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新課標新教材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先后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與宋朝并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占據江南,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東西方交流得到加強,對以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單元導言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10世紀初960年11世紀前期1115年1127年1206年1271年1276年1368年契丹建國北宋建立西夏建立金建立北宋滅亡南宋建立蒙古政權建立元朝建立南宋滅亡元朝滅亡遼、北宋、西夏并立金與 南宋對峙元朝 統一分裂統一陳橋驛位于今河南新鄉封丘,那里的一個院落里有棵古槐樹,被稱為“系馬槐”。據說它是趙匡胤用來系戰馬的。槐樹旁豎立著一塊石碑,寫有“宋太祖黃袍加身處”。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統帥,又是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怎么當上北宋皇帝的?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北宋的政治》。新課標新教材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新課導入 陳橋驛系馬槐●新課標新教材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課程標準】認識北宋面臨的新形勢,了解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和重文輕武的政策。第8課北宋的政治CONTENTS新課標新教材 第8課 北宋的政治1.通過北宋的建立與統一等史實,認識到北宋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順應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2.了解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3..認識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辯證分析其利弊。4.知道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其影響,體會改革的曲折和艱辛,充分認識革新圖強是國家強盛的根本。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二.中央集權的加強三.王安石變法CONTENTS教學目標PART 01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新課標新教材 第8課 北宋的政治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1.陳橋兵變相關史事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的統帥,負責防守京師。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遼軍。軍隊行至開封以北的陳橋驛時,謀士和諸將拿出預備好的黃龍袍披到趙匡胤身上,叩頭便拜,口稱“萬歲”,趙匡胤就這樣當了皇帝。● 人物: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的統帥,負責防守京師。● 時間:960年,● 經過:朝廷派他北上抵抗遼軍。·軍隊行至開封東北的陳橋驛時,謀士和諸將拿出準備好的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擁護他當上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的經過:·兵變后,趙匡胤隨即回師奪取后周政權·國號:宋;都城:開封為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927—976)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3.北宋的局部統一● 人物:北宋建立后,宋太祖● 方針:依照先南后北的戰略方針● 經過:宋太祖陸續消滅南唐等割據政權。● 結果: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觀察地圖,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認為有哪些問題需要去解決?北方遼國南方割據政權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3.北宋的局部統一北宋疆域圖相關史事在北宋軍隊的強大攻勢面前,后蜀、南漢相繼滅亡。接著,北宋十萬大軍征討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人求和,趙匡胤厲聲說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宋軍攻破金陵,俘李后主,南唐滅亡。幾年后,宋軍征討北漢,包圍太原數十天,城中糧盡援絕,北漢投降。·北宋建立后將怎樣解決唐末以來武將專權、政權動蕩的歷史積弊?PART 02中央集權的加強新課標新教材 第8課 北宋的政治二中央集權的加強1.軍事上:杯酒釋兵權● 背景(目的):解決唐末以來武將專權、政權動蕩的歷史積弊● 方針: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作用(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 措施:①宋太祖采取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相關史事: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與石守信等大將飲酒。酒興正酣時,宋太祖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現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寧。”眾將忙問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們被部下黃袍加身,也會身不由己啊。”眾將知道受到猜疑,便請宋太祖指明一條生路。宋太祖勸他們回家置產,享受清福。第二天,這些大將紛紛稱病辭職,交出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二中央集權的加強1.軍事上:杯酒釋兵權● 措施:②他任用文臣管理軍務,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③他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切斷將領與士兵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中央:強化君權● 目的:宋太祖加強君權,削弱相權● 措施: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分割宰相的權力。·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二中央集權的加強3.地方上:中央集權● 背景:宋太祖為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吸取五代武將控制地方的教訓,● 措施: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②為防止知州權力過大,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③宋太祖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作用:這就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材料研讀材料一 上因謂普曰:“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長官)通簽書施行”。 —— 《宋史·職官志》二中央集權的加強4.注重文教,發展科舉● 宋朝統治者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措施:①北宋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進士成為“天子門生”。②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宋太宗在位20多年,科舉取士近萬人。材料研讀兩宋十八朝樞密長貳(樞密副使)中,文資659,占91%;武資65,占9%。——梁天錫《宋樞密院制度》二中央集權的加強4.注重文教,發展科舉● 宋朝統治者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作用:①科舉制度的發展,為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②同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材料研讀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儒林公議》卷上● 這段話反映了當時社會怎樣的價值取向?二中央集權的加強5.宋朝崇文抑武方針的影響● 積極性: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針,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經濟的安定。材料研讀“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唐)楊炯《從軍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神童詩》汪洙“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北宋諺語二中央集權的加強5.宋朝崇文抑武方針的影響● 積極性: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局限性:①但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軍務,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②政府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時三五個人擔任同一官職。官員互相推卸責任,辦事效率低下,同時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這些導致北宋統治出現危機。材料研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熹《朱子語類》材料研讀趙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勢力所顛覆,從王朝內部來說,橫亙兩宋三百多年始終沒有一股政治勢力膨脹到足以威脅趙宋皇位的鞏固。 ——《淺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PART 03王安石變法新課標新教材 第8課 北宋的政治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北宋中期的統治危機● 危機表現:①北宋中期,在邊疆戰事中,北宋屢次戰敗,政府官俸和軍費開支不斷膨脹,財政入不敷出。②與此同時,土地高度集中,賦役不均,弊端叢生。③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相關史事北宋初期,四川地區的土地多被官僚、豪強霸占,百姓生活艱難。政府在這里設置專管茶、鹽、布帛的機構,壟斷經營,嚴重損害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利益。宋太宗即位后,四川地區天災頻仍,民不聊生。993年,茶農王小波發動起義,宣告“我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起義軍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很快發展到幾萬人。后來,王小波戰死,他的妻弟李順被推為領袖。995年,起義軍占領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后來,起義軍被鎮壓。三王安石變法2.王安石變法● 變法代表:范仲淹、王安石等相繼進行改革變法,以挽救社會危機。學史崇德范仲淹為官興國利民,頗有政績。他在泰州西溪任職時,率眾筑數百里捍海長堤,人稱“范公堤”。在江淮大旱時,他出使安撫東南,開倉賑災。宋夏開戰后,他負責防御西夏,邊防得以鞏固。面對北宋社會危機,他又在宋仁宗支持下,積極推行新政。范仲淹晚年所著《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表達了他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高尚情懷,影響深遠。蘇州天平山先憂后樂牌坊三王安石變法2.王安石變法的概況● 時間:1069年● 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目的:希望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內容:王安石變法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等領域。三王安石變法3.王安石變法的影響● 積極性:變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局限性:但是,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貧苦人民的負擔,損害了大地主、權貴的利益,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 結果: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人物掃描王安石,江西臨川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宋仁宗朝中進士,后歷任知縣、知州等官職,政績顯著。面對北宋尖銳的社會矛盾,王安石力主改革政治,曾上萬言書。在變法推行過程中,王安石遭到種種非議,他說:“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紛紜?”新法推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辭官隱居,后病卒。王安石的文學成就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1.活動與探究·探究學習第8課 北宋的政治趙匡胤與趙普議事圖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據此,趙普建議怎么做?◎ 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知識拓展《百家姓》的由來北宋初年成書的《百家姓》,據說是當時還未滅亡的吳越政權的一個書生編撰的。他將常見的姓氏進行排列,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朗朗上口。他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據南宋學者考證,《百家姓》前四個姓氏“趙錢孫李”的排列頗有講究:因吳越尊奉宋朝,趙是宋朝皇帝的姓,放在首位;其次是錢姓,錢是吳越君主的姓;孫為當時吳越君主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君主的姓。后來《百家姓》成為我國古代幼童的啟蒙教材,影響深遠。<< 知識拓展 >>第8課 北宋的政治課堂小結第8課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政治方鎮太重武將專權君弱臣強·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藩鎮割據問題改革應對北宋中期危機積貧積弱改革王安石變法·重文輕武·科舉制北宋的建立與局部統一1.宋朝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發達,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多次失敗,這與其實行的治國政策有關。下列選項最能反映宋朝治國政策的是A.寧為百夫長,不作一書生B.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C.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D.做人莫作軍,做鐵莫作針D課后活動第8課 北宋的政治2.重文輕武是宋朝時期的一項重要政策,下列對此政策的解讀正確的是A.文官的權力不受任何牽制B.該政策不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C.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D.武將只有調動軍隊的權力C課后活動第8課 北宋的政治3.據統計,唐朝共取士近3萬名,平均每年取士約100名;宋朝共取士11萬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約360名。宋朝在科舉取士上的做法A.確保了科舉取士公平B.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D.形成了完備的考試制度B課后活動第8課 北宋的政治4.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推行募役法與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且繳納免役錢;保甲法下的農民成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訓練不專業,在實際戰爭時僅能負責搬運糧草,平時依舊要服役。據此可知,王安石變法的這些措施( )A.強化了對社會的管控B.并未減輕百姓的負擔C.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D.意在改善軍隊的待遇B課后活動第8課 北宋的政治●新課標新教材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課程標準】認識北宋面臨的新形勢,了解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和重文輕武的政策。第8課北宋的政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