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 溶液題號 一 二 總分 累分人得分 注意事項:1.總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O-16試卷好題分析 勞動實踐T3,生活、生產情境T4、T14、T15,項目式探究題T17中考押題點分析 新題型、新考法T15、T17,跨學科綜合T10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把少量下列物質加入水中,充分攪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汽油 B.食鹽 C.酒精 D.蔗糖2.溶液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都具有廣泛的用途,下列關于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飽和溶液升高溫度一定變為不飽和溶液 B.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C.溶液由溶質和溶劑組成 D.碘酒中,碘是溶劑,酒精是溶質3.勞動開創未來。下列勞動項目所涉及的化學知識錯誤的是 ( )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A 用白醋清洗燒水壺中的水垢 醋酸與水垢發生反應B 清理家中魚缸并通入空氣 空氣中的氧氣易溶于水C 將自行車的鏈條涂油以防銹 使鏈條與空氣和水隔絕D 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具有堿性,能與酸發生中和反應4.將某碳酸飲料擰開,倒入裝有冰塊的杯中,如圖1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圖1A.擰開瓶蓋后,二氧化碳溶解度變小B.產生氣泡的原因是壓強減小,氣體的溶解度減小C.冒泡剛結束時,飲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飽和溶液D.圖中現象能說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與壓強、溫度的關系5.實驗室中存放有如圖2所示的氯化鉀溶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圖2A.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6%B.配制100 g該溶液需要6 g KClC.該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質質量分數變為3%D.要將100 g該溶液變為溶質質量分數為12%的KCl溶液,需要蒸發水的質量為50 g6.如圖3所示,用細線吊置在廣口瓶內的小試管中盛有固體乙,廣口瓶中盛有飽和石灰水。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將液體甲加入乙中,關閉活塞,觀察到石灰水變渾濁,U形管左側液面降低,右側液面升高。下列液體甲和固體乙組合不合理的是 ( )圖3選項 A B C D液體甲 水 水 水 稀鹽酸固體乙 硝酸銨 氫氧化鈉 氧化鈣 碳酸鈉7.如圖4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緩緩通入HCl氣體,測定該過程中溶液導電能力的變化,實驗結果如圖5(溶液體積的變化忽略不計),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圖4 圖5A.NaOH+HClNaCl+H2O的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H2OB.C點溶液中的微觀粒子有Na+、H+、Cl-、H2OC.A→B段變化,其他條件相同,導電能力:OH-D.B→C段變化,溶液的導電能力除了與離子種類有關,還與離子濃度有關8.下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小明用其中一種物質(X)進行了圖6所示的實驗(水蒸發忽略不計)。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溫度/℃ 20 40 60溶解度/g KNO3 31.6 63.9 110NaNO3 88.0 103 125 圖6A.X為KNO3 B.③中溶液為X的飽和溶液C.④中溶液的質量為100 g D.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②=③>④9.某種“果蔬洗鹽”的主要成分及其質量分數是氯化鈉50%、碳酸鈉10%、碳酸氫鈉15%。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7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圖7A.氯化鈉、碳酸鈉屬于易溶物質B.“果蔬洗鹽”溶于水配成溶液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C.30 ℃時,取這種“果蔬洗鹽”100 g加入100 g水中,能達到飽和狀態的物質是氯化鈉和碳酸氫鈉D.30 ℃時,Na2CO3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等于40%10.木塊在NaNO3溶液中排開液體的情況如圖8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圖8A.實驗過程中NaNO3溶液的密度逐漸增大 B.實驗過程中溶液均為飽和溶液C.NaNO3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D.35 ℃時所得溶液溶質質量分數最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共40分)11.(4分)某課外活動小組同學學習了溶液的知識后進行了如圖9所示實驗(固體M不含結晶水),忽略實驗過程中溶劑的蒸發,回答下列問題:圖9圖10(1)丁中溶質的質量為 g。(2)圖10為實驗過程中燒杯內液體質量隨時間的變化關系。①丙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 。②乙中的溶液為 (選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③乙、丙、丁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由大到小的順序是 。12.(3分)煤化工廢水中含有硝酸鈉、硫酸鈉、氯化鈉,這三種鹽(均不含結晶水)的溶解度曲線如圖11所示。回答下列問題:圖11(1)t1 ℃時,配制等質量的硫酸鈉和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所需水的質量:硫酸鈉 (選填“<”“>”或“=”)氯化鈉。(2)t1 ℃時,將60 g硝酸鈉(不含結晶水)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復至原溫度后,所得溶液的質量是 g。(3)t2 ℃時,將等質量的硫酸鈉和氯化鈉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硫酸鈉溶液 (選填“<”“>”或“=”)氯化鈉溶液。13.(6分)溶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圖12為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不形成結晶水合物)在水中隨溫度變化的溶解度曲線,請按要求填空。圖12(1)由圖可知,甲、乙、丙三種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最小的物質是 ;隨溫度的升高,溶解度卻降低的是 。(2)交點C的含義是 。(3)T1 ℃時,將乙溶液由B點變為A點的方法是 (填一種)。(4)T3 ℃時,將60 g甲物質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5)將T3 ℃的甲、乙、丙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分別降溫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由大到小的順序為 。14.(5分)某工廠在粗鹽的提純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鹽泥”[主要成分為Mg(OH)2、BaSO4和NaCl]。利用“鹽泥”制備硫酸鎂晶體的工藝流程如圖13所示。圖13已知:兩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如下表。溫度/℃ 0 20 40 60 80NaCl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38.4MgSO4溶解度/g 22.0 33.7 44.5 54.6 55.8(1)20 ℃時,NaCl的溶解度為36.0 g,表示的含義是 。(2)NaCl與MgSO4兩物質溶解度相等的溫度范圍是 ℃。(3)“反應器”中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過濾器1”中產生的“濾渣”為 。(5)“結晶槽”中獲得硫酸鎂晶體的方法是 結晶。15.(5分)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人類應合理開發利用。Ⅰ.了解海水資源(1)海水中含鈉總量約為4×1013t,“鈉”指的是 (選填“元素”或“原子”)。(2)海水中還含有KCl和MgSO4等物質,其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圖14是對應的溶解度曲線。溫度/℃ 20 3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KCl 34.0 37.0 40.0 45.5 51.1 56.7MgSO4 33.7 38.9 44.5 54.6 55.8 50.4 圖14①圖中曲線 (選填“甲”或“乙”)代表KCl的溶解度曲線。②t2 ℃時,將等質量的甲、乙兩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 ℃,析出晶體質量甲 (選填“<”“>”或“=”)乙。Ⅱ.海水資源化利用(3)海水制鎂。查找資料,提供兩種提取金屬鎂的方案如圖15、圖16所示。圖15圖16你選擇的是方案 (選填“1”或“2”),理由是 (寫出一點即可)。16.(5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農業上常用溶質質量分數為16%的氯化鈉溶液來選種。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配制50 g溶質質量分數為16%的氯化鈉溶液,溶液配制過程如圖17所示,回答下列問題:圖17(1)該實驗操作中錯誤的是 (填序號,下同)。(2)改正錯誤操作后, 配制溶液的正確操作順序為 。(3)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4)經檢測,該同學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A.氯化鈉固體不純 B.在量取水的體積時仰視讀數C.裝瓶時有少量溶液灑出 D.溶解時燒杯內壁有水珠(5)如果將已配制好的50 g溶質質量分數為16%的氯化鈉溶液稀釋成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氯化鈉溶液,需要再加入水 g。17.(7分)科學探究鹽湖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某興趣小組同學圍繞鹽湖展開相關的探究活動。圖18(1)探源鹽文化《說文解字》云:“鹽,鹵也。”甲骨文中的“鹵”(如圖18)蘊含的獲取鹽的方法是 。圖19(2)探秘冬天撈“堿”①冬天撈“堿”得到的Na2CO3的俗稱是 。②據圖19分析,冬天適合撈“堿”的原因是 。將含Na2CO3和NaCl的模擬鹽湖水降溫結晶,檢驗得到的晶體中是否含有NaCl。【查閱資料】AgCl為白色固體,不溶于水和稀硝酸;Ag2SO4為白色固體,微溶于水。(3)【方案研討】方案方案設計評價交流1取樣,溶解,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則含有NaCl教師指出該方案不嚴謹,原因是Ag2CO3也為白色沉淀2取樣,溶解,先滴加過量稀鹽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則含有NaCl滴加稀鹽酸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有同學提出該方案也不嚴謹,原因是 【方案優化】(4)將方案2中的稀鹽酸換成 (填字母)。a.CaCl2溶液 b.稀硝酸 c.稀硫酸【實驗及結果】實施優化后的方案,結果表明含有NaCl。【廢液處理】(5)請提出一條合理處理實驗廢液的措施: 。18.(5分)某學習小組同學用一瓶長久放置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并用如圖20所示方法測定實驗產生氧氣的質量。請完成下列分析及計算:(1)產生氧氣的質量是 g。(2)求所用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圖20參考答案1.A2.C 【解析】A.溫度升高時,多數物質的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但對于熟石灰等極少數物質而言,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則其溶液仍然是飽和溶液,不正確;B.溶液是由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均一、穩定的液體不僅可以是溶液,還可能是純凈物,如酒精、水等,不正確;C.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混合物,正確;D.碘酒中,碘是溶質,酒精是溶劑,不正確。3.B 4.D 5.C 6.A7.C 【解析】A.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該反應的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H2O,正確;B.氯化氫氣體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C點時,鹽酸過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鈉、過量的氯化氫和水,溶液中的微觀粒子有H2O、Na+、Cl-、H+,正確;C.由圖5可知,A→B段導電能力下降,氯化氫氣體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Cl+NaOHNaCl+H2O,相當于相同數目的氫氧根離子替換為氯離子,導電能力下降了,則說明導電能力:OH->Cl-,錯誤;D.B→C段為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完后繼續通入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溶于水形成鹽酸,鹽酸解離出氫離子和氯離子,且不再發生變化,溶液中離子數目增加,溶液體積不變,則離子濃度增加,B→C段導電能力增加,說明溶液的導電能力除了與離子種類有關,還與離子的濃度有關,正確。8.D 【解析】A.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40 ℃時,KNO3的溶解度為63.9 g,NaNO3的溶解度為103 g,根據分析可知,X為NaNO3,錯誤;B.根據分析可知,X為NaNO3,40 ℃時,NaNO3的溶解度為103 g,100 g水中加入100 g NaNO3形成不飽和溶液,分成兩等份,其中一份是溶液③,則③中溶液為X的不飽和溶液,錯誤;C.溶液④在降溫之前是溶液②分成兩等份中的其中一份,降溫前的溶液中溶劑質量為100 g×=50 g,溶質質量為100 g×=50 g,20 ℃時,NaNO3的溶解度為88 g,根據溶解度概念可知,20 ℃時,50 g水中最多溶解44 g NaNO3,則④中溶液的質量為50 g+44 g=94 g,錯誤;D.溶液②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0%=50%,溶液③是溶液②的一部分,根據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③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溶液②中溶質的質量分數=50%,根據C選項分析可知,溶液④中溶液質量為94 g,溶質質量為44 g,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0%≈46.8%,因此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②=③>④,正確。9.D 10.B11.(4分)(1)16(2)①11∶10②不飽和③丙>乙>丁12.(3分)(1)<(2)90(3)<13.(6分)(1)乙 丙(2)T2 ℃時,甲、丙的溶解度相等(3)恒溫蒸發溶劑(或增加溶質乙)(4)37.5%(5)乙>甲>丙14.(5分)(1)20 ℃時,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的氯化鈉(2)20~40(3)Mg(OH)2+H2SO4MgSO4+2H2O(4)BaSO4(或硫酸鋇)(5)冷卻(或降溫)15.(5分)(1)元素(2)①甲 ②=(3)1 原料來源豐富,不需要高溫,節約能源16.(5分)(1)①(2)②①⑤③④(3)加快溶解速率(4)ABD(5)5017.(7分)(1)蒸發結晶(2)①純堿(或蘇打) ②溫度降低,碳酸鈉的溶解度減小而析出晶體(3)Na2CO3+2HCl2NaCl+H2O+CO2↑ 加入過量稀鹽酸,引入了氯離子,無法驗證得到的晶體中是否含有NaCl(4)b(5)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來中和廢液中的硝酸,再將處理后的廢液倒入指定的廢液缸中(合理即可)【解析】(1)由圖1可知,甲骨文中的“鹵”蘊含的獲取鹽的方法是蒸發結晶。(2)冬天撈“堿”得到的Na2CO3的俗稱是純堿、蘇打;由圖2可知,冬天適合撈“堿”的原因是溫度降低,碳酸鈉的溶解度減小而析出晶體。(3)取樣溶解,先滴加過量稀鹽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則含有NaCl,滴加稀鹽酸是為了除去碳酸鈉,發生的反應是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有同學提出該方案也不嚴謹,原因是加入過量稀鹽酸,引入了氯離子,無法驗證得到的晶體中是否含有NaCl。(4)CaCl2溶液中含有氯離子,會影響氯化鈉的驗證,a不符合題意;稀硝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硝酸鈉、二氧化碳和水,能除去碳酸鈉且不會引入氯離子,不會影響氯化鈉的驗證,b符合題意;稀硫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鈉、二氧化碳和水,硫酸根離子與銀離子結合生成微溶于水的白色固體硫酸銀,會影響氯化鈉的驗證,c不符合題意。(5)實驗廢液中含有過量的稀硝酸,則處理實驗廢液的措施可以是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來中和廢液中的硝酸,再將處理后的廢液倒入指定的廢液缸中。18.(5分)(1)1.6(1分)(2)解:設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2H2O22H2O+O2↑(1分) 68 32 x 1.6 g(1分)=(1分)x=3.4 g實驗所用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為×100%=3.4%(1分)答:實驗所用過氧化氫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為3.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