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2025中考一輪復習 統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概念建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偉大的歷史轉折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經濟特區的建立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夢中國夢宏偉藍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開啟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引進來”“走出去”1978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考點1: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背景內容意義①“兩個凡是”方針的推行引起不滿;②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基礎(1)思想路線: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2)政治路線: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組織路線: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④改革開放影響著世界,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考點2:經濟體制改革考點2.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間 目的:核心內容 影響 1978年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試點:(2)含義:(3)推廣:安徽鳳陽小崗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成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土地所有權歸國家;土地使用權歸農戶“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①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③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時間內容形式土地 歸屬影響啟示 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50-19521953-19561958-19781978年開始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大二公”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所有(私)集體所有(公)集體所有(公)集體所有(公)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利)促進了農業生產(利)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弊)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 (利)①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要尊重客觀的經濟規律,堅持實事求是,結合具體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建國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核心史料:圖文結合 左圖為《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包干到戶合同書》,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文書內容為:“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18戶農民均在合同書上簽名摁手印根據材料,指出這件文物出現的時代背景。請從史料類型和文書內容角度,分析這件文物的史料價值。(8分)時代背景:①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②當時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制約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點2分,共4分)史料價值:①史料類型:圖中文物是研究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手史料。(2分)②文書內容:可用于研究小崗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的情況,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展歷程。(2分)史料價值類非選擇題1.題型特點:材料中有一份或以上的史料,考查該史料的價值。2.解題技巧:(1)判斷該史料類型是一手史料還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更具備研究價值。(2)可以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探究史料價值:①從史料承載的時間、空間等信息,關注史料的歷史價值,可用于研究當時社會情況。②如果史料是藝術品,可從史料外觀上關注史料的藝術價值,可用于研究當時社會的審美情況。③從史料的制作材料和工藝,可以了解史料反映的科學價值。(3)根據題干設問要求按要點回答問題。中考實戰1.(2023廣東)到1984年底,我國鄉鎮企業數達到606.52萬個,比上年增長3.5倍;總產值1 709.89億元,比上年增長68.2%(按當時價格計算)。產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C.國防安全體系的建立 D.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開展B 2.(2021廣州)右圖是1978—2008年全國鄉鎮企業數量變化圖。鄉鎮企業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躍進”運動 B.農業合作化運動C.經濟體制改革 D.人民公社化運動C考點2:經濟體制改革考點2.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 中心環節內容 (措施) 影響 增強企業活力①所有制形式: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1984考點2.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考點2.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考點2:經濟體制改革考點2.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 國內國際提出 完善 特征 意義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推動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到挫折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中考實戰3.(2020廣東)下表反映的是我國工農收入差距狀況,與表中差距變化趨勢緊密相關的是 ( ) A.農村土地改革的推進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C.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年份 工人人均工資收入(元) 農民人均農業生產性收入(元) 工農收入比1978 631 113 5.581979 678 133 5.101980 729 141 5.171981 770 166 4.641982 786 199 3.951983 803 218 3.68B 考點3:對外開放引進來 開始 概況意義擴大 概況格局走出去 深化 (新階段)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1984年開放沿海開放城市:進一步開放大連、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2)1985年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3)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4)1990年,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5)1992年,開放內地(沿江城市、邊境城市、內地省會城市等)形成了“經濟特區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原因:①臨近港澳臺,靠近國際市場;②地處沿海,交通便利;③著名僑鄉,有利于吸引僑資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意義: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意義: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考點3:對外開放走出去 背景深化 (新階段)影響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外開放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②將中國巨大市場帶入全球貿易體系,標志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③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對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知識拓展:中國的工業化知識拓展:中國對外開放形勢的變化中考實戰4.(2023廣東)右圖反映了中國關稅平均稅率的變化情況。這說明,我國( )A.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B.城市改革深入展開C.經濟特區相繼建立 D.小康社會全面建成A5.(2021廣東)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1990年中國只有1家國有企業上榜;到2018年達120家,其中國有企業有83家,約占70%。這表明( )A.中國國有資本的迅速壯大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C.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實現A 中考實戰6.(2020廣東)改革開放初期有學者認為,經濟特區會淪為過去的“租界”,利用外資創辦中外合資企業是西方國家資本輸出、經濟侵略的表現。這反映出當時( )A.經濟全球化的逆轉 B.對特區的認識存在分歧C.全面開放格局形成 D.國有經濟失去主導地位B考點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2012年中共十八大2017年中共十九大關系:一脈相承,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確立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考點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考點4.1:鄧小平理論形成過程(1)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3)1992年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意義:①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②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考點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考點4.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內容意義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考點4.3:科學發展觀確立內容意義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考點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考點4.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意義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①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②中國共產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就是黨的生命。我們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哪兩條正確道路?有什么共同點?時期 符合中國的正確道路 成就 理論新民主主義 革命時期 建立了新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新時期 中國綜合國力增強(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兩條道路 共同點(啟示) 立足國情,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革命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考點5: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一、中國夢宏偉藍圖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三、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四、開啟新征程提出、含義、基本內涵、實現途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拓展】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指南;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保證中考實戰7.(2024廣東)2006—2010年間,我國加大了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億噸,推廣節能燈3.6億只以上。這些做法( )A.體現了綠色發展的理念 B.鞏固了國防建設C.推進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解決了能源問題A 中考實戰8.【觀點論述】改革開放為中國打開了富強之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圖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圖2 農民領取聯產承包責任制合同書圖3 《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圖4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示意圖圍繞“改革開放與社會發展”,先選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圖片,然后提取圖片信息,自擬論題,運用所學中國現代史知識展開論述。(10分。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選擇的圖片(填圖號) 提煉的論題 圖1、圖2、圖3、圖4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圖2、圖3農村、城市改革煥發了中國經濟活力(1)尋找關聯,提煉論題論題: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選擇:圖1、圖2、圖3、圖4論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1980年中央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對外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結論:所以,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經濟建設,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國際地位。(10分)9.中國式現代化獨具特色,取得了許多偉大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下表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歷程。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1921—1949年 1949—1978年 1978—2012年 2012年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考實戰(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1949年以后中國共產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方面實行的政策或措施。概括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歷程的特點。(10分)措施:①“一五”計劃(或三大改造);②改革開放;③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等。(6分,每個階段舉出一個政策或措施,順序不要亂)特點:①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分階段有步驟地全面推進;等等。(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材料二 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比較。 西方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角度一 發展道路:走殖民擴張的道路 相關史實:① 發展道路:②相關史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二 西方現代化追求財富積累,使大量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里,人們生活水平的差異越來越大。當今美國等西方國家財富的不平等程度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式現代化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10.2億人擁有基本養老保險,13.6億人擁有基本醫療保險(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將①②處補充完整(①處補充兩點史實,②處補充一點即可)。比較角度二體現的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不同。(8分)補充①:①歐洲殖民者掠奪殖民地資源;②殖民爭霸戰爭;③“三角貿易”;④鴉片戰爭;等等。(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補充②: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2分)不同:①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貧富差距大;②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一點1分,共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