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一個世紀以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5世紀的世界地圖16世紀的世界地圖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更為全面和深刻。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第7課目標導航1.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理解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2.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時空觀念:精準識記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具體史實,理解此時人口遷徙的特點。史料實證:梳理國際貿易的概況,理解商品世界性流動的整體態勢及特點。唯物史觀:了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展早期殖民擴張的史實,認識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1課程標準2素養解讀一、流動: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04商品流動03疾病傳播二、變動:世界格局的演變01人口遷移02物種交換指15世紀以后出現的,以歐洲人為主導的、跨越國家、民族、文化和社會形態界限的接觸與互動。全球聯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規模空前的交換,這當中既包括物種的交換,也包括商品的交換。其結果既有積極的,比如促進了彼此的發展和進步,也有消極的,比如造成戰爭、疾病和滅絕。概念解讀05殖民擴張0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02世界經濟格局04人類文明格局03世界政治格局所謂世界格局是指在國際舞臺的主要政治力量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結構狀態,一種力量對比態勢,包括政治格局、經濟格局、軍事格局等。目 錄CONTENTS變之動因:人口與物種的流動一二變之媒介: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思考1:請根據教材,畫出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流的圖示。1.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黑人白人印第安人混合血統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亞非大洋洲都有族群混合現象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馬牛豬羊雞;小麥燕麥大麥裸麥;橄欖葡萄美洲世界各地一、變之動因:人口與物種的流動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一、變之動因:人口與物種的流動材料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時間 1500~185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改變全球種族、人口分布;全球性的流動增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世紀至19世紀中葉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主要從歐洲、非洲遷移到美洲;白人移民為自愿移民;被強迫移民的數量較多;2.根據材料分析,移民帶來的影響。問題探究促進物種的交流;疾病傳播……一、變之動因:人口與物種的流動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后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的研究成果思考:新物種傳入給中國明時期帶來的影響1.穩定社會秩序2.促進社會經濟發展3.促進人口增長4.豐富中國人的飲食結構5.影響生態環境……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一、變之動因:人口與物種的流動美洲歐亞世界物種的交流,特別是人種的重新分布,逐漸改變世界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環境狀態。歐洲人把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當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總結:一、變之動因:人口與物種的流動史料1:從1519年開始,天花伴隨著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不到一個世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萬銳減到130萬。——《新全球史》史料2:1699年某位日耳曼傳教士的記載可謂不無夸大:“印第安人,這么輕易就會死去,只消見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們失魂喪命。”。……歐洲人帶來的天花、麻疹、流感、斑疹傷寒、白喉、瘧疾、肺結核和黃熱病等傳染病的流行,使北美洲印第安人口在一兩個世紀之內減少了95%。1.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2.影響:傳染病造成的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是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材料分析疾病傳播的表現和影響2.疾病傳播一、變之動因:人口與物種的流動【學習聚焦】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②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畜禽:馬、牛、豬、羊、雞;作物: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水果:橄欖和葡萄等①歐亞大陸物種引入美洲②美洲特產流向世界①傳播動植物種群,豐富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②導致各種疾病的傳播(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概況:影響:背景:①新航路開辟推動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對比新航路開辟前后的世界貿易,出現了那些不同呢?(一)商品的世界性流通的原因二、變之媒介: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概況 全球航路的開辟提升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齊頭并進。二、變之媒介: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海路貿易 主導國 貿易雙方及主要交換物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 歐美貿易三角貿易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太平洋貿易西歐諸國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手工制品(歐洲) 貴金屬、蔗糖和煙草(南美)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歐洲) 黑人(非洲)→奴隸(美洲)→蔗糖、棉花、煙草等(歐洲)葡萄牙線路1:生絲、瓷器等(中國澳門) 印度果阿中轉 白銀(歐洲)→中國線路2:生絲(中國) 澳門 白銀(日本)西班牙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中國) 馬尼拉 白銀(墨西哥)商品流通(二)表現二、變之媒介:商品的世界性流動非洲的災難:黑奴貿易/三角貿易歐洲非洲美洲①出程:從歐洲運載槍械、布匹等貨物到非“換取”奴隸②中程 運奴隸到美洲販賣③歸程 從美洲運蔗糖、棉花、煙草、礦產品原料、金銀到歐洲每次航程折返約六個月,三種不同的生意,獲利100%~1000%戈雷島,大西洋的一個島嶼。殖民者把它作為販運、關押黑人奴隸的場所,成為西非最大的奴隸轉運站。據統計,至少有2000萬黑人奴隸從戈雷島被轉賣出去,有500萬黑人死于途中。1978年戈雷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遺產。 ——來自百度百科“罪惡的黑奴貿易”二、變之媒介: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新航路開辟前 VS 新航路開辟后探究:當時大量白銀為何涌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史料1:西班牙帆船到中國來進行貿易,中國史料記載很多。明末時人記載,“其夷佛郎機也,其國有銀山,有夷人鑄作;銀錢獨盛。……若販呂宋,則單得其銀錢。”關于明代流入中國白銀的估計,我國學者王裕巽通過對國內外史料的分析,認為明代中國從國外貿易中得到了超過3億兩的白銀,具體數字為:從西班牙得到 87750000兩,從日本得到 200000000兩,從葡萄牙得到 42762750兩,總計為330512750兩。——韓琦《美洲白銀與早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史料2:中國白銀時代自明代開端,白銀作為中國主幣行用直至1935 年,長達約500 年之久。以貴金屬白銀為征象,明代中國與兩個重要歷史拐點的開端相聯系:一是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向近代國家與社會的轉型開端相聯系,一是世界一體化或稱全球化的開端相聯系,這使明代成為中國史上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時期。——摘編自孫良玉《淺論明代白銀貨幣化》背景:①明朝中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手工業發達,茶葉、絲綢、瓷器等大量出口;②商品貨幣經濟活躍,市鎮商業繁榮,白銀在流通中廣泛使用;③葡萄牙、西班牙開辟了美洲對中國、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貿易航線。影響:①形成了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②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二、變之媒介:商品的世界性流動非洲貴金屬第一次國際分工已大規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為一個經濟單位。南北美洲生產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亞洲提供各種奢侈品,而西歐則指揮這些全球性活動。——《全球通史》歐洲美洲中國日本果阿馬尼拉白銀白銀白銀黑奴手工制品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以歐洲為主導的世界格局逐漸形成。二、變之媒介: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概念解析(1)早期(新航路開辟至工業革命以前):以資本原始積累為主要目標,公開掠奪為主要手段;(2)中期 (工業革命期間):以爭奪商品銷售市場與原料產地為主要目標,商品輸出為主要手段(3)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以尋求投資場所,劃分勢力范圍、強占殖民地為主要目標,資本輸出為主要手段。階段劃分指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即工業革命以前的歐洲列強在亞、非、拉美的侵略擴張活動。當時的殖民國家主要有西、葡、荷、英、法等五個國家,其中大多數為封建國家。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一)表現1.西葡雙雄(15-16世紀):16世紀西班牙占領地區16世紀葡萄牙占領地區1493年劃1494年劃教皇子午線西班牙葡萄牙①殖民地:中南美洲(除巴西以外)、菲律賓亞非為主美洲為主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壟斷商路,欺詐貿易。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中國澳門②方式:①殖民地:②方式:建立殖民帝國、掠奪金銀、黑奴貿易、種植園、種族屠殺。西班牙“無敵艦隊”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知識拓展:教皇子午線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銳。1493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規定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屬于西班牙的勢力范圍,該線以東的一切土地屬于葡萄牙的勢力范圍。由于葡萄牙不滿這一仲裁,西、葡兩國又于1494年締結條約,把這條線向西移動270里格。根據這個條約,巴西被劃入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實質: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影響:平衡了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大海洋強國一百多年的勢力范圍和殖民霸權。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16世紀前期,西班牙國內農產品的價格猛漲,受封建貴族剝削和城市行會的影響,西班牙工農業產品的價格遠高于英國、法國、尼德蘭的同類產品,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力。當時西班牙推行稱霸歐洲的政策,將財富用于軍事和政治活動,西班牙貴族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揮霍。所以西班牙進行的殖民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他人作嫁衣。這表明( )A.封建統治阻礙了西班牙資本主義的發展B.價格革命未對西班牙的社會發展造成影響C.西班牙的殖民強國地位被英、法等國取代D.西班牙的殖民掠奪所得都用于政治和軍事活動A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掠奪得來的財富并沒有在本國轉化為資本,也沒有促進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西班牙“黃金漏斗”1492-1595年,“僅從西印度(美洲)就向本國(西班牙)輸人黃金、白銀達20億皮西塔(西班牙銀幣名)”,同時,西班牙每年要運出約1500萬皮西塔的金銀用于購頭外國的商品。葡萄牙的情況也是如此。西葡掠奪的貴金屬沒有轉化為資本,而是用于奢侈消費,最終落后于他國,所以兩國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落。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一)表現2.荷蘭“海上馬車夫”(17世紀—18世紀中葉)荷蘭殖民活動特點:①建立龐大的商隊,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開展商業競爭。(1602年東印度公司;1621年西印度公司)②在全球拓展殖民據點和殖民地荷蘭在其宣布獨立后,積極推行符合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策,采用靈活多變的外交方針,積極參與商業戰爭,在國際舞臺上站住了腳跟。亞洲:印度沿海、馬六甲、錫蘭、印尼、臺灣美洲:新尼德蘭非洲:好望角1621年,荷蘭設立西印度公司,壟斷美洲和西非地區的貿易1602年荷蘭設立東印度公司,壟斷馬來群島至好望角一帶的貿易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標幟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602年3月20日在荷蘭建立的具有國家職能、向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商業公司,其總部地點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也是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并被獲準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并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1799年解散。荷蘭西印度公司:是一個在1621年模仿東印度公司模式建立的跨國殖民貿易公司,主要進行奴隸,貴金屬,煙草,糖貿易以及海盜、殖民業務。其主要活動范圍包括西非,整個美洲和大西洋北方。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2.荷蘭“海上馬車夫”(17世紀—18世紀中葉)衰落的原因(存在的問題)荷蘭之所以敗于英國之手,基本原因在于它缺少自然資源,更缺少工業基礎作為海外擴張的后盾。而且荷蘭只知道發展航運業,集中力量建造商船,而相應地忽視了海軍的建設。——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①忽視國內工業發展和海軍建設。②17世紀后半期,與英國三次戰爭戰敗。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一)表現3.英國“日不落帝國”(18世紀中期)1588年17世紀中期18世紀中期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三次英荷戰爭擊敗荷蘭(1651年英頒布《航海條例》)英法七年戰爭擊敗法國工商業文明戰勝農業文明工業資本(手工業)戰勝商業資本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專制制度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成為“日不落帝國”殖民擴張與爭奪取決于各國的綜合國力。殖民競爭,既是軍事的競爭,更是經濟和政治實力的競爭。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圖(綠色)西班牙殖民地示意圖(紅色)教皇子午線西班牙葡萄牙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黃金漏斗” 西班牙15—16世紀西班牙殖民重點以美洲為主,方式主要是搶掠金銀、黑奴貿易;而葡萄牙殖民重點以亞非為主,方式主要是建立殖民據點,壟斷商路。但是西葡兩國的霸權僅僅只維持了一個世紀,他們通過貿易、搶掠獲得的財富主要花在封建貴族的奢侈享樂和為宗教信仰、殖民擴張而發動的戰爭上,因此曇花一現。早期殖民擴張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圖(綠色)西班牙殖民地示意圖(紅色)荷蘭殖地示意圖(綠色)英國殖地示意圖(紅色)“海上馬車夫”17世紀18世紀“日不落帝國”早期殖民擴張(二)特點16世紀的修道士卡薩斯關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的一段記載: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陸的島嶼上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災難。他們擄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躪他們。整個島嶼全部被摧毀,一片荒涼。——摘編自[西]卡薩斯著,孫家堃譯《西印度毀滅述略》①主要目的:掠奪財富②主要方式:海外貿易、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販賣黑奴、種族屠殺③侵略國家以西歐國家為主,被侵略國家以亞非拉為主④帶有血腥性、野蠻性、強盜性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三)影響墨西哥的波多西銀礦1.對亞非拉:①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②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各地區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野蠻掠奪】【種族屠殺】【疾病傳播】【黑奴貿易】材料:1703年英國議會決定,每剝一張印第安人的頭蓋皮和每俘獲一個紅種人都給賞金40鎊;1720年,每張頭蓋皮的賞金提高到100鎊;1744年馬薩諸塞灣的一個部落被宣布為叛匪以后,規定了這樣的賞格:每剝一個12歲以上男子的頭蓋皮得新幣100鎊……每剝一個婦女或兒童的頭蓋皮得50鎊!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三)影響2.對歐洲:(1)引發了“商業革命”材料一:隨著西方殖民時代的到來,美洲的農作物,如煙草、玉米、馬鈴薯、甜菊、花生、西紅柿傳到歐洲、亞洲和非洲……——出自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材料二:地理大發現之后,歐洲商人的貿易范圍空前擴大……意大利各城市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尼德蘭的安特衛普所排擠。——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集》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規模擴大貿易中心轉移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1)貿易規模擴大(2)商品種類增多(3)商業中心的轉移①促進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出現。②出現了重大的社會變革,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社會習慣。(4)經營方式變化商業革命(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三)影響2.對歐洲:材料:1545—1560年,西班牙每年從美洲獲取的黃金增至5.5噸,白銀為246噸。這樣一來,引起了金銀貶值,物價上漲。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按傳統方式征收的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而新興資產階級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得到好處。——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收取固定地租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擁有大量商品的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資本主義加速發展推動歐洲社會轉型殖民擴張商業貿易大量金銀流入歐洲貨幣貶值物價上漲(2)引發了“價格革命”貨幣貶值(金銀貶值,物價上漲)社會分化(封建地主變弱、資產階級增強、勞動人民更苦)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金銀貶值物價上升社會分化封建地主變弱(地位下降,封建制度衰落)資產階級增強(經濟實力增強,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勞動人民更苦促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價格革命殖民擴張商業貿易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印第安人舊貴族地主資產階級工場主農場主大量金銀涌入金銀價格下降商品價格飛漲封建地主財力下降資產階級牟取暴利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物價價格革命(三)影響2.對歐洲:①引起“商業革命”:貿易范圍擴大;商品種類增多;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商易中心轉移;新的商業強國崛起。②引起“價格革命”:金銀貶值,物價飛漲。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③社會變革:歐洲從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資本主義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三)影響3.對世界:①東西方歷史進程的差距被大大拉開,東方從屬于西方。②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爭霸戰爭。③世界一體化加快,世界經濟聯系不斷加強,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發展和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材料1: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了商業性的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馬克思《資本論》三、變之推手:歐洲早期殖民擴張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社會轉型: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迫入世界: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客觀上加強了與世界聯系機遇挑戰:白銀大量流入刺激經濟發展;部分地區開始遭到殖民侵略世界格局演變價格革命商業革命大國興替世界市場全球聯系初步建立物種交換商品流動人口遷移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