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新課標新教材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明初統治者進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強化了皇權。明朝一度出現強盛局面,鄭和下西洋是我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明朝后期,統治危機不斷加深,明政權最終在農民大起義和東北滿洲勢力的雙重夾擊下崩潰。清朝統一全國后,加強君主專制,并對西藏、新疆、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等進行有效管轄。面對世界形勢的巨變,清朝統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潮流。單元導言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1368年16世紀中期1616年1636年1644年1662年1684年1727年乾隆時期1840年1405—1433年1689年1685、168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明朝建立元朝滅亡廢丞相設內閣設軍機處鄭和下西洋禁海令廣州十三行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災肆虐,瘟疫流行。安徽鳳陽一戶朱姓人家,貧病交加,半個月內數人去世。家中的幼子難忍饑餓,出家為僧。他就是后來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明史》對他的評價是:“武定禍亂,文致太平”,肯定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哪些強化皇權的措施?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5課《明朝的統治》。新課標新教材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新課導入 《明史》書影●新課標新教材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明朝加強皇權的舉措,初步認識君主專制帶來的社會弊端。第 15 課明朝的統治CONTENTS新課標新教材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1.了解明朝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具體措施及其特點和影響。2.運用辯證思維,從利弊兩方面分析科舉制度的變化(八股取士)及明朝皇權強化的影響。3.了解明朝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表現。一.明朝的建立二.強化皇權三.科舉考試的變化CONTENTS教學目標四.民族關系PART 01明朝的建立新課標新教材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農民起義材料研讀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哀哉可憐。——《醉太平小令》》●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樣的社會狀況?● 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 起義的爆發:1351年,黃河下游地區爆發農民起義,很快發展到江淮地區,出現了多支反元隊伍。一明朝的建立2.明朝的建立● 背景:朱元璋領導的隊伍逐步強大,先是消滅南方群雄,然后向北進軍。相關史事朱元璋(1328-1398)原名朱重八,祖上(至少三代以上都是,貧農父親朱五四。16歲以前給地主家放牛,16歲以后做了8年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鐘和出去討飯。24歲時參加農民起義,他采取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先是消滅東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進軍,41歲稱帝。一明朝的建立2.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明朝建立● 人物:朱元璋稱帝,他就是明太祖● 都城:定都應天府(南京)● 元朝滅亡:隨后,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1206年1368年1271年蒙古元朝朱元璋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一明朝的建立3.明成祖遷都北京● 建文帝“削藩”·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繼位,采取“削藩”政策。● 靖難之役·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 明成祖遷都北京·1421年,明成祖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遷都北京。材料研讀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溏”盡入版圖。——《明史·地理志》PART 02強化皇權新課標新教材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二強化皇權1.強化皇權的背景材料研讀材料一: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禮(儒士嚴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攬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今創業之初,正當使下情通達于上,而猶欲效之,可乎?”——《明實錄》卷五十九材料二: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元史·百官志》①朝臣的權力過大②地方分權過重·閱讀材料,分析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強化皇權,鞏固統治二強化皇權2.強化皇權● (1)背景:明太祖認為,元朝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 (2)目的:強化皇權,鞏固統治● (3)措施: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從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中央行政材料研讀材料三:明初存丞相12年,胡惟庸任相期間“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藏不以聞。”——《明史·胡惟庸傳》宰相恣意專權二強化皇權2.強化皇權中央行政● 明太祖廢除丞相,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權,使其直接向皇帝負責。改制前改制后吏皇帝皇帝丞相、中書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加強君主專制戶禮兵刑工吏戶禮兵刑工材料研讀我朝罷丞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皇明祖訓·首章》●說說明太祖為什么強烈反對設立丞相。二強化皇權2.強化皇權中央行政● 明太祖廢除丞相,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職權,使其直接向皇帝負責。相關史事明太祖廢除丞相后,每天要處理很多公務,即使日理萬機也難以應付,建立新的中央輔政體制勢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員到宮城內的文淵閣供職,協助皇帝批閱文件,提供咨詢,故稱內閣。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內閣權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權勢居首的大學士被稱為首輔,雖無丞相之名,卻行丞相之權。明太祖在江寧建文淵閣,以為藏書之用;明成祖遷都北京后亦仿建文淵閣。后來,兩處建筑因火災和戰爭被毀壞。清乾隆年間,在故宮文華殿后建藏書樓,仍命名文淵閣,存放《四庫全書》。廢除丞相制度有何弊端?二強化皇權2.強化皇權中央軍事● 為分散兵權,明太祖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兵部中軍都督府皇帝前軍都督府后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只有統兵權只有調兵權·目的:分散兵權,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二強化皇權2.強化皇權中央特務● 明太祖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偵察、緝捕、刑獄諸事。后來,明成祖成立東廠,明憲宗成立西廠。這幾個機構合稱“廠衛”,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相關史事“宋濂請客”: 有一天,大學士宋濂在家請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昨天在家請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興的說:“你沒有騙我!”然后,拿出錦衣衛繪制的宋濂家宴圖。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嚇出一身冷汗。二強化皇權2.強化皇權地方● 廢行省,設三司:在地方,明太祖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 分封制:明太祖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 “祖訓”:在實現大權獨攬后,明太祖立下“祖制”,明確規定子孫不得改變他的做法。“祖訓”目的:防止朝臣專權,以加強皇權,鞏固統治PART 03科舉考試的變化新課標新教材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三科舉考試的變化1.回顧科舉制發展的歷程隋朝創立唐朝完善宋朝發展【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正式確立科舉制】【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創立殿試制度】【唐玄宗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重要內容】科舉制度發展歷程【大幅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明清?【 ?】三科舉考試的變化2.明朝科舉考試的變化一、考試性質:二、考試范圍:三、答題標準:四、答卷形式:選拔性考試,為了選拔官吏“四書”“五經”朱熹的《四書集注》朱熹八股文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科舉考試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以及文意,都有嚴格規定。一篇文章須分成八個部分,其中的后四部分各有兩股對仗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三科舉考試的變化2.明朝科舉考試的變化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相關史事: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通過者分別獲得舉人、貢士、進士身份。鄉試的競爭最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在秋季八月。鄉試考試的考場稱為貢院。位于江寧的江南貢院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貢院,有供考生考試的號舍二萬多間。答題格式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歷史僅存的明代趙秉忠狀元卷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文結構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議論的開始起講后入手之處每股有兩股必須用排比對偶句,而且要為文章的破題論點服務三科舉考試的變化2.明朝科舉考試的變化三科舉考試的變化3.八股取士的影響● 八股文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流弊日益嚴重。材料研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顧炎武弊:阻礙中國思想文化科技的進步。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發明 中國 占百分比漢代時期 45(件) 28 62﹪隋唐時期 45(件) 32 71 ﹪宋元時期 67(件) 38 57 ﹪明清時期 472(件) 19 4 ﹪PART 04民族關系新課標新教材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四民族關系1.東北地區● 措施:①為加強對東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龍江下游設奴兒干都司。②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視。● 成果: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廣袤土地,在明朝前期就已納入有效管理。四民族關系2.北方蒙古地區● 關系演變:①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與明朝時有戰爭。②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為王,并達成通貢和互市的協議。因這年是隆慶五年,史稱“隆慶和議”。·意義:它結束了明朝與蒙古近200年的敵對狀態,此后明朝與蒙古之間很少爆發大規模戰爭。·知識拓展《大明律》朱元璋稱吳王時,著手制訂法律。朱元璋和臣屬以唐朝法律為藍本,逐條討論,反復修改,1397年才正式頒行《大明律》。《大明律》的刑名包括笞、杖、徒、流、死,此外還有凌遲和充軍等。《大明律》將反對朝廷的各種行為定為“謀反”“謀大逆”,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則處刑,不予赦免。明律還設有“奸黨”條,以懲治大臣結黨。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趨腐朽,宦官專權,廠衛橫行,《大明律》備受破壞。<< 知識拓展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知識拓展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設立“三司”;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對官民進行監視。思想文化方面:實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強君權,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其統治,從而只得依靠極端手段來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思想控制,這說明封建制度日趨衰落。明朝在民族關系上,強化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理,改善和北方蒙古各部的關系,促進民族交流和交融,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課堂小結第15課 明朝的統治朱元璋強化皇權改革行政機構錦衣衛和東廠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統治考試內容:四書五經科舉考試的變化解釋題目:《四書集注》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應天;明成祖遷都北京廠衛制度: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分封制在中央: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五軍都督府答題格式:八股文民族關系東北:奴兒干都司;官方巡視北方蒙古:戰爭——冊封、互市、“隆慶和議”·知識小結第15課 明朝的統治1.明代宦官汪直權傾朝野,“從京城到全國各地,到處偵查隱秘的事情,即使是親王府邸,也不能幸免”。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A.實行八股取士 B.分封諸子為王C.設置廠衛機構 D.施行廷杖處罰C課后活動第15課 明朝的統治2.歷史學家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皇室的權,總是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逐步降。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實可以為此觀點提供依據的是( )A.秦始皇統一文字、焚書坑儒B.元朝在全國實施行省制度C.八股取士脫離實際,禁錮思想D.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D課后活動第15課 明朝的統治3.明代學者黃宗羲評論當代科舉制度,認為舉子們追求應試的學問,“心思耳目, 俱用于揣摩抄襲之中”,而有關兵、農、禮、樂及“切于民生日用”的實用書籍,卻“蕩為荒煙野草”。黃宗羲的評論旨在( )A.呼吁政府刊刻實用書籍 B.強調中央對地方加強管理C.揭露八股取士的弊端 D.要求提高知識分子的地位C課后活動第15課 明朝的統治4.明太祖時期編成《孟子節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書中將《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內容盡行刪去,不準學習。這反映了明初( )A.重視文獻整理 B.科舉制度完善C.君主專制加強 D.重文輕武政策C課后活動第15課 明朝的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