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檢測試卷(二)(課件 練習,共2份)浙科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檢測試卷(二)(課件 練習,共2份)浙科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簡介

模塊檢測試卷(二)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種群是具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調節、動態變化和發展的有機體。以下關于種群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和數量變化趨勢
B.種群性別比例若偏離1∶1,則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少
C.種群內個體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
D.年齡結構可預測種群未來的數量變化
2.(2023·湖州高二統考)科研小組研究了某草原上家畜的不同放牧方式對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影響,其中按月輪牧指周期為一個月的放牧和禁牧交替進行,得到的結果如表所示,捕獲率表示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相對大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放牧方式 禁牧 連續放牧 按月輪牧
捕獲率% 6% 2% 3.3%
A.可用標志重捕法獲得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種群的準確數量
B.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
C.連續放牧加劇了鼠群與其捕食者的關系,死亡率升高導致其密度降低
D.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死亡率升高是引起該鼠種群密度下降的唯一因素
3.食蚊魚原產北美洲,曾因其捕食蚊蟲幼蟲而被引種到世界各地。但食蚊魚也會捕食水生動物的卵及幼體,引起土著魚類瀕危或滅絕。下列關于食蚊魚入侵引起的變化,敘述錯誤的是(  )
A.魚類種群年齡結構將發生改變
B.水體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降低
C.水體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數量減少
D.水體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發生改變
4.某高級中學遷入新建校園14年,校園中鳥綱鵯科動物白頭鵯在14年間的增長速率如表所示。據表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長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這14年中白頭鵯種群的數量呈“J”形增長
B.據第14年的種群年齡結構可預測后續種群數量將下降
C.白頭鵯種群在第6年的種內競爭比第10年的更加緩和
D.據表格數據可以預測,種群數量在第16年剛好達K值
5.(2024·杭州高二檢測)玉米蚜蟲體型小,多群集在心葉,刺吸玉米的汁液,是一種有害生物,每年5~8月危害嚴重,如遇干旱、旬降雨量低于20 mm,危害會更加嚴重。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調查蚜蟲的種群密度不宜使用標志重捕法
B.氣候導致蚜蟲數量發生變化屬周期性波動
C.我國常利用天敵七星瓢蟲對蚜蟲進行生物防治
D.農業專家可根據當地氣象數據進行蟲害預測
6.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密度下降,使松樹得到恢復。反過來隨著食物質量的提高,幼蟲數量又有所增加。幼蟲的密度(虛線)與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實線)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時,種內斗爭最小
B.食物是引起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變化的外源性因素
C.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
D.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松針長度
7.(2024·寧波高二調研)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群落內兩個生態位很接近的物種會向著占有不同的空間、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動時間或其他生態習性上分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群落中每種生物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物種之間、物種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
B.群落內生態位重疊程度加劇不利于環境資源的利用
C.發生生態位重疊的物種之間的競爭會導致重疊程度降低
D.生態位的分化會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降低
8.(2024·臺州高二期末)經過多年努力,榆林地區的林木覆蓋率提高到了34.8%,使毛烏素沙漠80%成為了綠洲,被網友稱為“塞上江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沙漠變綠洲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演替的方向
B.“塞上江南”的最終平衡狀態取決于人類活動
C.在沙漠中植樹造林加快了沙漠到綠洲的演替速度
D.沙漠區域內的演替過程伴隨著群落空間結構改變
9.在某個裸露的沙丘上,首先出現喜沙植物,隨時間推移,優勢種依次為松、柏、黑櫟、山核桃,最后發展為穩定的山毛櫸-槭樹林群落,整個演替大約經歷了1 000年。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此沙丘上進行的演替為初生演替
B.穩定的山毛櫸-槭樹林群落中凈初級生產量為0
C.該群落最終演替為森林與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有關
D.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的變化與環境的變化是相互作用的
10.下列關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食物網中的動物都屬于不同的營養級
B.海洋生態系統中以捕食食物鏈為主
C.最簡單的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和分解者組成
D.有害物質都會沿著食物鏈轉移和富集
1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生產量和生物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并非所有消費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間接依賴初級生產量為生
B.海洋面積雖然比陸地大一倍,但其年凈次級生產總量卻只有陸地的一半
C.分解者通過利用動植物殘骸所生產的有機物屬于次級生產量
D.食高等植物的消費者比食單細胞藻類的消費者具有更高的次級生產量
12.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部分食物網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食物網由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而成,圖中食物網包含4條食物鏈
B.捕食食物鏈中處于第一個營養級的生物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C.動物不一定都是消費者,該食物網中的浮游動物為次級消費者
D.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
13.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對動物生長有調節作用的生長激素屬于信息傳遞中的化學信息
B.利用信息傳遞可以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也可以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C.在生態系統中,某些植物在長日照條件下才開花,說明信息傳遞有利于種群的繁衍
D.利用釋放性外激素干擾害蟲的雌雄交配屬于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應用
14.科研人員對岱衢洋海域的魚類資源生態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表(說明:優勢種相對重要性指數IRI>1 000為優勢種,生態位寬度Bi值越大,表示該物種的生態位寬度越大,Gf是底層魚類,Nb是近底層魚類,Mu是中上層魚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編號 種類 IRI Bi 生態類型
A1 鳀 9 507.31 1.79 Mu
A2 鯪 6 997.83 1.82 Mu
A3 黃姑魚 16.24 0.80 Nb
A4 帶魚 24.30 0.90 Nb
A5 焦氏舌鰨 13.54 0.76 Gf
A6 前頜間銀魚 20.66 1.21 Gf
A.該海域的優勢種是鳀和鯪
B.該海域的魚類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
C.環境污染可影響生態位寬度的大小
D.在所調查物種中,鯪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競爭能力最強
15.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科研人員對某地富營養化水體實施生態恢復,先后向水體引入以藻類為食的某些貝類,引種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養植食性魚類等。經過一段時間,水體基本實現了“水清”“景美”“魚肥”的治理目標。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治理前的水體不能實現自我凈化,說明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強
B.蘆葦、香蒲在與藻類競爭中具有優勢,能有效抑制藻類生長繁殖
C.“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大于間接使用價值
D.放養植食性魚類可以加快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
16.(2023·湖州高二檢測)如圖是某生態農場的能量流動過程示意圖,其中A~J表示能量值(單位相同)、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乙糞便中的能量全部屬于A
B.圖中的次級生產者有乙、丙和丁
C.各營養級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分別用B、D、I表示
D.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
17.(2023·紹興高二統考)生態廊道指適應生物遷移或棲息的通道,可將保護區之間或與之隔離的其他生境相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生態廊道建設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
B.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
C.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
D.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
18.(2024·麗水高二檢測)濕地介于水陸過渡地帶,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生態功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濕地具有的調節水循環和區域氣候的功能屬于直接使用價值
B.濕地過渡地帶的屬性使得物種豐富度高于相鄰群落
C.濕地公園的建設說明人類活動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
D.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23·溫州高二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第19、20小題。
我國勞動人民留下大量描寫草原美麗風光的詩句,如“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在我國北方的原野上,各種草本植物出現四季更替。草原返青時,食草動物先在遠處通過識別植物的綠色來搜尋食物,然后在近處通過植物的氣味來辨別和攝取食物。
19.組成草原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中,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是(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20.下列關于北方草原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一歲一枯榮”體現了草原群落具有時間結構
B.草原上的動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
C.大量放牧或開墾草原變耕地能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
D.食草動物用來辨別和攝取食物的植物氣味屬于化學信息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50分)
21.(8分)某森林生態系統中有甲、乙兩種昆蟲,起初這兩種昆蟲的種群密度長期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后來在時間T點,對森林施放了一種鄰近林區曾多次使用的化學殺蟲劑,這一生態系統就發生了變化,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若該森林是北方針葉林,則該森林的__________植物具有葉呈針狀,表面有增厚的角質膜和內陷的氣孔等特征。
(2)據圖分析可知,施藥前乙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______________。施藥后,甲、乙兩種昆蟲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不同,甲昆蟲密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施藥前,該森林生態系統保持________________的狀態,施藥后,隨著甲昆蟲密度的增加,該森林的初級生產量________(填“升高”“下降”或“不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說明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22.(9分)(2024·紹興高二期末)布氏田鼠是草原上的一種小型食草哺乳動物,伯勞鳥是其天敵之一,鼠洞周圍的芨芨草常被布氏田鼠簡單切斷其莖葉的基部,但田鼠并不以芨芨草為食。為探究布氏田鼠破壞芨芨草的原因,研究人員進行下列實驗:在樣地架網阻止伯勞鳥進入,測量芨芨草的體積并計算其一個月后的變化,以反映布氏田鼠的行為,結果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芨芨草的種群密度:采用樣方法,選擇樣方時應遵循________原則。調查布氏田鼠種群密度:在2 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75只,標志并放歸;幾天后第二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30只帶有標志,標志物不影響布氏田鼠的生存和活動并可用于探測布氏田鼠的狀態,若第一次標志的布氏田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布氏田鼠出生而種群總數量穩定。則該牧場上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約為________只/hm2。
(2)通過調查________________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種組成。
(3)實現結果表明:架網時,有無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增加量相似;不架網時,與無布氏田鼠的樣地相比,有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明顯降低。由此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人員發現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有助于其改善視野,躲避天敵,請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為草原鼠害防控提出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0分)(2024·金華高二調研)某濕地生態區的淺水區(間歇性擱水區)是深水區群落與沼澤地群落的生態交錯區域。沉水植物、浮葉植物主要分布在深水區,沼澤化草甸主要分布在沼澤地,在淺水區,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沼澤化草甸鑲嵌分布。生態交錯區物種數目及一些物種的密度增大的趨勢稱為邊緣效應,在生態交錯區常包含兩個重疊群落中所共有的一些物種以及交錯區本身所特有物種。回答下列問題:
(1)區分深水區群落與沼澤地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可通過物種豐富度反映群落的該特征。淺水區的生物分布具有鑲嵌性,這屬于群落的____________結構。
(2)生態交錯區域是多種要素的聯合作用和轉換區,生活在生態交錯區域中的動物與兩個鄰近生態系統相比,動物多樣性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濕地生態區除了少數低洼地存有少量自然植被,湖岸常種有灌木和喬木,說明人類的活動能夠改變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
(3)生態交錯區域的食草魚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______,該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肉食性魚類相比,食草魚的同化量和攝入量的比值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1分)圖1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部分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圖2是一個由5種生物組成的食物網;圖3所示為桑基魚塘農業生態系統局部的能量流動,圖中字母代表相應能量。據圖回答以下問題:
(1)圖1中缺少兩個重要過程,請用文字和箭頭的形式補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1中的無機環境也表示大氣中的CO2,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使其在夏季的含量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冬季。
(3)若圖2中的b大量減少,則短期內e的數量會__________;若圖2食物網中e攝食d和c的比例為3∶1,c攝食的兩種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則e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傳遞效率計算,需要消耗生產者________kg。
(4)圖3中桑樹和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用圖3中字母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
(5)蠶沙(糞便)投入魚塘供給魚食用,進而實現了能量的______________,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蠶沙中的能量屬于第________個營養級所含的能量。如果蠶的排泄物經處理后作為農作物肥料,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使農作物增產,請從光合作用原理解釋農作物增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2分)舟山因海而生,為海而謀。為緩解“東海無魚”之痛,舟山市政府出臺伏季休漁、整治海洋垃圾等一系列修復措施。為評估修復效果,科研人員對海洋不同區域的物種進行調查研究,如圖為沿岸帶某底棲植物群落隨季節變化優勢種(相對數量占比>5%)的分布情況。
注:不同底紋代表不同優勢種,空白代表除優勢種外的其他底棲植物。
回答下列問題:
(1)近年來舟山海域小黃魚、帶魚、黑鯛等魚類的種群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原因是伏季休漁使種群的____________增大,整治海洋垃圾可使環境容納量增大。魚的種群數量通常可采用______________法進行調查。
(2)調查發現近兩年舟山海域沿岸帶的底棲植物數量明顯增多,可推測底棲動物的數量也在增加,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中底棲植物群落的季節性變化主要體現在優勢種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環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據圖判斷春季和秋季的物種豐富度高于夏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響優勢種①從3月到9月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除捕食外,還有____________;優勢種能夠憑借自己的數量和生活力對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保護群落不僅要保護珍稀物種,也要保護優勢種。
答案精析
1.D [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不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的趨勢,A錯誤;種群的性別比例往往通過影響種群的出生率而間接影響種群的密度,若種群性別比例偏離1∶1后不會使出生率降低,則種群數量不會變少,B錯誤;種群內個體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傳,既有遺傳也有變異,有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C錯誤。]
2.B [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可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但該方法只能估算其數量而不能準確計算其數量,A錯誤;分析表格數據可知,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捕獲率更低,說明該方法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B正確;連續放牧會導致草原上的草被家畜更多攝食,降低了布氏田鼠種群的食物來源和遮蔽空間,從而導致其死亡率升高,導致種群密度降低,C錯誤;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導致死亡率升高,成年個體死亡的同時也會導致出生率降低,從而引起該鼠種群密度下降,D錯誤。]
3.C [食蚊魚只是捕食蚊蟲幼蟲和其他水生動物的卵和幼體,水體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數量減少,生產者的數量可能增多,C錯誤。]
4.C [由于增長速率先增大后變小,所以這14年中白頭鵯種群的數量呈“S”形增長,A錯誤;第14年時白頭鵯種群的種群增長速率為0.03,其年齡結構為增長型,之后的增長速率若大于0,則種群的數量仍會增加,B錯誤;由于第2~14年間,種群增長速率一直大于0,所以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故白頭鵯種群在第6年的種內競爭比第10年的更加緩和,C正確;由于表格中調查時間間隔較長,故據題表數據不能判斷種群的最大增長速率,也不能預測種群數量在第16年剛好達K值,D錯誤。]
5.B
6.A [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時,種群數量為K/2,此時種內斗爭不是最小的,A錯誤;該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幼蟲密度下降,可見食物是影響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外源性因素,B正確;某昆蟲幼蟲攝食落葉松的松針,在這條食物鏈中,落葉松處于第一個營養級,該昆蟲幼蟲處于第二個營養級,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C正確;該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其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松針長度,D正確。]
7.D [生態位的分化會使不同生物分別利用不同的資源,減少競爭,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增加,D錯誤。]
8.B [“塞上江南”的最終平衡狀態取決于環境,B錯誤。]
9.B [整個過程從裸露的沙丘開始,屬于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A正確;穩定的山毛櫸-槭樹林群落中,能量的輸入與輸出以及生產量和消耗量(如呼吸)達到平衡,故可知凈初級生產量與異養生物的呼吸量之差約為0,B錯誤;群落的最終演替結果是由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的,C正確;喜沙植物等先鋒植物的出現改良了群落的環境,為后來植物種類的出現創造了適宜環境,因此植物種類的變化與環境的變化是相互作用的,D正確。]
10.B [食物網中的動物有些屬于同一個營養級,如食物網中的植食動物都屬于第二個營養級,A錯誤;海洋生態系統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鏈為主,也存在腐食食物鏈,B正確;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不包含分解者,C錯誤;難降解的有害物質會沿著食物鏈轉移和富集,D錯誤。]
11.C [所有消費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間接地利用初級生產量為生,A錯誤;海洋的年凈初級生產總量只有陸地的年凈初級生產總量的一半,但是海洋的年凈次級生產總量卻相當于陸地的年凈次級生產總量的三倍多,B錯誤;次級生產量是指動物和其他異養生物靠消耗初級生產量制造的有機物或能量,故分解者通過利用動植物殘骸所生產的有機物屬于次級生產量,C正確。]
12.C [動物不一定都是消費者,也可以是分解者,該食物網中的浮游動物為第二個營養級,是初級消費者,C錯誤。]
13.A [信息傳遞可以發生在同一物種或者不同物種的個體之間,還可以存在于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而生長激素對動物生長的調節為體內調節,不屬于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A錯誤。]
14.B [根據該海域的魚類分布情況可知,其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環境污染會造成魚類宜居水域的縮小,進而影響生態位寬度的大小,C正確;從鯪的Bi值可看出,鯪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競爭能力最強,D正確。]
15.B [治理前的水體不能實現自我凈化,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A錯誤;引種蘆葦、香蒲既可吸收水中無機鹽,又能遮光抑制藻類生長繁殖,B正確;“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涉及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且間接使用價值大于直接使用價值,C錯誤;放養植食性魚類可以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類,但能量不能循環利用,D錯誤。]
16.A [乙的能量來源除了甲以外還有外界有機物,故乙糞便中的能量不是全部屬于A,A錯誤;分析題圖,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甲為生產者,乙為初級消費者,丙為次級消費者,丁為分解者,其中乙、丙和丁屬于次級生產者,B正確;B為甲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為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I為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正確;乙為第二個營養級,丙為第三個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同化量之比,但是這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第二個營養級有有機物的輸入,故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D正確。]
17.C [生態廊道建設屬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其著重保護的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A正確;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的措施,B正確;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錯誤;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增加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使營養結構變得更加復雜,進而可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D正確。]
18.A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水循環、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這些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A錯誤。]
19.A
20.C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草地外貌的季節性變化是由于時間的推移所致,體現了群落的時間結構,A正確;過度放牧、開墾草原等都將導致野生生物生存環境破壞,從而使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不能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C錯誤。]
21.(1)優勢種 (2)穩定型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相對穩定 下降 自我調節
22.(1)隨機 70 (2)物種豐富度 (3)被捕食風險(伯勞鳥的捕食)增加了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 在草原鼠害嚴重地區,適當保留或種植一定數量的芨芨草
解析 (1)樣方法可用于調查植物種群密度,該方法應遵循隨機取樣原則;分析題意,第一次捕獲75只,幾天后第二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30只帶有標志,第一次標志的布氏田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布氏田鼠出生而種群總數量穩定,設該牧場布氏田鼠的數目為X,則有(75-5)/X=30/60,X=140(只),由于調查面積是2 hm2,則該牧場上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約為140/2=70(只/hm2)。(2)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故通過調查物種豐富度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種組成。(3)分析題意,架網時,有無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增加量相似;不架網時,與無布氏田鼠的樣地相比,有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明顯降低,說明被捕食風險(伯勞鳥的捕食)增加了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由于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有助于其改善視野,躲避天敵,故為了控制草原鼠的數量,可在草原鼠害嚴重地區,適當保留或種植一定數量的芨芨草。
23.(1)物種組成 水平 (2)高(大) 生態交錯區環境條件更復雜,能生長不同類型的植物,從而為更多種類的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 速度和方向 (3)消費者 促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食草魚攝入的食物中纖維素含量較高,不易消化吸收,能量隨糞便排出的比例較大
24.(1)無機環境→丁,甲→丙 (2)低于 (3)增加 2 125 (4)(D/A)×100% (5)多級利用 一 排泄物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產生CO2和無機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
解析 (1)根據丁的箭頭只有指出沒有指入,說明丁為生產者,可利用無機環境中的CO2,因此缺少無機環境指向丁的箭頭,乙和丁都有箭頭指向丙,說明丙為分解者,則甲也應該有箭頭指向分解者,即還缺少甲指向丙的箭頭。(2)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比冬季強,由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氣中的CO2,所以大氣中CO2在夏季的含量低于冬季。(3)若圖2中的b大量減少,c由第二、三個營養級變為第二個營養級,短期內同化的能量增多,個體數量增加,進一步導致e的數量增加。若圖2食物網中e攝食d和c的比例為3∶1,則e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傳遞效率計算,在a→d→e這條食物鏈中,消耗a為10×3/4÷10%÷10%=750 (kg);在c→e中,消耗c為10×1/4÷10%=25 (kg)。又因c攝食的兩種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在a→c→e這條食物鏈中,c消耗a為25×1/2÷10%=125 (kg),在a→b→c→e這條食物鏈中,c消耗a為25×1/2÷10%÷10%=1 250(kg)。綜上分析,共需要消耗生產者750+125+1 250=2 125(kg)。(4)由圖3可知,桑樹的同化量為A,蠶的同化量為D,因此桑樹和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A)×100%。(5)蠶沙(糞便)投入魚塘供給魚食用,進而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蠶沙(糞便)中所含的能量是蠶未同化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即第一個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蠶的排泄物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產生CO2和無機鹽,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因此蠶的排泄物經處理后作為農作物肥料,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使農作物增產。
25.(1)出生率 標志重捕 (2)植物能為動物提供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 種類 數量 溫度和光強度 不能 圖中反映的只是不同季節優勢種的變化,而不能反映所有物種數目的多少 (3)競爭 結構和內部環境
解析 (1)休漁將有利于提高魚類種群的出生率,進而提高種群密度。標志重捕法是研究種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適用于魚這種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2)植物可為動物提供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底棲植物數量明顯增多,則底棲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從圖中可知,不同的月份,優勢種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故底棲植物群落的季節性變化主要體現在優勢種的種類和數量變化。春季和秋季優勢種的豐富度(3月和9月)較高,而夏季(6月)優勢種的豐富度較低,說明可能是溫度和光照變化影響的結果。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該圖反應的只是群落中優勢種的變化,并不能反映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物種豐富度的高低。(共69張PPT)
模塊檢測試卷(二)
1.種群是具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調節、動態變化和發展的有機體。以下關于種群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和數量變化趨勢
B.種群性別比例若偏離1∶1,則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少
C.種群內個體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
D.年齡結構可預測種群未來的數量變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不能反映種群數量變化的趨勢,A錯誤;
種群的性別比例往往通過影響種群的出生率而間接影響種群的密度,若種群性別比例偏離1∶1后不會使出生率降低,則種群數量不會變少,B錯誤;
種群內個體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傳,既有遺傳也有變異,有利于保持物種的延續和遺傳多樣性,C錯誤。
2.(2023·湖州高二統考)科研小組研究了某草原上家畜的不同放牧方式對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影響,其中按月輪牧指周期為一個月的放牧和禁牧交替進行,得到的結果如表所示,捕獲率表示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相對大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放牧方式 禁牧 連續放牧 按月輪牧
捕獲率% 6% 2% 3.3%
A.可用標志重捕法獲得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種群的準確數量
B.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
C.連續放牧加劇了鼠群與其捕食者的關系,死亡率升高導致其密度降低
D.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死亡率升高是引起該鼠種群密度下降
 的唯一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放牧方式 禁牧 連續放牧 按月輪牧
捕獲率% 6% 2% 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該草原上布氏田鼠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可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但該方法只能估算其數量而不能準確計算其數量,A錯誤;
分析表格數據可知,與按月輪牧相比,連續放牧捕獲率更低,說明該方法降低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的作用更顯著,B正確;
放牧方式 禁牧 連續放牧 按月輪牧
捕獲率% 6% 2% 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連續放牧會導致草原上的草被家畜更多攝食,降低了布氏田鼠種群的食物來源和遮蔽空間,從而導致其死亡率升高,導致種群密度降低,C錯誤;
在禁牧區采取藥物滅鼠措施后,導致死亡率升高,成年個體死亡的同時也會導致出生率降低,從而引起該鼠種群密度下降,D錯誤。
放牧方式 禁牧 連續放牧 按月輪牧
捕獲率% 6% 2% 3.3%
3.食蚊魚原產北美洲,曾因其捕食蚊蟲幼蟲而被引種到世界各地。但食蚊魚也會捕食水生動物的卵及幼體,引起土著魚類瀕危或滅絕。下列關于食蚊魚入侵引起的變化,敘述錯誤的是
A.魚類種群年齡結構將發生改變
B.水體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降低
C.水體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數量減少
D.水體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發生改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食蚊魚只是捕食蚊蟲幼蟲和其他水生動物的卵和幼體,水體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數量減少,生產者的數量可能增多,C錯誤。
4.某高級中學遷入新建校園14年,校園中鳥綱鵯科動物白頭鵯在14年間的增長速率如表所示。據表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長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這14年中白頭鵯種群的數量呈“J”形增長
B.據第14年的種群年齡結構可預測后續種群數量將下降
C.白頭鵯種群在第6年的種內競爭比第10年的更加緩和
D.據表格數據可以預測,種群數量在第16年剛好達K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由于增長速率先增大后變小,所以這14年中白頭鵯種群的數量呈“S”形增長,A錯誤;
第14年時白頭鵯種群的種群增長速率為0.03,其年齡結構為增長型,之后的增長速率若大于0,則種群的數量仍會增加,B錯誤;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長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由于第2~14年間,種群增長速率一直大于0,所以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故白頭鵯種群在第6年的種內競爭比第10年的更加緩和,C正確;
由于表格中調查時間間隔較長,故據題表數據不能判斷種群的最大增長速率,也不能預測種群數量在第16年剛好達K值,D錯誤。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長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5.(2024·杭州高二檢測)玉米蚜蟲體型小,多群集在心葉,刺吸玉米的汁液,是一種有害生物,每年5~8月危害嚴重,如遇干旱、旬降雨量低于20 mm,危害會更加嚴重。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調查蚜蟲的種群密度不宜使用標志重捕法
B.氣候導致蚜蟲數量發生變化屬周期性波動
C.我國常利用天敵七星瓢蟲對蚜蟲進行生物防治
D.農業專家可根據當地氣象數據進行蟲害預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6.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密度下降,使松樹得到恢復。反過來隨著食物質量的提高,幼蟲數量又有所增加。幼蟲的密度(虛線)與落葉松的最大松針長度(實線)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時,
 種內斗爭最小
B.食物是引起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變化的
 外源性因素
C.該昆蟲幼蟲與落葉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
D.該昆蟲幼蟲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松針長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該昆蟲幼蟲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時,種群數量為K/2,此時種內斗爭不是最小的,A錯誤;
該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影響松
樹的生長,最大松針長度減小,來年幼蟲的食物質量變差,導致該昆蟲幼蟲密度下降,可見食物是影響該昆蟲幼蟲種群數量的外源性因素,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某昆蟲幼蟲攝食落葉松的松針,在這條食物鏈中,落葉松處于第一個營養級,該昆蟲幼蟲處于第二個營養級,該昆蟲幼蟲與落葉
松處于同一捕食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C正確;
該昆蟲幼蟲取食落葉松,其環境容納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落葉松的松針長度,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7.(2024·寧波高二調研)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群落內兩個生態位很接近的物種會向著占有不同的空間、不同的食性、不同的活動時間或其他生態習性上分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群落中每種生物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物種之間、物種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
B.群落內生態位重疊程度加劇不利于環境資源的利用
C.發生生態位重疊的物種之間的競爭會導致重疊程度降低
D.生態位的分化會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生態位的分化會使不同生物分別利用不同的資源,減少競爭,導致群落物種豐富度增加,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2024·臺州高二期末)經過多年努力,榆林地區的林木覆蓋率提高到了34.8%,使毛烏素沙漠80%成為了綠洲,被網友稱為“塞上江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沙漠變綠洲說明人類活動可以改變演替的方向
B.“塞上江南”的最終平衡狀態取決于人類活動
C.在沙漠中植樹造林加快了沙漠到綠洲的演替速度
D.沙漠區域內的演替過程伴隨著群落空間結構改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塞上江南”的最終平衡狀態取決于環境,B錯誤。
9.在某個裸露的沙丘上,首先出現喜沙植物,隨時間推移,優勢種依次為松、柏、黑櫟、山核桃,最后發展為穩定的山毛櫸-槭樹林群落,整個演替大約經歷了1 000年。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此沙丘上進行的演替為初生演替
B.穩定的山毛櫸-槭樹林群落中凈初級生產量為0
C.該群落最終演替為森林與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有關
D.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的變化與環境的變化是相互作用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整個過程從裸露的沙丘開始,屬于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A正確;
穩定的山毛櫸-槭樹林群落中,能量的輸入與輸出以及生產量和消耗量(如呼吸)達到平衡,故可知凈初級生產量與異養生物的呼吸量之差約為0,B錯誤;
群落的最終演替結果是由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的,C正確;
喜沙植物等先鋒植物的出現改良了群落的環境,為后來植物種類的出現創造了適宜環境,因此植物種類的變化與環境的變化是相互作用的,D正確。
10.下列關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敘述,正確的是
A.食物網中的動物都屬于不同的營養級
B.海洋生態系統中以捕食食物鏈為主
C.最簡單的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和分解者組成
D.有害物質都會沿著食物鏈轉移和富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食物網中的動物有些屬于同一個營養級,如食物網中的植食動物都屬于第二個營養級,A錯誤;
海洋生態系統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鏈為主,也存在腐食食物鏈,B正確;
捕食食物鏈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不包含分解者,C錯誤;
難降解的有害物質會沿著食物鏈轉移和富集,D錯誤。
1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生產量和生物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A.并非所有消費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間接依賴初級生產量為生
B.海洋面積雖然比陸地大一倍,但其年凈次級生產總量卻只有陸地的一半
C.分解者通過利用動植物殘骸所生產的有機物屬于次級生產量
D.食高等植物的消費者比食單細胞藻類的消費者具有更高的次級生產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所有消費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間接地利用初級生產量為生,A錯誤;
海洋的年凈初級生產總量只有陸地的年凈初級生產總量的一半,但是海洋的年凈次級生產總量卻相當于陸地的年凈次級生產總量的三倍多,B錯誤;
次級生產量是指動物和其他異養生物靠消耗初級生產量制造的有機物或能量,故分解者通過利用動植物殘骸所生產的有機物屬于次級生產量,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2.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部分食物網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食物網由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
 連接而成,圖中食物網包含4條食
 物鏈
B.捕食食物鏈中處于第一個營養級的生物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C.動物不一定都是消費者,該食物網中的浮游動物為次級消費者
D.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渠道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動物不一定都是消費者,也可以是分解者,該食物網中的浮游動物為第二個營養級,是初級消費者,C錯誤。
13.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的說法,錯誤的是
A.對動物生長有調節作用的生長激素屬于信息傳遞中的化學信息
B.利用信息傳遞可以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也可以對有害動物進
 行控制
C.在生態系統中,某些植物在長日照條件下才開花,說明信息傳遞有利
 于種群的繁衍
D.利用釋放性外激素干擾害蟲的雌雄交配屬于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應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信息傳遞可以發生在同一物種或者不同物種的個體之間,還可以存在于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而生長激素對動物生長的調節為體內調節,不屬于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A錯誤。
14.科研人員對岱衢洋海域的魚類資源生態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表(說明:優勢種相對重要性指數IRI>1 000為優勢種,生態位寬度Bi值越大,表示該物種的生態位寬度越大,Gf是底層魚類,Nb是近底層魚類,Mu是中上層魚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5
編號 種類 IRI Bi 生態類型
A1 鳀 9 507.31 1.79 Mu
A2 鯪 6 997.83 1.82 Mu
A3 黃姑魚 16.24 0.80 Nb
A4 帶魚 24.30 0.90 Nb
A5 焦氏舌鰨 13.54 0.76 Gf
A6 前頜間銀魚 20.66 1.21 Gf
A.該海域的優勢種是鳀和鯪
B.該海域的魚類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
C.環境污染可影響生態位寬度的大小
D.在所調查物種中,鯪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競爭能力最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5
根據該海域的魚類分布情況可知,其存在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
環境污染會造成魚類宜居水域的縮小,進而影響生態位寬度的大小,C正確;
從鯪的Bi值可看出,鯪對資源的利用能力和競爭能力最強,D正確。
15.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科研人員對某地富營養化水體實施生態恢復,先后向水體引入以藻類為食的某些貝類,引種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養植食性魚類等。經過一段時間,水體基本實現了“水清”“景美”“魚肥”的治理目標。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治理前的水體不能實現自我凈化,說明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保持穩態的
 能力強
B.蘆葦、香蒲在與藻類競爭中具有優勢,能有效抑制藻類生長繁殖
C.“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大于間接使用價值
D.放養植食性魚類可以加快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治理前的水體不能實現自我凈化,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A錯誤;
引種蘆葦、香蒲既可吸收水中無機鹽,又能遮光抑制藻類生長繁殖,B正確;
“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涉及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且間接使用價值大于直接使用價值,C錯誤;
放養植食性魚類可以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類,但能量不能循環利用,D錯誤。
16.(2023·湖州高二檢測)如圖是某生態農場的能量流動過程示意圖,其中A~J表示能量值(單位相同)、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乙糞便中的能量全部屬于A
B.圖中的次級生產者有乙、丙和丁
C.各營養級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分別
 用B、D、I表示
D.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乙的能量來源除了甲以外還有外界有機物,故乙糞便中的能量不是全部屬于A,A錯誤;
分析題圖,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
生物成分,甲為生產者,乙為初級消費者,丙為次級消費者,丁為分解者,其中乙、丙和丁屬于次級生產者,B正確;
B為甲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為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I為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乙為第二個營養級,丙為第三個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同化量之比,但是這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第二個營養級有有機
物的輸入,故第二個營養級到第三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F/(C+G)×100%,D正確。
17.(2023·紹興高二統考)生態廊道指適應生物遷移或棲息的通道,可將保護區之間或與之隔離的其他生境相連。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廊道建設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
B.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
C.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種間的基因交流
D.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
 穩態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生態廊道建設屬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其著重保護的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層次,A正確;
生態廊道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就地保護措施,就地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的措施,B正確;
生態廊道聯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錯誤;
生態廊道建設可恢復珍稀物種生物數量,增加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使營養結構變得更加復雜,進而可提高生態系統抵抗干擾保持穩態的能力,D正確。
18.(2024·麗水高二檢測)濕地介于水陸過渡地帶,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生態功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濕地具有的調節水循環和區域氣候的功能屬于直接使用價值
B.濕地過渡地帶的屬性使得物種豐富度高于相鄰群落
C.濕地公園的建設說明人類活動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
D.濕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水循環、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這些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A錯誤。
(2023·溫州高二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第19、20小題。
我國勞動人民留下大量描寫草原美麗風光的詩句,如“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在我國北方的原野上,各種草本植物出現四季更替。草原返青時,食草動物先在遠處通過識別植物的綠色來搜尋食物,然后在近處通過植物的氣味來辨別和攝取食物。
19.組成草原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中,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是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下列關于北方草原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一歲一枯榮”體現了草原群落具有時間結構
B.草原上的動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
C.大量放牧或開墾草原變耕地能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
D.食草動物用來辨別和攝取食物的植物氣味屬于化學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草地外貌的季節性變化是由于時間的推移所致,體現了群落的時間結構,A正確;
過度放牧、開墾草原等都將導致野生生物生存環境破壞,從而使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不能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C錯誤。
21.某森林生態系統中有甲、乙兩種昆蟲,起初這兩種昆蟲的種群密度長期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后來在時間T點,對森林施放了一種鄰近林區曾多次使用的化學殺蟲劑,這一生態系統就發生了變化,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若該森林是北方針葉林,則該森林的_______植物具有葉呈針狀,表面有增厚的角質膜和內陷的氣孔等特征。
(2)據圖分析可知,施藥前乙昆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________。施藥后,甲、乙兩種昆蟲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不同,甲昆蟲密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優勢種
穩定型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施藥前,該森林生態系統保持_________的狀態,施藥后,隨著甲昆蟲密度的增加,該森林的初級生產量______(填“升高”“下降”或“不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說明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相對穩定
下降
自我調節
22.(2024·紹興高二期末)布氏田鼠是草原上的一種小型食草哺乳動物,伯勞鳥是其天敵之一,鼠洞周圍的芨芨草常被布氏田鼠簡單切斷其莖葉的基部,但田鼠并不以芨芨草為食。為探究布氏田鼠破壞芨芨草的原因,研究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員進行下列實驗:在樣地架網阻止伯勞鳥進入,測量芨芨草的體積并計算其一個月后的變化,以反映布氏田鼠的行為,結果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芨芨草的種群密度:采用樣方法,選擇樣方時應遵循_____原則。調查布氏田鼠種群密度:在2 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75只,標志并放歸;幾天后第二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30只帶有標志,標志物不影響布氏田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的生存和活動并可用于探測布氏田鼠的狀態,若第一次標志的布氏田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布氏田鼠出生而種群總數量穩定。則該牧場上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約為___只/hm2。
隨機
7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樣方法可用于調查植物種群密度,該方法應遵循隨機取樣原則;分析題意,第一次捕獲75只,幾天后第二次捕獲了60只,其中有30只帶有標志,第一次標志的布氏田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競爭、天敵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該段時間
內有布氏田鼠出生而種群總數量穩定,設該牧場布氏田鼠的數目為X,則有(75-5)/X=30/60,X=140(只),由于調查面積是2 hm2,則該牧場上布氏田鼠種群密度約為140/2=70(只/hm2)。
(2)通過調查____________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種組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物種豐富度
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故通過調查物種豐富度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種組成。
(3)實現結果表明:架網時,有無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增加量相似;不架網時,與無布氏田鼠的樣地相比,有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明顯降低。由此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人員發現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有助于其改善視野,躲避天敵,請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為草原鼠害防控提出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被捕食風險(伯勞鳥的捕食)增加了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
在草原鼠害嚴重地區,適當保留或種植一定數量的芨芨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分析題意,架網時,有無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增加量相似;不架網時,與無布氏田鼠的樣地相比,有布氏田鼠的樣地芨芨草體積明顯降低,說明被捕食風險(伯勞鳥的捕食)增加了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
壞;由于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有助于其改善視野,躲避天敵,故為了控制草原鼠的數量,可在草原鼠害嚴重地區,適當保留或種植一定數量的芨芨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3.(2024·金華高二調研)某濕地生態區的淺水區(間歇性擱水區)是深水區群落與沼澤地群落的生態交錯區域。沉水植物、浮葉植物主要分布在深水區,沼澤化草甸主要分布在沼澤地,在淺水區,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沼澤化草甸鑲嵌分布。生態交錯區物種數目及一些物種的密度增大的趨勢稱為邊緣效應,在生態交錯區常包含兩個重疊群落中所共有的一些物種以及交錯區本身所特有物種。回答下列問題:
(1)區分深水區群落與沼澤地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可通過物種豐富度反映群落的該特征。淺水區的生物分布具有鑲嵌性,這屬于群落的______結構。
物種組成
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生態交錯區域是多種要素的聯合作用和轉換區,生活在生態交錯區域中的動物與兩個鄰近生態系統相比,動物多樣性較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濕地生態區除了少數低洼地存有少量自然植被,湖岸常種有灌木和喬木,說明人類的活動能夠改變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
高(大)
速度和方向
生態交錯區環境條件更復雜,能生長不同類型的植物,從而為更多種類的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生態交錯區域的食草魚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_______,該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肉食性魚類相比,食草魚的同化量和攝入量的比值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費者
促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食草魚攝入的食物中纖維素含量較高,不易消化吸收,能量隨糞便排出的比例較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圖1是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部分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圖2是一個由5種生物組成的食物網;圖3所示為桑基魚塘農業生態系統局部的能量流動,圖中字母代表相應能量。據圖回答以下問題: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圖1中缺少兩個重要過程,請用文字和箭頭的形式補充: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無機環境→丁,甲→丙
根據丁的箭頭只有指出沒有指入,說明丁為生產者,可利用無機環境中的CO2,因此缺少無機環境指向丁的箭頭,乙和丁都有箭頭指向丙,說明丙為分解者,則甲也應該有箭頭指向分解者,即還缺少甲指向丙的箭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圖1中的無機環境也表示大氣中的CO2,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使其在夏季的含量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冬季。
25
低于
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比冬季強,由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氣中的CO2,所以大氣中CO2在夏季的含量低于冬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若圖2中的b大量減少,則短期內e的數量會_____;若圖2食物網中e攝食d和c的比例為3∶1,c攝食的兩種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則e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傳遞效率計算,需要消耗生產者_______kg。
25
增加
2 1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若圖2中的b大量減少,c由第二、三個營養級變為第二個營養級,短期內同化的能量增多,個體數量增加,進一步導致e的數量增加。若圖2食物網中e攝食d和c的比例為3∶1,則e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傳遞效率計
算,在a→d→e這條食物鏈中,消耗a為10×3/4÷10%÷10%=750 (kg);在c→e中,消耗c為10×1/4÷10%=25 (kg)。又因c攝食的兩種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在a→c→e這條食物鏈中,c消耗a為25×1/2÷10%=125 (kg),在a→b→c→e這條食物鏈中,c消耗a為25×1/2÷10%÷10%=1 250(kg)。綜上分析,共需要消耗生產者750+125+1 250=2 125(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圖3中桑樹和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用圖3中字母表示為___________。
25
(D/A)×100%
由圖3可知,桑樹的同化量為A,蠶的同化量為D,因此桑樹和蠶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A)×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蠶沙(糞便)投入魚塘供給魚食用,進而實現了能量的_________,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蠶沙中的能量屬于第___個營養級所含的能量。如果蠶的排泄物經處理后作為農作物肥料,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使農作物增產,請從光合作用原理解釋農作物增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級利用

排泄物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產生CO2和無機鹽,促進植物光合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蠶沙(糞便)投入魚塘供給魚食用,進而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蠶沙(糞便)中所含的能量是蠶未同化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即第一個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蠶的排泄物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產生CO2和無機鹽,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因此蠶的排泄物經處理后作為農作物肥料,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使農作物增產。
25.舟山因海而生,為海而謀。為緩解“東海無魚”之痛,舟山市政府出臺伏季休漁、整治海洋垃圾等一系列修復措施。為評估修復效果,科研人員對海洋不同區域的物種進行調查研究,如圖為沿岸帶某底棲植物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隨季節變化優勢種(相對數量占比>5%)的分布情況。
注:不同底紋代表不同優勢種,空白代表除優勢種外的其他底棲植物。
回答下列問題:
(1)近年來舟山海域小黃魚、帶魚、黑鯛等魚類的種群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原因是伏季休漁使種群的______增大,整治海洋垃圾可使環境容納量增大。魚的種群數量通常可采用__________法進行調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出生率
標志重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休漁將有利于提高魚類種群的出生率,進而提高種群密度。標志重捕法是研究種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適用于魚這種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
(2)調查發現近兩年舟山海域沿岸帶的底棲植物數量明顯增多,可推測底棲動物的數量也在增加,其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圖中底棲植物群落的季節性變化主要體現在優勢種的_____和_____的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植物能為動物提供食物條
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環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據圖判斷春季和秋季的物種豐富度高于夏季,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件和棲息空間
種類
數量
溫度和光強度
不能
圖中反映的只是不同季節優勢種的變化,而不能反映所有物種數目的多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植物可為動物提供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底棲植物數量明顯增多,則底棲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從圖中可知,不同的月份,優勢種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故底棲植物群落的季節性變化主要體現在優勢種的種類和數量變化。
春季和秋季優勢種的豐富度(3月和9月)較高,而夏季(6月)優勢種的豐富度較低,說明可能是溫度和光照變化影響的結果。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總數,該圖反應的只是群落中優勢種的變化,并不能反映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物種豐富度的高低。
(3)影響優勢種①從3月到9月數量變化的生物因素除捕食外,還有_____;優勢種能夠憑借自己的數量和生活力對群落的__________
______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保護群落不僅要保護珍稀物種,也要保護優勢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競爭
結構和內部
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原市| 罗城| 顺平县| 罗甸县| 霞浦县| 蛟河市| 天长市| 安化县| 临潭县| 孝感市| 筠连县| 孝昌县| 文成县| 洛南县| 克山县| 确山县| 阜平县| 隆化县| 临安市| 开远市| 桐城市| 菏泽市| 宜阳县| 公安县| 鹰潭市| 上犹县| 大城县| 香港 | 邵东县| 华蓥市| 正安县| 晋宁县| 金溪县| 科技| 台北县| 子洲县| 博野县| 磐安县| 娄底市| 城口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