2:1832 年的改革,(英國)選民人數從1831 年的48.8萬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萬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約2% 增加到3.3%。 ——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
材料3:杰克遜總統實行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遷中約減少了1/3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
——楊生茂、陸鏡生《美國史新編》
四、資本主義的擴展
5、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評價
進步性:①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
②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有利于調節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
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體形式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世界意義。
局限性:①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制度。
②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主義,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進行壓榨和掠奪,其在全球的擴張帶有掠奪性。
知識拓展
1、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
理論依據
建立方式
建立過程
政體類型
體現原則
以英國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后溫和(“光榮革命”);
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采取了激進的革命方式;以俄日為代表,采取了溫和的改革方式,以德意為代表采取了統一戰爭的方式。
經歷了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
以立法的形式來確立政治體制,體現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分權與制衡的原則;資產階級政黨政治體現了制衡原則;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體現了主權在民原則。
啟蒙思想家提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
2、英法美德四國政體比較
項 目 德國君主立憲制 法國議會共和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總統共和制
國家元首 皇帝 總統 國王 總統
元首產生方式 世襲 議會選舉 世襲 選民間接選舉
元首任期 終身制 任期制(任期七年,連選連任) 終身制 任期制(任四年,可連任兩屆)
元首的實權 有 有 無 有
政府首腦 宰相 內閣總理 內閣首相 總統
政府產生方式 皇帝任命 總統任命 議會中多數 黨派領袖擔任 總統任命
國家權力中心 皇帝 議會 議會 總統
行政權 皇帝、宰相 總統,但須內 閣部長副署 內閣首相 總統
政府首腦 與議會關系 控制議會 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對議會負責,總統可解散眾議院 首相與內閣 對議會負責 總統與內閣不對議會負責,總統與議會互相制約
立法權 名義上屬于議會, 但最終在皇帝 參眾兩院與 總統共同享有 議會 國會
知識拓展
3、民主政治發展的不平衡知識拓展類型國家代議制的特點途徑和標志原因民主型(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英國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權利法案》從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方式看,前者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對舊制度的消滅程度較為徹底;后者通過統一或改革方式,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從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前者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較長,基礎較好;后者發展歷程短,基礎較為薄弱。從公民參與意識看,前者經過啟蒙思想和革命的充分洗禮;后者則相對較弱;資本主義政體復雜多樣。總之:影響政體的因素包括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資產階級成熟的程度、該國階級力量的對比、地理條件、歷史傳統、民族特點和國際環境等。美國總統制共和制民族解放戰爭;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議會制共和制資產階級革命;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專制型(君主掌握國家主要權力)德國君主立憲制(皇帝專制)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日本君主立憲制(天皇專制)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俄國君主專制(沙皇專制)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知識拓展◆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共性◆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多樣性◆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認識國情、途徑、政體、運行方式1、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議會。(代議制)2、都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3、實行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1、民主是時代潮流,是巨大的歷史進步。2、需要不斷完善以彌補制度的歷史局限:國內的民主范圍有限與對外大肆殖民擴張。3、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其在全球的擴張仍帶有掠奪性。①對資本主義:代議制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保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利益,具有先進的民主精神,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對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②對人類社會:代議制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在推動世界民主化進程中具有極其重大的進步作用和歷史意義。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完善
美國獨立戰爭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
美國民主共和制的發展——兩黨制的形成
美國民主共和制的鞏固——南北戰爭
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共和制的確立
法國大革命——背景
法國大革命——過程
法國民主共和制的確立——1875年憲法
資本主義的擴展
俄國農奴制改革
意大利統一
德國統一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日本明治維新
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評價
課堂小結
課 堂
提 升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
妥協中漸進、完善
不可操之過急
尊重歷史和傳統
選擇符合國情的模式
最關鍵的是∶自信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巴林右旗| 兰西县| 湘阴县| 阿城市| 贵南县| 达拉特旗| 休宁县| 宝山区| 正镶白旗| 将乐县| 宁海县| 镇坪县| 建宁县| 平武县| 扎鲁特旗| 都江堰市| 安达市| 孙吴县| 周口市| 林周县| 屏东县| 水富县| 乌什县| 安多县| 松滋市| 砀山县| 五大连池市| 武功县| 林州市| 军事| 丰都县| 晋中市| 甘洛县| 富锦市| 江油市| 腾冲县| 文山县| 蓬溪县| 陆川县|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