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人類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擴大了。地理知識不再局限于一個地區、一塊大陸。整個地球的形狀首次被了解和繪入地圖。——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5世紀的世界地圖▲ 16世紀的世界地圖局部視野VS全球視野相對孤立VS整體聯系導入新課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目 錄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早期殖民擴張第三部分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①歐洲人入侵、殖民美洲;②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③歐洲人殖民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2)表現:①歐洲人入侵美洲,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②歐洲人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3)結果: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數萬年來……所有的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的白人生活在歐洲及中東,所有的蒙古人(黃色人種)種則生活在東亞和美洲,而澳大利亞人則生活在澳洲。——[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4)類型從宗主國向殖民地遷移,如英國等國向美洲、澳大利亞等地遷移人口;(自愿性移民:大批歐洲人為追求財富殖民美洲)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如非洲人口向美洲、亞洲向大洋洲遷移;(被迫性移民:奴隸貿易使人口由非洲流向美洲)地理大發現導致了人口大遷移、大流動,種族大滅絕、大融合,最后造成了世界人種分布的重大變化和許多新民族的形成。發軔于地理大發現時代,遷延久遠的大移民,包括志愿移民和強迫移民,深刻地改變了美洲、澳洲、北亞、南非的人種和民族結構,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世界,在客觀上推進了全世界的物質和人文大交流,導致了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地理大發現引起了世界各大人種、各民族在全世界的重新分布,打破了民族形成過程的傳統模式,涌現出一批頗具生命力的新興民族,從而使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楊鵬飛《從傳統社會到現代文明》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據統計,當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2、物種交流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2、物種交流(1)原因: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2)表現:歐亞→ 美洲 美洲 → 世界植物動物小麥、燕麥、大麥、 裸麥、橄欖、葡萄等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馬、牛、豬、羊、雞等羊駝、火雞、荷蘭豬;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3、病原體的跨區域傳播(1)原因: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也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2)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3) 結果: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會解體;使得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在哥倫布來到后的一兩個世紀中,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5%,主要的殺手是舊大陸來的病菌。——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從1519年開始,天花伴隨著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不到一個世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萬銳減到130萬。——《新全球史》英國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給印第安人新航路開辟后的兩三百年間,全世界的人口是增加還是減少?玉米和番薯的傳入,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P41歷史縱橫馬鈴薯和玉米兩種作物具有革命性意義……到18世紀頭十年中期,歐洲歷史上首次達到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歐洲史》1.美洲糧食作物的引進2.飲食營養結構的改善3.醫療衛生進步與衛生條件的改善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 (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在人類歷史上,這是關于生態學、農業、文化許多項目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這種生態學上的變革,便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美]文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概念解析以歐洲為主導內容豐富持續時間長結果雙重性哥倫布大交換具有哪些特點?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哥倫布大交換給人類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豐富食物結構、改變人們的飲食、生活習慣、增加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促進經濟開發、促進文明交流與融合。導致各種疾病的傳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統治;新物種的引進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等。宏觀: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積極消極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新航路開辟前的洲際貿易路線示意圖15C末—17C上半葉世界形勢與貿易圖思考:新航路開辟前傳統商路有何特點?新航路開辟后貿易有何變化?傳統商路特點:阿拉伯商人壟斷主要商路,印度洋貿易為主,陸路為主。變化:大大提升海路重要性,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齊頭并進。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一)傳統的印度洋貿易:歐洲商人(葡萄牙)在與阿拉伯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二)新興的大西洋的貿易1.歐美貿易: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美洲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手工制品種植園經濟金銀礦開采貴金屬、蔗糖、煙草葡萄牙主導下的印度洋貿易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大西洋三角貿易(1)原因:殖民者的殘酷壓榨和傳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勞動力嚴重缺乏(2)過程:①出程:歐洲到非洲②中程:非洲到美洲③歸程:美洲到歐洲最早的奴隸販子是葡萄牙人,西班牙、荷蘭人、英國人都參與了奴隸貿易,16世紀中期,英國參與奴隸貿易很快成為最大的奴隸販子。動手畫一畫三角貿易示意圖一次航行6個月,獲利600%-800%用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黑人貴金屬、蔗糖、煙草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大西洋三角貿易(3)影響:①非洲:喪失大量勞動力,造成長期落后②美洲:為美洲的開發提供勞動力同時改變美洲的族群結構③歐洲: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④世界:促進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推動洲際經濟、文化和人種交流資本原始積累與資本積累資本原始積累手段----掠奪,對內圈地運動、增加苛捐雜稅;欺詐性貿易、殖民掠奪、血腥的奴隸買賣、鴉片走私等。資本積累手段----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跨三大洋貿易(以 為主) + 跨太平洋貿易(以 為主)葡萄牙西班牙歐洲中國美洲印度果阿澳門(中)白銀馬尼拉白銀絲.瓷.棉絲.瓷日本白銀白銀生絲生絲絲.瓷.棉絲.瓷絲.瓷中國白銀太平洋貿易印度洋貿易絲銀貿易閱讀課本,完成下列填空,并畫出貿易流程圖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三)絲銀貿易1.葡萄牙主導:跨越三大洋(1)路線路線一:中國(生絲、瓷器)→澳門(中轉)→印度果阿→歐洲(白銀)→中國。路線二:中國(生絲)→澳門(中轉)→日本(白銀)→中國(2)特點:①貿易線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②澳門為主要中轉站③白銀基本流入中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2.西班牙主導:橫跨太平洋(1)路線:中國(絲綢、棉布和瓷器等)→菲律賓馬尼拉(中轉)→墨西哥(白銀)→菲律賓馬尼拉→中國(2)特點:①馬尼拉大帆船貿易②橫跨太平洋③白銀基本流入中國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3.絲銀貿易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1) 對世界:世界各地經濟聯系不斷增強,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我國學者王裕巽通過對國內外史料的分析,認為明代中國從國外貿易中得到了超過3億兩的白銀,具體數字為:從西班牙得到 87750000兩,從日本得到 200000000兩,從葡萄牙得到 42762750兩,總計為330512750兩。——韓琦《美洲白銀與早期中國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重點探究:絲銀貿易對世界和中國的影響(2)對中國:①白銀大量流入,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與世界聯系增強;②推動農產品商品化、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③進一步刺激東南沿海經濟發展,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④促進稅制改革(一條鞭法),明中葉后,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材料1 白銀的流入還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因為農民繳稅不能繳實物,而要到市場上把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賣掉,換成銀子。同時,農民要賣掉的東西必須有人愿意買才行,這就涉及到比較優勢和分工的細化,家庭優勢、地區優勢、產業優勢等使得傳統體制內的市場得以大大拓展。材料2 梁方仲認為正因為國外白銀的大量流入,“我們亦可以知道一條鞭法得以用銀普遍的繳納的緣故”,這就是說白銀的流入滿足了財政白銀化的需要。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背景新航路開辟拉開了海外殖民擴張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等國家先后走上對外擴張道路。教皇子午線示意圖實質: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三、早期殖民擴張2.表現時間 國家 殖民概況15-16世紀 葡萄牙西班牙17-18世紀 荷蘭英國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殖民據點和商站。以美洲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7世紀時,荷蘭有“海上馬車夫”之稱,殖民重點非洲東海岸、印度洋北岸、馬來半島沿線的亞洲地區。先后打敗西班牙、荷蘭與法國,在18世紀中期,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擁有最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3.特點:①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以海外貿易、暴力掠奪為主要方式。②殖民國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歐國家為主,主要占據非洲、美洲、亞洲等地區。三、早期殖民擴張4.影響西班牙殖民者迫害印第安人的慘狀(1)對亞非拉:中斷了美、非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美洲——掠奪金銀、原料和種族屠殺非洲——黑奴貿易,制約了非洲的發展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亞洲——殖民侵略、殖民據點和商業壟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與進步。三、早期殖民擴張4.影響(2)對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隨著西方殖民時代的到來,美洲的農作物,如煙草、玉米、馬鈴薯、甜菊、花生、西紅柿傳到歐洲、亞洲和非洲……——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地理大發現之后,歐洲商人的貿易范圍空前擴大...意大利各城市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尼德蘭的安特衛普所排擠。——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集》商業革命商品種類的增多貿易規模的擴大三、早期殖民擴張(2)對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商業革命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經營方式變化商貿中心轉移4.影響三、早期殖民擴張(2)對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價格革命16世紀,歐洲的黃金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萬多公斤,……,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征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孔祥民《世界中古史》殖民擴張商業貿易大量金銀流入歐洲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收取固定地租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擁有大量商品的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封建制度瀕于解體資本主義加速發展推動歐洲社會轉型4.影響三、早期殖民擴張(3)對世界:①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②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并初步發展;③大大拉開了東西方歷史進程的差距,東方逐漸從屬于西方;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英國經濟學家曾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4.影響三、早期殖民擴張新航路開辟的影響①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人口遷移、物種交流、疾病傳播,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推動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②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①引起“商業革命”、“價格革命”。②西歐殖民者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和資本積累。③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社會轉型。1、對世界2、對西歐①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②帶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技術、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與進步。3、對亞非拉三、早期殖民擴張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2、世界經濟格局: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3、人類文明格局: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東方逐漸從屬與西方。4、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從殖民掠奪、經商貿易和奴隸貿易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人類社會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三、早期殖民擴張走向整體的世界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的演變1、動因(經濟、社會、直接、精神)2、條件(經驗、知識、技術、政治)1、人口、物種和疾病的全球流動2、商品的世界性流動3、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2、世界經濟格局3、人類文明格局4、世界政治格局單元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