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前221-前207)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秦始皇病逝秦朝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公元前210年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楚漢戰爭秦滅六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統一”首先是疆域統一,是一個實體形態;“多民族”是這個實體的政治組織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國”(分封),是疆域統一的實體的社會形態或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時空坐標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完成了華夏大一統,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一、秦的統一客觀上: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障礙一、秦的統一1、秦統一的條件:秦國秦國地理位置的優越,物質基礎雄厚(客觀)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秦商鞅變法后,國家日益強盛,為秦統一奠定基礎;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一、秦的統一2、秦統一的過程(前230-前221):滅六國(順序);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云貴西南夷的控制;北方擊退匈奴進攻;修筑長城(起止)①②③④⑤⑥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東海隴西南海(桂林、南海、象郡)3、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相對于決策方式而言,與民主對立: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其矛盾主要體現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上。體現在中央官制的演變。專制主義相對地方分權而言:地方沒有獨立性。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矛盾主要體現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上。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中,主要體現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中央集權概念解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1)皇帝制度皇權至上:大權獨攬,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皇帝獨尊:通過許多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贏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位終身和世襲。“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3、專制主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大,為主要輔佐大臣;丞相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負責協助皇帝管理軍務,御史大夫負責律令、圖籍、監察百官。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體現家天下,家國同構),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特點:以三公九卿為主中央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權力等方面既配合又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3)地方制度——郡縣制(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在全國推行)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形成的郡縣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交通要道十里設一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促進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不同點:西周分 封 制 郡 縣 制官員產生建立基礎官吏權力與中央關系實質特點 奴隸制下的貴族政治 封建制下的官僚政治影 響①目的:鞏固統治②性質:地方行政制度相同點:世襲產生皇帝任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按地域劃分有封地、爵位,世襲只有俸祿,無封地,不能世襲很強的地方獨立性中央垂直管理,絕對服從中央易造成分裂割據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皇帝制度特征: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中央集權負責全國政務。郡縣制徹底廢除分封制,全國推廣郡縣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得世襲。特征: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央地方3、其他鞏固統一舉措經濟、文化、思想: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修馳道、直道等;焚書坑儒;修筑長城等法律:頒布法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社會: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 整頓社會風俗。“疆域四至;東到大海,南到南海,北到長城,西到臨洮羌中湘水漓水秦代七大工程:三道(馳道直道五尺道)、秦始皇陵、靈渠、長城、阿房宮政治: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利于國家統一與穩定;奠定了祖國疆域的基礎。經濟、文化: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融合。4、意義二、秦的暴政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1、徭役繁重花費巨額錢財求仙訪藥,以求長生不老開拓邊疆、筑長城、修馳道、直道等興師動眾出外巡游、封禪等二、秦的暴政2、嚴刑峻法、細密嚴苛:搖手觸禁,赭衣塞路,囹圄成市3、殘酷的文化專制——焚書坑儒4、秦二世統治殘暴,加劇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變本加厲結果: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加上六國殘余反秦勢力的鼓動,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號“張楚”2、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朝速亡3、前206年—前202年,劉邦、項羽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最終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楚漢戰爭的性質:封建地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斗爭秦的速亡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遇雨受阻。不能如期趕到戍地將被處死,在陳勝、吳廣領導下“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天下云集響應,迅速蔓延。陳勝起義失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卻日益壯大。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攻咸陽,秦朝滅亡。楚漢之爭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劉邦擊敗。(1)性質: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2)結果:劉邦擊敗項羽。(3)劉邦勝項羽敗的原因①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有關中做穩固的根據地。②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即學即練1.秦朝通過戰爭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嶺等,人心不穩,與中原文化差異又大。為此,秦朝通過設置郡縣,使國家觀念深入這些地區。這說明秦朝在上述地區實行郡縣制旨在( )A.增進華夏認同觀念 B.提高行政效率C.強化對邊地的控制 D.擴大統治版圖2.秦統一后,在全國實行任官賜印制度,無論朝廷大臣還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職的憑證,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隨官轉。秦《法律答問》規定,丟失“官璽”必須治罪,即使尋得,也要承擔一定的刑罰責任。這說明秦朝( )A.官印成為權力唯一憑證 B.中央權力趨于強化C.官員任免程序十分復雜 D.法律制度比較嚴苛CB即學即練3.2023年1月秦始皇陵博物院發布秦兵馬俑第三次發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馬16匹、戰車4乘、鼓2處、鼓槌1處、漆盾1處、籠籠3處;兵器秘(柄)多處、弓弩箭館多處,發現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共計千余件(組),按照排列密度估計,全部發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馬約6000件。這一考古發掘( )A.反映了當時部分歷史面貌 B.明確了武器種類與配屬C.展示出秦朝強大軍事實力 D.弄清了陶俑的制作程序4.秦統一以前,糧價較穩定,大致粟石三十錢左右。秦朝統一全國后,糧價急劇上漲,《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六年(前216年),關中“米石千六百”。這一變化可能是源于( )A.農民起義導致社會動蕩 B.法家統治思想阻礙農業發展C.大興土木使得民失農時 D.長期戰亂后的社會經濟凋敝AC即學即練5.秦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區,“以張若為秦國守,移民萬家實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萬家”。秦朝這一時期的大規模移民活動( )A.旨在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B.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C.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基礎 D.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秦朝滅亡6.公元前206年,劉邦定都櫟陽,頒布了一些政令。宣布率一萬人或一郡來降者,封萬戶;開放故秦園囿池苑令民耕種;蜀漢民由于軍役負擔較重,免除兩年租稅;關中從軍之士兵,免除其家一年負擔。上述政令的實施( )A.表明黃老無為思想受到尊崇 B.有利于當時社會經濟繁榮C.穩定了漢朝初期的統治秩序 D.為楚漢戰爭勝利積蓄了力量B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