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主題一 物質的化學變化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和分類考法01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1. (2024·安徽卷)下列展示我國古法釀酒的工序中,以發生化學變化為主的是A.搗碎酒曲 B.谷曲混合C.發酵成酒 D.泉水勾兌2. (2020·安徽卷)《天工開物》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智慧結晶,書中描述的下列制瓷工序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燒裂礦石 B.粉碎礦石C.淘洗礦粉 D.取泥制坯3.(2019·安徽卷)如圖所示活動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織布 B.耕田C.生火 D.灌溉考法02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判斷4.(2024·內蒙古赤峰)隨著科技的發展,空氣中各成分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下列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質的是A.氮氣——充氮包裝 B.氧氣——醫療急救C.稀有氣體——激光技術 D.二氧化碳——氣體肥料5.(2024·廣東深圳)下列做法不可以完成的是A.辨別空氣、和——將燃著的木條伸入 B.辨別黃銅合金和黃金——用酒精燈燒C.辨別純凈水和海水——曬干 D.將溶解色素的水分離——靜置沉淀考法03 性質與用途的對應關系6.(2023·安徽卷)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密切租關。下列物質的用途與性質沒有關聯的是選項 物質 性質 用途A 石墨 可以燃燒 作石墨電極B 生石灰 與水反應放熱 自熱盒飯C 活性炭 吸附性強 消除異味D 合成纖維 強度高、彈性好 織成布料A.A B.B C.C D.D考法04 化學反應的分類7.(2021·安徽卷)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下列應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應的是A.生石灰用于加熱即熱食品B.氫氧化鋁用于治療胃酸過多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硼酸用于處理皮膚上沾有的堿考法05 物質的分類8.(2022·安徽卷)某自熱火鍋的發熱包成分標識如下圖。下列各組物質所屬類別正確的是成分生石灰、苛性鈉、鋁粉、活性炭、還原鐵粉、碳酸鈉項 A B C D物質 生石灰和苛性鈉 活性炭和碳酸鈉 苛性鈉和碳酸鈉 鐵粉和鋁粉類別 堿 含碳化合物 鹽 金屬單質A.A B.B C.C D.D知識點一 物質的變化類型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定義 ①____其它生成物的變化 ②____其他物質生成的變化現象 多表現為狀態、形狀、大小等的變化 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判斷依據 微觀 構成物質的微粒本身沒有變化,一般只是微粒間隔變化。 變化過程中,分子發生破裂為____,原子重新組成新____。宏觀 沒有其它生成物 有其他生成物生成聯系 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會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如點燃蠟燭時,石蠟受熱熔化是________,而石蠟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卻是________。知識點二 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概念 物質________________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______________表現出來的性質判斷依據 由感官感知的、用儀器測量的、由實驗數據計算的 通過________才能表現出來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水性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酸性、堿性、毒性、腐蝕性等舉例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本質區別 是否需要通過________才能表現出來物質的變化 物質的性質區別 描述的是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過程 描述物質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____聯系 性質是變化的內因,變化是性質的具體表現;性質決定變化。語言表述常用詞 表示現在進行時或過去完成時的詞語,如:在……,……了等 ____、可以、____、會、____、不能、不可以 、不易、不會等變化、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知識點三 化學變化的類型反應類型 定義 反應特征 例子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____物質的反應 A+B+……→C(多變一) 3Fe+2O2Fe3O4分解反應 由____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A→B+C+……(一變多) 2KMnO4K2MnO4+MnO2+O2↑置換反應 一種____與一種____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B+AC Zn+CuSO4===ZnSO4+Cu復分解反應 ________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D→AD+CB(生成物有沉淀、氣體或水) Ca(OH)2+H2SO4===CaSO4+2H2O知識點四 物質的分類混合物 純凈物宏觀 由________組成 由________組成微觀 由________構成 由________構成性質 沒有________,各組分保持各自的化學性質。沒有固定的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具有固定的熔點、沸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 空氣是混合物,由氧氣、________、氮氣等組成,含有N2、O2、____、H2O等不同種分子 水是純凈物,由水(____)分子構成;氧氣是純凈物,由氧(____)分子構成類別 單質 化合物 氧化物概念 由____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由____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由____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元素是________的化合物判斷方法 必須是________;只含一種元素 必須是純凈物;含兩種或____________ 必須是________舉例 氮氣(N2)、氫氣(H2)、氧氣(O2)、鐵(Fe)和碳(C)等 水(H2O)、二氧化碳(CO2)、高錳酸鉀(KMnO4)、碳酸鈉(Na2CO3)等 水(H2O)、一氧化碳(CO)等關系內容 酸 堿 鹽概念 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____的化合物 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____的化合物 電離時生成____陽離子和____陰離子的化合物相同點 均為化合物,其水溶液都能導電(電離)不同點 酸=____+酸根離子 堿=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____ 鹽=________(或銨根離子)+________組成特點 一定含有氫元素 一定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 一定含有非金屬元素聯系 酸+堿→鹽+水(中和反應)無機物 組成中不含________的化合物叫無機化合物,簡稱無機物有機物 ①組成中含有________的化合物叫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②____是最簡單的有機物,糖類、油脂、蛋白質等都是有機物;③____、____、H2CO3、CaCO3、NaHCO3等少數含碳的化合物,具有無機化合物的特點,因此把它們看作無機化合物1.【新考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詩詞中的化學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下詩句中劃線部分主要包含化學變化的是A.花香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B.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C.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D.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2. 【新考法】精典古籍再認識——古籍中的化學《齊民要術》是世界上最早記錄食品釀造的典籍。下列過程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過濾清液 B.選料搗碎C.入窖釀酒 D.酒水蒸餾3.【新考法】結合飲食文化——時事熱點安徽各地美食深受人們喜愛。下列美食制作過程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三河米餃成形 B.淮南牛肉湯切肉C.阜陽格拉條攪拌 D.徽州毛豆腐發酵4.【新考法】文房四寶與化學(2024·黃山模擬)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下列制作工藝中,涉及到化學變化的是A.竹作筆桿 B.燒炭成墨 C.漿壓薄片晾干成紙 D.雕石成硯5.【新考法】 民俗活動與化學——春節活動中的化學甲辰龍年,全國各地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下列民俗表演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噴火 B.剪紙C.泥塑 D.舞獅6.航空航天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主要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脫離空間站 B.打開降落傘C.外殼燒蝕 D.航天員出艙7.【原創題】下列我國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質的應用中,體現物質物理性質的是A.利用石墨烯優異的導電性,制成新型電阻觸摸屏的電極 B.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作為新能源使用C.甲醇()低溫制得氫氣,用于新能源汽車 D.優化煤的綜合利用,發展煤制乙醇()技術A.A B.B C.C D.D8.【原創題】下列應用及相應原理(化學方程式)及基本反應類型都正確的是A.正常雨水pH約為5.6 化合反應B.氫氧化鈉變質的原理 復分解反應C.自然界溶洞形成 分解反應D.治療胃酸過多 中和反應9.【原創題】歸納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歸納正確的是A.地殼中元素的含量 B.物質的分類C.化學反應類型 D.物質的組成和構成10.【新考法】網格線找點如圖為硫的價類圖,縱坐標表示硫的化合價,橫坐標表示含硫物質的類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點對應的物質的化學式可以是B.B點對應的純凈物的類別屬于單質C.C點表示的物質有毒,是空氣污染物之一D.E點對應物質的稀溶液可以用于實驗室制取考點二 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考法01 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1.(2024·安徽卷)某實驗小組按圖a裝置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一段時間后,發現錐形瓶內部分固體變為紅棕色。實驗過程中瓶內物質或元素質量變化與圖b相符的是A.鐵粉的質量 B.氮氣的質量 C.氧元素的質量 D.固態物質的質量2.(2024山西卷)在一次實驗課上,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了對密閉容器中少量小蘇打與少量白醋反應的質量測定。以下分析正確的是A.反應后小蘇打的質量增加 B.反應過程中各物質的質量都不變C.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D.反應前稱量的是小蘇打和白醋的總質量考法02 定性推斷3.(2024四川南充卷)氫氣和氯氣的混合氣體在強光照射時發生爆炸,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化合反應B.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 + Cl2 2 HClC.該反應前后分子種類、數目均改變D.該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考法03 定量計算4.(2024·黑龍江綏化)現將4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熱。A與B發生化學反應,40gA完全反應后生成32gC和22gD,則參加反應的B與生成的D的質量比是A.20:7 B.7:11 C.5:4 D.16:115.(2024·山東臨沂)一定條件下,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反應前后的質量關系如表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的質量/g 40 3 5 2反應后的質量/g 4 x 5 34A.x=7 B.丙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C.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D.反應中甲和丁的質量比是9∶8考法04 微觀反應示意圖6.(2024·安徽卷)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CH3OH)”備受矚目,這是全球首次對“零碳甲醇”的實踐應用。目前,該燃料已廣泛應用在船舶、汽車等領域。“零碳甲醇”是利用焦爐氣中的副產品氧氣和從工業尾氣中捕捉的二氧化碳在一種納米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得到的,其微觀示意圖如圖。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物均為單質 B.丁的化學式為H2OC.參加反應的甲與乙的質量比為3∶1 D.反應前后“納米催化劑”的性質不變7.(2023·安徽卷)口罩中的熔噴布具有過濾病毒的作用,Z是合成熔噴布的主要原料,由X制備Z的微現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的化學式為 B.反應前后分子種類不變C.Y、Z在中充分燃燒產物相同 D.反應后原子個數不變8.(2022·安徽卷)我國科研人員將二氧化碳高效合成為可供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物質X,合成過程中主要物質向轉化的微現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催化劑提高了合成效率 B.X的化學式為CH2OC.CO2合成的過程中伴隨能量變化 D.一定有含氫元素的物質參與合成反應9.(2021·安徽卷)科學家設計了“人造樹葉”模擬光合作用,其裝置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最終生成兩種分子 B.該過程實現了能量的轉化C.反應前后催化劑的化學性質不變 D.該設計為緩解溫室效應提供了新途徑10.(2020·安徽卷)甲醇(CH3OH)制氫具有工藝簡單、節能環保等優點。其中一種轉化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成3種分子 B.屬于復分解反應C.丙為CO D.催化劑不斷減少11.(2019·安徽卷)如圖是一種處理汽車尾氣的反應微觀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B.反應前后原子種類發生變化C.反應前后均為純凈物D.該反應可以減少二氧化氮的排放知識點一 質量守恒定律1. 定義:參加化學反應的________總和,等于________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2. 化學反應的實質:反應物的原子________而生成其他物質的過程,即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不變。3.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剖析(1)前提條件:________。(2)研究對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論狀態:氣體、液體、固體)(3)研究內容:________。(不是體積、物質類別等)(4)研究范圍:________。知識點二 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1.實驗裝置2.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和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化學反應的選擇(1)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________,物理變化則不適用。(2)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應具備的條件:①發生反應時,________________。②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要在____________中進行。如圖中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 銅與氧氣反應 鹽酸與碳酸鈉反應 鎂帶燃燒化學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2Mg+O22MgO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 固體與氣體反應,生成固體(黑色) 固體與液體反應,生成物有氣體 固體與氣體反應,生成固體(有煙生成)密閉狀態 ____ ____ ____反應前后平衡狀態 ____ 不平衡 ________(或平衡)平衡狀態原因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氧氣),________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____ 否 ____3. 要點提示放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反應:①無________參加反應;②生成的氣體(或煙)________,反應前后________,即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③實驗現象分析:A.反應現象明顯,說明發生了________(適應于質量守恒定律);B.平衡狀態:反應前后,無外來氣體參加反應,也無生成物外逸,結果就能平衡。4.化學反應的微觀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是________和________。在化學反應中,由于只是發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原子的____________并沒有發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5.實驗結論(1)微觀:三個不變,即原子的____不變、原子的____不變、原子的____不變。(2)宏觀:一個要變,即________要變;兩個不變,即________不變、________________不變。知識點三 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1. 常見應用(1)解釋常見化學現象中的________,如:鐵生銹質量增加,木炭燃燒成灰質量減少等。(2)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確定物質的________;(3)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確定物質的________;(4)根據題中所給的信息,利用質量守恒定律寫出未學過的________________;(5)根據化學方程式求________;(6)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求反應中________________;(7)結合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質量比,判斷某反應物是否全部參加了反應……2. 運用質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驟(1)說明化學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應該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質量總和;(3)與題目中實驗現象相聯系,說明原因。1. 【原創題】2023年10月4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授予了在“量子點的發現和合成”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下圖是科學家利用“摻雜石墨烯量子點”作催化劑,將轉化為乙醇的微觀示意圖,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反應前后碳、氫、氧原子個數均發生改變B.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D.該反應前后“摻雜石墨烯量子點”的化學性質和質量也發生改變2. 【新考法】生活常識與化學相結合高鐵酸鉀是一種既能殺菌消毒,又能絮凝凈水的水處理劑。高鐵酸鉀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的化學式為A. B. C. D.K3.(2024·合肥模擬)有關金屬的實驗如下,能達到相應目的的是A.驗證質量守恒定律B.驗證質量守恒定律C.探究質量守恒D.丙:驗證質量守恒定律4.(2022·安徽改編)如圖1,利用傳感器采集密閉容器中蠟燭燃燒至熄滅過程中和濃度的變化,實驗結果如圖2.以下分析中不合理的是A.該實驗說明當氧氣的濃度低于一定值時蠟燭熄滅B.實驗結束冷卻至室溫,瓶內的氣體是混合物C.蠟燭燃燒有時會有黑煙產生,說明石蠟中含有碳元素D.燃著的蠟燭能在濃度為15%O2、5%CO2和80%N2混合氣體中保持燃燒5. (2024·六安模擬)開封北宋州橋遺址考古項目中出土了多個文物,其中包括三尊銅造像,在銅造像表面有部分綠色的銅銹,已知銅銹是銅與空氣中的水、氧氣、二氧化碳共同反應的產物,則由此推斷銅銹的化學式為A.NaHCO3 B.CuSO4 C.CaCO3 D.Cu2(OH)2CO36.(2024·合肥模擬)在講授質量守恒定律這一課題時,教師演示了下圖兩個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兩個實驗都可以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B.兩個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C.實驗一反應結束后天平指針偏左D.實驗二反應過程中只觀察到紅色粉末變黑7.(2024·安慶模擬)密閉容器內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丙一定是化合物B.參加反應的甲、乙質量比是14:3C.該反應為分解反應D.丁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8.【新考法】坐標曲線與質量守恒結合下列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A.①將水通電電解一段時間 B.②氫氣和氧氣在密閉容器中燃燒C.③加熱分解一定質量的高錳酸鉀固體 D.④向一定量二氧化錳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9. 【新考法】航天科技與化學相結合載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圖所示的“氧再生系統”處理宇航員排出的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該系統中可以循環利用的物質是水B.反應器1和反應器2中發生的反應分別屬于兩種不同的基本反應類型C.排到艙外的物質的化學式為D.反應器2中消耗的化合物和排到艙外的物質的微粒個數比為1:110. (2024·安慶模擬) 開展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探究,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測得錐形瓶中氧氣含量的變化過程如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實驗過程中氣球變大,粉末由黑色變成紅色B.銅與氧氣的反應速率,1000s前大于1000s后C.反應結束后,錐形瓶內物質的總質量增加D.反應結束后,氧化銅的質量等于瓶中銅粉和氧氣質量之和11.【原創題】在“鹽酸與碳酸鈉反應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無須標注的圖標是A.護目鏡 B.排風C.熱燙 D.洗手12. (2024·阜陽模擬) 下圖表示一定量的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的過程。則y不可能表示A.分子的總個數 B.元素的總質量 C.原子的總個數 D.物質的總質量13. 充分燃燒1kg天然氣和煤所放出的熱量(Q)及產生的的質量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二氧化碳屬于空氣污染物B.天然氣釋放的熱量比等質量的煤少C.天然氣替代煤作燃料更容易導致酸雨的形成D.煤中硫元素所占的質量分數不低于14. 【原創題】如圖表示加熱一定質量的氧化銅和碳粉的混合物過程中各物質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代表固體混合物 B.c代表二氧化碳C.t1時開始發生反應 D.t1和t2時固體中銅元素質量相等答案和解析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和分類考法01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1. (2024·安徽卷)下列展示我國古法釀酒的工序中,以發生化學變化為主的是A.搗碎酒曲 B.谷曲混合C.發酵成酒 D.泉水勾兌【答案】C【詳解】A、搗碎酒曲過程中是將酒曲物理性地破碎成更小的碎片,以便在后續的釀酒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B、谷曲混合過程中是將谷物(如大米、小麥等)與酒曲混合在一起,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C、發酵成酒過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會分解谷物中的糖類,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質,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D、泉水勾兌過程中是將不同批次或不同口感的酒進行混合,以達到特定的風味或標準,沒有新物質的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C。2. (2020·安徽卷)《天工開物》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智慧結晶,書中描述的下列制瓷工序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燒裂礦石 B.粉碎礦石C.淘洗礦粉 D.取泥制坯【答案】A【詳解】A、燒裂礦石過程中存在燃燒,燃燒一定會產生新的物質,燒裂礦石涉及化學變化,符合題意;B、粉碎知識將大塊礦石變為小顆粒礦石,無新物質的生成,為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C、淘洗知識將礦粉中可以溶解的部分溶解,溶解時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D、在制坯過程中知識將泥塊和礦粉混合,并改變形狀,此過程中無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A。3.(2019·安徽卷)如圖所示活動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織布 B.耕田C.生火 D.灌溉【答案】C【詳解】A選項,織布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A錯誤;B選項,耕田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B錯誤;C選項,生火的過程中燃燒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C正確;D選項,灌溉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D錯誤。故選C。考法02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判斷4.(2024·內蒙古赤峰)隨著科技的發展,空氣中各成分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下列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質的是A.氮氣——充氮包裝 B.氧氣——醫療急救C.稀有氣體——激光技術 D.二氧化碳——氣體肥料【答案】C【解析】A、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用于填充包裝,該性質屬于化學性質,A錯誤;B、氧氣可供給呼吸,呼吸作用消耗糖類和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利用的是氧氣的化學性質,B錯誤;C、稀有氣體通電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用于制造電光源,此過程不產生新物質,該性質屬于物理性質,C正確;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經光合作用轉化為糖類和氧氣,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D錯誤。故選:C。5.(2024·廣東深圳)下列做法不可以完成的是A.辨別空氣、和——將燃著的木條伸入 B.辨別黃銅合金和黃金——用酒精燈燒C.辨別純凈水和海水——曬干 D.將溶解色素的水分離——靜置沉淀【答案】D【解析】A、氧氣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燒,氮氣沒有助燃性,不支持燃燒。燃著的木條在空氣中繼續燃燒,在N2中很快熄滅,在O2中劇烈燃燒,因此,可用燃著的木條辨別空氣、N2和O2,A正確;B、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用酒精燈灼燒時,銅會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黑色的氧化銅,現象是黃銅表面變黑,而金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高溫下也不會與氧氣反應,灼燒時黃金表面無明顯現象,所以可用酒精燈灼燒來辨別黃銅合金和黃金,B正確;C、海水中含有NaCl等溶質,曬干純凈水時,水變為氣態逸散到空氣中,沒有物質剩余,曬干海水時,有固體剩余,所以通過曬干能辨別純凈水和海水,C正確;D、靜置沉淀能分離水與不溶性固體,但色素能溶于水,靜置沉淀無法將水與色素分離,D錯誤。故選:D。考法03 性質與用途的對應關系6.(2023·安徽卷)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密切租關。下列物質的用途與性質沒有關聯的是選項 物質 性質 用途A 石墨 可以燃燒 作石墨電極B 生石灰 與水反應放熱 自熱盒飯C 活性炭 吸附性強 消除異味D 合成纖維 強度高、彈性好 織成布料A.A B.B C.C D.D【答案】A【詳解】A、石墨作電極,是因為石墨具有導電性,故A錯誤;B、生石灰與水反應放熱,常作自熱盒飯的發熱包,故B正確;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異味,故C正確;D、合成纖維由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具有強度高、彈性好等特點,常作衣服布料,故D正確。故選A。考法04 化學反應的分類7.(2021·安徽卷)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下列應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應的是A.生石灰用于加熱即熱食品B.氫氧化鋁用于治療胃酸過多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硼酸用于處理皮膚上沾有的堿【答案】A【詳解】A、生石灰用于加熱即熱食品,是因為氧化鈣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不涉及中和反應,符合題意;B、氫氧化鋁用于治療胃酸,是因為氫氧化鋁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鋁和水,屬于中和反應,不符合題意;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為氫氧化鈣能與土壤中的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屬于中和反應,不符合題意;D、硼酸用于處理皮膚上沾有的堿,是因為硼酸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屬于中和反應,不符合題意。故選A。考法05 物質的分類8.(2022·安徽卷)某自熱火鍋的發熱包成分標識如下圖。下列各組物質所屬類別正確的是成分生石灰、苛性鈉、鋁粉、活性炭、還原鐵粉、碳酸鈉項 A B C D物質 生石灰和苛性鈉 活性炭和碳酸鈉 苛性鈉和碳酸鈉 鐵粉和鋁粉類別 堿 含碳化合物 鹽 金屬單質A.A B.B C.C D.D【答案】D【分析】鹽是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且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是混合物;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單質;可選用排除法進行快速排除,即只要發現一種物質不符合排列要求,即可排除該選項,進行分析解答。 【詳解】A、生石灰是氧化鈣,屬于金屬氧化物,苛性鈉是氫氧化鈉,屬于堿,故選項錯誤;B、活性炭是混合物,它是將木炭精加工后制得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單質,碳酸鈉是由鈉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含碳化合物,故選項錯誤;C、苛性鈉是氫氧化鈉,屬于堿,碳酸鈉是由金屬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屬于鹽,故選項錯誤;D、鐵粉是由鐵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金屬單質,鋁粉是由鋁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金屬單質,故選項正確。故選:D。知識點一 物質的變化類型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定義 ①沒有其它生成物的變化 ②有其他物質生成的變化現象 多表現為狀態、形狀、大小等的變化 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判斷依據 微觀 構成物質的微粒本身沒有變化,一般只是微粒間隔變化。 變化過程中,分子發生破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成新分子。宏觀 沒有其它生成物 有其他生成物生成聯系 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會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如點燃蠟燭時,石蠟受熱熔化是物理變化,而石蠟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卻是化學變化。知識點二 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判斷依據 由感官感知的、用儀器測量的、由實驗數據計算的 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度、揮發性、導熱性、導電性、延展性、吸附性、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還原性、穩定性、酸性、堿性、毒性、腐蝕性等舉例 鐵是銀白色固體等 紙能燃燒等本質區別 是否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物質的變化 物質的性質區別 描述的是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過程 描述物質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屬性聯系 性質是變化的內因,變化是性質的具體表現;性質決定變化。語言表述常用詞 表示現在進行時或過去完成時的詞語,如:在……,……了等 能、可以、易、會、難、不能、不可以 、不易、不會等變化、性質和用途之間的關系知識點三 化學變化的類型反應類型 定義 反應特征 例子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A+B+……→C(多變一) 3Fe+2O2Fe3O4分解反應 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A→B+C+……(一變多) 2KMnO4K2MnO4+MnO2+O2↑置換反應 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B+AC Zn+CuSO4===ZnSO4+Cu復分解反應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D→AD+CB(生成物有沉淀、氣體或水) Ca(OH)2+H2SO4===CaSO4+2H2O知識點四 物質的分類混合物 純凈物宏觀 由不同種物質組成 由一種物質組成微觀 由不同種分子構成 由同種分子構成性質 沒有固定的組成,各組分保持各自的化學性質。沒有固定的熔點和沸點 具有固定的組成,具有固定的熔點、沸點;具有固定的化學性質例如 空氣是混合物,由氧氣、二氧化碳、氮氣等組成,含有N2、O2、CO2、H2O等不同種分子 水是純凈物,由水(H2O)分子構成;氧氣是純凈物,由氧(O2)分子構成類別 單質 化合物 氧化物概念 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判斷方法 必須是純凈物;只含一種元素 必須是純凈物;含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 必須是化合物舉例 氮氣(N2)、氫氣(H2)、氧氣(O2)、鐵(Fe)和碳(C)等 水(H2O)、二氧化碳(CO2)、高錳酸鉀(KMnO4)、碳酸鈉(Na2CO3)等 水(H2O)、一氧化碳(CO)等關系內容 酸 堿 鹽概念 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電離時生成金屬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相同點 均為化合物,其水溶液都能導電(電離)不同點 酸=H++酸根離子 堿=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OH- 鹽=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酸根離子組成特點 一定含有氫元素 一定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 一定含有非金屬元素聯系 酸+堿→鹽+水(中和反應)無機物 組成中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無機化合物,簡稱無機物有機物 ①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②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糖類、油脂、蛋白質等都是有機物;③CO2、CO、H2CO3、CaCO3、NaHCO3等少數含碳的化合物,具有無機化合物的特點,因此把它們看作無機化合物1.【新考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詩詞中的化學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下詩句中劃線部分主要包含化學變化的是A.花香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B.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C.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D.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答案】D【詳解】A、“花氣襲人知驟暖”花香撲人,便知天氣暖和了,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錯誤;B、“花落知多少”指花瓣在風吹雨打中不知有多少掉落下來,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錯誤;B、“日照香爐生紫煙”是水氣在陽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云霧,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C錯;D、“烈火焚燒若等閑”過程中發生了燃燒,故發生了化學變化,故D正確。故選D。2. 【新考法】精典古籍再認識——古籍中的化學《齊民要術》是世界上最早記錄食品釀造的典籍。下列過程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過濾清液 B.選料搗碎C.入窖釀酒 D.酒水蒸餾【答案】C【詳解】A、過濾清液,只是實現固液分離,除去難溶性雜質,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選料搗碎,只是物質形狀的改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C、入窖釀酒,有酒精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D、酒水蒸餾,只是物質狀態的改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C。3.【新考法】結合飲食文化——時事熱點安徽各地美食深受人們喜愛。下列美食制作過程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三河米餃成形 B.淮南牛肉湯切肉C.阜陽格拉條攪拌 D.徽州毛豆腐發酵【答案】D【詳解】A、包餃子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該選項不符合題意;B、切肉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該選項不符合題意;C、攪拌拉條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該選項不符合題意;D、豆腐發酵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該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4.【新考法】文房四寶與化學(2024·黃山模擬)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下列制作工藝中,涉及到化學變化的是A.竹作筆桿 B.燒炭成墨 C.漿壓薄片晾干成紙 D.雕石成硯【答案】B【詳解】A、竹作筆桿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B、燒炭成墨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正確;C、漿壓薄片晾干成紙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D、雕石成硯過程中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錯誤。故選B。5.【新考法】 民俗活動與化學——春節活動中的化學甲辰龍年,全國各地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下列民俗表演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噴火 B.剪紙C.泥塑 D.舞獅【答案】A【詳解】A、噴火中涉及到燃燒,燃燒屬于化學變化,A符合題意;B、剪紙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不符合題意;C、泥塑是用泥制成塑像,屬于物理變化,C不符合題意;D、舞獅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D不符合題意。故選A。6.航空航天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主要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脫離空間站 B.打開降落傘C.外殼燒蝕 D.航天員出艙【答案】C【分析】物理變化是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詳解】A、脫離空間站,是返回艙的位置發生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A選項錯誤;B、打開降落傘,是降落傘的形狀大小發生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錯誤;C、外殼燒蝕,外殼轉化為其它物質,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選項正確;D、航天員出倉,是航天員的空間位置發生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D選項錯誤。故選:C。7.【原創題】下列我國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質的應用中,體現物質物理性質的是A.利用石墨烯優異的導電性,制成新型電阻觸摸屏的電極 B.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作為新能源使用C.甲醇()低溫制得氫氣,用于新能源汽車 D.優化煤的綜合利用,發展煤制乙醇()技術A.A B.B C.C D.D【答案】A【詳解】A、石墨烯的導電性,不需通過化學變化就能體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符合題意;B、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作為新能源使用,利用甲烷的可燃性,該性質需通過化學變化體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不符合題意;C、甲醇(CH3OH)低溫制得氫氣,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該性質需通過化學變化體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不符合題意;D、煤能制乙醇(C2H5OH),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該性質需通過化學變化體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不符合題意;故選A。8.【原創題】下列應用及相應原理(化學方程式)及基本反應類型都正確的是A.正常雨水pH約為5.6 化合反應B.氫氧化鈉變質的原理 復分解反應C.自然界溶洞形成 分解反應D.治療胃酸過多 中和反應【答案】A【詳解】A、正常雨水pH約為5.6,是因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顯酸性,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符合題意;B、氫氧化鈉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從而變質,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不符合題意;C、自然界溶洞形成,是因為碳酸鈣能與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碳酸氫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不符合題意;D、治療胃酸過多,是因為氫氧化鋁能與胃液中的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鋁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符合“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中和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不符合題意。故選A。9.【原創題】歸納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歸納正確的是A.地殼中元素的含量 B.物質的分類C.化學反應類型 D.物質的組成和構成【答案】D【詳解】A、地殼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鋁、鐵、其他,不符合題意;B、物質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純凈物由同種物質組成,混合物由不同種物質組成,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不符合題意;C、化學基本反應類型有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但是氧化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不符合題意;D、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分子、原子均可直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構成分子,符合題意。故選D。10.【新考法】網格線找點如圖為硫的價類圖,縱坐標表示硫的化合價,橫坐標表示含硫物質的類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點對應的物質的化學式可以是B.B點對應的純凈物的類別屬于單質C.C點表示的物質有毒,是空氣污染物之一D.E點對應物質的稀溶液可以用于實驗室制取【答案】A【詳解】A、根據圖像,A點對應物質屬于鹽,且硫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之和為零,CuSO4中顯-2價,中氧元素顯-2價,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x,則,解得x=+6,A選項錯誤;B、B點對應的物質化合價為0價,則B點對應的純凈物的類別屬于單質,B選項正確;C、C點對應的物質屬于氧化物,且硫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設該物質的化學式為SxOy,其中氧元素顯-2價,則,解得x∶y=1∶2,則C點對應的物質是SO2,SO2有毒,是空氣污染物之一,C選項正確;D、E點對應物質屬于酸,則其是硫酸,實驗室可用稀硫酸與鋅粒反應制取H2,D選項正確;故選:A。考點二 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考法01 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1.(2024·安徽卷)某實驗小組按圖a裝置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一段時間后,發現錐形瓶內部分固體變為紅棕色。實驗過程中瓶內物質或元素質量變化與圖b相符的是A.鐵粉的質量 B.氮氣的質量 C.氧元素的質量 D.固態物質的質量【答案】A【解析】食鹽水中的鐵粉生銹,鐵粉的質量將隨時間的增加而減少,錐形瓶中氧氣反應完,鐵粉的質量不變,A符合題意;食鹽水中的鐵粉生銹過程中,氮氣不參與反應,氮氣的質量不變,B不符合題意;食鹽水中的鐵粉生銹過程中,氧氣轉化到鐵銹中,氧元素的質量不變,C不符合題意;原固態物質是鐵粉,生銹后固態物質變為鐵銹,固態物質的質量先增加后不變,D不符合題意。2.(2024山西卷)在一次實驗課上,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了對密閉容器中少量小蘇打與少量白醋反應的質量測定。以下分析正確的是A.反應后小蘇打的質量增加 B.反應過程中各物質的質量都不變C.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D.反應前稱量的是小蘇打和白醋的總質量【答案】C【解析】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醋酸能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醋酸鈉、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反應后小蘇打的質量減少,故A分析錯誤;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醋酸能與碳酸氫鈉反應生成醋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過程中各物質的質量改變,故B分析錯誤;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與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相等,該裝置密閉,則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故C分析正確;根據圖示,反應前稱量的是小蘇打和白醋以及裝置的總質量,故D分析錯誤。考法02 定性推斷3.(2024四川南充卷)氫氣和氯氣的混合氣體在強光照射時發生爆炸,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化合反應B.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 + Cl2 2 HClC.該反應前后分子種類、數目均改變D.該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答案】C【解析】反應物是2種,生成物是一種。符合多變一的特點,是化合反應,A,不符合題意;反應物是氫氣和氯氣,根據題干“混合氣體在強光照射時發生爆炸”可知,反應條件是光照,生成物是氯化氫,化學方程式為H2 + Cl2 2 HCl,B正確,不符合題意;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種類一定改變。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后分子的數目比為(1+1)∶2 = 1∶1,所以反應前后分子的數目不變,C符合題意;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構成新的分子。所以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D不符合題意。考法03 定量計算4.(2024·黑龍江綏化)現將4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熱。A與B發生化學反應,40gA完全反應后生成32gC和22gD,則參加反應的B與生成的D的質量比是A.20:7 B.7:11 C.5:4 D.16:11【答案】B【解析】40gA完全反應后生成32gC和22gD,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參加反應的B的質量=32g+22g﹣40g=14g,故參加反應的B和D的質量比是14g:22g=7:11。故選:B。5.(2024·山東臨沂)一定條件下,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反應前后的質量關系如表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物質 甲 乙 丙 丁反應前的質量/g 40 3 5 2反應后的質量/g 4 x 5 34A.x=7 B.丙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C.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D.反應中甲和丁的質量比是9∶8【答案】C【解析】A、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xg=(40g+3g+2g+5g-(4g+5g+34g)=7g,故說法正確;B、丙質量不變,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不參加反應,故說法正確;C、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物質質量在減少為反應物,乙和丁質量增加為生成物,反應符合一變多,屬于分解反應,故說法錯誤;D、由表可以得出,反應中甲和丁的質量比為(40g-4g):(34g-2g)=9:8,故說法正確。故選C。考法04 微觀反應示意圖6.(2024·安徽卷)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CH3OH)”備受矚目,這是全球首次對“零碳甲醇”的實踐應用。目前,該燃料已廣泛應用在船舶、汽車等領域。“零碳甲醇”是利用焦爐氣中的副產品氧氣和從工業尾氣中捕捉的二氧化碳在一種納米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得到的,其微觀示意圖如圖。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物均為單質 B.丁的化學式為H2OC.參加反應的甲與乙的質量比為3∶1 D.反應前后“納米催化劑”的性質不變【答案】B【解析】A、反應物是氫氣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化合物,錯誤;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前后C、H、O 原子的數目分別為1、6、2。反應后丙中C、H、O原子的個數為1、4、1,則丁中有2H、1O,所以丁的化學式為H2O,正確;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所以參加反應的甲與乙的質量比為(2×3):44≠3:1,錯誤;D、“納米催化劑”是該反應的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物理性質可能改變,錯誤;故選B。7.(2023·安徽卷)口罩中的熔噴布具有過濾病毒的作用,Z是合成熔噴布的主要原料,由X制備Z的微現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的化學式為 B.反應前后分子種類不變C.Y、Z在中充分燃燒產物相同 D.反應后原子個數不變【答案】D【詳解】A、分析圖示,X的化學式為 C3H8;錯誤;B、反應是化學變化,反應前后分子種類一定改變;錯誤;C、分析圖示,Y只含有氫元素,燃燒產生水,Z含有碳、氫元素在 O2 中充分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則產物不相同;錯誤;D、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反應后原子個數不變;正確;故選D。8.(2022·安徽卷)我國科研人員將二氧化碳高效合成為可供微生物直接利用的物質X,合成過程中主要物質向轉化的微現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催化劑提高了合成效率 B.X的化學式為CH2OC.CO2合成的過程中伴隨能量變化 D.一定有含氫元素的物質參與合成反應【答案】B【詳解】A、根據題意可知,催化劑能提高合成效率,故選項說法正確;B、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X的化學式為C2H4O2,故選項說法錯誤;C、CO2合成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伴隨能量變化,故選項說法正確;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該反應中生成物只有一種且含有氫元素,因此一定有含氫元素的物質參與合成反應,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B。9.(2021·安徽卷)科學家設計了“人造樹葉”模擬光合作用,其裝置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最終生成兩種分子 B.該過程實現了能量的轉化C.反應前后催化劑的化學性質不變 D.該設計為緩解溫室效應提供了新途徑【答案】A【詳解】A、由圖可知,反應后生成了氧氣、氫氣、一氧化碳,故有一氧化碳分子、氫分子、氧分子三種分子,符合題意;B、該過程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不符合題意;C、催化劑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不符合題意;D、該設計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為緩解溫室效應提供了新途徑,不符合題意。故選A。10.(2020·安徽卷)甲醇(CH3OH)制氫具有工藝簡單、節能環保等優點。其中一種轉化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成3種分子 B.屬于復分解反應C.丙為CO D.催化劑不斷減少【答案】C【分析】由圖可知,該反應是甲醇在催化劑和250~300℃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詳解】A、由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氫氣兩種物質,不符合題意;B、該反應符合“一變多”的特點,屬于分解反應,不符合題意;C、由化學方程式可知,丙為CO,符合題意;D、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不符合題意。故選C。11.(2019·安徽卷)如圖是一種處理汽車尾氣的反應微觀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B.反應前后原子種類發生變化C.反應前后均為純凈物D.該反應可以減少二氧化氮的排放【答案】D【詳解】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該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NO2CO2+2H2O+N2,A選項,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后分子總數發生了改變,故選項A錯誤;B選項,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故選項B錯誤;C選項,反應前和反應后均由多種分子,所以均屬于混合物,故選項C錯誤;D選項,由化學反應原理可知,該反應可以減少二氧化氮的排放,故選項D正確。故選D。知識點一 質量守恒定律1. 定義: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2. 化學反應的實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他物質的過程,即在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質量和數目不變。3.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剖析(1)前提條件:化學反應中。(2)研究對象:所有參加反應和生成的物質。(不論狀態:氣體、液體、固體)(3)研究內容:質量關系。(不是體積、物質類別等)(4)研究范圍:質量總和。知識點二 質量守恒定律的驗證1.實驗裝置2.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和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化學反應的選擇(1)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則不適用。(2)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應具備的條件:①發生反應時,反應現象明顯。②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要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如圖中紅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 銅與氧氣反應 鹽酸與碳酸鈉反應 鎂帶燃燒化學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2Mg+O22MgO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 固體與氣體反應,生成固體(黑色) 固體與液體反應,生成物有氣體 固體與氣體反應,生成固體(有煙生成)密閉狀態 密封 敞口 開放反應前后平衡狀態 平衡 不平衡 不平衡(或平衡)平衡狀態原因 無氣體參加、無氣體外逸 有氣體外逸 有氣體參加反應(氧氣),也有煙外逸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能 否 否3. 要點提示放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反應:①無外來氣體參加反應;②生成的氣體(或煙)無外逸,反應前后能平衡,即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③實驗現象分析:A.反應現象明顯,說明發生了化學反應(適應于質量守恒定律);B.平衡狀態:反應前后,無外來氣體參加反應,也無生成物外逸,結果就能平衡。4.化學反應的微觀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在化學反應中,由于只是發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原子的種類和數目并沒有發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5.實驗結論(1)微觀:三個不變,即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原子的數目不變。(2)宏觀:一個要變,即物質的種類要變;兩個不變,即元素的種類不變、物質的總質量不變。知識點三 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1. 常見應用(1)解釋常見化學現象中的質量關系,如:鐵生銹質量增加,木炭燃燒成灰質量減少等。(2)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確定物質的化學式;(3)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確定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4)根據題中所給的信息,利用質量守恒定律寫出未學過的化學反應方程式;(5)根據化學方程式求某元素質量;(6)利用質量守恒定律,根據化學方程式求反應中某物質的質量;(7)結合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質量比,判斷某反應物是否全部參加了反應……2. 運用質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驟(1)說明化學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應該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質量總和;(3)與題目中實驗現象相聯系,說明原因。1. 【原創題】2023年10月4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授予了在“量子點的發現和合成”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下圖是科學家利用“摻雜石墨烯量子點”作催化劑,將轉化為乙醇的微觀示意圖,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反應前后碳、氫、氧原子個數均發生改變B.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D.該反應前后“摻雜石墨烯量子點”的化學性質和質量也發生改變【答案】C【詳解】A、由圖可知,該反應前后碳、氫、氧原子個數均不發生改變,選項錯誤;B、由圖可知,該反應是二氧化碳和水在“N 摻雜石墨烯量子點”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乙醇和氧氣,反應升溫化學方程式寫為:2CO2+3H2O C2H6O+3O2,選項正確;C、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再分,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微粒,選項錯誤;D、“N 摻雜石墨烯量子點”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該反應前后“摻雜石墨烯量子點”的化學性質和質量不發生改變,選項錯誤,故選C。2. 【新考法】生活常識與化學相結合高鐵酸鉀是一種既能殺菌消毒,又能絮凝凈水的水處理劑。高鐵酸鉀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X的化學式為A. B. C. D.K【答案】A【詳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不變。反應前K、Fe、O、H的個數分別是8、4、26、20,反應后除X外K、Fe、O、H的個數分別是0、4、18、12,則8X包含8個K、8個O、8個H,X的化學式為KOH。故選:A。3.(2024·合肥模擬)有關金屬的實驗如下,能達到相應目的的是A.驗證質量守恒定律B.驗證質量守恒定律C.探究質量守恒D.丙: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答案】C【詳解】A、由于鐵片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所以用鐵片與稀硫酸反應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應在密閉裝置內進行。實驗中燒杯不是密閉裝置。不能達到相應目的,故選項錯誤;B、稀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會使裝置內壓強增大,氣球會漲大,會受到浮力,導致反應前后質量不相等,無法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故選項錯誤;C、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銅沉淀,裝置密閉防止了氫氧化鈉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反應前后質量不變,能用于探究質量守恒定律,選項正確;D.碳酸鈉和鹽酸反應會產生氣體,在敞口裝置中氣體會逸出,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故選項錯誤。故選:C4.(2022·安徽改編)如圖1,利用傳感器采集密閉容器中蠟燭燃燒至熄滅過程中和濃度的變化,實驗結果如圖2.以下分析中不合理的是A.該實驗說明當氧氣的濃度低于一定值時蠟燭熄滅B.實驗結束冷卻至室溫,瓶內的氣體是混合物C.蠟燭燃燒有時會有黑煙產生,說明石蠟中含有碳元素D.燃著的蠟燭能在濃度為15%O2、5%CO2和80%N2混合氣體中保持燃燒【答案】D【詳解】A、瓶內蠟燭燃燒過程中,氧氣濃度隨著參與燃燒而逐漸降低,低于一定值時蠟燭熄滅,故選項合理;B、實驗結束冷卻至室溫,瓶內還有一定量氧氣,以及沒反應的氮氣等,是混合物,故選項合理;C、蠟燭燃燒有時會有黑煙產生,黑煙是碳不完全燃燒產生的顆粒,說明石蠟中含有碳元素,故選項合理;D、由圖可知當氧氣濃度低于15.6%、二氧化碳濃度大于3.8%時蠟燭不再燃燒,故燃著的蠟燭不能在濃度為 15%O2、5%CO2和 80%N2的混合氣體中保持燃燒,故選項不合理;故選:D。5. (2024·六安模擬)開封北宋州橋遺址考古項目中出土了多個文物,其中包括三尊銅造像,在銅造像表面有部分綠色的銅銹,已知銅銹是銅與空氣中的水、氧氣、二氧化碳共同反應的產物,則由此推斷銅銹的化學式為A.NaHCO3 B.CuSO4 C.CaCO3 D.Cu2(OH)2CO3【答案】D【詳解】銅銹是銅與空氣中的水、氧氣、二氧化碳共同反應的產物,銅、水、氧氣、二氧化碳四種物質中含有銅、氫、氧、碳四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銅銹中含有銅、氫、氧、碳四種元素,觀察選項,其化學式為 Cu2(OH)2CO3;故選:D。6.(2024·合肥模擬)在講授質量守恒定律這一課題時,教師演示了下圖兩個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兩個實驗都可以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B.兩個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C.實驗一反應結束后天平指針偏左D.實驗二反應過程中只觀察到紅色粉末變黑【答案】B【詳解】A、實驗一在燒杯中進行,生成的二氧化碳會逸散到空氣中,導致反應后左盤的質量減小,則實驗一不能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故選項說法不正確;B、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則圖中兩個反應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故選項說法正確;C、實驗一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會逸散到空氣中,導致反應后左盤的質量減小,反應結束后天平指針偏右,故選項說法不正確;D、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氧化銅,實驗二反應過程能觀察到紅色粉末變黑,小氣球先變大后變癟,故選項說法不正確。故選B。7.(2024·安慶模擬)密閉容器內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丙一定是化合物B.參加反應的甲、乙質量比是14:3C.該反應為分解反應D.丁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答案】C【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可知,反應后乙的質量為70g+14g+6g+10g-42g-40g-10g=8g。甲反應后的質量減少,是反應物,甲反應了70g-42g=28g;乙反應后質量減少,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乙的質量為14g-8g=6g;丙的質量變大,是生成物,丙生成了40g-6g=34g;反應前后丁的質量不變,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詳解】A、由分析可知,該反應是由甲與乙反應生成丙,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故丙一定是化合物,說法正確;B、由分析可知,該化學反應中甲、乙質量比為28g:6g=14:3,說法正確;C、該反應是由甲與乙反應生成丙,由兩種物質反應生成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說法不正確;D、根據分析,丁的質量前后不變,故丁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說法正確;故選C。8.【新考法】坐標曲線與質量守恒結合下列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A.①將水通電電解一段時間 B.②氫氣和氧氣在密閉容器中燃燒C.③加熱分解一定質量的高錳酸鉀固體 D.④向一定量二氧化錳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答案】D【詳解】A、電解水時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是2:1,質量比是1:8,故A錯誤;B、氫氣與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分子個數為3,反應后分子個數為2,故B錯誤;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質量不變,則③加熱分解一定質量的高錳酸鉀固體,固體中錳元素的質量不變,故C錯誤;D、在過氧化氫制氧氣中,二氧化錳作為該反應的催化劑,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故D正確。故選D。9. 【新考法】航天科技與化學相結合載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圖所示的“氧再生系統”處理宇航員排出的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該系統中可以循環利用的物質是水B.反應器1和反應器2中發生的反應分別屬于兩種不同的基本反應類型C.排到艙外的物質的化學式為D.反應器2中消耗的化合物和排到艙外的物質的微粒個數比為1:1【答案】B【詳解】A、由圖可知,反應器1需要水參與反應,而反應器2中生成了水,則水可循環使用,該選項說法正確;B、反應器1中,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屬于分解反應,反應器2中,氫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烷和水,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該選項說法不正確;C、由圖可知,排到艙外的物質的化學式為CH4,該選項說法正確;D、反應器2中的反應方程式為:,其中反應物中,二氧化碳為化合物,氫氣為單質,則反應器2中消耗的化合物和排到艙外的物質的微粒個數比為1:1,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B。10. (2024·安慶模擬) 開展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探究,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測得錐形瓶中氧氣含量的變化過程如圖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實驗過程中氣球變大,粉末由黑色變成紅色B.銅與氧氣的反應速率,1000s前大于1000s后C.反應結束后,錐形瓶內物質的總質量增加D.反應結束后,氧化銅的質量等于瓶中銅粉和氧氣質量之和【答案】B【詳解】A、銅與氧氣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黑色固體氧化銅,實驗過程中氣球變大,可觀察到銅粉加熱后由紅色變為黑色,說法不正確;B、根據圖示,氧氣減少的速率由快變慢,銅與氧氣的反應速率,1000s前大于1000s后,說法正確;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結束后,錐形瓶內物質的總質量不變,說法不正確;D、反應前錐形瓶內銅粉和氧氣的總質量不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銅的質量,因為銅和氧氣不一定恰好完全反應,說法不正確;故選B。11.【原創題】在“鹽酸與碳酸鈉反應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無須標注的圖標是A.護目鏡 B.排風C.熱燙 D.洗手【答案】C【詳解】A、佩戴護目鏡的目的是保護眼睛,鹽酸具有腐蝕性,需要佩戴護目鏡,故A不符合題意;B、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多了會影響人體健康,需要排風換氣,故B不符合題意;C、碳酸鈉與鹽酸反應,不需要加熱,不需要熱燙標志,故C符合題意;D、洗手圖標表示做完實驗后應用肥皂等清洗雙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2. (2024·阜陽模擬) 下圖表示一定量的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的過程。則y不可能表示A.分子的總個數 B.元素的總質量 C.原子的總個數 D.物質的總質量【答案】A【分析】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的質量之和,是因為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總個數不變。【詳解】A、紅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反應后分子個數減少,故符合題意;B、反應前后元素總質量不變,故不符合題意;C、反應前后原子個數不變,故不符合題意;D、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故不符合題意。故選A。13. 充分燃燒1kg天然氣和煤所放出的熱量(Q)及產生的的質量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二氧化碳屬于空氣污染物B.天然氣釋放的熱量比等質量的煤少C.天然氣替代煤作燃料更容易導致酸雨的形成D.煤中硫元素所占的質量分數不低于【答案】D【詳解】A、二氧化碳是空氣成分之一,不屬于空氣污染物,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由圖可知,充分燃燒1kg天然氣和煤所放出的熱量大小關系為,即天然氣釋放的熱量比等質量的煤多,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由圖可知,充分燃燒1kg天然氣和煤產生的的質量大小關系為,則天然氣替代煤作燃料更不易導致酸雨的形成,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由圖可知,充分燃燒1kg煤產生的質量為10g,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及質量不變,則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質量等于煤中硫元素的質量,則1kg煤中含有硫元素的質量為,煤中硫元素所占的質量分數為,即煤中硫元素所占的質量分數不低于,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選:D。14. 【原創題】如圖表示加熱一定質量的氧化銅和碳粉的混合物過程中各物質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代表固體混合物 B.c代表二氧化碳C.t1時開始發生反應 D.t1和t2時固體中銅元素質量相等【答案】A【詳解】A、氧化銅和碳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反應后銅為固體,固體質量不可能變為0,故選項說法錯誤;B、氧化銅和碳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根據方程式的質量比可知,生成銅和二氧化碳的質量比為128:44=32:11,銅的質量要比二氧化碳的質量多,所以c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故選項說法正確;C、由圖像可知,t1時各物質的質量開始發生變化,說明反應開始發生,故選項說法正確;D、氧化銅和碳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銅和二氧化碳,銅一直在固體中,t1和t2時,固體中銅元素質量相等,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