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新課標新教材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明初統治者進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強化了皇權。明朝一度出現強盛局面,鄭和下西洋是我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明朝后期,統治危機不斷加深,明政權最終在農民大起義和東北滿洲勢力的雙重夾擊下崩潰。清朝統一全國后,加強君主專制,并對西藏、新疆、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等進行有效管轄。面對世界形勢的巨變,清朝統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單元導言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1368年16世紀中期1616年1636年1644年1662年1684年1727年乾隆時期1840年1405—1433年1689年1685、168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明朝建立元朝滅亡廢丞相設內閣設軍機處鄭和下西洋禁海令廣州十三行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明朝神宗皇帝在位48年,卻長期不理朝政,致使不少重要機構無法正常運轉。雖然他并不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后人常說,明實亡于明神宗。人們為什么這樣評價他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7課《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新課標新教材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新課導入明神宗(1563—1620)●新課標新教材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課程標準】了解明中期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知道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和滿族入主中原。第 17 課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CONTENTS新課標新教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2.初步理解萬歷時期的張居正改革的必要性。3.分析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正確認識“均田免賦”口號,分析李自成得到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4.了解滿洲興起、清軍入關和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概況。一.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三.滿清興起和清軍入關CONTENTS教學目標四.清朝對全國的統治PART 01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新課標新教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一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1.政治腐敗相關史事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到處游玩,甚至公開搶掠民女。明熹宗愛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給宦官魏忠賢。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1) 明朝中后期的社會總體特征:● 社會經濟雖有明顯的發展● 但政治日益腐敗。(2)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表現:《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一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1.政治腐敗(2)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表現:● 皇帝:多沉迷享樂,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中央:鉤心斗角,結黨營私,紛爭不已。劉瑾魏忠賢王振爺爺:明神宗朱翊鈞(萬歷)“深度肥宅愛好者”——20年不上朝爸爸:明光宗朱常洛(泰昌)“紅丸案的一月天子”——即位一月嗑藥而亡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天啟)“深度高達手辦熱愛者”——名氣僅此于魯班的工匠我太難了!明崇禎帝一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1.政治腐敗(2)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的表現:● 地方:·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明神宗時期(爺爺) 南京一帶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萬頃明熹宗時期(哥哥) 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時期(自己) 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土地兼并一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1)張居正改革的概況:● 時間:萬歷初年● 人物:內閣首輔張居正(2)張居正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①在清丈田畝的基礎上,將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并,計入田畝,按銀兩收稅,稱為“一條鞭法”。·作用:一條鞭法簡化了稅收手續,減少了地方官吏漁利百姓的行為,政府稅收增加,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2)張居正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①“一條鞭法”。②張居正還整頓吏治、鞏固邊防● 作用:政治局面為之一新。(3)張居正改革的結局:張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氣象隨之消失。人物掃描張居正,湖北荊州人,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后官至內閣首輔。面對政治混亂局面,張居正整頓吏治,賞罰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對他的評價是:“通識時變,勇于任事。”一政治腐敗和張居正改革● 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使命感。學史崇德萬歷年間,顧憲成等人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顧憲成撰寫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對聯,書院以此為宗旨。他們針砭時弊,提倡“實學以救世”,視“天下為己任”,體現了士人的責任和擔當。”PART 02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新課標新教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1.李自成起義的背景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主因)②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遼餉+剿餉+練餉材料研讀(明朝后期)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 ——鄭廉《豫變紀略》是時(崇禎),秦地所征曰新餉,曰均輸,曰間架,其目日增,吏因緣為奸,民大困。——清張廷玉等《明史.流賊列傳》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后見門外之人煮人肉以為食……于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且有司……不得不嚴為催科(征稅)。僅存之遺黎(剩下的百姓)止有一逃耳。——《明季北略》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2.李自成起義的發展(1)原因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隊伍很快發展到數十萬人。②李自成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③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④起義軍英勇作戰。材料研讀·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gě),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明末歌謠● 廣大民眾對李自成起義軍的態度如何?為什么?深得民心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2.李自成起義的發展(2)表現① 縱橫于河南、湖廣等十余省。②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③ 1644年4月,李自成揮師北上,直抵北京,不到兩天就攻進城內,● 明朝滅亡的原因·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直接原因: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重要原因:后金的興起,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3.明朝滅亡● 崇禎帝在絕望中自縊,1644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①政治要清明,反腐倡廉,要發展經濟。②要關注民生,以民為本。③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崇禎帝最后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只紅鞋。時年33歲。PART 03滿清興起和清軍入關新課標新教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三滿清興起和清軍入關1.滿清的興起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三滿清興起和清軍入關1.滿清的興起● 明朝后期,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不斷發展壯大。●1616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影響:努爾哈赤率軍與明朝交戰,接連取勝,嚴重威脅明朝東北。●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繼續進攻明朝。●1635年,皇太極定族稱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沈陽故宮是清入關前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建成于1636年,有300多間房屋。在國內現存的皇宮建筑中,它的規模僅次于北京故宮。三滿清興起和清軍入關2.清軍入關● 吳三桂降清與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后,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打敗李自成的軍隊。● 李自成起義失敗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相關史事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八旗制度,把所屬人員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三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實行兵民合一、軍政一體,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為旗人。三滿清興起和清軍入關1.滿清的興起材料研讀·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歸山海。自成怒…東攻山海關。三桂懼,乞降于我。”。 ——《明史·流寇》 ·“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將領卻被暫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幾十萬大軍屯駐于京城中享樂……”——《中國古代史》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農民軍很快腐敗前后● 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盡管明朝政府是被李自成直接推翻,但導致明朝滅亡絕不是農民起義單一之力….迅速發展急速消逝提出口號: “均田免賦”平均土地,減免沉重賦稅嚴明軍紀,不妄殺一人,不侵占民房,嚴禁搶掠追贓助餉,官紳人人自危李自成一心關注登基大典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 沖冠一怒為紅顏。——王炎平:《明清易代與<圓圓曲>》PART 04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新課標新教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四清朝對全國的統治1.統一全國● 1644年,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以北京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1616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后金1635-163616441644皇太極稱帝,改女真為滿洲改國號為大清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順治帝,多爾袞輔政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四清朝對全國的統治2.統治措施● 指導思想:清朝在此后的統治中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 政治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 思想措施: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作用: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鞏固了統治。材料研讀滿族統治者進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先師孔子”;接著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襲封衍圣公”;一六四五年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的頭街,多爾袞并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日]稻葉君山《清朝全史》·探究學習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 談談你對材料的看法。·更迭大戲在世界兩地輪番上演,但劇本千差萬別,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軌道上各自奔跑著,總有一天它們會相遇。1644年明朝崇禎帝于煤山上吊自殺1649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中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關注民生;人民要辛勤勞動。這樣統治才能長治久安!英國:民主取代專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知識拓展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屬各部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三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兵民合一,軍政一體。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大大提高了戰斗力,推動了滿族社會經濟發展。滿洲八旗以外,又增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許多特權。直到清朝后期,旗人還享受官俸,但他們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勇猛善戰,而是養尊處優,腐化無能。<< 知識拓展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清朝滿八旗盔甲復圖·知識小結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明朝的滅亡起義經過政治腐敗與張居正改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努爾哈赤、皇太極)清兵入關,統治中國土地兼并嚴重,賦稅沉重起義原因:口號:均田免賦1644年4月,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滿洲興起與清軍入關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政治腐敗,賦稅沉重,天災不斷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整頓吏治鞏固邊防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鞏固大一統1.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這敘述的是( )A.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B.明朝滅亡的結果C.清朝統一全國的背景 D.清朝建立的原因A課后活動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2.“進入北京后,李自成就住進了皇宮,平日里朝夕相處的戰友輕易見不到他了。全軍彌漫著盲目樂觀、輕敵、懈怠等消極情緒。”這段文字分析的是( )A.皇宮建筑群的龐大 B.明朝軍隊的不堪一擊C.農民軍失敗的原因 D.清軍大舉入關的影響C課后活動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3.“萬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賦五百二十萬兩;崇禎三年,又加賦一百六十萬兩,共六百八十萬兩,謂之遼餉。后來又加練餉、剿餉,先后共加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明朝這個天下,自然是無從收拾了。”由此可推斷( )A.明朝末年經濟發展緩慢 B.明朝末年朝廷賦稅沉重C.明朝末年軍事實力增強 D.農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B課后活動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4.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講述明朝的滅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鑒。此文主要是紀念( )A.戚繼光抗倭 B.努爾哈赤建立后金C.李自成起義 D.清軍入關C課后活動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